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设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设计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题目

二叉平衡排序树

摘要问题描述:从一棵空树开始创建,在创建过程中,保证树的有序性,同时还要针对树的平衡性做些调整。最终要把创建好的二叉排序树转换为二叉平衡排序树。

基本要求:1.创建(插入、调整、改组)

2.输出

开发工具:windows XP操作系统,Microsoft visual c++ 6.0 编译系统;

关键词:C++ ;

二、设计主要目的及意义

目的:

1.熟悉掌握二叉树的基本操作

2.熟悉二叉树的创建(插入、调整、改组),输出以及把二叉排序树转换为二

叉平衡排序树

3.更进一步掌握有关二叉排序树的操作

意义:

软件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方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语言类课程学习的总结。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加深对程序设计的理解,掌握程序开发的基本方法,深化学生面向对象的编程设计思想和新一代程序设计的逻辑思维方式,把课堂上所学到的多个单元串到一起,提高我们在软件设计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我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共同发展,最终提高我们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我们踏上工作岗位之前提供了一次专业研究和项目开发的宝贵实践机会,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三、课程设计的过程

主要算法说明:

1.主要数据结构定义

typedef struct node node ;

Struct node

{

Node*parent;

Node*left;

Node*right;

Int balance;//左右子树高度之差

Int key;

}

2.主要函数说明

Int scarchNode(int key, node* root, node*parent):按key查找结点

Node* minNode(node* root):树root的最小结点

Node* maxNode(node* root):树root的最大结点

Node* preNode(node* target):求前驱结点

Node* nextNode(node* targer):求后继结点

node* adjustAVL(node* root, node* parent, node* child);调整,保证二叉树的平衡性

Node* insertNode(int key, node* root):插入

Node* deletevode(int key, node* root):删除

Node*createAVL(int* data, int size):创建新的二叉树

Void interordertraverse (node*root):中序遍历

Void preordertraverse(node* root):先序遍历

3.二叉排序树的插入和删除

a.二叉排序树的插入

在二叉排序树插入新结点,要保证插入后的二叉树仍符合二叉排序树的定义

插入过程:若二叉排序树正存在,则返回根结点;

当结点不存在时,将待插入到根结点的关键字key和树根关键字parent->key 进行比较.

若keykey,则插入到根的左子树中,否则,插入到根的右子树中.而子树中的插入过程和在树中的插入过程相同,如此进行下去,直到把结点作为一个新的树叶插入到二叉排序树中或者直到发现树已有相同关键字的结点为止,并且注意二叉树的平衡,时刻调整.

b.二叉排序树的删除

假设在二叉排序树上被删结点为*tp,其双亲结点为*parent,且不失一般性,可设*parent是*parent->left的左孩子.

下面分了3种情况进行讨论:

(1).若*parent结点为叶子结点,即PL和PR均为空树.由于删去叶子结点不破坏整棵树的结构,则只需要修改其双亲,结构点的指针即可.

(2).若*parent结点凡有左子树PL或者只有右子树PR,此时只要令PL或PR直接成为其双亲结点*f的左子树即可.显然,作此修改也不破坏二叉排序树的特性.

(3).若*parent结点的左子树均不空,并且注意二叉树的平衡性,时刻调整.

4.中序遍历和先序遍历

Void interordertraverse(node* root)//中序遍历

{

If(root 1=NULL)

{

Interordertraverse(root->left);

Printf("%d,%d\n,"root->key,root->balance);

Interordertraverse(root->right);

}

}

Void preordertraverse (node* root)//先序遍历

{

If (root!=NULL)

{

Printf("%d,%d\n",root->key,root->balance);

Preorderstraverse(root->left);

Preorderstraverse(root->right);

}

}

5.动态平衡技术的概念

Adelson-Velskii 和Landis 提出了一个动态地保持二叉排序树平衡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

在构造二叉排序树的过程中,每当插入一个结点时,首先检查是否因插入而破坏了树的平衡性,如果是因插入结点而破坏了树的平衡性,则找出其中最小不平衡子树,在保持排序树特性的前提下,调整最小不平衡子树中各结点之间的连接关系,以达到新的平衡。通常将这样得到的平衡二叉排序树简称为AVL 树。

为了保证二叉排序树的高度为lgn,从而保证二叉排序树上实现的插入、删除和查找等基本操作的平均时间为O(lgn),在往树中插入或删除结点时,要调整树的形态来保持树的平衡。使之既保持BST性质不变又保证树的高度在任何情况下均为O(lgn),从而确保树上的基本操作在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均为O(lgn)。

6. 最小不平衡子树的概念

以离插入结点最近、且平衡因子绝对值大于 1 的结点作根结点的子树。为了简化讨论,不妨假设二叉排序树的最小不平衡子树的根结点为A ,则调整该子树的规律可归纳为下列四种情况:

图3平衡调整的4种基本类型(结点旁的数字是平衡因子)

(1)LL 型:

新结点X 插在A 的左孩子的左子树里。调整方法见图3(a)。图中以B 为轴心,将A 结点从B 的右上方转到B 的右下侧,使A 成为B 的右孩子。

(2)RR 型:

新结点X 插在A 的右孩子的右子树里。调整方法见图3(b) 。图中以B 为轴心,将A 结点从B 的左上方转到B 的左下侧,使A 成为B 的左孩子。

(3)LR 型:

新结点X 插在A 的左孩子的右子树里。调整方法见图3(c) 。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以X 为轴心,将B 从X 的左上方转到X 的左下侧,使B 成为X 的左孩子,X 成为 A 的左孩子。第二步跟LL 型一样处理( 应以X 为轴心) 。

(4)RL 型:

新结点X 插在A 的右孩子的左子树里。调整方法见图3(d) 。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以X 为轴心,将B 从X 的右上方转到X 的右下侧,使B 成为X 的右孩子,X 成为 A 的右孩子。第二步跟RR 型一样处理( 应以X 为轴心) 。

7.调整叉树的平衡性

Node* adjustAVL(node* root,node* parent, node*child)

主要有四种调整类型根据平衡因子主要有LR,LL,RL,RR.

(1)根据parent->balance的值为2时,child->balance ==-1时是LR型,否则为LL型.

(2)Parent->balance的值为-2时,child->balance ==1时是RL型,否则为RR型.

8.程序代码设计:(代码部分详见附录)

9.运行界面

运行界面如下图所示:

【注:运行时所执行的操作标注在截图的上方】

选择1,输入序列(13,24,37,90,53)创建一刻二叉平衡树,以0为结尾;

序列输入完成以后按回车,再选择4,中序输出该树;

继续其它操作,选择2,插入一个新结点,其值为1,插入后选择4中序输出该树;

继续其它操作,选择3删除一个结点,这里删除结点1,删除后先序输出该树;

继续其它操作,输入6,6不是1-5中的树,程序自动退出;

注:程序存在已知缺陷(结点删除后的平衡问体,某种状态下删除特殊位置的结点会出现异常),有待弥补。

四、重点及难点

重点:

1)任一结点的左右子树的高度均相同(如满二叉树),则二叉树是完全平衡的。通常,

只要二叉树的高度为O(1gn),就可看作是平衡的。

2)平衡的二叉排序树指满足BST性质的平衡二叉树。

3)AVL树中任一结点的左、右子树的高度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1。在最坏情况下,n

个结点的AVL树的高度约为1.44lgn。而完全平衡的二叉树度高约为lgn,AVL树

是接近最优的。

难点:

平衡二叉树的生成是数据结构中一个重要的存储结构。由于本程序的输入较多,所以输入数据时必须小心细致。本程序比较复杂,需要使用结构体并使用了指针。必须将程序分解为多个子程序以降低编写难度。想起了软工老师的一句话:"难事破与易",再复杂的事,拆成一个个简单的小部分,逐个击破,在拼凑起来,复杂的事也变的简单了。适当使用全局常量可以控制有效控制内存溢出。由于程序较大,调试时多人协作能更容易易找出程序并成功修改。

五、主要结论

通过平衡二叉树的生成程序的设计,我们很好的理解了平衡二叉树的生成和各项操作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较好的掌握了动态查找相关概念。

六、致谢

本课程设计的完成,首先感谢母校——河北工程大学的辛勤培育之恩。

本系统是在刘云老师直接指导下完成的,刘老师从论文的选题,设计计划的安排到具体功能的实现,以及说明书的撰写直至定稿的全过程都给予了精心的指导和严格的要求,对本论文的最后完成给予了莫大的帮助。在设计过程中刘云老师在百忙中挤出时间多次给予指导,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在这里首先要感谢刘云老师。

其次要感谢程天明和付向飞同学,他们利用自己的宝贵时间与我一起研究系统的设计方面的问题,并且结合自己的经验,给我提出的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的系统得以进一步的完善。在此也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然后还要感谢大学以来所有的老师,为我们打下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基础;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课程设计才会顺利完成。

七、参考文献

[1] 王春红,梁普选,王建亮.Delphi程序开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 张基温,杨晓玲. Visual Basic程序开发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陈俊源.Delphi程序设计实用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4] 段兴.Delphi 7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 张宏林,陆华,王思学. Delphi6 编程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八、附录:程序清单

#include

#include //cout

#include //setw

# define LH 1 //左高

# define EH 0 //等高

# define RH -1 //右高

# define TRUE 1

# define FALSE 0

int taller=0; //taller反映T长高与否

//二叉排序树的类型定义

typedef struct BSTNode

{

int data; //结点值

int bf; //结点的平衡因子

struct BSTNode * lchild, * rchild; //分别指向左右孩子的指针}BSTNode, *BSTree; //同时声明一个BSTNode和一个指针类型的*BSTree //树的中序遍历的递归算法,一并输出它的平衡因子和左右结点值

void MidOrder(BSTree T)

{

//中序遍历的特点是:当二叉树为空,则空操作;否则

//1.中序遍历左子树;

//2.访问根结点;

//3.中序遍历右子树。

if(T->lchild) MidOrder(T->lchild);

if(T->data)

{ //以适当的形式格式化输出各个结点及其附加信息可以方便用户重构二叉树

cout<data<bf;

if (T->lchild ) cout<lchild->data; else cout<

if (T->rchild ) cout<rchild->data; else cout<

cout<

}

if(T->rchild) MidOrder(T->rchild);

}

//对以p为根的树作右旋处理,处理之p指向新的树根结点即旋转处理之前的左子树根结点

BSTree R_Rotate(BSTree p)

{

BSTNode *lc; //声明BSTNode* 临时变量

lc=p->lchild; //lc指向的*p的左子树根结点

p->lchild=lc->rchild; //lc的右子树挂接为*p的左子树

lc->rchild=p;

p=lc; //p指向新的根结点

return p; //返回新的根结点

}

//对以p为根的树作左旋处理,处理之p指向新的树根结点即旋转处理之前的右子树根结点

BSTree L_Rotate(BSTree p)

{

BSTNode *rc; //声明BSTNode* 临时变量

rc=p->rchild; //rc指向的*p的右子树根结点

p->rchild=rc->lchild; //rc的左子树挂接为*p的右子树

rc->lchild=p;

p=rc; //p指向新的根结点

return p; //返回新的根结点

}

//对以指针T所指结点为根的二叉树作左平衡旋转处理,本算法结束时指针T指向新的根结点

BSTree LeftBalance(BSTree T)

{

BSTNode *lc,*rd;

lc=T->lchild; //lc指向*T的左子树根结点

switch(lc->bf) //检查*T的左子树平衡度,并做相应的平衡处理

{

case LH: //新结点插入在*T的左孩子的左子树上,要做单右旋处理

T->bf=lc->bf=EH;

T=R_Rotate(T);

break;

case RH: //新结点插入在*T的左孩子的右子树上,要做双旋处理

rd=lc->rchild; //rd指向*T的左孩子的右子树根

switch(rd->bf) //修改*T及其左孩子的平衡因子

{

case LH:

T->bf=RH;

lc->bf=EH;

break;

case EH:

T->bf=lc->bf=EH;

break;

case RH:

T->bf=EH;

lc->bf=LH;

break;

}

rd->bf=EH;

T->lchild=L_Rotate(T->lchild); //对*T的左孩子做左旋平衡处理

T=R_Rotate(T); //对*T做右旋处理

}

return T;

}

//对以指针T所指结点为根的二叉树作右平衡旋转处理,本算法结束时指针T指向新的根结点

BSTree RightBalance(BSTree T)

{

BSTree rc,ld;

rc=T->rchild; //rc指向*T的右子树根结点

switch(rc->bf) //检查*T的右子树平衡度,并做相应的平衡处理

{

case RH: //新结点插入在*T的右孩子的右子树上,要做单右旋处理

T->bf=rc->bf=EH;

T=L_Rotate(T);

break;

case LH: //新结点插入在*T的右孩子的左子树上,要做双旋处理

ld=rc->lchild; //ld指向*T的右孩子的左子树根

switch(ld->bf) //修改*T及其右孩子的平衡因子

{

case LH:

T->bf=LH;

rc->bf=EH;

break;

case EH:

T->bf=rc->bf=EH;

break;

case RH:

T->bf=EH;

rc->bf=RH;

break;

}

ld->bf=EH;

T->rchild=R_Rotate(T->rchild); //对*T的右孩子做右旋平衡处理

T=L_Rotate(T); //对*T做左旋处理

}

return T;

}

//若在平衡的二叉排序树T中不存在和e有相同关键字的结点,则插入一个数据元素为e的新结点,并返回插入后所建成的平衡二叉排序树,否则返回NULL.若因插入而使二叉数失去平衡,则作平衡旋转处理,布尔变量taller反映T长高与否BSTree InsertA VL(BSTree T, int e)

{

BSTree p;

//插入新结点,树长高置taller为TRUE

if(!T)

{

T=(BSTree)malloc(sizeof(BSTNode));

T->data=e;

T->lchild=T->rchild=NULL;

T->bf=EH;

taller=TRUE;

}

else

{

//树中存在和e有相同关键字的结点则不再插入

if(e==T->data)

{

taller=FALSE;

return NULL;

}

//值小于则继续在树的左子树中搜索

if(e < T->data)

{

p=InsertA VL(T->lchild,e); //插入到左子树且左子树长高

if(p)

{

T->lchild=p;

if(taller)

{

switch(T->bf) //检查*T的平衡度

{

case LH: //原本左子树比右子树高,需要做左平衡处理

T=LeftBalance(T);

taller=FALSE;

break;

case EH: //原本左、右子树同高,现因左子树争高而使树增高

T->bf=LH;

taller=TRUE;

break;

case RH: //原本右子树比左子树高,现在左右子树等高

T->bf=EH;

taller=FALSE;

break;

}

}

}

}

//继续在*T的右子树中搜索

else

{

//插入到右子树且使右子树长高

p=InsertA VL(T->rchild,e);

if (p)

{

T->rchild=p;

if(taller)

{

switch(T->bf) //检查*T的平衡度

{

case LH: //原本左子树比右子树高,现在左右子树等高

T->bf=EH;

taller=FALSE;

break;

case EH: //原本左、右子树同高,现因右子树增高而使树增高

T->bf=RH;

taller=TRUE;

break;

case RH: //原本右子树比左子树高,需要做右平衡处理

T=RightBalance(T);

taller=FALSE;

break;

}

}

}

}

}

return T;

}

//建立新结点

BSTree CreatNode(int nodeValue)

{

BSTree node;

node = (BSTree)malloc(sizeof(BSTree));

node->data = nodeValue;

node->bf = 0;

node->lchild = NULL;

node->rchild = NULL;

return node;

}

//在屏幕打印菜单函数

int PrintMenu()

{

int userChose;

cout << "---------------------" << endl;

cout << "1. 创建一棵二叉排序树" << endl;

cout << "2. 向排序树插入新结点转化成平衡树" << endl;

cout << "3. 中序遍历输出平衡树" << endl;

cout << "n. 选择其它将退出程序" << endl;

cout << "---------------------" << endl;

cout << "请选择你的操作:";

cin >> userChose;

return userChose;

}

//新建二叉树函数

BSTree BuildTree(BSTree r)

{

//如果传入根结点不为空,则树已构建过,退出函数

if (r != NULL)

{

cout << "二叉平衡树已经创建!";

return NULL;

}

//根结点为空则开始构建

cout << "请输入结点值,输入零则结束" << endl;

int nodeValue;

cin >> nodeValue;

while (nodeValue) //插入任何不为0的整数值

{

BSTree node = CreatNode(nodeValue); //

//如果根为空,则将此结点设置为根结点,否则将此结点作为非根结点插入

if (r == NULL) r = node; else r=InsertA VL(r,nodeValue);

cin >> nodeValue; //获取用户输入的新值

}

return r;

}

void main()

{

//定义一个空根结点

BSTree root=NULL;

//在屏幕打印菜单,让用户选择建立、遍历、插入、删除等功能

int userChoseMenu; int e;

while (userChoseMenu = PrintMenu())

{

//根据用户不同选择作出不同处理

switch (userChoseMenu)

{

case 1 :

cout << "你选择了1,请依次输入新树的值,回车输入下一个,遇0结束输入。" << endl;

root = BuildTree(root);

break;

case 2 :

cout << "你选择了2,请输入要插入的结点值!" << endl;

cin >> e;

root = InsertA VL(root,e);

break;

case 3:

cout << "你选择了3,中序遍历输出二叉平衡树。" << endl;

cout<<"----------------------------"<

cout<<" 数据"<<"平衡因子"<<"左子树"<<"右子树"<

MidOrder(root);

cout<<"----------------------------"<

break;

default :

cout << "无效选择,程序将退出。" << endl;

exit(0);

break;

}

}

}//程序以完

课程设计评语

课程设计成绩

指导教

(签字)

年月日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 系别机电工程系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方向机电一体化 课程名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学号 06080729 姓名张森 指导教师 题目名称 CA6140车床拨叉 设计时间 2011年3-6月 2011 年 5 月日

目录 一、序言 (1) 二、零件的工艺分析及生产类型的确定 (2) 三、选择毛坯,确定毛坯尺寸,设计毛坯图 (4) 四、选择加工方法,制定工艺路线 (8) 五、工序设计 (10) 六、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时间 (12) 七、专用机床夹具设计 (15) 八、设计心得 (17) 九、参考文献 (18) 十、附图 (19)

序言 一、序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在学完了机械制造基础和大部分专业课,并进行了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实践性教学环节。这次课程程设计是我们能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中的基本理论,并结合生产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了机械制造工艺问题,设计了机床专用夹具这一典型的工艺装备,提高了结构设计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及未来从事的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由于能力有限,经验不足,设计中还有血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多加指教。

二、零件的工艺分析及生产类型的确定 1.零件的作用 本次设计所给的零件是CA6140车床变速齿轮拨叉,用于双联变换齿轮的啮合,输出不同的转速,已达到变速的目的。该拨叉应用在CA6140车船的变速箱变速机构中机构中。拨 孔与变速叉轴联结,拨叉脚则夹在双叉头以φ22mm孔套在变速叉轴上,并用销钉经8mm 联变换齿轮的槽中。当需要变速时,操纵变速杆,变速操纵机构就通过拨叉头部的操纵槽带动拨叉与变速叉轴一起在变速箱中滑动,拨叉脚拨动双联变换齿轮在花键轴上滑动以改换转速,从而改变车床的主轴转度。 该拨叉在改换转速时要承受弯曲应力和冲击载荷的作用,因此该零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韧性,以适应拨叉的工作条件。该零件的主要工作表面为拨叉脚两端面、叉轴孔mm(H7)和锁销孔φ8mm,在设计工艺规程时应重点予以保证。 图1-1 拨叉零件图 2.零件的技术要求 CA6140车床拨叉技术要求表1-1

现代交换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现代交换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目录 一、设计任务书 (1) 二、电路设计框图及系统概述 (4) 三、各单元电路的原理及功能说明 (8) 四、波形仿真过程及结果分析 (11) 五、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13) 六、参考文献 (14) 七、元器件列表 (14)

一、设计任务书 1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研究内容 现代通信网由三大部分构成,分别是终端设备、传输设备和交换设备,其中交换设备是整个通信网的核心,它的基本功能是实现将连接到交换设备的所有信号进行汇集、转发和分配,从而完成信息的交换。电路交换是在电话网络中使用的一种交换技术,而数字程控交换机是电路交换机的典型代表。本课程设计要求设计一简易数字交换网络,在通信系统原理实验箱的硬件基础上,完成类似PCM系统有关的时隙内容在时间位置上的搬移,即时隙交换。研究意义 现代交换技术理论课上,我们对数字交换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等进行了系统学习,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个数字交换网络实现时隙的交换,不仅可以让我们从实践中加深对交换思想理论的理解,还能让我们对数字电路和元件以及通信原理的有关内容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通过现代交换技术课程设计,我们可以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整合与统一,加强对仿真软件的掌握程度,对我们课程理论学习能力以及实验操作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培养了我们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2 设计原理及设计要求 设计原理 在PCM30/32路数字传输系统中,每个样值均编8位码,一帧分为32个时隙,通常用TS0~TS31来表示,其中30个时隙用于30路话音业务。TS0为帧定位时隙,用于接收分路做帧同步用。TS16时隙用于信令信号传输,完成信令的接续。TS1~TS15以及TS17~TS31s时隙用于话音业务,分别对应第1路到第15路和第16路到第30路话音信号。 在通信系统原理实验箱中,信道传输上采用了类似TDM的传输方式、定长组帧、帧定位码和信息格式。实验电路设计了一帧共含有4个时隙,分别用TS0~TS3表示,每个时隙含8比特码,依次为帧同步时隙、话路时隙、开关信号时隙和M序列时隙。四个时隙复合成一个256kbps数据流,在同一信道上传输。 另一方面,数字交换实质上就是把与PCM系统有关的时隙内容在时间位置上进行搬移,因此数字交换也叫时隙交换。时间接线器可以完成同一条母线不同时隙之间的交换,工作方式有输入控制和输出控制方式两种。本课程设计要求设计一个数字交换电路,具体要通过设计数字电路,实现对帧同步时隙的定位检测,并通过控制端控制实现话路时隙、开关时隙和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温度计课程设计要点

课程设计(论文) 题目名称数字温度计 课程名称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学生姓名屈鹏 学号1141201112 系、专业电气工程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指导教师李海娜 2013年12月17日

邵阳学院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年级专业11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生姓名屈鹏学号1141201112 题目名称数字温度计设计设计时间2013.12.9—2013.12.20 课程名称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编号121202306 设计地点电工电子实验室408、409 一、课程设计(论文)目的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已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知识的综合性训练,这种训练是通过学生独立进行某一课题的设计、安装和调试来完成,着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进行综合设计的能力,并要求能设计出完整的电路或产品,从而为以后从事电子电路设计、研制电子产品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已知技术参数和条件 用中小规模集成芯片设计并制作一数字式温度计,具体要求如下: 1、温度范围0-100度。 2、测量精度0.2度。 3、三位LED数码管显示温度。 三、任务和要求 1.按学校规定的格式编写设计论文。 2.论文主要内容有:①课题名称。②设计任务和要求。③方案选择与论证。④方案的原理框图,系统电路图,以及运行说明;单元电路设计与计算说明;元器件选择和电路参数计算的说明等。 ⑤必须用proteus或其它仿真软件对设计电路仿真调试。对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说明解决的措施;测试、记录、整理与结果分析。⑥收获体会、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的改进意见等。 注:1.此表由指导教师填写,经系、教研室审批,指导教师、学生签字后生效; 2.此表1式3份,学生、指导教师、教研室各1份。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原始资料 1.齿轮的零件图样 2.生产类型:成批生产 3.生产纲领和生产条件 二:课程设计任务书 1.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拟定工艺方案。 2.拟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选择各工序加工设备及工艺装备(刀具、夹具、量具、辅具);完成某一表面工序设计(如孔、外圆表面 或平面),确定其切削用量及工序尺寸。 3.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卡片(工艺过程卡片和工序卡片)l套。 4.设计夹具一套到二套,绘制夹具装配图2张。 5.撰写设计说明书1份。 三:参考文献 1.熊良山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刘长青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指导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目录 说明 (4) 第一章零件的分析 (6) 1.1零件的工作状态及工作条件 (6) 1.2零件的技术条件分析 (6) 1.3零件的其他技术要求 (7) 1.4零件的材料及其加工性 (8) 1.5零件尺寸标注分析 (9) 1.6检验说明 (9) 1.7零件工艺分析 (10) 第二章齿轮毛坯的设计 (11) 2.1毛坯种类的确定 (11) 2.2毛坯的工艺要求 (11) 第三章工艺规程设计 (13) 3.1工艺路线的制定 (13) 3.2机床、夹具、量具的选择 (16) 第四章齿轮加工机床夹具设计 (17) 4.1专用机床夹具设计目的 (17) 4.2机床夹具的作用与组成 (17) 4.3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要求 (18) 4.4机床夹具设计的一般步骤 (18) 4.5专用齿轮加工夹具的设计 (20) 心得体会 (21)

说明 齿轮是机械传动中应用极为广泛的零件之一。汽车同步器变速器齿轮起着改变输出转速、传递扭矩的作用,所以在齿轮加工过程中要求较为严格。变速器齿轮应具有经济精度等级高、耐磨等特点,以提高齿轮的使用寿命和传动效率。齿轮在工作时,要求传动平稳且噪声低,啮合时冲击应小。 齿轮本身的制造精度,对整个机器的工作性能、承载能力及使用寿命都有很大的影响。根据其使用条件,齿轮传动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传递运动准确性 要求齿轮较准确地传递运动,传动比恒定。即要求齿轮在一转中的转角误 差不超过一定范围。 (二)传递运动平稳性 要求齿轮传递运动平稳,以减小冲击、振动和噪声。即要求限制齿轮转动时瞬时速比的变化。 (三)载荷分布均匀性 要求齿轮工作时,齿面接触要均匀,以使齿轮在传递动力时不致因载荷分布不匀而使接触应力过大,引起齿面过早磨损。接触精度除了包括齿面接触均匀性以外,还包括接触面积和接触位置。 (四)传动侧隙的合理性 要求齿轮工作时,非工作齿面间留有一定的间隙,以贮存润滑油,补偿因温度、弹性变形所引起的尺寸变化和加工、装配时的一些误差。 齿轮的制造精度和齿侧间隙主要根据齿轮的用途和工作条件而定。对于

ca6140车床套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工序卡片【6张】

机械加工工序卡片生产类型大批生产工序号 2 零件名称车床套零件号 零件重量同时加工零件 数 1 材料毛坯 牌号硬度型式重量 45 HB190~ 210 圆钢 设备夹具和辅助工具名称型号 三爪卡盘 车床CA6140 工序工 步 工步说明 刀 具 量 具 走刀 长度 (mm) 走刀 次数 切削 深度 (mm) 进给量 (mm/z) 主轴 转速 (r/ min) 切削 速度 (mm/s ) 基本工 时min 2 1 2 3 夹φ75外圆,粗车一端面,车 外圆φ42.4,长43,外圆φ45.4, 长41,外圆φ70,长5 钻内孔φ23 扩孔φ24.8 掉头装夹,粗车相同参数 切断 45°硬质合金 车刀 Φ23麻花钻 Φ24.8扩孔钻 切断刀 游标卡尺43 45 5 90 90 35 6 4 2 1 1 1 3 3 2 0.6 0.6 0.6 0.20 0.56 500 500 560 200 250 117.8 117.8 122.1 14.45 17.85 1.92 1.60 0.06 2.65 0.714 10.1

卧式铣床X62W 工序工 步 工步说明 刀 具 量 具 走刀 长度 (mm) 走刀 次数 切削 深度 (mm) 进给量 (mm/r) 主轴转 速 (r/mi n) 切削 速度 (m/mi n) 基本工 时min 5 1 铣开挡5H9,保证尺寸2 6 φ63三面 刃铣刀游标 卡尺 9 1 4 0.06 750 148 0.04 机械加工工序卡片生产类型大批生产工序号 6 零件名称车床套零件号

零件重量同时加工零件数 1 材料毛坯 牌号硬度型式重量 45 HB190~ 210 圆钢 设备夹具和辅助工具名称型号 专用钻床夹具摇臂钻床Z35 工序工 步 工步说明 刀 具 量 具 走刀 长度 (mm) 走刀 次数 切削 深度 (mm) 进给量 (mm/r) 主轴转 速 (r/mi n) 切削 速度 (mm/r ) 基本工 时min 6 1 钻孔φ7,钻锥孔φ13 φ7麻花 钻 φ13x90 度锪钻游标 卡尺 4.5 2 1 1 4.5 2 0.20 0.20 530 530 11.65 11.65 0.108 0.047 0.155 机械加工工序卡片生产类型大批生产工序号7 零件名称车床套零件号

高级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设计

高级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设计 题目:某校园专用网设计方案 专业:网络工程 班级:1122103 学号: 姓名:谭君 指导老师:何璘琳 2013年12月13日 ??一设计目的及要求 校园网的建设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校园网不仅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资源,而且为学校未来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之能够适合信息时代的要求。校园网络的建设及其与Internet的互联,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假设学校有四个部门: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共100台主机。各部门的计算机分配如表: 部门计算机数量(台)24口交换机(台) 学生宿舍40 2 教师宿舍10 1 办公楼20 1 教学楼10 1 图书馆20 1 二设计分析 校园网不只是涉及技术方面,而是包括网络设施、应用平台、信息资源、专业应用、人员素质等众多成份的综合化以及信息化教学环境系统。因此,在总体上如何筹划、组织网络建设和开发应用的设计思想是校园网建设中的最重要的问题。

总体设计是校园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程蓝图,是搞好校园网建设的核心任务。进行校园网总体设计,首先是进行对象研究和需求调查,弄清学校的性质、任务和改革发展的特点,对学校的信息化环境进行准确的描述,明确系统建设的需求和条件;其次,在应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校Intranet服务类型,进而确定系统建设的具体目标,包括网络设施、站点设置、开发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目标;第三是确定网络拓朴结构和功能,根据应用需求、建设目标和学校主要建筑分布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第四,确定技术设计的原则要求,如在技术选型、布线设计、设备选择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第五,规划安排校园网建设的实施步骤。 三绘制拓扑结构图 四详细步骤 1 拓扑图如上 2 设备选型 路由器:3台 交换机:8台 PC机:100台 电缆线:若干米 网钳:一把 测网器:一个 3 综合布线系统 布线系统是网络实现的基础,选择时应主要以带宽和数据传输速率为衡量标准,同时考虑其发展余地、投资费用、安装质量及二次开发成本。综合布线系统是一个用于语音、数据、影像和其他信息技术的标准结构化布线系统,它由许多部件组成,主要有传输介质、线路管理硬件、连接器、插座、插头、适配器、传输电子线路、电气保护设施等,由这些部件构造各种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 布线系统,它应该能支持话音、图形、图像、数据多媒体、安全监控、传感等各种信息的传输,支持UTP、光纤、STP、同轴电缆等各种传输载体,支持多用户、多类型产品的应用,支持高速网络的应用,为校园网通信系统提供有力支撑系统硬件。 另外校园网硬件设备中还包括服务器、PC机、大容量存储设备和投影仪、电视墙、摄像机等。在建设校园网的过程中应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性能与价格的硬件

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

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一、设计任务 本次课程设计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课程设计,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如下任务: 1.分析零件的结构特点、设计其工艺路线,填写“机械加工综合过程卡”及“机械加工工序卡”。 2.完成该零件某工序的加工专用夹具的总体装配图。 3.绘制夹具上非标准零件的工程图。 4.编制课程设计说明书。 完成课程设计后所提交资料:专用夹具总图、非标准零件的工程图、课程设计说明书 二、设计内容和步骤 1.分析零件的结构特点、设计其工艺路线。 (1)针对零件的结构特征,审查其结构工艺性。 (2)根据结构特点、生产纲领和各表面的技术要求,选择加工方法。 (3)制订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制订两套以上的工艺方案,并在设计说明书上对工艺方案作出比较和评价。) 2.绘制专用夹具总图及非标零件图。 (1)确定设计方案,绘制原理草图 ①根据基准的选择原则及工序要求,确定其定位方式,并选择定位元件。 ②确定其夹紧方式,并设计夹紧机构。 ③选择对刀——导引元件。 根据上述的选择及设计,绘制原理草图,确定初步方案。 (2)绘制正规的夹具总图 所确定的初步方案征得指导教师的同意,再绘制正规的夹具总图。(3)绘制夹具上的非标零件图 3.编制课程设计说明书。 1.定位元件 2.夹紧机构(或装置) 3.对刀——导引元件 4.连接元件 5.夹具体 6.其它元件和装置

夹具方案设计 如图所示零件,底平面已加工好,现加工上平面,用铣床对其加工。 一.定位基准及定位元件 1.定位基准的选择 作为平面加工,要保证上下平面平行及间距,则只要确定一个平面,故只需约束3个自由度。以底平面作为定位基准。 2.定位元件的选择 工件以平面定位,那么,定位元 件怎么选择呢? (1)支承钉 支承钉有三种形式,即: 平头支承钉:精基面 球头支承钉:粗基面 锯齿头支承钉:粗基面(侧面) (2)支承块(板) 用于精基面。分A 、B 型两种形式。 (A 型用于侧面) 注意:①一块支承块在起定位作用时,相当于一条线。②要确定 一个平面,可将支承钉、支承块组合。 (3)其他 若用支承钉、支承块及其组合都不合适,可根据定位表面的形状,自己设计。 (4)工件以外圆面定位时的定位元件 定位套、V 型块 (5)工件以内圆面定位时的定位元件 x z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夹具设计工艺设计要点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制订轴承端盖工艺及直径为10mm孔夹具设计 班级: 学生: 指导教师:

目录 设计任务书 一、零件的分析……………………………………… 二、工艺规程设计…………………………………… (一)、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 (二)、基面的选择……………………………… (三)、制订工艺路线…………………………… (四)、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 才的确定…………………………………………… (五)、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 三、夹具设计………………………………………… 四、参考文献………………………………………… 订做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工艺及夹具设计- 1 -

一、零件的分析 (一)零件的工艺分析 轴承端盖具有密封,定位的作用,因此结合面要有比较高的表面质量,孔系加工也要求有比较高位置精度和形状精度,这个零件从零件图上可以看出,所有加工表面是以?16mm为中心的,包括:?32H7mm及倒角,尺寸为?11mm,?7mm的沉头孔及螺纹孔,M5螺纹底孔,?11mm,?10mm进油孔,以及?56mm圆柱面,?16mm孔与?56mm柱面同心度为0.025; 由以上分析可知,对于这些加工表面而言,我们首先加工出?56mm外圆柱面,并以此为粗基准加工出关键部分孔?16mm,并以此为基准加工其它表面,并且保证其它表面与孔之间的位置精度要求。 二、工艺规程设计 (一)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 零件材料为HT200,考虑到该零件在车床中的受力并保证零件的工作可靠性,零件为中批生产,而且零件的尺寸不大,因此,毛坯可采用金属模砂型铸造。 (二)基面的选择 1 基准选择原则 ①粗基准的选择 选择粗基准时,主要要求保证各加工面有足够的余量,使加工面与不加工面间的位置符合图样要求,并特别注意要尽快获得精基面。具体选择时应考虑下列原则: 1) 选择重要表面为粗基准 2) 选择加工余量最小的表面为粗基准 3) 选择较为平整光洁、加工面积较大的表面为粗基准以便工件定位可靠、夹紧方便。 4) 粗基准在同一尺寸方向上只能使用一次因为粗基准本身都是未经机械加工的毛坯面,其表面粗糙且精度低,若重复使用将产生较大的误差。 订做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工艺及夹具设计- 2 -

现代交换原理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题目:摘挂机检验原理与设计分析 学号:2 学生姓名:刘 专业:通信工程 班级: 指导教师: 2016年12 月17 日

目录 一、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二、设计目的··································································· 三、设计内容和目的···························································· 四、源代码····································································· 五、结果····································································· 六、心得······································································

一、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的 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现代交换原理》课程知识,进行现代通信网交换技术相关的课题设计研究与分析,掌握现代通信网交换节点所采用的技术,硬件组成及软件设计方法。 2、教学要求 从课程设计的目的出发,在实验室现代程控交换原理实验箱或者计算机上进行现代通信网交换技术相关的课题设计研究与分析。掌握相关课题的工作原理,深入研究相关课题系统组成及程序设计与分析 (1)主题鲜明,思路清晰,原理分析透彻,技术实现方案合理可靠; (2)按照现代交换原理相关研究课题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组成,完成从理论分析、系统软硬件组成、程序设计,调试及功能分析的全过程。 二、设计目的 摘挂机检测实验用来考查学生对摘挂机检测原理的掌握情况。 三、设计内容和步骤 1、设计原理 设用户在挂机状态时扫描输出为“0”,用户在摘机状态时扫描输出为“1”,摘挂机扫描程序的执行周期为200ms,那么摘机识别,就是在200ms的周期性扫描中找到从“0”到“1”的变化点,挂机识别就是在200ms的周期性扫描中找到从“1”到“0”的变化点,该原理的示意图如下所示: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实例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课程设计(论文)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 题目名称拨叉加工工艺规程及钻¢8mm孔夹具设计 学生学部(系)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 年月日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题目名称拨叉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钻¢8mm锁销孔工序夹具设计学生学部(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一、课程设计(论文)的内容 本次设计是汽车拨叉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钻¢8mm锁销孔工序夹具设计。具体内容如下: 1 确定生产类型,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 2 确定毛坯种类及制造方法,绘制毛坯图(零件毛坯图); 3 拟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选择各工序加工设备及工艺装备(刀具、夹具、量具和辅具); 4 确定工序尺寸及公差,各工序切削用量,画出工序简图 5 填写工艺文件,包括工艺过程卡、工序卡(可只填写部分主要工序的工序卡片); 6 设计某一工序的夹具,绘制夹具装配图和主要零件图3~5张; 7 撰写设计说明书。 二、课程设计(论文)的要求与数据 要求学生全面地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的知识与内容及其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机床夹具设计以及正确选用加工机床,与刀具、量具的正确运用。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题目制订如下: 设计——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工序专用夹具 生产类型:中批或大批生产 三、课程设计(论文)应完成的工作 1 零件图:1张 2 毛坯图:1张; 3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1套; 4 机械加工工序片:3~4张; 5 机床夹具装配图:1张; 6 夹具主要零件图(包括夹具体):3~5张; 7 课程设计说明书:1份。 四、课程设计(论文)进程安排 序号设计(论文)各阶段内容地点起止日期 1 明确任务,分析零件图1-501 10月28日~10月29日 2 零件的工艺,制订工艺路线,绘制毛坯图和工艺过程卡 片 图书馆 11月1日~11 月8日 3 余量、切削用量、工序尺寸等计算,填写工序卡片图书馆11月9日~11月12日 4 抒写夹具方案、绘制夹具装配草图图书馆11月10日~11月14日 5 绘制夹具总图及零件图图书馆11月16日~11月25日 6 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图书馆12月2日~12月11日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一、目录 摘要 1、设计目的及要求 2、零件的工艺分析 3、选择毛坯,设计毛坯 4、制定加工工艺路线 5、工序设计 6、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时间 7、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和机械加工工序卡 8、夹具的设计 9、小结 摘要 本课程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处理生产工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有关理论知识,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的方法,提高独立工作的能力,为将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好基础。 这次设计的是车床夹具,分别绘制了零件图、毛坯图、夹具体图、装配图各一张,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一张。在熟悉被加工零件的基础上,接下来根据零件的材料性质和零件图上各端面和内部结构的粗糙度确定毛坯的尺寸和机械加工余量。然后我们再根据定位基准先确定粗基准,后确定精基准,最后拟定工艺路线图,制定该工件的夹紧方案,画出夹具装配图。通过查阅各种书籍完成本次 课程设计任务。 关键词:工艺路线,工序设计,车床夹具 一、设计目的及要求 掌握编制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方法,能正确解决中等复杂程度零件在加工中的工艺问题。 提高结构设计的能力。通过设计夹具的训练,根据被加工零件要求,设计出能保证加工技术要求、经济、高效的工艺装备。 学会使用与机械加工工艺和工装设计有关的手册及图纸资料 二、零件的工艺分析 原始资料如下: 零件材料: 40Cr 技术要求:(1)清理毛刺; (2)调质处理。 生产批量:大批量生产,2班制 零件图样分析:

尺寸:如图所示 粗糙度:下凹面旁边两个支撑脚粗糙度要求为 3.2,左端面粗糙度要求为3.2,内孔粗糙度要求为 3.2,底部凹面中间的粗糙度保持原供应面,其余表面要求为6.3. 精度要求:由该零件的功用和技术要求,确定其精度为一般级数。 三、选择毛坯,设计毛坯 1、确定毛坯的种类 机械产品及零件常用毛坯种类有铸件、锻件、焊接件、冲压件以及粉末冶金件和工程塑料等。根据要求的零件材料,零件对材料组织性能的要求,零件结构及外形尺寸,零件生产纲领,选择合适的毛坯,材料为40Cr,考虑到车床在削螺纹或者其他车削工作中经常要正反向翻转,该零件经常承受冲击负荷以及向下的压力,所以应选择铸件,又考虑到该零件需大量生产,因此,我们选择金属模机器造型,从提高生产率和保证加工精度上讲也是应该的。 2、确定毛坯的形状 从减少机械加工余量和节约金属材料出发,毛坯选择接近零件的形状,各加工表面总余量和毛坯种类。 3、铸件机械加工余量、毛坯尺寸和公差的相关因素 4、要确定毛坯的尺寸公差及机械加工余量,应先确定以下各项因素。 (1)公差等级。由该零件的功用和技术要求,确定公差为普通级。 (2)质量mf。 (3)零件表面粗糙度。除底面、左端面和孔的粗糙度为Ra3.2以外,其余各加工表面的粗糙度都为Ra6.3.

企业网络规划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设计.doc

一.工程概况 公司有一栋独立大楼,高4层,每层面积2000平方米。由研发技术部(成员60人,分成硬件(25)和软件(35)2大部门)、生产部(主要产品是手持电子产品,110人,管理人员10人)和市场部(30个销售,10个工程师)组成。还有一般企业都有的后勤部门和财务部门等。公司管理层组成:董事会,1个总经理,3个副总经理。3个总监。 二.需求分析 1. 用户需求 公司网络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层为市场部和后勤部; 2层为生产部; 3层为研发技术部; 4层为公司内部管理人员办公室和财务部。 (2). 公司内部的计算机间采用公司内部的电子邮件系统和IM(即时通讯) 系统联系。 (3). 公司内部网络与Interner之间采用100M光纤接入。 (4). 公司内部架设Web服务器,对Internet提供公司的形象和电子商务服 务。 (5). 财务部可以访问财务数据服务器,其他部门不能访问财务数据服务器。 (6). 为保证安全,Internet与公司内部网络间应该采用防护措施,防止外界 对内部网络未经授权的访问。 2.稳定可靠需求 现代企业的网络应具有更全面的可靠性设计,以实现网络通信的实时畅通,保障企业生产运营的正常进行。随着企业各种业务应用逐渐转移到计算机网络上来,网络通信的无中断运行已经成为保证企业正常生产运营的关键。现代大型企业网络在可靠性设计方面主要应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 (1)、设备的可靠性设计:不仅要考察网络设备是否实现了关键部件的冗余

备份,还要从网络设备整体设计架构、处理引擎种类等多方面去考察。 (2)、业务的可靠性设计:网络设备在故障倒换过程中,是否对业务的正常运行有影响。 (3)、链路的可靠性设计:以太网的链路安全来自于多路径选择,所以在企业网络建设时,要考虑网络设备是否能够提供有效的链路自愈手段,以及快速重路由协议的支持。 三.网络系统设计规划 1. 网络设计总体要求 灵活性:系统具有较高的适应变化的能力。当用户的物理位置发生变化时可以在非常简便的调整下重新连接;布线系统且具有一定的扩展能力。 实用性:系统具有低成本、使用方便、简单、易扩展的特点。布线系统应在满足各种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材料成本;布线系统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易于扩展的特点。 可扩展性:网络结构和系统结构模块化,易于扩充,适应未来发展。 高可靠性:网络建设应立足于现有成熟的技术,具有高可靠性,并考虑主干设备的备份 2. 网络IP地址规划及VLAN划分 企业网计划使用私有的C类IP地址。IP地址分配原则如下:集团使用IPv4地址方案。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题目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题目1(简单) 1、设计一个三人(A 、B 、C )投票的表决电路,当表决某个提案时,多数人同意则提案通过,同时A 具有否决权,即A 不同意时,B 和C 即使都同意也不能通过。要求用与非门实现。 2、用8选1数据选择器产生三变量逻辑函数:BC A AC C B A Z ++= 3、某工厂有三个车间A 、B 、C 和一个自备电站,站有2台发电机F1、F2,F1的额定输出功率是800KW ,F2的额定输出功率是500KW 。A 车间单独生产时需要用电550KW ,B 车间单独生产时需要用电350KW ,C 车间单独生产时需要用电200KW 。 4、试用与非门和反相器设计一个控制电路控制发电机的起停,要求只需启动一台发电机时,不启动两台发电机,只需启动功率小的发电机时,不启动功率大的。 5、某工厂有A 、B 、C 三个车间,各需电力10千瓦,由变电所的X 、Y 两台变压器供电。其中X 变压器的功率为13千伏安,Y 变压器的功率为25千伏安。为合理供电,需设计一个送电控制电路。使控制电路的输出接继电器线圈。送电时线圈通电;不送电时线圈不通电。提供“异或”门、“与非”门、“与或非”门各一片。试完成设计电路, 6、某工厂有三个车间A 、B 、C ,有一个自备电站,站有二台发电机M 和N ,N 的发电能力是M 的两倍,如果一个车间开工,启动M 就可以满足要求;如果两个车间开工,启动N 就可以满足要求;如果三个车间同时开工,同时启动M 、

N才能满足要求。试用异或门和与非门设计一个控制电 路,因车间开工情况来控制M和N的启动。画出逻辑图。 7、设计一个故障指示电路,要求满足以下条件: (1)两台电动机同时工作,绿灯亮; (2)其中一台电动机发生故障时,则黄灯亮; (3)两台电动机都发生故障,则红灯亮。 8、火车站有动车、特快、普快三种列车进出,当三种列车同时进站时,进站的优先顺序是:动车—特快——普快,站台上有三个灯,每个灯亮代表相应的列车进站,设计能完成该功能的电路(要求:用二输入与非门和反相器实现) 9、某单位举办游艺晚会,男士持红票入场,女士持黄票入场,持绿票不管男女均可入场,试用与非门设计这个游艺晚会入场放行的逻辑控制电路。 10、人类有O、A、B、AB四种基本的血型,输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必须符合图示原则,试用与非门设计一血型关系检测电路,用来检测输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是否符合图示关系,如果符合,输出为1,否则输出为0。 11、用八选一数据选择器和与非门设计一个四变量(如A、B、C、D)奇偶判别电路。要求当4个输入中有奇数个高电平1时电路输出高电平1,否则输出低电平0。 12、某自动传输线由三条传送皮带串联而成,各传送皮带均由一台电机拖动。自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书明书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 题目名称:设计“阶梯轴”的机械加工工艺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

工序号工序名称工序内容 1 备料锻造 2 车 1 三爪卡盘夹持工件,车端面见平,钻中心孔。 用尾顶尖顶住,粗车三个台阶,直径、长度均 留2mm余量. 2调头,三爪卡盘夹持工件另一端,车端面, 保证总长259mm,钻中心孔。用尾顶尖顶住, 粗车另外四个台阶,长度、直径均留2mm余 量 3 热处理调质处理硬度24~28HRC 4 钳修研中心孔 5 粗车 1 双顶尖装夹半精车三个台阶,长度达到尺 寸要求,螺纹大径车到 mm,其余两个台阶直径上留 0.5mm余量,切槽三个,倒角三个 2调头,双顶尖装夹半精车余下的五个台阶。 mm及mm 台阶车到图样规

定的尺寸。螺纹大径车到mm, 其余两个台阶直径上留0.5mm余量,切槽三 个,倒角四个 6 修中心孔用金刚石或硬质合金顶尖加压修研 7 精车双顶尖装夹,车一端螺纹M24×1.6-6g 调头,车另一端M24×1.6-6g 8 划线划出键槽及?5位置 9 铣铣两个键槽及一个止动垫圈槽,键槽深度比图 样规定尺寸大0.25mm,作为外圆磨削的余量 10 磨磨外圆Q、M并用砂轮端面靠磨台肩H、I 调头,磨外圆N、P,靠磨台肩G 11 检验按图纸检验 工序说明: 1、该零件先以外圆作为粗基准,车端面和钻中心孔,再以中心孔为定位基准粗车外又以粗车外圆为定位基准加工孔,此即为互为基准原则,使加工有一次比一次精度更高的定位基准面。

2、螺纹因淬火后,在车床上无法加工,如先车好螺纹后再淬火,会使螺纹产生变形。因此,螺纹一般不允许淬硬,所以在工件的螺纹部分的直径和长度上必须留去碳层。 3、为保证中心孔精度,工件中心孔也不允许淬硬。 4、为保证工件外圆的磨削精度,热处理后需安排研磨中心孔的工序,并要求达到较细的表面粗糙度。 5、为消除磨削应力,磨后安排低温时效工序。

现代交换原理时分复用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题目:时分复用与时分交换原理 学号:201420130530 学生姓名:叶礼鹏 专业:通信工程 班级:1421303 指导教师:涂其远 2016年12 月16日

目录 第一章基本原理................................................................. 1.1 时分复用................................................................ 1.2时分交换................................................................. 第二章各模块功能及工作原理分析................................................. 2.1 MT8980引脚功能.......................................................... 2.2用MT8980实现时分交换.................................................... 第三章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四章课设总结.................................................................

第一章基本原理 1.1 时分复用 时分复用TDM是采用同一物理连接的不同时段来传输不同的信号,也能达到多路传输的目的。时分多路复用以时间作为信号分割的参量,故必须使各路信号在时间轴上互不重叠。时分多路复用适用于数字信号的传输。由于信道的位传输率超过每一路信号的数据传输率,因此可将信道按时间分成若干片段轮换地给多个信号使用。每一时间片由复用的一个信号单独占用,在规定的时间内,多个数字信号都可按要求传输到达,从而也实现了一条物理信道上传输多个数字信号。 时分复用是建立在抽样定理基础上的,因为抽样定理使连续的基带信号有可能被在时间上离散出现的抽样脉冲所代替。这样,当抽样脉冲占据较短时间时,在抽样脉冲之间就留出了时间空隙。利用这些空隙便可以传输其他信号的抽样值,因此,就可能用一条信道同时传送若干个基带信号,并且每一个抽样值占用的时间越短,能够传输的路数也就越多。此外,时分复用通信系统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多路信号的汇合与分路都是数字电路,简单、可靠;二是时分复用通信系统对非线性失真的要求比较低。然而,时分复用系统对信道中时钟相位抖动及接收端与发送端的时钟同步问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谓同步是指接收端能正确地从数据流中识别各路序号。为此,必须在每帧内加上标志信号(即帧同步信号),它可以是一组特定的码组,也可以是特定宽度的脉冲。 在实际通信系统中还必须传递信令以建立通信连接,如传送电话通信中的占线、摘机与挂机信号以及振铃信号等信令。上述所有信号都是时间分割,按某种固定方式排列起来,称为帧结构。采用时分复用的数字通信系统,在国际上已逐步建立其标准。原则上是把一定路数电话语音复合成一个标准数据流(称为基群),然后再把基群数据流采用同步或准同步数字复接技术,汇合成更高速的数据信号,复接后的序列中按传输速率不同,分别成为一次群、二次群、三次群、四次群等等。

023《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课程编码:0508062 学分:1 总学时:28 学时 适用专业:三年制高职数控技术专业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是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的大型设计训练,是后续毕业设计的重要基础。本课程在二年级开设,其前导课程是《机械产品测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金工实习》,后续课程有《数控编程》、《毕业设计》等。 2.基本理念 通过为期一周的对真实夹具结构的设计,使学生将所学理论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牢固地掌握机床夹具设计基本知识,了解机床夹具的工作过程,提高机床夹具设计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设计手册、标准和规范的能力,以及工程绘图、设计计算、计算机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3.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是安排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学习之后开展的,是对该课程知识的巩固和深化。以一道工序的夹具设计作为一个项目进行,以企业产品设计流程为学习主线,通过学生在校内高仿真的生产环境之下的真实演练及模拟,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及职业素养。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对每一个项目的设计思路、方案确定、运用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职业素质表现为评价重点,评价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是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真实性设计训练。其主要目的是: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工件定位方案和夹紧机构设计和主要零部件的设计。学习和掌握通用定位方案、夹紧装置、对刀元件、分度元件、加具体的一般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训练从事机械夹具设计的基本技能,包括查阅资料、运用设计手册、标准和规范的能力以及工程绘图、设计计算、计算机操作等方面的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①掌握夹具定位方案的设计和定位元件的选用,能进行定位精度分析;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年产量为10000件的拨叉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 典型夹具设计 学院: ****************** 专业: **************** 年级: 101班 学生姓名: *** 指导教师: *** 日期: 2013.7.1~2013.7.12 教务处制

课程设计任务书 ***** 学院***************** 专业 2010 年级 学生姓名: *** 课程设计题目:年产量为10000件的拨叉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典型夹具设计 课程设计主要内容: 1、绘制拨叉零件的零件图和毛坯图。 2、设计拨叉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并填写: 1)整个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 2)整个零件关键工序的机械加工工序卡。 3、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某工序的夹具一套,绘出总装图。 4、编写设计说明书。 设计指导教师(签字): 教学基层组织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一、摘要 此次,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年产量为10000件的拨叉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典型夹具的设计。要求在设计中能初步的学会综合应用以前所学的课程,并利用图书馆资源查找自己所需的相关内容。通过此次课程设计应能达到以下要求: 1、能熟练地运用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基本理论和夹具设计原理,准确的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定位,夹紧及其工艺规程的制定。 2、通过对某一道工序的加工数据的查询与计算,学会解决加工过程中某工序所需的工艺参数。 3、通过对某一道工序的夹具设计,学会工艺装备设计的一般办法,提高自己结构设计的能力。 4、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源,学会使用手册、查询相关资料。 关键词:拨叉、工艺分析、精度、工艺规格设计、铣床、花键 二、前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我们在大学学完了全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后进行的。是我们在毕业设计前对所学的各科课程得一次综合式的复习,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 我设计的是主要任务是年产量为10000件的拨叉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典型夹具的设计。在课程设计的两个周时间里,查阅了很多手册,终于把我的设计任务完成,在典型夹具的设计的设计中我们小组充分体现出了合作精神,在一次次的提出问题,查阅大量书籍解决问题,需求老师帮助的过程中,我们顺利的完成了此次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一阶梯状轴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一阶梯状轴

1序言------------------------------------------(1) 2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步骤---------------------(2-7) 2.1 生产类型及零件分析-------------------------------------- (2) 2.2确定毛坯及各表面加工方法--------------------------------(2-3) 2.3确定定位基准及划分加工阶段------------------------------(3-4) 2.4热处理及工艺路线----------------------------------------(4-5) 2.5工序设计及加工余量选择----------------------------------(6) 3工艺说明----------------------—-------------(7-17) 3.1 工序一 --------------------------------------------(7) 3.2 工序二 --------------------------------------------(7) 3.3 工序三 --------------------------------------------(7-17) 塞规 -------------------------------------------(7-14)深浅样板 -------------------------------------------(15-16)成型车刀 -------------------------------------------(16-17) 3.4 工序四 -------------------------------------------(17) 4课设总结-------------------------------------(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