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币硬币发展史

合集下载

人民币的发展历史过程

人民币的发展历史过程

人民币是中国的货币单位,以下是人民币的发展历史过程:
1948年-1955年:人民币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发行了一系列的纸币,用于替代国民党政权时期的货币体系。

1955年-1978年:在这个时期,人民币进一步发展,并于1955年正式被定为中国的法定货币。

在此期间,人民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包括改变纸币的样式和设计,发行新的纸币和硬币,以及实施价格改革等。

1978年-1999年: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币也逐渐发展壮大。

在这一时期,中国实行了经济改革政策,包括价格改革、市场化改革等,人民币也逐步实现了外汇兑换的自由化。

1999年-2005年:中国推出了第五套人民币,也就是现在仍在流通使用的人民币。

这一套人民币引入了新的设计和防伪技术,以提高人民币的安全性和防伪性能。

2005年至今: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逐步实现了汇率改革,并逐渐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货币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人民币的主要发展历史过程的概述,具体的发展细节和政策变化可能更为复杂和详细。

人民币的发展受到国家经济政策、国际金融环境和货币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人民币硬币发展史

中国人民币硬币发展史

中国人民币硬币发展史本稿刊载于2007年7月上旬出版的第十三期《钱币》报上,本博客转载.硬币,即金属铸造的货币。

用金属铸造货币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

由于金属币具有使用方便,耐磨损,流通寿命长等优点。

它除了自身所具备的货币职能外,还有很高艺术欣赏和收藏保值功能。

新中国发行的硬币,大致可分为流通普通用的硬币;流通用的金属纪念币和收藏用的贵金属纪念币。

其中贵金属纪念币,即一般人俗称金银币,价格昂贵,发行量极少,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和创汇上考虑,在销售上目前主要注意开发国际市场同时,也开始培育、立足国内市场、在全国各地大面积普及开来,这另有专题论述。

现就话说新中国流通用的普通硬币,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硬币,国家至今共发行有四套。

第一套硬币从1955年开始铸造,于1957年12月1日正式发行,1955年版铝镁合金的流通金属硬币,作为人民币的辅币。

共计有三种面值,分别为壹分、贰分、伍分。

呈圆形,边有齿,材质为铝镁合金。

正面图案均为国名和国徽,背面图案均为麦穗,面值和发行年份组成。

1965年至1970年间,因国内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情况,三种铝分币均停止生产和发行。

有的年代只发行一种或二种,到1992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共发行了壹分币27种、贰分币26种、伍分币19种,笔者统计三种面值累计共有72种(枚),集全非常不易。

其中有如1979年伍分、1980年贰分、伍分,1981年壹分、伍分计五种,当年只铸造了很少一部份,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给国外游客,市面上基本没有流通过,在国内极为难找,成为集币者寻觅的珍品。

这套铝质硬分币,迄今为止,仍属我国法定的现行货币,可以和第四、第五套人民币等值混用。

没有只收不付和停止流通的通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硬分币,只是在物资丰富,人民生活提高的今天,货币面额增大了,硬分币已自动失去流通职能,只有银行柜台上支付利息用铝质分币,市场上买卖双方不计硬分币了,这套铝质硬分币流通至今已经历50年,在流通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全部流通硬币及年份大盘点,值得收藏!

我国全部流通硬币及年份大盘点,值得收藏!

我国全部流通硬币及年份⼤盘点,值得收藏!我们现在⽤的硬币是第四套硬币,对于这套天天⽤的硬币,你⼜了解多少呢?它,会不会是你最熟悉的陌⽣⼈?今天⼩编就带⼤家⼀起来盘点⼀下我国的四套流通硬币,资料很齐全,建议收藏。

第⼀套硬币发⾏情况分币真正的铸造时间是从1957年开始,⽽版别的设计从1955年就已经开始。

⼀分从1955年断续发⾏⾄今,已发⾏流通36个年份。

具体年份如下:55、56、57、58、59、61、63、64、71、72、73、74、75、76、77、78、 79、80、 82、 83、 84、 85、86、 87、91、 00、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5⼆分从1956年断续发⾏⾄1991年,计划发⾏流通24个年份,具体年份如下:56、 59、 60、61、 62、 63、 64、 74、 75、 76、 77、 78、 79、 81、 82、 83、 84、 85、 86、 87、88、89、 90、 91展开剩余87%五分从1955年断续发⾏⾄1992年,计划发⾏流通16个年份,具体年份如下:55、56、 57、 74、 76、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硬分币版别情况1、⼀分硬币:82年⼀分有两种版别,有凸版、凹版之分,主要在于分币“分”字横折钩的钩上,⼀个向外凸,⼀个向⾥凹。

还有⼀点⼩区别,⼩写的币值“1”⼀个粗,⼀个微细⼀;其实是字体的区别,⼀个是宋体,⼀个是楷体。

2、⼆分硬币:83年⼆分有两种版别,区别的地⽅也主要在于分币的“分”横折钩的钩上,⼀个是宋体,⼀个是楷体。

3、五分硬币:56年五分有两种版别,常称粗版、细版,也有叫⼤星版、⼩星版;主要区别在于国徽五星⼤⼩不⼀样,⼀种五星⼤,⼀种五星⼩。

⼩星版珍稀⼀些。

其他年份的分币皆为⼀种版别。

1、全套难求;2、全新难求;3、存世量参差不齐831、872、 882、 902、 865等存世量较⼤。

人民币硬币发行资料及收藏

人民币硬币发行资料及收藏

人民币硬币发行资料及收藏建国后最早的硬币是1955年版1分、5分和1956年版2分铝币,是1957年开始正式发行的。

建国以来,我们国家已经发行了四套硬币。

第一套是新中国发行的1955年版流通金属分币,其面额有1分、2分、5分。

从1955年至1992年,我国共发行这三种面值的硬分币75枚。

1955年版硬币其材质均为铝镁合金。

随着我国集币热潮的高涨,硬分币渐成集币者手中的宠儿,其价格日益见涨。

目前,整套全新硬分币的售价已从1990年的几百元上涨为3000元以上。

部分年份的硬分币发行量非常稀少,只作为旅游纪念品(精装)卖给国外游客,基本上不在国内流通,故现在已踪迹难觅,其价格自然不斐,如1979年5分,1980年2分、5分,1981年1分、5分硬币,号称硬分币“五大天王”,每枚收藏价格都在200元以上,因而成为集币者梦寐以求、备受追捧的“珍品”,因为罕见,所以目前收藏市场上见有伪币,收藏者应谨慎。

从1955年1992年,新中国发行了75枚流通金属分币中,1分币28种,其中1960年、1965年至1970年、1988年至1990年均未发行1分硬币。

2分币27种,其中1955年、1958年、1965年至1973年未发行2分硬币。

5分币20种,其中1958年至1973年,1975年、1977年均未发行5分硬币。

由于发行数量及其流通时间长短不同,有些年份的硬币已很难找到,其收藏价值升值潜力均不可低估。

有关收藏投资人士认为,在具体操作时不必刻意追求“珍品”,宜选择那些发行量较小,正常流通渠道中不太多见,但收集起来又比较容易的品种。

如1955年、1957年、1992年的1分和1959年、1992年的2分这种较为稀罕的品种,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益。

对于那些发行量较大的品种,若是全品相收集,也可有所收获。

另外,应当指出的是,从1993至2000年,国家又发行了8套精装硬币,内装1、2、5分,1、5角,1元硬币各1枚。

其中的1、2、5分硬币不参与市场流通,是专供收藏用的,应该具有较大的增值空间,并且有可能成为中的珍品。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下面是中国货币发展的主要阶段:
1. 古代货币:古代中国货币发展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在这个时期,人们使用的主要货
币是贝壳、铜制品和布帛等实物货币。

2. 金银货币:春秋时期(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476年)至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中国开始使用金银货币。

这些货币的使用主要源于对金属的认可和接受。

3. 铸币制度的建立:汉朝(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方铸币制度。

汉朝采用铜作为主要的货币材料,铸造了大量铜钱。

4. 纸币的出现:唐朝(618年至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使用纸币的朝代。

唐朝发行了大量的纸币,方便了交易和贸易。

5. 表记货币:从宋朝(960年至1279年)开始,中国开始使
用银锭和铜锭等表记货币。

这些货币通常以一定重量的银和铜为基准,用于计算和结算交易。

6. 元朝(1271年至1368年)发行的大额铜钱:元朝以大额铜
钱的发行来促进贸易和经济发展。

这些大额铜钱通常有较高的含铜量。

7. 近代纸币的发行:清朝(1644年至1912年)时期,中国开始大规模发行纸币。

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纸币逐渐取代了铸币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8. 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建立了现代金融体系,并发行了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

人民币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包括货币改革、外汇制度改革和金融市场改革等。

以上是中国货币的主要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货币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1. 货币萌芽阶段(先秦时期)
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采用了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方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等价物作为一般等价物,如贝壳、玉石等,这标志着货币的萌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铜铁器被广泛用作货币。

2. 铜钱时代(秦汉至隋唐)
公元前前3世纪,秦统一六国后铸造了圆形孔钱,标志着我国货币正式步入铜钱时代。

汉代重铸五铢钱,成为长期通行的主要货币。

隋唐时期,出现了开元通宝、永徽重宝等名钱。

3. 纸钞货币时期(宋元明清)
北宋时期,由于铜钱贬值,政府开始发行交子和会子,为纸钞货币的雏形。

元代正式发行纸钞交子。

明清两代均沿袭纸钞制度,并出现了一些地方钞。

4. 近代货币时期(1840年至1949年)
鸦片战争后,洋钱(主要是银元)流入中国大量使用。

1935年发行了法币,但由于战乱无法统一管理。

1948年发行人民币,为新中国货币制度奠定基础。

5. 新中国人民币时代(1949年至今)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华北根据地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1955年发行第二套人民币。

1962年发行第三套人民币。

1987年发
行第四套人民币。

2005年发行第五套人民币。

我国货币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实物货币到铜钱,再到纸钞货币,最后发展到统一的人民币制度,见证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进步。

中国人民币硬币发展史

中国人民币硬币发展史

中国人民币硬币发展史本稿刊载于2007年7月上旬出版的第十三期《钱币》报上,本博客转载.硬币,即金属铸造的货币。

用金属铸造货币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

由于金属币具有使用方便,耐磨损,流通寿命长等优点。

它除了自身所具备的货币职能外,还有很高艺术欣赏和收藏保值功能。

新中国发行的硬币,大致可分为流通普通用的硬币;流通用的金属纪念币和收藏用的贵金属纪念币。

其中贵金属纪念币,即一般人俗称金银币,价格昂贵,发行量极少,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和创汇上考虑,在销售上目前主要注意开发国际市场同时,也开始培育、立足国内市场、在全国各地大面积普及开来,这另有专题论述。

现就话说新中国流通用的普通硬币,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硬币,国家至今共发行有四套。

第一套硬币从1955年开始铸造,于1957年12月1日正式发行,1955年版铝镁合金的流通金属硬币,作为人民币的辅币。

共计有三种面值,分别为壹分、贰分、伍分。

呈圆形,边有齿,材质为铝镁合金。

正面图案均为国名和国徽,背面图案均为麦穗,面值和发行年份组成。

1965年至1970年间,因国内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情况,三种铝分币均停止生产和发行。

有的年代只发行一种或二种,到1992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共发行了壹分币27种、贰分币26种、伍分币19种,笔者统计三种面值累计共有72种(枚),集全非常不易。

其中有如1979年伍分、1980年贰分、伍分,1981年壹分、伍分计五种,当年只铸造了很少一部份,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给国外游客,市面上基本没有流通过,在国内极为难找,成为集币者寻觅的珍品。

这套铝质硬分币,迄今为止,仍属我国法定的现行货币,可以和第四、第五套人民币等值混用。

没有只收不付和停止流通的通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硬分币,只是在物资丰富,人民生活提高的今天,货币面额增大了,硬分币已自动失去流通职能,只有银行柜台上支付利息用铝质分币,市场上买卖双方不计硬分币了,这套铝质硬分币流通至今已经历50年,在流通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硬币发展历程

我国硬币发展历程

我国硬币发展历程
中国硬币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最早的中国硬币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们使用的是贝壳、铜锭和刀币作为货币交换的媒介。

在秦汉时期,中央政权开始发行标准化的铜质货币,称为"五
铢钱"。

随后,隋唐时期出现了刀、布币等不同种类的硬币。

宋代以后,纸币开始流通,但硬币仍然是重要的交易媒介之一。

明清时期,中国的硬币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

在明代,官方开始发行官银、官铜的硬币。

清朝的硬币则以成色为基准,分为黄铜、白铜、红铜和黄铜通用等不同材质。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开始发行银元和铜元。

随着时
间的推移,国共内战期间,发行了若干特种硬币,如孙中山头像、山西银币等。

1948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行了第
一套人民币,硬币使用逐渐减少。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推行市场化经济,也带动了硬币发展的变革。

1982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以铝合金为主要材质
的一元硬币。

此后,中国硬币的设计和材质都不断改进和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前,中国的硬币包括1元、0.5元、0.1元、0.05元、0.01元
等几个面额的币值,并且多数以铜合金为主要材质。

此外,中国也经常发行一些特色纪念币,用以纪念特殊事件或人物。

总的来说,中国硬币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最早的贝壳、铜锭到如今的现代硬币,见证了中国货币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民币硬币发展史
本稿刊载于2007年7月上旬出版的第十三期《钱币》报上,本博
客转载.
硬币,即金属铸造的货币。

用金属铸造货币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

由于金属币具有使用方便,耐磨损,流通寿命长等优点。

它除了自身所具备的货币职能外,还有很高艺术欣赏和收藏保值功能。

新中国发行的硬币,大致可分为流通普通用的硬币;流通用的金属纪念币和收藏用的贵金属纪念币。

其中贵金属纪念币,即一般人俗称金银币,价格昂贵,发行量极少,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和创汇上考虑,在销售上目前主要注意开发国际市场同时,也开始培育、立足国内市场、在全国各地大面积普及开来,这另有专题论述。

现就话说新中国流通用的普通硬币,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硬币,国家至今
共发行有四套。

第一套硬币从1955年开始铸造,于1957年12月1日正式发行,1955年版铝镁合金的流通金属硬币,作为人民币的辅币。

共计有三种面值,分别为壹分、贰分、伍分。

呈圆形,边有齿,材质为铝镁合金。

正面图案均为国名和国徽,背面图案均为麦穗,面值和发行年份组成。

1965年至1970年间,因国内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情况,三种铝分币均停止生产和发行。

有的年代只发行一种或二种,到1992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共发行了壹分币27种、贰分币26种、伍分币19种,笔者统计三种面值累计共有72种(枚),集全非常不易。

其中有如1979
年伍分、1980年贰分、伍分,1981年壹分、伍分计五种,当年只铸造了很少一部份,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给国外游客,市面上基本没有流通过,在国内极为难找,成为集币者寻觅的珍品。

这套铝质硬分币,迄今为止,仍属我国法定的现行货币,可以和第四、第五套人民币等值混用。

没有只收不付和停止流通的通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硬分币,只是在物资丰富,人民生活提高的今天,货币面额增大了,硬分币已自动失去流通职能,只有银行柜台上支付利息用铝质分币,市场上买卖双方不计硬分币了,这套铝质硬分币流通至今已经历50年,在流通领域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

第二套硬币于1980年4月15日发行,面值分别为壹角、贰角、伍角和壹元四种,呈圆形,边有齿,材质以铜、镍等有色金属,壹角、贰角、伍角面值,正面图案均为国名和国徽,背面图案均为麦穗、面值和发行年份。

壹元面值正面图案为国名、国徽和发行年份,背面图案为万里长城和面值。

到1986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共发行了七个不同年份的硬币,由于我国当时铜、镍资源相当少,不能满足大量发行需要,只能在1980年至1986年间进行了少量的铸造,只能象征性发行,没有真正发挥流通作用。

其中1981年版元角币铸量较多:80年、83年、85年版元角币铸量较少;82年、84年、86年版元角币基本装配于当年密封硬币版(本)内。

仅仅满足国外旅游观光者购集中国硬币纪念品需要而出售,故极为少见,目前已成为收藏者寻觅的珍
品,集全者可谓“风毛麟角”。

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从2000年7月1日起停止80—86年共有七个不同年份的硬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第三套新版硬币从1991年开始铸造。

于1992年6月1日起在全国发行91年版新的壹角、伍角、壹元三种流通金属币,均呈圆形,材质壹角为铝镁合金,取消了边缘齿,采用内九边形。

伍角为黄铜合金,边形由周边连续丝齿改为间断丝齿。

壹元为钢芯镀镍,边形由周边连续丝齿改为无丝齿外形。

这套硬币元角币的图案设计注重货币特征和结构艺术的有机结合,正面图案均以国徽为主景,国徽下边有国名和铸造年份,国徽上方增加汉语拼音国名。

在元角币背面图案突出货币面值的同时,分别表现了壹元币牡丹、伍角币梅花、壹角币菊花。

图案以盛开的某一花卉为主,配以绿叶或少许花苞,在构图上采用非对称艺术手法。

这套硬币从1991年至2000年共有十个不同年份硬币发行。

除十个年号外,仅见2001年伍角币一种在市场上流通。

这套硬币目前很易收集得到、但其中1996年、2000年壹元币、1991年和1998年、2000年版壹角币较为少见,有心者不妨留意找找看。

第四套硬币从1999年开始铸造。

从99年新版流通硬币与前三套所发行铸造流通硬币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自2000年10月16日起,新版流通硬币铸有“中国人民银行”行名,正式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为流通硬币的发行银行。

于2000年10月16日先发行99年新版壹元、壹角币二种,2002年11月18日发行新版伍角币,全套计三种。

均呈圆形,材质壹元币为钢芯镀镍,币外缘为圆柱面,并印有“RMB”字符标记。

伍角币为钢芯镀铜合金,外缘为间断丝齿。

壹角币
为铝合金,边无齿,自2005年8月31日起,发行05版年号壹角币,材质由铝合金改为不锈钢。

该套三枚硬币正面图案均突出面值,面值上方为“中国人民银行”行名,下方为发行年份。

背面图案壹元币为菊花及行名的汉语拼音字母、伍角币图案为荷花及行名的汉语拼音字母、壹角币图案为兰花及行名的汉语拼音字母。

我国发行的流通硬币,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浓郁的民族风格,不同的时期发行货币代表着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灿,成就卓着,为硬币的图案设计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花卉艺术中国有着悠久历史。

第三、第四硬币,采用花卉作为设计主题,即庄重大方,又轻松活泼,设计风格突破了呆板沉重格局,突出了民族风格。

体现了民族文化和精神面貌的艺术品。

流通硬币,作为国家的法定货币,当然要求图案设计完美,铸造工艺精细,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价值,同时又具备收藏保管价值,这对收藏“新中国硬币”的人来说,无疑可以提高兴趣,增加知识,当前喜爱收藏新中国流通硬币的人将越来越多。

在此,笔者将新中国流通硬币概况一览表附于本文之后,提供集藏者参考。

新中国流通硬币一览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