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药知识点整理完

中医执业医师中药知识点整理完
中医执业医师中药知识点整理完

【2019年整理】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诊断学基础知识点

诊断学基础 1、血清病-**反应 2、弛张热39以上24小时波动超过2度败血症风湿热结核化脓 3、稽留热39度以上24小时不超过1度肺炎链球菌伤寒 4、呕血与黑边最常见于消化性溃疡 5、心梗发热为吸收热急性胆囊炎多发热并寒战 6、癫痫抽搐前有先兆 7、实质性器官被寒气组织覆盖-浊音 8、甲低-粘液水肿貌 9、皮肤色素沉着——阿迪森病 10、支气管呼吸音——胸骨上窝支气管肺泡呼吸音——胸骨角附近 11、主动脉第二听诊区舒张期杂音——动脉导管未闭 12、心前区隆起常见于先心病心包摩擦感——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13、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两个半月瓣关闭的震动 14、二尖瓣狭窄-心尖舒张期隆隆样杂音舒张期震颤左侧卧位明显主动脉瓣狭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血流加速 15梨形心——左房增大肺动脉段膨出 16、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右心功能不全——肺淤血减轻 17、腹水大于1000ml出现移动性浊音大量腹水肝脏触诊——冲击触诊法 18、上腔静脉受阻向下下腔静脉向上(曲张) 门静脉高压脐上向上脐下向下 19、周围性面瘫——同侧面肌麻痹中枢性瘫痪——病理反射阳性 20、肌力:0瘫痪1内缩无动2水平3无抵抗4抵抗差5正常 21、肝昏迷——扑翼样震颤 22、共济失调——美尼尔 23、匙状甲——贫血风湿热甲癣 24、锥体外系——铅管样强直 25、吗啡中毒——呼吸过缓瞳孔缩小肺炎——呼吸过快 26、大量胸腔积液-呼吸音消失 27、亚急性心内膜炎——结膜散在出血点

28、维生素A缺乏-角膜软化 39、上颌窦——颧部压痛 40、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 41、凯尔尼格征-病变累及脑膜 42、流行性腮腺炎淋巴细胞绝对值增高寄生虫-嗜酸僧高 43、溶血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升高或用铁剂治疗一周血小板升高 44、系统性红斑狼疮——白细胞降低 45、再生障碍性贫血不会出现幼稚红细胞 47、2500ml多尿100ml无尿 48、心衰尿中可出现管型肾衰——蜡样管型 49、内生肌酐清除率反应肾小管的滤过功能 50二氧化碳结合律降低——代谢性酸中毒 51、AFP——肝癌支气管哮喘IgM明显升高急性炎症血清补体升高 52、棕褐色痰——阿米巴脓肿尿比重尿量升高——糖尿病 53、狂犬病——中性粒细胞升高 54、正常心电轴0-90度QRS心室肌除极 55、前间壁心梗V1V2 56、X线自然对比对明显的是胸部胸膜粘连最常见部位——肋膈角 57、大叶性肺炎实变期会出现典型X线表现 58、原发综合症——原发病灶肺门淋巴结及结核性淋巴管炎组成的哑铃状影 59、血播性肺结核——2型肺结核-粟粒性肺结核 60、回盲部检查-全消化道造影 61、头颅外伤首选——CT纵膈肿物首选CT 62、肾功能不全——病理生理诊断 传染病 1、传染病原体免疫流行 2、潜伏性感染:病原——免疫低——发病相对状态无症状不排病原 3、熟悉潜伏期是为了确定检疫期 4、主动免疫:菌苗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5、构成感染的三大因素:人体病原体外环境

完整word版,《中医外科学》皮肤疾病知识要点!

1,病因病机 (1)病因:外因,风、湿、热、虫、毒;内因,主要为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和肝肾亏损。 (2)病机:因气血不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虚、致淤、化热、伤阴等。 2,主要的他觉症状 (1)原发性皮损,原发性皮损是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疹,有斑疹、丘疹、风团、疱疹、脓疱等 ①斑疹;为局限性皮肤有明显的颜色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面积大而成片者称为斑片,分为红斑、色素沉着斑、色素减退斑 ②丘疹;为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直径一般小于0.5cm,多为风热、血热所致,其数目不一,有散在分布的,亦有相互融合而成扁平隆起的片状损害称为斑块,一般直径大于2cm,介于斑疹和丘疹之间,稍有隆起的皮损称为斑丘疹;丘疹顶部有较小水疱或脓疱时称为丘疱疹; ③疱疹,为内有腔隙,含有液体,高出皮面的损害,疱疹常发于红斑之上,多属湿热和热毒所致④风团,为皮肤上局限性隆起,常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发作时伴有剧痒; ⑤结节,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实质性损害,质较硬,深在皮下或高出皮面,多由气血凝滞所致;

⑥脓疱,疱内含有脓液,其色浑浊或为黄色,周围常有红晕,疱破后形成糜烂,溢出脓液,结脓痂; (2)继发性皮损,继发性皮损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来。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皴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 ①鳞屑:为表皮角质层的脱落,大小、厚薄不一,小的呈糠秕状,大的为直径数厘米或更大的片状; ②糜烂:为局限性的表皮缺损,系由疱疹、脓疱的破裂,痂皮的脱落等露出的红色湿润面,多属湿热为患。 ③溃疡:为皮肤或黏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 ④痂:皮肤损害处的渗液、滋水、渗血或脓液与脱落组织及药物等混合干燥后即形成痂⑤抓痕:由搔抓将表皮抓破、擦伤而形成的线状损害,表面形成血痂,皮肤瘙痒,多有风盛或内热所致 ⑥皴裂:为皮肤上的线性裂口,多由血虚风燥所致 ⑦苔藓样变: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一些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主要表现,多由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 ⑧色素沉着:为皮肤中色素增加所致,多呈褐色、暗褐色或黑褐色。 3,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1)根据病情阶段用药;

[重点]考研中医内科学精华总结

[ 重点] 考研中医内科学精华总结 感冒 沿革: 北宋《仁斋直指方》,首见“感冒”之名清《类证治裁》,首见“时行感冒” 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始于明清 《丹溪心法》明确病位在肺病因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而为病感冒诱发或传变的病证——肺痈、肺胀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轻证)或荆防败毒散(夹湿)羌活胜湿汤(表湿较重)(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六一散(小便短赤)、黄连香薷饮(暑热偏盛)、鸡苏散(疏风解暑)、藿香正气散 (4)气虚感冒证——益气解表——参苏饮 玉屏风散(表虚自汗)、再造散(阳虚外感——助阳解表) (5)阴虚感冒证——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咳嗽——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沿革: 咳嗽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指出咳嗽病位在肺,确立脏腑分类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十咳首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张介宾《景岳全书》清,喻昌《医门法律》,创立温润、凉润治咳之法,及六条治咳之禁

《医学心悟》: “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搏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提示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 病因病机: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内伤咳嗽——养肺、清肝、健脾、补肾。(一)外感咳嗽——不宜过早使用苦寒药和收涩镇咳药 (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六一散(夹暑)】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渴——桑杏汤(温燥)杏苏散(凉燥——轻宣凉燥,温润止咳【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二)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六君子丸(调理)、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 (2)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⑷肺阴亏耗证一一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一一沙参麦冬汤补:P268-269 哮——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沿革: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丹溪心法》:“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明,虞抟《医学正传》“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哮的别名——呷嗽、哮吼、齁赫(鼻合)病因病机: 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 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发作期的病因病理关键是外邪侵袭,触动伏痰,痰气相搏,气道被阻。(即“痰阻气闭”)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精华汇总 中医内科速记 中医内科笔记(中医很多选择是对证型方药的考试,所以有基础的一背这个歌很多主方药就能记下来,对考试有很重要的意义大部分病证一个歌就能把它的证型方药记下来。)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香薷,阴虚葳蕤气参苏。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痰湿二三痰热清,肝火蛤泻肺阴沙 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7.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虚哮固本肺脾六,肺肾两虚生金水。 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味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6、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7、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喘寒麻华肺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喘脱参附送锡丹。 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 6、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7、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8、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苇痈溃梗复清肺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六、肺痨:肺痨阴方月华丸,虚火百合秦艽汤,气阴保真苓术数,阴阳俱损大造丸。 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七、肺胀:肺胀痰浊苏三养,蒙窍涤痰热婢桑;阳虚水泛真武苓,肺肾平喘补肺汤。 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另可配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4、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5、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八、心悸:悸怯安神心血归,阴火天砂凌苓桂,瘀桃阳附加龙牡。 1、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4、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5、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6、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九、胸痹: 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不寐:不寐肝龙痰热温,心肾六交心脾归,心胆

中医外科学常考重点内容参考模板

●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育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疽: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的有有头疽无头疽两类。有头疽是发生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无头疽是指多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四个方面。 ●外感六淫的特点:1)六淫邪毒能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人体2)在人体抵抗力能力低下时发病3)六淫邪毒致病有季节性4)六淫邪毒可单独致病,也可混合致病5)六淫邪毒可以无脏腑致病6)六淫邪毒致病有一定的部位,上部:风温风热;中部:气郁、火郁;下部:湿热、寒湿。 ●上部辩证:病因特点:风邪易袭,温热多侵。风邪易袭阳位,温热其性趋上,故病因多为风温,风热。发病特点:上部疾病的上升一般来势迅猛。因风邪侵袭长发于突然之间,而起病缓慢者风邪为患则较少。常见症状: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赤目,口干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

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 ●中部辩证的:病因特点:七情内伤,五志不畅可致气机郁滞,过极则化热生火,或由于饮食不节,劳伤虚损,气血郁阻,痰湿凝滞而致脏腑功能失和。多为气郁,火郁。发病特点:中部疾病的发生,常于发病前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素有性格郁闷。一般发病时常不易察觉,一旦发病,情志变化可影响病情。常见症状:中部症状比较复杂,由于影响脏腑功能,症状表现轻重不一。概括之主要有:呕恶上逆,胸肋胀痛,脏腑痞满,纳食不化,大便秘结或而不爽,腹痛肠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 ●下部辩证:病因特点:寒湿,湿热多见,由于湿性趋下,鼓下部疾病者多夹湿邪。发病特点:起病缓慢,缠绵男愈,反复发作。常见症状:患部沉重不爽,二便不利,或肿胀如绵,或红肿流滋,或疮面紫暗,腐肉不脱,新肉不生。 ●辨肿: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火欣热疼痛,肿势急剧。常见于阳证疮疡,如疖疔初期。丹毒等。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常见于冻疮,脱疽等。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件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 ●辨痛:热痛:皮色火欣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以原因来辨痒: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

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常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 喘证病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肺和肾 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伤寒,金匮,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痴呆和癫证的鉴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癫狂的基本病机! 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胃痛寒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总西医诊断学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西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症状学 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 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 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 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 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得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得体征:支气管语音 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 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得绝对浊音界就是:右心室 9、第二心音产生得机理主要就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得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得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 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 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得机理:血流加速 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 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 15、洋地黄中毒得心律失常就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 16、洋地黄量不足得心律失常就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 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 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1、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 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 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 2、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整理

1.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贡献很大。 2.华佗是我国历史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祖。 3. 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 4.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著,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5.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6.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7.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全生集→阴阳辩证 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疡科实从内出论”引入三焦学说 8.中医外科学的范围:①疮疡②乳房疾病③瘿④瘤、岩⑤皮肤及性传播疾病⑥肛门直肠疾病⑦泌尿男性疾病⑧周围血管疾病⑨其他外科疾病 9. 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 外痈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五善”包括心善 肝善、脾善、肺善、肾善。 “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差。“七恶”包括心恶、 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 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 “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出现而出现不良的 症状者称为~ 善证与恶证多指全身的表现;顺证与逆证多指局部表现。 10. 疖< 横向痈3~9cm 纵向 发>9cm 11.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①外感六淫②情志内伤③饮食不节④外来伤害⑤老伤虚损⑥感

中医内科学考试笔记个人整理版

中医内科学笔记 肺系病证 一感冒 内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风邪所致,明确指出病位属肺分列辛温辛凉两大治法-丹溪心法,感冒之名始于仁斋直指方,感冒与伤风互称始于明清 感冒不呈流行性;时行感冒症状呈流行性,全身症状重,起病急,易化热入里,变生他病,不常见痰热郁肺感冒若失治可转变-肺痈、肺胀 风寒证-荆防败毒散 风热证-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暑湿证-新加香薷饮(藿香正气散和鸡苏散)夏令感冒-身热汗少,头昏,肢体酸重,心烦口粘,苔黄腻,脉濡数 气虚感冒-参苏饮,患者久虚,面色晄白,汗出畏寒,动则益甚,平时易感冒,苔薄白,脉细弱-玉屏风散 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晕,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咳嗽 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景岳全书 肺体属金,譬如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若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缚之火自内之则亦鸣-医学心悟 内伤咳嗽与-肺、肾、肝、脾有关 咳嗽的辨证要点-外感与内伤 久咳兼便溏用六君子汤-虚者补其母 咳嗽初起,用收涩药最易关门留寇 肺系病证同肝肺同治立论-泻白散合黛蛤散;五磨饮子;椒目瓜蒌汤;香附旋覆花汤 外感 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 风热犯肺-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温燥咳嗽桑杏汤清宣凉润 凉燥咳嗽咳嗽少痰,口干鼻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杏苏散温润止咳外感咳嗽,用解表药邪未尽去,仍咳嗽咽痒,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止嗽散 内伤 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久咳气逆,阵阵发作,痰少质粘,引胸胁疼痛,口燥咽干,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和黛蛤散 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内伤咳嗽久延可演变为-肺胀,喘证 三肺痿 首见于金匮要略 用清燥救肺汤作主方-肺痿 肺痿的病因-肺燥津伤;肺气虚冷 治疗肺痿首先应辨别虚寒虚热;阴阳 治肺燥津伤肺痿-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虚热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虚寒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 四肺痈 首载肺痈之名-金匮要略;创苇茎汤清热排脓-备急千金要方;认为乘初起时极力攻之-张氏医通;主张清热涤痰-杂病源流犀烛;以清肺热,救肺气-医门法津;提出初起在表宜散风清肺,己有里热宜降火抑阴,成脓宜平肺排脓,脓成

中医内科学重点考试必过

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 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病机:卫表不和,肺失宣降。 治则:解表达邪。 2)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的一种症候。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治则:外感咳嗽,祛邪止咳;内伤咳嗽,扶正补虚。 证型: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内伤咳嗽 1.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3.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 4.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3)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 不能平卧。 病机:外邪触动伏痰。 治则:发则治标,平时治本。 分型: 1. 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4)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5)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疮疡的一种病征,属内痈之一。 病机:血瘀。 治则:祛邪。 证型: 1. 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6)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病,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 主要临床特征。 7)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 证。 8)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治疗原则:心悸应分虚实论治。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9)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病机:心脉痹阻。 治则: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证型: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 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散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 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10)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 的不足。

中医外科学重点个人版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 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殷商时期甲骨文最早外科病名记载。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 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 (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着《金创瘈疭方》 (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 (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着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 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汪机《外科理例》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着 8、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 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第二章 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 基本术语: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7、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为毒 8、五善:包括心善,肝善···,在病程中出现,表示预后良好

中医内科学必考知识点

1、感冒的基本病因——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问·骨空论》 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出自《丹溪心法》 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8、‘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此立论首先提出者——明·张介宾) 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的鉴别特点。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出自《金匮要略》。——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

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哮: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突然、反复发作喘: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 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 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肺气上逆。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 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肺气上逆。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 22、喘病——始见于《内经》。“肺高则上气肩息”——《灵枢》。‘上气’指喘证症状。 23、“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出自《景岳全书》。 24、“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指喘证病机。出自《临证指南医案》(清·叶天士)

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常考知识点归纳

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常考知识点归纳 2016年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时间是2016年7月1日~7月15日,对于今年的实践技能考试,大家准备的怎么样了呢?为了帮助医师技能考试考生复习,小编整理了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常考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帮助大家顺利通过2016年医师实践技能考试! 振水音检查 检查时被检查者仰卧,医生以耳凑近上腹部,同时以冲击触诊法震动上腹部,可听到气、液撞击的声音,为振水音。也可用听诊器进行听诊。正常人见于餐后或饮多量液体时。如果清晨空腹或者餐后6-8小时仍有此音提示幽门梗阻或胃扩张。 皮肤触诊:辨别温凉润燥及肿胀等。 皮肤的温凉,一般可以反映体温的高低,但需注意热邪内闭时胸腹灼热而四肢额部不甚热,甚至皮肤欠温,皮肤的润燥,可以反映有汗、无汁和津液是否耗伤,如皮肤湿润,多属津液未伤,皮肤干燥而皱缩,是伤津脱液,气阴大伤,久病皮肤十分干燥,触之刺手,称为肌肤甲错,为阴血不足瘀血内结。皮肤按之凹陷成坑,不能即起的是水肿,皮肤臃肿,按之应手而起者,为气肿,虚胖。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上分型颇多,但多数临床资料集中于下列三型: 1.湿热内蕴便中夹脓带血,里急后重,身热,胃痞纳呆,肛门灼热,大便秽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2.气滞血瘀面色晦黯,胁腹胀满,粘液脓血便,泻下不爽,腹痛拒按,嗳气食少。舌紫或瘀斑、瘀点,脉弦涩。 3.脾气虚弱面色少华,腹痛喜按,肠鸣矢气,大便时溏时泻,夹脓带血,月经不调。舌尖赤,苔薄白而腻,脉缓而虚。 肝硬化腹水辨证分型

1.气滞湿阻:此证为本病初起。腹大胀满,胁肋胀痛,纳呆食少,食后腹胀,嗳气无力,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腹胀按之不坚,胁下痞块。苔白腻,脉弦缓。 2.湿热蕴结:此证为水湿内蓄而热化。腹大坚满拒按,脘腹撑胀,烦热口渴,目肤发黄,小便黄赤短少,大便秘结,不欲饮食,嗜卧。舌红苔黄糙,脉弦数。 3.瘀血阻滞:此证属实胀之重症。腹大坚满,腹壁青筋暴露,胁腹攻痛,面色黧黑或唇色青紫,颈部胸部可见蜘蛛痣,肝掌,小便不利,大便色黑。舌紫红,有瘀斑,脉细涩。 4.脾肾阳虚:此证为寒水内蓄。腹大胀满,人暮为甚,纳呆食少,精神疲乏,面色萎黄不泽,形寒肢冷,小便清而短少。舌质淡紫胖,脉沉细。 5.肝肾阴虚:此证多因久病瘀热,伤津耗液,病重之症。腹大坚满,甚则青筋暴露,胁胀刺痛,形体消瘦,面色黧黑,口唇青紫,肌肤不泽,心烦口干,齿鼻衄血,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质红绛,少苔,脉弦细而数。 肠痈针灸疗法 即阑尾炎。多由阑尾腔梗阻或细菌感染引起。 主证:初起脘部或绕脐作痛,旋即转至右下腹。以手按之,其痛加剧,痛处固定不移。腹皮微急,右腿屈而难伸,并有发热恶寒、恶心呕吐、便秘、尿黄、苔薄腻黄、脉数有力。甚则痛势剧烈,腹痛拒按,壮热自汗;脉洪数。 治法;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一般每日刺1-2次,重证可每隔4小时针刺1次。 处方:足三里、阑尾、曲池、天枢 补泻手法 1.疾徐补泻又称徐疾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1.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贡献 很大 2.华佗是我国历史最着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祖。 3.晋?龚庆宣撰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 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 4.巢元方所着《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着,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5?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6?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 7.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一“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 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全生集—阴阳辩证 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心得派-“疡科实从内出论”引入三焦学说 8中医外科学的范围:①疮疡②乳房疾病③瘿④瘤、岩⑤皮肤及性传播疾病⑥肛门直肠疾病⑦泌尿男性疾病⑧周围血管疾病⑨其他外科疾病 9.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外痈指 彳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 / 善、肺善、肾善。 ?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顺证:“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 \ 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 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出现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 善证与恶证多指全身的表现;顺证与逆证多指局部表现。 10. ■疖v 3cm '疖:表皮 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9cm 疔: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11?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①外感六淫②情志内伤③饮食不节④外来伤害⑤老伤虚损⑥感受特殊之毒⑦痰凝瘀血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①邪正盛衰②气血凝滞③经络阻塞④脏腑失和

中医内科学 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 一、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 汤。 二、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热,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黛蛤散。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1发作期: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缓解期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喘证: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 粉。 五、肺痨: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加减。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参苓白术散。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加 减。 六、肺胀: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加减、另可配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4、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 七、肺痈: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八、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平补镇心丹加减。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4、水饮凌心;震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加减。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复习笔记:精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复习笔记: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1.广义的精,泛指由气而化生的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2.狭义的精,指肾藏之精,即生殖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 在中医文献中,精(精气)的内涵 ①泛称。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②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 ③脏腑之精,即后天之精 二、精的生成 (一)先天之精 秘藏于肾:原始生命物质;从母体所获得的各种营养物质 (二)后天之精 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微,输布到五脏六腑而成为五脏六腑之精,其盈者藏于肾中。 三、精的功能 (一)繁衍生殖 (二)生长发育 (三)生髓化血 (四)濡润脏腑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津和液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同源于水谷,赖脾胃化生,相互转化 区别 二、津液的代谢 (一)津液的生成 1.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津液通过脾、胃、小肠和大肠等消化吸收饮食水谷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 胃主受纳;脾主升清;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2.津液的生成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1. 充足的水饮类食物。 2. 脏腑(脾胃、大肠和小肠)功能正常。 (二)津液的输布 主要依靠脾、肺、肾、肝、心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

脾气散精升清散精 肺主行水宣发肃降 肾主津液间接作用直接作用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心主血脉心阳动力 三焦决渎水液通道 (三)津液的排泄 主要依赖于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 汗、呼吸---肺 尿--肾 粪--大肠(脾) 津液代谢的生理过程,需要多个脏腑的综合调节,其中以肺、脾、肾三脏为要,以肾的作用最为关键。 三、津液的功能 (-)滋润濡养 (二)化生血液 (三)调节阴阳 (四)排泄废物 四、五脏化液 (一)五脏化液的概念 五液: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物或排泄物。 五脏化液:又称五脏化五液。指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即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二)五脏与五液的关系

《中医外科学》皮肤疾病知识要点!

《中医外科学》皮肤疾病知识要点!

1,病因病机 (1)病因:外因,风、湿、热、虫、毒;内因,主要为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和肝肾亏损。 (2)病机:因气血不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虚、致淤、化热、伤阴等。 2,主要的他觉症状 (1)原发性皮损,原发性皮损是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疹,有斑疹、丘疹、风团、疱疹、脓疱等 ①斑疹;为局限性皮肤有明显的颜色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面积大而成片者称为斑片,分为红斑、色素沉着斑、色素减退斑 ②丘疹;为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直径一般小于0.5cm,多为风热、血热所致,其数目不一,有散在分布的,亦有相互融合而成扁平隆起的片状损害称为斑块,一般直径大于2cm,介于斑疹和丘疹之间,稍有隆起的皮损称为斑丘疹;丘疹顶部有较小水疱或脓疱时称为丘疱疹; ③疱疹,为内有腔隙,含有液体,高出皮面的损害,疱疹常发于红斑之上,多属湿热和热毒所致④风团,为皮肤上局限性隆起,常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发作时伴有剧痒; ⑤结节,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实质性损害,质较硬,深在皮下或高出皮面,多由气血凝滞所致;

⑥脓疱,疱内含有脓液,其色浑浊或为黄色,周围常有红晕,疱破后形成糜烂,溢出脓液,结脓痂; (2)继发性皮损,继发性皮损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来。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皴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 ①鳞屑:为表皮角质层的脱落,大小、厚薄不一,小的呈糠秕状,大的为直径数厘米或更大的片状; ②糜烂:为局限性的表皮缺损,系由疱疹、脓疱的破裂,痂皮的脱落等露出的红色湿润面,多属湿热为患。 ③溃疡:为皮肤或黏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 ④痂:皮肤损害处的渗液、滋水、渗血或脓液与脱落组织及药物等混合干燥后即形成痂⑤抓痕:由搔抓将表皮抓破、擦伤而形成的线状损害,表面形成血痂,皮肤瘙痒,多有风盛或内热所致 ⑥皴裂:为皮肤上的线性裂口,多由血虚风燥所致 ⑦苔藓样变: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一些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主要表现,多由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 ⑧色素沉着:为皮肤中色素增加所致,多呈褐色、暗褐色或黑褐色。 3,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1)根据病情阶段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