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论语十则学案及练习题
《论语十则》教案+练习答案

学生自读课文1、介绍孔子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
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生: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
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2、整体感知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 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3、重点读音4、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5、重点词解释,总结成语()6、重点句子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交流写松柏的诗句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练习题第10课 《论语》十则

10 《论语十则》练习一.基础训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不亦说.乎()②人不知而不愠.()③思而不学则殆.()④是知.也()2.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温故.而知新。
( )A.缘故 B.旧的 C.因此 D.死去(2)择其善.者而从之。
( )A.善良 B.优点 C.擅长 D.友好(3)学而不思则罔.。
( )A.蒙蔽 B.没有 C.迷惑 D.欺骗(4)思而不学则殆.。
( )A.懒惰 B.松懈 C.怠慢 D.疑惑3.按要求,填空。
①《论语》是记录的书,孔子是时期著名思想家、家.家学派创始人。
②“四书”是指、、、;“五经”是指、、.、、.4.按句意,从文中找出意思相近的句子。
(1)举一反三是智慧的摇篮。
(2)学习与思考应有机结合。
(3)学用结合,乐趣无穷。
④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请教.5.按要求,默写。
①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备的风格是②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依据是③“士不可不弘毅”的原因是6.“而”字有时表顺接,有时表转接,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人不知而不愠④敏而好学⑤择其善者而从之⑥学而时习之。
表顺接:;表转接:。
二.能力训练.阅读下列几则语录,回答后面1-6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导练案 学生版

《论语》十则导练案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不踰.距( ) 诲.女.知之乎( )( ) 是知.也( ) 盍.各言尔志( ) 车马衣轻裘.( ) 敝.之而无憾( ) 少.( )者怀之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智者乐.( )山,仁者乐.( )水 知者乐.( ),仁者寿 曲肱..而枕之( )( ) 小人长戚戚..( )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通假字1、可谓好学也已.2、知.者乐,仁者寿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5、诲女.知之乎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煌重点字词1、就有道而正焉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3、敏.于事而.慎于言 回虽.不敏.4、不踰.距5、是.知.也6、盍.各言尔志7、与朋友共.8、敝之无所憾 9、愿无伐善,无施劳 10、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知者乐.水 12、知者动.,仁者静. 13、饭疏食 14、曲肱而枕之 15、小人长戚戚... 16、一日克...己复.礼 17、天下归.仁焉. 18、请.问其目. 19、非礼.勿视 20、请事..斯语矣 四、文言句式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敏于事而慎于言3、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五、课堂检测 (一) 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敏于事而慎.于言 慎:谨慎,慎重B、愿无伐善,无施.劳施:施加C、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由:听凭D、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事:从事2、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吾十五而.志于学不义而.富且贵B、诲女知之.乎高余冠之.岌岌C、愿无伐.善自矜功伐.D、就有道而正焉.天下归仁焉.3、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既来之,则安.之B、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饭.黍粱者餍,餐糟糠者饱C、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衣.锦还乡D、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窈窕淑女,钟鼓乐.之4、下列关于《论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
论语十则学案

论语十则学案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儒家的核心理念和道德准则。
作为一部经典,阅读《论语》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中十则名言的学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道德观念。
第一则学案:父母之言经文:《论语·为政》:“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学案分析:这则经文中强调了子女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通过阐述这则经文的含义,分析为什么孝敬父母是我们的应有之义,以及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孝心。
第二则学案:言必行之经文:《论语·述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案分析:这则经文强调了坚持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这则经文,探讨为什么言行一致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言必行之的原则。
第三则学案:乐学好问经文:《论语·公冶长》:“曾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学案分析:这则经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通过论述这则经文,阐述为何乐学好问是一个人具备良好素质的表现,并通过例子说明如何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四则学案:友善待人经文:《论语·述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案分析:这则经文强调了与人为善的原则。
学生可以通过解读这则经文,探讨为什么要温故而知新以及如何通过善待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五则学案:德行与修身经文:《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学案分析:这则经文强调了德行及修身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这则经文,探讨为何君子要追求高尚的德行,并通过例子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第六则学案:诚实守信经文:《论语·公冶长》:“曾子曰:‘君子不器。
初一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学案及练习题

10 《论语》十则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运用格言、警句。
3.联系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一、预习交流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曾.()子弘.()毅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为.()师矣罔.()殆.()诲女.()是知.()也不亦重.()乎2.解释下面每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为人谋.而不忠乎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其.恕乎!3.填空。
①《论语》主要是记录的书,是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②孔子,名____,字_______,时期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家、家。
③《》《》《》《》合称为“四书”。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用课文中的原句默写填空。
(1)阐述学习与思考辨证关系的句子,。
(2)唐太宗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____________。
(3)北京奥运会上,我们对外国运动员说,“,?北京欢迎你。
”(4)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是,,。
(5)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
(6)提倡多向别人学习的句子:________ , _______ 。
,。
(7)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8)《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9)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二、研讨交流1.“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填写)2.第八则中“重”和“远”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3.举出本文中的成语三例,并加以解释。
4.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怎样理解这句话?三、巩固拓展[基础训练]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解释词语。
《论语十则》课后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论语十则》课后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默写:⑴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⑵ ,可以为师矣。
⑶ 子曰:“ 则罔,则殆。
”⑷ 子曰:“见贤思齐焉,。
”⑸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⑹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
”2、《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共20篇。
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宏大的、。
3、给以下加粗的字注音:⑴ 论语( )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⑶ 人不知而不愠( )⑷ 吾日三省( )吾身⑸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⑹ 诲( )女( )知之乎!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4、解释以下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习:( ) 说:( )⑵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⑶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忠:( ) 信:( )⑷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 ) 为:( )⑸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 殆:( )⑹ 由,诲女知之乎!诲:( ) 女:( )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 ) 是:( )⑻ 士不行以不弘毅。
弘毅:( )⑼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善:( ) 之:( )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 ) 施:( )5、《论语》中有很多流传至今的成语,请解释以下成语并造句:⑴ 温故知新:。
造句:。
⑵ 任重道远:。
造句:。
⑶ 死而后已:。
造句:。
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造句:。
6、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A、学习按时间温习它,不是一件欢乐的事。
B、学习学问,然后按肯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令人开心的事吗?C、学习了时时预习它,不也兴奋吗?⑵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A、替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伴侣往来是不是老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B、替人办事是不是不忠心,跟伴侣交往而不守信誉,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
《论语》十则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论语》十则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孔子,名,字,时期伟大的家、家。
学派的创始人。
被尊为。
2、解释加粗的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是知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勿施于人3、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由此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看待“学”与“习”的?4、为什么说“人不知而不愠”的人就可以称其为“君子”?5、“温故而知新”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6、你是如何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结合你日常的学习生活,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7、下面两则内容能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写出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什么?9、第十则强调的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0、孔子认为“士”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11、结合你对《论语》十则内容的理解,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12、按原文默写。
(1)孔子论述个人修养的句子:,。
(2)孔子论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论语十则——学案

《论语十则》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1、课前准备:(1)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孔子(前551_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儒家是先秦时期一个思想流派。
以孔子为代表,提倡以“仁”为中心的道德观念,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符,在世界观上,对鬼神等宗教迷信活动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但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
儒家的经典著作是“四书五经”自汉以来,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
这部书大约最后编定于战国初期。
因其成于众手,具体作者已难考定,但它是一部最集中地记载孔子思想的著作。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愠.( ) 罔.( ) 殆.( ) 三省.( )(2)通假字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是知.也:诲女.知之乎:3、理解填空(填文中的句子)①《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论语》十则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运用格言、警句。
3.联系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一、预习交流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曾.()子
弘.()毅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为.()师矣
罔.()殆.()诲女.()是知.()也不亦重.()乎
2.解释下面每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
为人谋.而不忠乎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其.恕乎!
3.填空。
①《论语》主要是记录的书,是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②孔子,名____,字_______,时期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家、家。
③《》《》《》《》合称为“四书”。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用课文中的原句默写填空。
(1)阐述学习与思考辨证关系的句子,。
(2)唐太宗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____________。
(3)北京奥运会上,我们对外国运动员说,“,?北京欢迎你。
”(4)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是,,。
(5)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
(6)提倡多向别人学习的句子:
________ , _______ 。
,。
(7)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8)《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9)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二、研讨交流
1.“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填写)
2.第八则中“重”和“远”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3.举出本文中的成语三例,并加以解释。
4.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怎样理解这句话?
三、巩固拓展
[基础训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解释词语。
①时②说
2.这一则主要讲的愉快,的珍贵,的修养。
3.“不亦……乎?”相当于今天的句式,是意思。
4.对“人不知而不愠”翻译正确的是()。
A.人们是不了解(情况),因而(他们)不会恼恨。
B.人们不知道,我不会恼恨。
C.人们不聪明,因而不会恼恨。
D.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
[提高训练]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选自《论语·为政》)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选自《论语·述而》)1.找出文中通假字,注音并解释。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③诲女知.之乎()
④知.之为知之()⑤是知.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学习方法的?这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