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城市设计

合集下载

松山湖八大景点介绍

松山湖八大景点介绍

松山湖八大景点介绍
松山湖是一个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拥有许多
著名的景点。

以下是松山湖八大景点的介绍:
1. 创新科技城:是松山湖主要的商业区域,拥有众多国际知名
企业和高科技公司。

这里有许多现代化的建筑和先进的科技设施,是
松山湖的经济和科技中心。

2. 水晶桥:是一座由透明玻璃搭建而成的桥梁,远看像一条闪
闪发光的水晶蛇。

夜晚时分,水晶桥边上的灯光会亮起来,非常美丽。

3. 太阳广场:是松山湖最热闹的市中心区域之一。

这里有许多
商店、酒吧和餐厅,是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4. 荷花大道:位于松山湖的南侧,是一条长长的林荫道。

道路
两旁种有各种颜色的荷花,非常漂亮。

5. 芦荟园:是一个以种植芦荟为主的公园,这里有大片的芦荟
和各种草本植物。

游客可以在这里散步、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

6. 园林小镇:是一座仿古建筑风格的小镇,里面布满了传统的
中国建筑和花园。

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到地道的中国美食、购买特色
商品,感受古代中国的文化氛围。

7. 沙漠公园:是一个特色公园,里面种植了各种各样的仙人掌
和沙漠植物。

在这里,我们仿佛到了沙漠中探险一般,非常有趣。

8. 松湖公园:是松山湖最大的公园,拥有大片的草地、湖泊和
丰富的植被。

游客可以在这里垂钓、骑自行车和欣赏湖畔的美景。

华为松山湖溪流背坡村

华为松山湖溪流背坡村

华为松山湖溪流背坡村中国东莞Huawei Songshan Lake Xiliubeipo Village Dongguan, China Clien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Design Team: Satoshi Osawa, Yasufumi Takashima, Takehiko Kuge, Yoshimasa Nakasuka, Xiaofeng Guo, Yue Li Local Architect: Shenzhen Capol International&Associatesco.,Ltd Progra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fice, Lecture Room, Multipurpose Hall, Restaurant, Cafe, Parking, Train Station Total Floor Area: 1 421 850 m 2Completion: 2018 (Site #3, #4)Photography: Satoshi Asakawa 建设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项目组成员:大泽智,高岛康史,久下武彦,中寿贺嘉将,郭晓峰,李玥合作设计: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建筑用途:研发办公,培训教室,多功能厅,食堂,停车场,咖啡厅,车站建筑面积:1号地+2号地+3号地+4号地=1 421 850平方米竣工日期:2018年(3号地、4号地)摄影:浅川敏116 WORLD ARCHITECTURE REVIEW 日建设计专辑NIKKEN SEKKEI SPECIAL EDITION有一流的环境才能制造出一流的产品活跃在全球电子通讯行业的中国企业华为松山湖项目是总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最终将容纳25000人使用的研发基地设施。

华为开发此项目的目的在于开发出最好的产品,因此对项目设计单位而言,创意环境设计是最重要的课题。

山形水意生层云——东莞松山湖科学园二期规划与建筑设计

山形水意生层云——东莞松山湖科学园二期规划与建筑设计

片 荔枝 林

整体
环 境优美 自然
作者单位 收稿 日期

深 圳 市 同 济 人 建 筑 设 计 有 限 公 司 (深 圳
2 00 8 04

5 180 57
10
59
维普资讯

8
鸟瞰 夜
维普资讯
城 市建 筑 i 蠢 ;0 i 蠹 ;U R B A N IS M A N D
环 境 的污 染

生活对
10 km

水 为 虚 转 化 为 体验 路径 羞 山 开 永意 棺 互 依 存
, ,
在开 发秩序上

集 中开 发 t E部
-
3 4
内庭 院
5 水 岸公 共 区
拓扑 变 形
的土 地

而 对 自然 环 境 较 好 的 中部


南部采取 保 留

开 发 的方 式
这 样 既 增 加 区 域 开 发 的可 操 作 性


为 后 续 发 展 留下 更 好
更 大 的空 间


项 目基 地 周 边 分 别 被 红 棉 路
环绕

沁 园路

迎 宾路
基 地 南 侧 是 已 建 成 并 投 入 使 用 的 松 山 湖 管委

会 办 公 建 筑群 及 住 宅小 区
东侧 与 迎 宾 路 相 隔 的是

为 东莞 松 山湖 科技 产 业 园 区
响东莞 可 持续 发 展
能力


进入 新世 纪

为 提 高研 发 服 务
人 才 教 育 能 力及 由加 工 制 造 业 向 先进 制 造 业

集群、共识、合力与设计城市——东莞松山湖新城集群设计有感

集群、共识、合力与设计城市——东莞松山湖新城集群设计有感
Cr a ii nd a ay i gt e c r e t d n s o e tvt a n lz n h u r n oig f y
o on sa a e w o n s  ̄ a e r e f av So g f n L k a
的集聚
城市 是积聚 文明 的地方
文 明 一种标 准和 是
社 会进步 的水 准 什 么样 的文明 标准 建设和 影响什 每 么样的城 市 积聚什 么样 的社会 活动 再释放 什么样
的文化 。松 山湖新城 的发展 计划 就是在 这样的 思考下
进 行编 制和实 施的 。
ur a lnn r n r ht t nt e S g h n b n pa e sa d a c i ec si h on s a
plnn n d a c t t r l sgn pr c ie n a i g an r hi ec u a de i a tc i Ch n x m ii g t o c ie t a i a By e a n n he Gr up Ar ht c ur l

东莞 及更大 地区 的 业支 援服务 业中心 。 产 市政 府所确 定的松 山湖新 城 的发展策 略为 经 营
集 群 设计 只 是其 中一 种 集群 概念 。 关 键 词 生 态新 城 城 市 设计 集 群 设计
规 划 师 与建 筑 师
A BSTRACT Th oo igof on h n L k e b m n S gs a a e pr i es e el t opp t niis f ba ov d xc l en or u te or ur n
Ar hi c ur l r tvt ’ a mer a t o hs c t t a ea ii i e C y s e p r ft i

浅析华为终端欧洲小镇一二期项目景观设计

浅析华为终端欧洲小镇一二期项目景观设计

浅析华为终端欧洲小镇一二期项目景观设计摘要:作为华为终端欧洲小镇一二期项目的景观设计主要负责人,本文通过项目复盘,对整体方案及完工效果进行梳理回顾。

关键词:特色园区;产业园景观;生态小镇设计华为的终端总部基地位于松山湖南区松湖花海景区旁边,总投资100亿元。

该项目于2014年9月动工,地块与地块间通过有轨电车串联起来,其一、二期项目于2018年完工。

整体项目用地共约126.66公顷,分四个地块。其中3#和4#地块即本项目华为松山湖终端项目一二期用地约82.22公顷。

为满足华为公司研发、生产场地能力需求,在松山湖建设华为终端研发项目基地。1规划设计理念规划设计理念:聚山水精华 -汇世界精典 -孕知识精英 -育华为精品本项目借鉴深受人们喜爱世界闻名的12个欧洲经典小镇,结合本地人文气候等进行提炼并与整合建筑特色,重塑和升华形成12个新“生态小镇”。这些经典城镇是经过数百年历史沉淀而形成的环境。经典建筑物及环境不是巨大而无变化的空间,它们是有个性特征的空间群体。被人们推崇的所谓经典建筑,实际上是融合了其周围环境而产生的“经典”。若是脱离周围环境而单独存在的话,对于建筑而言也就失去它的生命力。本项目以群体构筑的手法来营造-座经典的园区。并以标志性建筑物、中心广场、庭园以及与周围相呼应的建筑群相互惯通、融合,来表达出“整体”的意境,打造各具特色的组团单位。用建筑与景观结合的语言对空间进行塑造,让人们能够充分的感受到那种令人心旷神怡的空间尺度,演绎出人与自然共生共处的和谐性,构造出一种蕴含着历史性、灵动且温馨的混合体,建造出一座融合全方位研发功能为一体的环境。2 设计挑战和机遇通过对场地的勘察调研,梳理出景观场地重塑、交通组织、水景营造是设计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同时丰富的现状自然资源也带来了机遇。

场地重塑——如何把园区原有山体绿化繁茂的地形跟绿化进行复原·再生。

如何将世界文明、深受人们喜爱12个经典,通过华为松山湖项目基地重塑。

向市而生营造大湾区湖畔灵感小镇---东莞松山湖欢乐海岸规划和商业方案设计回顾

向市而生营造大湾区湖畔灵感小镇---东莞松山湖欢乐海岸规划和商业方案设计回顾

向市而生营造大湾区湖畔灵感小镇---东莞松山湖欢乐海岸规划和商业方案设计回顾摘要:本文主要以东莞松山湖欢乐海岸项目为案例,体现出华侨城聚焦主业,向市而生,打造文旅品牌的美好愿景。

首先分析了月荷湖片区的区位优势,提出了项目定位。

然后对规划构思及策略进行阐述,进一步剖析建筑设计手法和细节构思。

最后以华侨城专业地产开发商的视角,展现出项目开发运营后的城市风貌。

关键词:向市而生;欢乐海岸引言东莞松山湖高科技产业园区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

松山湖北部CBD片区,约50万平米的月荷湖公园镶嵌在城市之中。

华侨城携手松湖控股落子月荷湖西南水岸优质土地,打造涵盖展演中心、开放式商业街区、科技办公、生态居住、滨水公园一体化的优质企业交流平台与生活服务平台。

一个地上总建筑面积约20万平米,“科技+商业+文化服务+生态公园”一体的新一代城市综合体即将破土而出。

总体鸟瞰图一、向市而生,打造展演驱动型城市文化休闲综合体致力于实现“松山湖最美城市客厅”,是项目的首要愿景。

作为辐射整个松山湖功能区的环湖综合发展计划,项目总体定位于打造集“策展型商业地标+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展演中心+水陆交融的生态公园”一体的文化休闲综合体。

发挥补缺产业配套短板、提升地区城市品质、撬动地区土地开发的城市功能。

华侨城将发挥在文旅、文化街区营造的优势,向市而生,携欢乐海岸和松山湖文化展演产业一起珠联璧合,共筑松山湖的完整城市生态。

这里也将成为东莞最美文化休闲综合体、大湾区重要的文化节点。

城市总体规划把月河湖周边区域定义为松山湖北部CBD,承接产业园区的文化设施、生活配套等城市版块功能。

南侧的迎宾大道是主要城市干道,主要客流将从这里进入地块。

展演建筑作为标志性公共建筑,临迎宾大道布置,塑造城市片区的视觉焦点和环湖的文化性起点;生态居住区位于西侧地块,高层可以俯瞰湖景;商业街区则位于伸向湖面的半岛地块,两面滨水并贯通四个方向的城市人流。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松山湖片区六个统筹指导意见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松山湖片区六个统筹指导意见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松山湖片区六个统筹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03.05•【字号】东府办〔2018〕29号•【施行日期】2018.03.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法正文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松山湖片区六个统筹指导意见的通知东府办〔2018〕29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松山湖片区规划融合统筹指导意见》《松山湖片区城市公共服务布局统筹指导意见》《松山湖片区土地开发统筹指导意见》《松山湖片区招商共享统筹指导意见》《松山湖片区交通基础设施统筹指导意见》《松山湖片区环境治理统筹指导意见》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8年3月5日松山湖片区规划融合统筹指导意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我市将以六大片区推动园区统筹组团发展。

松山湖与周边石龙、寮步、茶山、大朗、大岭山、石排六个镇(以下简称周边六镇)共同构成松山湖片区,承担了探索园区统筹组团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的重要使命。

为进一步发挥规划在推动片区园镇统筹发展中的统筹引领作用,根据《松山湖片区“1+6”统筹联动组团发展工作推进方案》要求,结合松山湖片区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明确目标。

围绕松山湖片区园镇统筹发展目标及统筹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规划融合的思路方向、目标任务与行动抓手,指导片区下一阶段规划融合工作。

(二)突出重点。

突出规划融合的重点领域与重点区域。

强化园镇在产业、功能、交通、配套、空间、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的融合。

将重要战略节点地区、园镇接壤区域等重点区域划定为特别政策地区,作为园镇融合的重点区域。

(三)有序推进。

规划融合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应结合松山湖片区实际,根据轻重缓急有序推进,处理好局部与整体、专项与系统的关系。

特别政策地区作为园镇融合的先行示范区,先行先试开展规划融合试点工作,探索规划融合的经验做法,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

重磅,海量超级规划!松山湖科学城未来15年发展蓝图公示

重磅,海量超级规划!松山湖科学城未来15年发展蓝图公示

重磅,海量超级规划!松山湖科学城未来15年发展蓝图公示畅想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

是与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并肩的世界四大湾区之一.17篇原创内容公众号5月7日,东莞发改委发布《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征询公众意见。

早在2020年10月,东莞市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松山湖科学城将围绕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大定位,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同时,提出松山湖科学城的重点任务,可以概括为“五个工程”: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发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地、知识产权示范地、科学人文宜居地。

此次,《总体规划》的公示,预示着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进一步全面推进。

东莞松山湖迈入由“园”变“城”的新发展阶段,正式从“地方队”跃升为“国家队”,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在世界湾区竞争中的创新支点。

相比北京怀柔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安徽合肥科学城3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背靠雄厚的产业,是松山湖独特的优势。

以下为本次规划的重点内容精提:●到2022年,全面完成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规划布局;到2025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的材料领域大科学装置集中地;到2035年,科学城全面建成;到2050年,科学城影响力卓著。

●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双城联动,形成“一轴、一区、两心、四组团”的空间布局。

●加快推进轨道3号线建设,争取5号线纳入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推进建设,近期推动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中南虎城际接入松山湖,远期推动深莞增城际接入松山湖●加快推进儿童医院(松山湖院区)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城市设计以执行标准+渐进程序的原则组织控制文件,将决策的有效空间 预留在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希望促进新城构建以城市设计控制为核心的 开发控制机制和程序,管理后续的建设。
城市设计控制文件系统
■ 总体——对城市品质的总体描述和设计控制通则 ■ 局部——具体项目控制导则和过程
■总体—执行标准的系统和设计通则
■交通组织和交通方式设计
应用景观和交通合一的水上 交通服务模式
■ 可持续性雨水收集系统
利用渗透铺装、汇水湿地、 自然山谷,收集和排放雨 水,是最直接的生态城市 建设标准
■ 新城城市特征系统和城市识别性的构成
多中心结构 —以多个与自
然水体构成功能和景观对话的 核心服务地区,构成新城开放 并具生长性的城市结构
城 市 设 计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
中心区及中部地区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新城 2003-2004 原貌 2000-2001
城市设计控制在一个新城的实践
城市设计引导和控制新城建设的全过程
2002.6
东莞理工学院 设计控制
中心区城市设计投标 2001.8-11
产业园管委会 组建,总体规 划方案
路径景观系统
■当代中国优秀建筑文化的示范 和孵化场所
集聚的新城公共建筑空间群 (30位建筑师,80万平方米) 带来功能以外的文化附加值。
■当代中国优秀建筑文化的示范 和孵化场所
集聚的新城公共建筑空间群 (30位建筑师,80万平方米) 带来功能以外的文化附加值。
控制城市的秩序--形成有限定的建筑设计条件
城市设计作用和创新,方面5——具体控制过程
设计导则与设计条件的产生方式与实施方式
设计导则与设计条件的 产生方式与实施方式
■ 开放的城市设计工作模式 :
控制和形成城市的秩序 无边界的合作---共识
■ 表现 :
与建筑师的合作 与景观设计师的合作 与工程师的合作 同时都有决策者的参与
2. 整体技术控制体系和技术要点
■ 设计城市系统的各个要素 ■ 应用和检验各种设计原则和标准 ■ 开发新的工作方法 ■ 将技术标准实时转化为环境品质
控制总用地: 约70KM2 规划总用地: 56.80KM2 湖体:7.6KM2
中中心心区区 中中部部地地区区
中心区及中部地区 城市设计范围
总用地:15.93KM2
湖 体:1.53KM2
城市设计作用和创新,方面4——有效控制载体
城市设计及时跟踪和固化公共系统及其品质
■ 公共品质
用最好的资源 表现最大的公共性 形成最普遍而兼容 的控制力
■ 公共系统:
城市生态安全空间系统 城市公共功能空间系统 城市交通系统 城市建设管理系统
迅速建成的滨湖路 长43公里, 固化岸线资源, 引导滨湖开发。 设计与实施周期: 约6个月
设计从整体的景观安全格局 出发,形成丘陵、大尺度生 态绿地和山地建筑群的景观 组织原则,并依托城市意向 系统,强化生态城市的整体 景观表现力。
自城然市景认观知结系构统 边界缘面景景观观特特征征
■ 景观作为新城的基础设施来 设计和管理
新城景观特征的自然化、生态 化,有助于弱化道路尺度和培育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活方式。 优质的景观系统是生态城市的重 要基础设施,应加以持续地管理 和维护。
开发松山湖,由国际制造业基地向国际制造业名城迈进 开发松山湖,以新空间发展新产业,促进全市的可持续发展 开发松山湖,应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
■ 政府的城市建设方针:
低成本经营城市
高起点经营松山湖
经营城市、经营产业、经营智力、经营文化
■“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格局
大广州、“大”东莞和大深圳构成 “三位一体”的区域城市发展带
环境外表特征和实质内涵 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城市设计与总体规划结合: 城市形态和结构的调整
■ 总体规划2001.8 ■ 总体规划2002.6
城市设计与总体规划结合: 城市形态和结构的调整
■ 总体规划2001.8 ■ 总体规划2002.6
城市设计作用和创新,方面3——决策过程设计
设计师和政治家的互动:社会、经济意义和目标的共识
山地城市特征 —道路系统、
建筑环境、人文活动与自然的 结合以及对丘陵地貌特征的尊 重和强化
山地簇群建筑 —与山林尺度
和谐的建筑环境
松山湖新城大道
与地方文脉和历史纪念物结合设计
■ 滨水地区的开发和品质控制
必须精心控制和设计的公共秩序 公共开放性与连续性的滨水体验
■ 景观作为新城的基础设施 来设计和管理
城城市市设设计计的的开开放放式式工工作作模式模式
城市设计的实效观念
适应需求,主动、适时跟进的技术服务策略,与管理之间建立连续的供给关系
与建筑师、工程师、景观设计师切实互动的合作模式,使设计条件直接转化为实施手段
城市设计在新城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城市设计作用和创新-全过程的实验 2. 整体技术控制体系和技术要点 3. 城市设计控制的文件成果 4. 城市设计实施大事记
■“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格局
莞城、同沙生态区和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 构成“三位一体”的东莞主城市发展轴
莞城强调核心性,松山湖的开发更应强调外向性和吸引力
城 中 园——以一个整体而持续的城市场所支持灵活而变换
的产业功能需求
示范性新城——以先进的城市文化和高品质城市环境形成地区
性的新产业、新生活基地
设计城市之“相 ”
山地城市特征

以湖体和集水山谷、湿
地为骨架的城市中的自
然生态系统
不可建设并需维持自然特征的湖体和山谷地区
山地道路设计原则
山地簇群建筑设计原则
城市核城心市功出能行网方络式分分析析图图
城市设计的技术要点
总体城市特征设计——科技与山水一色
■ 新城大公园系统的设计 ■ 交通组织和交通方式的设计 ■ 可持续性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 ■ 新城城市特征系统和城市识别性的构成 ■ 滨水地区的开发和品质控制 ■ 景观作为新城的基础设施来设计和管理 ■ 当代中国优秀建筑文化的示范和孵化场所 ■ 设计和支持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城市环境
松山湖新城已经完成了近150公里的主干道 路和市政管线网络的建设工作。与现状地貌 特征相生相合的山地道路形态,确立了新城 轻松舒缓、亲近自然的环境心理尺度。 雨水收集湿地构成可持续的新城生态系统。
城市环境
管理办公区、商务办公区、松山湖酒店、 学术交流中心、图书馆、生产力促进中心、 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等近66万平方米 建筑项目已接近完工,其中东莞理工学院 新校区已迎来了第二届新生。
■ 政府: ■ 城市设计:
明确的建设目标, 高效的组织机构, 政策与策略准备, 土地资源准备, 开放与精明的决策过程 (城市设计参与者的共识,实施的时间周期与远见)
■ 政府: ■ 城市设计:
对技术目标的确定 对技术标准的选择 对控制程序的建设 (跟踪服务方式) 对控制实施的参与和组织 (开放式的工作模式、实时的设计管理服务)
3. 城市设计控制的文件成果
执行标准+渐进程序的原则 城市设计控制文件系统
控制文件的组织原则 执行标准+渐进程序的原则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 中心区和中部地区城市设计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 中心区和中部地区城市设计
说明书 总图图则 分图图则
过程跟踪 技术服务文件集 2001-2005
■ 图册和文本只能代表松山湖城市设计动态过程的某个阶段, 对整个城市设计过程的记录、评价和及时修正才是城市设计 的全部成果。
主干道 施工
2002.4 新城奠基 2002.1
2001.6-8
2000-2001
产业园创立
2002.10
文化营 设计控制
湖滨路 设计
2003.6
总体规划 成果
2003.9
建筑控制 暂行规定
2005.1 北部科技园 城市设计
居住区 设计控制
2005.3
2003.2
总部基地 设计控制
2003.3
2002-2003
■ 城市功能:地区产业发展支持中心 ■ 功能构成:产业创新和服务业、东莞科技中心和东莞的新城
城市设计作用和创新,方面2——城市主题与技术标准
城市设计与总体规划结合:城市形态和结构的调整
总体规划最终成果 共同技术标准和主题
城市设计概念分析
总体规划早期方案
■ 城市主题:生态新城
■ 技术标准:生态的建设标准
截至2005, 城市设计实践范围
城城市市设设计计的的连连续续跟跟踪踪服务服务
城市设计的过程思想
从设计目标到设计品质,到设计程序,是对全过程、连续不断修正的设计
和咨询过程,并不终止于静态的图纸和文件。
城城市市设设计计的的有有效效控控制制手段
城市设计的有效性目标
公共系统和品质标准被主动地设计和控制
实践过程和工作模式被主动地设计和控制
公共开放空间系统
生态环境平面空间尺度和建筑环境的设计和控制 城市的多极生长和均衡发展的控制
城城市市大功公能园结系构统分析图
设计城市之“度 ”
城市空间密度分布

公共开放性的滨湖空间
视觉开放的湖区空间
建筑环境尺度与山林环境尺度的关系 整体环境的生态和景观安全格局
城市公共城活市动高密度集环度境分分析析图图
新城初建阶段
2002.5
湖滨南路 设计
2003.7
2004.4 滨湖地区 设计控制
2004 -2005 ---
新城成长阶段
总体城市设计成果 2003.12
松木山水库
产业新城
整体控制框架完成 中心区建筑群设计控制
开放式工作模式确立
研发产业 带控规
200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