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取水构筑物
2015-共同学习之旅-给水工程-14-地表水取水构筑物

3 取水工程
3.3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
3.3.5 湖泊与水库取水构筑物
① 湖泊、水库中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近岸比湖中心多、浅水比深水多、无水草处比有水草处多; ② 水库取水构筑物的防洪标准与水库大坝等主要构筑物的防洪标准相同; ③ 隧洞取水一般适用于取水量大且水深10m以上的大型水库和湖泊取水; ④ 设置分层取水构筑物的原因: 1)暴雨过后大量泥沙进入湖泊水库,底部泥沙量大; 2)夏季藻类浅水区比深水区多; 3) 有利于水库泄洪、排砂时取水;
3 取水工程
3.3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
3.3.3 江河固定式取水构筑物
河床式取水构筑物
石油污染土壤简述及修复技术
3 取水工程
3.3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
3.3.3 江河固定式取水构筑物
河床式取水构筑物
石油污染土壤简述及修复技术
3 取水工程
3.3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
3.3.3 江河固定式取水构筑物
河床式取水构筑物—典型真题
3 取水工程
3.3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
3.3.3 江河固定式取水构筑物
岸边式取水构筑物—典型真题
2012-2-42.下列关于取水构(建)筑物的设计要求中,哪几项正确? (A)建在防洪堤内的取水泵房进口地秤设计标高为设计最高水位加0.5m (B)位于湖泊边的最底层进水孔下缘距湖底的高度不宜小于l.0m (C)位于水库中的侧面进水孔上缘在设计最低水位下的最小深度为0.3m (D)位于江河上的最底层顶面进水孔下缘河床的最小高庋为l.0m 解析: A错误,见M3教材P95及《给水规范》5.3.9条文说明,泵房建于堤内,可不按最高水位设计; B正确,见M3教材P93,或《给水规范》5.3.11; C错误,见《给水规范》5.3.12注2:“湖泊、水库、海边或大江河边的取水构筑物,还应考虑风浪的影响”,故考虑风浪的影响 后,最小深度就可能大于0.3m; D正确,见M3教材 P100,或《给水规范》5.3.10。选[BD]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考试:2020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真题模拟及答案(5)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考试:2020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真题模拟及答案(5)共98道题1、关于沉淀池斜管选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单选题)A. 斜管长度一般为0.8~1.0m,设计中取1.0mB. 斜管管径一般为25~35mm,设计中取30mmC. 斜管为聚丙烯材料,厚度0.4~0.5mmD. 以上均正确试题答案:D2、一些不带电荷甚至是带有少量与水中胶粒相同电荷的高分子物质,可以通过()作用与胶粒进行吸附。
(单选题)A. 静电吸附B. 压缩双电层C. 氢键、范德华力D. 沉淀物卷扫试题答案:C3、理想沉淀池的悬浮颗粒去处率与()无关。
(多选题)A. 水深B. 停留时间C. 特点颗粒沉速D. 表面负荷试题答案:A,B4、()不单独自成系统,多与Na离子交换联合使用。
(单选题)A. H-Cl离子交换法B. Na离子交换法C. H离子交换法D. H-Na离子交换法试题答案:C5、国内斜管沉淀池采用的斜管材料主要有()。
(多选题)A. 不锈钢B. 玻璃钢C. 聚丙烯塑料D. 聚氯乙烯塑料试题答案:C,D6、地表水取水构筑物位置的选择,应根据()等基本要求,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多选题)A. 位于水质较好的地带B. 靠近主流,有足够的水深,有稳定的河床及岸边,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C. 尽量靠近主要用水区D. 供生活饮用水的地表水取水构筑物应位于城镇和工业企业上游的清洁河段试题答案:A,B,C,D7、某理想沉淀池的截留沉速u0=4.0cm/min,有一混合均匀的水流含有沉速分别为u1=2.0cm/min和u2=4.5cm/min的两种颗粒,进入该池后按理想沉淀池条件进行固液分离,若这两种颗粒的重量各占总重量的一半,则颗粒的总去除率应为下列哪项?()(单选题)A. 25%B. 50%C. 75%D. 90%试题答案:C8、通快滤池适用于大、中、小型水厂,单池面积不宜大于()㎡,以免冲洗不匀,在有条件时尽量采用表面冲洗或空气助冲设备。
2015-共同学习之旅-给水工程-13-地表水取水构筑物布置的影响因素

石油污染土壤简述及修复技术
河床变形
3 取水工程
3.3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
3.3.1 影响地表水取水构筑物设计的主要因素
泥沙运动 河流泥沙是指在河流中运动的以及组成河床的泥沙,所有在河流中运动及静止的粗细泥沙、大小石砾都称为河流泥沙。 根据泥沙在水中的,运动状态,可将泥沙分为床沙、推移质及悬移质三类。
③ 河流中推移质泥沙占河流总携沙量的5~10%,对河床演变起着重要作用; 河流中悬移质泥沙占河流总携沙量的90~95%,对河床演变起最重要的作用;
3 取水工程
3.3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
3.3.1 影响地表水取水构筑物设计的主要因素
对于悬移质而言,与取水最为密切的问题是含沙量沿水深的分布和水流的挟沙能力。 ⑴含砂量的分布
石油污染土壤简述及修复技术
解答: 见M3教材P89,不宜建设取水构筑物的点有以下几处: Ⅱ:取水构筑物一般设在桥前0.5~1.0km或桥后1.0km以外的地方; Ⅳ:位于弯曲河段上的取水点宜设在凹岸,凸岸容易产生淤积; V: 取水点应设在丁坝上游,并与坝前浅滩点相距一定距离。 解析:选[B]
典型真题
2013-2-45.下列关于河床演变的叙述中,哪几项错误? (A)河床纵向变形和横向变形在一般情况下是各自独立进行的 (B)凸岸淤积,凹岸冲刷,是由于河床的纵向变形造成的 (C)河床在枯水期也会发生变化 (D)影响河床演变最重要的是悬移质泥沙 解析: A错误,见M3教材P87,河床纵向变形和横向变彤两种变化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 B错误,见M3教材P87,凸岸淤积,凹岸冲刷,主要是由于横向环流; C正确,见M3教材P87,枯水期产生淤积; D正确,见M3教材 P86“称推移质……但对河床演变却起着重要作用”,选项中问的是影响河床演变最重要的是,起重要作用, 但不一定就是最重要的作用; 见P86另一段“”这类泥沙(悬移质)一般粒径较细,在冲积平原江河中,约占总挟沙量的90%~95%”,这类泥沙的淤积、冲刷 才是影响河床演变最重要的部分。选[AB]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

2019/8/9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21
13.2 江河取水构筑物位置的选择
注意人工构筑物或天然障碍物
取水构筑物应避开桥前水流滞缓段和桥后冲刷、落淤段, 一般设在桥前0.5~1.0 km或桥后1.0 km以外。
取水构筑物与丁坝同岸时,应设在丁坝上游,与坝前浅滩 起点相距一定距离处,也可设在丁坝的对岸。
宜设在易于产生水内冰的急流、冰穴、冰洞及支流出口的 下游。 尽量避免将取水构筑物设在流冰易于堆积的浅滩、沙洲、 回流区和桥孔的上游附近。 在水内冰较多的河段,取水构筑物不宜设在冰水混杂地段, 而宜设在冰水分层地段,以便从冰层下取水。
2019/8/9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在顺直河段上,取水构筑物位置宜设在河床稳定、深槽 主流近岸处。
通常是河流较窄、流速较大,水较深的地点,在取 水构筑物处的水深一般要求不小于2.5~3.0 m。
2019/8/9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19
13.2 江河取水构筑物位置的选择
具有良好的地质、地形及施工条件
含沙量:单位体积河水内挟带泥沙的重量,以kg/m3表示。 江河横断面上各点的水流脉动强度不同,含沙量的分布亦 不均匀: 越靠近河床含沙量越大,泥沙粒径较粗; 越靠近水面含沙量越小,泥沙粒径较细; 河心的含沙量高于两侧。
2019/8/9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拦河坝上游流速减缓,泥沙易于淤积,应注意河床淤高的 影响。
闸坝泄洪或排沙时,下游产 生冲刷泥沙增多,取水构筑 物宜设在其影响范围以外的 地段。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1.简述水资源的含义、分类、特征?含义:人类生产生活及生命生存,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为社会直接利用或待利用,参与自然界水分循环影响国民经济的淡水。
分类: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天然水资源和调节性水资源;消耗性和非消耗性水资源。
特征:资源的循环性、储量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害两重性、用途广泛性、不可替代性、水量的相互转化性。
3.简述中国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存在问题?状况:人均占有量不足;时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空间:耕地面积和水,河流分配。
时间:夏多冬少;水系:湖泊较多,多数分布在湿润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稀少。
开发利用存在问题:需水量不断增加,供需矛盾尖锐,南方水质型、北方水量型缺;污染继续发展,加剧水资源缺乏;用水浪费,利用率偏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问题突出,地下水利用程度过高;管理水平有待提高,4、简述中国水资源面临的挑战?水旱灾害依然频繁并有加重趋势/农业用地减少农业用水短缺程度加剧/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态脆弱/污染负荷急剧增加,加重了水体污染第二章水循环及水资源形成3、简述全球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趋势?状况:全球农业用水占第一位(69%),工业用水第二位(23%)可复原比例最高,居民用水第三位(8%)人均占有量不断提高;世界各地用水量差异极大,发达国家多为工业用水54%,发展中国家多为农业用水80%;近年来用水量发展中国家增加幅度达,发达国家趋于稳定。
开发利用趋势:农业用水量及农业用水中不可复原的水量最高/工业用水由于不可恢复水量最低,将提高工业用水技术、降低用水量定额、加大节水力度、大幅度提高用水重复利用率/水资源的开发将更为重视经济、环境与生态的良性协调发展。
5、简述地表水资源的类型与形成河流、湖泊、沼泽、冰川、永久积雪。
陆地上的水通过蒸发作用(江、河、湖、水库等蒸发)上升到大气中形成积云,然后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陆地表面形成径流。
取水工程规范

5 取水5.1水源选择5.1.1水源选择前,必须进行水资源的勘察。
5.1.2水源的选用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考虑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体功能区划规定的取水地段; 2可取水量充沛可靠;3原水水质符合国家有关现行标准; 4与农业、水利综合利用;5取水、输水、净水设施安全经济和维护方便; 6具有施工条件。
5.1.3用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时,应有确切的水文地质资料,取水量必须小于允许开采量,严禁盲目开采。
地下水开采后,不引起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及地面沉降。
5.1.4用地表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时,其设计枯水流量的年保证率应根据城市规模和工业大用户的重要性选定,宜采用90%~97%。
注:镇的设计枯水流量保证率,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降低。
5.1.5确定水源、取水地点和取水量等,应取得有关部门同意。
生活饮用水水源的卫生防护应符合有关现行标准、规范的规定。
5.2地下水取水构筑物Ⅰ一般规定5.2.1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位置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选择,并符合下列要求: 1位于水质好、不易受污染的富水地段; 2尽量靠近主要用水地区; 3施工、运行和维护方便;4尽量避开地震区、地质灾害区和矿产采空区。
5.2.2地下水取水构筑物型式的选择,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各种取水构筑物型式一般适用于下列地层条件: 1管井适用于含水层厚度大于4m,底板埋藏深度大于8m; 2大口井适用于含水层厚度在5m左右,底板埋藏深度小于15m; 3渗泉仅适用于含水层厚度小于5m左右,渠底埋藏深度小于6m; 3泉室适用于有泉水露头,流量稳定,且覆盖层厚度小于5m。
5.2.3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有防止地面污水和非取水层水渗入的措施;2在取水构筑物的周围,根据地下水开采影响范围设置水源保护区,并禁止建设各种地下水有污染的设施;3过滤器有良好的进水条件,结构坚固,抗腐蚀性强,不易堵塞; 4大口井、渗渠和泉室应有通风设施。
2022-2023年公用设备工程师《专业知识(给排水)》考前冲刺卷②(答案解析12)

2022-2023年公用设备工程师《专业知识(给排水)》考前冲刺卷②(答案解析)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I卷一.综合考点题库(共70题)1.下列关于雨水泵站的说法中,哪项不正确?()A.雨水泵站使用机会很少,可以在旱季检修,通常不设备用泵B.雨水泵站通常流量大、扬程低、以使用轴流泵为主C.集水池布置应尽量满足进水水流平顺和水泵吸水管安装条件D.轴流泵的出水管上应安装闸阀,防止发生倒灌正确答案:D本题解析:A项,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2016年版)第5.4.1条第2款规定,雨水泵房可不设备用泵。
B项,污水泵站中,一般选择立式离心污水泵。
当流量大时,可选择轴流泵;当泵房不太深时,也可选用卧式离心泵。
C项,根据第5.3.7条规定,泵房应采用正向进水,应考虑改善水泵吸水管的水力条件,减少滞流或涡流。
D项,根据第5.5.1条规定,当2台或2台以上水泵合用一根出水管时,每台水泵的出水管上均应设置闸阀,并在闸阀和水泵之间设置止回阀。
当污水泵出水管与压力管或压力井相连时,出水管上必须安装止回阀和闸阀等防倒流装置。
雨水泵的出水管末端宜设防倒流装置,其上方宜考虑设置起吊设施。
出水管上的止回阀等防倒流装置是防止发生倒灌的装置,安装闸阀是为了检修方便。
该项说明因果关系错误。
2.下列关于沉淀颗粒从水中分离出来的作用力叙述中,正确的是哪一项?()A.在沉淀池中,悬浮颗粒沉淀分离出来是受到重力作用,和水的浮力作用无关B.在气浮池中悬浮颗粒黏附气泡浮出水面分离出来,是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和重力作用无关C.上向流澄清池水中细小颗粒被拦截在悬浮泥渣层内的原因是大粒径絮体和细小絮体的黏附力作用,和颗粒间引力有关D.过滤时水中细小絮体沉积到滤料表面是由于滤料和细小絮体的黏附力作用,和滤料本身吸附性能无关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A项,在重力作用下,颗粒下沉,同时受到水的浮力和水流阻力作用。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介绍

(7)应与河流的综合利用相适应 选择取水构筑物位置时,应结合河
流的综合利用,如航运、灌溉、排洪、 水力发电等,全面考虑,统筹安排。
河床横向变形由水流横向输沙不平 衡引起,而横向输沙不平衡主要由环流 造成。
2 江河取水构筑物位置的选择
意义:江河取水构筑物位置的选择是 否恰当,直接影响取水的水质和水量、取 水的安全可靠性、投资、施工、运行管理 以及河流的综合利用。
要求: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根据取水 河段的水文、地形、地质、卫生等条件, 全面分析,综合考虑,提出几个可能的取 水位置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从中选 择最优的方案。
(1)设在水质较好地点 为避免污染,取水构筑物宜位于城
镇和工业企业上游的清洁河段,在污水 排放口的上游100~150m以上;
取水构筑物应避开河流中的回流区 和死水区,以减少进水中的泥沙和漂浮 物;
在沿海地区应考虑到咸潮的影响, 尽量避免吸入咸水;
污水灌溉农田、农作物施加杀虫剂 等都可能污染水源,也应予以注意。
取水构筑物与丁坝同岸时,应设在 丁坝上游,与坝前浅滩起点相距一定距 离处,也可设在丁坝的对岸;
拦河坝上游流速减缓,泥沙易于淤 积,闸坝泄洪或排沙时,下游产生冲刷 泥沙增多,取水构筑物宜设在其影响范 围以外的地段。
(6)避免冰凌的影响 在北方地区的河流上设置取水构筑物
时,应避免冰凌的影响。取水构筑物应设 在水内冰较少和不受流冰冲击的地点,而 不宜设在易于产生水内冰的急流、冰穴、 冰洞及支流出口的下游,尽量避免将取水 构筑物设在流冰易于堆积的浅滩、沙洲、 回流区和桥孔的上游附近。
设计取水构筑物时应收集的有关 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坝斗槽式取水构筑物工艺设计体会
刘赟(新疆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疆830002)近年来,以地表水作为水源的工程实例日趋增多,具体的取水构筑物方式也多种多样,本人在新疆高寒地区的河流上设计采用低坝斗槽组合式取水构筑物的工艺方面有一些心得体会,同时提出在设计中值得进一步商榷的议题,希望通过本文与给排水专业同行共同探讨。
一、低坝式(固定坝)取水构筑物的适用条件即河流的特点
1、流量和水位变化的幅度很大,水位猛涨猛落,但洪水持续时间不长。
在枯水期内流量很小,水层很浅。
有时出现多股细流,甚至地面断流。
暴雨之后,山洪暴发,洪水流量可为枯水流量的数十、数百倍或更大。
2、水质变化剧烈。
枯水期水流清澈见底。
暴雨后,水质骤然浑浊,含沙量大,漂浮物多。
雨过天晴,水又复清澈。
3、河床常为砂、卵石或岩石。
河床坡度陡比降大,洪水期流速大,推移质多,粒径大,有时甚至出现1米以上的大滚石。
4、北部某些山区河流潜冰(水内冰)期较长。
新疆某县城供水工程水源为电站的退水渠即总干渠,总干渠有以下特点:(1)水量:枯水期流量为3立方米/秒,丰水期9立方米/秒;(2)水位:取水段渠宽为6.0米,常年水位1.50米,枯水位0.5米,最高水位2.5米;(3)水质:非洪水期主要水质指标平均值为:PH值8.04(国标6.5-8.5),总硬度144.50mg/L(国标450 mg/L),氟化物0.47 mg/L (国标1.0 mg/L),氯化物3.6 mg/L(国标250 mg/L),硫酸盐61 mg/L(国标250 mg/L),大肠菌群5个/L(国标3个/L),由以上水质化验报告可以看出,非洪水季节的水质除总大肠菌群超标外,其余水质指标均能满足《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的控制指标,该
由上表可知,该水源最高含沙量发生在6月份,浊度较高,含沙量为2020毫克/升,由上述资料可以看出,该水源流量和水位变化的幅度较大,水质变化较为剧烈,采用低坝式(固定坝)取水方式较为合理。
二、工艺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新疆的河流大部分兼有农灌任务,所以在选择水源时还需注意由于山区的河流枯水期流量很小,因此取水量所占比例往往很大,有时达到70%~90%以上。
这时需要考虑河流总体的水量分配,即在满足生活用水的同时,必须满足农业用水,这不是简单的最大用水量的叠加,因为农灌用水季节性很强,应分析在枯水期一段时间内,具体的农业用水量,通常枯水期发生在非农灌期,故该问题一般情况下易解决。
2、由于枯水期水层浅薄,因此取水深度往往不足,需要修筑低坝抬高水位,或者采用底部进水等方式解决。
具体方式可以采用滚水坝,滚水坝的形式可采用固定式或活动式,其中固定式坝身通常用混凝土或浆砌石建造,坝高0.5-2.0米。
坝体通常用混凝土或者浆砌块石建造。
为了防止洪水期滚水坝溢流时河床遭受冲刷,在坝的下游一定范围内需用混凝土或者浆砌块石铺筑护坦。
护坦上有时设有齿栏,消力墩等辅助消能设施。
采用此种方式还需要重点考虑以下3点:1)坝的轴线方向可与水流方向成一定角度,这样有利于收集水流;2)在易沉积泥沙的一端设置排砂闸,以利于排砂;3)为了防止在上下游水位差作用下,从上游经过坝基土壤向下游渗透,上游的河床应用粘土或混凝土做防渗铺盖。
3、由于洪水期推移质多,粒径大,因此修筑取水构筑物时,要考虑能使推移质顺利排除,不至于造成淤塞或冲击。
冲砂闸设在溢流坝的一端,与进水闸或取水口邻接,其主要作用是利用坝上下游的水位差,将坝上游沉积的泥砂排至下游。
进水闸的轴线与冲砂闸轴线的夹角为30°~60°,以便在取水的同时进行排砂,使含砂较少的表层从正面进入进水闸,而含沙较多的底层则从侧面由冲砂闸泄至下游。
冲砂闸的冲砂时间约20分钟,冲砂时将取水闸关闭,同时输水管线起端蝶阀关闭,以防止空气进入管道。
三、除冰方法与措施
从目前各种除冰方法来看,多用取水排冰之法。
此法是使其冰水分层,先取其水,冰渣随河道水流排走。
采用此法时,除满足所取水量外,还应有足够的流量将分离出来的冰渣能随河道水流带走,排往取水口的下游。
防冰害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如下:
1、修建斗槽式取水构筑物进行除冰
这类斗槽预沉池的深度、宽度和长度除满足预沉泥沙的要求外,还要根据冬季流冰期,河水低水位时,使进入斗槽的水中冰花上浮于冰盖或水面,且将冰花截流在取水泵房之前。
斗槽计算一般使用前苏联沙夫诺夫的经验公式计算斗槽预沉池的长度。
L=Khυ/ω(1-1)
式中L—除冰的斗槽预沉池长度(m);
h—当河水为计算水位时斗槽预沉池中的水深(m);
ω—冰渣(冰花)上浮速度,冰渣平均上浮速度为0.002~0.005(m/s);
K—考虑到流冰期长短,斗槽内紊流的影响以及冰渣上浮至冰盖下均需占有一定的斗槽容积等因素而采取的安全系数一般采用2~3;
υ—斗槽内最不利情况下的水平平均流速(m/s)。
举例:黄河上游某水厂在计算斗槽尺寸时,采用h=2.15m,ω=0.003 m/s,K=3,υ=0.086 m/s,因此斗槽预沉池下游段长度为L= K·h·υ/ω=3×2.15×0.086/0.003=184.9m 设计采用190m。
2、用引水渠道输冰排冰
引水渠道输冰排冰,是修筑引水渠道使其具有冰水分层的条件,使冰渣在引水渠道内上浮至水面,待冰渣上浮到水面后用导凌筏引导冰渣和一部分排冰水,由排水道排走。
排冰道口门处设有潜水叠梁闸,以防河水漏失。
由导凌筏底部分离出来的水,流入水泵房吸水井内。
青海某电厂采用此法除冰效果显著。
为保障冰水在渠道内分层,渠内流速可保持在0.8~1.0 m/s左右,但渠内流速小于0.5 m/s时,渠内将冻结形成冰盖。
3、利用低坝冲砂闸、导凌筏引水渠综合排冰
在修建低坝取水的条件下除冰,首先冬季在冲砂闸口,用潜水叠梁闸板调整闸前水位使河流流速减缓以利于冰渣顺利上浮,大量浮于水面的冰渣,从潜水叠梁闸板上面溢流至下游河道;其次为使冰渣少经进水闸进入引水渠道,在进水闸前设导凌筏,将冰渣导向冲砂闸处排至下游河道;最后将进入引水渠的少量冰渣,在引水渠内减缓流速,使冰渣上浮于水面,同时,用潜水叠梁溢流的方法,将浮于水面的冰渣,溢流至下游河道,不含有冰渣的河水则流入取水泵房的吸水井内。
使用这种方法排除冰渣,由于冰渣可以及时排走,无须考虑冰渣占有引水渠道的容积,因此,公式(1-1)中K值可以采用小些,如某工程中采用K=3降为K=2时其引水渠道的计算长度,可由184.9米降为123.3米,节约建设资金。
四、防杂草和漂浮物的有效措施
为防杂草及漂浮物,进水口都应设有进水格栅。
严寒地区进水口流速不宜过多大,否则容易吸进冰凌,过栅流速过小会增加取水口外形尺寸,增加基建投资。
一般小型取水构筑物间隙宽度为30~50mm。
大中型取水构筑物为80~120mm。
根据上述情况,过栅流速控制在有冰絮时,岸边非淹没式取水构筑物,为0.2~0.6m/s,河水淹没式取水构筑物为0.1~0.3m/s。
上述数值均为无冰絮时过栅流速的50%左右。
计算栅格面积时,另加25%堵塞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