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人工湿地净水工艺的寒地住区水景观建构模式浅析
人工湿地技术在居住小区水景营造中的应用——以浩洋丽都居住小区水景为例

[ ] 王祥荣. 1 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 ] 中国园林 , 9 ( ) 1 l. J. 1 82 : 9 4一6 [ ] 沈 健. 2 生态园林植物配置与应用原则及其空间分类[ ]林业科技 , 0 ( 1 . J. 2 7 2) 0
[] 王 茜 , 3 张丽君 , 陈大雷. 关于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设计 的探讨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 0 ( ) J. 2 72 . 0 [ ] 金忠河. 4 居住环境景观生态设计浅析[ ]北方园艺 , 0 ( ) J. 2 77 . 0
及 雨水 利 用、 质介 质 的种 类选择 和水 生植 物 的造景 等 方 面介 绍 了居住 小 区水景 中的人 工湿地 基 技术, 以期对人 工 湿地技 术在 景观设 计 中的应 用提 供 参考 。 关键 词 人 工湿地 潜 流 水景 营造
中 图分类 号 X1 1 1 7 . 文献标 识码 B
2 世纪 9 O O年代 以来 , 水景在国内居住小 区环境 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小区的水景满足 了人们 的亲水 愿 望 , 提供 了舒 适 、 也 宜人 的户外 环境 空间 。一 般情 况下 , 居住小 区人 工水景 常选 用大批 量 的硬质地 砖 , 对 水 景基底 进 行硬质 化 处理 。硬质 地砖具 有丰 富 的形 状 、 彩 、 感 、 色 质 尺度 等 , 是景观 设计 中 的一 个 十分重 要
・
l 9・ 3
林 业 勘察 设 计
( 建 ) 21 年第 1 福 00 期
法 以其环保 、 济和实 用逐渐 为大家 认 同和应 用 。 经
1 人工湿 地技术 概述
1 1 人 工湿 地技术 的基本 原理 . 人 工湿 地是 欧美 国家于 2 0世 纪 7 O年代 发展起 来 的一项 污水 生物处理 技术 , 是利 用 “ 土壤一槽 生物 ” 复合生 态 系统 的物理 、 学和生 物 的三重 协调 作用 , 化 通过 过 滤 、 吸附 、 淀 、 沉 离子 交换 、 生 物 微
《2024年人工湿地净化富营养化景观水的效果及机理研究》范文

《人工湿地净化富营养化景观水的效果及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富营养化景观水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生态效益显著等优点,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景观水净化技术。
本文将对人工湿地净化富营养化景观水的效果及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为富营养化景观水的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二、人工湿地及其在富营养化水处理中的作用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监控的,由不同生态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
它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过程,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净化。
在富营养化景观水处理中,人工湿地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三、人工湿地净化富营养化景观水的效果1. 氮的去除效果:人工湿地通过植物吸收、微生物降解、基质吸附等作用,有效去除水中的氮。
研究显示,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率可达60%-90%,具有显著的净化效果。
2. 磷的去除效果:人工湿地通过沉淀、吸附、生物吸收等过程,有效去除水中的磷。
实验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磷的去除率可达50%-80%,显著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3. 其他污染物的去除:人工湿地还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进一步改善水质。
四、人工湿地净化富营养化景观水的机理研究1. 物理作用:人工湿地通过基质的过滤、沉淀等物理作用,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部分营养物质。
2. 化学作用:湿地中的基质与水中的营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不溶性的物质,从而被基质吸附或沉淀。
3. 生物作用:人工湿地中的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群落通过吸收、降解等生物作用,去除水中的营养物质。
其中,植物为微生物提供附着表面,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微生物则通过分解有机物,将氮、磷等营养物质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五、结论通过对人工湿地净化富营养化景观水的效果及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发现人工湿地具有显著的净化效果。
浅谈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

浅谈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净水型湿地是一种以净化水体、保护生态系统为目的建设的人工湿地。
这种湿地逐渐成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净水型湿地的建设过程中,景观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净水型湿地景观设计进行探讨。
一、湿地生态景观设计湿地的生态环境是景观设计的核心。
在设计中应尊重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水体、植被等资源,力求达到最优的生态效益。
同时,还应考虑湿地的功能需求,灵活设置防渗隔离带、水流均衡区等。
二、文化景观设计净水型湿地不能仅仅是一个单一的生态环境,更应该将文化景观及人文精神融入进来,创造出有活力、又能让人们产生固定情感的空间。
例如:设置休闲空间、展示废旧物品的艺术装置、种植文化与艺术意义的植物等,既能够增强湿地氛围,又能为人们提供精神慰藉及吸引力。
三、公共互动性景观设计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公共绿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通过景观设计,在湿地的公共区域设置儿童游乐区、草坪、健身器材等,提高湿地的利用率和公共互动性,让湿地成为游戏和娱乐的空间。
四、夜景设计随着城市夜景的全球竞争力竞争日趋激烈,夜景照明设计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夜间湿地景观设计应该以节能、环保、人性化、传统文化为核心原则,加强灯光效果,切实增强湿地夜晚的魅力和特色。
净水型湿地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生态治理手段。
在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中,应该注重生态、文化、人文、公共互动性和夜景的设计。
为了达到最佳效益,此外,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人的观感和环境,以独特的视角来实现景观艺术的融合和表达。
浅谈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

浅谈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摘要】净水型湿地是一种利用湿地植被和土壤过滤水质的生态工程,具有净化水质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净水型湿地景观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融入当地环境、保护生态系统、提升景观品质等。
在设计中,要考虑水体流动、植被选择、土壤质地等要素,以达到最佳的净化效果和美化效果。
通过实践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净水型湿地景观设计在不同地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灵活性,能够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而净水型湿地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则体现在其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再生利用上,为城市生态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浅谈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是一篇探讨如何将人类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的重要文章。
【关键词】净水型湿地,景观设计,概念介绍,原则,要素,实践案例,可持续性1. 引言1.1 浅谈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净水型湿地是一种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来净化水体的生态系统。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净水型湿地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改善水质,还可以美化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原则包括生态性、景观性和实用性。
生态性是指要尊重自然的规律,保持湿地的生态平衡;景观性是指要注重景观设计的美感和艺术性;实用性是指要考虑湿地的功能性和可持续性。
要素包括植物选择、水体管理、景观结构等。
净水型湿地景观设计的实践案例有很多,比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净水型湿地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通过合理设计,该湿地不仅改善了水质,还成为了一个城市绿肺,吸引了大量游客。
净水型湿地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是指要在设计中考虑长远发展和生态平衡,不断改进设计方案,使湿地能够持续发挥净化水体的作用。
浅谈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建设美丽的城市环境。
2. 正文2.1 净水型湿地的概念介绍净水型湿地是一种结合景观设计和环境保护的独特景观形式,通过模拟自然湿地的功能,利用植物、土壤和水体相互作用来净化水质。
浅谈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

浅谈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净水型湿地是利用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原理和过程,将城市污水经过浸渍、过滤、生物降解等自然过程进行净化,达到水资源的再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目的。
因此,在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如何营造既具有美观度,又能实现污水净化的景观效果。
首先,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需要将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结合起来。
通过布局和设计,使得湿地可以成为一个公共空间,供人们休闲、游玩和学习。
要根据空间的特点和人们的需求,合理设置游步道、天桥、休息区等设施,打造美丽舒适的湿地景观。
其次,净水型湿地的植物配置也是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重点之一。
因为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净化污水,还可以调节湿地生态环境和气候,增强景观的美感和生态价值。
在植物配置方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形、水质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合的湿地植物,同时考虑植物生长周期、花色和形态等因素,形成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
第三,净水型湿地的水体景观设计也需要注意。
因为湿地的水体直接关系到净化效果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水体景观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污水的流向、水文特性和水体的空气动力学特点,合理设置流速控制装置、水位控制装置和水文监测系统等设施,同时打造符合生态要求和美观度的水景效果。
最后,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还需注重细节和管理。
景观中的小细节和花草应配合主题,形成美观和协调一致的整体效果。
此外,在景观管理和维护方面也需要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确保景观的维护和管理成本合理,管理效果卓越。
综上所述,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包含生态、美学和功能多重要素。
在景观设计中,应紧密结合地理环境、水文条件和植物类型等因素,注重营造符合生态要求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湿地景观,让市民在欣赏湿地美景的同时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和实惠。
同时,在湿地的管理和维护方面,应逐步提高科技含量,推广新技术,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水质的安全性。
人工湿地技术在居住小区景观中的应用

人工湿地技术在居住小区景观中的应用--以碧湖云溪别墅区水体景观为例∙作者:SED新西林景观国际来源:SED新西林景观国际浏览:291∙城市居住区水体缺乏与外界循环流动,在一定天气条件下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比较明显,通常需耗费大量的水资源保持小区景观环境效果,运营成本较高。
人工湿地净化技术采用生物净化方式可实现分级净化污水、改善景观水质,低成本、高效率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并使水质长期保持清澈和洁净状态(图1)。
图01 宜人的湿地居住环境Fig.01 The pleasant residential environment1 湿地、人工湿地湿地是指陆地上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和土壤过湿的地区,并与其生长、栖息的生物物种构成独特的生态系统,包括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湿地不仅仅是我们传统认识上的沼泽,滩涂,还包括部分河流、湖泊、鱼塘、水库和稻田等。
人工湿地技术大致包括自由表面流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自由表面流湿地占地面积大、水力负荷小、氧气含量不足,系统运行受气候影响大,而潜流人工湿地的水力负荷和污染负荷大,对降低BOD (5日生化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SS(悬浮物)效果好,且少有恶臭和孳生蚊蝇现象。
居住区人工湿地多采用潜流人工湿地,由人工建造和控制,以四大基本要素即水体、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组成,通过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以及三者之间的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完成对污染物的高效去除过程,形成独特的生态环境。
2 碧湖云溪人工湿地的应用2.1人工湿地构思受天气条件的影响,国内一些地区城市的水环境普遍存在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水质下降并散发难闻气味,通常采用补充水源或更换水体的方式改善水环境,据资料显示,以城市饮用水作为景观用水的水源,若换水量在300m³以上,景观换水没有了经济意义;若换水量在5000m³以上,采取更换水体更无现实意义。
浅谈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

浅谈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一、净水型湿地的概念和作用净水型湿地是指通过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和非生物过程将水体中的污染物去除,达到提高水质的目的的人工湿地。
它是一种集生态保护、水质改善、景观美化于一体的工程。
净水型湿地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提高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为城市水系增添一处新的生态景观。
二、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要点1. 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的统一净水型湿地既要发挥其生态功能,又要具备景观效果。
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湿地的生态功能需求,确保湿地植被与水体生物的生长,同时又要使其成为城市的景观亮点,融入周边环境。
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湿地植物群落、鸟类栖息地、休闲设施等来提升湿地的景观效果,使其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场所。
2. 地形塑造和水体布局在净水型湿地的设计中,地形塑造和水体布局是至关重要的。
地形的高低起伏和水体的分布与流动将直接影响到湿地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景观设计师应充分考虑自然地形,巧妙利用地势和水体布局,使水体在湿地中自然流动,形成多样的水景,同时便于湿地的生态功能发挥。
3. 植被选择和布局植被是净水型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景观设计的关键要素。
植被的选择应以当地适宜的湿地植物为主,以保证湿地的生态功能。
在布局上可以根据植被的特点和多样性来创造各种景观效果,如湿地草甸、花园景观、湿地林带等,丰富景观层次,增强景观效果。
4. 设施和路径设计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还包括对基础设施和游览路径的设计。
基础设施如生态展示馆、游步道、观景平台等可以为游客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同时起到展示湿地生态的作用。
路径设计要考虑游客的游览体验,使之能够最大程度地欣赏湿地景观,同时保护湿地植被和水体。
路径的设置可以融入湿地景观,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5. 环境自然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应力求环境自然化,尽量保留和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特性。
同时还要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鸟类、昆虫、水生动物提供适宜的生境。
浅谈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

浅谈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净水型湿地是指通过人工修建或利用自然湖泊、河流、水塘等水体进行水质净化的湿地区域。
净水型湿地不仅可以改善水质,还能够提供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在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水质净化的功能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营造一个具有良好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的空间。
在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中,需要合理规划水体的形状和大小。
水体是净水型湿地的核心部分,其形状和大小的设计对于水质净化和生态功能起着重要影响。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水体形状,如曲线形、环形等,以增加景观的变化和趣味性。
根据净水型湿地的功能需求,合理规划水体的大小,保证能够满足有效的水质净化和生态服务功能。
在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中,应当注重植物的选择和布置。
植物对于净水型湿地的水质净化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提供良好的景观效果。
在景观设计中,应当选择适合湿地环境的植物,如芦苇、香蒲、菖蒲等。
根据植物的生长特点和景观需求,合理布置植物,形成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还需要考虑人与自然的融合。
净水型湿地不仅是水质净化的场所,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在景观设计中,应当合理规划人行道、观景平台等设施,方便游客观赏湿地景观。
还可以设置休息区、游乐设施等,提供更多的游憩空间,增加人们的互动和参与感。
在净水型湿地的景观设计中,需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净水型湿地的建设不仅可以改善水质,也可以修复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在景观设计中,应当注重保护湿地的自然植被和野生动物,合理规划游憩区和设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314 2015年22期结合人工湿地净水工艺的寒地住区水景观建构模式浅析刘红秀李超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摘要:对寒地住区水景观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通过对其存在问题的解析提出了结合人工湿地净水工艺的寒地住区水景观建构模式,该模式以人工湿地的净水工艺为基础,从水源处理、水质保证和景观多样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设计,该模式在原有水景观提供视觉审美和休闲游憩功能的基础上,融入了生态环境设计的理念,力求很好的实现寒地住区水景观的经济合理、生态健康、景观丰富、休闲参与等特点。
关键词:人工湿地;净水工艺;寒地住区;水景观建构模式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10(2015)22-0314-03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i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water landscape in cold region, and carry on the construction mode combined with water purification process of artificial wetland through proposed to its existence question. The mode is based on water purification process of artificial wetland, and it also take water source processing、the water quality guaranteed and the diversity of landscape into consideration. This mode not only provide the esthetic vision and leisure amusement which the original water landscape has provided, but integrat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sign idea into it. It make the economy reasonably, the ecology health, the diversity landscape and leisure activity well realized.Key word: Artificial wetland, water purification process, cold region,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water landscape1 寒地住区水景观设计现状自古以来,人们便亲睐临水而居,因此水景观也成为了现代住区设计中常出现的元素,池塘边柳树摇曳、浅池旁孩子嬉戏,中心广场喷泉热闹欢乐,成为了很多住区吸引业主的绚丽标语。
但实际入住后巨大的维护费用和运营成本却让许多水景观黯然失色,干涸的水池,臭臭的池塘,永远安静的喷泉,这种状态对于寒冷地区的住区来说更为常见。
寒地住区水景观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的来源问题,北方地区相对比南方地区降水量较少,大部分的水景观需要借助于市政供水,这无形之中增加了居民的物业费用,成为了水景观经常干涸的主要原因。
二是水的卫生质量问题,住区内很多的水景观受制于面积和规模等问题,常常是死水,水体污染严重,缺少很好的维护和管理,气味难闻,卫生状况更是难以保证,让居民们敬而远之。
三是水景观的季节性问题,由于冬季温度较低,大部分植物枯萎甚至冻死,致使北方冬季水景观格外萧条荒凉,很难对人们具有吸引力。
2 寒地住区水景观建构模式通过分析寒地住区水景观的现状和原因,对寒地住区的水景观设计有了更为明确的认知和更深的考量,提出了与人工湿地净水工艺相结合的寒地住区水景观建构模式。
将人工湿地净水工艺引入住区水景观,使住区内水景不再是仅停留于提供人们视觉审美和游憩功能的单纯小品,而是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肌理,使住区湿地水景观在提供原有水景满足的需求同时,对水质具有净化保持功能的一种水体形式。
该模式要求应对住区景观进行整体性设计,充分利用住区内的所有要素包括建筑物、道路、绿地、景观小品等与水景进行一体化设计,使它们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让水成为贯穿其中的主要元素,建立完善的循环系统,实现水的循环利用,净化后的水除了可以供人们观赏、孩童嬉戏之外,使水实现其生活需求、景观观赏以及休闲活动等若干方面功能的最大化发挥。
该模式建构流程如图1所示。
3 寒地住区水景观建构要素3.1 水源建构要素——收集贮存系统由于水源为市政供水,造成寒地住区水景观运营费用较图1 结合人工湿地净水工艺的住区水景观模式建构流程(Fig.1: The process of water landscape construction mode in cold region combined with water purification process ofartificial wetland)高,所以在水源处理方面尽量少用或不用市政用水,而是采用与建筑中水回用系统对接和建立住区内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两种方法来解决。
由于住区内人工湿地景观的规模有限,所以净化能力也收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只建议采用中水系统中的部分生活污水。
如冲厕用水和一些环境卫生清洗用水,冲厕的粪便污水应经过沼气净化池进行初级处理之后再进入人工湿地系统;而环境卫生清洗用水则可以和雨水一些倒入或流入雨水收集系统。
而对于雨水收集系统,则主要从屋顶、道路、绿化和广场等方面来综合考虑,通过暗渠或明沟等方式将雨水汇集入小型池塘进行储存和净化。
对于屋顶可采用在雨水管下方设置小型花池的方式来进行和初步净化;而道路和广场如果环境允许可利用与水生植物相搭配设计的比较美观的明渠来进行收集和水流引导,高起的集水渠还可以供人们休闲时作为台阶座椅使用。
当环境不允许时则考虑暗渠或管道来进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C2015年22期 315行;对于集中型绿地则应通过一定的微地形处理来进行雨水的汇集,收集和引导也可以和道路广场同样进行。
(如图2)然后将收集的雨水共同汇入人工湿地系统进行净化处理。
在不下雨时,所有用于收集雨水的明渠也可以通过对其基质的处理部分将其纳入湿地垂直流或表面流净化的工艺之中来使用或者是将部分净化之后的水进入明渠系统进行循环,与人们的广场或绿化中人们的亲水行为相结合。
图2 道路雨水收集方式示意图(Fig.2: The schematic drawing of Path rain water collectionway )3.2 水质建构要素——净水工艺系统人工湿地是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其设计和建造是通过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优化组合来进行的,也正是利用这三种作用的协同关系来进行废水的处理。
其因水流方式的差异分为表面流湿地(SFW )、潜流湿地(SSFW )两种。
表面流湿地是湿地具有一定的坡度,水沿湿地床表面均匀推流,水面可与空气发生快速交换,对BOD 的去除率非常显著,能达到30%~50%,同时对SS 沉降效果明显,但会随着冬季温度的下降,净化功能降低[2]。
潜流湿地是水流在地表下流动,保温性能和污水净化性能都较好,冬季可安全运行,所以对于寒冷地区来说,应对两者进行结合或串联进行使用。
住区内人工湿地的规模应按照住区内所需处理水量和需要达到的处理水质标准来综合确定。
整个水体净化和处理流程为:污水需要先通过预处理系统进入湿地系统,在预处理系统中需要设置沉淀池进行污水收集,拦截水中大颗粒垃圾和悬浮物。
湿地净化系统中,先通过一段短距离的表面流湿地,对固体悬浮颗粒进一步沉降,然后进入垂直流湿地系统去除水中杂质,再进入生态塘湿地进行分级净化,通过不同的净化手法逐一去除污染物质,在进入表面流湿地,结合氧化塘与蓄水池等工艺进行自由水面式人工湿地的再次净化。
最后直至水体变清,达到景观用水和中水回用的标准。
图3 住区人工湿地净水工艺流程示意图(Fig.3:the schematic drawing of water purification process ofartificial wetland in region )3.3 景观建构要素——植物小品体系 3.3.1植物的选择结合人工湿地净水工艺的水景设计,植物的选择应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进行群落设计,从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与陆生植物这三个层次综合考虑。
由于寒冷地区的气候特点,在对植物的选择时要考虑抗寒、防冻等因素,从经济性和地域性等方面来进行合理的配置,在保证净化效果的同时,也要考虑植物种类的丰富性和景观的美观性。
对于寒冷地区来说,在人工湿地系统植物配置中,常用的水生植物中挺水植物有芦苇、鸢尾、水葱、宽叶香蒲等;浮水植物有槐叶萍、浮萍;浮叶植物有荇菜、菱、中华萍蓬草等;沉水植物有金鱼藻、黑藻等。
常用的湿生草本植物有美人蕉、玉带草等,湿生木本植物则比较常用垂柳。
常见的陆生草本植物有金盏菊、金鱼草、虎耳草等,陆生木本植物有女贞、杨、红叶李等。
3.3.2景观小品的设置原有住区水景设计中的喷泉、叠水、浅水池等都是均从美观和休闲活动等角度来进行设计,而该模式下的景观小品的设计应尽可能的结合人工湿地的净水功能来进行。
如跌水和喷泉可以和人工湿地净水工艺中的“曝气”过程相结合,实现增加水体中涵养量的目的。
比如成都活水公园中的跌水、喷泉的都是基于此目而进行设计,甚至其中弯曲的几何图形的浅水池除了给人们提供视觉的美观性之外也是为了尽量延长水体在空气中的曝露和流动时间[3]。
而波兰雨水花园中的跌水系统更是兼有雨水收集、贮存以及回渗地下等功能。
而对于亭、廊、栈桥等构筑物则应根据住区内人的活动需求来进行设置,形态力求简约质朴。
3.3.3活动流线的组织在活动流线和场所的设计上应在提供人们观赏功能和休闲活动的基础上,尽量与人工湿地净水流程相结合,使人们能够很好的感受和体会水从污变清的整个过程。
在净水流程的前期,水质不太好时,利用廊桥等通过人们的停留和穿越等行为实现观景的需求,而在水质较好的部位,结合跌水、浅水池、小型喷泉或涌泉等增加人的触摸式亲水行为。
总之整个设计在保证人们丰富多样的游玩行为的同时也要实现生态教育的现实意义。
4 结语综述316 2015年22期景观的生态规划是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作为人们最为喜欢和日常接触最为密切的住区水景观更应该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人工湿地引入住区水景观设计,对于寒冷地区来说,有效的解决了水景观的经济性、生态性以及景观的季节性等问题,使住区水景观成为了一种“活水”景观,使其观赏性和社会效益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