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有感

合集下载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 读书报告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 读书报告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读书报告1 简介《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是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关于政治变革和政治发展的学术著作。

该书主要讨论了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政治衰败的原因,对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政治转型和民主化进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

2 政治秩序和政治发展政治秩序是指一种宏观上的政治组织形式,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福山认为,一个政治秩序的建立需要满足一些基本要素,如政府的合法性、宪法的稳定性、选举的公正性、法律的权威性等等。

政治秩序的建立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福山指出,政治秩序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需要政治精英、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

政治发展是指国家或社会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发展和变迁。

在政治发展的过程中,福山认为,强调民主化和自由化是必要的,但同时也需要保持一定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

政治秩序和政治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政治秩序的不完善会限制政治发展的空间,而政治发展需要在一定的政治秩序基础上进行。

3 政治衰败的原因政治衰败是指政治秩序的崩溃和政治发展的停滞,是一种社会危机。

福山认为,政治衰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1 政治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在政治权力过度集中的情况下,政治精英容易产生权力腐败和群众不满的情况,进而影响政治秩序和政治发展。

3.2 政治参与的匮乏和民主化程度低下政治参与不足和民主化程度低会导致政治制度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和反腐机制,进而影响政治稳定和发展。

3.3 社会发展不平衡和经济落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经济落后容易产生社会不满和政治动荡,对政治秩序和政治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4 民主化与政治稳定福山提出了“民主稳定化”理论,认为民主化和政治稳定是相辅相成的。

在民主化进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民主制度和法律体系,引导公众参与政治、行使民主权利,保证政府的合法性和政治稳定性。

然而,民主化也可能带来政治动荡和政治不稳定,这需要政府、政治精英和社会各界共同应对。

后知后觉者中的先醒者——评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后知后觉者中的先醒者——评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后知后觉者中的先醒者——评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
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章永乐
【期刊名称】《中国图书评论》
【年(卷),期】2013(000)011
【摘要】2012年10月,因《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以下简称《终结》)而名扬国际学界的日裔美国学者福山的新著《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以下简称《起源》)推出中文版。

福山本人也飞到北京为其新书做宣传。

尽管出版者和销售者用“巨著”这样的词来描绘该书,但该书在中国知识界并没有引发热烈的反响。

【总页数】10页(P4-13)
【作者】章永乐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历史终结论”到“政治发展次序论”:如何理解现在的福山?--评《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
2.早期现代政治发展的四个要件——评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3.政治秩序的“古今之变”与不变——读福山新著《政治秩序的起源》(上卷)
4.读《政治秩序的起源》福山的中国历史观
5.关于生物工程与人类的论点——评福山《后期人类的未来》一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早期现代政治发展的四个要件——评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

早期现代政治发展的四个要件——评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
f r o m P r e h u ma n T i me s t o t h e F r e n c h R e v o l u t i o n )出版
序》一书 ,认为 “ 9 ・ 1 1 ”事件之后 ,全球 政治的首要 问题 是重建 国家概念而非如何淡化 国家概念 ,需要将 国家权力的活动范围与其能力强度分开 ,而 国家构建
主要指 的是 贫 困国家或失败 国家 的国家能力 的提 升 , 即在强化 现有 的国家制度 的同时新建 一批 国家制 度 ,
以后 ,尤其 是其 中文版 面世 以来 ,在 中国学术界 引起 了强烈 的震 动 ,认为其未 改 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政治 发展 的终结 的观点者有之 ,认 为其改变初衷支持 强大 统一 的国家 权力者亦 有之 。笔者认 为福 山并 未有 1 8 0 度 的观念转 变 ,他念兹在 兹的依 旧是现代 自由民主制
秩序等四 个方面展 开 :政治发展的 生物基础是人 类有 着共享的人性 ;制度要件 包括 强大而有效 的国家、法治 和 负责制政府 ;发 生机 制是遵循在 竞争压力下的 变异与选择原则 ;其最优秩序是 实现 国家、法治与 负责 制政
府 的 稳 定 平 衡 的 自由 民主 体 制 。
【 关键 词】《 政 治秩序 的起 源》 早期现代政 治发展 自由民主制
读 书与思考 T H E O R E T I C A L H O R I Z O N
早 期 现 代 政 治 发 展 的 四 个 要 件
评福 山 《 政 治秩序 的起 源 :从前人 类 时代 到法 国大革命 》
■ 罗 雪 飞
【 提 要 】《 政 治秩序 的起 源》 对 “ 早期 现代政 治发展 ”图景 的描述主要从人性 、制度 、发生机 制和最优

读《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读《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政治学的有趣之处就在于,你很难定义它是科学,因为它总是根据发生过的事件来梳理规律,很难通过规律来预判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件。

很多政治学家“活久见”,晚年时会推翻早年提出的观点。

特别是所谓的“第三波民主浪潮”之后,目睹了冷战结束后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学家纷纷开腔;而中国的崛起、拉美的衰落、非洲的迟滞、美国的霸权、欧陆的困境,都给他们的认知产生了新的影响。

政治学的发展简直不能再波澜壮阔一些了。

当代政治学讲述政治学史的时候,起始往往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落脚点往往都是福山。

幸好福山是一个平易的讲述和评议者,也是一个各种学科都能涉猎的杂家。

他写的两部皇皇巨著《政治秩序的起源》《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横跨几大洲、纵跨几千年,系统梳理了国家、民主、权力、自由等概念,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免去了“爬楼”看史的痛苦。

关于“社会契约论”霍布斯、卢梭、洛克作为西方政治制度设计的理念基础,明确提出人类个体原本是“自由人”“个体”,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获取利益,形成了国家,让渡了自己的自由、平等、权利甚至是财产和生命,来获取国家机器的保障。

这也是西方政治学说的基点:国家在保障“个体”安全的同时,必须最大程度的赋予“个体”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权利。

然而,福山从生物学、人类学和考古学出发,提出人类和黑猩猩一样,生来就是群聚的,并不是“个体”“自由人”,因此也不存在“生来自由”,更不存在让渡自己的权利来获得国家保障的“契约”。

所以,自由的程度、民主的程度、权利的多寡,不应该成为评判一个制度优劣的标准;与之相对的,国家能力的强弱、法治制度的规范、政府部门的负责,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符合人类福祉的。

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代理性选择理论经济学家都认为,物质利益享有优先权,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带动了思想理论的发展。

然而,这种观点很难解释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为何有同样的宗教信仰;也很难解释宗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如此重要的地位。

政治秩序的起源

政治秩序的起源

我对福山对东西其实是有批评的,政哲的难度比较大。

这本算比政。

涉及的问题在社会学也有。

书有上下两册。

政哲、社会、历史、比政等不同的都有涉及,但是政治学要学好是要懂历史的。

还有哲学的方法:柏拉图、亚多;另一个是社会学的方法:实证;贡献巨大的有马克思、韦伯、涂尔干。

《历史的终结》,福山是日裔,亨廷顿是他的导师。

比政比政哲要形而下以下,但是比政中比较理论化的是他们师徒。

德国政哲与英法政哲施特劳斯、科耶夫(当代研究黑格尔),福山受科耶夫的影响读了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法哲学,讲福山要从这里讲起。

哲学界对黑格尔的研究是多的,但是政治学对黑格尔的研究不够。

更可以说,对于德国的政治学研究都不足,而更多的是研究英法。

英法的政治学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经济学也是。

英国比较早构建了现代国家,重点是国家内各个部门如何划分权力和相互制约,就有代议制民主,三权分立,自由均衡等问题。

德国是后发展,德国系统思考的时候,英国已经构建了较为成熟的国家,德国的重点是如何在松散的国家条件下,构建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除此之外,还有特殊价值和普世主义的问题,能不能搬用英国的理论。

从这两点,可以说,理解黑格尔是德国政哲的基础。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非常复杂的体系,是人类的精神发展史,按照黑格尔的理解,希腊是非常不错的。

他关注的核心是如何建立有公共性的现代国家和共同体,希腊不错,但是客观精神中包含否定主观精神的部分。

罗马时候,主观性凸显出来,但是又得不到依托。

黑格尔构想的是客观精神到主观精神,再到绝对精神,其外化就是国家。

历史终结与最后之人科耶夫的理解有点不同,每个人都追求自由自主成为自己的主人,但是主人之间要斗争。

勇敢的人就会成为主人,而没有勇敢成为主人的就成了奴隶,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都是主奴关系。

拿破仑把法国大革命的精神推广到欧洲,是历史的终结,是人类探索自主性制度的结果。

以前都是主奴关系,只有法国是自由民主的理念,真正结束了主奴关系的历史,再也不用。

福山身份政治读后感

福山身份政治读后感

福山身份政治读后感福山的《身份政治》是一本深入探讨身份政治及其对现代社会和政治秩序影响的重要著作。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深感其观点独特,分析深入,对于理解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发展趋势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首先,福山在书中对身份政治的阐述非常清晰。

他指出,身份政治的核心是群体认同和尊严诉求,这种诉求往往与特定群体的历史、文化、种族、性别等因素相关。

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日益凸显,身份政治也因此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

其次,福山对于身份政治的根源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认为,身份政治的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和阶层分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群体之间的地位和权益往往存在不平等现象。

这种不平等会导致一些群体感到被边缘化或排斥,从而产生身份认同危机和尊严诉求。

此外,福山还从古典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汲取营养,提出了激情的观念并认为它是身份政治的根源。

他认为,激情是人们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和忠诚,是人们对于自己尊严的追求和维护。

在身份政治中,激情往往会被用来煽动人们对于特定群体的认同和忠诚,从而形成一种排他性的政治力量。

最后,福山对于如何应对身份政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要应对身份政治,首先需要承认和尊重不同群体的差异和权益,建立包容性的社会秩序。

同时,也需要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等方式来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减少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此外,还需要通过法律和制度建设来保障社会公正和平等,为不同群体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权益保障。

总之,《身份政治》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著作,它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发展趋势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身份政治的重要性和影响,也对于如何应对身份政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读后感1则

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读后感1则

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读后感1则福山近几年在国内声名鹊起,也曾受到中南海的礼遇,作为“自由世界”的政治学家,这样的优待似乎很少见,毕竟,中国大陆在民主国家的眼里属于没有民主的典型。

读完福山这本《政治秩序的起源》似乎可以看出一丝端倪。

在这本著作中,福山将政治制度分解成三个部分:国家构建、法治以及负责制政府,三者缺一不可,而且三者出现的次序以及互相之间的平衡决定了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化。

国家构建在本书中,国家构建放在了第一位,这其中,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秦国,而欧洲出现秦国这样统一强大的中央国家要到很晚,当时的欧洲的王国是由封建地主构成的松散的联合体。

中国的国家构建如此成熟如此强大,虽然在马尔萨斯式的世界里,强大的国家机器可以通过自顶向下的统治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带来的副作用是政治制度的其余两个组件:法治和负责制政府完全受制于国家,从而逐渐导致政治衰败,政治制度陷入一乱一治的循环。

法治在福山看来,法治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基督教、穆斯林教以及印度教从一开始就有着严格的宗教律法,这种宗教律法是不受世俗统治者干涉的,甚至世俗统治者的合法性也需要宗教的确认。

中国古代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我个人并不认为有“儒教”这个宗教),都在国家的严格控制之下,沦为统治者的附庸,从历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佛难可见一斑,在国家暴力下,宗教机构不堪一击,而基督教甚至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印度教的神职人员即婆罗门的社会等级要高于作为统治者的刹帝利阶层。

在宗教的强大影响下,真正的法治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开始发轫。

负责制政府负责制即统治者要对治下的民众负责,要置民众的利益于个人利益之上。

如果统治者的合法性不再存在,则民众有权利要求政府倒闭。

现代的负责制政府体现在通过选举使得政府下台或者上位,而中国古代则是通过武装起义的方式改朝换代。

我们应该注意到,导致这两种不同方式的一个原因是选举需要有法治的保障,而中国古代并没有真正的法治,因此只能通过非法制的方式推翻政府。

读《政治秩序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第二部分

读《政治秩序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第二部分

《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第二部分国家建设(91页-219页),本部分作者福山以中国、印度、中东、欧洲介绍了从部落到国家的建设过程,作者用将近130页的篇幅来介绍世界主要区域的政治秩序变革是很精简而且很考验功力的,这部分与历史结合的相当紧密,就我而言,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总体上来讲,中国、印度、中东地区的政治秩序建设,都以父系家族的血统为基础,建立国家是为了克服部落社会的局限,在这些地域,不让亲戚关系成为社会组织基础的建国努力,是出发点,但是也都归于失败,即使到了今天,家庭和亲戚团体仍然强大,成为社会组织和身份的来源。

但是比较特殊的是欧洲,其在很早就是个人主义,而不是家庭或亲戚团体。

一、中国我写这个笔记的原则是,未来的时候,可能我已经忘记了这本书里面的内容,但是我希望如下结论,我还可以记得。

主要有:1.中国具有强大的国家,但是没有形成强大的社会,这一点与印度不同,印度是有强大的社会,但是没有形成强大的国家。

很难想象,如果既能够形成强大的国家又能够形成强大的社会,那么这其中的人民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可能是一种高度的自由。

2.从部落到国家层次的过渡中,新的国家制度是重叠在亲戚关系的社会组织之上,一直到商朝末年,亲戚团体仍是中国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而尽量摆脱亲戚团体的非人格化管理,中国要一直到西汉才得以确立,但是在东汉到隋唐,亲戚团体又卷土重来。

3.严格意义上来讲,周朝并不是国家,它的社会性质更像是部落性质(顺便提一下,由于周朝持续的封建和不断的分封,但是经过几代就没有封地的贵族就“沦落为士”,“士”这种群体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做出了超凡的贡献),但是东周时期不断的混战,尤其是发展到战国时期几乎以全部男子为兵源,以消灭对方国家为目的的战争,大大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形成。

4.激烈战争早就强烈的奖励,春秋战国时期连绵不绝的战争导致了旧制度被摧毁和新制度取而代之,它们都与军事组织、征税、官僚机关、民间的技术革新以及思想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有感
近来闲暇时重读弗朗西斯·福山著作《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求学时期,我就非常喜欢这位日裔美籍政治学者,福山对于人类历史和社会大问题都有较强驾驭能力,其观点清晰,论据磅礴有力,是当代难得的政治学大家,《政治秩序的起源》是福山最新的著作。

弗朗西斯.福山出生于1952年,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曾师从著名国际问题专家亨廷顿,亨氏传世之作为《文明的冲突》,亨氏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前瞻性看到了世界冲突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明的差异,最激烈的莫过于伊斯兰教和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而这一预言不幸被言中了。

福山无疑是继亨廷顿之后最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学者。

受亨氏熏陶,福山成名之作莫过于1992年出版的《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该书乐观地认为人类最后的历史为自由民主历史,在这历史片段中,人类获得了平等的认可,历史也就终结了。

这本书在上个世纪末特殊时期广受西方主流社会欢迎,但同样也迎来诸多批判。

我认为这本书是福山思考社会历史进程的起点,自此之后,福山写了多个主题的专著,如《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社会秩序》、《美国处在十字路口:民主权力与新保守主义的遗产》等,在这些书中,福山汲取了更多的人类学、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的成果,不再是政治学固有的语言范式里,同时对于信任(Trust)、同理心(Empathy)、国家能力(State capacity)等元制度有了深入的思考。

因此,我认为他的研究也就进入了王国维先生所说的第二个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而《政治秩序的起源》这一书(目前是第一卷)也是他总结式的思考:政治何以成为可能?良好的政治秩序有什么标准,是自由民主吗,它应该包含什么样的标准?政治秩序从何而来,演化的动力又是如何?这本书又仿佛回应他20几年前的思考,只不过如今的思考更加成熟了。

《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的英国版与美国版封面
在《政治秩序起源》这一书中,福山开宗明义地认为良好的政治秩序包括国家(the state)、法治(the rule of law)和负责任的政府(accountable government)三要素,而不再是抽象意义上的自由民主。

•国家指的是国家动员能力,包括对外抵御外敌和对内镇压内乱的能力,国家能力是保证社会秩序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法治是指法律是唯一判决任何事务纠纷的依据,而非其它。

•负责任的政府指的是能有效为百姓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政府。

三要素构建了良好政治秩序的根基。

福山从多个角度分别研究了国家建设、法治起源,最早负责制政府兴起等,他发现古代中国就具有较强的国家能力,而法治和负责任政府一直是其软肋。

在西方中世纪和古印度,法治从宗教社会衍生出来,但是国家能力一直不强;负责制政府也是从法国大革命之后兴起。

比较中国、印度、中东和欧洲等地区的政治秩序的形成,福山指出三种制度之间在不同地区的政治秩序起源与演化中,并没有“事后诸葛亮”角度所认为的那种必然相关性,某一种或两种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其他两种或一种也会同时同地出现。

三个要素在上述地区出现的顺序和组合不同,从而构成了不同政治秩序或模式。

这一观点无疑是对他在上世纪90年代《历史的终结》最大的背叛。

在最后,福山开放性地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与中国有关,中国目前具备非常强的国家能力,但是在法治和负责制政府仍有缺陷的情况下,还能走多远;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制度社会,长期无法解决的财政赤字,公共治安、社会保障较弱,同样也面临着政治衰败的风险,这个问题如何破解。

这本书的出现,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步迈入第三境界的福山,相信他会在该书的第二卷能有更深入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