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转型时期的反腐败研究
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研究论文8篇

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研究论文8篇第一篇:我国高校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建设研究一、构建高校反腐倡廉系统工程的重要意义腐败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社会变迁而变迁,甚至伴随着科技进步而方式方法手段日益创新,如同伴随着人类生存了几万年来的老鼠,杀其不亡、灭其不绝,令人憎恶;又亦或是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生物病菌,稍不留意便窜出来暴发作乱,让人防不胜防。
因此,面对腐败,既要“在思想上藐视敌人”,又要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始终把反腐当着是人类历史的使命,同时也把它当作是我党的终身职业。
指出:“反腐倡廉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
”高校反腐倡廉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长期的、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1],只惩不防,重惩轻防都无法应对新形势新情况的挑战。
因此,要围绕“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一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基础,以惩治和预防为手段,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结合起来”[2],最终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实效性。
二、构建高校反腐倡廉长效机制的有效方法1.教育防腐,提高自身免疫力。
教育是从思想上构建拒腐防变的堤坝,是预防腐败的根本举措。
“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成。
”作为意识形态的引领者,其自身素质、能力和作风,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创新发展、前途和命运。
同时,治理腐败的过程也是政权管理能力提高的过程,能力修炼的过程。
道高一尺,须魔高一丈,“打铁还须自身硬”。
加强对高校领导干部、重点岗位的工作人员以及大学生的廉洁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反腐倡廉建设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用科学理论武装大脑,用现代科技装备自身,炼就金钢不坏之身,以“教育使其不想”。
2.制度防腐,抵制腐败侵袭。
不受约束的权力是腐败产生的根源。
对权力的掌控和运作是各国政府治理国家的基础,高校的管理亦然。
反腐倡廉制度课题研究

反腐倡廉制度课题研究反腐倡廉制度是指一种旨在预防、打击以及惩治腐败行为的制度,其目的是保障政府廉洁、权力运行合法,促进社会公正与法治。
近年来,腐败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愈发严重,为了解决腐败问题,各国纷纷加强反腐倡廉制度的建设。
本文将从反腐倡廉制度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反腐倡廉制度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腐败是社会发展的毒瘤,会破坏公平公正的秩序,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
腐败行为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影响到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其次,腐败破坏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信关系,导致公众的不满和社会的不稳定。
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将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信誉。
反腐倡廉制度的建设能够稳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再次,反腐倡廉制度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效能和行政能力。
反腐倡廉制度能够加强政府的监督机制,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提高政府的决策效果和执行力,推动政府的现代化转型。
然而,目前存在的反腐倡廉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制度监管不到位是导致腐败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腐败分子由于权力的滥用和行为的隐蔽性,导致反腐倡廉制度监管困难重重。
其次,反腐倡廉制度的效果需要时间的检验。
由于腐败行为的复杂性和腐败行为者的聪明才智,反腐倡廉制度的建设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完善。
再次,一些地方政府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推行的决心和措施。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进展。
因此,为了改进反腐倡廉制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公职人员廉洁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其反腐倡廉意识和法律意识。
充分挖掘公职人员廉洁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功能,使公职人员树立正确的廉洁观念。
其次,建立起完善的反腐倡廉监督机制。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同时,要加大对腐败行为的严厉打击,提高反腐倡廉系统的执行力。
再次,推行更加透明的政务公开制度。
政府应当建立起公开、透明的决策和执行机制,让公众了解政府的决策和执行情况,推动政府的廉洁与透明。
反腐倡廉调研报告

反腐倡廉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反腐倡廉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反腐败工作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了解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现状并提出改进意见,本次调研报告将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等。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和信息,我们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并提出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建议。
三、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反腐倡廉工作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腐败问题不仅对政治生态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腐败问题严重侵蚀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腐败行为使权力被滥用,导致贫富分化、资源不公平分配等问题。
只有通过反腐倡廉工作,才能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2. 促进经济发展腐败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机制,使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不义之财。
反腐倡廉工作不仅可以清除市场秩序中的腐败因素,也可以提升企业信誉和声誉,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法治环境。
3. 维护国家安全腐败问题往往伴随着政治安全的威胁。
不法分子通过贪污腐败获取利益,为其谋取政治权力。
如果这些不法分子入侵政府机构,就会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通过反腐倡廉工作,可以有效减少这种威胁,维护国家安全。
四、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现状分析在我国,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党风廉政建设还存在不足尽管我们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但仍然存在一些干部腐败问题。
部分党员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缺乏敬畏之心,出现了一些贪污腐败问题。
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根本上遏制腐败问题的发生。
2. 反腐倡廉制度不健全反腐倡廉工作的成效与制度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
目前,我们的反腐倡廉制度还存在一些漏洞和不完善的地方。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的反腐败与廉政建设研究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的反腐败与廉政建设研究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指中国政府开展的一项针对黑恶势力的大规模行动。
这项行动的目的是清除社会上的黑恶势力,恢复社会的公序良俗,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然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实施并没有只注重打击犯罪分子,也非常重视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方面的工作。
本文将探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反腐败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研究内容。
一、反腐败对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重要性反腐败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政府的重中之重。
对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来说,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性更是不可忽视的。
黑恶势力往往与腐败现象相互交织,一个没有腐败问题的社会更容易清除黑恶势力。
首先,反腐败工作可以清除扫黑除恶行动中可能存在的腐败问题。
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很多涉黑案件所涉及到的人员可能与地方政府相关官员有勾结。
如果在扫黑除恶行动中存在腐败问题,将会给整个行动的实施带来很大的阻碍。
因此,反腐败工作可以帮助清除可能存在的腐败问题,为扫黑除恶工作提供一个廉洁的环境。
其次,反腐败工作能够净化政治生态。
黑恶势力的存在往往伴随着腐败现象,而腐败现象的存在又会导致政治生态的恶化。
一个清廉的政治生态对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政治生态清廉,才能够保证扫黑除恶行动的公正、透明和有效。
最后,反腐败工作还可以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目标是服务于人民群众,如果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存在腐败问题,将会破坏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从而影响整个行动的顺利实施。
因此,反腐败工作可以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提高整个行动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二、廉政建设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的作用廉政建设是指建设廉洁政府和清廉社会的过程。
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廉政建设的作用非常显著。
首先,廉政建设可以提升执法力量的公正性。
在扫黑除恶行动中,执法力量的公正性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公正的执法下,黑恶势力才能被有效地打击。
通过廉政建设,可以确保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不受腐败问题的干扰,保证他们的公正执法。
中国腐败问题的原因及反腐败的对策研究

中国腐败问题的原因及反腐败的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腐败问题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痼疾。
腐败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人民的利益,还妨碍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
本文将探讨中国腐败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一些反腐败的对策措施。
一、中国腐败问题的原因分析1. 权力过于集中中国的权力过于集中,给了腐败分子可乘之机。
一些官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形成了权力寻租的局面。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也存在问题,部分地方政府对中央监管不力,导致腐败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2. 缺乏监督与透明度中国的监督机制有待完善,监察部门的权力受到限制,难以有效发现和打击腐败行为。
同时,政府的决策过程和资金使用等方面缺乏透明度,容易引发腐败问题的滋生。
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力度也较弱,缺乏有效的舆论监督。
3. 薪酬体系不合理现行的薪酬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一些公职人员来说,薪酬并不高,而他们却有着巨大的权力。
这种不合理的薪酬体系容易导致腐败问题的发生,一些官员可能通过滥用职权来获取非法的收益。
4. 社会道德观念淡薄中国的社会道德观念普遍较为淡薄,一些人缺乏对道德底线的约束,容易被腐败所诱惑。
同时,一些人对腐败的态度较为宽容,甚至存在“能捞则捞”的心态,为腐败行为提供了滋生土壤。
二、反腐败的对策措施1. 改革权力分配机制为了减少腐败问题,中国需要改革权力分配机制,实现权力制衡和监督的有效运行。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应当更加明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力度。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监察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力,提高打击腐败的能力。
2.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中国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力度。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监察机构的权威性和效率,加大对腐败问题的打击力度。
同时,还要加强舆论监督,通过媒体和社会组织的力量,推动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增强公众对政府的监督能力。
3. 改革薪酬体系对于公职人员的薪酬体系需要进行合理调整,确保他们的薪酬与权力相匹配,避免因薪酬不高而滥用职权。
浅议我国腐败现象及反腐建议的研究

1 . 当代中国腐败 问题 的几大特点 系中的基础性环节 . 要 以领导 1 . 1 个体腐败和群体腐败并存 群体腐败呈上升趋势群体腐败是指整个单位 . 包括 国家机关 、 公 干部为重点 , 以树立 良好 的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 观和正确 的权 力观 、 利 益观为根本 , 以艰苦奋 斗 、 廉洁奉公 为主题 , 以全 心全 意为 司企业 、 事业单位 、 社会团体等行使公共权力的部 门和个 人 . 利用职务 地位观 、 之便 , 以集体名义做 出的谋取个人或小 团体利益 的腐败行 为。群体腐 人 民服务为 目标 , 进行理想信 念和从政道德 教育 、 党 的优 良传统 和作 败的一个最显著特点是其行为是以集体名义做出的。 这不仅使群体腐 风教育 、 党纪国法教育。 要把反腐倡廉教育贯穿 于领导干部的培养、 选 败披上 了一层 合法的外衣 . 同时也是群体腐败与其他腐败行为 的主要 拔、 管理、 使用 等各个 方面, 坚持教育与管理 、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 督促 区别。 近年来 出现 的腐败大案 . 很多是 以群体腐败形式 出现的 。 群体腐 领导干部廉 洁 自 律, 反对 和防止腐化堕落 . 常修为政之德 、 常思贪 欲之 败一般有两种形式 : 一种是一部 分人 , 包括领 导干部 , 抱成 团伙 . 精 心 害 、 常怀律 己之心 。 牢记 “ 两 个务必” 。 自 觉经 受住发展社会 主义市 场 谋划 , 协 同实施 , 牟取 私利; 另 一种不一定有 严密 的组织 和团伙 . 但由 经济和改革 开放条件下长期执政 的考验 。 于主要 领导人 腐败变质 , 从 而上行 下效 。 形 成群体腐 败。 不 管哪一种形 2 - 3 加 强对权力 的制约与监督 . 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式, 都 以群体 活动 为特征 , 出现 “ 串案” 、 “ 窝案” 、 “ 系列案 ” 等。 群体腐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 监督是关键。 做好反腐倡廉工作 . 是促进领 败 的手法主要有: 集体行贿 、 集体截 留国家财税 资金 、 集体 骗逃税款 、 必须加 强对权力 的制约与监督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 不 犯或少犯错误 的重要保证 . 是 有效防止腐败 集体贪 污公有 资产 、 集体渎 职 . 等等 群体腐败不仅仅发生在党政机关 导干部正确使用权力 . 和公 司企业 , 而且扩展 到一些非盈利性 的事业单位 . 如文化 、 教育 、 科 的重要手段 。当前加 强对权力 的制 约与监督机制建设 要突出 四个重 研等部 门. 对社会造成 了极大 的危害 点: 第一 , 加强党内监 督。 第二 . 加强人大监督 。 第三 , 加强法律监督。 第 四, 加强舆论监督 。 1 . 2 腐败犯罪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 2 . 4 加强对腐败的惩治力度 .充分 发挥惩 治腐败的重要作用惩治 些领域 的腐败行 为公开化 和制度化腐败 犯罪大多是智 能型犯 必须从严 罪. 涉及高级官员 的腐败行为更加 隐蔽 腐败犯罪 的主体都具有较高 腐败 . 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 . 他们实施腐败犯罪总是想方设 法地企图隐瞒 惩 治有力 , 才能增强教 育 的说 服力 、 制 度 的约束力 、 监督 的威慑 教育就缺乏说服力 . 制度就缺 乏约束 力 , 监督 就缺乏威 犯罪行为 以逃避法律 的制裁 从近些年来查处的一些腐败案例可以发 力 。惩治无力 , 现, 一些腐败分子 因为隐蔽性和欺骗性很大 . 往往是一边腐 败堕落 . 一 慑力 。依法依纪查处腐败案件 , 是惩 治腐败最 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当 要严肃查处 违反政治纪律 的案件 , 严肃查处 利用审批权 、 人 事权 、 边还被提拔重用 。 并且 , 这些腐败案件的作案手段 比较隐蔽 . 一般难以 前 , 从正面侦破 . 大部分这类案件都是 由于其他原 因涉案或者 由知情者举 司法权违纪违 法的案件 , 严肃查 处贪污 、 受贿 、 行贿、 挪用公 款等违纪 严肃查处失职渎职、 严重损 害国家利益 的案件 。 严 肃查处官 报, 才被侦破的。 同时 , 腐败分子总是打着各式各样的旗号以种种理由 违法案件 , 权钱交 易和严重侵害群 众利益等案件 . 并严肃查处 为黑恶势 欺骗组织 。 蒙蔽群众 , 以这样那样的借 口中饱私囊 . 增强 了腐败 的欺 骗 商勾结 、 性; 甚 至有些腐败分子 以各种借 口 美化 自己的腐败行 为.以便 蒙蔽 组 力充当 “ 保护伞 ” 的案件 . 严重侵害群众利益 的案件 . 群体性 事件和重 织和群众 。但是 , 一些领域的腐败行为也开始出现公开化和制 度化 的 大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案件等等。 趋势。腐败的公开化表现为腐败堂而皇之地公开进行 . 并被视 为理 所 3 . 结语 当然 , 例如 : 公 款请客送礼 、 借考察学 习名义游 山玩水 、 利用公 共权力 在 我国反腐败工作取 得丰硕成果 的同时 . 理论研究 的问题 、 领域 获取部 门利益 和小集 团利益 . 等等 及方法等也逐步深化 。纵观上述研究 . 大量文献在描述转型时期官员 1 . 3 腐败 的社会认 同度提高 腐败现象及其特点 的同时.对腐败产生的原 因进行 了推理式剖析 . 反 腐败文化开始形成腐败文化一旦形成 . 就会使得 整个社会丧失对 映出学术界对反腐败 问题 的认识在不断加深 但是 . 与国外相比 . 我国 腐败 的判断能力和批判 能力 , 陷入腐败 的恶性循环之 中。如果腐败呈 的政府部 门或 官员 , 其腐败程度究竟如何 , 这些腐败行为是体制性 的、 现 出普遍化 、 流行化 、 社会化 的趋势 . 说 明它可能获得 了一种 文化上更 制度性 的, 还是官员素质 、 行政伦理问题 , 仍然值得深人研究 。虽然部 有力 、 更稳定 的支持 。 腐败确实能够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 . 渗 分文献对政府腐败程度 的定量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 . 但研究成果 由于 透到人们 的内心深处 。腐败文化不但能提高人们对腐败 的容忍度 . 也 缺 乏系统的评价体系 、 权 威的评价机构 、 可操作性 的评 价指标和科学 会使全社会 的道德水平整体下滑 . 致使腐败行为成为一 种 日常生活方 的评价 方法而失之于推广 应用 . 一些 文献提 出了反腐措施 、 制度建议 式。 当前 中国腐败 的蔓延 与渗透影 响. 已呈现 出强烈 的文化特征 可以 与策略选择 . 但缺从宏观层面对我国政治体制深入改革及其对反腐败 说。 中国的腐败 已渗入社会 生活 的方方 面面 , 相 当多数的公众成 为腐 影响 的深刻探讨, 难以用于指导反腐科学实 践。 ● 败的参与者与制造者 , 腐败 已经完全
我国反腐倡廉现状研究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 以来, 我 国的反 腐工作取得了重大 廉可 以强化党和国家工作人员的道德意识, 让他们深 刻认识到 断努力, 腐败对于个人、 党和国家的危害, 促使他们远离腐败; 多一个人 成 就 。
远 离腐 败 , 那 么就 多一 个人保 持 对 党 和 国家 事 业 的忠 诚 , 少 一 首先 , 反 腐 倡 廉 的理 念得 到 了 升华。 科 学 的行 为 要 以正 确 我 国 的反 腐 倡 廉 工 作 也 同样 离 不 开 正 确 理 念 个人 走 向人 民 的对立 面 。 如若 党 和 国家 的工作人 员 能够 拒 斥 腐 的 理 念 为 前 提 ,
就 会 出台更 多更 严 的法 律 制 度 来 规 范 这 些 不 良行为 。 这 样 不同的时期, 面对不同的实情 , 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倡廉 低 ,
来惩治腐败。 虽然我 国不同时期反腐工作的策略和方 法不同,
不仅 可以遏制社会成员之间的弄虚作假以及 向政府 官员行贿
还 能 规范 市场 秩 序 , 促 使 市 场运 作 规 范化 和 社 会主 义 市 但在 继承前人 思想和方 法的基础上, 反腐工作 与时俱进 , 不断 行 为 ,
气 的活 水源 头 , 那 么这 一 眼活 水 源 头也 能 产 生外 溢 效 应 、 滋养 了新 的要 求 : 一方面 , 要 继 续加 强 党 的 作风 和 执 政 能 力建 设 , 社会经济 发展, 这 种 作 用 在 像 我 国这 样 的 威权 型 国 家 更 为 强 要从关心和爱护国家干部的角度出发, 来进行反腐倡廉建设;
母 公 P u b 共 l i c 治 A d 理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我国反腐倡廉现状研究
口 朱光兆
关于国内外反腐败制度的研究.

关于反腐败制度的国内外研究摘要:腐败问题作为各国政治中的一颗毒瘤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因此,为了解决腐败这个难题,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本文以瑞典、新加坡两较为廉洁国家反腐败制度的研究现状为例,分析了当前我国的预防与惩治腐败制度体系的建设现状,并提出要构建三者长效机制来推进我国反腐工作的进行。
关键词:反腐败制度措施惩防体系腐败问题作为各国政治中的一颗毒瘤始终存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腐败问题日益严重,涉及世界各国,尤其对处于正在转型期的我国民主和法治进程构成严重威胁。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指出:“腐败是一种对社会有腐蚀作用的隐伏的瘟疫,它破坏民主法治,以致违反人权,扰乱市场,影响生活质量,致使有组织犯罪、恐怖主义犯罪和对人类安全的其他威胁恣意泛滥。
”腐败严重威胁社会的稳定,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因此,为了解决腐败这个难题,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我们应该吸取国际反腐败颇有成效的国家经验,从建立健全我国反腐败的惩防体系入手,将腐败行为消灭在源头上,从而使我国的腐败现象从根本上得到防范和治理。
一、瑞典、新加坡两国反腐败制度措施第一,瑞典反腐败制度措施瑞典是行政监督较为完善、行政效能较高的国家,也是在反腐败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国家,被誉为世界上最廉洁的国家之一,在近年来透明国际清廉指数排行榜上一直名列前茅。
(一严厉的反腐败法律制度早在1919年,瑞典就制定了反对在商业活动中行贿的法律, 1962年制订了防止公职人员受贿和腐败的法律;1977年修改了刑法第二十章第二条关于受贿罪的规定,将贿赂犯罪的主体由原来的公务员扩展到企业的职员,并在1999年,再次对该条款作出修改,使贿赂犯罪的主体扩展到欧盟委员会成员、欧洲议会成员和欧盟法庭的法官。
瑞典对受贿犯罪的惩罚,视情节而定。
情节轻微的,可以判处罚款或二年以内的监禁;重者可判处最少六个月和最多六年的监禁。
但是,对行贿罪的处罚,没有轻重之分,一律判处罚款或二年以内的监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 国转型时期的反腐败研究
蔡轶 萍
[ 摘 要 ] 文章分析我 国转型时期腐败产生的原因,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的特征和腐败的严 重危 害, 揭示反腐败的极端
重要 挂, 论证反腐败是我 国转型时期 的一项战略任 务。从腐败的普遍性和我 国转型时期反腐败 斗争的复杂性、 巨性及 消 艰
除 腐败 现 象产 生的 土壤 和 条 件 的 长 期性 出发 , 系统 论 述反 腐 败 的 长期 性 。
要 根 源 。一是 由于一 些 领 域 中制 度 和体 制 机制 还
中 国共 产党 是 中 国唯一 的执 政党 , 的领 导地 党 位归 根 到底 就在 于 我 们 党 的先 进 性 。党 的先进 性
坚持反腐败 , 及时将腐败分子清除出党的队伍 , 才 能保 持 党 的先 进性 和纯 洁 性 ,才 能得 到广 大人 民 市 场经 济 条 件下 形 成 的利 益 主体 多元 化 和市 群众 的真心 拥 护 ,才 能 领 导全 国人 民致 力 于 改革 搞 才 场经济 自身的一些消极 因素相结合是诱发腐败 的 开放 、 好 现代 化 建设 , 能巩 固和 保持 党 的领 导 地位。 重要 原 因 。一是 改革 开放 以来 , 随着社 会 主义 市场 经 济 的逐 步 建立 , 成 了 经 济 成 分 、 织 形 式 、 形 组 利 2 反 腐败 关 系人 心 向背 、 的生 死存亡 . 党 中 国共 产党 作 为执政 党 , 中的权力 是人 民赋 手 益 关 系和分 配 方式 的多 样 化 ,社 会 利 益 关 系 日趋 是党 执政最 牢 固的 多样 化 ; 场 经济 的重 利 性 和 竞 争性 , 致各 利 益 予 的 。人 民群 众 的拥 护和 支持 , 市 导 政 治基 础 和最 深 厚 的力 量 源 泉 。离 开 人 民群 众 的 主体为了追求和实现各 自最 大利益 ,都会想方设 党的执政地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 无 法通过各种方式去获取有限的资源 ,这就容易导 拥护和支持 , 致不公平竞争 , 往往引发行贿受贿行为。二是由于 本之木。能否始终保持党同人 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当前分配调节机制不健全 ,导致社会上不 同行业 是对 党 的 执政 地 位最 根 本 的 考 验 。腐 败 行为 滥用 家 和不 同成员 之 间收 入 差距 拉 大 ,使 一些 党 员 干 部 人 民赋 予 的权 力 为个 人 、 庭 或小 团体 谋取 利 益 , 心理 失 衡 ,于是 利 用手 中 的权 力 参 与 到新 的分 配 直接侵害着广大人 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严重损害 方式 中, 谋取私利。三是市场经济要求等价交换 , 着党 与 人 民群众 的血 肉联 系 ,危 害党执 政 的政 治
[ 关键词 ] 转型时期 ; 腐败 ; 反腐败 ; 战略任务 ; 长期性 [ 作者介绍] 蔡轶 萍, 广东省航盛建设 集团有限公 司政 工师, 广东 [ 中图分类号 ] 4 D6 [ 文献标识码 ] A 广州 ,1 42 5 14 [ 文章编号 ] 07 72 ( Oo 0 - 0 6 00 10 — 7 32 1 )2 02 — 0 3
21 第 0 0 0年 2期
沿
海
企 业
与 科
技
N . ,0 0 O0 2 1 2
( u lt eyNO.1 ) C muai l v 1 7
( 总第 17期) 1
C A T LE T R RS SA D S IN E& T C N L G O S A N E P IE N CE C E H OO Y
现, 而是呈群状 出现 , 这时的腐败问题 的破坏性更 大 ;隐蔽性 是 指腐 败分 子 总是 千 方百 计地 掩盖 自 身的违法违纪行为 , 巧妙地把 自己伪装起来 ; 可防 治性 是 指只要 在 党 和政 府 的领 导下 ,调动社 会上 的一 切积 极 因素 , 织相 关部 门分 工协作 , 用政 组 运 治 、 济 、 化 、 育 、 律 、 学 技 术 和行 政 等多 经 文 教 法 科 种手 段 , 潜 在或 显露 的腐 败 问题 进 行科 学分 析 , 对 采 取相 应 的对 策 ,就 能避 免 、减 少腐 败 问题 的发 生, 从而使腐败问题得以缓解和解决。
三、 转型时期 腐败产生 的原因
( ) 想根源 一 思
封建主义 、 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在我国计划经济
体 制转 换过 程 中的扩散 ,是造 成 腐败 现象 的根本 原 因 。一是 社会转 型 时期 , 部分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值取 向出现混
乱, 加上舆论 引导不力 , 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残余
思想 便 以新 的形 式顽 强 地表 现 出来 。对 权力 观 的
一
、
引 言
何社会 、 任何 民族 、 任何 国家和地区里都是普遍存 在的; 复杂性表现为腐败问题 的产生原因、 表现形 式 、 会后 果 及解 决 条件 的复杂 多样 ; 体性 也称 社 群
作 集 群性 ,是 指腐 败 问题 往 往不 是 单个 独立 地 出
党 的十一 届 三 中全 会 以后 ,中 国实行 改革 开
放,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 同时不 断深化 政治 体制 、 化体 制 、 文 社会 体 制 以及 其他 各 方面的体制改革 ,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 向现代社 会、 从农 业社 会 向工业 社会 、 封 闭 性社 会 向开 放 从 性社会变迁和发展 ,这就是我们所说 的 “ 转型时 期” 。转型时期结构转换 、 机制转轨 、 利益调整和观 念转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 了不少社会 问题 , 败问题就 是其 中之一 。我们党 和 国家 高度 腐 重视反腐败工作 , 始终将反腐败作为 “ 关系党和 国 家生死存亡” 的战略任务来抓 , 出了一系列重大 作 决策和部署 , 取得 了明显效果。在总结历史经验 、 科学 判断 形势 的基 础上 ,党 中央新 近陆续 颁 布 了 《 建立健全教育 、 制度 、 监督并重 的惩治和预防腐 败体系实施纲要》 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 败体 和《 系 20 2 1 年工作规划》 08 02 ,对当前和今后一个 时期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 出重 大 战略决策 和阶段性 规划 。
二 、 于腐 败 的 定 义 和特 征 关
错误 认识 ,使 官本 位 意识 、特权 思 想侵 入经 济领 ( ) 一 腐败 的定义 导致各 种 各样 的 官商 、 官倒 和官 商经 济 。二 是 什 么是 腐败 ?腐败就 是权力 的滥 用 , 即不 正 当 域 ,
地利用政府和公众所赋予的权力 和权威来为个人 或个人所效忠的某个集团谋取利益[ 1 】 。腐败的主要 表现是贪赃枉法 、 行贿受贿 、 敲诈勒索 、 权钱交易 、 挥霍人民财富、 腐化堕落等[ z2 2 23 1  ̄) ( 3。 m ( ) 二 腐败 的特征 腐败问题作为一类社会现象 ,区别于其他社 会问题现象 的标志是它的普遍性、复杂性 、群体 性、 隐蔽性和可防治性。普遍性是指腐败问题在任
2 6
改革开放后 ,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 方式乘隙而入 , 侵蚀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三是西 方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渠道 ,在各个方面加紧对中 国进行渗透 , 使一些党员干部在政治上产生迷茫, 理想信念发生动摇 ,有的由此走上了违法犯罪的 歧途。 ( ) 二 体制根 源 现阶段体制方面的缺陷是腐败现象加剧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