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军控

合集下载

1969——1976中国核军控政策调整内情

1969——1976中国核军控政策调整内情

1969——1976中国核军控政策调整内情作者:詹欣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01期回顾中国早期核军控政策,反对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内容。

起初,反对的重点是美国,但在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之后,中国在核军控领域主要是揭露苏联的“假裁军、真扩军”,对美国的批评有所减弱。

事实上,从70年代初调整国家安全战略开始,中国对国际核军控机制的态度就悄然发生了变化,开始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而这种变化正是从中美接触开始的……珍宝岛事件引起毛泽东警觉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在朝鲜战争和台海危机期间,曾多次扬言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也曾试图把中国的核武器计划扼杀在摇篮里。

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无论是从国家利益还是国民情感上说,中国都对美国和苏联控制的国际核军控体制持抵制态度。

这一时期,中国的核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中国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中国郑重承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即著名的“不首先使用原则”。

基于此,当时中国的核军控政策具有两个特点:其一,中国站在被压迫民族一边,强烈反对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反美色彩要浓于反苏;其二,中国所强调的并非单纯的核军控,而是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也就是说,中国早期核军控政策具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

然而,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中苏珍宝岛事件并非简单的军事冲突,它背后笼罩着强烈的核阴影。

过去都是美国对中国进行核威胁,1969年,苏联倚仗核武器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这还是头一遭。

毛泽东随即以他惯用的革命口号提出号召:“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反对任何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特别要反对以原子弹为武器的侵略战争,如果这种战争发生,全世界人民就应以革命战争消灭侵略战争,从现在起就要有所准备。

”9月23日和29日,中国分别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和一次新的氢弹试验,如此密集的两次核试验,也彰显出中国并不畏惧苏联核威胁的决心。

秘密核演习:到底谁在操纵“核按钮”

秘密核演习:到底谁在操纵“核按钮”

秘密核演习:到底谁在操纵“核按钮”作者:来源:《新传奇》2019年第45期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已经明确重新回到“大国竞争”的战略轨道上去。

毫无疑问,美国要把“核遏制”战略翻出来,应对俄罗斯这样的对手。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和北约要相互进行检验。

近日,俄美欧几乎同步举行核武器“战略大演习”。

美国“秘密核弹头”能否就此浮出水面?“讳莫如深”的核反击速度是否即将“摆上台面”?大秀“核肌肉”到底是威慑还是在为实战埋伏笔?秘密核演习争锋上演,到底谁在操纵“核按钮”?美俄欧几乎同时演习核战外媒称,美国、俄罗斯和欧洲几乎同时举行核战争演习,检验自己的战略能力,以防万一发生冲突。

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报道,美国战略司令部10月18日开始与北美防空司令部和美国北方司令部一道举行“年度指挥与控制演习”、“环球雷霆”和“警惕之盾-20”演习。

这些演习旨在“评估美军战略司令部所有任务区域的战备情况,以及联合和野战训练的准备情况,重点是核战备情况”。

与此同时,俄罗斯刚刚结束了“雷霆-2019”演习,有大约1.2万人、5艘核潜艇、105架飞机和213个导弹发射器参加。

这次为期3天的军演包括向阿尔汉格尔斯克州和堪察加半岛发射可携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

俄罗斯军方测试了多种武器,包括RS-24“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3M-54“口径”巡航导弹、“西涅瓦”弹道导弹和“伊斯坎德尔-K”导弹。

先进的S-400地对空导弹系统也进行了测试。

在欧洲其他地方,更为隐秘的与核有关的行动正在进行,美国再次参与其中。

据德新社10月18日报道,北约这个西方军事联盟举行了“坚定正午”演习。

演习中,德国“旋风”战斗轰炸机运送了美国B-61核弹。

另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0月19日援引奥地利《皇冠报》报道,北约盟国在德国举行模拟核战争的秘密联合演习。

报道称,演习在莱茵兰-普法尔茨州举行,演习中使用飞机运送核武器。

德国空军部队派遣战斗轰炸机参加演习。

据悉,德国西部的布歇尔空军基地目前大约存储了20枚美军B-61核弹。

核军控“松绑”下的新冷战阴影

核军控“松绑”下的新冷战阴影

核军控“松绑”下的新冷战阴影作者:暂无来源:《华声·观察》 2020年第6期美国2018版《核态势评估报告》将俄罗斯和中国列为主要核威胁。

李静/文5月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通电话时讨论了全球安全和军控等问题。

白宫随后发表声明说,特朗普总统重申,美国致力于有效的军备控制,不仅包括俄罗斯,还包括中国。

去年8月,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后,将于明年2月到期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是美俄之间仅存的重要双边核裁军安排。

这项条约限制美国和俄罗斯部署的核弹头不超过1550枚,并限制了运载核弹头的陆基、潜基导弹和轰炸机数量。

中国人民大学战略武器与军控问题专家吴日强认为,特朗普多次说要拉中国“入局”,其实只是借口。

核军控处境正在恶化《中导条约》规定美俄两国不再保有、生产或试验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

退出《中导条约》两周后,美国五角大楼就宣布对一种型号的导弹进行了测试。

据报道,美方测试的是一种改进的陆基式海军战斧巡航导弹,常规配置是不配备核武器,导弹飞行超过500公里后精准击中目标。

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谢尔盖·里亚布科夫回应说,这表明美国国防部实际上早就在秘密开发被禁的武器装备,否则不可能在短短几周时间内就准备好展开导弹测试。

2019年12月12日,美国又进行了一次陆基中程弹道导弹的试射活动。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次日表示,美国退约早有预谋,真实目的是通过“自我松绑”放手发展先进导弹,谋求单方面军事优势。

按照计划,美国陆军很快着手部署装备大批陆基巡航导弹和陆基中程弹道导弹,并试图将这些导弹部署到盟国境内,包括欧洲、亚太等地。

此外,美国也在试图将低当量核弹头安装到各类中远程导弹上。

2020年2月4日,美国国防部证实,美国海军已在“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上配备W76-2低当量核弹头,以增强美国的威慑力。

W76-2核弹头的爆炸当量约为5000吨。

去年年底开始在大西洋战备巡航的美海军“田纳西”号战略核潜艇上,少部分“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已配备W76-2低当量核弹头。

美国核力量与核军控裁军政策走向的初步分析

美国核力量与核军控裁军政策走向的初步分析

美国核力量与核军控裁军政策走向的初步分析作者:常青来源:《当代世界》2008年第07期美国是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也是迄今核武器发展最为完善和技术最为先进的国家。

美国的核武器技术和由此形成的核力量对国际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也对其核力量结构和核政策做出了调整,从中可以初步预见美国未来核军控裁军的政策走向。

美国现役核力量的状况美国自1945年7月首次试验原子弹成功以后,先后设计出91种不同类型的核弹,包括34种核炸弹、10种核炮弹、4种反潜核武器、5种核地雷、51种导弹核弹头。

核武器库存量在1966年达到历史最高峰(31323枚,其中战略核武器9014枚,战术核武器22309枚)。

此后美国核武器库存量处于波动状态,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冷战结束时,美国核武库总量约为21000个弹头,此后美国加快了核武库的削减步伐。

到2003年,美国宣布完成了先前的削减计划,专家评估核武库总量大约是10500个弹头。

2004年,小布什总统宣布到2012年将美国的核武库削减“几乎一半”。

2007年12月18日,美国宣布2004年的削减计划已提前5年完成。

据此,美国原子科学家公报的专家认为截至2008年1月,美国核库存大约拥有5400个核弹头,包括约4075个现役的或实战部署的核弹头,其中3575个战略弹头和500个非战略弹头;另外还有约1260枚弹头保存在非现役的或快速反应的库存中。

洲际弹道导弹(ICBM)。

美国从2007年7月12日开始对民兵Ⅲ导弹力量进行削减,蒙大拿州马尔姆斯特罗姆空军基地第341空间大队的第564导弹中队的50枚洲际弹道导弹(以及5个发射控制中心)首批退出现役。

空军计划到2008年中期,将洲际弹道导弹力量从500枚削减至450枚。

为了弥补削减造成的能力降低,空军用新弹头对一些弹道导弹进行了升级。

从2006年10月起,在怀俄明州沃伦空军基地,威力更大的W87弹头(从MX和平卫士洲际弹道导弹上退役下来的)开始代替W62弹头。

核武器问题与核军控体系

核武器问题与核军控体系

核武器问题与核军控体系关于核武器问题与核军控体系的思考核武器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

1945年7月,美国率先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并先后向日本的广岛和长投放了两颗原子弹。

而核武器巨大的破坏力使世界范围内达成一种共识:一种拥有核武器的世界是非常危险的,人类必须做出共同的努力以彻底消除核武器。

然而由于二战结束后以冷战为特点的国际对抗导致了无休止的核军备竞赛出现了可把人类文明毁灭几十次的庞大的核武库。

核武库对于有核国家和无核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为任何一次核战争乃至核事故都是人类所无法承受的。

这种局面使人们无法不考虑一个问题:怎样从根本上消除核武器带给人类的威胁?但在解决核武器问题时我们应该先了解核军控与核裁军体制的形成。

1945年,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一起督促联合国建立一个原子能委员会,责成它制定从国家军备中消除原子武器的种种方案,同时履行其它职责。

联合国一致通过这个决议旨在从国家军备中消除原子武器及所有可用于大规模杀伤的武器。

提出了消除核武器的两大核心问题:“军控”和“裁军”。

军控不止指减少军备,更指冻结现有的军备水平,规定未来某种武器的最高限额,以及对某种武器的发展、使用、部署进行限制等;而裁军则是指消除军备。

1946年,在原子能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国际控制的“巴鲁克计划”,但未能实际操作。

1949年,苏联也成功的爆破了原子弹,由此开始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冷战期间的核军备竞赛。

但在世界性的裁军呼声中,美苏发表了“麦克洛伊——佐林声明”,即销毁所有库存的核化学细菌和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停止生产这一类武器,并且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所有运载手段。

然而,由于在具体操作上达不成一致,双方最终放弃了“全面裁军的努力”,但签订了许多有利于核裁军问题的条约。

在国际军控与核裁军体制中,涉及的最重要的领域有三个,就是核不扩散、核禁试和美苏的双边核裁军。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通过为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坚定了基础。

五核国核军控合作的挑战与机遇

五核国核军控合作的挑战与机遇

五核国核军控合作的挑战与机遇作者:赵通来源:《世界知识》 2020年第5期文/赵通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资深研究员2020年2月12 13日,第九次五核国会议在英国举行。

五核国机制是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法定的核武器国家在条约审议进程中形成的协调机制。

该机制成立于2009年,旨在通过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间的沟通对话,增进互信,尽早实现条约第六条所规定的彻底核裁军的法律义务。

但该机制自建立以来就面临诸多挑战,也曾一度停滞。

鉴于当前国际局势总体动荡,《原子能科学家公报》专家组在1月23日把“末日之钟”拨快20秒,调至距离象征世界末日的午夜仅剩100秒,是冷战迄今人类最接近生存危机的时刻,以此来警示当前核冲突和核军备竞赛的严峻威胁。

五核国机制发挥作用的主要空间在于推动核军控——管控核军备竞赛烈度、降低核军备竞赛的经济成本和安全风险。

在气候变化带来大规模的环境灾难、大范围传染病颠覆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全球经济下挫风险普遍加剧的今天,通过军控合作,避免昂贵、无价值且危险的核军备竞赛符合五核国所有民众的根本利益。

具体来说,五核国机制可在以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维护大国核关系的战略稳定性。

核国家战略稳定性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对彼此核政策的疑虑。

美国认为俄罗斯准备在常规战中抢先使用核武器,而俄罗斯和中国认为美国要主动降低核武器使用门槛并积极发展核作战能力。

五核国有必要设立深入广泛的核政策对话平台,避免误解激化安全困境。

此外,新兴非核军事技术对核武器生存和反击能力带来越来越大的潜在影响。

导弹防御、常规精确打击武器、网络武器、无人系统、人工智能等究竟对核武器及其配套系统带来何种程度的影响,需要五核国设立技术专家组进行共同、透明、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对新兴技术的合理管控同时避免过激反应。

其次,降低核武器使用风险。

避免和平时期核武器保持高戒备状态,避免“基于预警发射”的部署模式,这样的举措可以有效降低误发射风险,但尚未被普遍实施。

转型的前奏:中国核军控政策的早期调整(1969-1976)

转型的前奏:中国核军控政策的早期调整(1969-1976)

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8期!"#$%&'()*+,-#./0121969319764詹 欣 〔摘要〕反对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是贯穿中国早期核军控政策的核心内容。

起初,反对的重点是美国,但在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之后,中国在核军控领域主要是揭露苏联的“假裁军、真扩军”,对美国的批评有所减弱。

中国既要联合美国制衡苏联,在核军控问题上与美国保持某种默契,又要对美苏缓和保持警惕,因而对美国提出的核军控对话持怀疑和警惕的态度。

随着中美接触,中国的核军控政策逐步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但其本质尚未发生变化。

〔关键词〕核军控政策;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中图分类号〕D815.2;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16)-08-0041-10PreludeoftheTransformation:theEarlyAdjustmentofChina’sNuclearArmsControlPolicy(1969—1976)ZhanXinAbstract:TheearlypolicyofChina’snucleararmscontrolwasMao’sdesign,consistentlyopposingthesuper powers’nuclearmonopolywithanti Americanimperialismasthecore.However,aftertheSino Sovietbordercon flictin1969,MaoshiftedattentiontotheSovietUnion,viewingitasthepowerofChina’sbiggestthreat.Inthefieldofnucleararmscontrol,heinsistedonexposingtheSoviet’sbehaviorsof“phonydisarmament,andgenuineexpansion”andcriticizingvarietyofSoviet’sdisarmamentproposals,whilecriticismoftheU.S.policiesandac tionsturnedtobelessandlessintense.TheU.S.playedanimportantroleintheChina’ssubtlechangeofitsnucleararmscontrolpolicy.ChinacooperatedwiththeU.StodetertheSoviet’sdisarmamentproposalintheU.N.Meanwhile,ChinakeptvigilantagainsttheU.S. Sovietdétente.Itisworthynoticingthat,regardlessoftheminorchangesinChina’snucleararmscontrolpolicyduringMao’slastyears,itsoverallnuclearstrategyanditsforeignpolicyremainedrevolutionaryandidealistic. 许多学者都把中国参与国际核军备控制(以下简称核军控)①机制简单地分为三个阶段,即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基本抵制,到80年代的部分参与,再到冷战结束后的全面参与。

核不扩散机制面临的严峻挑战

核不扩散机制面临的严峻挑战

◆核不扩散机制面临的严峻挑战1、《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面临严重信任危机。

2005年5月,第七届NPT审议大会无果而终。

NPT是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基石和核心,大会的失败无疑使国际社会失去一次推动核裁军、加强防核扩散全球努力的重要机会,极大地削弱了NPT条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对以该条约为基础的国际核不扩散体系造成重大冲击。

尤有甚者,2005年7月,布什政府不顾印度并非NPT签署国这一事实,与印度签订《民用核合作协议》。

布什政府向没有加入NPT而拥有核武器的印度提供核物项和技术,打破了该条约中无核国家与核国家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是对该条约和国际防扩散机制完整性和根本性的挑战。

2、美国对国际防核扩散进程的冲击。

美国作为世界上拥有最大核武库的国家,不仅没有根据条约规定朝最终销毁自己核武库方向做出应有努力,而且还千方百计地继续发展自己的核优势。

3、核军控与核裁军进程陷于停顿状态。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核裁军“中间步骤”起步艰难。

第二,日内瓦裁谈会和联合国裁军审议委员会在核军控和核裁军问题上无所作为。

第三,《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审批进程受阻,条约短期内生效前景黯淡。

因为,美国明确表示布什任期内不考虑批约问题,且正在不断削减向条约组织提供的经费。

受其影响,一些国家也在徘徊观望。

作为核不扩散的重要支柱之一,CTBT作用正在减弱。

4、地区核问题谈判进程举步维艰。

朝鲜核问题仍处于僵局,美国与朝鲜之间在朝核议题以外问题上的歧见阻碍会谈重开。

伊朗核问题谈判僵局未破。

美国和伊朗在对待核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相去甚远,相互妥协的余地很小。

5、此外,核恐怖主义问题、核材料和核技术的地下黑市问题等等,也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构成严峻挑战。

◆核不扩散机制陷入困境的根源1、美国坚持推行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秩序的全球战略和核霸权政策,对国际安全和核不扩散体系构成愈益严重的挑战。

其一,冷战结束以后,美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其称霸世界的欲望更加膨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的研究综述编者按:冷战结束以来,随着1995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无限期延长和1996年《全面禁止核实验条约》的通过,标志着国际社会的核不扩散努力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在国际上仍然存在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特别是朝鲜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的先后出现,表明了国际核不扩散体制仍然面临一定的挑战。

所以,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的研究仍显得十分必要。

由于中国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本文参阅了国外大量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原始材料和国外学术界对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研究的权威研究成果,对国外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研究进行了概述,以期对国内学者核不扩散体制的研究有所启迪。

自从核武器出现以来,由于其威力巨大,所以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对它进行严格控制。

几十年来,除了达成《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这一基本防扩散条约之外, 国际社会还制订了各种各样的公约、协定,成立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共同构筑了一个庞大的限制核武器扩散的体制,其内容具体包括:第一,有关核裁军的条约,如《美苏关于销毁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等。

第二,关于限制核武器部署空间及有关无核区的条约,包括《外层空间条约》等。

第三,限制核武器发展的条约,包括《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等。

第四,有关无核国家安全保障问题的文件。

第五,国际出口控制与核查机构,包括核出口委员会、核供应集团、国际原子能机构等。

国际核不扩散体制有效地遏制了核武器及核材料的扩散,促进了核裁军的进展,对维护国际和平、安全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特别是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签署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作为最具普遍性的国际军控条约,为防止核武器扩散、实现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努力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安全形势正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日益突出,恐怖主义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交织,使防扩散面临新的复杂因素和挑战。

核扩散的潜在破坏性由于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威胁突出而上升。

原有的以国家为对象,以传统威胁为目标的防核扩散国际规范,已很难应对核恐怖主义等新型核扩散威胁。

另一方面,不稳定的国际安全环境,特别是出现了以武力解决问题、以军事手段“先发制人”应对核扩散的倾向,这就更加深了一些国家的不安全感。

当“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战争”事实上是改变政权战争时,“拥核自保”就可能成为更有吸引力的选择。

在一些特殊领域(如导弹和导弹防御)和地区(如朝鲜半岛、中东地区),控制与反控制斗争日趋尖锐。

特别是近几年以来所出现的朝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更是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的研究在国外学术界一直是个重点研究领域。

一国外对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的研究共分三个阶段: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中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及以后。

自从1945年美国拥有核武器以后,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世界上公开宣布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已经达到了五个,而且,自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1953年发表了“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演说后,核技术在世界的传播速度也大大加快,这引起了人们对核武器扩散问题的关注。

①迫于世界舆论的压力和保持核垄断的需要,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主持举行了有关《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谈判,但由于它们在北约“多边核力量”特别是关于联邦德国获得核武器问题的讨价还价,这一谈判竟然拖了八年之久。

也就在这一时期,国际学术界开始了对国际核不扩散问题的研究。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为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研究的第一个阶段。

这一阶段学术界在此问题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核武器扩散的前景、有些国家不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核扩散的定义和对《核不扩散条约》的评价等几方面。

1、在核武器扩散的前景上,国际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1)绝对的悲观主义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核武器的扩散是不可避免的。

②(2)有条件的乐观主义观点。

这一派认为,某种形式的核扩散将降低核战争的可能性,他们还认为,核武器扩散的实际危险可能会促使有核国和无核国家采取军备控制行动,主要核大国采取一致的行动对遏制核武器的扩散是必要的。

③(3)悲观主义的怀疑论。

大多数的学者都持有这一观点。

他们认为,极端悲观主义者对国际关系的看法过于简单化,但又认为乐观主义观点得不到验证,而且很危险,如赫尔曼·卡恩就认为加洛斯的论点“看似有道理的却不能让人信服”。

④这些怀疑论者都赞同卡恩的观点“加洛斯的论点太危险不能付诸实践。

”⑤他们不能完全确定进一步的核扩散将会带来什么后果,但都希望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观点不要在现实中得到实践。

⑥2、一些国家不签署《核不扩散条约》的原因。

学者们普遍认为,一些国家保留核选择的目的在于:维护本国在有冲突的地区的安全;保持国家的政治独立和与超级大国进行讨价还价的能力;提升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保留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权力。

⑦3、对《核不扩散条约》的评价。

在此问题上,支持条约的学者认为,这个条约有利于遏制核武器的扩散,降低战争爆发可能性;而对它持批评态度的则认为,这个条约有不少缺陷:法国和中国这两个核国家和许多有核能力的非核国家没有签署;制约了非核国家民用核技术的发展;有核和非核国家的义务不平衡;造成国家间在政治地位上不平等;并不能消除核扩散的前景。

⑧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国外对对核不扩散的研究还只是初步的,主要围绕着《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有关的一些问题展开,涉及面较窄,如核不扩散条约的内在缺陷、它对核扩散的影响等问题和如何控制核武器的扩散都没有涉及到;即使已经研究的问题,也不够深入,如对有的国家不参加《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原因问题上,主要是分析了政治上的原因,而对它们在大国安全保证的可靠性和获得稳定的核材料供应的担心及它们对核不扩散条约的歧视性的批评等方面,则研究不够深入。

不过,这一时期的研究也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引起了人们对核扩散问题的关注。

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和八十年代,国外学术界对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的研究进入了高潮。

这主要是受到一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1974年印度的核爆实验引起了世界对核武器扩散的极大担心;核技术的扩散导致越来越多的国家具有了核能力;因第三次中东战争所引发的石油危机使各国更加重视核能开发;这一时期召开的几次《核不扩散条约》评论会议也促进了核不扩散体制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出口核技术、燃料和设备,美国已不再享有和平利用核能方面的垄断地位。

这一时期核不扩散体制研究的特点是在原有的议题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如在核武器扩散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影响问题上的争论、核武器扩散缓慢原因的探讨和如何控制核武器扩散的研究等。

在这一时期,学术界探讨了国际社会达成《核不扩散条约》的主要目标,他们的观点归结为:(1)、阻止出现新的独立的核国家;(2)、为世界范围核能工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框架;(3)作为控制军备竞赛和推动核裁军措施之一;(4)实现一个无核世界。

①出于对核武器扩散危险的深刻认识,学术界积极探讨如何防止核武器扩散,并提出了不少措施,认为控制核扩散的难处在于核能源和技术的两重性,但不管是采取部分还是全面的措施来维持和强化核不扩散机制,学者们对于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都有着激烈的争论。

对于防止核扩散措施应采取核出口控制机制还是综合利用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对于所采取的措施应该是单边的还是多边的,或者是采取单边还是多边行动,也有争论。

②而在核武器的扩散和核供应的关系问题上,有两大传统的思想流派,一派认为核武器的扩散与核材料、设备和技术的出口有关,他们认为应该对核供应采取更加全面和严格的限制。

另一派认为,核武器扩散主要是个政治问题,与核供应只是有间接的关系。

③这一时期《核不扩散条约》不仅得以维持,而且没有出现新的核国家,这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

有的学者分析了《核不扩散条约》得以维持下去的原因:(1)、它是全球唯一的禁止核武器协议,不管它有多少局限性,它的存在总比没有要强得多。

(2)、大多数的非核国家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获得核武器。

(3)《核不扩散条约》更符合现存无核国的利益。

④对于核武器的扩散比预期的慢,也有学者进行了分析,核武器扩散缓慢的原因是因为一些无核国家原则上反对核武器及其扩散,而其他国家反对核武器及其扩散则是出于他们的国家利益。

对大多数,也许是全部无核国来说,他们选择成为非核国家,(1)是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上受限;(2)有一超级大国向它们提供了安全保证;(3)相对有利的安全环境;(4)认识到如果它们发展核武器,会导致超级大国或本地区的敌对国家的敌视,甚至是遭到先发制人的打击,这都会导致地区形势的不稳定,甚至是军备竞赛,这也最终会造成自身国家的不安全。

至于既不是出于原则也不是出于国家安全利益而反对核武器的情况,则是国际核不扩散机制运作的结果。

①还有的人对《核不扩散条约》持批评意见,他们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政界人士,他们力量相对较弱。

另一类是西方和第三世界的学术界人士,他们的力量相当大,从他们的观点划分,他们又分两派,一派认为“这个条约是失败的”,因为他们认为:(1)只有停止所有核活动才能解决核武器扩散问题;(2)应该把这个条约与其他核裁军协议联系起来;(3)签署此条约的成员缺乏普遍性。

而另一派的不满则集中在此条约结构和运作上的缺陷:(1)它具有歧视性,它限制非核国家获得核武器,对有核国家的核武器不作限制;(2)在此条约第三条包括保证条款的核查机制只集中于可裂变材料的获取,而不是集中在核武器或装置的生产上。

(3)没有提供足够的民用核技术给签署条约的非核国家。

②有的学者认为《核不扩散条约》的第四条规定无核国家可以放弃核武器选择以换取不受限制地获取“和平”核技术,这就使无核国家所储存的钸可以很容易就被用于制造核武器,所以这个条约内在的危险就是它使与核武器紧密相关的核活动合法化了。

③有的学者详尽地分析了一些国家反对《核不扩散条约》和试图获取核武器的动机:(1)加入此条约就会阻碍它们利用民用核技术;(2)这个条约带有歧视性;(3)在核问题上持暧昧立场是有利的;(4)、大国获取核武器是为了抵消其他大国所拥有的核武器;(5)有的国家开发核武器是因为它怀疑大国盟友对其国家安全保证的可靠性;3、没有核盟友的国家当它的对手拥有了核武器后,它自己也想拥有;(6)一个国家试图获取核武器是因为害怕它的对手现在和将来的常规力量;(7)有些国家发现发展核武器要比进行军备竞赛要便宜和安全得多;(8)有些国家发展核武器是为了进攻目的;(9)为了提高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10)有的国家发展核武器是因为似乎“别人都在这么做。

”④而有的学者则分析了“核门槛”国家发展核武器的制约因素:国内的反对力量、双边的限制措施、外援减少所带来的潜在损失、制裁的威胁和引起地区军备竞赛的危险、核不扩散机制的作用和国际上一致反对核扩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