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doc 34页)

合集下载

市政道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

市政道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

市政道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精品
满意,以下是文档内容:
一、报告综述
本报告旨在从交通秩序、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等方面对我市拟建市政道路进行可行性研究。

报告内容包括道路起止点、经过地段、走行特性分析、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二、道路综述
我市拟建市政道路,该道路总长度约为xx公里,起止点为A地段、B 地段,走行特性主要为xx特性,经过地段主要为xxx地段。

三、技术可行性
1.道路走行特性分析
我市拟建市政道路的走行特性主要为xx特性,特征主要表现为xx,道路上下坡度0.5%,各项技术参数均符合国家规定,符合技术可行性要求,可以正常运行。

2.环境影响
我市拟建市政道路建设环境自然资源的影响较小,可实现低影响、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届时道路建设及运营会有效保护环境资源。

四、经济效益
1.总投资
2.经济效益。

完整版市政道路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完整版市政道路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完整版市政道路及附属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和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交通需求的不断增加,市政道路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本项目的目的是通过市政道路及附属工程建设,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状况,提高市民的出行便利度,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项目内容和规模本项目主要包括新建或改建市政道路及附属工程,包括道路路基、路面、人行道、桥梁、隧道、交通信号设施等。

项目规模预计占地2000亩,总投资额约1亿元。

三、项目优势和可行性分析1.市场需求: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口增长和交通需求的增加,市政道路建设的需求日益迫切,市场前景广阔。

2.经济效益:市政道路的建设将促进城市工业的发展,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税收收入。

3.社会效益:市政道路的建设将改善市民的出行条件,降低交通压力和拥堵状况,提高出行效率,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

4.技术可行性:市政道路的建设技术成熟,施工过程相对简单,具备一定的技术可行性。

5.环保可行性:市政道路及附属工程建设过程中,可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合理规划,减少土地占用和环境破坏。

四、市场分析市政道路建设项目主要服务于城市交通和需求的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市场调研,本项目所在地市政道路供需矛盾突出,交通拥堵严重,市民急需改善出行条件。

同时,本项目周边的城市化建设也在不断推进,未来的市场需求将更加旺盛。

五、项目可行性研究1.技术可行性:市政道路建设涉及的技术成熟、施工相对简单,有一定的技术可行性。

2.经济可行性:根据初步测算,项目投资额约1亿元,预计可在5年内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

3.社会可行性:市政道路建设将改善市民出行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明显的社会可行性。

4.环境可行性:项目可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合理规划,减少土地占用和环境破坏,具备环境可行性。

六、风险分析1.市政道路建设受政府政策调控的影响较大,政策变化可能会对项目的可行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最新版)市政道路可行性研究报告

(最新版)市政道路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XX县XX经济开发区XX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 ........................................................................ - 1 -1.1项目名称、承办单位.................................................................................. - 1 -1.2项目建设地点.............................................................................................. - 1 -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和范围.............................................................. - 1 -1.4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 2 -1.5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 3 -1.6结论及建议.................................................................................................. - 3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 4 -2.1项目建设的背景.......................................................................................... - 4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7 -第三章建设地点及建设条件 ............................................ - 10 -3.1建设地点.................................................................................................... - 10 -3.2建设条件.................................................................................................... - 10 -3.3工程地质情况............................................................................................ - 12 -3.4筑路材料来源及运输条件........................................................................ - 16 -第四章区域规划与交通量预测........................................ - 18 -4.1 交通量调查与预测................................................................................... - 18 -4.2 交通量预测结果....................................................................................... - 18 -第五章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 ............................................ - 22 -5.1建设内容.................................................................................................... - 22 -5.2建设规模.................................................................................................... - 22 -第六章道路及配套工程方案 ............................................ - 23 -6.1设计依据.................................................................................................... - 23 -6.2道路设计.................................................................................................... - 24 -6.3桥梁设计.................................................................................................... - 35 -6.4道路附属工程............................................................................................ - 37 -6.5交通工程.................................................................................................... - 37 -6.7电力照明工程............................................................................................ - 45 -6.8绿化工程.................................................................................................... - 50 -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 ........................................................ - 52 -7.1环境评价的范围........................................................................................ - 52 -7.2环境影响评价............................................................................................ - 52 -7.3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 54 -第八章节能分析 ................................................................ - 59 -8.1编制目的.................................................................................................... - 59 -8.2节能规范和设计原则................................................................................ - 59 -8.3项目能耗分析............................................................................................ - 60 -8.4节能措施.................................................................................................... - 61 -第九章组织结构与管理 .................................................... - 65 -9.1机构设置.................................................................................................... - 65 -9.2建设管理.................................................................................................... - 66 -第十章工程招投标 ............................................................ - 67 -10.1 招标原则................................................................................................. - 67 -10.2 招标依据................................................................................................. - 67 -10.3招标方式.................................................................................................. - 68 -10.4招标组织形式.......................................................................................... - 68 -10.5招标内容和范围...................................................................................... - 69 -第十一章项目实施计划和进度表.................................... - 71 -11.1实施进度计划安排.................................................................................. - 71 -11.2项目实施进度计划安排.......................................................................... - 71 -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72 -12.1编制依据.................................................................................................. - 72 -12.2估算结果.................................................................................................. - 72 -12.3资金筹措.................................................................................................. - 73 -第十三章社会效益与评价 ................................................ - 78 -13.1社会影响分析与评价.............................................................................. - 78 -13.2互适性分析.............................................................................................. - 78 -第十四章风险分析 ............................................................ - 80 -14.1项目风险识别.......................................................................................... - 80 -14.2风险估计.................................................................................................. - 80 -14.3降低风险的主要措施.............................................................................. - 81 -第十五章结论及建议 ........................................................ - 83 -15.2建议.......................................................................................................... - 83 -第一章总论1.1项目名称、承办单位1.1.1项目名称:XX县XX经济开发区XX市政道路工程1.1.2项目承办单位:XXXX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1.2项目建设地点本项目建设地点为XX省XXXX区,工程起点接现状南海大道车行道边缘线,终点至青龙路交叉口,根据平面线形及控制点坐标系总长1329.687m。

市政道路可行性研究报告

市政道路可行性研究报告

市政道路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市政道路的规划与建设对城市交通运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道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们进行了市政道路可行性研究。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二、研究目的市政道路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评估道路建设的可行性,包括交通需求、社会经济影响以及环境影响。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为道路规划和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进行市政道路可行性研究。

首先,我们收集了相关的市政道路规划和交通运输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其次,我们进行了环境评估,评估道路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社会经济影响评估,分析道路建设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潜在影响。

最后,我们对交通需求进行了预测和模拟,以评估道路建设的必要性和效果。

四、研究结果1. 交通需求评估结果显示,目前该地区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市政道路建设的需求迫切。

2. 环境评估结果表明,道路建设可能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环保措施来减轻影响。

3. 社会经济影响评估结果显示,市政道路建设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4. 交通需求预测和模拟结果显示,市政道路建设将显著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五、结论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市政道路建设是必要且可行的,可以有效解决该地区的交通拥堵问题。

2. 在道路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的环保措施,减轻对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

3. 市政道路建设将对当地经济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六、建议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大市政道路建设的投入,根据交通需求预测选择合适的建设方案。

2. 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 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确保道路建设符合规范要求,并及时处理相关问题。

七、附录1. 市政道路规划图2.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3. 环境评估报告4. 社会经济影响评估报告5. 交通需求预测和模拟报告八、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参考文献2][参考文献3]以上为市政道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

市政道路 可行性研究报告

市政道路 可行性研究报告

市政道路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前言市政道路的建设对于城市的交通、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旨在对市政道路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为市政道路的有效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二、背景介绍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道路对于城市交通的畅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便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规模的增加,市政道路的发展和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因此,进行全面的可行性研究对于指导市政道路的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市政道路现状分析1. 市政道路的规划和建设状况目前,我市已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市政道路规划,并在各个区域建设了多条市政道路。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和车辆增加的影响,部分市政道路的通行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2. 市政道路的运行状况当前,我市的市政道路运行状况总体良好,但在高峰时段和重要节点仍存在交通拥堵问题,影响了市民的出行效率和交通安全。

3. 市政道路的改建和扩建需求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和改善,市政道路的改建和扩建需求日益凸显。

其中,一些老旧道路需要进行完善和改造,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四、市政道路可行性分析1. 市政道路的需求分析市政道路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市民出行需求,提升城市交通效率。

因此,在进行市政道路规划和建设时,需要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交通流量情况,科学确定建设需求。

2. 市政道路的经济性分析市政道路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需要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评估其投资回报比和成本效益。

在制定预算和规划时,需充分考虑市政道路的长期运营和维护费用,确保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3. 市政道路的社会影响分析市政道路的建设对于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市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可行性分析时,需要全面考虑市政道路建设对社会的影响,确保项目符合市民利益和城市发展需求。

五、市政道路建设方案基于以上可行性分析结果,建议对市政道路进行以下规划和建设:1. 加强对市政道路的监测和管理,提升道路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市政道路可行性研究报告

市政道路可行性研究报告

市政道路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市政道路的规划建设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旨在对市政道路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其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可行性,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交通的优化升级。

二、市政道路需求分析1. 城市交通压力:分析市内交通流量、交通瓶颈、交通拥堵等问题,确定市政道路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 人口和经济发展:预测未来城市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态势,结合交通需求预测,明确市政道路建设的潜在需求。

三、技术可行性分析1. 设计及规划:研究市政道路的设计方案、道路宽度、道路等级等关键技术指标,确保道路设计符合最新的交通规范和道路建设标准。

2. 施工方案:评估工程施工的可行性、建设周期和成本,提出科学的施工方案,保证市政道路的质量和交通效果。

四、经济可行性分析1. 投资成本估算:综合考虑土地征用、工程建设、设备购置和环境保护等因素,估算市政道路建设的总投资成本,并进行经济效益评估。

2. 回报分析:分析市政道路建设后带来的经济效益,包括交通拥堵减轻、交通运输成本降低、交通安全提升等方面。

五、社会可行性分析1. 交通效果:预测市政道路建设后的交通流动性和通行速度改善情况,减少货物运输时间,提高行车安全。

2. 生活质量:考察市政道路建设对周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如噪音、震动、空气污染等因素,确保市政道路建设符合居民的期望和需求。

六、环境可行性分析1. 环境影响评估:评估市政道路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水资源、土壤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提出环境保护措施。

2. 节能减排:探讨市政道路建设后对交通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的影响,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案。

七、风险评估与对策1. 技术风险:分析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技术风险和不确定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应急预案。

2. 经济风险:研究市政道路建设后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如费用超支、投资回收周期超过预期等问题,制定风险管理措施。

市政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市政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路基清理由路基施工队施工,先进行填方段的清理与掘除工作。
3、根据路基施工进度及时安排管线、照明工程施工。
第一节 各分项工程施工方案
一、基础施工方案
根据本段场坪挖填方相对较大的实际情况在施工时,首先安排大面积填挖施工以及基层填筑的施工,边坡开挖坡度取1:1;保证基层全面展开的施工条件;其次进行高填深挖地段和剩余地段的挖填施工;挡护及排水工程随基层施工紧跟。
本工程的防护排水主要包括混凝土护面墙、混凝土排水沟等工作,根据施工进度情况进行施工。
四、基层工程施工方案
队伍一进场即开始拌合场选址和征地工作,准备底基层的材料,与此同时准备砼用砂石材料,以满足施工需要。
1.3公司在已成立专门机构全权负责该项目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项目经理、项目总工程师及各科室负责人、质检人员等主要人员自合同签订之日起七天内全部到位,其他辅助管理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分批到位,并组织技术人员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保证让监理工程师满意,业主放心。
1.4所有工程开工所需要施工设备如压路机、发电机组、自卸汽车、装载机、试验仪器、测量仪器等,都可分批到位。接到监理工程师的开工令后,保证立即开工。
施工组织机构框图
第三章 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一、施工准备
1、人员、设备动员周期
1.1为优质、高速、安全地在合同规定工期内完成本合同段的施工任务,公司将派遣满足现场需要的以及路面施工经验丰富的、技术素质高的优秀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建项目经理部,承担本合同段的施工任务。在开工前,项目部组织岗位上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以适应本项目合同条款管理要求的需要。
第十一章雨季施工安排及措施
第十二章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措施
第十三章主要分项工程施工工艺图

完整版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完整版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完整版市政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背景市政道路是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之一,对于城市交通、人流、物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项目旨在对市进行市政道路工程的可行性研究,以提供科学依据,为项目决策提供参考。

二、项目目标1.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状况,提高通行效率;2.优化市容市貌,提升城市形象;3.促进经济发展,吸引更多投资。

三、项目内容1.道路规划: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交通需求,确定道路建设的区域和路线,并考虑路网密度、道路宽度、道路连接性等因素。

2.技术调研:研究具体的施工方法、材料以及设备,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

3.经济效益评估:根据预算和工程量,评估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经济效益,包括时间成本、能源成本等因素。

4.环境影响评估:对道路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包括噪音、空气污染等,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5.社会效益评估:评估道路工程对居民生活、商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包括交通便利度、商业发展等。

6.风险评估:对道路工程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自然灾害、施工难度等,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四、项目可行性1.技术可行性:根据国内外同类工程的先进经验,结合地方实际情况,道路建设的技术可行性较高。

2.经济可行性:通过经济效益评估,预计道路工程将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投资回报率较高。

3.环境可行性:通过环境影响评估,提出了相应的环境防控措施,预计道路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可控。

4.社会可行性:根据社会效益评估,道路工程将提高交通便利度,改善市容市貌,对居民生活和商业环境等方面将产生积极影响。

5.风险可行性:通过风险评估,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五、项目推进计划1.道路规划阶段:完成道路规划方案,征求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并进行调整。

2.技术调研阶段:研究具体施工方法和设备,并进行实地考察。

3.经济效益评估阶段:根据实际预算和工程量进行经济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投资计划。

4.环境影响评估阶段:开展环境影响评估工作,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工程概况南京位于长江下游的中心地带,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长三角地区重要核心城市之一,也是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

交通方面,津浦、宁沪、宁赣三条铁路干线在此交汇,宁沪高速公路从这里贯穿苏南,南京港位于长江下游的黄金水道,禄口国际机场航线覆盖国内外各主要地区及城市,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雨花台区地处南京主城西南,长江之滨,雨花台畔。

全区面积134.6平方公里。

总人口33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8.5万人,暂住人口14.5万人,常住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4.7万人,城市化率达79%。

下辖宁南、板桥、西善桥、铁心桥、赛虹桥、雨花新村、梅山7个街道和雨花经济技术开发区。

岱山西路东延位于南京雨花台区,随着雨花台区城市建设不断推进,作为地域发展的配套工程,方便周边居民的出行,加快雨花台区的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岱山西路东延西起管道路,东至岱山南路,道路全长约0.511km。

第一节编制依据1、雨花台区建设局委托书2、《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3、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4、国家计委、建设部计投资(1993)530号文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第二节研究范围及过程一、研究范围岱山西路东延道路新建工程,起点位于管道路,终点与岱山南路相接。

设计范围桩号K0+407.23~K0+918.56,工程全长约0.511km,道路线形为直线型。

二、研究过程我院于2009年5月接受雨花台区建设局关于岱山西路东延道路新建工程设计任务委托;2009年5月底,会同区有关部门对全线进行了初步踏勘;2009年6月上旬,向等有关部门进行了征询及资料收集工作;2009年6月,进行工可报告的编制工作。

第三节主要结论一、建设必要性1、实施岱山西路东延道路新建工程,对雨花台区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区域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周边地块开发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2、道路东侧为在建的西善桥经济适用房项目地块,随着周边其他道路的相继建设,路网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可满足区域日益增长的交通量需求。

3、道路西起管道路,东至岱山南路,周边另有天保立交、绿洲东路等现状道路,作为承担项目所在地块东西向主要交通流的重要通道,岱山西路东延的建成对丰富路网结构,促进周边地块开发有着重要作用。

二、主要设计标准本工程为规划城市次干道。

1、设计车速:40km/h。

2、设计荷载: BZZ—100三、工程总体方案及道路工程1、本工程道路路线走向根据现状地形及规划红线确定,路线走向基本是东西向。

2、规划路道路红线为35m。

3、道路竖向设计道路纵断面设计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周边地块的地坪标高以及相交道路的标高。

4、路面结构本次设计为道路新建工程。

(1)机动车道路面结构:4cm 细粒式沥青砼(AC-13C)8cm 中粒式沥青砼(AC-20C)沥青透层30cm 二灰碎石20cm 石灰土(12%)机动车道路面结构总厚度为62cm。

(2)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4cm 细粒式沥青砼(AC-13C)6cm 中粒式沥青砼(AC-20C)沥青透层20cm 二灰碎石20cm 石灰土(12%)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总厚度为50cm。

沥青砼路面具有路面平整度较好、日照反射强度低、噪音小的优点,同时便于养护,本工程路面结构推荐采用沥青砼路面。

(3)人行道路面结构10cm 细石砼(C15)15cm 碎石垫层人行道路面结构总厚度为25cm 。

四、排水工程1、雨水工程(1)设计范围岱山西路东延道路新建工程全长约0.511km 。

(2)设计标准a 、暴雨强度公式:采用南京市的暴雨强度公式 q=8.0)3.13()lg 671.01(3.2989++⨯t P (l/s ·ha) b 、设计暴雨重现期P =1年c 、综合径流系数 ψ=0.65d 、降雨历时:t=t 1+mt 2 (min )m -延缓系数,2。

t 1-地面集水时间,道路采用10mine 、雨水设计流量Q =ψ·F ·qF -汇水面积(ha )2、污水工程(1)设计范围岱山西路东延道路新建工程全长约0.511km 。

(2)设计原则○1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

○2管道系统布置尽量采用重力流形式,减少提升以节约能源。

○3合理确定管网系统控制点高程,避免因照顾个别控制点而增加全线管网系统的埋深。

五、绿化工程此次绿化设计工程范围为人行道行道树种植。

六、照明工程1、设计范围岱山西路东延道路新建工程全长约0.511km。

2、设计标准按建设部《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确定本工程道路照明设计标准,本工程道路照明设计的标准为:车行道平均照度不低于10lx,均匀度不低于0.35。

七、工程投资估算工程总投资1100.26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914.54万元。

第一章现状评价及建设的必要性第一节路网及道路规划1、区域总体发展规划雨花台区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

华东地区最大的赛虹桥立交,长江三桥、地铁总站,已经开工建设的亚洲第一大站——南京铁路南站等重要交通枢纽都位于此,京沪高速铁路穿越于此,使雨花台区成为连接华东、华中、华北、华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西善桥经济适用房项目地块北侧有宁芜公路和绕城高速,以及宁芜铁路。

地块西侧有快速路绕越公路。

项目地块范围内主要有岱山西路、管道路、岱山东路、岱山南路、岱山北路、岱山中路、天保立交一期等规划及现状道路。

其中天保立交一期工程已经建设完成,岱山西路和管道路为在建工程,其他道路均为规划道路。

岱山东路、岱山西路、岱山南路、和岱山北路四条城市次干道构成一个环行的路网,管道路与岱山中路分别是该地块南北向和东西向的主要通道,一起承担着该地块主要的交通流。

另外,规划范围内一些支路将主干路和次干路串联起来,形成规划地块内成熟的道路网。

管道路西接绿洲东路,向东经规划中的岱山东路后与宁芜公路相接,解决了该地块南北向的交通出行问题。

岱山西路北接天保立交一期工程,经天保立交一期与绕城公路相接,通向市区及长江三桥方向。

岱山东路向西与宁芜公路相接,和岱山西路一起解决了该地块东西向的交通出行问题。

目前,岱山西路工程已建设至管道路南侧,但是与岱山南路之间还有约511m没有实施。

随着岱山西路东延的实施,周边路网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可满足区域日益增长的交通量需求,对丰富路网结构,促进周边地块开发有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道路现状评价岱山西路东延道路新建工程,起点位于管道路,终点与岱山南路相接。

设计范围桩号K0+407.23~K0+918.56,工程全长约0.511km。

工程起点处现状有一个小山包,小山包的处理方法可以参照岱山西路工程中的处理方法实施。

拟建场地北侧有一条现状小路与本工程相平行,道路拟建场地现状多为农田和少量房屋,道路整体走向为西高东低。

工程范围内有几个较大鱼塘。

第二节沿线建筑及工程地质一、沿线建筑道路东侧为在建的西善桥经济适用房项目地块。

二、工程地质由于现阶段建设方未能提供道路沿线的地质情况,设计参照周边工程岱山西路和管道路的地质概况,参考进行设计。

道路沿线工程地质状况初步判定较好。

1、地形地貌:拟建路段位于雨花经济技术开发区内。

属岗地前缘地貌单元。

后经人类长期活动改造,原始景观已不复存在。

沿线地势总体较为平坦,局部略有起伏。

2、水、土的腐蚀性评价:按《公路工程地质勘查规范》(JTJ064-98)附录D,场区为湿润区,且有干湿交替作用,环境类别属Ⅱ类。

场区附近无污染源,结合地区勘查经验,判别场区水、土对砼无结晶类、分解类、结晶分解复合类腐蚀。

3、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场地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设计按近震考虑。

场地土体分布较稳定,总体强度较高,场地属抗震有利地段。

4、地基土评价:场地属岗地地貌单元,地层分布较平稳,但土质较差。

1层为人类近期活动推填,非均质,低强度;3-2层粉质黏土,中等压缩性,中等强度;3-3层粉质黏土,中等压缩性,高强度。

第一节交通量预测一、预测特征年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规定,城市次干道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的设计年限为15年。

岱山西路东延预测特征年2009年、2014年、2019年、和2024年的交通量。

二、出行分析交通建设对土地利用有导向作用,交通设施沿线的土地开发利用通常异常活跃。

伴随交通设施建设,土地逐渐开发,工厂、学校、机关、住宅小区、商业中心等都是重要的发生源,导致交通量的迅速增加。

因此,土地性质的变化,更可能成为交通量长期诱发的原因。

根据出行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出行分为两大类:生活类出行和生产类出行。

生活类出行主要指人们为满足一定的生活需求而在不同地点之间的移动,主要发生在城市范围内,活动对象是人,例如按不同的出行目的可分为上学、工作、购物娱乐、旅游等。

生产类出行,主要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因生产需要而使货物在不同地点之间的移动。

此类出行的对象是货物,即"物"的流动,其发生的范围也较广。

随着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工业区逐渐从城市工商混合区中分离,集中到城市外缘,主要集中到公路网上。

生活类出行需求的增加来源于生活便利性的加大,生产类出行的增加源于生产活动的增加。

岱山西路东延沿线规划主要为住宅,其出行为生产类出行及生活类出行皆有。

三、远景交通量组成道路的远景交通量通常由以下三部分组成:趋势型交通量:指现有交通量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自然增长的交通量。

诱增型交通量:指拟建道路通车后,由于时空距离的变化,导致区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相互依赖关系的变化而诱发的交通量。

转移交通量:指拟建道路通车后,从其他道路及由于竞争关系而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转移过来的交通量。

四、交通量预测结果由于工作周期较紧,本次设计中未进行交通量的预测。

道路北起管道路,南至岱山南路,周边另有天保立交、绿洲东路等道路,作为承担着地块中东西向主要交通流的重要通道,道路等级确定为城市次干道。

现状天保立交和在建的岱山西路均为双向四车道,道路两侧周边地块规划为二类住宅,作为岱山西路东延段,道路交通流量主要来源于将来地块内的小区内车辆。

在保证满足交通需求的前提下,根据现状岱山西路断面和岱山西路东延规划断面确定车道数位双向四车道。

第一节建设的必要性一、实施岱山西路东延道路新建工程,对雨花台区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区域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周边地块开发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作为经济建设发展的基础设施,在道路建设上,虽然近年来取得较大的发展,但同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相比,仍远不能适应其发展需求。

今后几年中,南京市经济仍将持续高速发展,区域性的交通需求以及与市中心交通联系需求也必将随经济的发展而大大增强。

因此,进一步建设和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实施岱山西路东延对雨花台区的地区建设与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是十分必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