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详解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考研胡文仲版考研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考研胡文仲版考研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第1章跨文化交际1.1 复习笔记一、跨文化交际1跨文化交际的定义跨文化交际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2跨文化交际日益引起注意的原因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跨文化交际日盛。
3L.S.Harms关于交际的看法(1)L.S.Har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要经历五个阶段:①语言的产生;②文字的使用;③印刷技术的发明;④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⑤跨文化交际。
(2)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L.S.Harms认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与语言的产生可以相提并论。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1Marshall Singer的观点(1)每个人都隶属于若干群体,而且,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
(2)即使在同一群体中,每个人的态度、价值和信念也不会完全一样。
人们属于不同的群体,在每个群体中的看法又有差异,因此,在文化上每个人都应该是独特的,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应该被视为跨文化交际。
2Porter和Samovar的观点(1)把各种文化差异放在同一个标尺上,不同国籍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2)Porter和Samovar的观点在原则上与Singer是一致的,但不像Singer那样过分强调每个人在文化上的独特性。
3Ron和Suzanne Scollon的观点人们属于不同的群体,而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群体都有各自的独特的语篇系统,因此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语篇系统方面,研究语篇差异比研究文化差异更有意义。
4对Singer和Scollon观点的评价(1)Singer和Scollon的观点反映了一些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一些现象的不满。
评析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学》

评析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学》这本书我觉得非常不错,他从跨文化交际学入手,来分析中西方文化在语言、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学》这本书共有十二章,每一章都有几个小节组成。
前面两个小节讲的是语言和文化的一些常识。
然后是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原则,并举了许多例子,通过阅读这些案例,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文化差异的问题。
比如说,中国人在讨论公鸡或者某种动物的时候,往往会用到“母”字,而老外就会用到“公”字。
其实很简单,这就是因为语言习惯造成的。
汉语的数词都是单数,即阳性,而英语是复数,即阴性。
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文化差异的还有很多,像中国人说话喜欢客套,这是一种修养,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另外,中国人比较谦虚,但是西方人却是“骄傲”的。
他们在批评一个人时会说:“你真是一个无知的傻瓜!”这也是因为文化的差异造成的。
比如说:在吃饭时,中国人很热闹,总是在谈笑风生,而西方人则喜欢安静地坐着,边看电视边吃东西,当中国人在说话的时候,西方人却没有在听,于是西方人常常会被我们嘲笑,不愿意与我们说话。
第一点就是说中国人对别人家的事情太关心了。
也许有人会反驳说,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家庭观念,所以他们才会关心别人家的事情。
确实,中国人很重视亲情,所以他们很愿意去帮助别人,这是很正常的。
但是,西方人更注重自己的事情,所以他们只想好好地享受自己的生活,他们不想帮助别人,他们不愿意去奉献。
这就是由于文化的差异造成的。
中国人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软弱的一面,而西方人却相反。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社会环境和国家的不同也会影响文化差异的形成。
最后一点,中国人说话时喜欢说:“你明白了吗?”这时西方人就会回答说:“明白了!”中国人认为说话不应该说太清楚,这样才有礼貌。
而西方人认为把话说得太清楚了反而显得没有礼貌,因为他们根本不明白你说的话。
所以他们常常会不明白对方说的话,以至于产生误会。
以上就是《跨文化交际学》这本书中提出的十二个跨文化交际原则。
跨文化交际

名词解释1.跨文化交际①所谓跨文化交际,即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也就是说,所谓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是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维面,如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等等。
②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
这个概念界定是明确的,它是立足于对外汉语专业的需要而定的,因而与一般的跨文化交际概念是有区别的。
③跨文化交际的学科背景包括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④跨文化交际对于有些人来似乎说是一个新词,可实际上,我们经常在从事跨文化交际,只是我们不自觉而已。
例如:我们给外国游客指路、和留学生交往、阅读外国小说、看外国电影电视等等,都是不同形式的跨文化交际。
2.文化定势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中都可能存在着若干群体或社团,这些群体或社团对地域、历史、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使其成员形成、发展并强化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及与之相适应的交际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倾向于把某一文化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视为该文化定势的代表或整体文化形象。
这种整体式的文化取向通常被称为文化定势。
3.价值观①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价值观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价值观是文化的底层,不理解其差异就不能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根本差异。
②价值观对人类的活动起着规定性或指令性的作用,是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处世的哲学、推理的模式、评价的依据、道德的标准。
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交际习得这套价值系统,它变成了他们的集体无意识,变成了他们的信仰、心态、行为、生活等诸方面的可评价系统,变成了他们民族性格的基石。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套系统,而价值观是它的核心。
③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的,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舆论宣传,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4.体态语体态语(body language )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体距、体触等。
跨文化交际学阅读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阅读笔记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概念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如何进行交流、沟通以及相互理解的学科。
它涉及到不同文化间的语言、习俗、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并探究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人们的交流行为。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增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跨文化交际学中,有几个核心概念是我们需要掌握的。
首先是“文化”,它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共有的语言、艺术、信仰、习俗、传统等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的集合。
其次是“交际”,它是指人们通过语言、符号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过程。
而“跨文化交际”则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通过语言、符号等交流工具,进行信息交换和文化理解的活动。
跨文化交际的核心特点包括多样性和复杂性,由于世界上存在众多不同的文化,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这使得跨文化交际呈现出多样性。
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和误解,也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复杂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学会在交流中调整自己的交流策略,以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我们需要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包括语言、习俗、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意识等方面。
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1. 跨文化交际的定义与内涵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如何进行有效沟通的学科。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在阅读《跨文化交际学》我对其中的定义与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语言、符号等交流工具进行信息、情感、观点等的交换过程。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f334b180-7164-11ec-82d6-7cb59b590d7d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一、什么是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过程。
今天,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的进步和交际手段的发展,来自不同国家、种族和民族的人们可以频繁地接触和交流。
l、哈姆斯认为,世界上的交流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浮现;用词;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来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工具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流。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交流的特点是跨文化交流。
二、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1.首先,它在美国兴起。
美国有来自各国的移民,有自己的文化体系和习俗,并逐渐形成为了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格局;美国与其他国家交往频繁。
2.edwar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3.1970 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
今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传播是传播的核心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
1972 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一、沟通与沟通三、传播的种类沟通可以分为人际沟通和非人际沟通;人际交往可以分为社会交往和非社会交往。
非社交沟通指的是内向沟通 (自我沟通) 。
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四章语言交际一、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有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
)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
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
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e.g.①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
汉族不仅注重长幼顺序,而且对于是父系、母系或者婚系亦十分重视。
跨文化交际学

第二节跨文化交际学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1、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美国原因: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外交政策有紧密的联系;P8美国有重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多元化是它突出的特点;美国作为世界上教育和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国际交流非常频繁;2、跨文化交际学的创立1959年,霍尔出版了无声的语言一书,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6)价值观研究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起步晚,历史比较短,研究范围还比较窄,重要集中在外语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研究的成果是跨文化语用学;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一般性探讨比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第三节跨文化交际与汉语国际教育一、汉语教师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1、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2、建立更敏锐的跨文化意识3、提高文化适应的能力4、建立开放宽容尊重的文化态度5、提高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汉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6、掌握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和策略;5、刘新身边周围的跨文化交际的事件和现象;第一节文化一、文化的定义文化是大多数说同一种语言和住一起的人们所分享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和观念是世代相传的而且为人们提供对日常行为的指导;二、文化的要素1、第一种分类:与跨文化交际有密切的关系历史、宗教、社会组织、语言核心2、第二种分类:二、交际的要素1、传送者;信息的来源和发送者;2、信息;交际的内容;3、编码;指信息传送者在发出信息之前,在内心考虑要怎么样表达的过程;4、解码;指在信息发出后,接收信息的人对信息进行解读并赋予意义;5、媒介;6、反馈;接收信息的人在解读信息后,做出的反应;7、噪音;可能阻碍交际进行的因素;三、交际的特点1、交际是象征性的;2、交际是动态的过程;3、交际涉及意义的协商和共建;4、交际发生在意识的各个层面;5、交际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发生的;;人第一节价值观一、价值观的定义价值观不是实际的行为,而是关于行为的规则;价值观是一套关于什么是真善美的标准系统;这些规则和标准是用来判断和指导人们行为的;价值观不是个人的喜好或者倾向,而是一种集体的文化意识;二、价值观的种类1、终极性价值观:关于生命、生存等终极目标的价值观2、工具性价值观:关于道德和能力的价值观;4、不确定性回避5、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三、霍尔的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理论1、定义: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指的是,当人们进行交际时,他们对于倾听者知道多少所交谈内容的一种理作当然的想法;在低语境交际中,倾听者对于所交谈内容知之甚少,必须明确被告知所有事情;在高语境交际中,听者已了解了语境,并不需要提供背景信息;2、低语境交流倾向于使用直接的语言交际风格;有如下方面(1)不特别强调情景或语境(2)重要的信息通常靠明确的语言交流来传递(3)自我表达、流利的语言和雄辩的讲话收到推崇(4)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试图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3、高语境文化的交际特点(1)不强调明晰的语言信息(2)重要的信息通常靠情景性的线索来传递地点时机情景关系(3)崇尚人际关系的和谐,在交流中有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和保持沉默的倾向(4)人们试图绕圈子,不直接说不,3、文化模式和价值观是动态的,具有多样性,每种文化中都会存在逾期主流文化完全不相同的亚文化,应避免对一种文化模式作简单化的概括;4、以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来看文化的不同,学会站在对方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要避免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作为唯一标准来评判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行文对错或好坏5、到一种新的文化中去的时候,要接触更多的人群,观察更多的事物;第一节语言与文化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1、基本观点:语言不仅表达和反映了思想,而且还塑造了人们的思想和世界观;2、三层含义:1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感知和划分现实世界;2一个人所使用的语言结构影响他感知和理解世界的方式3讲不同语言的人感知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二、语言与价值观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第三节语用与文化一、礼貌原则与策略1、礼貌原则:得体准则;慷慨原则;赞扬原则;谦虚原则;一致原则;同情原则2、1中国人礼貌的四个特征:尊重谦逊热情文雅2中国人的五条礼貌准则:①贬己尊人原则最重要②称呼原则③文雅原则④求同原则⑤德、言、行原则3、礼貌策略的使用程度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1)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权力距离(2)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3)言语行为的加强程度二、称呼语三、称赞语四、道歉语五、请求语在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培养敏锐的“文化意识”;2、语言的含义与文化有密切关系;汉语教师要特别关注词语的内涵意义,特别是处于的象征意义联想意义风格意义感情色彩等与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意义;3、语境交际风格的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重要因素;4、语言的含义和使用规则具有跨文化的差异性;第一节非语言交际一、什么是非语言交际1、定义:1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2通过多种交际渠道进行有意和无意的编码与解码的非语言行为;3非语言交际涉及所有在一种交际情境中发出这自己生成的以及他对环境利用形成的非语言刺激;这些刺激对发出者或接受者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2、分类:1体态语2副语言3时间观念4空间利用;;体态语,又称为身体语言;包括外贸服饰、面部表情、眼神交流、首饰、姿势、身体接触等;第三节时间观念与文化看书时间观念,指的是人们如何对待和使用非正式的时间,例如人们对于准时、预约、计划性、最后期限等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第四节空间利用与文化看书第一节文化适应一、文化适应的模式跨文化心理学把文化适应的研究对象分为四大类:旅游者、旅居者、移民者和难民;旅居者是指在国外短暂居住的人,他们一段时间之后会回到自己的国家;主要注意这一种人群;1、BR认为文化适应的过程是个人改变自我的过程,而个人处理文化适应的策略主要是由两个因素组成:一是个人对保持自己原有文化传统和身份的态度;二是个人寻求与新环境主流文化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模式;这两种因素的不断互相作用,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文化适应策略或模式:;2、个人性格特点:指个人性格因素中,与文化适应能力有密切关系的对模糊性的忍受度,内在动机、灵活性、幽默感、内向与外向的性格特点;3、期望值:过高则会形成负面影响,过低则会形成正面影响4、社交支持:指包括家人、朋友以及其他人士的人的支持;没有社会网络的支持,人们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5、目的文化的知识:掌握越多目的文化的知识,越能促进文化适应;流利的目的国语言水平对文化适应有直接的积极影响;第二节文化休克一、什么是文化休克1、文化休克是指由于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而引起的焦虑;文化休克是一种心理焦虑;2、文化休克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过去熟悉的文化规则在新的环境中不再适用,而新的文化模式对于陌生人来说不是庇护所而是冒险的场所;这种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使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二、文化休克的表现,①有文化地位vs目的语文化地位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文化适应模式是融合、通话、分离还是边缘化③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④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原有文化是否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它的规模有多大⑤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原有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在价值观和信仰方面是否一致⑥两种文化对彼此的态度怎么样⑦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目的语文化中居住的时间有多久(2)社会距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主要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目的与接触的数量二是决定第二语言学习者对于可获得语言输入的开放程度二、文化关键期假说1、含义:指一个人从出生到青春期12岁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这个时期,第二语言学习者很难达到母语者的水平;2、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出现在文化适应的第三个阶段——恢复期;三、对汉语教师的建议1、了解学生可能处于的文化适应阶段;2、了解学生可能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3、为学生创造更加有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4、培养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态度;5、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帮助他们调整心理状态,减轻心理焦虑第一节刻板印象一、什么是刻板印象1、含义:刻板印象又叫做“成见”或“定向观念”,是指对一个群体成员的概括性看法;2、特点:(1)刻板印象是人们正常思维的一部分;(2)刻板印象是文化的一部分;(3)刻板印象的最大局限是以偏概全;二、刻板印象的来源1、诅咒2、规避3、歧视4、人身攻击5、灭族三、如何克服偏见1、坦诚面对自己的偏见2、扩大与不同文化的人的接触范围3、参加课程学习和培训4、在交际中避免使用带有偏见或歧视色彩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对弱势群体要注意使用委婉而礼貌的称呼第三节种族中心主义一、什么是种族中心主义1、含义:又叫“民族中心主义”或“文化中心主义”,是人类学的一个概念;种族中心主义指的是在思考和评价别的文化时,把自己的文化放在一切事物的中心位置,并且以自己文化的框架作为衡量的标准2、表现:一是认为自己的文化比别的文化优越;二是以自己文化的价值观或规范来衡量或评价别的文化;3、特点:(1)种族中心主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有自己的社会思想、道德观、世界观,人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二、从种族中心主义到文化相对主义的转变看书否定阶段→辩护阶段→轻视阶段→接受阶段→适应阶段→融合阶段三、发展移情能力移情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1、关注和留心2、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3、了解自己的文化4、以移情方式去交际第一节教学理念与方式一、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1、以学生为中心(1)主要体现:第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第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2)特点:①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风格和目标②教学方法赋予学生一切控制权③课程安排吸收了学生的意见,而不是教师自行确定教学目标三、以语言结构为中心与以意义和交际为中心教学理念1、以语言结构为中心的汉语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①以讲解和练习语法及词汇为中心内容②大多采用演绎法来讲授语言形式③课堂活动以语言练习为主④大量使用句型操练或翻译练习⑤强调语言的准确性,纠错行为较多⑥课堂上缺少学生之间的真实的交际性活动2、以意义和交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多被西方第二语言教学所采用;主要采用交际法和第五节学习的动机、风格与策略一、学习动机1、工具性动机和融合性动机动机取向工具性动机是指学生学习外语是为了实际的目的,比如得到学分、获得文凭、能够阅读相关资料等;工具性动机在母语环境下的外语学习中更加普遍;融合性动机是指学生对于目的语国家的人们和文化感兴趣,希望与目的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或融入目的语社会;融合性动机更适合目的语环境中的第二语言教学;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学习完全处于内在的需要或者欲望;外在动机是指为了追求外在的奖励或逃避惩罚而学习;二、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人们对所学的信息进行感知、记忆、处理和反应的一般方式;下面分析集中有明显跨文化差异的学习风格进行分析;(1)场独立与场依存风格(2)分析型与整体型风格(3)冲动型与深思型风格(4)视觉性、听觉型与动感型风格。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学综述

第⼀章跨⽂化交际学综述第⼀章跨⽂化交际学综述An Overview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主要内容:介绍跨⽂化交际学的研究性质、研究内容、研究历史和研究⽅法。
知识点:1、影响普通交际的因素2、交际的类型3、交际的定义4、⽂化的定义及三种主要的分类法5、跨⽂化交际学的性质和研究内容6、跨⽂化交际学在美国产⽣的背景7、跨⽂化交际学的研究⽅法和步骤8、进⾏跨⽂化交际研究时应注意的问题学习重点:1、交际的定义2、交际的类型,特别是单向交际与双向交际的区别3、⽂化的定义4、跨⽂化交际学的性质以及对它影响最⼤的学科是什么?5、跨⽂化交际学的研究内容交际的定义(Definition of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 may be defined as that which happens whenever someone responds to the behavior or the residue of the behavior of another person. 交际是⼀个(或多个⼈)对另⼀个⼈(或多个⼈)的⾏为或⾏为遗迹作出了反应。
1)Culture with a big C ( large C culture) :the attribute of man (关于⼈类的⼀切特征)2) Culture with a small C ( small C culture) :life way of a population ( ⼀个民族的⽣活⽅式)1 cultural knowledge informationCultural knowledge information refers to the knowledge that does not directly influence 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communication. 知识⽂化2.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refers to the knowledge that is necessary for successfu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交际⽂化Definition of Culture :Culture is the unique style and custom which a nation forms in the history of its own development.跨⽂化交际学具有多学科性,对它影响最⼤、与它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学科,即⽂化⼈类学、社会⼼理学、社会语⾔学和传播学。
跨文化交际-第一章-第二节-跨文化交际

4.交际双方进行的是直接的言语交际
对外汉语专业的任务是教会外国人说汉语,包括中国文化的对 外传播。所以着眼点在交际双方的直接交际,而不是通过“翻译” 这个中介来完成交际任务。因此,我们基本上不涉及翻译问题,而 侧重语用规范,通过了解对方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协调双 方交际中涉及的文化因素,从而保证交际的有效性。
2005年版 贾玉新:《跨文化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8(英文版)
二 文化差异与交际失误
1. 词语意义的文化差异与交际失误 “文化词汇” 例如:“痛打落水狗”/“Love me, love my dog.” “white elephant”/ “白象牌”电池 “dragon”/ “龙” “龙”---高贵吉祥的象征。
“姓+职务”的称呼方法,有些翻译成英文不宜直译,如主任、 局长、科长、老师等。
对于教师的称呼很多,汉语中常用“姓+老师”,英语中主要有 三种: Sir./Ms.; Mr./Ms.+姓;直呼其名。
注意:不要用“姓+teacher”,也不要直呼别人的姓。
③ “实用心理”&“信仰至上”
“谐音”文化:谐音 祈福、求富贵发财 “168超市”:“一路发” 宗教文化 忌讳13,请客不请13个人,送花不送13束,住楼不住13层
人群) 中产阶级 支持民主党 主张环境保护的人群 反对种族歧视的人群 喜欢运动的人群
再如:
Margaret是黑人, 居住在华盛顿市区,中 学毕业以后做过各种工 作,收入较低,信奉天 主教,目前在一家餐馆 打工。她对于政治没有 兴趣,从来都没有参加 过选举。她主张环境保 护,反对种族歧视,反 对人工流产,认为这是 伤害小生命。她不喜欢 运动,喜欢流行音乐。 因此,她属于以下一些 群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研究内容
核心问题是:what(是什么)why(为什
么),how(怎么办)
“What”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
行为上存在哪些差异;表层差异(现象)
“Why”是指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深层原
因
“How”是指面对这些差异,该如何沟通信 息,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表层差异(现象)
言语行为:口语交际,书面表达 非言语行为:身体语言、体态语、
交际类型
言语交际(口语和书面语) 直接交际 双向交际 点/面 点交际 非言语交际 中介交际 单向交际 点/面 面交际
依是否有固定反应者
依行为源提供信息的情况
有向交际
有意交际
无向交际
无意交际
依反应者选择信息的情况
依交际发生的时间
主动交际
共时交际
被动交际
非共时交际
(二)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1、“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4)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 我认同方面感受到的混乱;
5)在觉察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 恶和气愤; 6)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蜜月期
哪些人容易产生‚文化休克‛?
1)旅游者,一般不会; 2)短期出访的商人、政府官员、外交官 等,一般较少; 3)留学生和长期在外工作的人员,比较 容易;
理查德森先生:不,不,叫我安迪。我想我们会有 很多生意上的合作的。
楚先生:是的,我希望如此。
理查德森先生(念着楚先生的名片):“楚洪发”。洪 发,明天我一到酒店就打电话给你。
楚先生(微笑):好的,我等你的电话。
文化依附(cultural dependence)
文化依附指的是交际双方代表或体现何种文化, 一般分为三种: 1)从依附关系上,分为本族文化依附和目的语 文化依附; 2)从交际方式上,分为言语文化依附和非言语 文化依附;
4)移民和政治避难者,经常会。
为什么会产生‚文化休克‛?
1)传统理论认为:失去了原来的文化氛围(饮食起
居、人际交往、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的冲突等;
2)负面事件理论认为:生活中有负面影响的事
件会引起各种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
Biblioteka 3)社会支持减少论;4)价值分歧论认为:价值观念差别越大,适应
能力越低。
伯格)于1960年首次提出,用于概括种种跨文化 不适应现象。
“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
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 深度焦虑症 。”
“文化休克”有哪些表现?
1)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 2)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 3)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以及)被这些 成员拒之于门外;
防止和减轻文化休克的办法
1)跨文化培训 2)聘请文化顾问进行指导和训练
3)自我训练
二、跨文化交际学
(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定义、性质及研究内容
1、定义:专门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矛盾和问题,
并探索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科就是跨文化 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的比较:
①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 学科,研究跨文化交际这种特殊的交际行为; ② 跨文化交际由来已久,而跨文化交际学则出现于 20世纪50年代末,传入我国则在20世纪80年代。
2、学科性质
① 交叉学科
跨文化交际学具有多学科性,对它影响最大、与它
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学科,即文化人类学、社会心
理学、社会语言学和传播学。(胡文仲,1992;7)
② 相对独立
在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时,有它自身的研究重 点,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会是什么样,为 什么会那样,如何避免出现消极不利的后果。
第二讲 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
一、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一)交际的过程和类型
编码,形成信息,通过渠道
行为源
解码,反应,通过渠道反馈
反应者
交际是一个(或多个人)对另一个人(或 多个人)的行为或行为遗迹作出了反应。
交际的类型
划分标准
依交际时所使用的符号 依信息流过中间环节与否 依存在反馈与否 依信息源和信息反应者数目
-----“But my name is Jackson Frank, not
Frank Jackson .”
注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依附问题
“学什么语言就该‘依附’什么文 化!”
“对外汉语教师理应是中国文化的典
范。”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概念:美国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奥
3)从依附原因上,分为有意文化依附和无意文 化依附。
我们鼓励“目的语文化依附”,但通常做不
到,文化无意识性的潜在作用使我们在进行
跨文化交际时通常都在践行“本族文化依
附”。
案例分析(本族文化依附)
Jackson Frank 还是 Frank Jackson ?
-----“Pay Mr. Frank Jackson the sum of 500 pounds…”
声音行为、外表形态、时空利用等
深层原因
远因:历史传统
信念、世界观、价值观、时空观、
近因: 语言系统、思维模式、地理环境、
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等等
(二)跨文化交际学的产生及其在 中国的发展
1、跨文化交际学的产生: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
国际背景;个人经历
三个标志:
1)1959年霍尔《无声的语言》问世;
化交际的双方容易对“异文化”产生成见,
情况严重的甚至会产生“文化休克”;
③ 文化的无意识性容易导致本族文
化依附,加大了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
的难度。
案例分析:
理查德森先生:顺便说一下,我是安德鲁· 理查德森。 我的朋友叫我安迪,这是我的名片。 楚先生:我是大卫· 楚。很高兴认识你,理查德森先 生。这是我的名片。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就是跨文化交际。(胡文仲)
行为源和反应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就
是跨文化交际。(林大津)
——关键在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
2、文化的特性决定了跨文化交际的 复杂性
① 文化的差异性是跨文化交际问题、矛盾、
冲突产生的根源;案例
② 对“母文化”的认同感、优越感使跨文
2)1970年,国际交际协会(the Intern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