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大气的运动1
大气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高一地理教案解析

大气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高一地理教案解析高一地理教案解析大气运动是指地球大气中水平及垂直方向的气流运动,又称大气环流运动。
这种气流运动是由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所引起的。
大气运动不仅影响着气温、降水和风向等自然现象,也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本文将从气象学角度解析大气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大气运动对气温、降水、风向等自然现象的影响大气运动是影响气温、降水、风向等自然现象的重要因素。
由于大气运动的运动方向和速度不同,加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会形成强大的天气系统,如暴风雨、龙卷风等。
此外,还会影响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区域,如靠近赤道的区域气温高、降水量大,而靠近北极和南极的区域气温低、降水量少。
风向也是由大气运动所决定的,太平洋上的台风和东亚季风等都是由大气运动产生的。
二、大气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气温和降水:大气运动的影响直接反映在气温和降水上,从而影响到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气温的高低决定了什么时候适宜种植作物,什么时候适宜旅游;降水的多少则决定了水资源的供给和农作物的生长等。
(2)自然灾害:大气运动会形成强大的天气系统,如暴风雨、龙卷风等,它们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影响,破坏房屋、农作物等。
飓风、台风等也是由大气运动所引起的,它们总能给沿海地区的居民带来不少的恐惧和损失。
(3)人类活动:大气运动的变化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活动,例如当气温过低时,人类在户外活动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如果有高温干旱的天气,会限制农作物的产量,进而影响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三、大气运动的区域分布特点大气运动的分布是极其复杂的,这里主要介绍几个重要区域的特点。
(1)低压带与高压带:大气运动的特征之一就是形成低压带和高压带,两者之间的气流运动使得大气形成不同的气候和生物群落。
(2)西风带:是指赤道以北和以南的东、西半球上纬度为30°左右的地区,这一区域因国际上的气候影响,又被称为温带气候。
(3)南极和北极:由于南极和北极地区的地形特点,大气运动的气流在这里产生了独特的特征,例如北极地区夏季白昼,而冬季则是黑夜,南极地区也是如此。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与运动规律与日常生活现象

高一地理大气,受热过程与运动规律与日常生活现象
大气受热过程和运动规律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是一些例子:
1. 温度变化:太阳辐射能量加热地球表面,导致大气温度的变化。
白天,太阳直射地表,地表受热后散发热量,使地表温度升高,周围的空气也受热,形成热底层。
晚上,太阳不再照射地表,地表不再受到热辐射,逐渐散发掉热量,温度下降,形成冷底层。
这种温度变化引起了大气中的对流运动和风的形成。
2. 气压变化:气压是指大气某一层单位面积上气体的重量。
由于地表受热不均,不同地区的气温不同,会导致该地区的气压升高或下降。
例如,白天,太阳光垂直照射赤道附近的地区,地表温度高,空气被加热膨胀,形成低气压区。
而高纬度地区,则因太阳光斜射辐射,温度较低,气压相对较高。
这种气压差引起了气流的运动,形成风。
3. 季节变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不同季节地区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例如,在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太阳直射区域向北部倾斜,导致太阳辐射更集中,气温升高,形成夏季;而冬季则相反。
这种季节变化影响了大气温度和压力的分布,进而影响了风向和风速的变化。
4. 错觉现象:大气折射和散射现象会影响光线的传播路径,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一些错觉现象。
例如,夕阳的颜色变红是因为光线在大气散射时,较短的波长(蓝色和绿色)更容易被散射,而较长的波长(红色和橙色)则相对较少被散射,因此夕阳的颜色偏向红色。
总之,大气受热过程和运动规律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现象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使我们感受到了风、温度和季节的变化,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视觉上的错觉。
新教材高一地理必修件时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大气水平运动原因
地球表面受热不均
由于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纬度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地球表 面受热不均,导致大气中的空气质点 在水平方向上产生移动。
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使得地表上的空气质点在水 平方向上受到科里奥利力的影响,从 而产生偏转,形成风。
大气水平运动影响因素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印度洋季风
印度洋季风也是典型的季风环流实例。夏季,印度洋上的湿润气流受亚洲低压吸引,北上至印度次大 陆,形成雨季;冬季,受亚洲高压影响,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印度次大陆进入干季。
05 大气水平运动对 地理环境影响
对气候影响
热量输送
大气水平运动通过输送热量,影响地 区的气候类型及特征。例如,暖流对 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的作用,而寒流 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新教材高一地理必修件时大 气的水平运动风
汇报人:XX 2024-01-13
目 录
• 大气水平运动概述 • 气压带与风带 • 热力环流与风 • 季风环流与风 • 大气水平运动对地理环境影响 • 大气水平运动与人类活动关系
01 大气水平运动概 述
大气水平运动定义
• 大气水平运动:指大气中的空气质点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即 风。它是由于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和地球自转等因素引起的。
风是热力环流的表现形式
风是热力环流中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表现,其方向和强度受热力环流影响。
热力环流实例分析
01 02
海陆风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白天陆地升温快,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 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陆地降温快,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 ,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山谷风
白天山坡升温快,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风由山谷吹向山坡;夜 晚山坡降温快,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风由山坡吹向山谷。
【高中地理】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地面增温
大气增温后
后形成地面辐 形成大气辐射,
射,绝大部分 大气辐射中向下
地面辐射的热 的部分称为大气
量被大气吸收, 逆辐射,它把大
使大气增温
部分热量还给地
面
1.地球有大气,而月球没有大气。地球和月球表面的辐射过程如图2.10 所示。 (1)观察图2.10,找出地球 比月球多了哪些辐射?
图2.10 地球和月球表面辐射过程示意
1.地球有大气,而月球没有大气。地球和月球表面的辐射过程如图2.10 所示。
(3)说明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 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的原因 。 白天由于月球没有大气的 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全部到达 月球表面,月球表面温度很高; 夜晚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月 球表面温度很低,因此月球的 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 剧烈得多。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 能量来源。
太
阳
辐
大气上界
射
大气反射、 散射
大气吸收
地
面
大气上界
太 阳 (短波辐射) 辐 射
大气反射、 散射
大气吸收
大气的削弱作用
地面增温
地
“太阳暖大地”
射向宇宙空间
大 气 大气 增 吸收 温
(红外线为主,长波辐射)
图2.10 地球和月球表面辐射过程示意
2.下图是我国某城市两天的天气预报截图,说出两天的温差差异并解释 原因。
周四的温差为10℃,周五的温差为6℃。 周五的天气为多云,白天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达到地球表面的 太阳辐射不至于过多,地球的温度不会很高;夜晚由于大气的保温作 用,地球表面温度不至于过低,因此昼夜温差小。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1册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练习题

4.图中数字代表的含义正确的是
A.①—大气辐射 B.②—太阳辐射C.③—大气逆辐射 D.④—地面辐射
5.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的数字代号是
A.①B.③C.④D.⑤
6.当雾霾出现时
A.①增强B.②增强C.④减弱D.⑤不变
【参考答案】
一、略
二、选择题
1.A2.D3.C4.B5.C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A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008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学期
第一
课题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地理必修第一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年6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课后练习
一、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二、选择题
图1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序号表示正确的是
A.①为太阳辐射B.②为大气辐射
C.③为云层吸收D.④为地面反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田边烧湿草减少寒潮损失,其主要原理是图1
A.①增强B.②减弱C.③增强D.④减弱
12月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消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北部正在发生一次大气重污染过程。截至11月30日,已有5个城市发布了红色预警、73个城市发布了橙色预警、1个城市发布了黄色预警。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运动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运动知识点学问真是一件很奇异的东西。
你只是你只是浅尝辄止,那么只会觉得枯燥乏味,像对待任务似的应付学习。
下面我给大家共享一些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运动学问),盼望能够关心大家,欢迎阅读!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运动学问(一)大气运动1.热力环流规律(1)近地面冷,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即冷下沉、冷高压)。
(2)近地面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即热上升、热低压)。
(3)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相反。
(4)水平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2.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布(二)天气与气候1.锋面系统(1)冷锋:①过境前:暖气团掌握,气温较高,气压较低。
②过境时:常消失阴天、大风、雨雪等天气现象。
③过境后:冷气团掌握,气温柔湿度降低,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2)暖锋:①过境前:冷气团掌握,气温较低,气压较高。
②过境时:多云和降雨天气,连续性降水或雾。
③过境后:暖气团掌握,气温上升,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3)准静止锋与天气:多连续性阴雨天气。
2.气旋与反气旋(1)气旋(低压系统)—中心气流上升—多为阴雨天气。
(2)反气旋(高压系统)—中心气流下沉—多为晴朗天气。
3.气候(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纬度因素)、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气候类型的一般分布规律(以北半球为例)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运动学问2全球大气环流(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洁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缘由,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缘由(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转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大气运动

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大气运动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大气运动第一节冷热不均引发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进程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2.大气受热进程及温室效应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蔼压值的比较方法(参看课本P30图2.3)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参看课本P31图2.5、2.6、2.7)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参看课本P34图2.10)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1.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散布(参看课本P37图2.13、2.14)2.季风环流(参看课本P38图2.15)3.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候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散布、地势、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世界气候类型散布、成因、特点汇总1.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参看课本P41图2.18、2.19、2.20)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参看课本P44图2.22)3.掌控锋面气旋的结构、冷暖锋判定方法、降水位置(1)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样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锋面气旋。
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特别锋面上气流上升更强烈,常常产生云、雨、乃至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2)锋面的位置:锋面显现在低压槽中,与槽线重合。
(3)锋面类型的判定: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
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气流的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根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定冷暖锋面:如果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形成暖锋。
高一地理大气运动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大气运动试题答案及解析1.右图为等压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气压中心出现时,在对应的亚洲地区气压中心名称是()A.亚洲高压 B 亚速尔高压C.夏威夷高压 D.印度低压【答案】D【解析】根据经纬度和气压中心定位可知,图中气压中心为夏威夷高压,它出现时为北半球夏季,陆地上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在亚洲地区形成的气压中心为印度低压,因此D项正确。
【2】当该气压中心强盛时()A.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B.此时一艘海轮过直布罗陀海峡驶往地中海正好顺风顺水C.此时我国东部绝大部分地区河流处于汛期D.印度进入旱季【答案】C【解析】利用上题分析结论,夏威夷高压强盛时,为北半球夏季,此季节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A错;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存在密度流,表层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所以顺水,但夏季地中海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无风,B错;我国东部属季风区,降水集中在夏季,绝大部分河流处于汛期,C正确;印度属热带季风气候,夏季为雨季,D错误。
【3】关于图中①②两地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两地风向基本上是相反的B.①地西北风,②地东南风C.①气压值大于②D.①②两地处在大西洋中【答案】A【解析】通过作图,可以知道①地为偏南风,②为偏北风,风向基本相反,A正确,B错误;通过读气压值分析,①地气压值介于1012和1016之间,②地气压值介于1016和1020之间,因此②地气压值大于①地,C错;通过定位,①②两地位于太平洋中,D错。
【考点】读图分析定位能力;气压中心和风向的判断2.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热岛效应、咸湖侵袭、滩涂冲刷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据此完成题。
【1】长江三角洲区域性热岛效应比较明显的主要原因是()①能源消耗加大②城市人口剧增③水域面积扩大④市郊农业发展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答案】A【解析】城市人口剧增,城市规模扩大,工业发展,交通工具增多,消耗能源增加,释放的热量增多,正确答案选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用箭头表示O点处的风向,海平面上的摩擦因素可略 去不计。
(2)试写出(1)题的解答理由。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读图绘图分析题,初看是考查对 于地理图像的认识能力,其实是考查了对地理规律的逻 辑思维能力,而且需要将学到的有关大气压与水的沸点 关系这一物理知识运用到该题的解题思维过程之中。学 生必须具有创新能力,敢于开辟新的思维途径,运用物 理知识中的大气压与水的沸点关系进行解答。
第3课 大 气 的 运 动
要点· 疑点· 考点
1、概述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受热不均。
2、热力环流
(1)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 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3)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 比海面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比原来气压升 高,空气由大陆流入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
低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低,加之因有空气流入形成下 沉空气,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入大陆,形 成海风;夜间与白天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反而成陆风,如 图:
(4)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热强烈,于是 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如下图a)。夜间因山坡 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 地,形成山风(如下图b)。
(2)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于气压梯度的存在而产生的 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流动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此力是 大气作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3)地转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 用下形成的风。高空地转风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4)近地面风的风向。除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 力,近地面的风还受到摩擦力的影响,在三个力的共 同作用下,近地面的风斜穿等压线,风向与等压线之 间有一夹角。
【答案】(1)如b(2)F1:水平气压梯度等压线垂直F2: 地转偏向空气运动 (V) 垂直 F3 :摩擦空气运动 (V) 相 反。演 稿Fra bibliotek示 1
文
2 3 后 等
面部脂肪除皱 /zfcz/ 公甴夻
延伸· 拓展
【例3】下图中A、B、C、D点为北半球中纬度海平面上 的点。在 A 、 B 、 C 、 D 点上精确测定水的沸点时,则 A 、 B点为99.95℃,C、D点为99.80℃,试回答下列问题:
(5)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 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 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 “城市热岛”。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 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 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指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例2】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a上画出有摩擦力时,A点空气匀速运动的方向V。 (2) 回答:F1 是力,它与方向。 F2 是力,它与方向。 F3是力,它与方向。(全国高考题)
【解题思路】F1的方向有两个特点:①从高压指向低压; ②垂直于等压线。所以 F1 是气压梯度力。因 A 地位于南 半球,画风向时应使 V 在 F1 的基础上向左偏,并且能与 F3 方向相反,与 F2 垂直,说明 F2 为地转偏向力, F3 为摩 擦力。在一定气压场中风速是相对稳定的,也就是说 A 点气流是匀速运动的,F1、F2、F3三力的合力应为零。
能力· 思维· 方法
【例1】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的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 用引起的,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近地面何点是高压区?何点是低压区?
(2)用“→”完成图中的热力环流。 (3)如不考虑摩擦力,B点吹 风。
(4)A、B、C三点都位于同一纬度上,此时若地球 位于远日点时,则A点处在 (陆地或海洋) 【解题思路】判断图上各点气压的高低是解题的关键。 第一步从图中分析1、2、3三点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所 以三点气压相等;第二步,又因在垂直方向上,高度 越高,气压越低,所以1>5,4>3;第三步,判断5点 气压比 4 点气压小 ( 也可根据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压 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在高空产生自东向西 运动的气流,近地面的气压与高空相反,所以是C>A。 由西向东运动气流。 【答案】(1)C为高压区,A为低压区;(2)为逆时针方向 运动;(3)偏北;(4)陆地
【答案】(1) 根据物理学中的大气压与水的沸点关系。 水的沸点是由气压决定的,沸点相同的地点气压相等, 沸点高的地方气压高。因此A、B两点气压相等且为高 压,D、C两点气压相等且为低压。由于不考虑摩擦力, 答案如图所示。
(2)如不考虑摩擦力,即可以认为O点空气做平行于等压 线的匀速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