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医学临床诊疗与操作规范PPT

合集下载

针刀医学讲座(最终版)PPT参考幻灯片

针刀医学讲座(最终版)PPT参考幻灯片
10
二.针刀医学发展简史:第三阶段
• 2004.11 成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针刀专 业委员会(首批专业委员会之一)
11
二.针刀医学发展简史:第三阶段
• 2004 针刀医学原创性及其 推广应用的研究鉴定会在京 隆重召开
• 2005 列入国家973课题 (已结题,待鉴定)
• 2006.10.14 朱汉章教授 逝世
(一)何谓“针刀”?所谓 “针刀”是传统针灸“针” 与外科手术“刀”相结合的 微型医疗器械。其粗细类似 针灸针或注射针头,根据不 同规格,其直径为0.5— 1.0mm,针身长40— 80mm,尖端磨削成一小刃 口,另一端安有一小手柄。 它亦针亦刀,“针”、“刀” 一体,既具有“针”的作用, 可以刺激穴位,疏通经络, 又有“刀”的作用,可以松 解疤痕粘连,解除对神经血 管的压迫和刺激,恢复正常 的生理功能。
汉章获军官勋章,并开始举办学习班向全国推广。 • 1991.2.14 “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小针刀疗法专业委员
会”成立(三级学会) • 1992.《小针刀疗法》出版,“小针刀疗法”形成。
6
二.针刀医学发展简史:第二阶段
• 1992.12 王燮荣提出建立“针刀医学”新学科的建议和构想。 • 1994.1 升格为“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二级) • 1994.7.25中国中医研究院长城医院成立 • 2001.国际行星命名局为表彰朱汉章教授对世界医学的贡献,
12
二.针刀医学发展简史:第四阶段
2006——后朱汉章时代:继承、发展、创新
13
二.针刀医学发展简史:第四阶段
图(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央军委副主席洪学智上将在接受针刀治疗后与朱 汉章合影 图(二)朱汉章为泰国总司令差霖上将治好多年顽 疾,参加其酬谢宴请

针刀治疗常用诊断技术-针刀医学课件

针刀治疗常用诊断技术-针刀医学课件

单纯针刀疗法
利用针刀刺激穴位、经络或痛点,调节人体内部气血、阴阳等平衡。
辅助疗法
利用特定工具、药物等辅助手段,增强针刀的治疗效果。
针刀治疗的方法分类
针刀治疗适用于多种疾病,如各种疼痛性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适应症
禁忌症
注意事项
对于一些特定疾病,如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传染病、恶性肿瘤等,针刀治疗需谨慎或避免使用。
观察患者在运动过程中的姿势变化和运动模式,以评估关节和肌肉的功能状态。
对患者进行步态分析,以评估下肢的生物力学平衡和关节功能情况。
03
姿势评估技术
02
01
询问患者疼痛的部位和范围,以判断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疼痛部位
询问患者疼痛的性质(如锐痛、酸痛、刺痛等),以判断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疼痛性质
询问患者疼痛的诱发因素(如运动、姿势、气候等),以评估病变与外界因素的关系。
针刀医学将人体分为12经脉和奇经八脉,认为经脉是疾病发生和治疗的根本。
针刀医学的理论基础
经络理论
针刀医学认为筋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筋膜理论
针刀医学认为神经调节是人体的基本功能之一,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可以调节神经反射,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神经调节理论
02
针刀治疗常用诊断技术
针刀医学在未来的发展中,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拓展其应用范围,提高临床疗效,推进针刀医学的国际化发展。
发展趋势
针刀医学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风险和并发症,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同时,针刀医学的疗效评价标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挑战
针刀医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小针刀治疗知识PPT课件

小针刀治疗知识PPT课件
用品。
操作过程
定位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进针点,并 做好标记。
消毒
对进针点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
麻醉
对进针点周围进行局部麻醉,减 轻患者疼痛感。
出针
完成治疗后,缓慢将针刀拔出, 并压迫止血。
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刺激方式, 如剥离、切割、松解等。
进针
按照小针刀操作规范,将针刀刺 入到病变组织内。
操作后护理
普及教育
加强小针刀治疗的普及教 育,提高医生和患者的认 知度和接受度,促进治疗 的广泛应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对于关节炎、关节僵硬等引起的关节疼痛 和活动受限,小针刀治疗可以减轻关节内 压力、改善关节功能。
禁忌症
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不宜进行小针刀治疗,以免引
起意外。
感染性疾病
患有感染性疾病,如骨髓炎、 败血症等的患者不宜进行小针 刀治疗,以免加重感染。
血液系统疾病
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 减少症、白血病等的患者不宜 进行小针刀治疗,以免引起出 血。
小针刀治疗原理
小针刀通过刺激穴位和病变部位,调节人体气血流通,从而达到舒经活络、调和气 血、祛除病痛的目的。
小针刀的刺激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炎症物质的吸收和消退,缓 解肌肉紧张和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功能。
小针刀还可以对神经、肌肉、韧带等软组织进行松解和修复,恢复正常的生理结构 和功能。
02
小针刀治疗结合了针灸和手术的 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 显著的特点,因此在临床中得到 广泛应用。
小针刀治疗发展历程
小针刀治疗起源于古代中医的针灸技 术,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逐渐形 成了小针刀这一独特的治疗方法。

针刀在痛症中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针刀在痛症中的临床应用PPT课件
操作方法如下:
1)刺入皮肤,逐层达到病灶后,穿刺透过 病变软组织,如硬结、条索、增厚等。
2)微提起针刀,使针刃退至穿透前深度, 沿纵轴方向将针柄稍倾斜,离第一个切口1-2 毫米间隔处,再次穿刺透过。
-
31
-
32
3)稍微提起针刀,加大针刀柄的倾 斜度,离第二个切口1-2 毫米间隔处,再 穿刺透过。
-
54
(二)断针
断针指在针刀施术操作过程中,针 刀突然折断埋入皮下或深部组织中。其 原因为针刀材质不好或患者肌肉强烈痉 挛性收缩;以至针体断裂。
-
55
处理
临床门诊一般应准备弯血管钳,断 针发生时立即将断段钳出。施术时押指 一般都在进针处按压,断针发生后不要 放开押指,而以押指继续加压,使断端 露头,将其钳出。若放开押指,断段埋 入深部,则宜在X线检查下,手术将针取 出。不能将针留在人体组织内。
-
34
-
35
3.纵行摆动
针刃刺入病变软组织之中,将针柄 沿纵轴方向做上下摆动。针刃则在病变 软组织中沿纵轴方向弧形切割。
-
36
-
37
4.纵行推动
针刃刺入病变软组织之中,将针刀 整体沿纵轴方向来回推动。针刃则在病 变软组织中沿纵轴方向直线切割。
-
38
(二)对软组织进行钝性松解和刺激的运针手法
-
49
(四)高频刺激和疏 通软组织的运针手法
-
50
1.纵行抖针
针刃刺入病变软组织之中,将针刀 整体沿纵轴方向来回快速抖动。另一方 面抖动产生的能量,对病变软组织有较 强刺激,得气感强,疏通经络作用显著。
-
51
2.横行抖针
针刃刺入病变软组织之中,将针柄 沿与针刃轴向垂直的方向作横行快速抖 动,针刃在病变软组织中横向疏通经络 和筋经,产生较强针感,调理经络,疏 通气血。

针刀治疗常用诊断技术针刀医学课件

针刀治疗常用诊断技术针刀医学课件

contents •针刀医学概述•针刀治疗的诊断技术•针刀治疗的基本步骤•针刀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针刀治疗的安全性与效果•针刀医学的研究与发展趋势目录01定义特点定义与特点疼痛治疗恢复功能针刀医学的重要性历史针刀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针灸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

发展现代针刀医学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的认可。

同时,针刀医学的理论和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发展。

针刀医学的历史与发展01望诊观察患者的神态、步态、体位、皮肤、舌苔等状况,以判断其整体状况和病情。

观察患者的姿势和动作,注意是否存在异常姿势和动作,如肌肉紧张、姿势扭曲等。

观察患者的眼神、面色、口唇颜色等,以判断其是否存在疼痛、疲劳等状况。

问诊触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身体部位,感受肌肉的紧张程度、软硬度、疼痛等状况,以判断病情。

通过触诊了解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和灵活性,判断是否存在关节僵硬或活动受限等问题。

通过触诊了解患者的神经反射和肌肉张力等状况,为诊断提供参考。

其他诊断技术03020101消毒皮肤在进针点周围进行局部麻醉,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局部麻醉进针操作刺激神经通过刺激神经末梢,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

松解粘连使用针刀进行松解,解除病变部位软组织的粘连和瘢痕。

剥离瘢痕对瘢痕组织进行剥离,促进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松解出针拔出针刀当针刀达到预定深度或完成松解操作后,缓慢拔出针刀。

压迫止血对出针点进行压迫止血,以减少出血和疼痛。

术后处理01适应症如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等神经卡压引起的疼痛和感觉异常。

如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引起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如膝关节、髋关节等大关节的骨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和活动受限。

如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引起的疼痛和神经压迫症状。

如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引起的腰痛、坐骨神经痛等症状。

禁忌症针刀治疗前应进行全面的临床检查和评估,确诊疾病和患者身体状况。

针刀疗法.PPT

针刀疗法.PPT
• 骨突一般都是肌肉和韧带的起止点,也是慢性软 组织损伤的好发部位。
25
5.按肋骨标志手术入路
• 在治疗胸背部疾病的时候,针刀刺入浅层 以后即达到肋骨平面,此时以肋骨为依据。 让刀锋先刺到病变部位最靠近肋骨边缘, 然后再移动刀锋到病变部位,这样术者心 中有数,能很好掌握深度,也不会使刀锋 失控而刺入胸腔。
• 首先要找准深层组织的体表投影,然后找准病变 位置,弄清覆盖于病变各种组织的解剖层次,依 浅层组织为依据,按手术入路1的方法刺入,到达 病变部位以后,掉转刀锋,使刀口线和病变部位 的神经血管或肌肉纤维走向平行,然后再进行各 种治疗手术。
24
4.按骨突标志的手术入路
• 骨突标志是在人体体表都可以精确触知的骨性突 起,如桡骨茎突、上下肢的内外髁、足部的内外 踝等。
50000 46149
40000
36376
30000
20000 10000
0
3506 5174 1093
系列1
病例总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4
针刀治疗疾病总疗效率比较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00%
治愈率
显效率
有效率 无效率
系列1
5
• 文献中报道针刀临床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 和骨科疾病的文献最多
26
6.以横突为依据的手术入路
• 在治疗脊柱两侧慢性软组织损伤疾患时,以横突 这个骨性组织为依据,当刀锋到达横突以后,再 移动刀锋到病变组织部位进行治疗。
27
7.按组织层次手术入路
• 病灶在多种组织层次之间时,应分清组织层次, 不断掉转刀口线,使刀口线和各层的神经血管、 肌纤维平行,逐层深入,直到到达病变部位。

针刀医学PPT课件

针刀医学PPT课件

四:针刀疗法治疗机理
2.延长挛缩,消除异常高应力。 挛缩是病理学萎缩的一部分,往往与瘢痕联 系在一起,因为挛缩的结果是组织的变短,而瘢痕
则是挛缩组织的进一步致密化,有瘢痕则必有挛缩,因此也称瘢痕挛缩。 (1)、斜形切割法; (2)、Z形切割法; (3)、横行切割法; (4)、多处切割法(包括应用斜行、横行等多种 方法单独或混合使用) (5)、配合手法治疗;
四:针刀疗法治疗机理
6、纠正骨关节病理性移位和畸形
四:针刀疗法治疗机理
7、脊柱相关疾病。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和“大梁”, 它内联五脏六腑,外接四肢百骸,脊髓是 人体的“第二生命中枢”,通过相应的脊 神经和内脏神经、血管及经络系统将全身 内外联结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四:针刀疗法消除高应力(扎破气球)
四:针刀疗法治疗机理
3、消除骨质增生的原因——应力平衡失调
骨组织可通过 大小、形状和结构的再塑造来适应承载的需要,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载荷(需 要增加承载)时可 有骨形成;降低生理载荷(不需要或减少)时可 将骨吸收;如果载荷过大 (如对骨折过度加压), 骨将由于压力性坏死而吸收。
9、颈、腰椎椎管狭窄症 10、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面肌痉挛症 11、骨缺血坏死疾患 12、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13、关节功能障碍(强直) 14、畸形矫正 15、脊柱相关性疾病(需排除器官自身病变)
六:针刀治疗的注意事项
1、针刀治疗前,患者应签署知情同意书。 2、患者精神紧张、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运用本疗法。 3、妇女月经期、妊娠期有产后慎用本疗法。 4、瘢痕体质者慎用本疗法。 5、针刀治疗部位有毛发者宜备皮。 6、注意晕针刀的预防和处理。 7、注意断针的预防和处理。 8、注意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针刀医学原理PPT课件

针刀医学原理PPT课件

2021
24
闭合手术的基本理论包括:
• 1、微观解剖学 • 2、立体解剖学 • 3、动态解剖学 • 4、体表定位学 • 5、闭合手术进针刀的四步规程 • 6、手术入路 • 7、手术方法 • 8、手术器械
2021
25
微细解剖学和立体解剖学:
微细解剖是对闭合手术操作中针刀所要准确触及到 的微细结构,比如:需要明确识别冈上下肌与小 圆肌在肱骨大结节上下方不同的附着部位;治疗 肱骨外上髁炎的要点是,必须是对伸指总腱附着 处,只有头发丝粗细的一根神经血管束被卡压的 微细变异结构,进行有效松解,才能使外上髁炎得 到一次治愈;
2021
8
软组织定义
软组织是除骨骼、内脏和感觉器官以外的其 它组织。其中包括:
皮肤、肌肉、肌腱、腱鞘、韧带、关节囊 、筋膜、骨膜、滑膜、滑囊、滑液、软骨 ,脊髓、周围神经、血管及淋巴等等。
2021
9
针刀治疗适应症
• 适应于全身任何部位由于软组织损伤或慢 性劳损,且局部组织已有器质性改变(即 软组织间粘连形成、纤维挛缩、内压增高 、襄壁增厚等病理改变,非手术疗法无效 或症状反复发作)引起的临床症状。
• SMAS网使表情肌相互联系起来并具有张力,起一个中 间腱的传递作用,部分表情肌收缩会通过SMAS的传递作 用牵拉其它肌肉而产生复杂多变、持久的表情。
2021
18
面部皮肤皱纹与肌肉的关系
• 面部表情肌通过SMAS附着于真皮,与四肢和躯 干不一样的是面部皮下脂肪较少,
• 面部的肌肉和SMAS是皮肤的支撑 • 人体活动最多的肌肉应该是面部表情肌,长年
2021
11
针刀治疗
• 一些神经卡压疾病:如偏头痛、腕管综合 征等
• 美容方面:减肥、消除皱纹 • 其它:治疗鸡眼、肛裂、一些难治性皮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刀医学临床诊疗与操作规范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1.本PPT参照中国针灸学会微创针刀专 业委员会制定的《针刀医学临床诊疗与 操作规范》编写 2.默认:刀口线与肢体纵轴平行,针刀 体与皮肤呈90°角,按四步进针规程, 从定位处刺入,至刀下有韧性感,即到 达粘连、瘢痕处 3.对于肌腱韧带松解,进针时的刀口线 应该与肌腱韧带相同,穿透至骨面后, 调转90°角的针刀口
“C”形针刀松解体表定位图
第1次针刀:“C”形针刀整体松解术
1.肱二头肌短头起点 (喙突顶点的外1/3处) 2.肩胛下肌止点 (肱骨小结节点) 3.肱二头肌长头在结节间沟的粘连 4.小圆肌止点 (肱骨大结节后下方)
备注: ①喙突处松解:仅位于外1/3处 ②防止头静脉损伤:2-3时注意,在 三角肌胸大肌间沟,旁开0.5cm进针 刀。
2.棘间韧带
从下位椎体棘突上缘进针,抵达骨面 后,调转刀口,沿棘突上缘提插3刀 (0.5cm)
第1次针刀
3.松解横突
包括横突尖部(竖脊肌、腰方肌及胸 腰筋膜)、横突上下缘(横突间韧 带)、横突根部的松解
第1次针刀
4.黄韧带(椎管内口?)
摸准L4/5棘突间隙,从间隙中点旁开 1cm定位,刀口线平行纵轴,针刀体 向内,与矢状轴呈20°角。抵达韧感 处即为黄韧带。
第1次针刀:“回”字形整体松解
适合下腰椎间盘突出(脱出)、椎管 狭窄及腰椎骨关节炎
靶点:L3-5棘上、棘间韧带,双侧 L3-5横突、胸腰筋膜、髂腰韧带、以 及两侧黄韧带
备注:对于肥胖或者腰椎管狭窄的患 者,可以在牵引5分钟后行针刀治疗。
第1次针刀
1.棘上韧带
棘突顶点进针,抵达骨面,纵疏横剥 3刀(0.5cm),贴骨面向两侧分别提 插3刀(0.5cm)
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原则
病因
腰部软组织损伤后,引起腰椎错位及 椎管容积的改变,导致腰段力平衡失 调以及神经根与周围软组织的粘连。
治疗思路
针刀松解腰段软组织粘连,术后手法 调节腰椎小关节微小错位,从而调节 腰椎管的形态结构,改善椎管容积, 恢复神经根的正常通道。
第1次针刀:“回”字形整体松解 第2次针刀:松解胸腰筋膜 第3次针刀:坐骨神经行经路线 第4次针刀:松解胸腰结合部粘连 第5次针刀:腰椎关节突关节韧带 第6次针刀:顽固性压痛点
跟痛症
跟痛症
1.跟骨结节前下缘跖腱膜的中央部
2.跟骨结节内缘跖腱膜的内侧部(第1 支针刀内侧2cm的压痛点)
颈椎病
颈型/神经根型(软组织损伤型)治疗思路:松解枕部、项部软组织的粘 连、恢复颈段软组织的力学平衡。
T形针刀松解术:松解枕部及颈后侧 主要软组织,包括项韧带部分起点及 止点的松解, 同时松解头夹肌起点、 斜方肌起点、部分椎枕肌起止点、颈 夹肌起点以及项韧带。
第7次针刀:松解掌指关节背侧软组织粘连及骨性强直
1.尺侧矢状束的粘连及掌指关节尺背 侧的骨性融合(10点钟方向)
2.中央腱的粘连及掌指关节背侧的骨 性融合(12点钟方向)
3.桡侧矢状束的粘连及掌指关节桡背 侧的骨性融合(2点钟方向)
4.尺侧骨间帽横韧带及尺侧骨间帽斜 韧带的粘连(第1支针刀远端0.5cm)
1.枕外隆凸(刀口线与纵轴一致,针 刀体向脚侧倾斜45°,与枕骨垂直)
抵达骨面后纵疏横剥3刀
调转,向下铲剥3刀(0.5cm)
提至皮下,向左右呈45°贴枕骨向下 铲剥3刀(0.5cm)
2.3 在上项线上距离枕外隆凸左右各 2.5cm
4.5 在上项线上距离枕外隆凸左右各 5cm
6-11 C2-7棘突顶点。刀口线与纵轴平 行,针刀体向头侧倾斜45°,与棘突 呈60°,抵达骨面后,纵疏横剥3刀;
1.上段
在第12肋尖处定位,抵达骨面,调转 针口线45°,使之与肋骨走行方向一 致。在肋骨骨面向左右前后铲剥3刀 (0.5cm);然后贴骨面向下到肋骨 下缘,提插3刀(0.5cm)。
2.中段
(第3腰椎棘突旁10cm处定位,有突 破感即达到胸腰筋膜移行处,纵疏横 剥3刀)
3.下段
(在髂嵴中份,抵达骨面后调转刀口, 在骨面上向内外前后铲剥3刀)
2.掌指关节尺侧侧 副韧带的粘连及尺 侧的骨性融合
3.掌指关节桡侧侧 副韧带的粘连及桡 侧的骨性融合
备注:抵达骨面再 调转90°刀口线
强直性脊柱炎
治疗思路:通过针刀松解受损关节周 围软组织的粘连和瘢痕,有效矫正关 节畸形,部分或者完全恢复各弓弦力 学系统的应力平衡。
备注:对于AS早期只有颈、胸、腰及 髋部疼痛的患者,可以用I型针刀;而 对于钙化及骨化的患者,需用2型或 者特制针刀。以防引起针刀体断裂或 者重要的神经血管损伤。(???)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1.用提插刀法在纤维鞘管上切3刀
2.针刀下达骨面,在腱鞘内纵疏横剥3 刀
屈指肌腱鞘炎
拇指屈指肌腱鞘炎
使用2型4号斜韧针刀,斜面向上,从
串珠近侧垂直进针,落空感后将针刀
体向拇指近端倾斜,使针刀体与拇指 皮肤面呈0°角,将针刀推入环状腱 鞘,边推边切,至有落空感。
第2-5指屈肌腱鞘炎
第1次针刀:松解颈段棘上及棘间韧带
1.行棘上及棘间韧带松解 (在棘突上缘进针) 2.若有钙化,则调转针刀口,并使用 骨锤
第2次针刀:松解颈段关节囊
1.若未出现骨化,常规松解 2.若出现,需在透视下行针刀治疗, 针刀到达硬化的关节囊后,调转刀口 线,铲剥3刀,范围0.2cm(透视的目 的是为了安全,避免损伤脊髓或椎动 脉)
第3次针刀:松解颈段横突间韧带
需透视下完成
胸部
治疗顺序 第1次—T5-7(驼峰为中心) 第2次—T2-4(上3个节段) 第3次—T8-11(下3个节段) 第4次—胸腰结合部 第5次—胸壁前筋膜
2.第2次行两侧肩胛提肌止点及头夹肌 起点松解
而解除颈部神经血管或脊髓的压迫。
第2次针刀
1.右侧肩胛提肌止点
(肩胛骨内上角)
刀口线与纵轴平行,抵达骨面后,调 转刀口,向肩胛骨内上角边缘铲剥3 刀(0.5cm)
2.左侧同1
第2次针刀
3.C3-T3棘突最明显的压痛点 抵达骨面后纵疏横剥3刀
第3次针刀
定点 定向 加压分离 刺入
四步进针法
名词解释
纵疏横剥 提插刀法 筋膜铲剥:至刀下有韧感,提插3刀,深度达胸骨表面; 后调转刀口线,在胸骨表面向下铲剥3刀 浅表小关节辅助提插:左手拇背压住第1胸肋关节间隙, 右手持针刀在拇背面进针刀,提插
大关节 小关节 肌腱韧带附着点
常见套路
肩周炎
5.中部骨间帽横韧带及中部骨间帽斜 韧带的粘连(第2支针刀远端0.5cm)
6.桡侧骨间帽横韧带及桡侧骨间帽斜 韧带的粘连(第3支针刀远端0.5cm)
(备注:4-6向掌骨方向倾斜60°, 贴骨面向指骨方向松解骨间帽斜韧带)
第8次针刀:松解掌指关节掌面及侧面软组织粘连及骨性强直
1.掌指关节掌板的 粘连及掌侧的骨性 融合
第4次针刀
治疗思路:松解横突后结节
定位:颞骨乳突与锁骨连线上,从乳 突斜下2cm为寰椎横突,然后每间隔 1.5cm为下一个横突。
第4次针刀
1.寰椎横突
刀口线与纵轴平行,抵达骨面后,调 转刀口,沿横突上下缘骨面剥铲3刀 (0.5cm)
2-7.C2-7横突
刀口线与纵轴平行,抵达骨面(横突 结节间沟)后,贴骨面向前、后剥铲 3刀(0.5cm)
第5次针刀:腰椎关节突关节
靶点:L4/5、L5/S1小关节
1.2 L5/S1 L5棘突中点向旁开2-2.5cm 进针,抵达骨面后向外探刺,骨突部 即为下关节突,稍外侧即为关节囊, 提插3刀。
3.4 L4/5 L4同法
术后手法
术后手法: 1.拔伸牵引 2.斜板 3.直腿抬高加压
膝骨关节炎
附:髌骨软化症
第2次针刀:松解三角肌的粘连
1.三角肌后束肌腹 2.三角肌中束肌腹 3.三角肌后束肌腹 (以上均无需调转刀口?) 4.三角肌止点(需调转)
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
1.伸指伸腕肌总起点的粘连
(肱骨外上髁压痛明显处)
2.桡侧腕长、短伸肌之间的粘连
3.桡侧腕短伸肌与指总伸肌之间的粘 连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稍提刀寻找L5椎板上缘,调转刀口, 在L5椎板上缘切开部分黄韧带,当有 明显落空感时停止进刀。(未标注松 解幅度)
第1次针刀
4.髂腰韧带起止点
4.1竖脊肌骶正中嵴起点
(以双侧髂嵴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的 最高点为L4棘突,向下为L5,再向下 的骨突即为骶正中嵴)
抵达骨面后纵疏横剥3刀,再向两侧 提插3刀
第3次针刀:坐骨神经巡行线
备注:中途可能因触碰坐骨神经鞘膜 导致放电样异感,此时退针2cm后微 调角度再行穿刺。保证刀口线始终平 行于纵轴。
1.梨状肌(髂后上嵴与尾骨尖连线中点 与大转子连线的中内1/3) 2.坐骨结节与大转子连线中点 3.大腿中段后侧正中线
4.腓骨头下3cm 5.腓骨头下6cm
治疗思路:松解病变关节的临近关节 突关节
第3次针刀
定位:病变椎间关节以及临近的上下 关节。关节突关节定位于棘突旁开 2cm处。共6点。
刀口线平行纵轴,针刀体先向头侧倾 斜45°,与棘突呈60°,抵达骨面后, 针刀体向脚侧倾斜,至与棘突走行方 向一致,在骨面上稍移位,寻找落空 感时,即为关节囊韧带,提插3刀 (0.5cm)
第5次针刀:手关节掌侧软组织松解
1.掌指关节掌板 (掌指关节掌侧正中) 2.近节指间关节掌板 (近节指间关节平面指掌侧正中) 3.远节指间关节掌板 (远节指间关节平面指掌侧正中)
第6次针刀:手关节背侧软组织松解
1.掌指关节背侧关节囊 (掌指关节平面指背正中) 2.近节指间关节背侧关节囊 (近节指间关节平面指背正中) 3.远节指间关节背侧关节囊 (远节指间关节平面指背正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