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国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国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国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22016

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Foundation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国学基础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三年级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国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国学发展的历史,掌握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高文学鉴赏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国学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着重了解国学的发展和基本内容,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文字形成的原因。

(三)实施说明

1.国学基础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三年级使用,共24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采用教师讲授、分析,与学生自行阅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尽可能组织学生自行阅读的前提下,写出书面发言提纲,开展课堂讨论,使学生了解国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4.本课程建议采用课堂讲授、对话、讨论以及实际运用能力考查等多种教学手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对选修课的要求

已完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二年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习题的选择以围绕教材筛选出的练习题为主,同时在讲授过程中加以扩充,实践环节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国学知识比赛,观看反映国学内容的历史影视作品,并对著名作家和作品进行课堂辩论,还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国学发展的历史,掌握国学基础知识和发展情况,能结合社会现实体会中国的文化。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查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国学基础教程》,刘韶军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二、中文摘要

国学基础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三年级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国学发展的历史,掌握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高文学鉴赏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1部分国学概说

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 第1.1部分国学该说(讲课1学时)

具体内容:

国学的定义及国人为国学正名的过程。

重点、难点:

了解国学的定义。

习题:

课后习题及补充练习

第1.2部分学习国学的方法(讲课1学时)具体内容:

了解学习国学的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学习国学的方法。

习题:

课后习题及补充练习

第2部分经部之学

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上机:0

第1.1部分经部之学(上)(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

学习经部之学的形成、发展和经部之学的类别。重点、难点:

掌握经部之学的类别。

习题:

课后习题及补充练习

第1.2部分经部之学(下)(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

学习三礼之学、四书之学和乐经之学。

重点、难点:

了解三礼之学、四书之学和乐经之学。

习题:

课后习题及补充练习

第3部分史部之学

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上机:0

第1.1部分正史之学(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学习正史之学的内容和影响。

重点、难点:

掌握正史之学的内容。

习题:

课后习题及补充练习

第1.2部分编年之学(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学习编年之学的内容和影响。

重点、难点:

掌握编年之学的内容。

习题:

课后习题及补充练习

第4部分子部之学

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上机:0

第1.1部分子部之学(上)(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

学习诸子十家的纵横观。

重点、难点:

掌握诸子十家的纵横观。

习题:

课后习题及补充练习

第1.2部分子部之学(下)(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

学习魏晋之后的子部之学。

重点、难点:

掌握魏晋之后的子部之学。

习题:

课后习题及补充练习

第5部分集部之学

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上机:0 第1.1部分别集和总集(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学习别集和总集的形成和发展。

重点、难点:

掌握别集和总集的形成和发展。

习题:

课后习题及补充练习

第1.2部分诗文评(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学习诗文评论的内容。

重点、难点:

掌握诗文评论的内容。

习题:

课后习题及补充练习

第6部分历代国学大师的成就

总学时(单位:学时):6 讲课6 实验:0上机:0 第1.1部分汉唐国学大师及其成就(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

学习汉唐国学大师及其成就。

重点、难点:

了解汉唐国学大师及其成就。

习题:

课后习题及补充练习

第1.2部分宋元国学大师及其成就(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

学习宋元国学大师及其成就。

重点、难点:

了解宋元国学大师及其成就。

习题:

课后习题及补充练习

第1.3部分明清国学大师及其成就(讲课2学时)具体内容:

学习明清国学大师及其成就。

重点、难点:

了解明清国学大师及其成就。习题:

课后习题及补充练习

《材料物理》 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英文) 中文名称:材料物理 英文名称:Physics of Materials 二、课程代码及性质 课程代码:080114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 三、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40(理论学时:40学时;实践学时:0学时) 学分:2.5 四、先修课程 大学物理、材料科学基础 五、授课对象 本课程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功能材料专业学生开设。 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1、掌握材料物理(能带论、晶格振动、材料磁性)的基本理论,具备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掌握功能材料的物理(电学、热学、磁学、光学)现象与本质规律,培养学生开发新型功能材料的能力; 3、了解功能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影响材料物理性质的基本理论。晶体结合、能带论、晶格振动与热学性质、

材料的磁性 教学难点: 能带论、材料的磁性、材料的介电性、超导电性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以课堂讲授为主,阐述该课程的基本内容,保证主要教学内容的完成; (2)从材料的物理性质及物理现象为引导、探讨产生光、电、磁的材料物理本质,掌握重要的理论。。 教学手段: (1)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在课堂上通过PPT讲授方式,实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2)强调研究思路的创新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一个基本理论学习介绍后再增加介绍其带来新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研究突破,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1)总体安排 教学内容与学时的总体安排,如表2所示。 (2)具体内容 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如下: 绪论(2h) 第一章晶体结构(4h) 1.1 晶格的周期性 1.2晶格的对称性 1.3 倒格子 1.4 准晶 第二章晶体结合 (4h) 2.1晶体结合的普遍描述 2.2 晶体结合的基本类型及特性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 课程名称 操作系统原理 二. 学时与学分 学时共64学时(52+12+8) 其中,52为理论课学时,12为实验学时,8为课外实验学时 学分 4 三. 先修课程 《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 《IBM—PC宏汇编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 四.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如下目标: 1.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技术,包括现代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策略与方法、操作系统进程管理机制、现代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 2.了解操作系统的结构与设计。 3.具备系统软件开发技能,为以后从事各种研究、开发工作(如:设计、分析或改进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提供必要的软件基础和基本技能。 4.为进一步学习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等课程打下基础。 五. 适用学科专业 信息大类各专业

六. 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主要内容: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阐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主要功能及实现技术,重点论述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运行机制;系统资源管理的策略和方法;操作系统提供的用户界面。讨论现代操作系统采用的并行处理技术和虚拟技术。本书以Linux系统为实例,剖析了其特点和具体的实现技术。 理论课学时:52学时 (48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考试2学时) ?绪论4学时 ?操作系统的结构和硬件支持4学时 ?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4学时 ?进程及进程管理8学时 ?资源分配与调度4学时 ?存储管理6学时 ?设备管理4学时 ?文件系统6学时 ?Linux系统8学时 七、教材 《计算机操作系统》(第2版),庞丽萍阳富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2月 八、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国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国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22016 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Foundation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国学基础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三年级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国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国学发展的历史,掌握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高文学鉴赏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国学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着重了解国学的发展和基本内容,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文字形成的原因。 (三)实施说明 1.国学基础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三年级使用,共24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采用教师讲授、分析,与学生自行阅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尽可能组织学生自行阅读的前提下,写出书面发言提纲,开展课堂讨论,使学生了解国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4.本课程建议采用课堂讲授、对话、讨论以及实际运用能力考查等多种教学手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对选修课的要求 已完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二年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习题的选择以围绕教材筛选出的练习题为主,同时在讲授过程中加以扩充,实践环节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国学知识比赛,观看反映国学内容的历史影视作品,并对著名作家和作品进行课堂辩论,还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国学发展的历史,掌握国学基础知识和发展情况,能结合社会现实体会中国的文化。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查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国学基础教程》,刘韶军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二、中文摘要 国学基础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三年级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国学发展的历史,掌握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高文学鉴赏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UbuntuLinux操作系统第2版(微课版)—教学大纲

《Ubuntu 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 4 学时:48 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类计算机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课程安排在第学期。 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管理、软件使用和编程环境部署。本课程将紧密结合实际,以首选的Linux桌面系统Ubuntu 为例讲解操作系统的使用和配置,为学生今后进行系统管理运维、软件开发和部署奠定基础。整个课程按照从基础到应用,从基本功能到高级功能的逻辑进行讲授,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掌握相关的技术操作技能。 前导课程: 《计算机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 后续课程: 《Linux应用开发》 二、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上,要求学生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配置管理、桌面应用、编程和软件开发环境。 技能上,要求学生能掌握Ubuntu 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方法和使用技能,涵盖系统安装和基本使用、图形界面与命令行、用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桌面应用、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Android应用开发、LAMP 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部署,以及Ubuntu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培养的IEET核心能力: ?具备系统管理方向的系统工程师的工程能力:掌握Linux配置管理和运维,包括用 户与组管理、文件与目录管理、磁盘存储管理、软件包管理、系统高级管理、服务器安装与管理。 ?具备应用开发工程师的开发环境部署能力,包括Shell编程、C/C++编程、Java与 Android应用开发、LAMP平台与PHP、Python、Node.js开发环境的部署和流程。 ?基本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接受企业 的文化;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基本能力;具有基本的英语文档阅读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理解Ubuntu Linux的相关英文资料。

教学大纲-安徽大学

《大学物理A》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中文名称:大学物理A 课程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A 课程代码:GG32001、GG32002 学分/学时:8/136 开课学期:第二、三学期 课程类別: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后修课程: 开课单位: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1. 课程性质:《大学物理A》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内容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知识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 2. 教学目标:通过《大学物理A》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自然界物质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为后继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一步获取有关知识奠定必要的物理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养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定性分析、估算与定量计算的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获得同步提高与发展,提升其科学技术的整体素养。 3. 本课程知识与能力符合下列毕业要求指标点: 1.能够运用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理解电子信息工程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科学原理。 2.能够将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运用到复杂工程问题的适当表述之中。(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物理学与我们周围的世界、物理学研究对象、物理学与哲学、自然科学和 工程技术的关系、物理学的发展、学习物理学方法及对学生要求。 (2)基本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物理学目的、方法、激发学习物理学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物理学的地位和作用及发展。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4学时) §1-1 质点运动的描述 §1-2 圆周运动 §1-3 相对运动 (1)教学重点: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概念和相互关联,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 (2)教学难点:各物理量的微积分运算、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3学时) §2-1 牛顿运动定律 §2-2 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2-3 牛顿定律的应用举例 (1)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几种常见力的基本作用规律。 (2)教学难点: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简单的质点动力学问题;牛顿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4学时) §3-1 变力的功动能定理 §3-2 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 §3-3 功能原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 (1)教学重点:变力的功,质点的动能定理;保守力,势能,功能原理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功能原理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四章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4学时) §4-1 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4-2 动量守恒定律 §4-3 质心质心运动定理 (1)教学重点: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五章角动量守恒与刚体的定轴转动(7学时) §5-1 角动量与角动量守恒定律 §5-2 刚体的定轴转动 §5-3 刚体定轴转动中的功能关系 (1)教学重点:刚体定轴转动定律,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守恒定律;转动惯量的概念;变力矩作用下的定轴转动问题;定轴转动角动量守恒的判别。 (2)教学难点:转动惯量的概念;变力矩作用下的定轴转动问题;定轴转动角动量守恒的判别;刚体的转动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七章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10学时) §7-2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7-3 洛仑兹坐标变换和速度变换

《国学基础》课程大纲

《国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国学基础 英文名称: 课程编码: 学分: 4学分 总学时:32学时 适用专业:五年制二年级航空服务专业 理论学时:32学时 实训学时:0学时 执笔人: 冯杜娟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国学虽不是一门专业、一个科目,但却是各种学问生发的土壤。大到中国文化的标志,促进民众了解本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小到增进个人的文化内涵,护养根本,滋养灵魂。国学,不可不立。《国学基础》是一个国学的入门课程,主要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为学生构建一个了解国学、学习国学的框架体系。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国学的内涵、外延及发展演变;了解国学的内容框架体系;了解经史子集释道等相关内容。 2.学会诵读经典、乐于背诵经典、增加文化底蕴。 3.形成一定的收集、整理、传播、交流,运用国学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讲国学概述 8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学的内涵及发展演变;掌握国学的框架体系。 教学重点:什么是“国学 第一节什么是国学 一、何谓“国学”? 二、国学的框架体系 三、有“西学”,所以有“中学”、“国学” ——国学概念的历史回顾 四、中西方知识形态与学术分类差异 ——新国学的历史任务 第二节为什么要学国学

一、为什么要研究“国学”? 二、关于现代“国学”热的思考 第三节朱子家训诵读 第二讲经学 6学时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经学的发展历程及框架体系。教学重点:经典概述 第一节经学的发展 一、“经典”的确立 二、历代经学 第二节经典概述 一、易经 二、诗经 三、“三礼” 四、春秋 五、孝经 六、尔雅 七、“四书” 第三节:经学与传统文化 一、史部目录学 二、经部史籍简说 三、史籍的传统分类 四、经学与学术

计算机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大纲 (参考学时:约48学时) 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意义 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计算机系统结构是计算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说明,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主要依靠器件的变革和系统结构的改进。今天,在器件潜力几乎达到极限的情况下,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改进尤为重要。 本课程是从外部来研究计算机系统, 即使用者所看到的物理计算机的抽象;编写出能够在机器上正确运行的程序所必须了解到的计算机的属性;软硬件功能分配及分界面的确定。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学生熟悉现代计算机系统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开发、应用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系统结构的分析能力,掌握系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即如何最合理地利用新器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设计并构成综合性能指标最佳的计算机系统。 本课程为计算机专业(本科)高年级课程,需要综合几乎所有计算机专业基础和相关的前继专业课程知识。主要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课程。本课程的新内容为超标量处理机、超流水线处理机、向量处理机、并行处理机、线程级并行、多核处理器、多处理器系统及其并行计算等。 1.教学内容 本课程知识结构图如图1所示。

第一部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础 1.教学内容 2.计算机的发展及其分类; 3.计算机系统多级层次结构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基本概念; 4.计算机系统设计的评价标准和定量原理; 5.软件、器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 6.计算机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定义,计算机组成定义,计算 机实现定义,系统结构、组成与实现的三者关系,透明性,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原理),MIPS定义,MFLOPS 定义。 2.掌握内容: 弗林分类法,冯·诺依曼计算机特征,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演变,软件、器 件、应用对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影响,模拟与仿真。 3.了解内容: 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发展,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系统设计的主要方法。 3.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实现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2.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Amdahl定律,CPU性能公式,并行性原理,局部性 原理); 3.系统结构的评价标准; 4.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分类。 难点: 1.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定量分析原理。 第二部分计算机指令系统 1. 教学内容 1.数据类型; 2.寻址技术; 3.指令系统的设计; 4.指令系统的改进。 2.教学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内容:数据表示和数据结构,自定义数据表示,大端存储和小端存储,寻址 方式,指令格式的优化(Huffman编码法、扩展编码法),RISC的定义与特点,减少指令平均执行周期数方法。

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大纲培训课件

《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193Z703 2.课程体系/类别:专业类/专业实践课 3.课程性质:必修 4.学时/学分:1W/1学分 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画法几何、机械原理 6.适用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二、课程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机械创新设计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机械创新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提高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搭建机电一体化产品模型,探索产品各功能的实现方法,真正做到充分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通过该课程实习,使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勤于动手、勤于观察,善于阅读、善于思考,独立钻研、精诚协作。 课程目标及能力要求具体如下: 课程目标1. 通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系统运动方案的构思,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提高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2.利用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搭建机电一体化产品模型,探索产品各功能的实现方法,真正做到充分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课程目标3. 能够针对自己的创新设计目标,清晰的讲述创新设计思路、依据和设计结果等,较好的完成答辩;同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勤于动手、勤于观察,善于阅读、善于思考,独立钻研、精诚协作。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表所示为《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方面的教学设计。 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

四、课程的考核环节及课程目标达成度自评方式 (一)课程的考核环节 1.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由平时成绩(含设计表现、到课率等)和业务考核成绩(实习报告的完成及质量情况,答辩情况)组成,均按百分制记分,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业务考核成绩占70%。 2.指导教师按照课程设计的评分标准,对指导的学生进行业务考核,并填写、上报成绩单。 3.课程设计按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五个等级评定总成绩。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也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调整,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总分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得分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分) (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均值 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100= 课程目标评价内容及符号意义说明如下表,字母A 、B 、C 分别表示学生考勤、课堂表现、业务考核的实际平均得分,其中,C = C 1+C 2;C 1为设计说明书、图纸等资料的分数,C 2为答辩得分。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计算机操作系统 总学时:68 理论学时:56 实验学时:12 一、课程性质及培养目标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本课程将全面系统地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工作原理,包括操作系统内部工作过程与结构及相关概念、技术和理论,并作为实例介绍目前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的工作原理。在各章节中会介绍当前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的各部分功能及实现作为实例,以求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能够融会贯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地位和特点,熟练掌握和运用操作系统在进行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管理和调度时常用的概念、方法、算法、策略等。 二、课程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在总结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制定本课程的教学原则为:理论讲解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例如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例如演示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例如讲练结合法、实验法等)。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单元操作系统引论 1、教学内容 任务1 操作系统概述 任务2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任务3 操作系统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对操作系统形成初步的认识,对操作系统中的概念有整体的了解。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掌握操作系统类型和功能、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熟练掌握操作系统定义。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操作系统的分类、基本特征和功能 教学难点: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 4、复习参考题 ⑴OS的作用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⑵OS有哪几大特征?最基本得特征是什么? 第二单元操作系统原理基础 1、教学内容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述操作系统的原理,使学生不仅能够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而且可以学到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主要内容 包括:操作系统的概论;操作系统的作业管理;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原理; 操作系统的进程概念、进程调度和控制、进程互斥和同步等;操作系统的各 种存储管理方式以及存储保护和共享;操作系统的设备管理一般原理。其次 在实验环节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 操作系统等。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计算机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方向课,也可以面向计算机类的其它专业。其任务是讲授操作系统的原理,从系统内部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以级软件设计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同时介绍实例操作系统的若干实现技术。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操作系统内部获知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理解操作系统几大管理模块的分工和管理思想,学习设计系统软件的思想方法,通过实验环节掌握操作系统实例的若干实现技术,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 三、面向专业: 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四、先修课程: 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计算系统基础,C/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结构,数据结构等为先修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先修课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结构等课程的知识融入到本课程之中。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2学时) 第一节:操作系统的地位及作用 操作系统的地位(A);操作系统的作用(A)。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功能 单道系统与多道系统(B);操作系统的功能(A)。 第三节:操作系统的分类 批处理操作系统(B);分时操作系统(B);实时操作系统(B)。 第二章:作业管理(2学时) 第一节:作业的组织 作业与作业步(B);作业的分类(B);作业的状态(B);作业控制块(B)。 第二节:操作系统的用户接口 程序级接口(A);作业控制级接口(A)。 第三节:作业调度 作业调度程序的功能(B);作业调度策略(B);作业调度算法(B)。 第四节:作业控制 脱机控制方式(A);联机控制方式(A)。 第三章:文件管理(8学时) 第一节:文件与文件系统(1学时) 文件(B);文件的种类(B);文件系统及其功能(A)。 第二节:文件的组织结构(1学时) 文件的逻辑结构(A);文件的物理结构(A)。 第三节:文件目录结构(1学时) 文件说明(B);文件目录的结构(A);当前目录和目录文件(B)。 第四节:文件存取与操作(1学时) 文件的存取方法(A);文件存储设备(C);活动文件(B);文件操作(A)。 第五节: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2学时) 空闲块表(A);空闲区表(A);空闲块链(A);位示图(A)。 第六节:文件的共享和保护(2学时)

自然科学基础大纲汇总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11ZB003 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 natural science base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授课学时:64 学分: 4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课程目标: 知识: 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 ?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 ?宇宙世界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结构、起源、特征、演化 ?地球环境及演化、自然地理分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物质构造之迷、运动和力、分子运动和热、电磁与光 ?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无机界与无机化学、有机物与有机化学 ?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技术 能力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先修后续课程:先修中学化学、中学物理、中学生物及中学地理等课程 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了解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2.理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重点与难点】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主要内容】 1.1 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1.2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1.3 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第二章宇宙世界 【目的要求】 1.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及太阳系的组成。 2.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3.掌握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2.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主要内容】 2.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大爆炸宇宙论、天体系统及其演化、银河系。 2.2太阳和太阳系:太阳系的结构与起源、太阳的特征与演化、太阳系的行星和卫星。 第三章地球环境系统 【目的要求】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环境科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生态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 2.理解地球各圈层的成分和特点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地球系统及其演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3. 掌握大地构造理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重点与难点】 1.地球各圈层的成分和特点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地球系统及其演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2.大地构造理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主要内容】 3.1 地球环境:地球的圈层构造、大地构造理论、地表形态及其演化、地球大气、地球上的

国学讲座大纲

《国学讲座》复习纲要 1、神话是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及对理想追求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属民间文学的范畴。 2、神话所蕴含的是人类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追问和回答:宇宙是如何创生的?宇宙的创生在什么时候?谁发明了种植五谷养育我们人类?世界上的第一人是谁?人由何而生? 3、神话大致分为五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4、创世神话是指讲述人类原始时期,世界、人类、文化起源的神话。以盘古开天辟地最为著名。 5、始祖神话是指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首推女娲补天。 6、洪水神话是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最杰出的是鲧禹治水。 7、战争神话主要记载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代表作是黄帝战蚩尤。 8、发明创造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他们都有着神异的经历或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征服自然,造福人类。具有代表性的是燧人氏钻木取火。 9、神话产生的背景: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类对社会、自然认知能力很低,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世界被神化就产生了神话。 10、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一是神话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二是神话的表现方式、创作手法为文学创作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三是神话宏扬民族正气的精神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11、中国古代神话对科学有怎样的启迪之功:一是神话中幻想的东西后来常常被科学所实现,神话竟成了科学的预言;二是神话不知不觉地走向了科学,神话似乎变成了“科学的幻想”。 12、诸子:指先秦至汉初的各派学者或其著作。也可指官名。百家:指学术上的各种派别。 13、所谓诸子百家,实际只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等10家发展成学派。

操作系统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操作系统》总学时与学分:72学时 4学分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授课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操作系统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涉及考研等进一步进修的重要课程,是计算机 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操作 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和一般的管理方法,从而为学生以后的 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时安排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章 节 内 容学 时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5第二章 进程管理12第三章 处理机调度与死锁12第四章 存储管理12第五章 设备管理10第六章 文件管理8第七章 操作系统接口4第八章 网络操作系统3第九章 系统安全性3第十章 UNIX 操作系统3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发展过 程,知道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计算机系统的首次扩充,是 现代计算机系统必须配置的软件。 基本要求:掌握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发展过程、基本特征及主要功能;了解操作 系统的结构设计 本章重点: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以及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本章难点:操作系统基本特征的理解,操作系统主要功能的体现。 教学方法: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电气课件中调试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

外科学教学大纲完整版

外科学教学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外科学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Surger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128讲课学时:96实践学时:32 学分:8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 先修课程:《外科学总论》、《系统解剖学》、《内科学》、《病理学》、《生理学》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外科疾病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其他疾病,一般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外科决不等于手术。外科学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技能,同时也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科学基础。 外科学教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外科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较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该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灌输与启发相结合、讲解与提问相结合、讨论和发言相结合,阐述了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第十九章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2、熟悉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处理原则。 3、熟悉脑疝的临床表现。 4、了解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教学内容】 1、颅内压增高的概念、颅内压的调节与代谢、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2、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3、颅内压增高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4、脑疝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二十章颅脑损伤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脑震荡、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国学小讲堂》课程纲要

《国学小讲堂》课程纲要 一、前言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优秀的传统美德,时代不同,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道德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因为它所孕育的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在当今的社会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2014年4月1日,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学经典蕴藏的智慧精髓和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生命之源,涵盖了中国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根基和灵魂,它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为了让国学走进课堂,丰富与提升学生的生命内涵,我们二年级语文组开设了《国学小讲堂》校本课程,以传授《弟子规》、《三字经》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从习惯抓起,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引导学生诵读中华经典,主动吸收传统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华,提升道德修养。感受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熏陶,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小学生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写的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一)课程维度 1.活动体验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具有教育性、创造性的体验活动,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通过亲身实

践或经历活动、情境,从而获得心灵的共鸣和思想品德的升华。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体验浓浓亲情;在日常交往中体现对家人亲人的奉献,感悟人生价值;在日常实践中体现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担当,拥有家国情怀。 2.文化素养课程 本课程特别强调从文化经典中升华,在诵读经典中领悟,在展示表演中体验,在吟诵中感悟内化,在践行中提升道德素养,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做到知行合一。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确立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内容体系、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与方法、构建多重教学评价体系。 确立教学目标。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为指导教学理念,以古诗文诵读为基础,结合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多种有趣形式的教学活动方式激发与引导学生兴趣,培养孩子们的人文修养,通过《国学》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熏染,达到“丰厚文化底蕴、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陶冶思想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学会做人做事”的教学目标。 明确课程内容体系。本课程采用了国学课本《弟子规》和《三字经》为教材,辅助以相关的经典故事和古诗词名句,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与学生日常学校生活相融合,学生的日常家庭生活相融合,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与效果。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2014教学大纲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大纲 一、设计目的和要求 目的:本课程设计是为配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操作系统》而开设的,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使学生能将操作系统的概念具体化,并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操作系统,以巩固和补充操作系统的原理教学,提高学生解决操作系统设计及实现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施,要求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培养学生在模拟条件下与实际环境中实现功能模块和系统的能力: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实际进行操作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和编程实现,具体包括: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个简单文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培养学生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合理分析试验结果的能力: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实验设计、程序调试、错误分析,从而熟悉实验设计方法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学生需根据设计项目的功能要求及操作系统原理的相关理论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需考虑项目实现的软硬件环境,设计相关数据结构及算法,在实现过程中发现解决方案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改进。 (4)培养学生分析并清楚阐述设计合理性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项目上机验收和实验报告中分析阐述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5)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课程设计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的分工及合作。 二、设计学时和学分 学时:32 ;学分:1 三、设计的主要内容 以下三个题目中:1、2中选做一题,第3题必做。 1、基于线程的多任务调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掌握线程的定义和特征,线程的基本状态,线程的私有堆栈,线程控制块TCB,理解线程与进程的区别,实现线程的创建、撤消和CPU切换。 (2)时间片轮转调度 理解各种调度算法、调度的原因,完成时钟中断的截取,具体实现调度程序。 (3)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 理解优先权的概念,并实现最高优先权优先调度策略。 (4)利用记录型信号量实现线程的同步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它将分科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的基础知识及它们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加以综合,力求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并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使其有利于现代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实际应用,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眼界,培养学员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适应21世纪初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需要。 二、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和衔接 本课程注重与中等师范及高等师范本科阶段的知识结构相衔接,通过学习,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要求 课程内容按照物质的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运用到改造,将理、化、生、地的内容综合在一起。以包容性强、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如自然、地球、能量、生活、环境等来兼容素材,并加以定式化、组织化,让学员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简史、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并能动地改造环境,使之协调发展。 教学要求中,“掌握”的部分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学员应彻底弄清楚,融汇贯通;“理解”为一般考核内容,学员应弄清其基本原理并能应用;“了解”属较低要求,要求学生知道一般概况。 四、课程总学时:本课程4学分,共72学时,开设一学期。 五、教学进度时间分配表

第二部分大纲正文 第一章自然的探索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现代科技发展趋势,了解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 2.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掌握观察、实验方法。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1.古代自然科学:古希腊的科学、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2.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3.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科学技术经历了全面空前的革命,科学走向新的综合,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第二节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实验计划的制订:选题过程、实验计划的制定 2.观察、实验方法:观察和实验的作用、观察和实验的主要方法 3.观察、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逻辑方法、数学方法、假说及其检验 第三节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 1.世纪之交人们关注的问题:能源、环境、信息 2.科学技术与理科教育:科学、科学教育 三、重点难点 重点: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观察、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四、教学建议 1.讲解与学员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2.自学时以阅读为主,可配合相关录像片进行 第二章自然界的物质性 一、教学要求 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起源、结构和地表的形态:了解大气、水物质的组成、分类、大气和水对生命的意义;了解酸碱指示剂;了解重要有机化

国学经典课程纲要

国学经典课程纲要 一、课程开发背景 我校是一所城区中心学校,科研立校一直是我校办学的特点,2009年,当时考虑到大、中、小学生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的缺失已成为一个社会话题,我校正式开始“国学经典教育研究”,并被教育部授予“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示范校”。我校学生的文化素养整体水平较高,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很有必要。 我们通过对各地国学经典教育的研究,以及我校前期开展的国学经典教育实践发现:我国的国学经典教育存在两个问题:—是教材无选择性,表现为要求学生整本诵读而没有加以去芜存菁地选择;其次是教学无整合性,表现为一些“国学人士”主张以“四书五经”为主体内容的读经运动,一味苦读,死读。 怎样不断探索,寻求适合国人发展的国学经典教学方式呢?新课程语文教材的“主题单元”板块式编排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于是,我们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开创了“国学经典主题式教学”课程体系。意在打破原先以知识逻辑体系框限人和知识单元“见学不见人”的弊端,从而使得系统性退隐幕后,让学生通过主题学习,建构和凸现后隐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国学经典,认识国学经典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技能性目标 1、学生掌握主题式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朗读和诵读,乐于背诵积累国学经典精粹篇章,增强文化底蕴,滋养语文素养。 2、形成一定的收集、整理、传播、交流、运用信息的能力; 3、学生具备一定的与人和谐共处的能力。 (三)体验性目标 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初步建立良好的道德心理机制; 2、欣赏并感受国学经典精髓的自然美、人文美,提高语言审美鉴赏力; 3、激发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体会国学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人文素养。 三、教材的选编及课时安排 1、选材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