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色 彩 静 物 临 摹
专题17 记叙与动物的相处 作文开头技巧 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2024 五四学制)

友情是失意时高大的支柱。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躲在角落里独自伤心哭泣时,是谁在一旁支持你, 安慰你?是你的朋友。当我失意时,友情就是我的支柱。 考试可能是每个学生所不喜欢的,当然我以前不太喜欢考试,但是自从那件事以 后,我开始喜欢考试。 数学向来是我的薄弱课程,每次考试虽说不会不及格,但也不是很好。有一次, 由于考试前没有好好复习,我竟只考了七十多分,看着那鲜红的分数,我的眼泪忍不 住从眼眶里流出来。下课了,我坐在冰凉的台阶上,两腮挂满晶莹的泪珠。朋友不知 何时坐在我旁边,她安慰我,鼓励我,和我交流学习数学的方法和心得…… 友情是我在黑夜里的灯光;是我在失意时高大的支柱;是我孤独寂寞时最佳的倾 诉者;是我在求知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友情就是我成长路上最忠实的伙伴!
二、动作描写 1.描写动物的日常活动
“小鸟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时而扑棱着翅膀,时而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演奏 一场美妙的音乐会。” 通过对小鸟跳跃、扑棱翅膀和鸣叫等动作的描写,展现出小鸟 的活泼和快乐。
“小猴子在树上灵活地攀爬着,它的尾巴像一条长长的鞭子,帮助它保持平衡。它 一会儿跳到这根树枝上,一会儿又跳到那根树枝上,玩得不亦乐乎。” 详细地描写了 小猴子的攀爬动作和尾巴的作用,表现出小猴子的机灵和活泼。
三、情感描写 1.描写动物的喜怒哀乐
“当狗狗得到主人的表扬时,它会兴奋地摇着尾巴,眼睛里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嘴 里还发出欢快的叫声。” 通过对狗狗的动作和表情的描写,表现出狗狗的喜悦之情。
“猫咪在生气的时候,会竖起尾巴,背部微微弓起,发出低沉的吼声。它的眼睛里 充满了愤怒,仿佛在警告对方不要靠近。” 详细地描写了猫咪生气时的样子,让读者 感受到猫咪的愤怒。
设置的悬念既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又不能过于复杂难解,否则可能 让读者感到困惑和沮丧。
《沁园春长沙-》ppt课件

美的体验
写顺序:由远到近
角度
感官 结合
动静 结合
阐释
教材示例
描写大多采用视觉描写,
但为了多方面地表现所写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
之物的特点,更加方便地 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抒发感情,常常辅之以听 本诗从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侧面
觉描写、嗅觉描写、触觉 描写雪大
描写、味觉描写等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重缓急,不应全程平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缓无起伏,也不应全 程高亢无休息,而需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一松一紧,有张有弛,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语言文学艺术在于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传情”,朗诵“以
1925年 情动人”是根本。
诗歌鉴赏——语言:炼字、炼句、语言风格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 表现的,这就要求古代诗歌语言精练、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鉴赏诗 歌的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 较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所谓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 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所炼之字是点 明主旨的关键字,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辟、最灵动、最关键的字。高考 炼字类试题主要是考查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和叠词。
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
自信
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豪迈
1925年
环节(二) 品一品:“我做诗意讲解员”
学习提示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
中国画的用色技法总汇

中国画的用色技法总汇▲着色着色的火候是在用笔墨完成基本造型以后,清代画家沈宗春曾说:'盖画以骨干为主,骨干只须从笔墨写出,笔墨有神,则未设色之前,天然有一种应得之色……'。
但着色也不可忽视,染的辅助作用很大,染可以把笔和墨没有连贯的气势连贯起来。
人物手面通过染而显现出男女肌肤的颜色,以及年龄的老少,清代沈宗春《芥舟学画输分析'人之颜色,由少及老,随时而易,婴孩之时,肌嫩理细色泽晶莹,当略现粉光。
…要如花朵初放之色,盛年之际,气足血旺骨骼隆起,……要有光华发越之象…··若中年以后,气就衰而欲敛,色显润而带苍。
'至于风景,花草,树木通过染增加了生气和湿润感。
中国画的着色方法很多,但有个大体的原则:第一步要求墨不欺笔;第二步要求色不欺墨。
色是笔墨的辅助和丰富,即使工笔重彩,也不要掩去了勾勒的用笔,或者用色超出了墨的深度,致使笔墨处不被淹没。
随类赋彩赋彩是对照各种不同的对象,着不同的色彩。
美术就是通过形状,色彩、空间三个造型手段来完成的,着色是其中一个手段一为什么说着色要随类呢?这里说明了中国画的一大特点,西洋画必须根据光的关系,除画出色彩不同的变化外,还要画出环境关系的影响色,例如一件白衬衣上受到外光的反射,呈现黄、绿、储色,就都要画到,认为这样才有衬衣的真实感,所以强调的不是物象本身的颜色而是光色的作用。
谢赫所提出的'随类赋彩'是根据物体的固有色彩的类别去描绘就时以了。
国画的颜色,一般要求典雅、·沉着、大方,即使重彩画,也要使人感到并不火气。
因为国画大量使用的是单色的矿物色或单色的植物色,用色一般讲求浑融调和。
在论及原色与间色的关系上,荆浩《画说。
提出'红问黄,秋时坠,红门绿,花簇簇,青间紫,不如死,粉笼黄,胜增光'。
请邹一挂到。
山画谱》'请紫不宜并列,黄白莫可肩随,大红大青偶然一二,深绿浅绿正反异形'。
中国画的形式美

中国画的形式美作者:常锐伦来源:《作文周刊·初二·人教·同步辅导版》2011年第21期中国画的形式美是指在大小横竖不同的画幅中,通过构图将点、线、形、色等形式因素,按表现需要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所呈现的多样统一的美感。
千百年来,“气韵生动”被尊为中国画最高的审美标准。
在形式美的方面,大致有以下因素:一、形象之美。
无论工笔画或写意画,必须以一定的形象为基础。
但是,中国画历来讲究“以形写神”,表现任何物象,形似仅仅是手段,神似才是目的。
古代画像,称做“传神”。
齐白石笔下的青蛙、虾、小鸡等小动物,使人看了感到生动活泼,有稚拙的童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二、笔墨之美。
即充分运用毛笔的性能,驾驭墨与色在宣纸上的渗化效果,表现不同物体的形状、质感、量感,塑造出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这种综合性的技巧在中国画中统称笔墨,它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语言。
中国画以线造型,墨分五色,以行笔的快慢、顿拙、提按与墨色的干、湿、浓、淡、枯、焦等,干湿、巧拙、涩畅互相交替使用,虚实相生。
“笔为墨骨,墨为笔充”,从而表现出天地万物,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观者得到美的享受。
三、色彩之美。
中国画用色有独特的特点。
以画法分,有白描(仅勾线不染色,有素雅的效果)、水墨淡彩(在山水画中称浅绛山水)、重彩(以矿物质颜料石青、石绿、赭石、朱砂等为主,在山水画中又称青绿山水、金碧山水等)、没骨(以色彩运笔造型,将线隐在物象形体之中)、勾勒填彩(先勾线,再染色,再用色线勒出,此法工笔画多用之),又有泼墨泼彩等。
各种不同的画法与丰富的色彩运用,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民族特色,使之成为东方绘画重要的品种之一。
四、章法之美。
中国画的形制有多种。
如中堂、条幅、横披、手卷、斗方、册页、扇面(又有折扇、团扇之分)等,在大小、长短、方圆不同的形制中合理安排表现的物象叫做章法。
每幅画面上有主次、疏密、节奏、变化,并可以留白,有笔墨处为实境,无笔墨处为虚境,可以是天、地、云、水、烟、气、雪等,给观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国画山水画的彩色法大全,受益匪浅

国画山水画的彩色法大全,受益匪浅中国山水画有水墨画和设色画两类。
“墨”在传统上往往也被看作为“色”,唐张彦远说“运墨而五色具”,后来又有“五墨、六彩”,说法不一。
一说黑、浓、湿、干、淡五种墨加上白,谓之六彩,一说五墨是浓、宿,焦、退、埃。
总之是说墨有浓淡干湿的变化。
纯以墨彩(有时水墨中和以极淡的藤黄、花青或赭石)表现的水墨画,是中国绘画上独特的风格,自唐、宋以来,与设色画并驾齐驱,丹素异彩。
墨法,归结起来,有浓、淡、破、积、焦、宿几种。
运用水墨,达到五色斑烂的效果,关键有二:一、“墨法之妙,全从笔出。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墨”不能离开“笔”,“墨”是笔运行的记录,非笔不能运墨;一是说墨法中运有笔法,用墨之法即在用笔,用笔不虚着,不凝滞,才能做到墨彩腾发,就是浓墨、破墨,也要既能融合,又能分明,才始有墨有笔。
二、“用墨无他,惟在洁净。
”洁净才能活泼。
运墨之法又在用水,要达到清和活。
有经验的画家,画完一张画,一盂水基本上还是清的,这说明笔上所含水分的多少,墨的浓淡,都自然地反映在纸上,做到了控制自如,毫不做作。
有笔而有墨,有墨而有笔,沉着痛快,灿然成象,是对一幅好的水墨画的要求。
下面着重谈设色画。
(一)山水画设色的类别传统的山水设色,大体可分水墨淡彩、浅绛、青绿、金碧、没骨等几种。
水墨淡彩。
是指水墨为主,极少部分着以淡色的画法。
如元代王蒙“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或仅用青、绿于苔点树叶,或仅用赭石于小石坡侧等,总之是用色既少而淡。
浅绛山水绛是指暗土红色。
浅绛山水即是在水墨勾皴染点的基础上,设以赭石(或加墨)为主,辅以花青、汁绿等的淡彩山水画。
最宜画秋景。
青绿山水青绿山水分小青绿和大青绿两种。
小青绿是在水墨淡彩或浅绛色的基础上薄施石青、石绿;大青绿以色为主,墨骨多勾廓,少皴笔{或无皴笔,所谓“空勾无皴”}。
金碧山水金碧山水是以大青绿的格式,用泥金勾皴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楼阁、宫室等建筑物。
工笔画十八染法纯干货有图有解释很实用收藏不谢

工笔画十八染法纯干货有图有解释很实用收藏不谢红梅工笔佛画 2019-08-08 07:07:00工笔画被人熟悉和印象深刻的是线,线条的确是工笔画的骨架,也是其灵魂,更是中国画中,笔情墨趣的重要体现。
(前面有文章专门介绍过,中国工笔十八描,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也是有图有文很详细,而且是每一描有三图,值得收藏的。
)而工笔画还有淡彩和重彩,"淡彩"主要使用较透明的植物质色(又叫水色)着染。
淡彩具有线条清晰,色彩明快,清新淡雅朦胧的效果。
重彩又叫重着色,多以矿物质颜料如朱砂、石青、石绿等色着染。
染色步骤较为复杂,经多次叠染,色彩深沉厚重,富丽堂皇,精致工整,富于装饰效果。
淡彩着染的基本方法与重彩相同,但比重彩着染要简便一些。
总结一些工笔画染色的基本技法,为了更易记忆和学习,也整理成十八条,就称为十八染吧。
工笔画的基本染法和相关的几条重要技法。
1、双钩:工笔画中,尤其是工笔重彩画,双勾设色是最为明显的画种特征。
“双勾”就是物体的体现是靠“线条勾勒”而出的意思(原为书法术语: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
如本图所示竹叶即为双钩描绘。
不管是竹叶还是竹竿,都是沿着外缘勾线塑造形体而成。
2、平涂:在一定范围内均匀填涂某一种没有浓度变化的色彩,称为平涂。
工笔画的基础技巧之一。
如本图所示竹子的正叶即为平涂淡翠绿色,反叶是平涂淡汁绿色。
基本没有任何浓淡变化,色彩也不能超出物体的轮廓墨线以外。
色块要求匀净整齐。
3、统染:在绘制工笔的过程中,根据画面明暗处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几片叶子、几片花瓣统一渲染,强调整体的明暗与色彩关系,称为统染。
如本图所示竹叶目前就是用淡花青进行了统染,主要就是根部往尖部大面积统染,根部的主筋附近没有留,水线,统染其实就是一种大范围色调的渲染。
4、分染:工笔画绘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
一支笔蘸色,另一支笔蘸清水,色笔在纸上着色以后,再用水笔将色彩洗染开去,形成色彩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
景物描写的八种方法和精彩范例

景物描写的八种方法和精彩范例景物描写的方法所谓景物描写,通常指自然景物描写,但也包括对社会景物即社会环境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大地,风雷云电,春夏秋冬,清晨午夜……以及这些事物的交错组合都构成了景物描写的对象。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有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不难发现,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写春花的:1.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角度描绘春花。
2.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春花的性状。
3.用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手法进一步丰富春花图的内涵。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作进一步分析:一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直接观察,运用视觉、听觉、味觉等得到的体验和感悟;二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辅之以厚实的语言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产物;三是从我们观察的角度和层次出发,在写作过程中,依照文理和章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有序结合,是艺术手法中的亮点。
所以,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要写好景物,必须指导学生掌握以下方法:一、抓住景物特征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时间不同,景物的特征也不同。
宋代诗人杨万里说得好:“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第三单元的课文,分别写到一年四季: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夏天,“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城”;秋天,“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冬天,“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一道白,一道暗黄”。
同样的草木在不同季节展现出迥异的风姿。
朱自清写《春》,先抓住春山、春水和春日的特点,简笔勾勒,传神地勾画出了春景的轮廓。
浅谈中国工笔画的设色体系

浅谈中国工笔画的设色体系浅谈中国工笔画的设色体系——随类赋彩《出水芙蓉图》24×25cm 绢本设色南齐谢赫在《画品》谓“六法”云:“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六法”是谢赫对汉末至梁的绘画作品第次判定的依据,反映出谢赫时代对绘画普遍认识的基本准则,“是中国绘画理论中最早、最基本的系统绘画原则,有殊为重要的地位。
”这一准则中的“随类赋彩”确立了中国绘画特别是工笔画设色观念的千载规则。
中国传统工笔画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朵艳丽的奇葩,无数辉煌灿烂的经典作品,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色彩是绘画的主要形式因素,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的形式”,中国传统工笔画的色彩作为重要的表现语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传统,中国画对色彩的认识观可以追溯到古代巫术与古代哲学,正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孕育出中国美术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形成独特的中华民族绘画的色彩传统。
一古代色彩观一个民族的色彩观念往往体现出这个民族的审美心理和与之相连的文化特质。
“色是直接表达社会观念的文化符号,是文化观念的判定元素。
”(陈绶祥语)从周易的“五行五色”发展而来的中国古代色彩观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充满东方精神特性的色彩由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现出来。
在这种受人类早期文明的民族习俗与盛行的宗教、统治者的政治影响以及当时的哲学观念支配的色彩观中,五色作为正色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严格的尊卑贵贱的法度与等级,这种观念浓厚的色彩精神一方面体现古代的人们对色彩的道德伦理秩序的严肃态度,另一方面也反映着民族的文化心理。
因此,中国古代色彩观实质上是一种哲学色彩观,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和观念性。
古代色彩的这种特性在发展到中国的两大哲学体系——“儒”“道”的思想中得到了具体而生动的展现,从而真正地进入自由的色彩审美的境界,对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产生深刻久远的影响,使这种一开始就与人生追问相连的哲学,不仅上升到宇宙的高度,而且成为人们心灵的归宿,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艺术的色彩审美取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纸
年月日
备课日期: 2011年月日
色彩静物临摹
一、光与色的关系
色与光是不可分的,色彩来自光。
一切客观物体都有色彩,这些色彩是从哪里来的?平常人们以为色彩是物体
固有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根据物理学、光学分析的结
果,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显现的,凭借了光,我们才看
得到物体的色彩。
没有光就没有颜色,如果在没有光线
的暗房里,则什么色彩也无从辨别清楚。
没有光也就难
以理解色彩的含义,是光创造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在自然界和生活中,光的来源很多,有太阳光、月光,以及灯光、火光等,前者是自然光,后者是人造光,色彩
学是以太阳光为标准来解释色和光的物理现象的。
太阳发射的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合而成的,通过三棱镜就可以看见白光分散为各种色光组成的光带,英国科学
家牛顿把它定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这
七种色光的每一种颜色,都是逐渐地、非常和谐地过到另
一种颜色的。
其中蓝色处于青与紫的中间,蓝和青区别甚
微,青可包括蓝,所以一般都称为六种色光,形成光谱。
在色彩学上,我们把红、橙、黄、绿、青、紫这六色定
为标准色。
不同物体为什么会形成各种各样的颜色呢?按照物理学的原理是: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一部分色光被吸收,
一部分色光则被反射出来,所反射出来的色光作用于人们
的视觉,就是物体的颜色。
好像太阳光下的红花,便是太
阳光中的橙、黄、绿、青、紫等色光被花吸收,只有红光
被反射出来,使我们的视觉感觉到花是红色的。
在光的照
射下,如果某一物体较多的吸收了光,便显示黑色;若
较多的反射了光,则显示淡色以至白色。
各种物体吸收
光量与反射光量比倒上的干差万别,就形成了难以数计的
不同深浅和各种鲜艳或灰暗的色彩。
二、形与色的关系
色彩既是借助于光而呈现的,又是依附于物体而存在。
色彩和物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离开了具体的物体
(形),就没有具体的色彩。
形与色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红色的苹果,在光线照射下有各种不同的色彩变化,但这种变化只是在圆
球形的苹果上的变化。
因此,我们在观察色彩的时候,就
必须把色彩与形体联系起来,把色彩用到画面的时候,应
该使它成为具体的形体,否则,就是颜色的堆积而已。
在我国传统绘画理论中提出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指的是“形”和“神”的依存关系。
其中提到的“神”,
就是指神气和精神。
画面的“神”是通过可视的艺术形象
表达出来的,所以说形伤神也失,形失色也无。
形和色既是互相依存的,但同时也可以把形和色看成是两种独立的现象。
形和色同是视觉现象,但在艺术
表现上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异的。
形表现在姿态、形象、结
构上,是实质性的,偏于知觉认识的,是素描要解决的主
要任务;色彩是表面性质的,悦目的、美感的、偏于感受
方面的,则是彩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从形和色两者相互比较来看,形和色在造型艺术中各有自己的功能,但色彩只有依附于“形”上才能体现自己
的作用。
即色彩只有与形象结合,才能表达一定的含义,
也可以说要在素描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它的表现力。
我们在
进行绘画基础的训练时,素描训练就是要解决形体结构的
问题,必须偏重于形;而色彩训练是解决对色彩的感受、
认识、表现等问题,必须偏重于色。
但两者最终会融合在
一起的。
在绘画作品里,形体和色彩的表现特征应同时发
生作用。
抽象绘画讲表现意念,用色彩不一定能表现形,
但意念也是有生活根据的,色彩的运用也有它的科学性。
初学绘画,必须着眼基础,面向生活。
三、色彩的冷暖变化规律
在复杂的色彩关系中,冷暖关系是写生色彩最重要的色彩关系问题。
色彩的冷暖变化是复杂的,但有规律可循。
色彩的冷暖变化规律大致如下:
1,就整体而言,亮部冷则暗部倾向暖,反之,亮部暖则暗部倾向冷。
其冷暖之间的差距有时明显,有时微妙。
应视具体对象而定。
2.在暖色环境中的灰性色有冷的倾向,在冷色环境
中的灰性色有暖的倾向。
3.固有色相同而且在同样光照情况下,一般近处较暖,远处较冷;近处冷暖对比较强,远处冷暖对比较弱。
4.物体亮部色彩的冷暖,除固有色的因素外,主要是光源色起关键作用。
光源色暖,亮部则暖;光源色冷,亮部色彩则冷。
光源色冷暖倾向越明显,亮部色彩所受影响越大。
光源色冷暖倾向不明显时,则以固有色为主形成亮部色彩的冷暖。
5,暗部色彩的冷暖受固有色与环境色两个因素的影响,但不等于固有色与环境色的等量相加。
究竟哪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应看固有色纯度的高低,环境色影响的强弱;同时,应看它与亮部和背景的对比。
要作具体分析以获得正确的冷暖倾向。
6一中间调子(半调子)色彩的冷暖,以固有色起主要作用,因为它受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反射都较弱,而界于亮部色彩与暗部色彩的冷暖之间。
7.高光的色彩冷暖,主要是以光源色的冷暖为转移。
但高光不甚强烈时,其冷暖为光源色与固有色共同的作用。
8.反光部分色彩的冷暖,主要是环境色的影响,固有色次之。
因为它是属于暗部的一部分,其色彩基本上与暗部应是统一的,但明度上较暗部稍亮,受周围环境色的影响较暗部为强,它的色感是物体固有色加暗再加环境
色。
9,明暗交界线的冷暖,介于亮部与暗部之间。
它既不受光源色影响,环境色影响也很微弱,色彩多与亮部形成冷暖对比,而与暗部相同,只是在明度上更暗,色感较暗部更弱,一般多以固有色加暗即可。
10.投影色彩的冷暖,和暗部色彩的冷暖有统一性。
但要具体分析三个方面情况:一是影子着落物的固有色;二是与亮部的冷暖对比;三是光源色与环境色反射的影响。
一般强调以一方面的因素为主,兼顾其它。
根据上述规律,可知要确定物象亮部色彩冷暖,首先要弄清光源色的冷暖;要确定物象暗部色彩的冷暖,则要弄清环境色的冷暖。
但这些规律只能作为绘画实践时的引导,不能当作公式生硬套用,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重视对色彩的实际感觉。
总之,观察物象亮部与暗部色彩的冷暖关系,一定要从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三方面整体来观察分析,不能套用某一具体情况下的经验,当作一般规律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