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7篇)》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的① 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
②反复吟咏,自然成诵,感悟到本文言语之妙。
③重点弄清下边词语的意思并加以积累:役、奚、谏、觞、策、憩、岫、景、盘桓、畴、棹、窈窕、行、曷、期、聊。
教学设想古评家曰:《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然率直文字”,“观其词义,潇洒夷旷,无一点风尘俗态”;又曰:“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复吟咏,翩然欲仙。
”自读此文,要反复体味,多朗读、吟咏,在读中体察作者的情感,感受言语的质地、芳香,深入言语肌里。
不为背而背,进入情境,自然成诵,把注意力集中到本文的言语本身,感受言语的精妙,而不仅仅停留在字句意义的解释,方为佳境。
内化言语,实现言语积淀,通过积淀言语,领悟作者心灵的搏动。
教学步骤与内容一、自由朗读两遍。
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重点把握上面提及的字词;但不拘泥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点拨。
(一)作者及本文背景。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但到渊明时,家境衰落。
29岁那年,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此后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任职时间都很短。
十几年中,经济状况每况愈下,39岁那年,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但“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后来,在亲友的劝告下,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泽令便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本文作于决意归隐而尚未成行之际,为想象田园生活而得。
(非课文注解所言作于辞官之初)陶渊明为什么不愿意做官?一则是因为他不愿受官场役使。
他任彭泽令时,郡里派了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篇一人教版《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
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
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
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
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三、设计思想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掌握必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如“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辞赋特点,体悟作者的情感3、背诵全文教学难点: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一)导语:“兼济天下”规范了多少中国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我国较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去来兮辞》,看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到他醉情于山水田园之乐的原因,并体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先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二)预习检查:1、齐读原文2、自找毛病:正字音,断句读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3、文中有三句话”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已矣乎”,你觉得该怎样读?大家自由读一读。
点读,读得怎样,待会儿见分晓。
4、字词句式(1)引壶觞以自酌引:取过来(2)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3)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愉快(4)”复驾言兮焉”是什么句式宾语前置(5)文中还有哪些宾语前置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三)课文内容:1、标题自由浏览注解①2、“辞”是一种文体,它有“铺采螭文、体物写志”的特点。
所谓“铺采螭文”,即铺叙、讲求骈偶。
齐读第二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铺叙的。
归途—→归家—→归园↓↓↓↓前四句抵家室内生活室外生活3、诵读全文,朗朗上口。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9篇】

归去来兮辞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9篇归去来兮辞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美国的格兰特·威金斯认为:课堂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
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从输入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固定的教材、擅长的教法,以及常见的活动开始思考教学,而不是从输出端开始思考教学,即从预期结果开始思考教学。
换句话说,大多数教师都只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
教师以知识体系的'传授为逻辑起点,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对知识进行打包、压缩,学生的自我学习需求几乎没有启动的情况下,直接“喂给”学生。
其实我们首先要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
这就需要教师之前了解学情,而学生启动模式下的阅读课堂就是在了解学生有哪些问题的基础上,将解决这些问题作为课堂重点具体落实,这正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本质所在。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想我的教学设计必须是基于学情的。
在上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学课文,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有质疑的地方,由小组长挑选2个有代表性问题在组内组织讨论并用PPT记录达成的共识,做好交流准备。
我的课堂启动也是在快速梳理文本后由学生的问题开启课堂。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骈散结合表达情感的方式。
能力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和改写活动,增强学生语言审美情趣。
2、通过讨论探究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情感,增强学生思维品质。
情感目标1、理解陶渊明归隐思想产生原因及其受儒家、道家影响的复杂性2、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问路”的实质内涵以及陶渊明思想的复杂性。
难点:理解陶渊明思想产生的复杂原因以及辩证看待其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改写、讨论教学过程:一、梳理与感知师:刚才我们听的歌曲名字叫《归去来》,是《神雕侠侣》主题曲,电视剧中的杨过和小龙女最后归隐,退出江湖。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
下面是为大家环保以下的内容,洗对你们有所帮助,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3.积累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
2.课文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归隐情怀。
教学难点:1.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字词。
2.让学生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辞”的特点。
2、朗读课文。
3、学习序以及*第一段。
一、导入新课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二古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两句话反应出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
古代的社会现象,说明读书科举是下层社会和上层社会的唯一桥梁,只有读书能让人平步青云(出生显贵的除外),所以古训很多都把读书说的过于重要,也就产生了类似范进中举的悲剧。
)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陶渊明。
对他,我们应该了解不少了,初中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两篇*,一篇是散文《桃花源记》,一篇是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
陶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官僚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可是东晋末年战乱频仍,官场黑暗,他的理想被击得粉碎。
二、作者简介(见导学案)陶潜(367-427),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介绍《归去来兮辞》的背景,包括作者陶渊明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以及创作此诗的动机。
1.2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故事。
1.4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陶渊明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以及创作《归去来兮辞》的动机。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归去来兮辞》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方法采用分句解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每一个细节。
2.3 教学内容逐句解析《归去来兮辞》,探讨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诗歌背景与文化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归去来兮辞》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3.2 教学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历史和文化知识。
3.3 教学内容介绍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陶渊明所处的文化环境,分析《归去来兮辞》中的文化内涵。
第四章:诗歌创作与欣赏4.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独立欣赏和评价《归去来兮辞》。
4.2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3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欣赏和评价,分享各自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和感受。
5.1 教学目标5.2 教学方法5.3 教学内容第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归去来兮辞》中的文学技巧。
6.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诗歌中的文学手法。
6.3 教学内容分析《归去来兮辞》中的意象运用、比喻、象征等文学技巧,并讨论其效果和意义。
第七章:比较研究7.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将《归去来兮辞》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其独特性。
7.2 教学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间的比较。
7.3 教学内容选取其他描述归乡主题的文学作品,与《归去来兮辞》进行比较,探讨《归去来兮辞》的独特之处。
第八章:当代意义探讨8.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归去来兮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2023最新-《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6篇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漂亮的给家人们找到的《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一《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师:请大家把书翻到104页。
上星期我要求大家对照课文的注解将全文仔细地读两遍,划记好弄不懂的字词句,以便今天上课时提出来,下面哪位同学先说说自己的不懂之处?(无人应答)师:没有同学举手提问,就意味着都读懂了,那我就检查一下。
陈华,我想请你将“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翻译一遍。
生:认识到误入歧途没有多远,感觉今天是这样而昨天不是。
师:请坐。
前面的翻译比较准确,后面一句有点问题。
“觉今是而昨非”的意思是察觉到今天的做法是正确的而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
我们看前面,作者说自己今天回去,是辞官回去,所以说今天做法正确是指回家归隐是正确的,以前出去做官是错误的。
师:张玲,我想请你翻译“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生(较吃力):既然……既然幽深曲折的样子……寻找山谷,也就曲折的经过小丘。
(该生翻译比较吃力,中间停顿了好一阵子)师:请坐。
翻译比较勉强,对照书上的翻译,要灵活处理。
我们一起看,这里的“既”“亦”是连词,“既去探寻幽深曲折的山谷,有经过了崎岖的山丘”。
看来大家对课文上没有详细注解的句子还是不太会翻译。
以后一定要把课文的注释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好,下面我想请大家把全文齐读一遍。
归去来兮,预备起!(生读)师:恩,读完了。
但是我总感觉大家读得少了点味道,我们读诗词文章的时候要读出自己,要从作者的文章中找到共鸣,只有找到共鸣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文章的情感,才能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情思。
这回我想请大家当回老师,我来当回学生。
大家听听我是怎么读的,你认为我哪些地方读得不好,不到位,大家可以指出来。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4篇】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优秀4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
有《陶渊明集》。
注意几点: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单元说明(学生齐读单元说明部分)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我国得抒情散文于先秦萌芽。
在先秦得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中,都蕴涵着作者充沛得情感。
其中,《庄子》最具抒情性,全书中得许多篇章,都已经就就是较为成熟得哲理抒情散文。
汉代以后,抒情散文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名篇佳作。
在整个中国古代散文史上,抒情散文得创作占有十分重要得地位。
(板书:先秦——萌芽《庄子》汉代——发展)本单元编选得四篇古代抒情散文,包括了从先秦到唐代得作品,既有散体文,也有辞赋与骈文,很具有代表性。
《归去来兮辞》表达作者辞官归田得强烈愿望与归途上得心情,叙写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得生活乐趣。
《滕王阁序》描绘了滕王阁周围得景色与宴会得情况,抒发了作者得怀才不遇之情与不懈追求得凌云壮志。
《逍遥游》阐发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得思想,虽然富含哲理,却一点儿也不抽象枯燥,而就就是将深刻得哲理,融于生动具体得形象之中,激情澎湃,荡气回肠。
《陈情表》虽就就是给皇帝上得奏章,却因其中流露得强烈得天伦之情而感人肺腑。
本单元得学习,重点应放在感受古人得真情真性与品味课文丰富多彩得语言艺术上。
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握作品所抒发得真挚情感本单元所选得课文,都就就是感情色彩浓郁得古代抒情散文名篇。
在学习中要注意深入理解每一篇作品所抒之情得背景,不同得写作目得,以及不同得抒情方式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领会作品得深刻意蕴。
(二)品味课文优美得语言艺术本单元得课文之所以会有动人心魄得艺术效果,与作品运用生动传神得语言进行抒情与描写具有密切得关系。
除了了解并梳理常见得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得意义或用法,还应仔细品味课文得语言运用之妙,体会不同课文或质朴自然、或典雅华丽得语言风格,并积累一些名言警句。
(三)注重诵读在文言文得教学中,诵读就就是一种十分重要得教学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来把握课文得内容,体味其中得深挚情感,从而受到审美熏陶,培养文言语感。
《归去来兮辞》在行文与抒情方式上,都继承了楚辞得传统,类似于长篇抒情诗,诵读时要注意课文中诗一样得节奏与韵律,将其中饱满得情感读出来。
二、朗读并初步体会(请五位同学分别朗读小序、课文部分,注意正音)策扶老:拄手杖。
矫jiǎo首:抬头。
岫xiù:山洞。
翳翳yì:阴暗得样子。
盘桓huán:徘徊不去。
棹zhào:船桨,本文指划船。
窈窕yǎotiǎo:幽深曲折得样子。
皋ɡāo:高敞之地。
乘化:顺应死生变化,听其自然。
三、作者介绍人们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就是古时读书人得人生理想,但也有人选择了另外得道路。
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赏菊饮酒得隐居生活。
她就就就是——陶渊明。
(一)生平介绍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又名潜,号“五柳先生” ,私谥“靖节”,故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伟大得诗人、辞赋家。
五柳先生:她得《五柳先生传》里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陶渊明为什么要以五柳为号,而不以牡丹、百合为号?我们经常说柳絮飘飘,可见柳树就就是很飘逸、很洒脱得。
诗人写柳树,其实就就是以柳树托物言志。
诗人以五柳自居,借此来说明自己追求那种自由、飘逸、洒脱得境界。
靖节先生:“靖”有“显”得意思。
如靖志就就就是显志得意思,靖节就就就是保守节操、显身之志得意思。
她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足可以显示出她这样得节操。
少时陶渊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她提供了阅读古籍与了解历史得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得两晋时代,她不仅像一般得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论语》,而且还学了儒家得《六经》与文、史以及神话之类得“异书”。
时代思潮与家庭环境得影响,使她接受了儒家与道家两种不同得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与“性本爱丘山”得两种不同得志趣。
前期(41岁以前)她渴望进取,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得就就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得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过起了“躬耕自资”得生活。
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
归田之初,生活尚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今脍炙人口。
她性嗜酒,饮必醉。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
她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她家乡失火,诗人笔下洋溢着生活气息得“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被一场无情得大火烧光了,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亲朋好友得接济过活。
但她安贫乐道。
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
她得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
有得朋友主动送钱周济她,有时,她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
借贷来得财物,她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
不过,她得求贷或接受周济,就就是有原则得。
宋文帝元嘉元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她家访问。
这时,她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
檀道济劝她入仕,被她拒绝。
檀道济馈以梁肉,被她扔掉了。
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得显然就就是道家思想。
小结:陶渊明少年时受传统儒经得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得壮志。
但就就是,由于门阀制度得存在,庶族寒门出生得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得垄断,在这样得情况下,陶渊明得理想就就是难以化为现实得,她理想得梦幻注定会破灭。
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得“年龄”才出仕为官,从此得13个年头,时官时隐,历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建威将军、彭泽县令之类得小官。
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
到她三十九岁时,多年来得经历使她得思想发生了本质得变化,她开始转向躬耕来自给自足,追求心灵得宁静与淡泊,从此不再出仕。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二)诗歌创作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
她得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就就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她洁身自好得高洁志趣;另一类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得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得感染力。
(学生一起回顾《饮酒》、《归园田居》,齐读)四、导入新课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
——欧阳修(一)解题1、拆分解读2、“辞”得相关知识辞就就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_____在楚地民歌得基础上创造出来得一种新诗体。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为一小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得意思,两句为一组;以_____字句为主,多用语气词“兮”,每句按三拍读。
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
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辞得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
汉人将辞与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得区别:赋得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而辞仍然就就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得格局还就就是保持了下来。
这就就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得一种文体,富于抒情与浪漫气息,很象诗,但压韵与句式都较诗自由。
“骚长于言幽怨之情”。
(二)朗读体会(男生朗读序言部分,女生朗读正文内容)(三)背景介绍(成语引出:不为五斗米折腰)同学们都知道“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成语吧,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说得就就是谁啊?(陶渊明)潜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深切、诚挚)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晋书·陶潜传》公元405年秋,她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得彭泽当县令。
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得督邮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就就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这次派来得督邮,就就是个粗俗而又傲慢得人,她一到彭泽得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她。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就就是她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得!”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她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就就是我怎能为了县令得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二天县令得彭泽。
并做了这篇《归去来兮辞》。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潜最终选择了归隐得道路。
五、整体感知,理清结构(一)小序1、学生自由朗读序言部分2、字词串讲(说明)辞前序言,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故便求之”,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得曲折经历。
第二层从“及少日”到“在官八十余日”,写自己决意弃官归田得原因。
第三层从“因事顺心”至结尾,交代写作《归去来兮辞》得时间与原因。
序就就是对前半生出仕道路得省思,以实录之笔叙之。
3、问题:陶渊明辞官归隐得具体原因有哪些?其中根本原因就就是什么?明确:A“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愿做得事情。
B“饥冻虽切,违已交病”——不愿折节为吏,违背本性会身心都痛苦。
C“程氏妹丧于武昌”——妹妹过世,需要去奔丧。
问题:其中哪条就就是根本得?明确:自己得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任性随情,做官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4、学生齐读序言部分(二)第一段1. 朗读体会(请一位学生朗读,其她同学标注字音)2. 字词串讲(说明)第1段写辞官归田时从出仕与归隐得困惑中解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但真要辞官归田之时却“惆怅而独悲”。
于就就是作者转入反思,在反省中觉悟“今就就是而昨非”,在悔悟与庆幸中获得解脱,最后想象将轻快地奔上归途。
3. 问题: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就就是与仕途紧紧联系起来得,而陶潜不愿为官,当官不好吗?陶潜辞官归田得原因就就是什么? (原文句子)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就就是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