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也度玉门关

合集下载

《凉州词》解析及释义

《凉州词》解析及释义

《凉州词》解析及释义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作。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析及释义:
-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解析:
- 前两句通过对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荒凉而壮阔的画面。

- 后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羌笛何必奏响哀怨的《折杨柳》曲来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毕竟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这句诗既表达了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愁,又展现了他们的豁达与坚强。

- 释义:
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放眼望去,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

一座边塞的孤城屹立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一带的。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戍边士兵的孤独和坚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边疆地区的关注。

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是唐代边塞诗中的佳作。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王之涣对边疆地区的关注和对戍边士兵的同情,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凉州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凉州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凉州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凉州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凉州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凉州词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翻译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只好无功而返。

注释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

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何必。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春风: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

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来:语助词,无义。

鉴赏其一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凉州词古诗王之涣的意思

凉州词古诗王之涣的意思

凉州词古诗王之涣的意思《凉州词》王之涣的意思: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

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渡过玉门关。

凉州词原文如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该诗描写边塞将士们很难得的一次欢聚的酒宴,表现出激昂兴奋的情绪、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边地荒凉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的写照,具有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王之涣的凉州词注释: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

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越过。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

12、浪淘风簸:狂风卷着泥沙的样子。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处】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意思1】守边军士何必用羌笛吹奏幽怨的《折杨柳》曲,来埋怨这里的荒凉和没有青青的杨柳呢,须知,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的。

作者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唐王朝对边疆将士的漠不关心。

后常用最后一句形容喜讯或大好形势未到达某一地。

据唐薛用弱《集异记》记载,这首诗唐代就广泛流传。

化用《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和《后汉书·班超传》之典,写玉门关外的荒寒和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用典巧妙,委婉蕴藉,悲凉慷慨。

【意思2】
羌笛:古代传自西羌的管乐器。

怨杨柳:吹《折杨柳》曲,怨春色的来迟,春光的萧索。

此联的意思是:羌笛何必吹奏《折杨柳》的曲调来埋怨春色的来迟呢?要知道,玉门关外的杨柳是得不到春风的吹拂的。

后用来说明边远地区、荒野的民众很难得到上边的支持与照顾。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现代意思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现代意思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现代意思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自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意思是: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何须怨:何必埋怨。

何须:何必。

杨柳:指的是《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不度:吹不到。

度:吹到过。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全诗解释

黄河远上白云间全诗解释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赏析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原文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赏析一:创作背景
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

《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727年(开元十五年)至741年(二十九年)。

赏析二:思想内容
这首诗主要写了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苍凉悲壮,极力渲染戍卒不能还乡的悲壮,但没有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了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赏析三:艺术特色
“羌笛何须怨杨柳”,苍凉的环境背景下,羌笛声突响,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

“柳”和“留”是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

赏析四:诗歌结构
“黄河远上白云间”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图画:高原上远眺,黄河奔腾而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突显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

“羌笛何须怨杨柳”?“何须怨”表示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认为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

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全诗翻译与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全诗翻译与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全诗翻译与赏析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1、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

不度:吹不到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

何须怨:何必埋怨。

12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翻译】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

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译文1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译文2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简析】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和对朝廷不满的愤慨之情。

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赏析

王之涣《凉州词》全诗翻译赏析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译文1: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译文2:黄河自天边奔腾而下,在高山脚下,一座孤单的城池坐落在那里。

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译文3:黄河浩渺直上高高的白云天际,一座孤城兀立在万仞的丛山之中。

凄楚的羌笛何必吹弄《折杨柳》的哀怨,那暖暖的春风都不愿吹过寒苦的玉门关。

【词语解释】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1、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

“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 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风也度玉门关
————浮江九年制学校
摇摇欲坠的校门,断垣残壁的围墙,阴暗潮湿的教室,破旧不堪的课桌凳,这就是早些年我校的真实写照。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视察时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接着在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就如同两股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吹进了赣南苏区,也吹进了我们的校园,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0年,赣州市响应党中央号召率先实行教育一贯制。

——2002年,赣州市实行减免学杂费,对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

——2004年,赣州市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全免学杂费)。

国家与地区政府都更加关心教育的发展,加大了教育的投入,对学校彻底地进行了危房改造,改善办学条件,加大贫困学生的扶助力度,对贫困住校生实行免住宿费和补助生活费政策,我校于2003年,投入国债资金71多万元,兴建了综合楼,2009年国家拨付危改专项资金201万元,兴建了学生宿舍楼,并添置200铺床架,350套课桌凳。

大大改善了学生的住宿条件和学习条件,省、县两级政府也十分关心学校的发展,从2007年起至2012年相继拨付80多万元,用于校门、围墙的改造重建及添置课桌凳,还为学校装备了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播放室,物理化学、实验室、仪器室及“班班通”工程(每个教室都装备了投影仪)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优化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办学水平,乡政府与学校也多方筹措资金近20万元,兴建了车棚、绿化、美化了校园,使校园环境焕然一新,自2002年~2009年,学杂费“两免一补”政策受益人达1500多人次。

2010年~2011年,住校生补助受益人达200人次,初中生均500元,小学生均375元.2012年住校生补助费受益达85人次,初中生均1250元,小学生均达1000元,这样大大减轻贫困家庭的负担,使人人有书读,人人安心读书。

201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就象一个春雷响彻整个赣南苏区大地,中央的高度关注,让赣南苏区人民,还有江西人民及至全国人民看到新的希望,新的曙光,苏区人民信心满怀,整装待发,在《意见》中提出了优先发
展教育事业,支持农村薄弱学校的建设,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2013年全面完成赣州市校舍危房建设,2015年基本解决小学、初中寄宿生住宿问题,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加大“特岗计划”“国培计划”。

在2012年,国家在我乡各校投入的“安保资金”及“公办附属幼儿园办园资金”合计有25万多元,危改资金9.8万元(樟东坑小学),2012年初中寄宿生补助标准由500元提高至1250元,小学贫困住校生由375元/人提高至1000元。

顺着这股春风,我校本学年从多方面健全管理制度,抓常规保质量,抓细节促提高,端教风扬正气,抓安全保质量。

从严治教,向社会家长作出“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让每一个家长放心”的庄严承诺,努力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广泛开展“尊师爱生”“教师访万家,家长进校园”活动,在教师中开展“比奉献争先进”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进一步端正教风,弘扬正气,在学生中开展每月一次评星评标活动,以及“我爱新赣州”“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的活动,让学生发现身边的榜样,学习的揩模,让学生知道人人都可当标兵,事事都会有榜样,激励学生争先进,竞上游,让每一个学生心中充满“光荣伴随人生,成长不言失败”的豪气。

充分利用“标兵、榜样”展板,文化长朗,寝室文化等载体对学生潜移默化,如茵的草坪,明亮的教室,美丽的校园,宽阔的运动场,无不使学生油然而生起“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傲”的情怀,促进了文明之风,团结之风,进取之风。

在这个春天里,苏区学校,在万物萌动中,处处流散着蓬勃的气息,充满着奋发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