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飞向太空的航程
吉林省长春市第九十七中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12 飞向太空的航程 Word版含答案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一、作者简介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二、背景介绍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
这个行动的圆满結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
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三、美文赏析月亮上的足迹朱长超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
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然而,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这一年的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火箭发射架上,“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
它将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太空。
地面服务人员已经为它的三级燃料罐加满了燃料,第一级火箭中加进了煤油,第二级和第三级中加进了液氧液氢。
飞船的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指令舱驾驶员科林斯和登月舱驾驶员奥尔德林在宇航中心的食堂里吃了早饭,穿上了宇航服。
一个伟大的时刻就要来到了,他们就要踏上探索月球的征程。
他们同前来送行的人们—一道别。
这将是人类进行的距离最遥远的一次旅行。
他们健步来到发射架下,乘上电梯,来到指令舱前,进入狭小的指令舱。
地勤人员对火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证明一切正常。
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 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 要贡献。诸如飞船的火箭发动机由航天六院提供, 飞船逃逸塔动力系统由航天四院研制,航天时代公 司的电子设备则为“神五”提供了“眼睛和耳 朵”……可以说,飞船的升天,可以说祖国的航天 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幕前幕后英雄 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 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重点分析
相同点:按时间顺序叙述。 不同点: 《神州十一号发射全记录》按一般新闻的写法,强调 及时性,关注当下的事件,叙述神舟十一号整个发 射过程。补充的背景材料比较少。
《飞向太空的航程》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 继续叙述“神州”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岔开一 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 顾。航天历史主要是作为背景材料来使用的。
(评论式)
• 2、这则新闻主体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
•新闻的主体部分,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岔 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 航天研究史的回顾。
• 3、在“飞天”历史的长河中,有哪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1、1958年,毛泽东:“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2、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 3、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 太空。 4、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实验发射成功。 6、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发射成功。 7、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8、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9、2003年10月15日, “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
语文必修一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

总结: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构成。导语放 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事实的议论 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
神舟七号成功出舱
神舟六号返回, 中国航天事业
飞天梦更进一层
的发展
神舟一号至四号 的顺利升空
神舟五号升空 飞天梦终实现
中 国 航 天
五十年代末开始对 人造卫星的探索
20世纪80年代”863”计划 对中国载人航天的催化
20世纪70年代中国 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欣赏
欣赏
欣赏
教师寄语: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见证了中国飞天梦想的实 现,验证了国力的强大。我们相信,在不久的未 来,我们会看到更加光辉灿烂的航天业绩。
通读全文,理清结构
2.让学生概括并展示主体部分关于中国航天史的重要事件。
提示: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 星”,拉开我国航天事业的序幕。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 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送上了天空。 1986年出台的“863计划”,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 了催化剂作用。 1992年9月21日,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 天”。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实验飞船发射升空。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发射成功。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课件

Thank you
文体知要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 一,新闻性是其基本的特征。在新闻性中,真实、 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 就报道对象而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 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 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必须具有 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而言,通讯虽不及 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
2.主体部分介绍了哪六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大 事?
【提示】 ①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 造卫星!”的指导。②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 发射。③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 球卫星送上了太空。④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 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⑤“长征”系列火箭 发射久经考验。⑥“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 射。
3.文章是如何描写火箭升空的?试分析用词 的妙处。
【提示】 作者捕捉火箭升空的瞬间,采用特写 的方式加以描写,将中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定格在这 激动人心的时刻。“惊天动地”“橘红色的烈 焰”“拔地而起”“直刺九霄”,描写形象、生 动,读后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表现出了现场感。
4.本文描述的是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而文 章却写了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一事,这样写用意 何在?
点表现主题,就有新意、有深度了。②激发读者的感 情。“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 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一个民族 迎来了飞天梦圆的光辉时刻”是议论,也是抒情,可谓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唤起大家情感上的共鸣,提高了 文章的鼓励性。
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用很长的篇幅叙述中国航 天史,是因为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 中国人都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 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怎样艰辛的历程。
人教版语文必修1(思维导图+微试题)12.飞向太空的航程 Word版含答案.doc

12.飞向太空的航程【思维导图】【微试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 )A.解.决押解.浑身解.数思想解.放B.刊载.登载.千载.难逢载.歌载舞C.辟.邪复辟.开天辟.地精辟.透彻D.霜露.露.骨崭露.头角藏头露.尾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括号内的实词,正确的一项是(C )(1)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2)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3)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4)1970年,19位优秀的飞行员被列入了预备航天员的名单,他们都经过了近乎()的各种身体测试。
A.托举震惊实行苛刻 B.带着震动实行苛求C.托举震动实施苛刻 D.带着震惊实施苛求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对涉及百姓健康和公共利益的研发活动能否进行科学伦理的评价把关,是防止技术滥用、纠正科技应用偏差的重要保证。
B.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然地加入到个体户行列中来。
C.大学招生所采取的“择优录取”有利于鼓励青年学生刻苦学习,努力上进,提高自身素质,参与公平竞争的好风气。
D.2004年之前欧美国家几乎包揽了奥运会比赛项目的电视信号制作权,在亚洲除了韩国和日本,其他国家很少能够插足。
4.(2014辽宁卷)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5个字(含标点符号)。
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将在今年下半年发射,届时将搭载“嫦娥五号试验器”,执行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验证试验的发射任务。
为确保“嫦娥五号试验器”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
整体上火箭“身体长高、翅膀变长”,芯级火箭增高1.5米,两个助推器加长0.8米。
长征三号丙改二型火箭同时采用“天基测量”技术和最新的高码率传输技术,可以向地面技术人员传输火箭飞行过程的实时遥测数据,实现了“实时问诊”和“宽带传输”。
《飞向太空的航程》(讲)高一语文专题同步精讲(必修1)(解析版)

第四单元新闻第十二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学习要点:深入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
课堂探讨:要点一:文章的标题是吸引读者的关键,本文的标题具有双重含义,请阐述其内涵。
【教师指导】标题不仅是新闻的显著标志,也是引导读者理解文章核心的桥梁。
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对新闻标题的鉴赏与积累能力。
讨论要点:本文标题不仅直接指出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升空的新闻事实,也隐喻了中国航天事业历经数代人的努力与奋斗,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想。
探究活动:探讨新闻的结构特点,并与日常所见新闻进行比较,归纳其结构特征。
【教师指导】关注新闻结构的一般规律,分析本文的结构特色。
【讨论要点】本文以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作为开篇,紧接着详细叙述了中国航天梦的实现过程,以及科学家们为之付出的辛勤劳动。
此外,文章采用了首尾呼应的结构,开头和结尾均聚焦于“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中间则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结构。
课堂提升:阅读以下文段,并回答相关问题。
在“神舟”五号飞船升空后不久,杨利伟便体验到了失重带来的不适感,仿佛整个世界颠倒了一般。
他深知,若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可能会引发“太空运动病”,这对执行任务极为不利。
凭借坚强的意志力,他努力调整自己的状态,最终克服了这一难关。
杨利伟的成功并非偶然。
他平日里深入研究了关于“太空运动病”的资料,并在训练中不断加强自我锻炼。
在一次转椅训练中,他坚持的时间远超常人,展现了他非凡的毅力和决心。
他的教练黄伟芬表示,杨利伟正是凭借这股顽强的意志战胜了种种困难。
在地面训练中,杨利伟同样展现出了超凡的耐力。
离心机训练中,他承受着8倍于地球引力的压力,同时还要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和任务。
尽管训练过程中充满了艰辛,但他从未放弃,始终保持着最佳状态。
杨利伟的水上应急训练同样充满挑战。
每次跳水,他都会呛水,但他始终坚持按照教练的要求完成训练。
此外,为了控制体重,他严格控制饮食,即使晚上感到饥饿,也从不额外进食。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课件(共64页)

贾永的主要作品有:《周边无战事》《世纪大阅兵》《长征启示录》《开国全 纪录》等。
[探背景] 本文最初发表在 2003 年 10 月 17 日的《解放日报》上。飞向蓝天,一直是 华夏儿女的梦想。明朝时,万户用 47 支自制的火箭想把自己送入太空,但不幸 被火箭炸死。从那时起的几百年来,中华民族一直为飞入太空而努力着。特别 是新中国成立后,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无数的 科技工作者为此夜以继日,呕心沥血。2003 年 10 月 15 日,这个梦想终于实现 了!上午 9 时,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托载着“神舟”五号 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云霄。这次不同凡响的发射,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 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三位作者面对这一壮 举,欣然写下了这篇新闻。
它叫嫦娥三号“姐姐”,称地面的科研人员为“师父”,把神话传说、太 空奥秘、远游取经的典故以及人情世故“焊接”得严丝合缝。它让原本高大上 的科技活动变得不再冰冷。2014 年 1 月 25 日,它一句娇羞的“啊……我坏掉了” 引起了数万人的关注,更让人感受到中国科技面对挫折所持有的真诚态度。
卖萌、幽默等更接地气的表达方式为月球车赢得了大家的关注,看来科普 知识也需要创新表达,未来科普宣传需要更人性化,才能传播得更远。
4.记者从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了解到,我国正在研究修正水龙头含铅量的强 制性国标,离正式出台已为.期.不.远.。( )
理由:
【答案】 √ “为期不远”指快到规定或算定的日子。期:预定的日子。 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识作者]
[常识·速览] 叫响“原始采访”口号的高级记者——贾永
简介 贾永,新华社高级记者。其作品以歌颂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精品课件】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

神七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4秒升空
神七飞行员翟志刚、刘伯明、 神七飞行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天宫一号(Tiangong天宫一号(Tiangong-1) 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 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 2011年 29日21时16分 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 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合作学习,文本探究 合作学习,
1、理解课文,分析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理解课文,分析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标题有两层含义: 标题有两层含义:
①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 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 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②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 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ຫໍສະໝຸດ 自主学习,内容探究 自主学习,
整体把握,结合已学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脉络。 整体把握,结合已学的新闻知识,把握文章脉络。
导语:2003年10月15日 载人航天“神舟” 导语: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成功,意义重大。 成功,意义重大。 主体:按时间顺序, 主体: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 梦的艰辛过程。 梦的艰辛过程。 1958年毛泽东发出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的指示。 年毛泽东发出“ ①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年中国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1970年中国成功地 ②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③1970年中国成功地 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1992年中共中 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④1992年中共中 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 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⑤“长征”系列 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 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⑥“神舟”一-四号飞船发射成功。 结尾:(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结尾: 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敦煌地区约5OO多个石窟中, 都绘有大量的飞天形象。
飞天梦之四
万户上天
• 太空探索其实是从个人起步的。世界上最早进行载人 航天技术实践的,是我国明朝的万户(又名万福)。据 史书记载,14世纪末,明朝一勇敢者万户坐在装有47 个当时最大的窜天猴的椅子上,双手各持一大风筝, 试图借助火药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飞行的梦想。 尽管这次试验是一次失败的悲剧,但万户被公认是载 人航天技术的世界第一人。为了纪念万户,月球上的 一个环形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
万户雕像
这次试验虽然失败了,但是万户被公认为世界 载人航天的第一人。为了纪念他,月球上的一个环 形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 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 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 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 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 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 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 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 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 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 了这段历史。
2003年02月02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 机在降落时解体。另外,1986年1月28日,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第10次升空时爆炸, 7名宇航员遇难。
• 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州”五号飞船 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 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 作者立意的角度很高,他们认识到“神州” 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 意义的事件,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 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 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 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讲述, 使得事件本身 的意义更加突出。
嫦娥绕月
2008年9月25日21:10分,神舟七号点 火升空,28日17:13分着陆。
神舟七号航天员:刘伯明、翟志刚、景海鹏
神舟七号航天员:刘伯明、翟志刚、景海鹏
翟志刚走出航天仓。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船2003年2月 1日9:00在预定着陆时间前瞬间在得克萨斯 州上空解体燃烧,飞船上包括一名以色列人 在内的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 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 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 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 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 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 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 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 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 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 例:《走一步,再走一步》 表层含义: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崖 深层含义 :大目标化解成小目标,一个个完 成,取得最后成功。
《爸爸的花儿落了》 表层含义:夹竹桃凋谢 深层含义:父亲去世,也预示我长大了 《变色龙》 表层含义:善于变色的蜥蜴 深层含义 :见风使舵的沙皇警察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神舟六号返回, 飞天梦更进一层 神舟五号升空 飞天梦终实现 神舟一号至四号 五十年代末开始对 中 的顺利升空 人造卫星的探索 国 航 天 20世纪70年代中国 20世纪80年代”863”计划 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对中国载人航天的催化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行文的?
时间顺序 作者用了这么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 数字,对这则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精彩瞬间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精彩瞬间
中国太空第一人杨 利伟: 这是我看到的 地球最美的画面。
首名中国太空人杨 利伟在“神五”飞船 中工作。
“神舟五号” 胜利归来!
贾永,曹智,白瑞雪,新华社记者 。
继通讯《飞向太空的航程》之后,三人又合
写了通讯《托举神舟飞天的无形助推器》。
飞天梦之二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
• 嫦娥是帝喾的女儿,也称姮 娥。她美貌非凡,是后羿的 妻子,相传后羿是尧帝手下 的神射手。《淮南子.览冥 训》中说,后羿从西王母处 请来不死之药,嫦娥偷吃了 这颗灵药,成仙了,身不由 己飘飘然地飞往月宫之中, 在那荒芜的月宫之中度着无 边的寂寞岁月。
飞天梦之三
敦煌飞天
• 标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 • 电头: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 • 导语( : 1~3)“神五”飞船发射,举国关注,不同凡响 • 主体:(4~26)飞天梦及梦想实现的艰辛过程 • 背景: (5~26)中国航天历史回顾. • 结语:(27~30)中华民族飞天梦圆
这则新闻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新闻导语(1-3)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
• 时间:2003年10月15日 •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 人物:杨利伟 • 事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 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 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举国关注,不 同凡响。
3、新闻主体部分(4-26)主要 讲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特别之处?
• 酝酿(yùn niàng) • 苛刻(kē) • 横亘(gân) • 着陆(zhuó)
•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 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一种新闻体裁。 • 通讯的特点: • (1)真实性 (2)及时性 • (3)形象性 (4)评论性
初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课文结构)
1、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
读者,你觉得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意: • (1)表层含义: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 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 成功,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 (2)深层含义:喻指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 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这一探索过 程。
10月12日,神舟六号在酒泉 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10月12日,神舟六 号在酒泉卫星发射 中心整装待发
这是费俊龙拍摄的作品,照片中 的褐色部分是位于我国塔里木盆 地中心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 成功首次将我国两名航 天员同时送上太空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升空,计 划绕月飞行一年。
主体部分:回顾重大意义的事件:中国 飞天梦经历的几个阶段。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的指示。 (2)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3)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送上了太空。 (4)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 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舟”一到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 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 结构。
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了新闻真实 性的特点。
本文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 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 为顺序,回顾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 人的航天之路,材料丰富,条理清晰, 学习完本文,不但增长了知识,更增 添了民族自豪感。
作业
用饱含激情、简洁有力的语言, 为中央电视台2003年“感动中国” 十大人物颁奖晚会的主持人写颁奖 辞,引出受奖人物杨利伟。 200字左右。
2005年10月12日9时整,神舟六号载人飞 船从甘肃酒泉发射中心发射场拔地而起,以漂 亮的曲线在空中成功演绎了“中国制造”。 神六的整个研发过程是我国完全依靠自己 的技术独立自主完成的,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托举神舟飞天的运载火箭,仅是故障检测处理 系统和逃逸系统,就采用了30多项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新技术。 这表明,我国在高科技领域,从基础技术的研 究到精密配件的制造,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中国制造”。
学习目标
• 1.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了解有关中国 航天的大事;了解文体知识,阅读新闻, 整体感知。 • 2.研读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 科学、关注时事的习惯。
飞天梦之一
神龙御风
在我们的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 了像神龙那样凌云御风、翱翔天宇 的渴望。
• 2003年10月15日“神舟” 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标 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 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 己的能力将航天员送入 太空的国家。对于这一 历史性的时刻,《解放 日报》的三位记者,充 满民族自豪感进行了报 道,同时回顾了为了这 一时刻一代又一代航天 人所作的努力。
背景简介:
读准字音
• 载人飞船(zài) • 橘红色(jú) • 直刺九霄(xiāo) • 翌年(yì) • 扭转乾坤(qián kūn)
到之处? 首尾圆合型结构。
这正是本文的独到之处,作者没有将发射活动
作为重点来写,文中“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只是
“饺子皮”,开头以之摊开,结尾借之合拢,而中 国近五十年的航天之路才是“饺子馅”。这样安排, 自出机杼,富有创意。
1、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
读者,你觉得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标题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