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工程论文
细胞工程论文

谈转基因动物对克服人类疾病的影响摘要转基因动物在医学研究领域和生命科学的研究中有着重要应用价值,可以用于改良动物品种、提高动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及抗病性;也可以用于生物制药、建立诊断和治疗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生产可用于人体器官移植的动物器官等;还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对某些遗传病进行基因治疗、获得基因敲出动物等。
疾病动物模型在认识疾病本质、确定防治方案及药物研究上十分重要。
转基因动物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建立在基因水平上研究人类疾病、揭示各个基因的各种功能中将起重大作用。
关键词:转基因动物动物模型人类疾病器官1. 转基因动物概述在分子水平或者基因水平的基础上,用人工的手段去改造生物遗传性状的基因工程,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
基因工程应用技术之一的基因重组,可用于对不同生物遗传物质的体外人工剪切、组合、拼接,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然后,通过载体,如微生物、病毒等转入微生物或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并使所需基因在细胞内表达出来,产生人类所需的物质或创造新的物种。
近年来,国外已出现了一些“基因作物”,如抗腐烂西红柿、抗除草剂棉花、抗病毒黄瓜和马铃薯,以及抗虫玉米等。
目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能分离出来的目标基因已近百种,在农作物上实现目标基因表达的也已有10多种。
所谓转基因动物,是用实验方法,把外源基因导入到动物体内,这种外源基因与动物本身的染色体整合,这时外源基因就能随细胞的分裂而增殖,在体内得到表达,并能传给后代。
世界上第一只转基因动物巨鼠,是将大白鼠生长激素导入小白鼠的受精卵中,再将这个受精卵移入借腹怀胎的母鼠子宫中,产下的小白鼠比一般的大一倍。
这只在遗传学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基因动物的研究究培育成功,展现出诱人的光明前景。
克隆动物的操作过程中,完全可以同时进行转基因操作。
在体细胞去核并与去核的卵细胞结合之前,将有关的人类基因注入,这样,培育的“转基因克隆羊”,就会产生出人类蛋白质。
第一头克隆羊“多利”引起的轰动,在于它的理论价值,它突破了有性生殖的框架,证明高等动物也可以由无性生殖来繁衍。
细胞工程小论文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问题生命科学院13级生物工程1班20132076 周晓香摘要:随着现在生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转基因植物越来越多,也为社会经济带来巨大利益。
转基因技术可以将外源基因转入植物,但目前还不能精确预测转基因的所有表型效应,转基因植物的可能后果也还不明确。
因此,转基因植物面临着环境释放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两方面的安全性问题。
【1】而且,转基因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争议的话题,有很多不同的声音。
关键词:转基因植物;环境释放安全性;食品安全性。
正文:转基因植物是指利用DNA重组技术将克隆的优异的外源基因转入到植物的细胞或组织中并表达,从而获得具有特定目标性状或具有新的遗传性状的植物。
【2】而植物转基因技术是将从植物、动物、病毒或细菌等生物中分离得到的目的基因通过基因枪、农杆菌介导以及病毒感染等方法转入到受体植物的基因组中,使之稳定遗传并赋予受体植物新的优异性状,如:抗虫、抗病、抗旱、抗除草剂、耐寒、高产、优质等。
【3】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诞生以及它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能够按照自身的意愿去改变植物的基因,培育出新的品种,甚至改变它的遗传特性。
可想而知,转基因植物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
但在转基因植物取得惊人的成果的同时,它的安全性也成为了科学家、政府以及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也成了当今世界共同讨论的话题。
1 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性转基因食品又称基因修饰食品,即用转基因生物制造或产生的食品。
1994 年美国Calgene 公司的转基因延熟番茄经FDA 批准上市, 成为第一例通过安全评价的转基因植物食品。
迄今为止, 全世界已有40 多个可能作为食品来源的转基因植物获得批准上市。
主要包括延熟番茄,抗除草剂的玉米、抗虫棉等。
【4】转基因植物的食品安全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转基因食品的营养物质由转基因植物加工而成的食品是否与同种类的非转基因植物加工成的食品或者说天然的绿色食品一样,可以提供人类或动物生长繁殖必需的营养物质。
细胞工程论文.doc

药用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作者:刘丽丽(牡丹江师范学院生物系生物科学专业2006级2班)摘要: 利用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技术生产植物有用代谢产物, 近些年来取得了很大发展, 但植物细胞悬浮培养的工业化应用仍受到来自生物及工程技术上的限制。
针对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技术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 提出在综合考虑生物学和工艺学两方面的基础上, 选育药用植物稳定高产的优良细胞系是提高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技术可行性的关键。
关键词: 药用植物植物细胞培养生物反应器细胞系我国药用植物种类繁多、使用普遍, 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悠久的历史, 是我国中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药用植物的大量需求和野外大规模、无计划地过度利用,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受到很大破坏, 其中相当一部分已面临濒危。
在高度重视天然药物开发利用的同时, 对于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中药产业在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亦将面对资源问题的挑战, 于是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建立药用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来大规模地直接生产药用有效成分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1.药用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的特点药用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技术以药用植物细胞或组织的大规模培养为基础, 它根据“植物培养细胞次级代谢全能性”的理论, 将药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引人有用化学物质生产, 把细胞作为一个“活的工厂”, 通过对细胞进行固体或液体悬浮培养大量生产次生代谢产物。
当前药用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技术已是生物技术的重要内容, 成为植物组织培养生产应用研究的两大主流之一, 相对于人工栽培具有独特的优点。
(1)节约自然资源, 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 同时不受地区、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2)细胞培养个体差异小、试验周期短, 便于控制, 能节省人力、物力图。
(3)可以筛选高产的细胞株, 并通过合理实施次生代谢过程的调控提高生产率川。
2.药用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自从1968年和首次报道在生物反应器中成功培养不同植物种类以来,利用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技术, 为植物有用代谢产物的生产提供了有效生产途径和生产方法。
细胞工程论文(胚胎干细胞)

细胞工程课程论文题目:胚胎干细胞在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及用学号:20100412310035姓名:周文斌年级:2010级专业:生物工程(1)班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3 年11 月28 日成绩:胚胎干细胞在生物医学方面的研究及应用摘要:干细胞,在医学中被称为“万用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在生命的生长与发育中其起主干作用的原始细胞。
本文即以干细胞为基础,从胚胎干细胞概念出发,介绍胚胎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对近年来国内外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历程做出梳理与总结,并对其研究成果、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作出概述。
关键词: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研究历程及成果;应用前景;存在问题一、干细胞干细胞(stem cells, SC)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
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分为三类: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cell,TSC)、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和单能干细胞(unipotent stem cell)。
干细胞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和人体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为“万用细胞”。
二、胚胎干细胞(ESC)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是从着床前胚胎内细胞团或原始生殖细胞经体外分化抑制培养分离的一种全能性细胞[1]。
它具有体外培养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
无论在体外还是体内环境,ES细胞都能被诱导分化为机体几乎所有的细胞类型。
1981年,埃文斯(Evans)和考夫曼(Kaufman)从小鼠胚囊内细胞团建立了未分化的小鼠胚胎干细胞[2,3]。
1998年,汤姆森(Thomson)在体外受精5 天的人囊胚中成功分离出hES细胞, 体外培养维持不分化状态均传代30 代以上,建立了人的胚胎干细胞系开创了胚胎干细胞的新纪元[4]。
细胞工程课程论文

《细胞工程》课程论文院系: XXXXXXXXXXXXXXXXXX专业: XXXXXXXXXXXXX姓名: XXXX学号: XXXXXXXXXXX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研究概述XXXX(地址,邮编)[摘要]动物细胞培养是生物、生物医学研究和应用中广泛采用的技术方法,可分为原代和传代培养,有贴壁、悬浮和固定化培养等培养方式。
细胞生长具有特殊的生物学性质,需要无菌、恒温和充分的营养环境.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光明前景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细胞培养;微载体;中空纤维;微囊法培养一、动物细胞培养的发展动物细胞体外培养最早可追溯到1907年,由美国生物学家Harrison在无菌条件下,以淋巴液为培养基成功地在试管中培养了蛙胚神经组织达数周,创立了体外组织培养法。
此后,随着抗生素、培养基、培养装置以及工艺方法的不断改进,动物细胞培养(Animal cell culture )的研究和应用逐步增多和深入,发展至今已成为在生物、医学研究和应用中广泛采用的技术方法。
其发展简史见下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1]年份技术发展概要1907年 Harrison创立体外组织培养法。
1951年 Earle等开发了能促进动物细胞体外培养的培养基。
1957年 G caff用灌注培养法创造了悬浮细胞培养史上绝无仅有的1×1010~2×1010cells/L的记录,标志着现代灌注概念的诞生。
1962年 Cap stile成功地大规模悬浮培养小鼠肾细胞(BHK),标志着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的起步。
1967年 Van W bezel用DEAE-Sephardi A50为载体培养动物细胞获得成功。
1975年 Sarto等在培养基中用激素代替血清使垂体细胞株GH3在无血清介质中生长获得成功,预示着无血清培养技术的诱人前景。
预定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1986年 Demo Bio tech公司首次用微囊化技术大规模培养杂交瘤细胞生产单抗获得成功。
《植物细胞工程》细胞工程科学

《植物细胞工程》细胞工程科学在现代生物技术的领域中,植物细胞工程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为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它是一门基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原理,对植物细胞进行操作和改造的科学技术。
植物细胞工程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无数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上。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能够对植物细胞进行离体培养、诱导分化等操作,从而开启了植物细胞工程的新篇章。
植物细胞工程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便是植物细胞的离体培养。
通过无菌操作,将植物的组织、器官甚至单个细胞从植物体中分离出来,放入含有适当营养物质和生长调节剂的培养基中,使其能够在体外生长和繁殖。
这一技术为后续的各种细胞工程操作奠定了基础。
例如,通过对植物愈伤组织的培养,可以获得大量的再生植株,从而实现快速繁殖优良品种的目的。
细胞融合技术在植物细胞工程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它可以将不同种属的植物细胞融合在一起,形成杂种细胞,进而培育出具有新性状的植物品种。
这种方法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为植物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想象一下,将一种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植物细胞与另一种高产的植物细胞融合,就有可能获得既高产又抗病虫害的新品种,这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巨大的意义。
植物细胞工程中的基因工程技术更是为植物的改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通过将特定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可以使植物获得原本不具备的性状,如抗除草剂、抗逆境等。
而且,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对植物的品质进行改良,比如增加果实的营养价值、延长花卉的花期等。
这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农产品和花卉的多样化需求,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植物细胞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作物育种方面,它能够大大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
传统的育种方法往往需要经过多年的杂交和筛选,而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理想的品种。
细胞工程论文

植物细胞培养生产和提纯花青素的初步研究摘要:花青素,是自然界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有着防癌、抗氧化等功效的水溶性天然色素,本文对国内外关于花青素的植物来源、合成机理、生物活性等进行了概括,着重对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花青素,通过外植体的选择、高产细胞系的选择培养条件优化、培养技术的选择、前体物的添加、诱导提高花青素的产量以及探究高效的提纯方法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字:花青素植物细胞培养提高产量分离提纯Abstract:Key words:1 花青素的概况花青素(Anthocyanidin),又称花色素,是自然界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天然色素,属类黄酮化合物。
是一种次生代谢物,也是植物花瓣中的主要呈色物质[1]。
花青素存在于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可由叶绿素转化而来。
受许多因子的影响,低温、缺氧和缺磷等不良环境也会促进花青素的形成和积累[2]。
花青素类色素广泛存在于所有深红色、紫色或蓝色的蔬菜水果,比如钙果、葡萄、黑莓、无花果、樱桃、甜菜根、茄子、紫甘薯、黑龙珠土豆、血橙、红球甘蓝、蓝莓、红莓、草莓、桑葚、山楂皮、紫苏、黑(红)米、牵牛花等植物的组织中。
自然界有超过300种不同的花青素。
其中蓝莓所含花青素量最大最多最有营养价值。
1.1花青素的理化性质花青素的基本结构单元是2一苯基苯并吡喃型阳离子,即花色基元。
花青素分子中存在高度分子共轭体系,具酸性与碱性基团,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稀碱与稀酸等极性溶剂中。
不溶于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遇醋酸铅试剂会沉淀,并能被活性炭吸附。
在紫外与可见光区域均具较强吸收,紫外区最大吸收波长在280nm附近,可见光区域最大吸收波长在500~550nm范围内。
花青素类物质的颜色随pH值的变化而变化,Ph<7呈红色,pH在7-8时呈紫色,pH>11时呈蓝色[2]花青素是糖苷衍生物,其基本结构如下[3]:图1.花青素结构花青素核结构有双键存在,能吸收可见光而呈一定的颜色。
细胞工程在食品中的应用原理论文

细胞工程在食品中的应用原理1. 引言细胞工程是一种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工程学相结合的技术,通过对细胞的遗传物质进行修改和调控,实现对细胞功能的改变和控制。
近年来,细胞工程在食品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细胞工程在食品中的应用原理,并探讨其对食品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影响。
2. 细胞工程在食品领域的应用2.1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细胞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改变细胞中的基因序列来实现对细胞功能的调整。
在食品领域,基因编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改良和动物育种中。
例如,利用CRISPR-Cas9技术可以精确编辑农作物的基因组,改善其抗病性、耐逆性和产量等特性。
2.2 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是细胞工程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培养细胞外胚层和胚珠来获得细胞培养物,并进一步转化为食品原料。
例如,细胞培养技术可以用于生产人工肉,即通过培养肌肉细胞来制造肉制品,以减少对动物的屠宰和资源浪费。
3. 细胞工程在食品中的应用原理细胞工程在食品中的应用原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基因编辑和细胞培养。
3.1 基因编辑的应用原理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细胞基因的编辑,例如CRISPR-Cas9、TALEN和ZFN等。
这些方法都能够精确地切割细胞基因组的特定区域,并替换、插入或删除目标基因。
通过基因编辑,可以改变食品中的基因表达,进而影响食品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3.2 细胞培养的应用原理细胞培养技术主要通过培养外胚层和胚珠等细胞,获得细胞培养物,并进一步转化为食品原料。
具体来说,细胞培养涉及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组织结构的形成等过程。
通过合适的培养条件和营养介质,可以调控细胞的生长和功能表达,从而获得符合人体需求的食品原料。
4. 细胞工程对食品的影响细胞工程在食品中的应用可以改变食品的品质、营养价值和安全性。
4.1 品质改善细胞工程可以改变食品中的基因表达,从而影响食品的品质。
例如,通过调控果实的糖分合成基因,可以提高水果的甜度和口感;通过改变肉类细胞的脂肪合成基因,可以调整肉品的油脂含量和口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细胞工程研究应用与展望摘要:本文介绍了植物细胞工程基础研究的发展现状,,以及植物细胞工程的基础研究。
包括胚胎培养和试管受精,加倍单倍体技术,单倍体育种等。
关键词:植物细胞工程;研究应用;展望一、前景植物细胞工程(Plant cell engineering)是以植物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以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为技术支持,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对植物进行遗传操作,实现植物改良和利用,或获得植物来源的生物产品的科学技术。
植物细胞工程具有科学和技术双重特征,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成为当代生物科学中一个重要学科和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植物细胞工程基础研究植物细胞工程是建立在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上的科学技术。
它的发展有赖于植物学、植物论文生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植物营养学、环境工程学等学科的发展与进步,可为生物科学的基础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1]。
植物发育生物学是现代植物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离体培养的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发生及其调控已成为研究植物形态建成的良好实验体系,极大地丰富了植物发育生物学的内容,加速了其发展。
原生质体培养为单细胞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技术体系,已应用于植物细胞分裂、基因表达、核质关系、细胞壁生物学、植物激素的作用机理、物质跨膜运输等研究领域。
利用离体突变技术,已分离和鉴定了许多与植物发育有关的基因,为揭示植物遗传与发育调控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利用花培加倍单倍体技术获得纯系的方法,为有性繁殖植物遗传分离群体的构建提供了有效途径,进而可为遗传图谱的构建、基因定位提供稳定的基础材料,促进了植物遗传学的发展。
同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为植物矿质营养、有机营养代谢,植物病理学等研究提供技术手段。
建立植物高效再生体系是植物细胞工程研究的重要领域。
研究表明,植物再生能力表现出基因型依赖性(genotype-dependent),同时受到外植体生理状况、培养条件(培养基、培养环境)的影响。
植物激素诱导的信号传递在细胞分裂、极性确定、器官分化、胚状体的发育等离体培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在植物离体形态建成中,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例是重要因素,其他激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形态建成。
尽管植物激素一直是植物离体培养研究的热点,但其作用还受到营养条件(培养基)、环境条件(光照、温度、湿度、气体)等的影响。
目前植物离体培养研究以细胞水平上的居多,分子水平上的研究相对较少。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已分离和鉴定出一批与植物花器官、茎、叶和根器官发育有关的基因[2]。
植物离体培养中器官分化和胚状体的发育是基因差异表达的结果,重新确立基因程序化表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植物离体培养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证据对揭示植物离体培养的分子机理有重要作用,但目前获得的证据是不完整的,还不能够描绘出基因程序化表达的蓝图。
植物离体培养分子机理研究的深入,不仅可以丰富植物分子发育生物学的内容,还可为植物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发生调控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改进提供依据。
三、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及其应用3. 1 胚胎培养和试管受精胚胎培养技术主要应用于一些亚洲国家。
已经有100篇以上幼胚培养成为植株的报道,有40多个杂种胚培养成功。
印度科学家在栽培种菜豆、黄麻和花生的远缘杂交中获得了理想的重组体。
日本科学家获得了3个柑桔属、李属和芸苔属品种和5个百合栽培种。
中国农科院蔬菜所培养结球甘蓝和大白菜的杂种胚得到了种间杂种。
中科院植物所和北京市农科院合作育成早熟桃新品种“京早3号”,成熟期比一般早熟桃提前15-20天。
西北植物所得到了节节草和普通小麦的属向杂种。
中国农科院棉花所获得了栽培棉和野生棉的种间杂种。
大麦+小麦、大麦+提莫菲维小麦、小麦+冰草(育成新品种小堰6号)、小麦+大赖草、小麦+簇毛麦、小麦+黑麦、硬粒小麦+簇毛麦等也通过胚培养获得了杂种。
烟草属间杂种、水稻品种间杂种也已经得到。
3.2 加倍单倍体技术加倍单倍体技术及其应用加倍单倍体技术(Double haploid Technology)是指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养单倍体植物材料(花药、花粉、未受精的子房和胚珠)获得单倍体植物,然后通过自然或人工加倍的方法获得双倍体植株的技术,其中以花药和花粉培养应用最为广泛。
利用加倍单倍体技术进行花药和花粉培养,已在250多种植物上获得成功,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等在花培育种中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
我国在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方面总体上处于世界前列,由朱自清等研制的N6培养基广泛应用于禾本科植物的花药和花粉培养,已成为国内外花培的通用培养基[3]。
利用花培技术,我国在水稻、小麦、油菜、大麦、甜椒等作物上培养了许多新品种,中花系列水稻品种、京花系列小麦、华油一号油菜等一大批育成品种的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利用花培技术获得染色体代换系、附加系,已应用于小麦、大麦以及一些茄科植物的遗传改良,大大提高了远缘杂交育种的效率。
雌核发育(Gynogenesis)是植物存在的自然现象,在离体条件下可以通过培养未受精的子房和胚珠产生单倍体植株,也可以在活体条件下通过授以不同种类的花粉或通过物理方法处理(如辐照处理)的花粉,诱导雌核发育[4],目前已在小麦、水稻、玉米、甜菜、向日葵、马铃薯、西葫芦、洋葱、黄瓜、非洲菊、百合、小黑杨、三叶橡胶、烟草、矮牵牛等10多种植物上获得成功。
离体条件下诱导孤雌生殖获得加倍单倍体的技术发展时间不长,现已开始应用于作物的改良、构建遗传分析和转基因的受体材料。
3.3 单倍体育种花粉和花药培养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研究,亚太地区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
1964年,印度的Guha和Maheshwari培养毛叶曼陀罗花药获得了第一棵单倍体植株[5]。
印度科学家应用这种方法培育的水稻品系比对照提高产量15%-49%。
韩国获得了2个水稻新品种。
日本也培育了具有耐寒性和口味较好的水稻品种、具有耐寒性和形状一致的花茎甘蓝品种及具有特别的橙色的卷心菜品种等。
迄今为止,通过花粉和花药培养已获得了几百种植物的单倍体植株。
我国于1970年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并在70年代成为一个热点,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培育40种以上植物的花粉或花药发育成单倍体植株,其中小麦、黑麦、小冰麦、玉米、橡胶树、杨树、辣椒、甜菜、白菜、油菜、柑桔、甘蔗、大豆、葡萄和苹果等的单倍体植株为我国首创。
通过单倍体育种获得了水稻、小麦、烟草、辣椒和甜椒新品种,如单育1号、2号、3号烟草新品种,京花1号、2号等6个小麦新品种,中花8号、9号等15个水稻新品种,总种植面积达1000万亩。
玉米获得了100多个纯合的自交系,橡胶获得了二倍体和三倍体植株。
3.4 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及分支技术的研究进展植物细胞工程与植物来源生物产品的生产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生产植物来源的生物产品,是植物细胞工程的一个重要领域,应用范围包括生产天然药物(人参皂苷、地高辛、紫杉醇、长春碱、紫草宁等)、食品添加剂(花青素、胡萝卜素、甜菊苷等)、生物农药(鱼藤碱、印楝素、除虫菊酯等)和酶制剂(SOD酶、木瓜蛋白酶)等[6]。
利用细胞悬浮培养、固定化细胞培养和毛状根培养技术设计生物反应器,可以实现植物来源生物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建立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基础上的植物来源生物产品的生产,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开发,已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技术,其技术体系包括筛选高产细胞系、选用合适的培养基(基本培养基、生长调节物质、饲喂前体、诱导子等)、优化培养环境、发展固定化培养技术、改进产品的分离和提取技术。
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rhizogens)能在无激素的条件下诱导植物产生毛状根并快速生长,已应用于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
目前毛状根生物反应器已在紫草、人参、金鸡纳、甘草、烟草等植物中得到应用,其中韩国已实现人参的不定根和毛状根的工厂化生产[6]。
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由于技术、工艺和成本等原因,目前仅有少数产品(人参皂苷、紫草宁、紫红素、紫衫醇等)在韩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实现了商业化应用。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生产成本的降低,该技术在植物来源生物产品的生产方面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植物细胞工程展望加强植物细胞工程基础研究植物细胞工程的发展有赖于基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研究植物细胞全能性表达、细胞脱分化、器官发生和形态建成相关基因的功能和表达调控,将揭示植物再生的分子基础,有利于实现植物再生的人工调控。
同时,加强植物代谢工程的基础研究,加快植物细胞工程与植物基因工程的整合,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将大大推进转基因植物、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和应用。
完善植物细胞工程技术体系植物细胞工程技术体系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集成和优化。
培养和选育高效型的优良细胞株系,建立植物高频率再生体系,优化突变体筛选、无糖培养和快繁技术,开发适合规模生产的低成本培养基,优化植物细胞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和工艺,加强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植物细胞工程中的应用,形成一套集成创新的技术体系,将推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向高效、可控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开拓新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植物细胞工程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中发展比较成熟的技术,是植物改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拓展,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应不断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如推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与空间技术的结合,发展空间细胞融合技术,加强海洋生物技术的应用,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培育海藻新品种,生产海洋来源的植物功能产品,开拓植物细胞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等。
加快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催生了一大批先进实用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培育了一批优良品种。
在大力推广常规脱毒和快繁技术的同时,加快发展植物快繁生物反应器和光自养微繁技术,将为种苗业带来新的变革。
生产微型营养器官的人工种子可能成为最先规模化应用的人工种子技术,以体细胞胚为繁殖体的人工种子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应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植物来源的生物产品,尽管目前仅在少数植物上实现了商业化生产,但随着植物细胞工程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完善,其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扩大。
重视植物细胞工程质量管理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呈现发展规模化、管理规范化和操作自动化的趋势。
目前国外一些国家在组织培养实验室、种苗快繁的质量管理以及植物来源生物产品的生产和质量管理中实行良好实验室规范(GLP)、良好生产规范(GMP)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系统,我国一些植物快繁企业也开展了GMP论证。
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在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必然对其技术产品的质量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植物细胞工程的研究与应用,推动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和技术体系,植物细胞工程为高效、优质、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