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工程论文
细胞工程论文

谈转基因动物对克服人类疾病的影响摘要转基因动物在医学研究领域和生命科学的研究中有着重要应用价值,可以用于改良动物品种、提高动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及抗病性;也可以用于生物制药、建立诊断和治疗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生产可用于人体器官移植的动物器官等;还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对某些遗传病进行基因治疗、获得基因敲出动物等。
疾病动物模型在认识疾病本质、确定防治方案及药物研究上十分重要。
转基因动物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建立在基因水平上研究人类疾病、揭示各个基因的各种功能中将起重大作用。
关键词:转基因动物动物模型人类疾病器官1. 转基因动物概述在分子水平或者基因水平的基础上,用人工的手段去改造生物遗传性状的基因工程,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
基因工程应用技术之一的基因重组,可用于对不同生物遗传物质的体外人工剪切、组合、拼接,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然后,通过载体,如微生物、病毒等转入微生物或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并使所需基因在细胞内表达出来,产生人类所需的物质或创造新的物种。
近年来,国外已出现了一些“基因作物”,如抗腐烂西红柿、抗除草剂棉花、抗病毒黄瓜和马铃薯,以及抗虫玉米等。
目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能分离出来的目标基因已近百种,在农作物上实现目标基因表达的也已有10多种。
所谓转基因动物,是用实验方法,把外源基因导入到动物体内,这种外源基因与动物本身的染色体整合,这时外源基因就能随细胞的分裂而增殖,在体内得到表达,并能传给后代。
世界上第一只转基因动物巨鼠,是将大白鼠生长激素导入小白鼠的受精卵中,再将这个受精卵移入借腹怀胎的母鼠子宫中,产下的小白鼠比一般的大一倍。
这只在遗传学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基因动物的研究究培育成功,展现出诱人的光明前景。
克隆动物的操作过程中,完全可以同时进行转基因操作。
在体细胞去核并与去核的卵细胞结合之前,将有关的人类基因注入,这样,培育的“转基因克隆羊”,就会产生出人类蛋白质。
第一头克隆羊“多利”引起的轰动,在于它的理论价值,它突破了有性生殖的框架,证明高等动物也可以由无性生殖来繁衍。
细胞工程小论文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问题生命科学院13级生物工程1班20132076 周晓香摘要:随着现在生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转基因植物越来越多,也为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利益。
转基因技术可以将外源基因转入植物,但目前还不能精确预测转基因的所有表型效应,转基因植物的可能后果也还不明确。
因此,转基因植物面临着环境释放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两方面的安全性问题。
【1】而且,转基因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争议的话题,有很多不同的声音。
关键词:转基因植物;环境释放安全性;食品安全性。
正文:转基因植物是指利用DNA重组技术将克隆的优异的外源基因转入到植物的细胞或组织中并表达,从而获得具有特定目标性状或具有新的遗传性状的植物。
【2】而植物转基因技术是将从植物、动物、病毒或细菌等生物中分离得到的目的基因通过基因枪、农杆菌介导以及病毒感染等方法转入到受体植物的基因组中,使之稳定遗传并赋予受体植物新的优异性状,如:抗虫、抗病、抗旱、抗除草剂、耐寒、高产、优质等。
【3】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诞生以及它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能够按照自身的意愿去改变植物的基因,培育出新的品种,甚至改变它的遗传特性。
可想而知,转基因植物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
但在转基因植物取得惊人的成果的同时,它的安全性也成为了科学家、政府以及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也成了当今世界共同讨论的话题。
1 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转基因食品又称基因修饰食品,即用转基因生物制造或产生的食品。
1994 年美国Calgene 公司的转基因延熟番茄经FDA 批准上市, 成为第一例通过安全评价的转基因植物食品。
迄今为止, 全世界已有40 多个可能作为食品来源的转基因植物获得批准上市。
主要包括延熟番茄,抗除草剂的玉米、抗虫棉等。
【4】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转基因食品的营养物质由转基因植物加工而成的食品是否与同种类的非转基因植物加工成的食品或者说天然的绿色食品一样,可以提供人类或动物生长繁殖必需的营养物质。
细胞工程论文.doc

药用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作者:刘丽丽(牡丹江师范学院生物系生物科学专业2006级2班)摘要: 利用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技术生产植物有用代谢产物, 近些年来取得了很大发展, 但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的工业化应用仍受到来自生物及工程技术上的限制。
针对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技术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 提出在综合考虑生物学和工艺学两方面的基础上, 选育药用植物稳定高产的优良细胞系是提高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技术可行性的关键。
关键词: 药用植物植物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细胞系我国药用植物种类繁多、使用普遍, 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悠久的历史, 是我国中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药用植物的大量需求和野外大规模、无计划地过度利用,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受到很大破坏, 其中相当一部分已面临濒危。
在高度重视天然药物开发利用的同时, 对于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中药产业在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亦将面对资源问题的挑战, 于是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建立药用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来大规模地直接生产药用有效成分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1.药用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的特点药用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技术以药用植物细胞或组织的大规模培养为基础, 它根据“植物培养细胞次级代谢全能性”的理论, 将药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引人有用化学物质生产, 把细胞作为一个“活的工厂”, 通过对细胞进行固体或液体悬浮培养大量生产次生代谢产物。
当前药用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技术已是生物技术的重要内容, 成为植物组织培养生产应用研究的两大主流之一, 相对于人工栽培具有独特的优点。
(1)节约自然资源, 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 同时不受地区、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2)细胞培养个体差异小、试验周期短, 便于控制, 能节省人力、物力图。
(3)可以筛选高产的细胞株, 并通过合理实施次生代谢过程的调控提高生产率川。
2.药用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自从1968年和首次报道在生物反应器中成功培养不同植物种类以来,利用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技术, 为植物有用代谢产物的生产提供了有效生产途径和生产方法。
细胞工程论文(胚胎干细胞)

细胞工程课程论文题目:胚胎干细胞在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及用学号:20100412310035姓名:周文斌年级:2010级专业:生物工程(1)班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3 年11 月28 日成绩:胚胎干细胞在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及应用摘要:干细胞,在医学中被称为“万用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在生命的生长与发育中其起主干作用的原始细胞。
本文即以干细胞为基础,从胚胎干细胞概念出发,介绍胚胎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对近年来国内外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历程做出梳理与总结,并对其研究成果、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作出概述。
关键词: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历程及成果;应用前景;存在问题一、干细胞干细胞(stem cells, SC)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
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分为三类: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cell,TSC)、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和单能干细胞(unipotent stem cell)。
干细胞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
二、胚胎干细胞(ESC)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是从着床前胚胎内细胞团或原始生殖细胞经体外分化抑制培养分离的一种全能性细胞[1]。
它具有体外培养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
无论在体外还是体内环境,ES细胞都能被诱导分化为机体几乎所有的细胞类型。
1981年,埃文斯(Evans)和考夫曼(Kaufman)从小鼠胚囊内细胞团建立了未分化的小鼠胚胎干细胞[2,3]。
1998年,汤姆森(Thomson)在体外受精5 天的人囊胚中成功分离出hES细胞, 体外培养维持不分化状态均传代30 代以上,建立了人的胚胎干细胞系开创了胚胎干细胞的新纪元[4]。
细胞工程课程论文

《细胞工程》课程论文院系: XXXXXXXXXXXXXXXXXX专业: XXXXXXXXXXXXX姓名: XXXX学号: XXXXXXXXXXX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研究概述XXXX(地址,邮编)[摘要]动物细胞培养是生物、生物医学研究和应用中广泛采用的技术方法,可分为原代和传代培养,有贴壁、悬浮和固定化培养等培养方式。
细胞生长具有特殊的生物学性质,需要无菌、恒温和充分的营养环境.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光明前景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细胞培养;微载体;中空纤维;微囊法培养一、动物细胞培养的发展动物细胞体外培养最早可追溯到1907年,由美国生物学家Harrison在无菌条件下,以淋巴液为培养基成功地在试管中培养了蛙胚神经组织达数周,创立了体外组织培养法。
此后,随着抗生素、培养基、培养装置以及工艺方法的不断改进,动物细胞培养(Animal cell culture )的研究和应用逐步增多和深入,发展至今已成为在生物、医学研究和应用中广泛采用的技术方法。
其发展简史见下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1]年份技术发展概要1907年 Harrison创立体外组织培养法。
1951年 Earle等开发了能促进动物细胞体外培养的培养基。
1957年 G caff用灌注培养法创造了悬浮细胞培养史上绝无仅有的1×1010~2×1010cells/L的记录,标志着现代灌注概念的诞生。
1962年 Cap stile成功地大规模悬浮培养小鼠肾细胞(BHK),标志着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的起步。
1967年 Van W bezel用DEAE-Sephardi A50为载体培养动物细胞获得成功。
1975年 Sarto等在培养基中用激素代替血清使垂体细胞株GH3在无血清介质中生长获得成功,预示着无血清培养技术的诱人前景。
预定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1986年 Demo Bio tech公司首次用微囊化技术大规模培养杂交瘤细胞生产单抗获得成功。
干细胞论文细胞工程论文

干细胞论文细胞工程论文神经干细胞及其应用研究新进展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不仅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胚胎发育期的脑内,而且在其成年之后也有,这已为神经科学界所普遍接受。
神经干细胞由于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使神经系统损伤后的细胞替代治疗成为可能。
神经干细胞的分离、成功培养,不仅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后不可再生的理论提出挑战,而且通过基因工程修饰技术,神经干细胞可以作为载体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基因治疗。
1 神经干细胞的分布大量研究表明成年哺乳动物的脑室下区、海马、纹状体、大脑皮质等区域均有NSCs存在,其中侧脑室壁的脑室下层(sub ventricular zone,SVZ)和海马齿状回的颗粒下层(sub granular zone,SGZ)是神经干细胞的两个主要脑区。
另外,研究者们还在成年哺乳动物脑内的其他部位发现了神经干细胞的存在,例如在黑质内发现了新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成年哺乳动物脑内广泛存在着神经干细胞,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胞大部分处于休眠状态,在脑损伤时这些细胞能被激活,发生增殖、迁移并分化,参与损伤后神经结构重建和功能恢复。
2 神经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神经干细胞是指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能自我更新,并足以提供大量脑组织细胞。
其生物学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1)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构成神经系统3种主要细胞,即神经元细胞、星型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
(2)自我更新:神经干细胞具有高度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通过对称性或非对称性分裂产生新NSCs,以此来维持干细胞库的稳定。
(3)转分化性:即在适宜环境下成体神经干细胞可以产生其他组织分化的细胞类型,如骨髓基质干细胞不仅可分化为中胚层的间质组织,还保持有内外胚层组织的分化潜能。
(4)迁移能力: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NSC沿着发育索方向迁移。
移植后的NSC受病变部位神经源性信号的影响,也具有向病变部位迁移的趋化性,并分化成特异性细胞。
细胞工程论文

植物细胞培养生产和提纯花青素的初步研究摘要:花青素,是自然界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有着防癌、抗氧化等功效的水溶性天然色素,本文对国内外关于花青素的植物来源、合成机理、生物活性等进行了概括,着重对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花青素,通过外植体的选择、高产细胞系的选择培养条件优化、培养技术的选择、前体物的添加、诱导提高花青素的产量以及探究高效的提纯方法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字:花青素植物细胞培养提高产量分离提纯Abstract:Key words:1 花青素的概况花青素(Anthocyanidin),又称花色素,是自然界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天然色素,属类黄酮化合物。
是一种次生代谢物,也是植物花瓣中的主要呈色物质[1]。
花青素存在于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可由叶绿素转化而来。
受许多因子的影响,低温、缺氧和缺磷等不良环境也会促进花青素的形成和积累[2]。
花青素类色素广泛存在于所有深红色、紫色或蓝色的蔬菜水果,比如钙果、葡萄、黑莓、无花果、樱桃、甜菜根、茄子、紫甘薯、黑龙珠土豆、血橙、红球甘蓝、蓝莓、红莓、草莓、桑葚、山楂皮、紫苏、黑(红)米、牵牛花等植物的组织中。
自然界有超过300种不同的花青素。
其中蓝莓所含花青素量最大最多最有营养价值。
1.1花青素的理化性质花青素的基本结构单元是2一苯基苯并吡喃型阳离子,即花色基元。
花青素分子中存在高度分子共轭体系,具酸性与碱性基团,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稀碱与稀酸等极性溶剂中。
不溶于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遇醋酸铅试剂会沉淀,并能被活性炭吸附。
在紫外与可见光区域均具较强吸收,紫外区最大吸收波长在280nm附近,可见光区域最大吸收波长在500~550nm范围内。
花青素类物质的颜色随pH值的变化而变化,Ph<7呈红色,pH在7-8时呈紫色,pH>11时呈蓝色[2]花青素是糖苷衍生物,其基本结构如下[3]:图1.花青素结构花青素核结构有双键存在,能吸收可见光而呈一定的颜色。
细胞工程制药课程的教学实践大学论文

细胞工程制药课程的教学实践大学论文细胞工程制药课程的教学实践大学论文第1篇:生物细胞工程制药课程教学的实践建议生物制药被公认为本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医药产业的技术基础也正面临从化学模式向生物化学模式的转折,产业发展对药学人才的素质和知识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不少药学院或综合性大学在生物技术和制药工程专业中都开设了细胞工程课程,培养具备生物学、药学基础理论的生物制药专门人才。
由于细胞工程技术在1980年代后才开始进入发展高峰期,在国内外都是一个新兴的发展方向,面向农学、生物技术和医学方向的细胞工程研究都各具特色,其课程教学方面也多处于摸索、改进和逐渐完善的阶段。
目前,国外高校基本不开设笼统的细胞工程学(CellEngneeig课程,而国内药学院生物制药方向大多有细胞工程课程,该课程尚未有一个教学建设模式。
在药学院中该课程基本采用面向生命科学或医学的教材,存在不少问题。
笔者有选择地分析了国外生物制药方向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建设情况,根据国内现阶段生物制药人才的实际需求,结合本课程的内在特点,对生物制药方向细胞工程课程教学实践和建设提出建议,为细胞工程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国内外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细胞工程是一门现代生命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它既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技术工具,在生命科学、农学及医药相关学科中都占据重要地位。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药学院开设的细胞工程课程,着重介绍细胞培养、分化,生物材料的特性和组织再生细胞工程,完全偏向医学细胞工程。
英国诺丁汉大学(NottMianUniveisiy开设了“干细胞技术,,(StanCellTechnology)课程,主要介绍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的培养和应用,而相关内容常为国内“细胞工程”课程中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章节中的一个部分。
意大利热那亚大学(UnivesidegliSUdidiGenova)药学院开设了“细胞培养”选修课,主要介绍药物筛选模型中的动物肿瘤细胞培养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转基因动物对克服人类疾病的影响摘要转基因动物在医学研究领域和生命科学的研究中有着重要应用价值,可以用于改良动物品种、提高动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及抗病性;也可以用于生物制药、建立诊断和治疗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生产可用于人体器官移植的动物器官等;还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对某些遗传病进行基因治疗、获得基因敲出动物等。
疾病动物模型在认识疾病本质、确定防治方案及药物研究上十分重要。
转基因动物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建立在基因水平上研究人类疾病、揭示各个基因的各种功能中将起重大作用。
关键词:转基因动物动物模型人类疾病器官1. 转基因动物概述在分子水平或者基因水平的基础上,用人工的手段去改造生物遗传性状的基因工程,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
基因工程应用技术之一的基因重组,可用于对不同生物遗传物质的体外人工剪切、组合、拼接,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然后,通过载体,如微生物、病毒等转入微生物或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并使所需基因在细胞内表达出来,产生人类所需的物质或创造新的物种。
近年来,国外已出现了一些“基因作物”,如抗腐烂西红柿、抗除草剂棉花、抗病毒黄瓜和马铃薯,以及抗虫玉米等。
目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能分离出来的目标基因已近百种,在农作物上实现目标基因表达的也已有10多种。
所谓转基因动物,是用实验方法,把外源基因导入到动物体内,这种外源基因与动物本身的染色体整合,这时外源基因就能随细胞的分裂而增殖,在体内得到表达,并能传给后代。
世界上第一只转基因动物巨鼠,是将大白鼠生长激素导入小白鼠的受精卵中,再将这个受精卵移入借腹怀胎的母鼠子宫中,产下的小白鼠比一般的大一倍。
这只在遗传学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基因动物的研究究培育成功,展现出诱人的光明前景。
克隆动物的操作过程中,完全可以同时进行转基因操作。
在体细胞去核并与去核的卵细胞结合之前,将有关的人类基因注入,这样,培育的“转基因克隆羊”,就会产生出人类蛋白质。
第一头克隆羊“多利”引起的轰动,在于它的理论价值,它突破了有性生殖的框架,证明高等动物也可以由无性生殖来繁衍。
我国转基因羊研究新突破,在于它的经济价值,因为它可以让人类丰衣足食、健康长寿的美梦成真。
那转基因羊的后代是不是转基因羊呢?转基因羊与普通羊交配,即有性繁殖,后代中的一半是转基因羊;但若用克隆——无性繁殖的方法,那所有的后代都是转基因羊。
2.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医学方面)一、建立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通过转基因技术制作转基因动物模型,可以模拟人类疾病的起始和发展,并可测试比较各种治疗方案的治疗结果,最终确定最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现已建立的人类动物疾病模型有癌症、动脉硬化症、镰刀状细胞贫血、地中海贫血、红细胞增多症、肝炎、免疫缺陷、自发性高血压、淋巴系统病、透纳氏症、心肌顿抑、老年痴呆症等。
此外,新开发的药品用于人体之前先要进行动物试验,但许多疾病没有适当的动物模型来进行药物的评价。
利用转基因技术可建立与人类相同疾病的动物模型,以利于药物筛选,其优点是准确、经济、试验次数少、显著缩短试验时间,现已成为一种进行“快速筛选”的手段。
随着癌基因的不断发现,越来越多的肿瘤疾病模型被用于药物筛选。
二、生产可用于人体器官移植的动物器官。
目前,中国每年约有150万患者需要器官移植,但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有1.1万例左右,还不到1%,供体器官短缺严重以及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使99%以上的患者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利用转基因技术改造异种来源器官的遗传性状,使之能适用于人体器官或组织的移植,是解决移植器官短缺和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最有效途径。
目前最为理想的转基因动物是猪,因为其在器官大小、结构和功能上与人类较为相似。
利用转基因技术敲除猪α-1,3半乳糖转移酶基因(该基因会引发免疫排斥反应),就可清除猪作为人类器官供体的一个主要障碍,将进一步推动器官移植的发展与应用。
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相信以后会有更多、更完善的改造器官用于人类疾病的治疗。
三、可以生产医疗药品和营养保健品。
将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基因转入动物体内,然后再回收这些基因的表达产物,就可以生产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
利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具有以下四个优点:①设备简单,不耗能,无环境污染。
动物吃的是饲料,生产出的是高营养价值的药品和具有营养保健功能的蛋白。
②可生产的药物品种多,产量高,质量好。
动物的乳房有强大的生产蛋白质的能力,一头优良品种的奶牛,在305天的泌乳期中可产奶>10吨。
鲜奶的蛋白质含量占3.2%~3.6%,折合每头奶牛年产纯蛋白320~360千克。
一只绵羊一年可产奶300~500千克,奶中蛋白质含量约占7%,折合每只母羊年产纯蛋白20~30千克。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上就已有数十家转基因动物公司生产出贵重的药用蛋白,如α1-抗胰蛋白酶(治疗肺气肿)、人红细胞生成素(用于肿瘤化疗)、乳铁蛋白(抗胃肠道感染)、人血清白蛋白(提高人体免疫力)、人血红蛋白(治疗烧伤和血量扩积)、人凝血因子Ⅷ(治疗血友病)、抗凝血酶Ⅲ(用于动脉移植)、胶原蛋白(治疗类风湿)、血纤蛋白原(用于外科创伤)、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等。
③生产周期短。
目前一种新药从研制开发,通过新药评审,直到上市需15~20年。
如果利用转基因动物,新药生产周期约5年,如以动物生命的周期计算,转基因牛从显微注射到泌乳的周期是个25~29月,而转基因羊只要18个月。
④生产成本低,投资风险低,可以获得巨额经济利润。
国外经济学家曾算过一笔账,若用传统的生产工艺来生产1克药物蛋白,成本需800~5 000美元,而利用转基因动物只需0.02~0.50美元。
3. 转基因动物应用桎梏转基因动物安全吗?尽管转基因动物将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益处是人们所共识的,但目前转基因动物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生产还未展开。
这里面除有技术因素之外,人们考虑更多的还是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动物食品是否安全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安全问题,人们对转基因动物食品主要存在以下担忧:①和非转基因动物食品相比,转基因动物食品的营养成分是否会发生变化?是否会出现抗营养因子?②是否会出现新的过敏源?由于导入基因的来源及序列或表达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可能与已知的致敏源存在同源性,导致过敏发生或产生新的过敏源。
③是否会产生有毒物质?在转基因食品加工过程中,由于基因的导入可能使得病毒蛋白发生过量表达,产生各种毒素。
④食用转基因动物食品后是否会致病?⑤除目的基因外,引入的抗生素标记基因和报告基因是否安全?从理论上来说,无论转基因食品还是药品,转入动物体内的基因都是天然存在的,人们平常吃的东西中就含有这些基因,用转基因技术仅仅是把这种基因转到其他动物体内进行生产后再分离出来。
因此,在理论上转基因药物和食物是有一定安全保证的,而不是合成新的东西。
当然,我们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性的安全上,还要做更多的安全性实验。
现有的转基因食品饲喂实验表明,摄食转基因动物食品对小鼠和大鼠的生长、脏器发育、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繁殖能力及其后代的生长发育均无显著影响。
(1)、转基因动物自身安全吗?由于转基因操作方法的自身缺陷,可能会影响到转基因动物的健康状况。
由于外源基因在受体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是随机的,因此外源基因的整合给动物带来的伤害是难以控制的。
然而我们可以选择插入位点对动物影响小的,而实际上,有严重影响的插入事件往往因为动物死亡或者发育的缺陷而会被排除。
另外,转基因表达也会对动物产生一定影响,转入基因的插入突变、异位表达、修饰、表达产物自身等都有可能对动物自身健康造成影响。
因此,对转基因动物自身安全性进行检测与评估是必要和迫切的。
(2)、转基因动物对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转基因动物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人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顾虑: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②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③基因漂移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包括外源基因是否有可能向相关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发生水平转移,造成基因漂移。
④是否会引发新的环境问题,如是否会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是否会产生新病毒。
⑤转基因动物是否会演变为有害生物,或演变成优势物种从而破坏生态平衡。
(3)、对于环境安全,人们主要是对转基因鱼所存在的生态风险担忧,鱼类易于逃逸、扩散,有很大可能性影响生物多样性并对野生基因库造成污染。
除转基因鱼外,转基因动物中规模稍大的就是家养动物(猪、牛、羊等),其去向比较容易跟踪。
另外,因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低,很容易控制和捕捉,只要管理科学、措施得当,不会存在有很大的环境问题。
目前,国家专门设立了研究转基因动物安全性的项目,说明国家对转基因动物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视的,并且现在也有来自国外的经验可以借鉴。
4. 转基因动物的意义第一头克隆羊“多利”引起的轰动,在于它的理论价值,它突破了有性生殖的框架,证明高等动物也可以由无性生殖来繁衍。
我国转基因羊研究新突破,在于它的经济价值,因为它可以让人类丰衣足食、健康长寿的美梦成真。
用基因转移技术,增强动物抗病力的研究,也很鼓舞人心。
导入抗病或抗寄生虫的外源基因,牛便不怕“疯牛病”,猪便不怕瘟??从而使畜牧业“旱涝保收”,成为“黄金”产业。
将外源基因导入家畜,能使家畜朝人类希望的目标靠拢,如肉质改善、饲料增效、个体增大、体重增加、奶量提高、脂肪减少等。
例如将长瘦肉的基因导入猪细胞中,猪就成为瘦肉型;将促乳汁分泌的基因导入牛、羊细胞中,这些转基因牛、羊乳汁猛增;还有科学家将貂的长皮毛基因导入羊细胞中,培育出长出类似貂毛毛皮的羊。
这些羊易养,繁殖快,且“羊貂皮”面积数倍于貂皮,将使“貂皮”时装进入寻常百姓家。
身价百倍的奥秘何在呢?是在于它们是转基因动物,它们的乳汁中含有“药”,它们是天然的、无公害的“动物药厂”。
利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蛋白质、造药,是全新的生产模式。
与细菌、细胞等生物工程制药相比,它有明显优势:转基因动物的乳汁,可以方便收集,且不损伤动物;目的蛋白质,已经过动物体内加工和修饰,不必再进行后加工。
而以往微生物、细胞等生物工程基因产物,要有后加工。
用转基因动物生产,也不需投入大量资金建厂、添设施、雇用人员等。
有人算过帐,用传统生物技术生产的产品,成本需800~5 000美元的,利用转基因动物只需0.5美元!美国每年要有600万人输血,才够本国血友病人所需的凝血因子,而以后只要2头转基因牛就可代劳。
如果有300万头转基因猪,就可让全人类用血再无后顾之忧——再不用人输出血液,也不用担心输了血后感染上艾滋病等传染病。
有了能任意植入外源基因的转基因动物,对少有良药的遗传病人、癌症病人,不啻是大大的福音。
转基因动物还将是人类最好的“器官库”,提供从皮肤、角膜,到心、肝、肾等几乎所有的“零件”。
让器官移植专家有充分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让体内部分“零部件”出了故障的病人重获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