重温诸葛训诫,启发孩子教育
诸葛亮《诫子书》的家庭教育智慧

诸葛亮《诫子书》的家庭教育智慧诸葛亮《诫子书》的家庭教育智慧诸葛亮《诫子书》的家庭教育智慧【家庭教育微评】诸葛亮历来被视作智慧的化身,他在54岁临终前给8岁的儿子诸葛瞻留下86字的《诫子书》,开篇就给儿子一个高远的人生立意,希望儿子做“君子”。
他用一个“静”字来提示儿子不要急躁,需要平心意静、安静地学习和反省。
他强调“俭以养德”,以此提醒儿子不可以因一个权贵的父亲而堕落。
在当下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让我们记住孔明先生的告诫: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解读文/陶清澈摘录自《名门家训》对于每一个人而言,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都必需要有鸿鹄之志,假如没有志向,像庄子所嘲笑的燕雀那样,“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那么不至”,是难有大作为的。
但是,仅仅空有一腔的豪情壮志是无济于事的,要想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就必需要武装自己,不断提升自己,为实现远大志向准备足够的条件,因为“风之积也不厚,那么负大翼也无力”。
诸葛亮历来被视作智慧的化身。
他为刘备三顾茅庐之诚意所感动,提出天下三分之计后,和刘备出生入死,历尽重重困难,终于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和魏国、吴国相抗衡。
诸葛亮虽然聪明,但他如不是日以继夜地研读经史兵法,也不会生出那么多锦囊妙计,更别提实现三足鼎立的场面了。
因此诸葛亮训诫后人的时候,强调要立志的同时,还要发奋苦学,否那么,志向只能是空谈而已。
诸葛亮在其所著之名篇《诫子书》中写道:“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在实现志向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告诫和殷切盼望,他一再强调学习与志向的重要性,告诉孩子做人要有志向,不能庸庸碌碌、得过且过、随波逐流,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还要有发奋吃苦的精神,应当保持恒久不变的毅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修养和处理问题的才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几乎每位家长都知道这两句话,我们小的时候,家长也曾经以这样两句话教诲过我们。
诸葛亮用《诫子书》来告诫孩子学习作文

诸葛亮用《诫子书》来告诫孩子学习作文说起诸葛亮,那可是三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
他足智多谋,为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您知道吗?这位智慧超群的诸葛先生,还曾用一篇来告诫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呢!咱们先来聊聊这到底写了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开篇就告诉孩子们,要成为有品德的君子,得靠内心的宁静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要是不能看淡名利,就没法明确自己的志向;要是内心不平静,就没法实现远大的目标。
您瞧瞧,这话说得多在理!“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就是说,学习必须静下心来,而才干是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
不学习就没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没法让学习有所成就。
这就好比咱们现在,要是心里头老是乱糟糟的,一会儿想玩手机,一会儿想出去玩,那能学好知识吗?肯定不能啊!“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如果放纵懈怠,就没法振奋精神;如果急躁冒险,就没法陶冶性情。
这就像有的孩子,做作业拖拖拉拉,磨磨蹭蹭,那怎么能把功课学好?又有的孩子,做事情毛毛躁躁,风风火火,一点耐心都没有,这样的性子能成大事吗?“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时光飞逝,意志也会随着时间消磨,如果最后变成了枯枝败叶,不能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破旧的屋子,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啦!这简直就是在敲警钟,告诉孩子们得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不然长大了一事无成,那可就惨喽!我就想起我身边的一个小朋友,叫明明。
明明这孩子啊,聪明是挺聪明的,可就是学习上不怎么用心。
上课的时候,他总是东张西望,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他在下面心思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
做作业的时候呢,也是马马虎虎,潦潦草草,字写得歪歪扭扭,像一群小螃蟹在爬。
他妈妈为了他的学习,可没少操心。
有一次,明明考试没考好,回到家就耷拉着脑袋,像个泄了气的皮球。
他妈妈问他怎么回事,他支支吾吾地说:“我……我考试的时候没认真,很多题目都做错了。
诸葛亮的故事给孩子的简单启发

诸葛亮的故事给孩子的简单启发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谋士和政治家。
他在三国时期曾为蜀汉国家出谋划策,帮助蜀汉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他的智慧和谋略也为后人所称道。
下面,我将通过诸葛亮的故事为孩子们提供一些简单的启发。
第一,学会尊重他人。
据说诸葛亮小时候非常聪明,但他却经常因为缺乏尊重他人而惹上麻烦。
他经常对老师提出质疑,而且还砸了别人的东西。
然而,后来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学会了尊重他人,也因此变得更加成熟和有智慧。
孩子们也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包括老师、父母、同学等等,不要因为自己的优越感而忽视别人的感受。
第二,学会发挥自己的特长。
诸葛亮不仅聪明,而且懂得医药、种植农作物等,因此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为他自己和身边的人创造了更多的利益。
孩子们也应该发掘自己的特长,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价值,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他人。
第三,学会耐心和恒心。
诸葛亮在成长的过程中,曾经经历了很多波折和困难。
然而,他从未放弃,而是一直努力不懈,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充分展示了他的耐心和恒心。
孩子们也应该学会耐心和恒心,不要轻易放弃,也要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回报。
第四,学会思考和判断。
诸葛亮以其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判断能力而出名。
他可以从各个方面考虑问题,做出明智的决策。
孩子们也应该学会思考和判断,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而是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最后,通过学习诸葛亮的故事,孩子们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如尊重他人、发挥自己的特长、耐心和恒心以及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等。
希望孩子们可以从中受益,并成为具有智慧和品格的人。
古代名家《诫子书》,古人的教子大智慧

古代名家《诫子书》,古人的教子大智慧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处世做人智慧等方面的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借鉴之处。
在这些优秀的古代家训中,有着“诫子书”这一特殊的类别。
“诫子书”,顾名思义,诫是告诫、劝告,子是儿子,书是书信、家书。
《诫子书》主旨是劝诫自己的儿子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今日,知行君整理出中华历史长河中几篇“诫子书”的佳作,以飨读者,与君共勉。
诸葛亮《诫子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家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原文大意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
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褊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
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作者简介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中国人心目中智者的化身。
东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后,对促成孙刘联盟和成立三国鼎立的局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对自己一生忠于蜀汉政权的自我评价,因此他也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的代表。
作为一名智者,诸葛亮自然知道教育子女的重要性。
《诫子书》是诸葛亮在临终之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这封诸葛亮的最后一封家书成了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诸葛亮教育儿子箴言

诸葛亮的一世学问,都浓缩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
诸葛亮曾经给儿子写过一封信,全文仅仅八十六个字,但言简意赅,微言大义,读来使人如沐春风,又如醍醐灌顶。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读读诸葛亮的这封家信,在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沉下心来,且听古人良言的淡定与从容。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做人要学会宁静
“静以修身”、“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这些都在规劝世人,做人要学会宁静。
心境平静是修身和学习的基础,只有让灵魂安顿下来,才能够让自己的境界有所提高,只有让内心平静下来,学习才会偶有所得。
暂且作个清闲客,静观流水送飞花。
富贵浮名草上霜,须知真谛在烟霞。
用平和的心境和自由的心,一份简单细致的人生态度,过平静的一生。
2、做人要学会节俭
“俭以养德”,这是在向我们昭示节俭的效用。
最近时常爆出大学生因网上贷款无力偿还,而结束生命的案例。
除了要谴责那些无良贷款提供者,也要反思,对于金钱,对于消费能力,是否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诸葛亮说“俭以养德”,也许是对我们当代人一个响当当的警示,它意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品德高尚的人,往往是那些懂得节俭的人。
3、做人要擅于学习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是擅于学习的人,这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尤其如此。
诸葛亮诫子书家庭教育启示

诸葛亮诫子书家庭教育启示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和文学家,他以聪明才智和高尚品德,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典范。
他的《诫子书》是一篇经典的家庭教育文献,对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德育为先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强调,“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是诸葛亮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
他认为,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父母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自律自强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还提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他强调,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养成自律自强的品质,不为名利所诱惑。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和理想。
三、珍惜时间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还强调了时间的重要性。
他认为,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不要虚度光阴。
只有珍惜时间,才能不断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修身齐家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还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要先从自身做起,修身养性,然后才能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综上所述,诸葛亮的《诫子书》对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父母应该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培养孩子的自律自强品质,珍惜时间,修身齐家,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诸葛亮诫子文

诸葛亮诫子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是诸葛亮告诫教育子女的一篇短文。
词句虽简,但句句发人深省,若能细嚼其味,将领略无尽。
在今天,社会上到处都讲「快速」,求「效率」,见「成果」。
因此,许多事经常在没有周全思考下就决定,其所衍生的事端,往往更加棘手,甚至招架不住!我们几乎可以感受周遭有那么多人,每天活在疲于奔命中,日日沉陷在挣钱的追逐下,这是何等的悲哀!翻开史页,孔明先生未发迹前乃一介布衣,耕读于南阳中。
农暇,展读经籍,向往先贤,或三五友好吟咏诗歌、游山玩水,日子过得如同诗情画意般,其乐融融。
相形之下,今人何其苦呢?但自刘备「三顾茅庐」后,孔明先生才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一篇「出师表」,千古流芳,道出了诸葛先生的赤诚风范;而「诫子文」虽好,却鲜为人知。
况其中蕴含的义理,确实很契合现代人之需。
只可惜,现代的人因为没有「文言文」的功底,所以不敢亲近「古文」,误以为「一定」看不懂,其实「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有恒心就有悟处。
千万别认为年代久远,就是落伍、不合实际。
因为「真理」是永恒的,古人的智慧、才德,涵藏在许多古籍经典上,非常值得去阅读、学习与深入。
当然,我们想悟出几分道理,必须先要落实几分才能深切体会。
并非光看注释就能了解,更不是一味研究、探讨即可深入。
如果我们能多拾点古人智慧、经验,也能亲证几许,一生中不但受用无尽,即使身处险境亦能凭借古人的智慧,当下化解。
兹举诫子文中短句,分享些心得:一、宁静致远. 学,须静也今人所承受的压力大,抗压不足,随时就有崩溃之虞,所以「身心安稳」,已成为许多现代人所盼望得到的。
但,如何获得呢?首先要能自我「定」下来。
所谓是「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只有平静的河水才能呈现明亮之月光,只有心定神宁,才能得大自在。
诸葛亮《诫子》箴言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诸葛亮《诫子》箴言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刘汉林【内容提要】本文在诸葛亮《诫子》箴言解读的基础上,论述了它对现代教育的六个重要启示。
【关键词】澹泊明志俭以养德才须学也学须静也最近偶读“三国蜀?诸葛亮《诫子》”的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我称之为“诸葛亮《诫子》箴言”,下面是我的翻译和解读:君子要达到的品行是,用平静或静心修养身心,用节俭或俭约培养自己的德行;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修身必须有明确的志向、修炼一定的德行。
然而,不澹泊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宁静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理想。
君子不但要有志气和志向,还要有广博的才能。
而要具有广博的才能,必须学习。
不学习就不会有广博的才能,而如果没有明确的志气志向要学成是不可能的。
学习必须有一颗平静的心。
有一颗平静或宁静的心,是学习的主观条件。
不能够静下心来,就不可能正确的谋划未来,而且宁静的环境是学习的首要外部条件。
学习要有饱满的热情,而冷淡则不能集中精力学习、不能达到精湛;学习不能偏执浮躁,偏执浮躁也不能陶冶性情。
年岁随着时光飞逝而增长,意志则会随着岁月远去而消磨减退,于是心灰意懒,正如枯树落叶。
这是多么不符合世事和时代潮流的要求而格格不入啊~可悲地守望着贫穷的茅屋而蹉跎岁月,想从头再来已于事无补。
诸葛亮《诫子》箴言,只用了精炼的86个字,言简意赅,表达了人生修炼的深刻深邃思想,人生修炼目标、方式方法以及利弊得失,很有启发性和具体指导性。
我认为,现代教育至少可以从诸葛亮《诫子》箴言中获得六个重要启示。
1刘汉林,男,1955年6月生,西华大学经济学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理论经济学。
1一、志向志强,至关重要诸葛亮告诫孩子要做一个君子。
而君子必须有明确的志向和远大的理想——男儿当自强。
如何才能自强呢,“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要有明确的志向,必须首先恬静寡欲,即不要事事纠缠于名利或沦陷于物欲的轮回,因为这样会迷失自己的志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温诸葛训诫,思考教育本真
李品良
受疫情影响宅在家里,除了睡觉就是学习。
重温了诸葛亮的《诫子书》。
诸葛亮,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
关于诸葛亮的身世,《三国志·卷三
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这样记载:“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
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
”也就是说,诸葛亮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
当时的司隶校尉主要是负责京师及其周边地区行政、治安以及军事的长官,官位显赫,权力相当大。
他父亲诸葛圭,担任过太山都丞,官职也还可以。
诸葛玄(?―197年),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叔父,曾为刘表的属吏,东汉末年官员,官至豫章太守。
躬耕南阳郡叶县,与医圣张仲景交好。
抚养诸葛亮兄弟成人。
可惜的是,诸葛玄去世的也比较早,那时的诸葛亮才17岁。
为了生活,诸葛亮就跑到了南阳开垦了一片空地,并定居下来,这也是为何诸葛亮自称为“布衣”的原因。
客观来看,诸葛亮并不是布衣,而是出身于官宦之家。
尽管之后家族没落,却依然有贵族的气息,比当时真正的农民强很多。
由于东汉末年还没有科举制度,所以只有名门望族的子弟才有机会做官。
诸葛亮此时很穷,但因出身名门结交了不少名流,比如司马徽等人,这也是他成名的
主要原因。
若诸葛亮没有结交这些人,刘备可能就不会知道有他这个“卧龙”的存在,更不会有之后的三顾茅庐,以及他之后的辉煌。
现在的时代环境与三国时期已经相去甚远。
对于现代孩子的教育,家庭背景、生活环境,还重要吗?
回答是确定的。
年轻人要结婚、生孩子,之前还真要想想,你能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
境吗?某大城市的丈母娘挑选女婿的标准:1、本地户口,1980年后出生,独生子女未婚;
2、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留学归来优先);
3、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有车有房;
4、市区120平以上婚房,全额付款,房产证上写女方名字;
5、婚后收入归女方保管;15、婚后不得出轨,否则净身出户…。
你别抱怨,这不是仅仅是挑选“女婿”的标准,是建立一个城市家庭,支持下一代教育的起跑线。
不是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你自己。
我从小生活在大城市周边的郊区。
就是实实在在的农村,房子周边就是农田。
早
晚有生产大队的大喇叭广播,有灶台的浓烈炊烟,有各种有机肥的混合味道。
村子里
的孩子根据我的穿着、言谈,把我划归成“另外一个群体”,我曾低声下气地试图融
入当地孩子的群体,以挨打而失败。
所以,直到回到城市之前,学龄前的我没有什么
儿时玩伴儿。
父母有职工身份,有固定的工资收入,只能尽力改变生存环境,不能改
变我对“贫穷”的恐惧。
这份恐惧让我一直保留着,直到现在。
贫穷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并非越贫穷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做父母的需要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资料不让孩子陷入人穷志短的自卑深渊。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称为《诫子书》。
在其中写道:非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按照现代语言总结为:高立志、宽结友、融社会、体挫折。
孩子不仅仅是个人的私有财产,同时是属于社会的。
所以让TA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未来要服务社会。
听起来,好像很高大上啊。
孩子融入社会,就会感觉知识少,就会主动要求学习,由此产生了学习动力。
但是社会里面的事情太多了,PaPa、MaMa也不全懂。
况且,时代变化太快,可能家长也不能“与时俱进”,很多知识已经过时了。
可以建议孩子去图书馆找方法、找证据、找答案。
国外的孩子不是很多都是这样做吗?
对PaPa、MaMa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平衡系统知识(课堂,数理化)和社会知识(社会实践)的学习?
我的观点是:越早学习社会知识越好。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社会变化多端,越早建立孩子的价值观,孩子容易成才。
系统知识是不变的,晚点学又何妨。
老板招聘的都是学习成绩好的、在象牙塔里不谙世事、靠老师成才的好学生。
所以在学校考试不及格的孩子,为什么容易成为老板!因为,他们投入社会,融入社会,很早明白了生存之道!
这样培养的孩子眼界高,融入社会快,接受好的方面,也要看清社会的阴暗面。
容易接受挫折。
注:李品良为作者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