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建筑的演变
潮州古城景物描写

潮州古城景物描写
潮州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市区,
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下面是一些潮州古城的景物描写:
1. 城墙:潮州古城的城墙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历经多次修缮
和加固,仍然巍峨壮观。
城墙高约12米,砖石结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
在城墙的一侧,可以看到高耸的火山顶,是古代保卫城市的重要建筑
之一。
2. 府衙:潮州府衙是潮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于清朝,是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府衙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内部设施齐全,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场所。
府衙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南
方建筑风格特色。
3. 古街:潮州古城的古街是当地居民购物和消遣的好去处。
古街路面由青石板铺成,两旁排列着许多古老的店铺和商铺,出售各种传
统手工艺品和纪念品。
古街的建筑风格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4. 开元寺:开元寺是潮州古城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之一,建于唐朝,是广东四大丛林之一。
开元寺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内部环
境优美,是一个具有浓郁佛教文化氛围的寺庙。
在开元寺的钟楼前,
可以欣赏到宏伟的钟楼建筑和清脆的钟声,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景点。
5. 水车:潮州古城的水车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
部分。
水车由许多小推车组成,每辆小推车都装着清水和灌溉工具,
如牛轮和灌溉喷头等。
水车的声音伴随着春日的微风,让人感到一种
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潮州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众多著名的景点和文化遗产,让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
关于潮汕建筑的研究

潮汕民居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类于皇宫
潮州民居的主要特色是将传统的建筑文化与潮州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如 金漆木雕、工艺石雕、嵌瓷艺术、金属工艺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最大限度 的整合。 民居建筑金碧而不庸俗、淡雅而有韵味,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豪 华气派,无论在建筑序列格局还是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可以与皇宫相媲美,故 自古就有“潮州大厝皇宫起”、“京华帝王府、潮山百姓家”之说。
(合称为“红桁蓝桷”),这些丰富多彩的绘画使得“下山虎”成为一座真正的
苑,就像颐和园的长廊一样,有无处不在的艺术可欣赏。
单独画并不能彰显华丽,还有更具潮汕文化艺术代表的瑰宝:巧夺天工
的雕刻,金光闪闪的潮绣和栩栩如生的剪纸,以及永不褪色的嵌瓷使得整座ຫໍສະໝຸດ “下山虎”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返回
“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 “四马 拖车”整个建筑的各个部分都有它特殊的功能。头进的“反照”是为了遮挡 路人和客人的视线,不致使屋里一览无遗。通廊是主人和来访客人停放交 通工具的地方。南北厅是平时接待客人用的,而长辈们重要的会见和议事 则在二进和三进的大厅进行。三进的大厅还设置祖龛供奉祖宗灵位。逢年 过节、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国,就要开龛门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别”;家人 做了伤风败俗的事要绳之以家法,也要开龛焚香,让他在祖宗面前请罪。 后库则是供办丧事时停放棺柩的地方。主体建筑的大房由长辈居住,最高 长辈一般住在三进的房子,其它房间由小辈居住。磨房、厨房、浴室、厕 所等生活用房都集中在左边的火巷。家中遇上办喜事,则各进大厅的禅门 洞开。办丧事时更为隆重,不单要卸下“反照”,还要卸下各进的禅门。所 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撑起帐篷。这样一来,一、二、三进形成了 一个宽敞的大空间,便于进行各种活动。总的来说,主体建筑前低后高, 每进递增三级石阶,这样便于突出主要厅堂,更重要的是为了不让前进遮 住后进,保证后进的采光。后包是为了保护主体建筑和防盗而设。当然, 像这样大规模的房屋,一般人家是无缘问津的。现存较完整的“四马拖车”, 可在澄海县隆都镇的“慈黉爷故居”及普宁市洪阳镇的清提督府“德安里”看到
1600年潮州城变迁,2.33平方公里古城之外发展规划

1600年潮州城变迁,2.33平方公里古城之外发展规划编者注:晋初潮地设置“海阳县”,县城位于今天的归湖镇,也是潮汕地区唯一发现晋代古墓的地方。
《海阳县志》记载海阳县城在归湖。
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首设立“潮州”,公元607年罢州复称义安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第二次称潮州,府治迁至现潮州古城位置,号称“三山一水绕城郭”,目前依然保存着城垣、城门等古城遗迹,东临韩江,当闽广之冲,上控漳汀,下临百粤,右连循赣,左瞰汪洋,广袤四五百里,固岭东第一雄藩也。
北宋、南宋、明朝多次修复城墙,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修复广济桥,对堤城再加修复,东门更名为广济门。
此时潮州古城的格局已经基本确定,即至今2.33平方公里范围。
归湖江岸曾发现明代砖窑群,其烧制的砖条铭刻“潮阳县造”、“海阳县造”字样,经研究为明代洪武筑城及其后城垣维修专用砖。
一什么是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文件,是编制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实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法定依据。
各类涉及城乡发展和建设的行业发展规划,都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涉及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方面,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城市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二古代潮州府城的建城史《周礼·考工记》所载王城规划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古代的建城规制对潮州古城的发展建设影响深远。
宋代以前潮州有子城,但现无从考证。
大规模的筑城始于宋代,宋绍兴十四年,濠流旧址(即在原有旧城基础上)开始筑城;到绍定端平年间知军州事王元应等继续筑城,有十一座城门。
到了明代,潮州城日臻完善,明洪武三年明将俞长辅把原有的土筑城墙西南段改为石筑,并减城门为七座。
潮州古城_精品文档

潮州古城潮州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潮州古城以其独特的历史遗迹、传统文化和美食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潮州古城的历史背景、主要景点以及潮州的传统文化和美食。
潮州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始建于公元五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潮州古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和城市格局。
古城区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是旧城区,有着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文物。
外城是近年来新建的现代化城区,拥有现代化的建筑和设施。
潮州古城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其中最著名的是潮州城楼。
潮州城楼是明代的典型建筑,是潮州的象征之一。
城楼由石砌成,高大壮观,保存完好。
登上城楼,可以俯瞰整个潮州古城的美丽景色。
另外,潮州还有许多古老的庙宇和园林,如陈氏书院、广海寺等。
这些古建筑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除了历史遗迹,潮州还以其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而闻名。
潮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潮剧和潮州音乐是潮州的两大传统戏曲艺术形式,通过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潮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潮州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传统的潮州婚礼、祭祀活动等。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将潮州古城的历史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展示了潮州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潮州的美食也是其独特之处。
潮州以其丰富多样的海鲜和特色小吃而闻名于世。
潮州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鲮鱼糕、蛇羹、手撕鸡等为代表。
潮州小吃更是琳琅满目,有潮汕牛肉丸、潮汕烧腊等。
这些美食不仅味道鲜美,而且独具潮州的风味特色。
品尝潮州美食,也成为游客们来到潮州古城的一大乐趣。
总之,潮州古城是一座充满历史魅力和文化底蕴的城市。
潮州古城的历史遗迹、传统文化和美食都展示了潮州独特的魅力。
对于游客来说,来到潮州古城,可以感受到古老文明的底蕴,品尝到美食的诱人味道,同时也能够了解到潮州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了解并欣赏潮州古城的魅力,为保护和传承潮州的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读懂最“潮”古建筑 潮州大厝为什么堪比皇宫

潮州古建筑“潮”在十足的“花枝招展”:建筑形制壮观多样,装饰高调张扬,风格兼收并蓄,当地人独特的文化个性也蕴含其中……读懂最“潮”古建筑文 肖岳山 图 林文强 李艺爽 石耀臣 泓Sam 焕仔大叔 Yoki黄元琪Historic Architecture across the LandChaozhou潮州大厝为什么堪比皇宫?在潮汕话里,“厝”就是“处所”,“起厝”就是“盖房”。
“天高皇帝远”的特殊地理位置,给了老潮州人“僭越”礼制大兴土木的“勇气”,潮商奋斗得来的巨大成功,则给了他们起厝造房、追求华贵的资本。
潮汕乡村至今仍有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传统,保留着堡寨、竹竿厝等颇具地方风格的聚居空间,民居也发展出诸如“下山虎”“四点金”“驷马拖车”等生动多样的建筑形式:“下山虎”以大门为嘴,两个前房为前爪,后厅为肚,厅两旁两间大房为后爪,后高前低,因状如下山之虎而得名;“下山虎”加上前座,形成宅院四角各有一“金”字压角,即变成“四点金”;“驷马拖车”则由象征列祖列宗的宗祠,“带领”着两边象征拖车之“马”的次要建筑,轰轰烈烈从历史中行驶过来。
建筑格局的宏伟,还不够表达张扬的“潮”味——屋顶、屋脊上的嵌瓷,梁架、额枋上的木雕,繁而不杂、多而不乱,栩栩如生,灵气十足。
潮州人的建筑智慧,也不只施展于自家宅邸内,潮州古城里的广济桥汇众人之智、谋百姓之福;笔架山上的韩文公祠,既为纪念圣贤,又可教化后世。
这些古建筑已成为潮州的文化符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潮州人。
潮州府,广济桥“一里长桥一里市”今天的潮州古城,是潮州历代县、郡、州、路、府的治所,幸存的古城墙是它曾盛极一时的城市象征:古城以东,城墙延绵八华里,那些焕发着历史厚重感的青砖,见证着千年潮州古城的兴衰。
面对奔流不息的韩江水,有四座城墙巍然屹立,这些恢左页图,夕阳斜照,韩江阔然如平镜,火红的扶桑花为城市带来蓬勃生气;右页图为俯瞰广济桥,江面梭船漂浮将接,个个亭台犹如音符点缀桥上。
潮汕宋代地图

□ 文化源流陈香白秦、汉以后,粤东韩江流域陆续出现一些历史名城。
潮州城是其中重要的一座。
潮州(今广东潮汕地区)在禹贡九州中为扬州之域。
秦定扬粤,属南海郡东境。
汉置揭阳县。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置潮州。
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岭南道一》载,“今州(指潮州)即汉南海郡之揭阳县也。
”邢世衡《思韩亭记》和《永乐大典》书中,亦有关于秦汉时的揭阳,即为今之潮州的记载。
由此可见,潮州一名虽始见于隋开皇年间,但它的前身是揭阳,其建置沿革,可追溯到汉代,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据《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三记载:隋开皇置潮州后,州名时有更改。
大业中改为义安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复为潮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潮阳郡。
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潮州。
此后一直沿称至今。
潮州所领县数,历史多有变化。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领海阳、潮阳、揭阳三县,史称“三阳”。
据史籍记载,唐代似有潮州图经。
但由于历代战事频仍,图经于兵火之中散逸殆尽。
宋版潮州志书也已失传。
幸得《永乐大典》辑录了宋端平二年(1235年)编纂的《潮州图经》和而后不久成书的《三阳志》的部分内容,并收录了一幅以宋代绘制的“潮州城图”为底图的摹绘图,从而保存了一些潮州的历史沿革、风俗物产、户口贡赋、寺庙古迹、职官艺文等方面的资料。
这为我们研究宋代的城镇地图以及潮州城的发展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本文就《永乐大典》所辑“潮州城图”的绘制时间和图中所载的地理内容,进行探讨。
“潮州城图”(见上图)主要表现该城的方向、位置,以及城内街道、桥梁、官署、寺庙、民宅、城墙、城门等的建筑布局。
图四边的中间,标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正上方绘一近似圆形的“子城”,“子城”北有金山作天然屏障。
州治设在“子城”内金山南麓。
城图东是自北而南流入南海的韩江,江中设置浮桥。
江东的笔架山麓,绘有为纪念韩愈任潮州刺史而建的韩亭(即今之韩文公祠)。
城东北绘有恋州塔、东津。
城东南绘至水南(在今桥东涸溪一带)。
潮州牌坊街历史

潮州古城牌坊街的历史
太平路与东门街是潮州古牌坊最为集中的路段。
根据史籍记载,太平路共有明、清石牌坊39座,其中建于明代的有34座,建于清代的5座,最早的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是为御史许洪宥建的“柱史”坊,最迟的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是为直隶总督郑大进建的“圣朝使相”坊。
清末明初,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建筑引入广东,在此期间,太平路、东门街也渐次改造成骑楼式商业街,并与明、清石牌坊共存,形成了国内独特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
1951年,当时尚存的19座石牌坊因阻碍交通、废坠伤人而被悉数拆除。
所幸拆除前均留下照片并对坊刻文字作了实录。
拆除后部分构件由有关单位予以收藏,余散失各处,后陆续有部分构件得到回收。
2006年,潮州市启动牌坊街修复工程。
工程将修复古牌坊22座(其中太平路20座,东门街2座),整修沿街历史建。
潮汕民居的传承与变迁

潮州古巷探幽在人们的印象中,潮州可供游览的地方多,湘子桥、开元寺、韩文公祠、泰佛殿等景点都让海内外的游客流连忘返。
最近,到潮州古城里休闲逛街的游客又发现,在那些小巷里“兜圈”也是其乐无穷,就像义兴甲三古巷,简直就像在翻阅古城历史的教科书。
“义兴甲三巷历史街区”由义井巷、兴宁巷和甲第巷三条传统街巷两侧的传统民居群落组成。
面积为五点七五公顷。
“义兴甲三巷历史街区”所在古城的南部,人称“南富”区,由于历史上的富商显族多数在此修建家宅,因而该区也集中存留了大量规模较大、建筑考究、形式典型的明清传统民居,其中不少古民居因布局完整、保存良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被潮州市确定为保护民居。
徜徉于历史街区内,可以看到许多民居门楣上门都刻有“大夫第”、“儒林第”、“饶府”、“半隐”等古朴的字样,尽管有的已十分模糊,但却更显出昔日的显赫与荣耀。
“义兴甲三巷历史街区”的传统民居具有典型的潮汕地区建筑风格,在建筑艺术方面有很大的特色。
在街区内的民居参观,我们不由得为眼前的一切发出一次次的赞叹。
走进民居,主人们会向我们介绍,他们家的型制是“四点金”、“三座落”,或是“下山虎”、“反照”,或是“抛狮”、“竹竿厝”。
为何型制如此迥异呢?原来,不同的型制往往代表着当初主人不同的地位和经济实力。
就在这些“四点金”、“下山虎”内,我们看到许多房屋的山墙上错落有致地砌有彩色嵌瓷,屋檐和柱头上有精制的木雕和石雕,室内的地坪采用传统的红方砖,就连地坪的铺装也有一定的隐喻。
老人们告诉我们,那些厅里地坪铺成斜的“人”字型隐喻有人气和人丁兴旺;卧室地坪铺成错链呈“丁”字型隐喻生男孩;过道的地坪铺成“田”字型隐喻家有田地……传统民居内至今存留着许多古井和古木,几乎每座民居中都有一口古井,有些还在使用,有些显然荒废已久,成为民居中一处引人遐思的摆设。
时光悠悠,数个世纪过去了,住在三巷老屋里的人已日渐减少,年轻人大都搬到新城区,只有老人们守着祖业,三三两两地聚在深深的庭院里冲一泡工夫茶,回忆着祖辈曾经的辉煌,感慨着社会的变迁,对于家门口这条老巷的修复,他们除了一丝欣喜,似乎并没有更多的感想,毕竟,原汁原味的古巷只存在他们的记忆当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汕民居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期,潮汕原住民的居住方式今已渺不可考。
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句俗语可以道出潮州建筑的特色——“潮州厝,皇宫起”。
并不是过誉之词,而是恰如其分的表述。
它用来形容潮汕民居的独特风格和建筑特色,意即谓潮汕民居是仿制京城皇宫宅院的体制而建造的,可与皇宫相媲美。
唐宋两代是潮汕建筑迅速发展的时期。
民居用料方面,在潮州发现的多座唐窑中,仅春光窑上埔就有26座,窑址出土了建筑陶瓷印纹砖、瓦当、筒瓦、板瓦。
出土的印花瓦当有椭圆形和圆形两类,表面模印莲花瓣和菊花瓣纹,图案规整,手法熟练,竟与西安大明宫出土的瓦当一样。
潮州唐墓曾出土一块莲花纪年砖。
刻有“仪凤四年”(639年)铭文。
北宋苏东坡《与吴子野书》云:“岭外瓦屋始于宋广平,自迩延及支郡,而潮尤盛,鱼鳞鸟翼,信如张燕公之言也。
”从唐窑出土和东坡的描述,虽宋广平之说不能成立,但也可知民居已普遍采用砖瓦,且烧制水平已不亚于中原,宋代能见到实物且得到保护的最早期潮汕民居建筑要数国家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许驸马府,该府始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间,历代屡有维修,但至今仍然较好地保留原建年代的布局、构造特点和建筑风格。
其平面布局明显是明清时期驷马拖车的雏形。
现在的许驸马府,是一座四合院式庭院。
住宅正座三进,左右有火巷排屋,后包是楼房,称“御书楼”。
主体建筑采用五柱穿斗式梁架,夯土墙。
屋顶为硬山顶,倾角小于20度,出檐平缓。
这与明清时期潮汕民居屋顶的形式有较大的区别,是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
如果从营造方式方面去考虑,这种小倾角屋
顶,大概是原来采用蝴蝶瓦砌盖方式。
在铺盖瓦顶时,不使用胶结材料,第一层底瓦直接铺架在两桷之间,凹面朝上,第二层瓦将凹面朝下,覆盖住两行底瓦间的接缝。
这种屋顶,就叫做蝴蝶瓦屋顶。
明清时期的潮汕民居屋顶的营造采用灰沙土做胶结物,瓦片粘连结实,倾角也就可以陡些。
风格的差别也许能说明许驸马府的建造,确实在明代以前。
许驸马府建筑装饰简朴。
门簪为木制圆形,门槛较高。
柱子多为圆木柱,门墙柱础均置于石基上。
第二进厅前的拱斗有简单的卷云雕刻装饰。
与明清时期潮汕大型民居的装饰风格,区别也很明显。
该府建筑形式古朴大方,浑厚坚实,保留宋代住宅建筑的传统特点。
明清时期潮汕民居建筑走向成熟。
由于大量的八闽、江西移民迁居潮汕地区,活跃于全国的潮商带来了各地的建筑文化,使潮汕民居建筑走向成熟,民居建筑也已形成了保留古制、形式趋同、恪守礼制,讲究实用,突出兼容、轻巧通透、工艺精致等自己的诸多风格。
这清代后期,因潮汕地区、濒临东南亚,跨国商贸活跃,潮州是著名侨乡,侨民甚众,且旅外潮人有于外创业,回乡建屋的习惯,在回乡建屋同时他们带来了侨居地的建筑文化,民居的建筑风格又融入了东南亚和西方建筑的因素并逐步趋向现代化。
这个时期的民居大量保存至今,且基本完好。
近代潮州骑楼建筑是中西合璧、美观实用的典范。
是根据当地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参照古人以架木为巢,后发展为吊脚楼等檐廊式建筑借鉴开埠后传入的西洋券廊柱式建筑,并与当地的建筑特点相融合,加上大批华侨从南洋带来的大批建筑形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
地方特色的建筑。
它结合当地气候特点,遮阳避雨。
方便商贸和行人,上世纪20~30年代在潮州大量兴建,使之成为主要街景而蜚声中外。
随着历史变迁、社会变革,昔日一度辉煌的潮州近代建筑,已渐渐被日新月异的新建筑所代替,有的早已遭受灭顶之灾,剩下的只是人们的昔日回忆。
然而每当人们站在这些残存老建筑下,在深深的庭院间,在静悄悄的街巷中,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一抹浓浓的怀旧色彩都渲染在古城淡雅而幽深的文化画卷上。
透过它们苍老的颜容和岁月的留痕,依然能感受到蕴藏在它们背后的丰富历史、文化和生活积淀。
潮州近代建筑,是中西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一种典范。
潮州近代建筑,为人们留下了多少难以磨灭的记忆。
潮汕民居形式的发展
潮州古城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古城内文物古迹700余处,古桥、古寺、古塔、古祠、古府第、古民居遍布老城区,可谓“步步见古、步步有故(故事)”,建筑和人文景观基本上都保留着唐宋时期的遗风。
老城区并不大,依次是打银街、西平路、太平路贯穿南北。
而东西走向的从北到南依次是中山路、西马路、开元路。
而那些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府第,大多位于甲第巷、铁巷、义察巷、灶巷。
潮汕民居建筑,古今城乡均有差别,贫富差异甚大;但相沿成习,无论大格局与小单元,既有个性,更有共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民居形式不断发生变化,近年变化尤大。
潮汕城市,都是从原来县城、圩市、港口发展起来的。
城内按中国传统城市格局,依大街小巷纵横列成直线,也有依地理环境或某些人为原因而弯曲的。
大街多为
店铺,小巷多为民宅。
临街店铺多为单间或多间连体结构,面狭而进深,多为三合土的土木歇山顶瓦屋,上有阁楼,后半为客厅或卧室,前半为店面,店铺人家也多有小巷内的住宅。
小巷里有许许多多的建造单元,富户人家建三厅二天井外加包屋的大院,中户建二厅一天井的四合院(即四点金)或一厅一天井的三合院(即下山虎),小户单间或多间连体的“竹竿厝”。
城市宅地难觅,往往难以统一规格。
潮汕各城市旧民宅墙体多为三合土夯筑,均较矮,砖砌楼房极少。
潮州、揭阳、潮阳等旧城和开埠仅有百余年历史的汕头市,二三层以上的水泥结构楼房,多是在清末民初时间出现,汕头市少数四五层以上楼房是30年代才兴建的。
民宅多是一二层平房;此一情况,一直延伸至20世纪80年代后才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80年代开始,城市和一部分镇,多层建筑日增,高层建筑(10层以上)逐步出现。
城市扩大之后,原来城郊都成了市区,出现一些城中村。
村里民宅改建很不统一,有些为楼房,有些仍是旧屋,巷道狭窄,旧祠堂多无拆除,这是城中村的特有现象。
近年受城市楼房居室配套的影响及钢筋水泥的普遍应用,农村出现许多中西结合的住宅楼房,多是三合院的楼房化,二、三、四层均有,有厨厕配套,有的有庭园,相似别墅。
近代潮汕建筑的类型亦十分丰富, “中庭式”的布局及其组合则显示出潮汕侨乡建筑的地方特色。
需要强调指出,装饰装修艺术是近代潮汕侨乡建筑的最大特色。
而其装饰艺术的特色和风格乃至近代潮汕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和文化地域性格的形成,又是近代潮汕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