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字里的竹文化
从《说文·竹部》探析中国竹文化

榆 林 学 院 学 报
J 0URNAL OF YULI UNI N VERS q l
Jn 2 2 a . Oi
V0 . 2 No 1 12 .
第2 2卷
第1 期
从《 文 ・ 说 竹部 》 探析中 国竹文化
姬 慧
( 林 学院 中文 系 ,陕西 榆 林 7 90 ) 榆 100 摘 要 :说 文解 字》 一部 文字 学 巨著 , 《 是 它解释 了字的本 义 , 们从 字本 义 出发 可 以探 求造 字之 初 的 社 我
养 马 二千 匹 , 租 四百 万 解 , 以给 军 。 此 处 是 砍 收 转 ” 伐 竹林 以来 做箭 。可 见 , 不论是 焚竹林 还 是伐竹 木 , 异 空 实 , 同 不 非 小 大
节 目” 的植物为竹。《 说文》 “ , 生草也 , :竹 冬 象形 。
会现象。同时, 透过本义, 我们还可以了解中国诸 多文化现象。本文即从《 说文》 竹部” “ 字入手 , 简要概 述“ 竹部” 字所折射的中国竹文化 , 如与之相关的中国军事、 古人 的 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等。 关 键词 :说 文解 字》 竹部 ” 《 ;“ ;竹文 化
中图分类 号 : 2 文献标 志码 : 文章 编号 :0 8—3 7 (0 2 0 0 7 0 G12 A 10 8 1 2 1 ) 1— 0 9— 3
下垂 者 , 箬 也 。凡 竹 之 属 皆从 竹 。 这 是 对 竹 的总 菩 ”
称。朱骏声 《 文通 训定 声 》 : 冬 生 谓经 冬 不 说 注 “
死 。 由此 可知 , 竹 ” 经 冬不 死 的草 。该象 形 字 在 ” “ 是
甲骨 文 中就有 它 的身 影 , 随后作 为偏 旁参 与 造字 , 逐 渐 形 成 了一 个 庞 大 的 “ 部 ” 家 族 。 “ 说 文 》 竹 字 《 收 ‘ 竹部 ’ 15个 ( 计 徐 铉 增 补 的 笑 、 、 、 、 字 4 不 籍 筠 笏 蓖 、 )。 这 些 “ 篙 ” 竹部 ” 主 要 涉 及 中 国军 事 、 饰 字 服 饮食 、 生活 用具 、 交通 工具 和娱 乐器乐 等 方 面。这 可 以看 出 中国利用 竹 子 的 古 老历 史 , 可 以从 一 个 侧 也 面反 映 出中国 古代文 化 中竹子 的作用 和 影响 。
竹文化

竹文化竹在中华文化里远非一般纯生物的意义上的植物,而是人化的自然,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观念、思维和理想等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一种反映与体现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的文化景观,一种传达与表现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宗教精神、人格理想的文化符号。
中国竹文化包括竹文化景观与竹文化的符号。
竹文化景观是指人化了的所显示出来的中华文化性质,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生产需要、书写需要、审美需要等有意识地用竹创造文化的景象。
竹文化既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心理倾向和特点,又反映中华民族文化进化的程度。
竹作为竹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是物质的,但它所展示的效果却是精神氛围性的,是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
食笋是中国竹文化景观构成部分之一。
在古代,竹笋不仅为寻常百姓的果腹,而且是王公贵族的席上珍馐;不仅为世俗凡人独享,而且是宗教僧侣的重要菜肴和祭献祖先鬼神的祭品。
在普遍而持久的食笋过程中,形成了完备的竹笋的烹饪和加工技术。
在中国南北食谱中,以竹笋烹调出的名菜多达一百余种。
竹不仅可以充饥果腹,满足口舌之好,而且被赋予浓厚的文化内涵,倾注了重农耕文化的中华民族对于植物的格外厚爱的感情,寄寓着前喻文化中前辈和晚辈关系的伦理价值及对天人关系的理解。
竹制式日常生活器物是中国竹文化景观构成部分之二。
竹材被制成炊饮器具、服饰、消暑用具、家具、玩具等。
竹制日常生活器物的制作工艺、形制、大小及使用制度,构成一幅别致的中华民族生活风俗图和中华文化景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生活艺术化的日常情趣。
竹制生产工具是中国竹文化景观构成部分之三。
在古代生产中,无论是简单工具还是复杂工具,竹都是生产工具的一种重要制作材料。
在农业中,竹制农具贯穿整个生产过程。
在手工业中,竹制生产工具渗透到造纸、制茶、制糖、制盐、纺织各个部门。
竹制生产工具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缓慢性和地区之间经济水平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又表现中华民族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智慧、勇气和理想,现实中华文化对自然因地制宜的现实理性精神。
中国传统竹之文化竹文化

或宫室落成时的颂词,也比喻家族兴盛。《诗经·小雅·斯干》:“如
竹苞矣,如松茂矣”。明·范世彦《磨忠记》:“祝寿享,愿竹苞松茂, 日月悠长。
青梅竹马 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 比喻男女儿童在一起玩耍,天真无邪的感情。唐· 李白《长干行》诗:“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茂林修竹 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 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势如破竹 形势如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下面就随着刀刃分开了。形容节 节胜利,毫无阻挡。也形容不可阻挡的气势。《晋书· 杜预传》:“兵威已振,譬如 破竹,数节之后,迎刃而解。”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九回:关胜等众,乘 势长驱,势如破竹,又克大谷县。 竹林七贤 魏晋年间七个文人名士的总称。《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 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称七 贤。 松竹梅——岁寒三友 松竹越冬而不凋,梅耐寒而开花,谓岁寒三友。明程敏政有 《寒岁三友图赋》。 罄竹难书 罄:用尽。竹:古代用竹制成竹筒,用以写字。书:动词,写。用尽 所有的竹子也难于写完。原喻罪行极多,写也写不完。也指事实很多,难以写尽。 《旧唐书· 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4
· 竹鞭 zhúbiān (1) [bamboo root]∶竹子的根茎 (2) [whip made of bamboo]∶手柄部分为竹子的鞭子 · 竹笛 zhúdí [bamboo pipe] 竹制的笛子
5
· 竹筏 zhúfá 用粗竹子结扎成的筏子。也叫“竹筏子” 竹筏· 竹行 · 竹简 zhújiǎn 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 · 竹篮打水一场空 zhúlán dǎ shuǐ yī chǎng kōng “竹篮打水“又作“竹篮打水一场空” 咳,这一 6 业,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梁斌《红旗谱》
《说文解字》竹部字与传统“竹文化”例析

语言文化《说文解字》竹部字与传统“竹文化”例析□张鹏摘要: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和载体。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竹”部字字形、字义作了阐释,为我们提供了与“竹”有关的丰富多彩的“竹文化”信息,涉及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生活等多个层面。
文章通过对《说文解字·竹部》字例析,进一步揭示出竹子这一植物在古今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许慎《说文解字》;汉字;竹文化引言自古以来中国便是盛产竹子的国家之一,在世界享有“竹子王国”的美誉,竹子这种植物在几千年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宋代文豪苏轼指出“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晋人戴凯之曾云“植类之中,有物曰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
竹子因其枝杆挺拔修长、终年青翠、傲雪凌霜备受中国文人墨客的喜爱并成为咏颂的对象,人们把“梅、兰、竹、菊”并称“四君子”,把“松、竹、梅”视作“岁寒三友”,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名士被冠以“竹林七贤”之名,世谓开元年间的隐士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为“竹溪六逸”。
由此可见,竹涉及并参与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对竹有所记载和描述。
《诗经·卫风·淇奥》言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用“猗猗”其来形容翠竹美丽而又茂盛的样子。
许慎《说文解字》堪称中国的第一部字典和百科全书,竹部字根据“据形系联”和“以类相从”的原则收字145个(不含徐铉增补6个),给我们提供了有据可循的珍贵资料。
《说文解字》云:“竹,冬生艸也。
象形。
下垂者,箁箬也。
凡竹之属皆从竹。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冬生者、谓竹胎生于冬。
且枝叶不凋也。
云艸者、尔雅竹在释艸。
《山海经》有云其艸多竹。
故谓之冬生艸。
竹文化在竹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中的应用

竹文化在竹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中的应用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独特的优秀文化资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的关注,竹文化在旅游康养产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竹文化的特点、竹文化在旅游康养产业的应用以及竹文化在旅游康养产业中的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竹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首先,竹具有节节高、淡泊名利、顽强向上的精神象征。
竹子生长迅速,从地面延伸到高空,象征着人们对于追求进步的追求。
其次,竹子具有韧性和弹性,不容易被外界环境所破坏,这种品质也被人们用来比喻坚韧不拔的精神。
再次,竹子有着清雅的外表和高尚的品质,被人们视为高洁、纯净的象征。
最后,竹子还有着丰富的用途和文化内涵,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艺品、文学艺术等领域。
竹文化在旅游康养产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竹文化为旅游康养产业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元素。
通过在旅游景区和康养基地中建设竹文化园区、竹林景观等,可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增加旅游的吸引力。
其次,竹文化可以被应用于旅游康养产品的设计和开发。
例如,利用竹子制作的床品、家具等产品在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成为了旅游康养产业的独特亮点。
此外,竹文化还可以被运用于旅游康养活动的策划和组织。
例如,举办竹文化展览、竹文化体验活动等,可以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竹文化在旅游康养产业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促进产业的发展,还能够提升人们的身心健康水平。
首先,竹文化的应用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接触自然、放松心情的环境。
竹林清幽、气候宜人,可以帮助人们远离喧嚣的城市生活,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其次,竹文化的应用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康养活动。
例如,参观竹文化园区、参与竹文化体验活动等,可以增加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
此外,竹文化的应用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养生的生活方式。
竹子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可以制作成竹子茶、竹子饭等,具有清热降火、减肥养颜等功效。
中国的竹文化

中国的竹文化中国的竹文化,是指咱们的祖先在对竹子进行培植、应用以及欣赏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和前面讲过的兰文化有所不同的就是,它的物质文化属性和精神文化属性两个属性都非常强,它可以分为两大范畴,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它们依托于竹子而产生,又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与咱们中国人携手已有数千年之久,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一、竹,人之挚友竹子是人非常真挚的朋友。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竹子属于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它的根茎和躯干皆以木质化,变得非常硬,还有明显的节。
咱们中国人过去把这个节给予升华比附于气节,竹子为什么受欣赏跟它有这个节有相当重要的关系。
据统计咱们中国有250多种竹子,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竹子也逐渐开始向北进军。
在北京现在也有很多竹子,过去北方竹子是活不下来的,一到冬天就冻死了,现在气温提高了,所以竹子已经开始向北方扩展了。
但是它的原生主要是在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
竹子的生命力非常旺盛,而且适应性非常强。
山野路旁,庭院庙宇,皆可随遇而安。
它有很多非常美好的品德,是咱们古人观察出来的。
“栉疾风而扬其劲节,沐冷雨而秀其英姿。
映月色而显其窈窕,偎瘦石而衬其轻盈。
依窗而立疏影婆娑增静谧。
临池而长柔身映水更清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育竹和用竹的国家。
早在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当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竹子的实物。
竹子长得非常快,它光滑柔韧,坚固轻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先民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在古代有多种用途。
在洪荒满目,文明初启之时,即原始社会的狩猎期、采集期,竹子曾经作为武器协助人类与野兽搏斗。
竹子在武器发展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竹弓、竹箭到抛石机,之所以弃木用竹,是因为竹子韧性非常强,轻易拉不断。
有许多箭也是竹子做的,尤其是南方。
北方人喜欢用木,南方人特别习惯于用竹。
发展到宋代,有火药箭、竹管火枪等,都离不开竹子的协助。
竹子对咱们中国人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竹子曾经作为建筑材料帮助人类抵御风雨。
竹文化的历史发展

竹文化的历史发展竹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竹器制作、竹刻艺术、竹简书、竹林山水和竹雕艺术等方面,探讨竹文化的历史发展。
1.竹器制作竹器制作是我国古老的手工艺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竹器就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用品。
竹器制作的主要流程包括选材、劈篾、编织、打磨和上漆等环节。
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们充分利用竹子的特性,制作出各种实用而美观的竹器。
如今,竹器制作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为人们提供了便捷而高雅的生活用品。
2.竹刻艺术竹刻艺术起源于唐代,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
竹刻流派众多,主要有嘉定派、金陵派、浙江派等。
各流派风格独特,如嘉定派以浅刻为主,金陵派则以深雕和透雕见长。
代表作品如嘉定派的“秋山行旅图”、金陵派的“大明宣德款竹雕仕女”等,都展现了竹刻艺术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3.竹简书竹简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书籍之一,始于周代,盛行于秦汉。
竹简书由竹片制成,上面刻有文字,是当时人们记录和传播知识的主要载体。
随着纸张的普及,竹简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现存的竹简书文献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如《论语》、《诗经》等经典著作的竹简本,都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
4.竹林山水竹林山水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常将竹子作为山水的点缀,以增加画面的诗意和美感。
宋代文豪苏轼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可见竹子在中国文人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画家们常以墨竹为主题,通过线条的勾勒和墨色的渲染,将竹子的优雅和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清代画家郑板桥的《墨竹图》,以简洁的笔触描绘出竹子的气韵与神态,展现出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风格。
5.竹雕艺术竹雕艺术是指利用雕刻技术在竹子上创作出各种形象的艺术形式。
竹雕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到了明清时期,竹雕艺术已经非常成熟,并形成了多个流派,如嘉定派、金陵派等。
各流派的作品风格独特,如嘉定派的“留青”技法,金陵派的“深雕”和“透雕”技法,都体现了竹雕艺术的精湛技艺和丰富表现力。
《说文解字》中蕴含竹文化的当代价值

191
文化纵横
陆续出现,在玉器制作工艺上形成了新的品格,如镶嵌 玉饰的铜器,同时鎏金,金玉生辉,光彩夺目。与之前 较为抽象的造型纹饰,汉代更倾向于写实纹饰。一批颇 具现实感的玉器形神融合,展现出勃发的生命力,雕刻 精细,装饰华美,艺术水平大大超过了先秦的玉器。至 此为止,玉器主要用于礼仪即丧葬的古典玉器时代基本 结束了。在此之后,玉器进入主要用于装饰及鉴赏的时 代,发展至清朝达到顶峰。⑨
竹是君子的化身,古往今来人们把竹子中空有节、四季 矢”,指投壶用的竹签。“筮”,《易经》卜卦用的蓍草,
常青、坚韧挺拔等生长特征,赋予了正直、廉洁、高雅、 以占卜的方式预测吉凶。也由此可见,由于竹具有易生
坚强等人格化特点,竹成了中华民族品格象征。《说文解 长、易取材、易加工,柔韧、抗压等特点,既满足人们
时的法律条例有关。例如,笵是写在竹简上的法律,箋 山惩戒恶龙、死在苍梧后,抱头痛哭,一直哭了九天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字里的竹文化
作者:黄思贤
来源:《语文建设》2014年第05期
之所以说更早,是因为“竹”字在甲骨文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竹”为象形字。
从文字的发展规律来看,象形字一般是文字体系中最早产生的一类字,其后大量使用假借和形声。
[3]也就是说,一个字的结构类型实际上可以粗略推定该字形成的早晚。
比如“虎”字和“狮”字,一个象形,一个形声,我们可以推定“虎”字当早于“狮”字。
事实也是如此,甲金文中并无“狮”字,汉以后借用“师”字记录,后变为形声字。
“竹”字以象形字的身份出现在甲骨文中,足见其悠久的历史。
其二,“竹”被大量假借。
甲骨文中的“竹”字已被大量地假借记录其他的语词,如前文所举的地名“孤竹”等。
可见,殷人对于此字已了然于心。
“竹”字在甲骨文中的使用及其特点说明竹很早就被华夏先民所熟知,并成为他们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
远古时期的《弹歌》有:“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诗经·小雅·斯干》有:“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
”
斗转星移,竹并没有因为社会的发展而与华夏先民渐行渐远,而是越走越近,这同样反映在后人对“竹”字的使用中。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第一次归纳出汉字的540部,这其中就有“竹”部。
粗略统计,在这些部首中,与植物相关的约15个,为植物的更少,不到5个,广泛使用的则只有“木”“艸”“竹”三个。
《说文解字》“竹”部收“文百四十四”,“重十五”,新附字五个,另有一个部首“箕”及该部首下的字“簸”。
合计起来,与“竹”直接相关的字实际有151个,“竹”字在汉字体系中的地位由此可见。
此外,这些字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筵,竹席也”,是为起居用品;“笄,簪也”,是为梳妆用品;“籭,竹器也。
可以取粗去细”,是为劳作工具;“笮,迫也。
在瓦之下,棼上”,是为建筑材料;“箯,竹舆也”,是为交通器用;“簋,黍稷方器也”,是为饮食器皿;“箭,矢也”,可为武器;“符,信也”,是为信用凭证;“篇,书也”,是为书籍;“笵,法也”,是为刑具;“筮,《易》卦用蓍也”,是为卜筮之器。
可见,到了汉代,竹已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以“竹”为部首的汉字中,出现了一大批乐器名,例如:“竽,管三十六簧也”,“笙,十三簧”,“簧,笙中簧也”,“箫,参差管乐,象凤之翼”,“管,如篪,六孔”,“笛,七孔筩也”,“筑,以竹曲五弦之乐也”。
难怪东汉刘熙在《释名·释乐器》中对“竹”有这样的解释:“竹曰吹。
吹,推也,以气推发其声也。
”这里的解释采用了声训的手法,即用音近字“吹”去解释“竹”。
这一解释说明,至少在汉代,人们已将竹与音乐相联系。
传世文献和考古发现可以将这一联系推得更远。
《周礼·春官》有:“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鞄竹。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竹制的十三管古排箫,已是一种十分精妙的竹制乐器。
汉代以后,竹
乐愈发流行。
《晋书·孟嘉传》中有:“丝不如竹。
”到了唐代,乐器演奏者干脆被称为“竹人”。
再到后来,音乐被径直称为“丝竹”。
当清新自然的竹乐飘过华夏儿女的耳际,他们开始感悟竹所折射的精神内涵:卑谦、相依相靠和顽强的生命力,并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将这些精神融合于汉字“竹”的书写和理解之中。
从古人对“竹”字的解释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竹子那顽强的生命力。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有:“竹,冬生草也。
”马叙伦注解为:“或以声训。
”[8]即认为许慎以“冬”训“竹”。
“冬”字古音端母、通摄,“竹”字知母、通摄。
在上古音中,知母与端母音近,往往相通。
在音韵学上,有所谓的音近义通之说,即“竹”的命名与“冬”相关。
事实也是如此。
冬天,一个凄冷萧条的季节,竹却傲然于风雪之中,难怪后人将其归入“岁寒三友”,与梅、松齐名。
上述可见,一个简单的汉字“竹”,竟生动地诠释着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灿烂的竹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7:157.
[2]李学勤.试论孤竹[J].社会科学战线,1983(3).
[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
[4][5]徐中舒.甲骨文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1488,1489.
[6]叶玉森.说契[J].学衡,1922(3).
[7][8]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九)[M].上海:上海书店,198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