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亚非拉友好邀请赛 中国乒乓外交的一个顶峰
历史趣谈美国媒体到底是如何评价中美“乒乓外交”?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美国媒体到底是如何评价中美“乒乓外交”?导语:“这是这项运动最光荣的时刻,这是构建为人熟知的‘乒乓外交’的最初步骤。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会员、记者、作家尼古拉斯格里芬(NicholasG“这是这项运动最光荣的时刻,这是构建为人熟知的‘乒乓外交’的最初步骤。
”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会员、记者、作家尼古拉斯·格里芬(NicholasGriffin)在自己的新书《乒乓外交:那个改变世界的游戏背后秘史》(以下简称《乒乓外交》)中这样评价中美“乒乓外交”。
《乒乓外交》一书的主线是乒乓运动的发展及其“政治属性”,从英国写到日本、从苏联写到中国,特别是中美两国在冷战期间“小球推动大球”的那段历史轶事和外交突破成为全球的高潮。
在格里芬看来,40多年前“乒乓外交”不可否认地在打破中美关系坚冰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很少有人了解中国人在1971年为“乒乓外交”做了多么精心的准备。
这本书刚一出版,就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关注。
“日本乒乓外交启发了中国”在格里芬看来,20世纪初乒乓球逐渐成为一项“没落的运动”,但随后在国际乒联的主持下渐渐变得火热,终于在70年代成为中美两国缓和关系、进而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工具,这一切都是精妙的“外交设计”。
1971年,日本名古屋乒乓球世界锦标赛期间,美国运动员格伦·科恩意外登上了中国乒乓球队的大巴。
这名球员以个性强著称,蓄长发、反戴棒球帽,一身嬉皮士打扮突然现身让车上的中国球员面面相觑。
这时,坐在后排的世界冠军庄则栋在短暂的“冷场”后走上前来,在翻译的帮助下与科恩交谈,并从包里掏出绣有黄山风景的杭州织锦作为礼物送给科恩。
当大巴抵达目的地,在前排交谈的科恩和庄则栋携手下车,正巧撞生活常识分享。
我所知道的“乒乓外交”

我所知道的“乒乓外交”赵正洪2014年07月14日庄则栋向科恩赠送礼物人的一生中,能直接参与重大历史事件的机会是很少的,能直接参与世界重大历史事件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的。
正因为是这样,所以到了晚年,“如烟往事俱忘却”的时候,这些重大事件反而更加凸现出来。
我亲身经历的“乒乓外交”就是当年轰动世界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
作为这件事的直接参与者,我看了一些有关此事的文章,总感到有不尽完善和与历史有出入之处。
为此,我今天尽自己所能,将当年的历史事件如实写出,供人评说。
一、战前受命1970年,当时的国家体委军管会召集会议,研究我国是否派队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赛的问题。
“文化大革命”中,我国的乒乓球队伍受到很大摧残。
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主教练傅其芳被迫害致死,训练全部停止,体委机关内也是派性甚浓,再加上我国已有两届未参加世界乒乓球赛,因此是否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赛的确不好下决心。
在这次会上,当时的军管会负责同志说:“今年是举行第31届兵乓球赛的一年。
世界舆论认为中国队应该参加,要是没有中国队参赛,就不能称之为世界性的比赛。
因为中国兵乓球队水平高,参加比赛才能反映当今世界兵乓球运动的技术水平。
”经过研究,军管会议决定,向中央写报告,请示毛主席、周总理批准派队参赛。
这时,外界的推动力越来越大了。
1971年1月25日下午,日本兵乓球协会会长后藤钾二先生一行4人来到北京,邀请中国派兵乓球代表团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赛。
后藤先生认为没有高水平的中国队参加,就不能算“世界级”比赛,当晚就向我有关方面递交了一份会谈纪要。
中日双方的会谈是在周总理亲自关怀下进行的,因而比较顺利,几个技术性问题很快解决了。
1971年2月1日,中日双方在北京签署了会议纪要。
但是最后中国队是否参赛,仍有待中央拍板。
当时距比赛日期3月28日还有两个月,距参赛报名截止日期只剩下10天了。
日期紧迫,参赛准备工作必须加速进行。
军管会要我负责乒乓球队的训练工作。
乒乓外交的故事

乒乓外交的故事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复杂的国家,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追求着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演变了一种特殊的外交方式乒乓外交。
乒乓外交是中国古老的外交方式,它强调外交关系的和平、互利、共赢,尊重各方的利益,把外交变成两种不同文化、国籍、制度的人互相交流,而不是政治斗争。
其实,中国的乒乓外交可以追溯到西汉的华夷之争以及汉朝的边境外交。
在古代,乒乓外交是常见的外交行为,贵族们经常用乒乓外交保持友好关系。
他们采用这种方式交换礼物,宣布结盟,促成贸易,解决纷争,或者结束漫长的战争。
在古代,乒乓外交在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乒乓外交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礼法”,它为邻国间的外交活动奠定了基础。
这些礼仪要求双方在交往时具有高贵的风度,表达出诚挚的友好,并保护各自的利益。
在古代中国,每一位礼仪官都要掌握古代外交礼仪,学习双边处理关系和谈判的技能,努力研究乒乓外交礼仪,指导贵族如何与外国人交往。
乒乓外交是中国古老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的乒乓外交使中西方国家在外交上形成了一种文化交流,并使双方开始了互利合作,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保护了中国的外交隐私。
尽管乒乓外交已经不像古代那样常见,但在今天,乒乓外交仍然是中国重视的外交方式之一。
中国注重人文关怀,认为乒乓外交有助于国家间建立融洽的友好关系,因为乒乓外交能够使双方更好地了解彼此,并合作处理彼此的关系,构建中国特色的和平友好外交体系。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乒乓外交已成为中国外交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互动都建立在友好的、和平的基础上,中国官员以诚实的态度建立了良好的友谊,从而帮助中国和其他国家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一定的进步。
结论乒乓外交是中国传统外交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乒乓外交重视人文关怀,以诚信和互利双赢的原则促进贵族们的外交交往。
乒乓外交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多样性、共同发展、友好相处,不仅有助于确保中国的和平安全,而且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促进各国人民的友谊与相互尊重。
历史趣谈乒乓外交的历史契机 两届世乒赛主办地都是友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乒乓外交的历史契机两届世乒赛主办地都是友邦
导语:1970年11月11日,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离开北京前往罗马尼亚、瑞典和南斯拉夫访问,队伍中包括了所有能集结起来的国内精英。
这是继1966年亚洲新
1970年11月11日,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离开北京前往罗马尼亚、瑞典和南斯拉夫访问,队伍中包括了所有能集结起来的国内精英。
这是继1966年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之后,中国运动员的第一次出访。
对于这次出访,目前人们谈论较多的是中国男队受到了瑞典、匈牙利甚至南斯拉夫等国选手的挑战以及打开“文革”后中国外交新局面的图谋等等,但我却发现:事情可能并不这样简单——
在中国队出访前一个月,英格兰乒乓球协会放弃了1973年世乒赛的主办权,该协会主席查尔斯•怀尔斯说,“缺乏合适的场地使我们不能在我国举办有史以来最大一次单项国际体育比赛,这是极令人失望的事。
”(这里的措辞很有趣:“最大的”,意思是说比足球世界杯和温网还大吗?恐怕是这个意思。
)
之后不久,国际乒联经过和南斯拉夫乒协的谈判,决定1973年世乒赛改在南斯拉夫举行,比赛的提名候选地是贝尔格莱德、萨格勒布、卢布尔雅那和萨拉热窝。
这里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六十年代中国参加的三届世乒赛,除了1961年在中国举行之外,另外两次分别是在两个友好国家的城市布拉格和卢布尔雅那举行的。
试想:在七十年代初,如果连续两届世乒赛分别在和中国有着良好民间关系的日本、以及东欧集团中挑战苏联霸权的另类南斯拉夫举行的话,中国队为什么不去参加呢?
所以我大胆假设:世乒赛的异地举行或许也是中国队决定访欧“试水”的原因之一。
而理想的“试水”对象,当然是关系比较良好的罗马尼亚、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乒乓外交的辐射范围 直接推动了乒乓的全球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乒乓外交的辐射范围直接推动了乒乓的全球化
导语:就乒乓球运动本身而言,“乒乓外交”带给这项运动的深远影响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乒乓球运动的全球化。
“乒乓外交”开始时,国际
就乒乓球运动本身而言,“乒乓外交”带给这项运动的深远影响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乒乓球运动的全球化。
“乒乓外交”开始时,国际乒联的会员不到一百个,但显然是由于亚非邀请赛和亚非拉邀请赛的缘故,乒乓球迅速在世界上普及开来,目前国际乒联一共有218个成员,超过了国际篮联(215)、国际田联(212)、国际足联(209)、国际泳联(微博)(208)、国际网联(206)和国际奥委会(206)的成员数量,仅次于拥有227个成员的国际排联。
就运动本身的观赏性而言,乒乓球似乎和上述项目相比有所欠缺,但这绝不能说乒乓球是一个缺乏影响力的体育项目。
恰恰相反,主要由于“乒乓外交”的缘故,乒乓球运动在1970年代获得了全球性的跃进式发展并且成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项目,进而成为萨马兰奇时代奥运会项目扩军后的第一个受益者。
其次,乒乓球运动中的中国符号和中国影响。
以今天的价值观看,大约二十年前威胁中国乒乓球优势地位的“海外兵团”现象,其实在一个侧面体现着中国体育和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在那以后,乒乓球运动中包含着鲜明的中国符号、中国影响更无处不在。
这种影响力最直接地体现在优秀选手的层面,这里只举一个例子:参加伦敦奥运会女子团体比赛的49名选手中,除了代表中国和中国香港的6位选手外,还有另外近20位选手是出生在中国或者其父母出生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乒乓外交”轶事 亚乒联曾经因此分裂为两个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乒乓外交”轶事亚乒联曾经因此分裂为两个
导语:1971年底发生的另外一件事是亚乒联的分裂日本乒协理事会做出决定,退出了亚洲乒联来组织包括中国在内的另一个地区性组织。
与此同时,
1971年底发生的另外一件事是亚乒联的分裂——
日本乒协理事会做出决定,退出了亚洲乒联来组织包括中国在内的另一个地区性组织。
与此同时,为了挽救1952年成立的亚乒联,亚乒联在曼谷举行了一次特别会议,会上通过了该组织的主要成员国印度提出的一项议案,使台湾失去了会员资格。
但即使取消了台湾的会员资格,旧的亚乒联仍然走到了尽头:1972年9月2日到13日,在北京举行了新的亚乒联盟主办的第一届亚洲锦标赛,参赛的国家和地区达到31个;两个月之后,印尼组委会宣布,将会有9个国家参加旧亚乒联举行的第十一届亚锦赛,但到12月初这个比赛开幕的时候,东道主尴尬地发现——即使在取消台湾会籍的情况下,前来参赛的也只有五个代表团,即南越、南朝鲜、柬埔寨(指“朗诺集团”)、新西兰和印度尼西亚,而且其中好几个国家只派出了三五个选手作为点缀。
在旧亚乒联崩盘的过程中,有几个国家的动作尤其引人注目——
当菲律宾乒乓球队前往北京参加亚乒赛的时候,马科斯总统明确表示了谋求改善菲中关系的意愿,这被合众社称为“乒乓外交的最新篇章”;
澳大利亚一直是亚乒联的成员,尤其与旧亚乒联的东道主印度尼西亚关系良好,但在工党赢得大选后,急于和北京建交的新政府取消了去雅加达的计划;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都采取了现实的立场,决定不再参加旧亚乒联的各项活动,马来西亚乒协主席曾永森很快就成为新的以北京为基地的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乒乓外交轶事 蔡振华因亚非拉邀请赛而改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乒乓外交轶事蔡振华因亚非拉邀请赛而改名
导语:如前所述,“乒乓外交”的高潮远远不是尼克松在白宫接见中国代表团的那一次,而是1973年9月的亚非拉邀请赛在蔡振华把精力放在足球之前
如前所述,“乒乓外交”的高潮远远不是尼克松在白宫接见中国代表团的那一次,而是1973年9月的亚非拉邀请赛——在蔡振华把精力放在足球之前的2010年,他曾经向媒体透露:中国乒协“拟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再次发起主办亚非拉乒乓球邀请赛,目的是在更大范围内扩大乒乓球运动的影响力。
”
但是这个动议,看起来是因为“国家有关部门”并未给予有力的支持,而再也不见诸报端……
我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纯粹个人的认识:和我们以往更愿意按照美国人的理念、把“乒乓外交”仅仅理解为中美关系的一个事件那样,我们在今天似乎更急于在西方文化主导的那些体育项目上获得自己的存在感,似乎在国家日益强大的今天、我们反而更怀疑自己在体育方面过去的那些成就了——我们好像宁愿拿我们擅长的那些体育运动的成绩、去换取那些我们过去不擅长的运动成绩。
于是4月6日作为第一个“乒乓球日”变得无声无息,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种忘记历史的数典忘祖。
“乒乓外交”的最后一个故事,发生在1976年10月3日,新华社消息:
“参加第三届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已经在北京组成,他们表示,一定要继承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遗志,遵照毛主席关于‘按既定方针办’的嘱咐,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外交路线和体育路线,深入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伟大斗争。
他们决
生活常识分享。
我国乒乓外交的发展探析

乒乓球运动发展及外交探析千百年来,人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而运动,更是伴随人类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
蹴鞠、射击、马术、搏击等等,这些运动在人与人之间展开,它们凝聚了人类智慧的力量和结晶,并且成为拉近人际距离、促进文化交流、增进人们感情的工具。
从古代氏族部落到封建皇朝邦国,到现在国际之间的交流,体育文化事业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特别是乒乓球,作为我国的国球更是如此。
乒乓外交一提到乒乓外交,想必大家都了解,这件伟大的历史事件足以令我们乒乓人骄傲!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新中国成立后,站在资本主义阵营的它也和社会主义中国划清了界限,对中国采取封锁孤立政策,两国之间的交往完全隔绝。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美国经过十年的越战,耗费大量军费,地位与苏联相比有所下降,而中国两弹一星的发射,国际地位有所提升,成为美国争取结盟的对象,而我国也希望恢复与美国的外交关系,但由于两国长期意识形态的隔阂,使得缺乏一个合理的契机。
1971年,参加在日本名古屋举办的第三十一届世界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队受邀访问中国,打开了封闭22年的中美外交大门。
1972年2月18日尼克松访华,2月28日,《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乒乓外交”就像一个完美的契机,推动中美关系,也把中国推向了世界的舞台,此后日本受美国影响,1972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之后,中国陆续邀请澳大利亚、加拿大、哥伦比亚、英格兰等球队访华,中国乒乓球对也相继出访苏联、尼泊尔、埃及、尼日利亚、意大利、法国、瑞典等国,打破了中国文革形成的对外隔绝的局面,树立正面的国际形象起到了积极影响。
当然“乒乓外交”只是推动中美关系的导火索,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政治地位的提高是中美建交的真正所在。
而乒乓球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迅速发展。
中国乒乓球的飞速发展继1959年,容国团得到第二十五届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后,中国运动员开始登上国际乒坛并长足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亚非拉友好邀请赛中国乒乓外交的一个顶峰
导语:中国“体育外交”最活跃的时期,美联社就曾纪录下这种情况:“中国的体操队正在加拿大,一个乒乓球队在马来西亚,一个足球队正在北朝鲜,一
中国“体育外交”最活跃的时期,美联社就曾纪录下这种情况:“中国的体操队正在加拿大,一个乒乓球队在马来西亚,一个足球队正在北朝鲜,一个垒球队在坦桑尼亚进行表演。
回头看中国,一个巴基斯坦足球队上星期日晚当着十万观众同中国队进行比赛,一个美国游泳队已离开长沙前往上海,一个美国篮球队在中国进行类似的访问……”
值得一提的是:访华的这支美国游泳队是继乒乓球之后第二支访华的美国运动队,他们既是为友好而来、也是为“显示肌肉”而来——其中包括五位奥运会冠军,其中最有名的是在美国女性体育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空军上校米基•金,她在28岁时获得奥运会女子三米板金牌,是密歇根大学出身的两位游泳名人之一、另一位是菲尔普斯。
“乒乓外交”最盛大场面,是1973年8月25日到9月6日的亚非拉友好邀请赛——
路透社认为:这是“乒乓外交”规模最大和最雄心勃勃的活动,“是北京在过去两年中的第四次乒乓球盛会,虽然体育在其它国家可能成为大买卖,可是在中国,它却是大政治。
”
一共有8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名运动会参加了这次盛会,法新社记者目睹着“A-A-A”的赛会徽记(Asian-African-American)感慨道:这是“‘乒乓外交’迄今为止最为壮观的场面。
”
壮观场面的收获之一是中国外交的突破:除了前面谈到的15个欧洲北美和大洋洲国家之外,在“乒乓外交”活跃期、也就是1970年11月到1973年9月期间,还有7个亚洲国家、10个非洲国家和6个拉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