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QCT841—2010)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

2016年1月1日,国家标准《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GB/T.3-2015)实 施,全部代替标准《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GB/T.3-2011)。
标准目次
参考资料:
内容范围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GB/T.3-2015)规定了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直 流充电接口的通用要求、功能定义、型式结构、参数和尺寸。《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 电接口》(GB/T.3-2015)适用于充电模式4及连接方式C的车辆接口,其额定电压不超过1000V(DC)、额定电流 不超过250A(DC)。
国家标准《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GB/T.3-2015)依据中国国家标准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9)规则起草。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GB/T.3-2015)与《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 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GB/T.3-2011)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GB/T.3-2015)规定了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直 流充电接口的通用要求、功能定义、型式结构、参数和尺寸。《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 电接口》(GB/T.3-2015)适用于充电模式4及连接方式C的车辆接口,其额定电压不超过1000V(DC)、额定电流 不超过250A(DC)。
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等四项国标通过审查

第 5 年会于 1 O届 0月 2 日在 长 沙召 开 。 国际 电工 委 员 会 中央 6
办 公 室、 国 际 电工委 员 会 第九 技 术委 员 会 秘书 长 、欧 洲 电工委 员会 轨 道 交通 电子应 用标 准 化 技 术委 员会和 英 、德 、 日、 美等
显 著 。 中 国 已经 成 为 世 界 上 高 速 铁 路 运 营 里 程 最 长 、运 行 速 度 最 高 、在 建 规 模 最 大 的 国 家 ,到今 年 年 底 ,中 国铁 路 营运
里 程 将 达 到 9 0 0多 公里 ,居 世 界第 二位 。 00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副 主任 石 保 权 在 会 上 表 示 , 中 国 轨 道 交 通 行 业 迎 来 了前 所 未 有 的快 速 发 展 ,这 对 标 准 化 工 作 提 出 了 更 高 的 要 求 。 为 此 ,中 国~ 方面 积 极 采 用 国 际 标 准 , 如 IC r 9现 行 的 7 E 厂C O项 国 际标 ; 隹,大 部 分 已被 转 化 为 国 家 或 行业 标 准 ; 一 方面 ,根据 中 国国 情 制定 国家 和 行业 标 准 ,以 另 形成 完 善 的轨 道 交 通技 术 标 准 体 系 。
议 》是与 电动车充电密切相关 的重要标
准。而 《 型混合动 力电动汽车能量消 轻
中国国标将成 为相关 国际标准的重要参
考。
动汽车传导式充 电接 口》等 4项标; 成 隹
耗量试验方法 》则 为科学评价该类型混
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标准

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标准
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标准是为了规范充电设备和汽车之间的接口和通信标准,促进新
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和普及。
以下是该标准的主要内容:
1. 接口类型:该标准规定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的类型,包括插头形状、尺寸和接
线规范等。
2. 电源参数:标准规定了充电设备的电源参数,包括电压、电流和功率等,以确保
充电设备能够提供稳定和安全的充电电能。
3. 通信协议:为了实现充电设备和汽车之间的通信,标准规定了通信协议的要求,
包括通信速率、数据格式和错误处理等。
4. 充电过程控制:标准对充电过程进行了控制,规定了开始充电、停止充电和状态
监测等操作的要求,以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和高效。
5. 安全性要求:标准强调了充电设备和汽车的安全性要求,包括过载保护、断电保
护和短路保护等,以防止电池过充、过放和故障引发的安全事故。
6. 兼容性:为了保证充电设备和新能源汽车的互操作性,标准规定了充电接口的兼
容性要求,以便不同厂商的充电设备和汽车能够互相兼容和共享。
该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标准旨在改善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兼容性,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和可靠的充电服务,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推广。
该标准也为充电
设备制造商提供了统一的设计和生产依据,降低了成本和风险。
电动汽车相关充放电标准简介

充放电相关标准简介
Q/GDW 233-2009 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通用要求 Q/GDW 234-2009 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电气接口规范
Q/GDW 235-2009 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通信协议
国 家 电 网
Q/GDW 236-2009
电动汽车充电站 通用技术要求 电动汽车充电站 相关规范
Q/GDW 236、237、238-2009 Q/GDW 397-2009 Q/GDW 398-2009 Q/GDW 399-2009 Q/GDW 400-2009
电动汽车充放电相关标准简介
陈长健
2011-9-7
目录
电动汽车主要充放电方式 充放电相关标准简介 交流充电过程简介 直流充电过程简介
电动汽车主要充电方式
交流充电
通过交流充电桩与车载充电机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小电流充电,充 电时间5-8小时,速度慢,但充电方便电网负荷小
直流快速充电
电动汽车主要充电方式国内充来自电站建设情况2004年,北京建成了国内首个电动公交客车充电站; 2006年,比亚迪建成深圳电动汽车充电站 2008年,建设了国际上第一个集中式充换电站 2010年,上海规划了电动客车集中式充换电站 经过沟通,两大电网公司已经确立了“换电为主、插充为辅、集 中充电、统一配送”的主要模式,各地也开始大力推进换电站的建设。 目前国内较大规模的充换电站:北京84路充换电站、上海世博 会充换电站、杭州古翠路充换电站。世界最大的电动公交车充换电站 青岛薛家岛充换电站也已经开始试运行 目前国网充换电站的主要工作,交由其控股的许继集团进行,南 网目前正在和美国加州的BP(Better Place)合作建设换电站。BP主要 在以色列开展起电池租赁的换电模式,主要原因:以色列70%的车辆 为公共车辆,方便开展换电工作,乘用车换电方面,BP与雷诺合作 开展。
《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标准》编制说明

《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标准》编制说明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编制说明一、制定背景和目的目前中国电动汽车的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并已开始商品化,一些自主汽车品牌已有量产电动汽车上市,但每个企业都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制定充电接口,没有形成统一的规格标准,这样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造成了电动汽车以后产业化的发展困难,所以制定本标准意义重大。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动力蓄电池及其应用工作组充电接口标准起草组负责起草。
二、制定原则本标准的制定原则是立足国内,参考国际上在该领域的现有成果,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本着科学、开放、适用和促进国内技术发展的原则,对电动汽车充电接口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并且反应出电动汽车充电接口研究领域国内外最新成果的标准。
三、标准起草过程1.2009 年3 月27 日,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及其应用标准化工作组在天津召开了工作组首次会议。
根据会上讨论意见,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走访了相关单位,综合各单位对该标准参与起草的申请情况和企业技术基础,确定了《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标准起草组。
根据第一次工作组会议精神,标准起草工作组各成员单位按照分工进行了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
标准起草工作组在广泛收集资料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标准草案稿。
2. 2009年8月17日,在天津召开标准起草组讨论会,针对该标准草案进行了讨论,会上对标准草稿进行了讨论和修改。
3. 2009年9月,标准起草工作组在天津与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日本东京电力公司进行了技术交流,了解了目前国外标准制定情况。
4. 2009年10月,标准起草工作组在天津与美国SAE J1772标准的修订工作组进行技术交流。
5. 2010年1月13—14日,在天津召开标准起草组讨论会。
会后,对标准草案进行了修订。
6. 2010年3月10日,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四、标准说明1、标准总体内容概括本标准考虑和借鉴了IEC和SAE现有的标准,同时考虑了中国电网的实际情况和电动汽车推广的需要,将电动汽车充电模式分为家庭充电、充电桩充电和地面充电机(站)充电三种充电方式。
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标准要求

新能源汽车充电接口标准要求(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充电接口技术要求充电接口是指用于连接活动电缆和电动汽车的充电部件,由充电插座和充电插头两部分构成。
其中,充电插头是在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过程中,与充电插座的结构和电气进行耦合的充电部件,它与活动电缆装配连接或一体化集成组成充电电缆;充电插座是安装在电动汽车或供电设备上用于耦合充电插头的部件。
在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过程中,充电接口的标准化至关重要。
充电接口应该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①结构要求??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易触及的表面应无毛刺、飞边及类似尖锐边缘;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应有配属的保护盖,这些保护盖与其配属的部件之间应有起固定连接作用的附件装置(如链、绳等),且不使用工具时应不能拆卸。
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外壳上应标有制造商的名称或商标、产品型号、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等信息。
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端子应用标志符号加以标注。
充电插座在电动汽车上安装后,其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的标志应易于辨识。
在充电插头的明显区域(如锁紧装置的控制按钮表面)应有不同颜色来表示不同的充电模式。
充电接口应有锁止功能,用于防止充电过程中的意外断开。
在锁止状态下施加2倍的规定插拔力的拔出外力时,连接不应断开,且锁止装置不得损坏。
充电电缆的导线宜采用铜或铜合金材料,导线的横截面积应按表1选择。
?表1?充电电缆的导线规格要求充电插头应装配电缆固定部件,使电缆与充电插头连接处受到外力时不会造成对端子的额外受力。
充电接口内置的端子应以足够的接触压力将导线夹紧于金属表面之间,同时不造成导线的损坏。
正确连接充电电缆后,不同极性端子之间或端子与其他金属部件之间不得有意外接触的危险。
充电接口可以使用助力装置,如果使用助力装置,则进行插入和拔出操作时,助力装置的操作力应满足上述条件。
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在未插合且未加防护盖时,其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XXB。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要求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要求1 范围GB/T 20234的本部分规定了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的定义、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本部分适用于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用的充电连接装置,其:——交流额定电压不超过690 V,频率50 Hz,额定电流不超过250 A;——直流额定电压不超过1000 V,额定电流不超过400 A。
如果充电连接装置的供电接口使用了符合GB 2099.1和GB 1002的标准化插头插座,则本部分不适用于这些插头插座。
本部分中的车辆是指可外接充电的电动汽车。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002 家用和类似用途单相插头插座型式、基本参数和尺寸GB 2099.1 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 3956 电缆的导体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 5013.4 额定电压450/750 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第4部分:软线和软电缆GB/T 5023(所有部分)额定电压450/750 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GB/T 11918.1—2014 工业用插头插座和耦合器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 18487.1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 19596 电动汽车术语3 术语和定义GB/T 19596、GB/T 18487.1和GB/T 11918.1—201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充电连接装置 connection set for charging电动汽车充电时,连接电动汽车和电动汽车供电设备的组件,除电缆外,还可能包括供电接口、车辆接口、缆上控制保护装置和帽盖等部件。
充电连接装置示意图见图1。
本部分所指的充电连接装置所适用的充电模式和连接方式参见附录A。
电动汽车供电设备图1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示意图3.2充电接口 charging coupler充电连接装置中,除电缆、缆上控制保护装置(如果有)之外的部件,包括供电接口和车辆接口。
《电动汽车用传导式车载充电机》标准解读

《电动汽车用传导式车载充电机》标准解读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深度解读:电动汽车用传导式车载充电机的标准规范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和科技的发展,电动汽车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的术语与定义、技术参数、充电模式、分类及功能定义、结构尺寸、性能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2010-11-22发布,2011-03-01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费诺精密连接器(深圳)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多思达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河南天海电器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春明、吴志新、贾俊国、孟祥峰、张建华、李庆、李磊、周光荣、王震坡、姜久春、尹家彤、辛明华、方运舟、刘桂彬、武斌、吴尚洁、左海清。
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Electric vehicle conductive Charge coupler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的术语与定义、技术参数、充电模式、分类及功能定义、结构尺寸、性能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本标准规定了两种充电接口,一种是为车载充电机提供交流电能的接口,另一种是为电动汽车提供直流电能的接口。
本标准适用于电动汽车用的交流额定电压为220V和直流额定电压不超过750V 的充电电缆和电动汽车连接侧的传导式充电接口,充电电缆与非车载充电设备或交流供电设备之间的传导式充电接口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部分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56—2007 标准电压(IEC 60038:2002,MOD)GB 2099.1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第1部分:通用要求(GB 2099.1—20 08,IEC 60884-1:E3.1,MOD)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1P代码)(GB 4208—2008,IEC 60529:2001,E QV)GB/T11918—2001 工业用插头、插座和耦合器第1部分:通用要求(IEC 60309-1 1999,IDT)GB/T18487.1 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一般要求(GB/T 18487.1—2001,IEC 61851-1:2001,EQV)GB/T19596 电动汽车术语GB/T20234—2006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插头、插座、车辆耦合器和车辆插孔通用要求(GB/T20234—2006,eqv IEC 62196-1:2003)QC/T413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3 术语与定义GB/T18487.1、GB/T19596和GB/T20234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充电接口 charge coupler用于连接活动电缆和电动汽车的充电部件,由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两部分组成。
3.1.1充电插头 connector在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过程中,与充电插座的结构和电气进行耦合的充电部件,它与活动电缆装配连接或一体化集成组成充电电缆。
3.1.2充电插座 inlet安装在电动汽车或供电设备上用于耦合充电插头的部件3.2传导式充电conductive charge利用电传导给电动汽车进行充电的方式。
3.3端子Terminal充电插头与充电插座插合后可形成电气通路的导电部件。
4技术参数4.1 充电接口的标称值电气参数标称值应符合GB/T156的规定。
4.1.1额定电压:0~36V(仅用于信号和控制用途);220V(AC);400V(DC);750V(DC)4.1.2额定电流:16A(AC);32A(AC);125A(DC);250A(DC)4.2 标志5 电动汽车充电模式5.1 充电模式1:将电动汽车连接到交流电网时,在电源侧使用了符合GB 2099.1要求的额定电流不小于16A的插头插座,在电源侧使用了相线、中性线和接地保护的导体,并且在电源侧使用了漏电保护器。
5.2 充电模式2:将电动汽车连接到交流电网时,在电源侧使用了符合CB2099.1要求的插头插座,在电源侧使用了相线、中性线和接地保护的导体,并且在充电连接电缆上安装了控制导引装置。
5.3 充电模式3:将电动汽车连接到交流电网时,使用了专用供电设备,将电动汽车与交流电网直。
接连接,并且在专用供电设备上安装了控制导引装置。
5.4充电模式4:将电动汽车连接到交流电网时,使用了非车载充电机,将电动汽车与交流电网间接连接。
6 充电接口的分类及功能定义6.1 充电接口的分类本标准规定了两种充电接口:——满足充电模式1、充电模式2和充电模式3使用要求的交流充电接口,其额定工作电压为220V(AC),额定工作电流不超过32A。
——满足充电模式4使用要求的直流充电接口,其额定工作电压为400V/750V (DC),额定工作电流不超过250A。
6.2 充电接口的功能6.2.1 交流充电接口的分类:6.2.1.1电气参数值及功能定义:交流充电接口包含7对端子,其电气参数值及功能定义如表2所示。
6.2.1.2端子布置方式:充电接口的各个端子布置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
6.2.1.3 交流充电接口界面:在充电连接过程中,首先连接保护接地端子,最后连接控制确认端子。
在脱开的过程中,首先断开控制确认端子,最后断开保护接地端子。
充电连接界面如图3所示。
6.2.2.1 电气参数值及功能定义:直流充电接口包含了9对端子,其电气参数值及功能定义如表3所示。
6.2.2.2端子布置方式:直流充电接口各个端子的布置方式如图4和图5所示。
在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连接过程中,端子耦合的顺序为:保护接地,直流电源正与直流电源负,低压辅助电源正与低压辅助电源负,充电通信与充电连接确认。
在脱开的过程中,则顺序相反。
直流充电接口的连接界面如图6所示。
直流充电安全保护的相关设计要求见附录B。
7 充电接口结构尺寸交流充电接口和直流充电接口的结构尺寸图见附录C。
8 要求8.1 结构要求8.1.1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易触及的表面应无毛刺、飞边及类似尖锐边缘。
8.1.2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应有配属的保护盖,这些保护盖与其配属的部件之间应有起固定连接作用的附件装置(如链、绳等),且不使用工具时应不能拆卸。
8.1.3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外壳上应标有制造商的名称或商标、产品型号、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等信息。
8.1.4 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端子应按4.2中的标志符号加以标注。
8.1.5 充电插座在电动汽车上安装后,其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的标志应易于辨识。
8.1.6 充电模式的颜色标志:在充电插头的明显区域(如:锁紧装置的控制按钮表面)应有不同颜色来表示不同的充电模式。
——蓝色:充电模式1;——绿色:充电模式2;——黄色:充电模式3;——红色:充电模式4。
8.1.7 锁紧装置:充电接口应有锁止功能,用于防止充电过程中的意外断开。
在锁止状态下施加2倍的8.1.10规定的插拔力拔出外力时,连接不应断开,且锁止装置不得损坏。
8.1.8 充电电缆规格及其连接:8.1.8.1充电电缆的导线宜采用铜或铜合金材料,导线的横截面积应按表4选择。
8.1.8.2充电插头应装配电缆固定部件,使电缆与充电插头连接处受到外力时不会造成对端子的额外受力。
8.1.9端子:8.1.9.1具体尺寸参见附录C。
8.1.9.2按9.5.1的规定进行试验,端子应以足够的接触压力将导线夹紧于金属表面之间,同时不造成导线的损坏。
8.1.9.3按9.5.2的规定进行试验,正确连接充电电缆后,不同极性端子之间或端子与其他金属部件之间不得有意外接触的危险。
8.1.10 插拔力:供电插头插入和拔出供电插座、车辆插头插入和拔出车辆插座的全过程的力均应满足:——对于交流充电接口,小于100N;——对于直流充电接口,小于140N。
充电接口可以使用助力装置,如果使用助力装置,则进行插入和拔出操作时,助力装置的操作力应满足上述条件。
8.1.11 分断能力:8.1.11.1 对于有控制导引且在其正常工作时不会出现带载分断的交流充电接口,按照9.7进行试验期间,不得有引起着火或触电的危险;试验结束后,不要求装置保持原有功能。
对于有控制导引且在其正常工作时不会出现带载分断的直流充电接口,不要求进行分断能力试验。
8.1.11.2 对于没有控制导引功能或者控制导引电路不能避免带载分断的充电连接装置,按照9.7进行试验,试验结束后,试样不应出现不利于继续使用的损坏。
8.1.12防护等级:8.1.12.1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在未插合且未加防护盖时,其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X XB。
8.1.12.2在与保护盖连接后,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防护等级应分别达到IP54。
8.1.12.3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插合后,其防护等级应分别达到IP55。
8.1.13机械强度:充电插头按9.9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机械强度试验后应符合8.1.12的要求。
8.1.14 耐振动性:充电插座按9.10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耐振动试验后,各零部件应无损坏、变形,紧固件应无松脱。
8.2 性能要求8.2.1 温升: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按照9.11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应满足如下要求:a)充电插头的抓握部位,其允许的最高温度不应超过:——金属部件50℃;——非金属部件60℃。
b)充电插头可以接触的非抓握部位允许温度不得超过:——金属部件60℃;——非金属部件85℃。
c)端子的温升不超过50K。
8.2.2 耐温性: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按9.12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耐温性试验后,各零部件不得出现可见变形,或损坏,且温升性能符合8.2.1的要求。
8.2.3 耐氧老化: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非金属部件按9.13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耐氧老化性试验后不应出现可见变形、裂纹及斑点等现象。
8.2.4耐热、耐燃和耐漏电起痕:8.2.4.1 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绝缘部件按9.14.1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耐热性能试验后,密封胶不得流动到带电部件,进行球压试验后绝缘材料的压痕直径不得超过2mm。
8.2.4.2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绝缘部件应能耐受高温,并具有阻燃性。
8.2.4.3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绝缘部件应由具有耐漏电起痕的材料制成。
8.2.5 耐腐蚀性: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金属部件按9.15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耐腐蚀性能试验后,金属表面不得出现明显锈蚀。
8.2.6 绝缘电阻: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各端子之间、端子与其他金属部件之间按9.16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绝缘电阻试验后,其绝缘电阻值不小于10MΩ。
8.2.7绝缘耐压性: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各端子之间、端子与其他各金属部件之间按9.17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绝缘耐压性能试验后,绝缘不被击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