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nMnPHl
雨巷赏析及背景

大学语文--戴望舒《雨巷》赏析与写作简介(2009-10-11 13:02:19)雨巷戴望舒【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
原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人,祖籍南京。
现代诗人。
出身于职员家庭。
在杭州宗文中学求学时即喜爱文学,与杜衡、施蛰存一起切磋诗歌艺术、办文艺刊物等。
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
此时戴望舒在文学爱好上接近法国象征派诗歌,如魏尔伦等人的作品,这对于以后他的诗歌创作起了重大影响。
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璐》旬刊上发表诗歌。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因参与革命宣传工作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拘捕。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避离上海,至江苏松江。
后到北京,结识冯雪峰、李霁野等人,并在《莽原》上发表诗作。
1928年回上海,此后全力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译工作,开创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里程。
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于1929年出版。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时,曾翻译、介绍苏联的作品和论著。
其中《唯物史观的文学论》一书,为鲁迅、冯雪峰合编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之一。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即为成员。
但后来对某些文艺问题的看法与左翼作家有分歧。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在上面发表许多著、译作。
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
此时编定诗集《望舒草》(收《我的记忆》集内部分诗作及此后所发表的新作,并附《诗论零札》一文),于1933年8月出版。
1934年曾去西班牙旅行,1935年从法国回国。
1937年1月,诗创作合集《望舒诗稿》出版。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孤岛”继续著、译,后于1938年5月赴香港。
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雨巷艺术特色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雨巷艺术特色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而而博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
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
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说起《雨巷》,咱们是不能把叶圣陶先生的奖掖疏忽的。
《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1年,在叶圣陶先生代理编纂的《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溘然把它投寄出去。
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赞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圣陶先生的有力的举荐,使戴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雅号,一直到现在。
(《望舒草· 序》)
《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意味颜色的抒怀意境。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烦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久狭小而寂寥的“雨巷”。
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喜,没有阳光。
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旁皇的孤傲者。
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妙的但愿。
但愿有一种美妙的理想呈现在自己眼前。
诗人笔下的“丁香同样的”姑娘,就是这类美妙理想的意味。
但是诗人晓得,这美妙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她和自己同样充溢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同样从身旁飘过去了。
总结: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仍然在黑暗的现实中旁皇,和那没法实现的梦一般飘但是逝的但愿!。
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

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课文指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一般在语文或地理中出现。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希望能帮到大家!《雨巷》课文解读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是诗的开头一节,也是全诗的主旋律。
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着愁怨的姑娘”。
诗开头点明了诗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
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
“独自”、“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那么,这“姑娘”是谁?诗人心目中的“姑娘”结着什么样的愁怨?这是写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吗?这是写诗人对爱情的渴盼吗?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诗人在雨巷行进的足迹,躲在一旁,悄悄地窥视吧。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你看,接下来的第2节,诗人写道,他希望逢着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果然梦幻般地飘然迎面而来了。
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这一节里,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
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
她愁什么?莫非是忧愁那负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许是,也许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灵,高雅而圣洁,美丽而动人。
《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

《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一、意象1.油纸伞。
这是一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作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入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
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2.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这是一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恰是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
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3.丁香。
丁香花因颜色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容易凋谢,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作者将丁香的外在之形极端淡化,以“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偏正短语,将丁香人化,将姑娘物化,将人抽象化,让意象人化,让“丁香一样的姑娘”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意象,这个新意象,是一个实在的人――姑娘,但又是一个抽象的意象。
4.姑娘。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
理解“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是本诗的难点。
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
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一点的希望也消失了。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她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戴望舒《雨巷》诗意鉴赏

戴望舒《雨巷》诗意鉴赏引言:《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雨巷》的参考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赏析一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是一首令人惆怅的诗。
一个江南少女和“我”的邂逅,在雨巷中飘然而过。
在“我”的等待中,她像丁香一样出现、飘过,然后消散在“雨的哀曲”中。
相逢,只是想象;错身而过,是不可避免的悲剧。
细碎的文字中,“她”和“我”出现了,“我”却眼睁睁地看着她消失,仿佛一场梦境。
诗人撑着油纸伞,彷徨在寂寥的雨巷中,幻想逢着一个希望逢着的姑娘。
这并非是现实的巧遇,而是幻觉的邂逅。
而那如丁香般的江南少女也许是前清宰相府后代的少女,也可能是诗人以前的邻家少女。
其实,是谁已经不重要了,她最终要消散在诗人的视线中。
它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在浓重的象征色彩衬托下,赤裸裸地反映了诗人曲折幽微的内心世界,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一幅梅雨季节的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呈现在面前。
带着哀伤,诗人把自己放在悠长的雨巷中,做一个反复彷徨的孤独者。
没有声音,没有欢乐,也没有阳光,只有彷徨和哀怨,这就是悠长、狭窄而又寂寥的“雨巷”,也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
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能够实现。
但是,诗人明显知道,美好的愿望是很难实现的。
于是,它转瞬即逝,只留下自己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
在这里,诗人把握不住理想又不甘心放弃理想的复杂情绪显露无遗。
《雨巷》中的“丁香”意象,使诗歌呈现出一种迷离的美境。
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象征人们的愁心。
李璟也写过一曲关于丁香的《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丁香结和雨中愁在这位南唐后主的笔下已经连结在一起。
而在诗人的手中,丁香有了进一步的含义。
他想象了一个丁香一般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
《雨巷》赏析 文学考研

《雨巷》赏析戴望舒(1906—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余杭县人。
早年曾参加新月社,后成为是《现代》杂志的主要成员之一。
代表作有《望舒草》、《我底记忆》、《灾难的岁月》。
本诗发表于1928年的《小说月报》,戴望舒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呼。
是中国1930年代“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
《雨巷》发表于1928年。
这是一首象征诗作。
由于运用了象征意象,所以其中所蕴涵的意义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但是欣赏者可以通过对写作背景的了解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而对其中的涵义作出个性的理解。
首先从诗作的表层语义上来看,这是一首爱情诗。
它描写了一个一见钟情且失之交臂的爱情故事。
有人将这样的爱情进一步坐实,他结合诗人1928年前后的爱情经历而把它看作是诗人与女友曹某的一段爱情的写照和记录。
其次,这首诗也可以看作是一首与信仰的失落与追求有关的诗作。
中国传统诗学有以香草美人喻政治境遇的传统,如屈原的《离骚》。
作品中的“我”寻找的姑娘可以被看作是某种信仰,它本来存在,但是后来失落,但是“我”仍然执著地寻找。
有人同样进行了进一步的坐实。
结合1927年后中国社会形势以及作家自己的精神,他认为这样的诗作就是写诗人大革命失败后的心态的。
作者早年曾经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大革命失败后,信仰失落,对国家的前途,个人的前途都充满了失望和迷惘。
因此,在这首诗里诗人在低沉的调子里,抒发了自己沉重而又不乏坚韧的情绪。
再次,这首诗同样也可以看作是作者自我失落情绪的写照。
作品中的“我”是忧愁和迷惘的,而所要寻找的“姑娘”也同样是忧愁和迷惘的。
姑娘的情绪和形象正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或者说就是诗人的“镜相”。
在连绵细雨中,他怀着痛苦而朦胧的“希望”,“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
诗人的自我形象是孤独伤感的,是自恋的。
但在那寂寥的雨巷里,却也寄寓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失望和痛苦的情绪。
这首诗是戴望舒现代派诗歌创作的代表作。
具体表现为:(1)运用象征进行抒情。
【课外阅读】《雨巷》艺术特色

【课外阅读】《雨巷》艺术特色《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
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
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说起《雨巷》,我们是不能把叶圣陶先生的奖掖忽略的。
《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1年,在叶圣陶先生代理编辑的《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把它投寄出去。
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圣陶先生的有力的推荐,是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
(《望舒草·序》)《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
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
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
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
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
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
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有论者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和“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音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凡尼:《戴望舒诗作试论》,《文学评论》1980,4),这些诘难和论断,对于《雨巷》来说,未免过于简单和苛刻了。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
关于雨巷的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雨巷的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关于雨巷的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
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
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说起《雨巷》,我们是不能把叶圣陶先生的奖掖忽略的。
《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1年,在叶圣陶先生代理编辑的`《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把它投寄出去。
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圣陶先生的有力的推荐,使戴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雅号,一直到现在。
(《望舒草· 序》)
《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
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
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独者。
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
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
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
总结: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
他有一首《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
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
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
“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
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
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
这首诗一扫当时诗坛坦白直露之风,在中西诗歌技巧的融汇上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具体地说,便是象征主义诗歌的技巧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结合。
此诗最直观的美感是音乐美。
“彷徨”、“悠长”、“雨巷”,“丁香”、“姑娘”、“惆怅”、“迷茫”均用唐韵或“江阳辙”,回环吟叹,更增添了
全诗幽茫惆怅的情致。
其用韵与古典诗歌将韵用在诗脚不同,而直接受到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仑的影响,采取了较为自由的诗歌格律,让同样的子音和母音在诗行中反复出现,以达到听觉的和谐和加强某种诗情的效果。
这种手法在当时是很新鲜的,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杜衡:《〈望舒草〉序》),他所称许的就是《雨巷》音乐美的非传统性。
从立意上看,《雨巷》也呈现了象征主义诗歌的主题朦胧性的特征。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大革命挫败之时,评论者多认为有所寄托,它既可以看作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事物的模糊追求和在黑暗现实中产生的感伤怅惘的情绪,亦可理解为对革命事业的想望和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感。
如果结合诗人当时正值韶华和恋爱上的一再挫败,我们也可回复到诗的表层意义,看作是诗人对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向往与爱慕,想爱而不得,与爱擦肩而过的淡淡的怅惘与忧伤。
诗中的意象是纯粹中国式的,丁香与愁心,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惯用的典故。
李商隐曾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李璟也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词语。
但在此诗中,丁香的形象又有所发展,不仅有愁怨,也有芬芳与颜色,成为美好事物的代称。
戴望舒的古典文学修养作为一种艺术素质成为他审美理想的重要部分,这就使他的诗在吸取外国诗歌养分时,并没有流于晦涩。
他注意化用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融汇西方现代诗歌技巧,形成自己诗歌技艺的特色。
《雨巷》就是对中西诗歌艺术的完美融合,是现代新诗史不可忽视的一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