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与中暑(一)

合集下载

高温天气中暑的主要症状

高温天气中暑的主要症状

高温天气中暑的主要症状高温天气中暑的主要症状1、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降温、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2、轻度中暑:除上述症状外,体温往往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平躺解衣、降温、补充水和盐分,可于数小时内恢复3、重度中暑:(1)热痉挛:是一种短暂、间歇发作的肌肉痉挛,可能与钠盐丢失相关。

热痉挛常发生于初次进入高温环境工作,或运动量过大时,大量出汗且仅补水者。

临床表现为于训练中或训练后出现短暂性、间歇发作的肌肉抽动。

热痉挛有时易与热衰竭时过度通气致手足抽搐相混淆,后者常出现手足痉挛和四肢末端及口周麻木。

(2)热衰竭:指热应激后,以血容量不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严重热应激情况下,体液、体钠丢失过多,水、电解质紊乱,但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

临床表现为多汗、疲劳、乏力、眩晕、头痛、判断力下降、恶心和呕吐,有时可表现出肌肉痉挛、体位性眩晕和晕厥。

体温升高,无明显神经系统损伤表现。

热衰竭如得不到及时诊治,可发展为热射病。

预防中暑的四种方式有哪些?一、运动要适量“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夏练确实可以提高人体心肺功能,还能锻炼人的意志力,以热逼寒,恢复阳气。

但是要注意防暑,在确保安全条件下进行。

最好选择在早上或者傍晚进行,要注意做好散热措施、随时补水。

初练者要循序渐进,不要突然练得太猛。

二、及时补水空气中温度达到33度时,人体自然转态下就会出汗,而三伏天,日均气温都等达到35度左右,最高气温能达到38度以上,所以,出汗较多,要注意随时补充水分。

对于运动的人,出汗量更大,可以喝些淡淡的盐水,或者绿豆盐水,也可以多吃些瓜果来补充水分。

饮食方面注意以清淡为主。

三、空调温度不要开太低室内空调温度开得太低,倒是内外温差较大,人们进出比较频繁,人体调节功能下降,所以容易中暑。

2024高温天气防中暑知识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2024高温天气防中暑知识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四、 中暑的急救
具体可予以物理降温(冰水或酒精擦浴、冰袋冷敷头及腋下等) ,加强通风及散热,必要时电话报救。
应请人去呼叫救护车,可继续施救,一直要坚持到救护人员或其 他施救者到达现场接替为止。此时还应反映伤病员的伤病情和简单的 救治过程。
四、 中暑的急救
救护电话号码为“120”,拨打电话时要尽量说清楚以下几件事: 1.说明病情和已经采取了些什么措施,好让救护人员事先做好急救的准备。 2.讲清楚患者在什么地方、什么路口、附近有什么特征。 3.说明报救者单位、姓名的电话或手机以便救护车找不到所报地方时,随时用 电话通讯联系。基本打完报救电话后,应问接报人员还有什么问题不清楚,如无问 题才能挂断电话,通完电话后,应派人在现场外等候接应救护车,同时把救护车进 工地现场的路上障碍及时给予清除,以利救护到达后,能及时进行抢救。
3.中暑类型
3)昏倒痉挛、皮肤干燥无汗、体温40℃以上等。
2)体温38℃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皮肤湿冷、血压 下降等 。
1)大量出汗、口渴、头昏、
耳鸣、胸闷、心悸、恶心、体
温升高、全身无力。
1
22
中暑先兆 轻症中暑
33
重症中暑
二、 中暑概念与类型
3.中暑类型
中暑 类型
热射病(heatstroke) 热痉挛(heatcramp)
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 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 外露天作业;气温达到35℃以上、 40℃以下时,当班安排职工室外露天 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连续 作业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且在气温 最高时段(11:00-14:00)3小时内不 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
三、 高温作业措施
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 气温达到33℃以上、35℃以下时,班 中安排露天作业人员不少于2次休息 ,且每次不少于20分钟,保证当班职 工休息。

职业卫生管理知识:高温与中暑

职业卫生管理知识:高温与中暑

高温与中暑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气温,或高温高湿,或强热辐射条件下进行的作业;在我国劳动安全卫生法规中,是指作业人员处在具有生产性热源的工作场所,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标准的气温时,该作业点气温高于室外气温2℃或2℃以上的作业。

高温作业的三种类型[MISSINGIMAGE:,]◆高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MISSINGIMAGE:,]中暑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病,是中枢神经调节失常的结果。

当外界温度过高(大多数超过38℃),人体通过辐射和对流散热发生障碍,身体只能靠出汗散热,如果此时汗的蒸发亦受影响,散热有困难,热便在体内积蓄。

尤其在劳动时,体内热量增加,热的积蓄更多。

当积蓄的热量超过人体所能耐受的限度时,就会发生中暑。

根据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中暑分为三级:先兆中暑:患者在高温环境中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轻症中暑:除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外,还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热射病: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先出汗、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系统症状。

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

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患者清醒、体温多正常。

热衰竭:高温作业,体内血液的重新分布,导致脑部供血暂时减少而晕厥。

起病急,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

中暑与职业病在我国职业病病种目录中,“中暑”是一种法定职业病。

患者经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诊断,鉴定结果为“中暑”,就能被认定为职业病,可以享受到工伤保险的相关待遇。

中暑

中暑
分:溺死频临溺死。
病因1、缺乏游泳能力造成溺水。
2、某种原因丧失游泳能力。
:发病机理(1)湿性溺水:人淹没于水中后→立即屏住呼吸,以免水进入呼吸道。
(90%)↓
。缺氧,坚持不住,被迫进行深呼吸→大量水吞入消化道→胃极度扩张胃内容物反流→窒息。,

大量水进入气管和肺胞,阻止了气体交换,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窒息。,
热痉挛发生在剧烈运动后,与高温无直接关系,主要表现为肌肉痛性痉挛。
二、病因
1、在高温或强辐射热环境下从事长时间的劳动,且无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
2、有时外界气温不高,但周围环境温度极高且通风不良的情况下从事重体力劳动。
3、年老、体弱、肥胖、脱水、睡眠不足、糖尿病、甲亢、水土不服、应用阿托品及抗胆碱能药物等情况,均可成为夏季发生中暑的病因。
(2)干性溺水: 溺水后,由于水从鼻腔或口腔突 然进入喉部,刺激会厌、气(10%)
气管反射性痉挛,或水中杂草、泥沙堵塞呼吸道,以致无法进行呼吸运动和气体交换→窒息。→突然昏迷,气体反射消失,水被动进入气道,加重缺氧或造成呼吸骤停及迷走神经抑制而心脏骤停。
窒息→缺氧、二氧化碳潴留→酸中毒→脑血管扩张→脑血管中的蛋白质和体液渗入到细胞间
2、轻度中暑 (1)体温大于38℃。(2)皮肤灼热,面色潮红。(3)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表现:呼吸增快,脉搏细弱,脉压降低,血压降低。(4)无中枢神经系统、肾脏和心脏的严重损害。
3、重度中暑 :(1)高温环境,突然发病,体温大于41℃。(2)皮肤无汗、干燥、绯红。(3)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4)排除其他急性高热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三、临床表现
1、皮肤:干热、无汗、绯红。
2、神经系统:头痛、头晕、肢体麻木、定向力障碍、烦躁不安、精神错乱、谵妄、肢体不随意运动、严重者惊厥、昏迷。

《高温中暑》课件

《高温中暑》课件
《高温中暑》ppt课件
目录
• 高温中暑概述 • 高温中暑的预防 • 高温中暑的治疗 • 高温中暑的案例分析 • 高温中暑的科研进展
01
高温中暑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高温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由 于体内热量过度积蓄而引发的中 枢神经系统紊乱、多器官功能受 损的急性疾病。
特点
高温中暑多发生在夏季或湿热气 候条件下,与环境温度和湿度密 切相关。
案例三:老年人高温中暑的预防与治疗
总结词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差,需特别关注预防和治疗。
详细描述
老年人由于新陈代谢减慢,体温调节能力减弱,对高温的耐受性较差。在高温天 气下,老年人容易出现头晕、乏力、胸闷等症状,需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疗中 暑。
05
高温中暑的科研进展
科研现状
全球范围内的高温中暑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包括对高温中暑的 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
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
头痛、恶心、呕吐、乏力、口渴 、多汗等。
中期症状
高热、意识模糊、抽搐、呼吸急促 等。
晚期症状
昏迷、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02
高温中暑的预防
预防措施
保持水分充足
高温天气下,人体容易出汗,导致水 分流失,因此要保证每天足够的水分 摄入。
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
穿着合适的衣物
穿着轻便、透气的衣物,避免穿着黑 色或其他深色系衣物,因为它们会吸 收更多的热量。
科研人员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对高温中暑的发病率、死亡率 和社会经济负担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高温中暑的科研现状还包括对高温中暑与其他疾病的关系、高温中暑对 人体的长期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高温中暑的 危害和防治措施。

高温中暑的定义

高温中暑的定义

高温中暑的定义高温中暑的定义引言:高温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中,由于机体自身调节失常或免疫力下降,导致体内温度过高而发生的一种疾病。

高温中暑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疾病,尤其在夏季高温天气中,易于发生。

本文将从高温中暑的病因、症状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病因:高温中暑的主要病因是机体无法通过自身调节来适应高温环境,从而导致体温升高过快,超过人体耐受范围。

以下是高温中暑的常见病因:1. 外界温度过高:当环境温度高于人体的适应范围时,身体的散热机制失效,导致体温升高。

2. 高湿度:湿热环境使得蒸发散热减少,加重了体温升高的程度。

3. 长时间暴晒: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会加快体温上升的速度。

4. 身体状况:体质虚弱、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或服用某些药物的人容易受到高温中暑的影响。

二、症状:高温中暑的症状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程度:1. 轻度中暑:头晕、口渴、面色苍白、出汗多、心率加快等症状。

2. 中度中暑:头痛、恶心、呕吐、皮肤湿冷、脉搏弱小等症状。

3. 重度中暑:意识模糊、胸闷、抽搐、浅表血管扩张等症状。

三、预防与治疗:高温中暑是一种可以预防和避免的疾病,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治疗的方法:1. 增加饮水量:在高温天气下,要多喝水以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

最好选择适量的淡盐水或含有电解质的饮料来恢复体内的电解质平衡。

2.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尽量避免在气温最高的中午时分外出,或在户外要选择阴凉处活动,并避免日光直射。

3. 穿透气性和宽松的衣物:选择棉质、透气性好的衣物,能够减少体温上升的速度。

4. 使用遮阳伞或帽子:戴遮阳帽和使用遮阳伞可以有效地避免阳光直射,减少体温上升的风险。

5. 适度运动和休息:在高温天气中,要避免剧烈运动,适当休息并避免长时间站立,以减少身体热量的产生和水分的丢失。

6. 室内降温:尽量在室内保持通风,并使用空调或其他降温设备来降低室内温度。

7. 及时就医:一旦发现中暑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并寻求医生的帮助,及早进行治疗。

高温中暑案例总结分析

高温中暑案例总结分析

高温中暑案例总结分析高温中暑案例总结分析1. 引言高温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由于长时间曝晒或体力过度劳累导致体温调节失衡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温中暑案例也逐渐增多,给人们的生活与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通过总结分析高温中暑的几个案例,旨在更好地了解高温中暑的症状、原因及预防措施。

2. 案例一:某建筑工地上的工人长时间在高温下作业,其中一名工人因高温中暑而晕倒,幸好及时送医抢救,最终脱离危险。

在这个案例中,工人之所以中暑,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容易造成体温过高;二是缺乏补充水分,导致脱水。

3. 案例二:一位老年人在高温天气下外出活动,突然出现眩晕、呕吐等中暑症状,经送医抢救后稳定病情。

通过对此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老年人对高温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容易发生中暑。

此外,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感受到高温的敏感程度可能降低,导致无法及时调整适应。

4. 案例三:一名运动员在高温天气下长时间训练,突然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被紧急送医抢救。

这个案例说明了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对于中暑的风险也很高。

在高温天气下,人体的散热难度增加,过度运动容易导致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从而引发中暑。

5. 案例四:一名办公室员工在高温天气下长时间工作,由于空调故障导致办公室内温度过高,该员工因中暑而昏倒。

这个案例突出了高温工作环境下的中暑风险。

在没有适当的降温设备或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的情况下,员工容易受到高温环境的影响。

6. 总结与分析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高温中暑的主要原因是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导致体温过高和脱水。

2) 高温对不同人群的影响不同,老年人、运动员等特殊人群更易受到高温的伤害。

3) 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作为高温环境下的活动,增加了中暑的风险。

4) 工作和生活中的高温环境可能导致中暑。

针对以上案例中的中暑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如下预防措施:1) 定期向工人、员工等相关人员进行中暑防护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对中暑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高温及中暑事件处理

高温及中暑事件处理
高温及中暑事件处理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4
contents
目录
• 高温及中暑事件概述 • 高温及中暑事件的预防措施 • 高温及中暑事件的处理流程 • 高温及中暑事件的应对策略 • 高温及中暑事件的案例分析 • 高温及中暑事件处理的挑战与展望
01
高温及中暑事件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高温及中暑事件是指由于环境温 度过高或湿度过大,导致人体出 现体温调节障碍、水盐代谢紊乱 等生理功能失调的现象。
后续关怀与跟进
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后,应给予足够的休息和护理,遵 医嘱治疗。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高温及中暑预防知识宣传教育,提 高防范意识。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
对高温及中暑事件进行总结分析,查找原因,提出改进 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04
高温及中暑事件的应对 策略
应急预案制定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
总结词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方法。
详细描述
尽量避免在日光下长时间工作,特别是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此时太阳辐射最强 ,温度最高。适当调整工作时间,采取轮换作业等方式,保证员工有充足的休息 时间。同时,在高温时段提供阴凉休息场所,供员工短暂休息和恢复体力。
穿戴防护用品
制定针对高温及中暑事件的应急 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指挥流程
和责任分工。
预案应包括预警机制、处置措施 、救援流程和事后恢复等内容, 确保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

定期评估和修订预案,以适应气 候变化和应急需求的变化。
应急物资储备
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包括防 暑药品、清凉饮料、急救用品 等,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
要点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温与中暑(一)
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气温,或高温高湿,或强热辐射条件下进行的作业;在我国劳动安全卫生法规中,是指作业人员处在具有生产性热源的工作场所,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标准的气温时,该作业点气温高于室外气温2℃或2℃以上的作业。

高温作业的三种类型
◆高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中暑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病,是中枢神经调节失常的结果。

当外界温度过高(大多数超过38℃),人体通过辐射和对流散热发生障碍,身体只能靠出汗散热,如果此时汗的蒸发亦受影响,散热有困难,热便在体内积蓄。

尤其在劳动时,体内热量增加,热的积蓄更多。

当积蓄的热量超过人体所能耐受的限度时,就会发生中暑。

根据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中暑分为三级:
先兆中暑:患者在高温环境中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轻症中暑:除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外,还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
热射病: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先出汗、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系统症状。

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

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患者清醒、体温多正常。

热衰竭:高温作业,体内血液的重新分布,导致脑部供血暂时减少而晕厥。

起病急,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

中暑与职业病
在我国职业病病种目录中,“中暑”是一种法定职业病。

患者经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诊断,鉴定结果为“中暑”,就能被认定为职业病,可以享受到工伤保险的相关待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