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QCT841—2010).(DOC)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安全要求标准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安全要求标准电动汽车(EV)是一种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
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电动汽车。
为了确保EV的安全性能,制定了许多标准和规范。
其中,电动汽车传导充电安全要求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安全要求标准是ISO/IEC 61851的一部分,即交流传导充电的标准。
该标准定义了传导式充电系统的功能要求、测试方法和安全要求。
其目的是确保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
传导式充电系统是指将交流电能从插座传递到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中。
该系统包括充电插头、电缆、充电控制器和车辆充电端口。
这些部件都需要符合ISO/IEC 61851标准中的安全要求。
首先,充电插头需要符合机械强度和电气性能的要求。
充电插头应具有防止误接以及错误连接的措施,并具有防止触电的保护措施。
在充电插头和电缆之间应采用快速断开装置,以便在出现紧急情况时立即断开充电电源。
其次,电缆应具有防水、抗撕裂和耐磨损的性能,以保证充电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电缆应符合IEC 60227标准。
第三,充电控制器是传导充电系统的核心部件,应具备电气安全性和功能安全性。
充电控制器应有防止过充、过放、过流、过温等故障的保护措施。
充电控制器还应具有通信功能,以便与电动汽车进行通信,实现充电控制和信息交流。
最后,车辆充电端口是充电系统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线。
车辆充电端口应设有防误插装置,以避免错误连接。
充电端口还应具有恰当的防水、防振和防腐蚀的能力,确保充电系统的长期可靠性和安全性。
总之,电动汽车传导充电安全要求标准对于确保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制定和遵守这些标准是电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们应该加强对电动汽车传导充电安全要求标准的研究和实施,以保障电动汽车的安全和可靠性。
QCSG 11516.4-2010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技术规范

频率变化范围不超过工频的±2%。 5.2.2. 电压波动范围
2
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
Q/CSG 11516.4—பைடு நூலகம்010
不大于额定电压的±15% 5.2.3. 电压不对称度
不超过 5%。 5.2.4. 电压畸变率
陈建斌、张建侠、杨家全、王磊。
II
标准分享网 免费下载
Q/CSG 11516.4—2010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电动汽车用交流充电桩的使用条件、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及要求、标志、包装和贮运。 本规范适用于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及所属(含代管)各有关单位电动汽车配套充电设施建设
交流输入电压应为正弦波,非正弦含量不超过额定值的 10%。
6 技术要求 6.1 一般要求 6.1.1 基本结构
5 使用条件 5.1 正常使用的环境条件 5.2.1. 温度
设备运行期间周围环境温度不高于 50℃,不低于–20℃。 5.2.2. 湿度
日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 95%,月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 90%。 5.2.3. 振动、冲击和磁场干扰
设备安装使用地点无强烈振动和冲击,无强电磁干扰,外磁场感应强度不得超过 0.5mT。 5.2.4. 安装垂直倾斜度
4 总则 4.0.1 交流充电桩应为车载充电机提供安全、可靠的交流电源,具备能根据需要自动计费的功能。
www.bzfxw.com 4.0.2 交流充电桩的操作应简便,要求非专业人员也能安全、方便地使用。
4.0.3 交流充电桩的充电模式采用 GB/T 18487.1-2001《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 一般要求》第 6.1.1 条 款所描述的充电模式。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

2016年1月1日,国家标准《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GB/T.3-2015)实 施,全部代替标准《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GB/T.3-2011)。
标准目次
参考资料:
内容范围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GB/T.3-2015)规定了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直 流充电接口的通用要求、功能定义、型式结构、参数和尺寸。《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 电接口》(GB/T.3-2015)适用于充电模式4及连接方式C的车辆接口,其额定电压不超过1000V(DC)、额定电流 不超过250A(DC)。
国家标准《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GB/T.3-2015)依据中国国家标准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9)规则起草。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GB/T.3-2015)与《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 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GB/T.3-2011)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GB/T.3-2015)规定了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直 流充电接口的通用要求、功能定义、型式结构、参数和尺寸。《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 电接口》(GB/T.3-2015)适用于充电模式4及连接方式C的车辆接口,其额定电压不超过1000V(DC)、额定电流 不超过250A(DC)。
QCSG_11516.1-2010_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通用技术要求

Q/CSG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通用技术要求 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establishment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目 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名词术语 (1)4 总则 (2)5 设计要求 (2)5.1 充电站 (2)5.2 充电桩 (3)5.3 其他 (3)6 功能要求 (3)6.1 充电站 (3)6.2 充电桩 (3)7 技术要求 (4)7.1 充电站 (4)7.2 充电桩 (4)8 环境与安全防护要求 (4)8.1 环境条件 (4)8.2 防雷与接地 (4)8.3 防火与消防 (4)8.4 安全防护、电击防护 (4)8.5 图像监控 (5)8.6 通风 (5)8.7 照明 (5)8.8 其他 (5)9 标识与标志要求 (5)10 工程验收要求 (5)附录A(规范性附录)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用直流计量装置 (6)附录B(规范性附录)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交流计量装置 (8)I前 言为贯彻落实国家节能环保政策,促进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延伸供电服务价值链,指导和规范南方电网电动汽车配套充电设施建设,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系列标准之一。
该系列标准目前包括以下标准:Q/CSG 11516.1-2010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通用技术要求Q/CSG 11516.2-2010 电动汽车充电站及充电桩设计规范Q/CSG 11516.3-2010 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技术规范Q/CSG 11516.4-2010 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技术规范Q/CSG 11516.5-2010 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充电接口规范Q/CSG 11516.6-2010 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监控单元与电池管理系统通信协议Q/CSG 11516.7-2010 电动汽车充电站监控系统技术规范Q/CSG 11516.8-2010 电动汽车充电站及充电桩验收规范本标准由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标准化委员会批准。
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

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1. 协议目的本协议旨在规定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和数据格式,确保充电过程中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
2. 协议范围本协议适用于所有使用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进行充电的电动汽车,包括但不限于私家车、公共交通工具、物流配送车辆等。
3. 术语定义3.1 传导式充电:指通过接触器或插头将充电设备与电动汽车连接,通过金属导体进行能量传输的充电方式。
3.2 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指不搭载在电动汽车上,而是固定在地面或墙壁上,供用户进行充电的设备。
3.3 电池管理系统:指监测和控制锂离子等化学类型蓄电池状态的系统。
3.4 充放电控制器:指对蓄电池进行充放电控制和保护的硬件设备。
3.5 通信接口:指用于实现数据交换和命令控制的物理连接口。
4. 通信协议4.1 通信接口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接口采用CAN总线通信方式,通信速率为250kbps。
4.2 数据格式数据格式采用标准CAN数据帧格式,包括帧ID、数据长度、数据域和校验码。
4.3 数据内容数据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信息:- 充电设备状态:充电机的开关状态、输出电压和电流等信息。
- 电池状态:包括电池容量、SOC(State of Charge)、SOH(State of Health)等信息。
- 充放电控制器状态:包括充放电控制器的工作状态、温度和故障码等信息。
- 其他控制命令:例如启动/停止充电、调节输出功率等命令。
5. 安全性要求5.1 数据加密为确保数据传输安全可靠,本协议要求所有通信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被非法篡改或窃取。
5.2 认证机制本协议规定了认证机制,只有通过认证的设备才能进行充放电操作。
同时,认证过程中还需验证设备是否具备足够的安全性能和合法性。
5.3 故障保护为保证充电过程中的安全性,本协议要求在发生故障时,充放电控制器应立即停止充电,并向充电设备发送故障信息。
电动汽车充电器检查标准

电动汽车充电器检查标准本检验标准依据:GB 14048.1-2006《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 部分:总则》GB 14048.2-2001《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低压断路器》GB 14048.3-2006《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3 部分:开关、隔离器、隔离开关及熔断器组合电器》GB 50217-200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T 5013.1-2008《额定电压450V/750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第1部分:一般要求》GB 5023.5-1997《额定电压450V/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GB/T7251.8-2005《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智能型成套设备通用技术要求》GB/T 19596—2004《电动汽车术语》GB/T 20234.1—2011《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 20234.2—2011《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2部分:交流充电接口》GB/T 20234.3—2011《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GB/T 29781—2013《电动汽车充电站通用要求》GB/T 27930—2011《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NB/T 33001-2010 《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技术条件》NB/T 33002-2010《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技术条件》NB/T 33003-2010《电动汽车非车载充电机监控单元与电池管理系统通信协议》NB/T 33004-2013《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工程施工和竣工验收规范》NB/T 33008.1-2013《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检验试验规范第1部分:非车载充电机》NB/T 33008.2-2013《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检验试验规范第2部分:交流充电桩》《》外观、结构:目视①.产品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凹痕、划伤、裂缝、变形等现象,表面涂覆层不应起泡、龟裂和脱落,金属零件不应有锈蚀及其他机械损伤;②、开关操作应方便,灵活可靠;零部件紧固无松动;③、说明功能的文字符号及功能显示应清晰端正,并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④、客户或订单规定的其它要求。
主要描述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技术条件的标准是

主要描述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技术条件的标准是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技术条件的标准通常由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和其他相关标准机构制定。
在这方面,IEC发布了一系列标准,其中包括与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相关的标准。
以下是其中一些相关的IEC标准:1.IEC 61851-1:2010 - Electric vehicle conductive chargingsystem - Part 1: General requirements:此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系统的一般要求,包括定义、标记、保护、安全等方面。
2.IEC 61851-23:2014 - Electric vehicle conductive chargingsystem - Part 23: DC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tation:此标准规定了直流(DC)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站的要求,包括系统结构、通信、安全性等方面。
3.IEC 62196-1:2014 - Plugs, socket-outlets, vehicle connectorsand vehicle inlets - Conductive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Part 1: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up to 250 A a.c. and 400 A d.c.:此标准规定了插头、插座、车载连接器和车载插座的要求,用于交流(AC)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以及直流(DC)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
4.IEC 62196-3:2014 - Plugs, socket-outlets, vehicle connectorsand vehicle inlets - Conductive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Part 3: Dimensional compatibility and interchangeabilityrequirements for a.c. pin and contact-tube:此标准规定了用于电动汽车交流(AC)充电的插座和连接器的尺寸兼容性和可互换性要求。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用电缆技术规范 第1部分 一般规定》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用电缆技术规范第1部分一般规定》编制说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2013年9月1.背景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环境、气候变化,发展新能源动力汽车已经逐步成为全球共识。
电动汽车作为解决方案之一,其普及将对新能源应用以及交通系统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也将为电动汽车相关传导充电系统产品行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用电缆用于电动汽车与电源的充电连接,是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的关键设备之一,该类产品性能的优劣对电动汽车的安全可靠运行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用电缆是随着电动汽车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电缆形式,国际上先进国家也正在积极进行该产品的研发,我国自2010年以来也逐步进行该类产品的研制,由于该类产品目前尚无相应的IEC标准、也无国家标准,各方对于产品质量的控制和评估存在一定的差异。
为将来更好地规范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用电缆的市场,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和上海电缆研究所检测中心(国家电线电缆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针对该产品的使用前景及潜在的市场需求和出口需求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对该产品的使用场合和特点进行了积极的研究,结合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用电连接装置的要求,根据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用电缆的使用场合和特点,提出了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用电缆的技术规范,其中包括结构尺寸、电气性能、机械性能、抗弯曲和伸展性能、抗外部压力性能和环境性能等方面的要求,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本技术规范主要参照了EN 50525-2-21-2011、EN 50525-2-41-2011、EN 50525-2-82-2011、EN 50525-2-83-2011、EN 50525-3-21-2011、GB/T 18487-2001等标准以及国内在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用电缆制造方面技术领先的电缆制造企业的企业标准,并根据检测中心对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用电缆模拟试验研究经验进行编制。
2.工作过程综述2.1技术要求制定原则为使本技术规范能够符合生产、设计和使用单位为保障产品安全运行而对产品提出的技术要求,有助于完善对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用电缆质量的检测,在技术要求制定过程中,结合国内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用电缆的发展状况,我们遵循了如下几个原则: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要求;●本规范在国内成熟电缆标准的基础上,参考国外标准及企业标准,对产品的安全方面制定技术要求,与已颁布实施的相关标准相协调;●本规范充分考虑我国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用电缆产品生产企业的发展水平,尽量消除不同电缆企业对组件技术要求的差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的术语与定义、技术参数、充电模式、分类及功能定义、结构尺寸、性能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2010-11-22发布,2011-03-01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市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费诺精密连接器(深圳)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多思达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河南天海电器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春明、吴志新、贾俊国、孟祥峰、张建华、李庆、李磊、周光荣、王震坡、姜久春、尹家彤、辛明华、方运舟、刘桂彬、武斌、吴尚洁、左海清。
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 Electric vehicle conductive Charge coupler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的术语与定义、技术参数、充电模式、分类及功能定义、结构尺寸、性能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本标准规定了两种充电接口,一种是为车载充电机提供交流电能的接口,另一种是为电动汽车提供直流电能的接口。
本标准适用于电动汽车用的交流额定电压为220V和直流额定电压不超过750V的充电电缆和电动汽车连接侧的传导式充电接口,充电电缆与非车载充电设备或交流供电设备之间的传导式充电接口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部分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56—2007 标准电压(IEC 60038:2002,MOD) GB 2099.1家用和类似用途插头插座 第1部分:通用要求(GB 2099.1—2008,IEC 60884-1:E3.1,MOD)
GB 4208 外壳防护等级(1P代码) (GB 4208—2008,IEC 60529:2001,EQV)
GB/T11918—2001 工业用插头、插座和耦合器 第1部分:通用要求(IEC60309-1 1999,IDT)
GB/T18487.1 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一般要求(GB/T 18487.1—2001,IEC 61851-1:2001,EQV)
GB/T19596 电动汽车术语 GB/T20234—2006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插头、插座、车辆耦合器和车辆插孔通用要求(GB/T20234—2006,eqv IEC 62196-1:2003)
QC/T413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
3 术语与定义 GB/T18487.1、GB/T19596和GB/T20234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充电接口 charge coupler 用于连接活动电缆和电动汽车的充电部件,由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两部分组成。
3.1.1充电插头 connector 在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过程中,与充电插座的结构和电气进行耦合的充电部件,它与活动电缆装配连接或一体化集成组成充电电缆。
3.1.2 充电插座 inlet 安装在电动汽车或供电设备上用于耦合充电插头的部件 3.2 传导式充电conductive charge 利用电传导给电动汽车进行充电的方式。 3.3 端子Terminal 充电插头与充电插座插合后可形成电气通路的导电部件。
4技术参数 4.1 充电接口的标称值 电气参数标称值应符合GB/T156的规定。 4.1.1 额定电压: 0~36V(仅用于信号和控制用途);220V(AC);400V(DC);750V(DC) 4.1.2 额定电流: 16A(AC);32A(AC);125A(DC);250A(DC) 4.2 标志 5 电动汽车充电模式 5.1 充电模式1:将电动汽车连接到交流电网时,在电源侧使用了符合GB 2099.1要求的额定电流不小于16A的插头插座,在电源侧使用了相线、中性线和接地保护的导体,并且在电源侧使用了漏电保护器。
5.2 充电模式2:将电动汽车连接到交流电网时,在电源侧使用了符合CB2099.1要求的插头插座,在电源侧使用了相线、中性线和接地保护的导体,并且在充电连接电缆上安装了控制导引装置。
5.3 充电模式3:将电动汽车连接到交流电网时,使用了专用供电设备,将电动汽车与交流电网直。接连接,并且在专用供电设备上安装了控制导引装置。
5.4 充电模式4:将电动汽车连接到交流电网时,使用了非车载充电机,将电动汽车与交流电网间接连接。
6 充电接口的分类及功能定义 6.1 充电接口的分类 本标准规定了两种充电接口: ——满足充电模式1、充电模式2和充电模式3使用要求的交流充电接口,其额定工作电压为220V(AC),额定工作电流不超过32A。
——满足充电模式4使用要求的直流充电接口,其额定工作电压为400V/750V(DC),额定工作电流不超过250A。 6.2 充电接口的功能 6.2.1 交流充电接口的分类: 6.2.1.1 电气参数值及功能定义: 交流充电接口包含7对端子,其电气参数值及功能定义如表2所示。
6.2.1.2 端子布置方式: 充电接口的各个端子布置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 6.2.1.3 交流充电接口界面: 在充电连接过程中,首先连接保护接地端子,最后连接控制确认端子。在脱开的过程中,首先断开控制确认端子,最后断开保护接地端子。充电连接界面如图3所示。 6.2.2 直流充电接口功能: 6.2.2.1 电气参数值及功能定义: 直流充电接口包含了9对端子,其电气参数值及功能定义如表3所示。 6.2.2.2端子布置方式: 直流充电接口各个端子的布置方式如图4和图5所示。 6.2.2.3 直流充电连接界面: 在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连接过程中,端子耦合的顺序为:保护接地,直流电源正与直流电源负,低压辅助电源正与低压辅助电源负,充电通信与充电连接确认。在脱开的过程中,则顺序相反。直流充电接口的连接界面如图6所示。直流充电安全保护的相关设计要求见附录B。
7 充电接口结构尺寸 交流充电接口和直流充电接口的结构尺寸图见附录C。 8 要求 8.1 结构要求 8.1.1 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易触及的表面应无毛刺、飞边及类似尖锐边缘。 8.1.2 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应有配属的保护盖,这些保护盖与其配属的部件之间应有起固定连接作用的附件装置(如链、绳等),且不使用工具时应不能拆卸。
8.1.3 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外壳上应标有制造商的名称或商标、产品型号、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等信息。 8.1.4 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端子应按4.2中的标志符号加以标注。 8.1.5 充电插座在电动汽车上安装后,其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的标志应易于辨识。
8.1.6 充电模式的颜色标志: 在充电插头的明显区域(如:锁紧装置的控制按钮表面)应有不同颜色来表示不同的充电模式。
——蓝色:充电模式1; ——绿色:充电模式2; ——黄色:充电模式3; ——红色:充电模式4。 8.1.7 锁紧装置: 充电接口应有锁止功能,用于防止充电过程中的意外断开。在锁止状态下施加2倍的8.1.10规定的插拔力拔出外力时,连接不应断开,且锁止装置不得损坏。
8.1.8 充电电缆规格及其连接: 8.1.8.1 充电电缆的导线宜采用铜或铜合金材料,导线的横截面积应按表4选择。
8.1.8.2 充电插头应装配电缆固定部件,使电缆与充电插头连接处受到外力时不会造成对端子的额外受力。
8.1.9 端子: 8.1.9.1 具体尺寸参见附录C。 8.1.9.2 按9.5.1的规定进行试验,端子应以足够的接触压力将导线夹紧于金属表面之间,同时不造成导线的损坏。
8.1.9.3 按9.5.2的规定进行试验,正确连接充电电缆后,不同极性端子之间或端子与其他金属部件之间不得有意外接触的危险。
8.1.10 插拔力: 供电插头插入和拔出供电插座、车辆插头插入和拔出车辆插座的全过程的力均应满足:
——对于交流充电接口,小于100N; ——对于直流充电接口,小于140N。 充电接口可以使用助力装置,如果使用助力装置,则进行插入和拔出操作时,助力装置的操作力应满足上述条件。
8.1.11 分断能力: 8.1.11.1 对于有控制导引且在其正常工作时不会出现带载分断的交流充电接口,按照9.7进行试验期间,不得有引起着火或触电的危险;试验结束后,不要求装置保持原有功能。对于有控制导引且在其正常工作时不会出现带载分断的直流充电接口,不要求进行分断能力试验。
8.1.11.2 对于没有控制导引功能或者控制导引电路不能避免带载分断的充电连接装置,按照9.7进行试验,试验结束后,试样不应出现不利于继续使用的损坏。
8.1.12 防护等级: 8.1.12.1 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在未插合且未加防护盖时,其防护等级应不低于IPXXB。
8.1.12.2 在与保护盖连接后,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防护等级应分别达到IP54。 8.1.12.3 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插合后,其防护等级应分别达到IP55。 8.1.13 机械强度: 充电插头按9.9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机械强度试验后应符合8.1.12的要求。 8.1.14 耐振动性: 充电插座按9.10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耐振动试验后,各零部件应无损坏、变形,紧固件应无松脱。
8.2 性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