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霞元君”神号源起时代新考
碧霞元君

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碧霞元君是泰山现在的第一主神,有史可考的,宋真宗封泰山时,于岱顶玉女池旁得玉女石像,即造神龛供奉其中,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创建昭真祠。
祠于金代改为昭真观,明代称“灵佑宫”,近代称“碧霞祠”。
元君庙在泰山上下有很多座,山顶的碧霞祠为主庙,山下的遥参亭、红门宫和灵应宫都是元君行宫。
此外,泰山周围遍布很多小的元君庙。
明清时,由于碧霞元君影响日益扩大,祀元君的庙宇也从泰山扩展到全国各地,每日里香火旺盛,对其的信仰遍及大半个中国。
在碧霞元君信仰广泛流传的时候,南方的妈祖信仰也逐步流传开来,碧霞元君信仰主要在北方,妈祖信仰主要在南方,因此,碧霞元君和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广泛的两位女神。
事实上,在碧霞元君之前,泰山的主神是“泰山之神”,也就是东岳大帝,但是随着东岳大帝的帝王化和国家专祀化,东岳大帝信仰与普通下层民众的距离越来越遥远,于是人们需要一个可以作为心灵依托的母亲神,碧霞元君的信仰经过了很多变化,最早是一个青春少女的形象,称为泰山玉女,后来随着信众的不断增多,碧霞元君的年龄也不断增长,从最早的婚姻之神变成了生育之神,直到后来变成家庭之神,家族之神,甚至护国之神,她的称呼也从泰山玉女变成了泰山娘娘,泰山老母,泰山奶奶,直到泰山老奶奶,经过一千年的变迁,碧霞元君的神威不断升格,乃至超过了东岳大帝成为了泰山的第一主神,现在到泰山的香客,绝大部分都是给泰山老奶奶进香的。
泰山碧霞元君泰山碧霞元君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尤其是明清以来,她在民间的影响已经大大超过了泰山主神东岳大帝,以至于当时的文人士子对碧霞元君势力的发展颇有微词,明人谢肇淛曾说:“岱为东方,主发生之地,故祈嗣者必祷于是,而其后乃傅会为碧霞元君之神,以诳愚俗。
故古之祠泰山者为岳也,而今之祠泰山者为元君也。
岳不能自有其尊,而令它姓女主,偃然据其上,而奔走四方之人,其倒置亦甚矣。
”碧霞元君信仰始于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发现的玉女石像。
泰山奶奶(碧霞元君)

泰山奶奶(碧霞元君)
我们这一带(河北吴桥,山东)是非常信奉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也叫北顶娘娘。
[爱心][爱心]碧霞元君是以中国大陆华北地区为中心的山神信仰(道教),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碧霞”意指东方的日光之霞,“元君”则带有浓重的道教色彩,是对道教女神的尊称。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
其道场是在中国五岳之尊的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的泰安市。
碧霞元君的影响力由山东省泰安市传播开来,历经上千年,特别是在明清时期以后,对于中国北方地区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小时候经常听大人说,谁家供奉泰山奶奶。
奶奶特别灵验,特别慈悲,帮助大家解决烦恼之事,可求财,求功名,求子,求学业,求事业,求官……
也在周围会听说,在奶奶那求得了什么,必须要还原。
不还原就会遭遇厄运。
[爱心][爱心]很多人会感觉是泰山奶奶发难给人。
[爱心][爱心]
在这里要告诉大家一下。
其实并不是泰山奶奶发难。
泰山奶奶她的德行是非常伟大的。
泰山奶奶“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
[爱心][爱心]她是公正无私的,是慈悲伟大的。
她不会和人斤斤计较,给人发难。
她是照察人间善恶,你是善心还是恶心,她一察便知。
我们人呢都是自作自受,自受其因果的。
[爱心][爱心]我们之所以求奶奶,求得之后不还原,会遭遇厄运,是因为奶奶累世庇佑的苍生所产生的感恩的能量在护持奶奶。
[爱心][爱心]所以大家心里不要想是泰山奶奶不愿意,和我们计较,给人发难。
我们误会泰山奶奶了。
明清时期河南浚县的碧霞元君信仰

明清时期河南浚县的碧霞元君信仰作者:宋旭景来源:《寻根》2018年第01期浚县属河南省鹤壁市,位于豫北平原。
浚县县城里有两座山:一是大伾山,又名“青坛山”,当地人俗称“东山”;一是浮丘山,当地人俗称“南山”“西山”。
这两座山上至今还有很多庙宇。
年代最早的天宁寺,可以上溯至北魏太和年间;千佛寺,可以追溯到唐高宗永隆年间;太平兴国寺、龙洞,北宋时就有了;城隍庙、观音寺、白衣阁始自元代;碧霞元君祠始自明嘉靖年间;禹王庙、浮丘尼寺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吕祖祠、张仙洞修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前后。
在这些庙宇里,或多或少都有碑刻遗存,规模最大、延续性最强的就是碧霞元君祠。
碧霞元君祠的前身,是道士李实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原二郎庙基址上修建的娘娘庙,两年后移建至浮丘山顶,娘娘庙也正式更名为“碧霞元君祠”。
碧霞元君祠的碑刻集中于明嘉靖至民国时期。
至今,每一年浮丘山上都有庙会,有进香的仪式。
明代以前的民众信仰元代是浚县佛、道两教都比较兴盛的时期,县志里有记载的佛寺有29处,道观有25处。
这54处佛寺道观,除了分布于浮丘山(佛寺2处、道观2处)、大伾山(佛寺2处、道观2处)、同山(道观1处)、善化山(道观2处)、黑山(佛寺1处、道观1处)等处外,其他的都位于村落当中。
元代的基层社会组织单位是按照聚落结合起来的社。
“社”在自然村的基础上按照地域相近的原则编立,50户为一社的基数。
寺庙宫观的祭祀活动是和村社制结合在一起的,社长负责一社之内的祭祀活动,社众本着自愿的原则参与到其中。
《浚县北小屯村重修玄帝庙创建圣母祠碑记》载:“余亦同君一社,共戴一神。
”修缮活动也是举社内众人之力,《浚县杜家庄重修高真观记》载:“观胡今若是敝乎?新之,吾志也。
奈力之弗克,何遂谋于族乡,鬻产择期口口为之……非独道家者流,所为钦崇。
凡水旱凶灾,乡人瞻仰而祈福者。
”明代碧霞元君信仰的兴起明代嘉靖年间,浮丘山上城隍庙左侧的二郎庙被废弃后,在其基址上建起了娘娘庙。
巢湖中庙碧霞元君的由来

巢湖中庙碧霞元君的由来巢湖中庙碧霞元君的由来摘要:碧霞元君最早发源于我国北方山东泰山地区,享誉盛名。
后传播至我国南方地区。
女神在男性占统治地区的社会中拥有大量信徒,不仅因为她的救苦救难,国家在女神地位的稳固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是探讨碧霞元君的源起与传说,以及传入巢湖中庙地区后的现状。
关键词:碧霞元君;圣姥;演变一、碧霞元君源起碧霞元君是泰山女神,也被称为泰山圣母、泰山奶奶等。
掌管地狱之神的东岳大帝原实为泰山主神,后因碧霞元君的名声太大,以至人们忘却东岳大帝,把碧霞元君奉为泰山主神。
原始的碧霞元君是"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泰山一带对部落首领母神--女神的崇拜。
"【1】可以看作是母系社会中女性崇拜的遗留。
在宋真宗之前,碧霞元君即是以这种形象存在并受到当地民众的信奉的。
真宗时,传说见到泰山玉女,皇帝即封她为"天仙圣女碧霞元君",此后名声大噪。
碧霞元君的来历可谓是众说纷纭,"四种说法:一、东岳大帝的女儿说,二、皇帝遣七女之一说,三、华山玉女说,四"凡间民女得仙说。
"【2】也因为传说中流传有佛爷的妹妹或者师妹说,玉皇大帝的女儿或是妹妹说,还有石敢当的女儿等说法。
二、碧霞元君的兴盛碧霞元君为什么可以替代东岳大帝这位男性神荣登泰山主神之位,并流传至今?其中国家在其力量的开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碧霞元君自身的神性也是必要条件。
国家的力量碧霞元君的正式确立是由掌权者推动。
"自被宋真宗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之后乃名扬四海,香火日盛。
宋真宗封这位玉女是为了"借神安民",以维持其腐朽的统治。
"【3】而且历代统治者到泰山举办的祭祀活动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王朝的统治。
他们的目的很明显:"济世安民"。
大传统对小传统的影响是必然的,国家在推动碧霞元君向全国的传播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母垂迹,碧霞现身:碧霞元君身世小考(下)

王母垂迹,碧霞现身:碧霞元君身世小考(下)《王母垂迹,碧霞现身:碧霞元君身世小考(上)》讲述了关于碧霞元君身世的四种说法,虽然都不能完美地解释,但都各有价值。
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一番:泰山地区原本保存有西王母信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母性信仰从显性逐渐转变为隐性,碧霞元君成为东岳大帝光环下的泰山玉女。
而泰山始终存留着这样的文化因子,遇到合适的时机会重新焕发生机。
所以说,碧霞元君的出现是西王母信仰的一次回归。
论据有二:一、泰山与昆仑山的关系泰山(资料图)在世界各民族的宗教文化中,有一个十分相似的观念:大地的中心处有一座沟通天地的圣山(有时候是天柱),各个国度都在圣山的四周,远近不同。
圣山,有的学者称之为“世界大山”,在中国文化里表现为“昆仑山”。
自汉代开始,人们就孜孜不倦地探求神话里的“昆仑山”,以期找到它在现实中的具体位置,也正是这个昆仑山的“地望”问题,困扰了学界许久。
尽管学者们从地理、历史、语言学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推论,但至今也没有得到公认的结论。
如果将这些推论作为证据论证笔者的观点,那无疑是以假设论证假设,意义不大。
因此本文在探讨泰山与昆仑山的关系时,会区分“直接论据”与“间接论据”,后者将选择性地介绍部分学者的观点。
直接论据:1.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将中国传统地理学和佛教文献相结合。
引用《西域记》的地理观:“释氏《西域记》曰:阿褥达太山,其上有大渊水,宫殿楼观甚大焉。
”并作注解:“山,即昆仑山也。
”碧霞元君(资料图)接着,郦道元又引用《穆天子传》:“《穆天子传》曰:天子升于昆仑,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
”并作注解:“丰隆,雷公也。
黄帝宫,即阿褥达宫也。
”“阿耨达太山”是一个复合词,把“阿耨达山”与“太山”合到了一起。
阿耨达山源于佛经,是指阿耨达池所在之山。
根据佛教的宇宙观,世界山“须弥山”的山脚四边各有一个大洲,其中南方的名叫“南瞻部洲”,南瞻部洲的中央有山,山上有阿耨达池,池中有阿耨达龙王。
碧霞元君

论碧霞元君信仰【摘要】碧霞元君信仰是泰山信仰的重要组成郡分。
在众多的道教神仙中,碧零元君威灵赫赫,庇佑九州,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 尤其是明清以来, 她在民间的影响已经大大超过了泰山主神东岳大帝,信仰达到了鼎盛。
时至今日,泰山碧霞祠朝拜元君的香客游人每年尚达百万人,碧霞元君信仰依然深深扎根于百姓心中。
本文试就碧霞元君信仰的起源,碧霞元君信仰在泰山信仰中的地位做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碧霞元君玉女祠信仰地位一、碧霞元君信仰缘起碧霞元君信仰肇始于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发现的玉女石像, 不过, 《宋史》不见载此事, 《文献通考》卷九十“郊社考”云:“泰山玉女池在太平顶, 池侧有石像。
经度制置使王钦若请浚治之, 像颇摧折, 诏皇城使刘承珪易以玉石。
既成, 上与近臣临观,遣使砻石为龛, 奉置旧所, 令钦若致祭, 上为作记”【1】这条资料称将石像“奉置旧所”, 这说明在真宗东封发现玉女石像之前, 玉女曾经受到过尊崇, 所以才会有石像和旧所等遗迹。
《玉海》卷二十八“祥符东封圣制”条引晏殊《东封圣制颂序》: “皇帝御极之十二载, 受灵贶, 对休命。
……于是有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之铭。
……于是有九天司命、青帝广生之赞。
……于是有天齐王灵源之赞。
……于是有昭烈、武成、文宪王之赞。
怀柔百神, 登秩群望, 于是有玉女石像之记。
”【2】同书卷三十一“祥符泰山铭赞”诸条云: “祥符二年五月戊午, 对辅臣于后苑, 出御制御书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 司命天尊、仁圣天齐王、周文宪王、玄圣文宣王赞、玉女像记示之。
”【4】综合上述记载,玉女的信仰在真宗之前曾经出现, 到真宗时不过是恢复其信仰而已。
遗憾的是宋真宗为玉女所做的记文今已不传, 使我们失去了知其详情的线索。
宋真宗对于玉女石像不仅是“奉置旧所”, 令人致祭, 而且还在岱顶修建了奉祀玉女的庙宇———玉女祠( 即现存的碧霞祠) 。
庙宇虽建, 但在宋元时期, 泰山玉女的信仰还是付着在东岳大帝之下, 并没有成为独步民间的神灵。
碧霞元君--道教的女神

碧霞元君--道教的女神人生在世,谁个不愿享受现世的福分。
得子是福,长寿是福,无病灾是福,得财是福。
谁个愿意在现世中遭灾受难?于是,人们祈拜于碧霞元君--这位美丽的道教女神。
碧霞元君,又称泰山娘娘,近代民间信仰极盛,尤其在北方地区,遍及各地的娘娘庙大都为碧霞元君祠,其实不唯北方,南方的天妃、顺懿夫人也有碧霞元君之称。
做为北方民众意识中的一位女神,碧霞的地位是很高的,她的权力超越一般民间杂神之上,顾颉刚先生曾经说碧霞是北方一般香客心目中的女皇,这的确反映了旧中国的情况。
从此可以看出,碧霞元君信仰之盛,影响之大,历史之久远。
传说泰山娘娘为东岳大帝之女,此神司职为使妇女多子,并为保护儿童之神。
据《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解:送子娘娘原为泰山娘娘的称号之一,其女侍之一曾代之抱一婴儿,因此人乃以此称号与之,彼乃渐变为被人单独供奉之对象。
旧时妙峰山庙会也有丰富的求子祈子内容。
在北方最大的道观--北京白云观内碧霞元君的神像与送子娘娘、催生娘娘摆在一起,在百姓的心目里,她是一位慈祥的妇女与儿童的保护神。
其实,碧霞元君的神职功能不只于此。
在《道藏》中有一部书直接冠以'碧霞之称'的经典,叫《碧霞元君护国庇民普济保生妙经》,该经谓:碧霞行满十方,功周亿劫,位证天仙之号,统岳府之神兵,掌人间之善恶,寻声赴感,护国安民。
她有'统岳府神兵'之威,具'掌人间善恶'之明,有'护国庇民'之职,担'普济保生'之任,小至护民,大至护国,她全都管,她是一位无所不护佑的女神。
17世纪《碧霞元君行宫图》碧霞是北方民众意识中的一位女神。
碧霞这个名称不见于先秦古籍,亦不见于《列仙传》,但是关于她产生的传说却非常丰富。
其一,为汉代之民女。
据文翔凤《登泰山记》、王思任《登泰山记》载,碧霞元君系汉明帝时人,孙宁府奉符县石守道之女(或称碧霞为石氏之妻)。
据说她生而貌端,秉性聪慧,三岁解人伦,七岁闻道法,尝礼西王母,十四岁,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引,入天空山(泰山)黄花洞习修炼,三年而丹成,'无精发而光显'。
《碧霞元君真经》

碧霞元君真经碧霞元君诰志心皈命礼童身得道,泰山成真,曩时现玉女之身,证果居天仙之位,凝九气而垂慈,示相冠百灵,而智慧春融,行满十方,恩周亿劫,司人间之善恶,统玉府之神兵,护国救民,寻声赴感,大圣大慈,大悲大愿,天仙玉女,广灵慈慧,恭顺普济,保生真人,弘德:碧霞元君,金光普照天尊(三称)经文:每日忙忙寻泰山,寻到泰山应怎然,上山来到奶奶庙,参见奶奶跪平川,来者有女也有男,都是为了求保佑,保佑凡事遂人间,叩头烧香摆上供,祈告奶奶施灵验,既然求我施恩佑,必要听从我的言,金石良言向您讲,望众善人记心间。
劝善人礼神明敬天地,敬天地礼神明是头一端,劝善人报深恩敬父母,须知道父母的恩德如天,劝善人,夫妻们必要和美,父子亲夫妇顺,神人乐观,劝善人弟兄们兄讦弟让,兄爱弟,弟敬兄神见喜欢,切不可冷淡了姑舅姨娘,为人子于六亲莫失礼端,儿媳妇于公婆须当孝敬,当门婿孝岳老也是当然,为继母待前子亲儿一般,当前子奉继母如亲娘一样,交朋友务须要真心实意,要学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与乡邻要和睦亲热,一关怀二支援三热爱,再劝您妯娌要和睦,切不可吵闹生天,再劝您守王法当顺民附合天义,劝善人要忍让有福来降,受人辱把人让莫要荒唐,神自有善恶报天理循环,劝善人拣好道教养儿女,好让他长大了知理知端,当伯父伯母叔父婶母对侄男女亲生一般,我说的这些话句句皆善,人听了后务必实践,当善人望善报多做善事,善事里各项目尽其完全,做善事捐献钱修盖庙宇,做善事捐奉资印经印篇,做善事若施舍施舍贫寒,做善事路拾遗交还不昧,做善事见争吵劝人和美,做善事无远近扶老怀幼,做善事劝化人敬神拜天,众善人行忠善行全行遍。
再戒除做恶的诸般事端,戒做恶别忘心暗起歹意,须知道神眼目闪电一般,戒诸恶别偷盗别拐骗,快刀子割肉终遭报还,戒诸恶不可打架斗殴,背弃了[宝忍字]可不占嫌,戒诸恶可不要当假证见,戒诸恶可不要挑拨离间,戒诸恶可不要扬已人短,戒做恶见人祸不可乐观,能彼借切不可不给当借,借了后能以还不可不还,为学徒认师傅必须尊敬,当教师教导徒须好须严,劝世人还须要戒淫戒赌,淫本是万恶首赌也不占,戒诸恶行众善当要恒常不变,当人要心诚意坚,行善事务要久行不倦,终行到极福地进永乐园,当善人行众善定有善报,行善报在阳世吉祥如意,行善报在阴间更是喜欢,有金桥和银桥让人行走,有金童和玉女掌托善幡,餐不尽极美味鲜桃鲜果,游不完极美丽的金山银山,常赏听悦耳的笙歌细乐,常观赏喜目的乾坤鲜景,有楼和玉阁善人安坐,游玩时就能驾云端,那地境并没有忧虑愁闷,那时候并没有暑热寒冷,朝郎官附马郎都紫上千金仓,万银仓万银库也不占嫌,我的话原本是通天大道,在道上恒行走终到达天堂,我的话根本是利苗益秧,我的话是基本的基地祥园,能奉行我的言福从天降,能执行我的话禄起地悬,这部经谆谆的将世若劝,劝世人化善人奉行善端,如其能通戒恶从心向善,拜必灵求必应事遂人间,倘或是恶不戒,仍不行善总烧香,虽叩头也是枉然,违背这部经是苦海无边,遵念这部经岸在目前,登高处大声呼这边,这边洪水里漂流者快登救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碧霞元君”神号源起时代新考
*导读:泰山女神碧霞元君名号之由来,传统的说法是宋真
宗所敕封。
明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三引
泰山女神碧霞元君名号之由来,传统的说法是宋真宗所敕封。
明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三引稗史,称宋真宗东封泰山,还次御帐,涤手池内,一石人浮出水面,出而涤之,玉女也。
命有司建祠奉之,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清初学者张尔岐《蒿庵闲话》卷一(元君玉印条)、顾炎武《日知录》
卷二五(湘君条)、《山东考古录》(考碧霞元君条)均沿袭此说
而不疑。
但此后屡经学者考证,认为真宗封号说系出于后人伪托,并非史实。
不过对于碧霞元君名号之源起,仍莫衷一是,或据唐人刘禹锡久事元君住翠微之句,定为唐代;或据题年大宋辛酉岁的《东岳元君香火社碑》,定为宋代。
本文对上述史证逐作考辨,指出二者或出误解,或出伪托,唐宋两说均难成立;并认为碧霞元君之名,应始于明代;而其名号之加,实与泰山女神之道教化息息相关。
试加考论如下:
*一、碧霞元君名号始于唐代辩
碧霞元君封号源起于唐代之说,首发于清之乾隆皇帝。
乾隆三十五年(1770)御制《重修碧霞元君庙碑记》云:核之志乘,元君封号肇自有宋大中祥符间。
顾考刘禹锡《送张炼师还东岳》诗,有久事元君住翠微之句,是唐以前故有元君之名,不自宋始。
[1]此后学者大多附和此说。
如清人聂剑光《泰山道里记》云:刘禹锡《送东岳张炼师》诗云:久事元君住翠微,是在唐时已有元君之名,盖由来久矣。
又韩锡胙《元君记》云:唐刘禹锡《送女道士张炼师归东岳》诗云:久事元君住翠微,则唐以前已有元君神号。
当代学者中,也有不少人信从此说。
如田承军先生《碧霞元君与碧霞元君庙》中论称: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送东岳张炼师诗》,有久事元君住翠微之句,诗名有东岳,诗中有元君、翠微,翠微大概就是碧霞之意。
[2]
作为唐代说主证的,是唐诗人刘禹锡的《赠东岳张炼师》,其诗见于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卷四。
全诗云:
东岳真人张炼师,高情雅赡世间稀。
堪为烈女书青简,久事元君住翠微。
金缕机中抛锦宇,玉清坛上著霓衣。
云衢不要吹箫伴,只拟乘鸾独自飞。
张炼师系一泰山女冠(其身世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有考),刘禹锡作诗相赠,或有意征用泰山事物。
因此若将诗中之元君指为泰山女神,释意谓炼师供奉碧霞元君,久驻山中,原是可以讲通的。
但碧霞元君一名,绝不见于元以前典籍;而元君之号虽屡见道书,或曰元君者,老子之师也,或曰元君者,大神仙之人也(《抱朴子金丹》语),都与泰山女神无涉。
设若女神唐代已有元君封号,何以宋人在言及此神时,悉称玉女(如王钦若《社首坛颂》、王山《盈盈传》等),绝口不及元君之号。
故而持刘诗而论碧霞元君封号起于李唐,尚属孤证。
我认为,如想辨清刘禹锡诗中之元君究竟何指,还须自刘集中再寻得内证,细加比勘,方能最终决此悬疑。
在四库丛刊本《刘梦得外集》卷三,收有一首《和令狐相公送赵常盈炼师与中贵人拜岳及天台投龙毕却赴京》诗,云:
银珰谒者引霓旌,霞帙仙官到赤城。
白鹤迎来天乐动,金龙掷下海神惊。
元君伏奏归中禁,武帝亲斋礼上清。
何事夷门请诗送,梁王文字上声名。
按:据考此诗作于宝历元年(825)秋冬之际。
诗题中之令狐相公即令狐楚,其赠诗原韵已佚;赵常盈系当时名道,其初为吴善经弟子,长庆中供奉宫中,曾与白居易及僧人澄观在御前讲论 [3]。
拜岳即朝拜东岳泰山,为唐人惯用语,桃源峪张炼师题记即有大历八年王大使因拜岳之语。
据唐人徐灵府《天台山记》:宝历元年,主上遣中使王士岌、道门威仪赵常盈,五月十三日到
山,于天台观设醮,许往三井投龙璧也。
拜礼泰山盖在此前。
此诗本事,当是有敕使奉命致祭泰山,令狐楚闻而赋诗相赠,后刘禹锡见其作,又加唱和。
诗之第五句元君伏奏归中禁,亦出元君一词,从语境上分析,此一元君当指赵常盈,因赵氏奉敕而来,祀毕归京覆奏,故有伏奏归中禁之语。
因道教称仙人为元君(不限于女性),故而刘诗遂以元君称呼炼师赵氏。
察之刘禹锡两诗,同是题咏泰山,又同是赋赠道士,在完全相同的语境中,元君一词不可能各有所指:一指泰山女神,一指拜岳道士。
既然《赵炼师》诗中的元君可以明确系指称道士,那么《张炼师》诗中的元君也只能是指称道士而非碧霞。
而乾隆帝等据此诗谓唐以前故有(碧霞)元君之名,显然是郢书燕说了。
*二、碧霞元君名号始于宋代辩
认为碧霞元君名号起于宋代者,主要是依据《东岳元君香火社碑》。
此碑最早由田承军先生在《碧霞元君与碧霞元君庙》披露并介绍,田文论称:北宋已经正式出现了碧霞元君之名。
泰山岱庙有一《东岳元君香火社碑》拓片,碑文已漫漶不清,但可见
碑文开头是碧霞元君香火,碑文有知人命长短、山西等字;立碑时间是大宋辛酉岁冬十月望后,树碑者中有东阿社等字样。
大宋应是北宋,而北宋的辛酉年共3个:961年、1021年、1081年。
由碑文知,北宋时期泰山就有了碧霞元君,而且当时碧霞元君信仰已非常成熟,山东东阿有了其香火社。
[4]
如果确如田文所考,《东岳元君香火社碑》为北宋石刻,那么此碑诚为最早出现碧霞元君名号的文献,而且,元君香火社的历史也由此能追溯至宋代,谓整个碧霞元君信仰史都将因此史料的出现而改写,或非虚言。
因此其碑所关甚巨,不容不加细辨。
按上文称引的《东岳元君香火社碑》,原碑今尚存泰安市博物馆。
察残石高约116厘米,宽约57厘米。
今据其碑拓片影本,得以识读部分文字,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