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课文三年级下册

九月九日课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部编版三年级原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下边整理分享课文、注释及译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4.异乡:他乡。
5.遥知:远远的想到。
6.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
7.茱萸(zhū yú):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赏析】这首诗写得非常朴素,却达到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人一开篇就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身在他乡的游子此时孤独的心境,尤其是在佳节的时候,对亲人的想念,对自己孤身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一个“独”字,道出了诗人多少孤独与凄凉的心境。
两个“异”字强烈地表现了漂泊异乡的孤独。
虽然异乡很繁华,但诗人却举目无亲,只是一个异客罢了。
在重阳佳节时,诗人所在的异乡更是热闹无比,大家都忙着与家人团聚,更显得诗人无处可去、孤独无依。
三、四两句的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插上了茱萸,却少了一位兄弟——诗人自己不在内。
这样写,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需体贴。
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颖处。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的作品,语言质朴,构思简单,但感情真挚,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道出了所有漂泊他乡之人的内心感受,具有强烈的艺术力量。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结构图示
雨纷纷——欲断魂
问酒家——杏花村
愁闷
振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作者介绍
王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 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苏轼评价其:“味 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 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 《山居秋暝》等。
4.你觉得最后两句诗中,哪个词用的最好?为什么?
“遥”。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用比回答还要明 确的手势,指向了远处,让人仿佛看到了杏花林后面 的小村庄,让愁闷的诗人有了祈盼而变得振作起来。
拓展延伸
清明节和寒食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 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 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 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的农谚。
拓展延伸
春节 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之一。中国 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 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九。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的正月初一, 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 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 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屠苏的力量 暖暖的曈日 新春到来的温暖
3.春风送来暖意,千家万户除旧迎新,除了 送走过去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还有没有别 的深层含义?
“春风送暖”不仅仅是对新年到来的祈盼, 其中更寄托了诗人推行新政,革除时弊,将新 政的温暖送入寻常百姓家的美好心愿。
4.你从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九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九课 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部编版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3 课文内容
02 课文背景 04 课文赏析
05 知识点拓展
06 教学建议与注意事 项
07 作业与练习题设计
添加章节标题
课文背景
作者:王维
课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王维在重阳 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 深思念之情
反映了作者在异乡为客的孤独和 思乡之情
课文的出处及版本
出处:这首诗出自《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 人王维的作品
版本: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 文教材
课文内容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每当碰到美好 的节日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 会格外强烈。
诗句的解读及意思
九月九日是重阳,采菊东篱把酒尝: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采摘菊花在东 篱下饮酒。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身上都 佩带着茱萸,却发现少了我一个人。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什么时 候能载着酒来,一起喝醉在重阳节。
诗的主题及表达的情感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意象:登高、插茱萸、遥知兄弟登高处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象征意义:传统节日、思念亲人、渴望团 圆 诗中的意象及象征意义 诗中的意象及象征意义
象征意义:孤独寂寞、思念亲人、渴望团 圆 诗中的意象及象征意义 诗中的意象及象征意义
象征意义:传统节日、思念亲人、渴望团 圆 诗中的意象及象征意义 诗中的意象及象征意义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第【1】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一、说教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三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生疏,对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
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看注释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3、能正确朗读古诗,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
4、拓展积累其他几首思乡的诗和句子。
二、教学理念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2、古诗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校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中传递的情感
2.学习诵读古诗,培养语感和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乡情、亲情的体验和感悟
4.了解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准备
1.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
2.课本上的《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录音或视频播放设备
4.黑板、粉笔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传统习俗,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家乡过重阳节的经历和感受。
2.观察引入
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诗歌《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标题和插图,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猜猜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学习课文
1.音频导入
播放录音或视频,让学生跟读诗歌。
2.理解诗歌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诗歌,并依次回答问题:诗歌是谁写的?诗歌的题材是什么?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3.分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阅读诗歌,共同回答以下问题:诗歌中提到的。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九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九课古诗三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https://img.taocdn.com/s3/m/d3936595af1ffc4fff47acac.png)
布置作业:
1.把这首诗编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其他传统节日的诗歌读读。
谢谢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思考一下:
再读这首诗,你能读出诗人怎样 的心情?是从哪句诗读出来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 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 异乡 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
为异客 作他乡的客人
:
。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第一段:(1~16自然段):写课上老师教育我们不能只会感受爱,还要知道回报父母的爱。
xiōng wéi zhū ①句子当中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为我们描绘一下你通过这段文字读出的那精美的画面吗?
染:下面“木”字的横是长横,撇、捺要伸展,把上面的部件托起。 二、整体感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元日宋 王安石爆竹声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曈曈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 ?
会认字
那清水田当中一定倒映着——(预设:倒映着白鹤那美丽的影子,远处的山被白云围绕着,映在水中若隐若现,天上还有几朵白云在那飘,十分美丽。)
2019年小学三年级第一期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 (每题10分,共10小题,满分100分)
7.羁旅:[jī lǚ]诗又称记行诗.行旅诗,是指反映客居异乡 的孤寂.漂泊不定的辛苦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等内容的 诗歌,其代表作有以下哪首诗歌?( )
A.《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己亥杂诗》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与反思第1篇】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背诵古诗。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理解字词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通过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具准备、录音带。
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学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夜书所见》,大家一起来背诵一下。
(师生配乐背诵《夜书所见》)《夜书所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表达思念家乡感情的。
(通过背诵学过的古诗,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师借助《夜书所见》这首学生们熟悉的诗,唤起学生初步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二、学习新课1、介绍诗人的背景和诗的创作背景:王维:唐朝诗人,15岁时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20岁时考上进士。
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会想家,尤其是过节的时候,这种情感更加强烈。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2、出示诗句,揭题、解题、读诗题,解题。
抓住“忆”字引入诗文学习。
师:谁来给我们读读题目?生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大家快速思考讨论一下题目的意思?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来一起看看题目的意思。
师: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古诗三首

课文理解
2.诗人远在他乡,是怎样知道家乡的兄弟“登高”“插茱萸”? 这是诗人的想象,并非实际描写。诗人只是联想到以前在家中时, 每逢重阳节,都会和兄弟们进行一样的活动,然而如今自己独在异 乡,不能参加了,更添内心的愁闷思绪。
拓展延伸
1.“千×万×”式词语。
千变万化 千呼万唤 千差万别 千军万马 千山万水 千秋万代
dú
独在 独
结构:左右 音序:D 部首:犭 组词:孤独 独具匠心 造句:周日,我独自一个在家看书。
书写指导:犭旁要窄长、 弯钩行笔由轻变重、呈 弧形,虫字口扁宽、居 中,末笔点要重。
yì
异客 异
结构:上下
音序:Y 部首:廾
组词:异类 异口同声 造句:姐姐独自在异乡求学。
书写指导:上边要窄扁、扁 框封闭,下横要长、位置靠 上,左撇右竖、稍分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意: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 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插 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整体感知
诗的前两句:体会到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常里就常常思 念亲人,而对今天的良辰佳节思念之情更加涌上心头,此时此刻比 平时更加思念亲人。道出了多少漂泊在外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 念,多少游子对家乡的点点回忆。
指名读诗词,同学互评:字音 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品读释疑 带着问题,听录音回顾古诗。
核心问题: 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串珠问题: 1.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你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 2.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是什么样的情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诗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欣赏诗歌
我来说作者
王维
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 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 北宋苏轼称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孟”:王维、孟浩然。
?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独长自安一谋人取的功孤名独 思乡的愁苦
欣赏诗歌
人地生疏,举目无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乡怀亲更加强烈
九月九日重阳节 登高祈福 秋游赏菊 佩插茱萸 祭神祭祖 饮宴求寿
欣赏诗歌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ຫໍສະໝຸດ 节倍思亲。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我独自一个人,人地生疏,
欣赏诗歌
一起品诗句
逢 茱萸 异乡 为异客 倍 佳节 独 遥知
格外;加倍、更加 做他乡的客人 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遇到 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美好而欢乐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 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欣赏诗歌
一起品诗句
想华念山以东
七言绝句
欣赏诗歌
欣赏诗歌
体会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
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 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运用诗句
当春节来临,一家团圆的时候,远在他乡工作的人们会说“每 逢佳节倍思亲”;当中秋月圆,阖家同庆的时候,远在他乡求学的 人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每当 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 人。
欣赏诗歌
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自己
未能团聚的遗憾 思乡思亲之情
欣赏诗歌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
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 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 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