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影视的收编与小说的末路
从小说文本到影视文本

从小说文本到影视文本
本论文第一章属于“媒介研究”,旨在以媒介形式为切入点,去分析《红楼梦》两种不同的文本形态的地位及影响。
其中涉及《红楼梦》的两种媒介形式——视听媒介与印刷媒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两种文本形态——影视文本与小说文本。
这一章节为后文的案例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的第二、三章属于“案例研究”,旨在对87版电视剧《红楼梦》这一影视文本进行细读,对其在“从小说文本到影视文本”这一再创作过程中的得与失作出评价。
在第二章中,笔者对87版《红楼梦》的一般性改编问题进行了论述。
主要论述内容为:主题思想的确定、叙事手法的选择。
在第三章中,笔者着重分析了87版《红楼梦》改编中的个性特征,即“探佚改编”的处理方式。
主要论述内容为:“探佚改编”浅析、“失败”的宝黛爱情结局、“成功”的探春远嫁。
这两章内容合在一起,即是对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完整案例研究。
通过对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研究,本文得出的核心结论是:《红楼梦》“从小说文本到影视文本”的转换存在难以逾越的“困境”。
因此,我们对于《红楼梦》影视改编作品的批评,也应建立在宽容的基础之上。
论从小说创作到电影作品形成的认知历程

论从小说创作到电影作品形成的认知历程从小说创作到电影作品形成的认知历程小说和电影作品都是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创作过程中都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认知历程。
下面将从小说创作到电影作品形成的认知历程进行探讨。
小说创作阶段。
小说的创作通常由作家完成,他们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挖掘出故事或情节,并通过文字来表达。
在这个阶段,作家需要对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背景有清晰的认知。
他们通过思考和想象,将各种元素进行构思和组织,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
作家还需要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然后,小说改编阶段。
小说改编为电影是将文字作品转化为影像作品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编剧需要仔细阅读原著小说,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理解。
他们需要把握原著的核心思想和情感,并在改编过程中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删减。
为了适应电影的展现形式,编剧还需要加入一些视觉效果和戏剧性的元素,以增加观众的吸引力。
接下来,电影拍摄阶段。
电影拍摄是将故事和人物通过摄像机和其他技术手段转化为影像的过程。
导演对电影的呈现形式和情节节奏有着清晰的认知。
在选角和指导演员的过程中,导演需要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有深入的理解,指导演员准确地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导演还需要运用各种摄影技巧和剪辑手段,使电影更加生动有力。
电影后期制作阶段。
在这个阶段,电影通过剪辑、配乐和特效等后期制作技术的加工和调整,最终形成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
后期制作是对电影进行最终的呈现和修饰,以营造出与原著小说相符合的艺术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制片人、音效师和特效师等各个专业人员共同努力,使电影达到最佳的观影效果。
从小说创作到电影作品形成的认知历程是一个不断思考和创作的过程。
作家通过文字来构建世界,编剧通过改编来进行创新,导演通过拍摄来展现故事,后期制作人员通过加工来完善作品。
每个阶段都需要对故事和人物形象有清晰的认知,才能最终形成一部具有艺术价值的电影作品。
影视文学ppt课件

促进跨文化交流
影视文学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媒介, 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了 解和沟通,促进文化多样性的认知 和尊重。
激发创意与想象力
影视文学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生 动的画面语言,激发观众的创意和 想象力,促进艺术创新和思维发展 。
对电影产业的影响
推动电影技术创新
影视文学丰富的创意和故事情节 ,为电影制作提供了广阔的创作 空间,推动电影技术的不断创新
《肖申克的救赎》:人性与自由的探讨
总结词
探讨人性与自由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一个无辜男子如何在 监狱中度过近20年并最终逃脱的故事。
主题思想
电影通过安迪·杜佛兰的遭遇,探讨了人性中的希望、友 谊和自由,展现了人类在困境中寻求希望的力量。
角色塑造
安迪·杜佛兰的坚韧、智慧和勇气成为电影史上最经典的 囚犯形象之一,他的友谊与信念也感动了无数观众。
影视文学对戏剧的拓展
影视文学通过影像和声音的表现形式,将戏剧的叙事和表演艺术拓展到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和媒介平 台。
影视文学与小说的相互影响
小说对影视文学的影响
小说为影视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影视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素 材和灵感来源。
影视文学对小说的改编与创新
影视文学通过对小说的改编,将文字叙事转化为视觉叙事,同时也在改编过程中对故事 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创新和再创作。
03 影视文学的赏析
主题与意义
主题
分析影视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或核心议题,探究其深层含义和价值取向。
意义
探讨影视文学作品对观众的影响和启示,以及其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价值与意义。
艺术手法与技巧
艺术手法
分析影视文学作品中使用的各种艺术手 法,如叙事结构、情节安排、角色塑造 等。
小说对影视艺术的屈从和依附

小说对影视艺术的屈从和依附小说与影视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关系日益紧密,小说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
这种趋势是必然的,它不仅代表着影视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小说的屈从和依附。
小说的屈从和依附小说在过去的几百年里,一直是文学艺术的主流形式之一。
然而,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影视艺术逐渐成为了一种与小说并列的艺术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小说显然是处于一个被动和从属的地位。
首先,小说的传播渠道受到限制。
相比影视作品,小说的传播渠道更加狭窄,仅限于出版社和书店。
这使得小说的受众相对较少,同时也限制了小说的发行量。
相比之下,影视作品可以通过电视、电影院、网络等渠道进行广泛的宣传和传播,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并获得更高的收益。
其次,小说的表现形式受到限制。
小说通常以文字为载体,需要读者通过阅读来理解其中的情节、人物、结构等内容。
相比之下,影视作品可以通过声音、图像、音效等多种艺术形式来呈现故事情节,这使得影视作品更加生动、直观,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小说与影视艺术的互动虽然小说在某种意义上受到了限制,但小说依然是影视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事实上,小说和影视艺术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激励,推动了彼此的发展。
首先,小说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小说作品通常包含丰富的情节、人物、场景、语言等元素,这为影视创作者提供了极大的创作空间和灵感。
许多著名的影视作品,包括《霸王别姬》、《甄嬛传》等,都是根据经典小说改编而成的。
其次,小说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虽然小说和影视作品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但小说作品的独特魅力,如丰富的细节描写、深度的人物刻画、复杂的情节结构等,使得小说作品成为许多影视创作者的灵感源泉。
最后,小说和影视艺术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影响,也有助于推动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发展。
例如,许多影视作品的改编版,会根据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做出一些修改和调整,使其更加适合影视表现形式。
小说影视化的受困与突围

小说影视化的受困与突围作者:***来源:《美与时代·下》2022年第05期摘要:“影视化改编总归不如文学”的固定成见,多是源于影像化作品与原著在旨意及表现方式上的分歧。
以许鞍华改编的张爱玲的《半生缘》为例,电影在次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主人公行为背后的复杂动机展示以及情景内容的非巧合性处理等方面的确不及原著丰满,但是也借助光影、声音、运镜、剪辑等影像所特有的魅力为观众带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动。
因此,不是影视作品注定不如文学,关键在于选材与改编方式;小说与影视作品的关系也并非简单的竞争排斥,而是血肉相连、互相成就。
关键词:半生缘;张爱玲;许鞍华;电影改编一长久以来,文学界似有一种心照不宣的看法:影视化改编总归不如文学。
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第一,影像基于自身视听语言限制,难以还原寄予了复杂寓意的环境及人物心理描写;第二,大部分影像作品本质上是商品,它的诞生受市场、投资方、制作团队等多重影响,其成品不一定符合原著本意;第三,相比于观众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所需要的时间及次数,影视作品的时长限制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故事中丰富世态及曲折内容的展开。
然而公众与市场对于影视化作品的接受度却显现出了不同态度。
近年来,影像视听时代的发展已呈燎原之势,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甚至因影视作品的翻红而再度引发阅读热潮。
问题在于,当公众对于影视化作品的接受度与文学领域之间出现了一定分歧时,引起这部分分歧的原因具体何在?影视改编作品是否果真因艺术形式的不同而注定落后于原著小说?对于第一个问题,从表面看,这种分歧与某种“先入为主的作品期待”有关。
文学评论家或学者在批评一部影视改编作品时,无可避免地会将个人对原著小说的既定认知带入评价标准。
诚然,他们可以比没读过小说、或读过小说但未经过专业分析训练的观众能够更快地把握人物关系和剧情内涵,但原认知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研究者对影视化作品作为一个独立叙述个体的敏感及抵制。
影视文学知识点范文

影视文学知识点范文影视文学是指将文学作品转化为影视作品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融合了文学的艺术表达和电影的视觉呈现,通过影像、声音、表演等多种元素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在影视文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故事结构与剧情发展:影视文学的故事结构包括起始点、增长点、高潮点和结尾点等。
它们按照时间顺序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
剧情发展则是指随着故事的推进,角色的境遇和情感经历发生变化,从而构建起整个剧情。
2.人物塑造与角色分析:影视文学中的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动态等,可以深入理解角色的性格、目标和心理变化。
3.对白与语言表达:对白是影视文学中人物之间交流的方式,也是演员展示角色表演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对白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到人物之间的关系、情感和思想。
4.意象与隐喻:影视文学中的意象是通过影像、声音等视听元素来呈现的,隐喻则是通过符号和象征来传递深层次的意义。
它们使得作品更具有艺术感和哲理性。
5.拍摄技巧与视听效果:拍摄技巧是指导演和摄影师运用各种手法和技术来实现影像的创造和表现。
而视听效果则是指声音和图像对观众感官的刺激和冲击。
在影视文学中,拍摄技巧和视听效果的运用对于传达故事和情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6.寓意与主题:影视文学中的作品往往寓意深远,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主题。
通过对作品的细致分析和解读,可以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哲理和观点。
8.影视文学与原著小说之间的关系:很多影视作品都是基于原著小说改编而来的。
影视文学与原著小说之间既有沿用原著中的情节和人物的改编,也有根据电影需要进行创作和改动。
通过对比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影视文学与原著之间的异同。
总之,影视文学是一门涉及故事结构、人物塑造、语言表达、意象隐喻等多个方面的学科。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影视作品,并提高对影视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第六章影视文学的改编

❖ 二 改编对象的选择
“电影虽然是一门表现可能性十分丰富的综 合艺术,但毕竟要受到传播方式(直观的视 听媒介、有限的放映时间和观众的一次性欣 赏)的制约。像长篇小说那样恢弘浩繁的人 物结构,娓娓道来的内心描写和作者议论, 诗和散文那样天马行空般的神驰笔锋,无标 题音乐的纯情绪性,绘画和雕塑中形象在时 间中的永恒,都难以找到相应的电影手段去 创造同等的观赏效应。”
第一节 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
❖ 一 影视改编的可行性 1、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的可行性,主要在于文
学与影视之间相互重合和交叉的诸多因素。 2、文学艺术已有的辉煌成就和优秀作品为影视
改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在艺术的长河中,完全意义上的另起炉灶几
乎是不可能的。
❖ 卡罗·葛齐列举出的36中戏剧境遇 1、机遇 2、求助 3、救援 4、竞争 5、反叛 6、复仇7、追逐 8、绑劫 9、谋杀10、诈骗 11、误会 12、不幸13、灾祸 14、壮举15、革 命 16、恋爱 17、不成功的恋爱18、恋爱被阻 19、偷情20、寻找21、发现22、释谜 23、取 求24、野心25、牺牲 26、丧失27、冒险28、 过失 29、重逢 30、磨合 31、疯狂32、卤莽 33、嫉妒34、悔恨35、恐惧 36、滑稽
第三节 影视改编的主要方法
❖ 一 情节结构的删改 改编者在对原作的总体结构充分把握的基础 上,根据影视剧的表现的需要,对原有的情 节结构做出必要的删削与增改。
❖ 二 时空的处理 在把文学作品作影视改编的时候,时空的转 换处理在拍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验 式的技巧。一般包括时空的压缩,时空的扩 展,以及共时性处理。
第二,改编者与被改编的文学作品之间,应当 首先建立起一种情感上的纽带与艺术上的共 鸣,改编成的影视剧应该与原作之间具有起 码的相似性。
文学是影视创作的母体感谢文学

文学是影视创作的母体感谢文学(实用版)目录1.引言:文学与影视创作的关系2.文学对影视创作的启示和影响3.影视创作对文学的借鉴和发扬4.结论:感谢文学,共同发展正文一、引言:文学与影视创作的关系文学和影视创作,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文学往往是影视创作的灵感来源,为影视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内涵。
因此,我们说文学是影视创作的母体,影视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文学的启示和影响。
二、文学对影视创作的启示和影响1.题材和故事:许多影视作品都源于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塑造,使得影视作品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主题和思想: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刻主题和思想,对影视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视作品通过对这些主题和思想的传承和发扬,使得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品传达的哲理和价值观。
3.文学手法:文学作品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叙事技巧等,也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借鉴。
如《辛德勒的名单》中通过黑白影像的表现手法,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挑战。
三、影视创作对文学的借鉴和发扬1.表现形式:影视创作借鉴了文学的表现形式,如蒙太奇、意象等,使得影视作品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具有表现力和冲击力。
2.文学改编:许多影视作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使得文学作品的魅力得以再现。
如《哈姆雷特》、《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成功地将文学作品搬上银幕,让观众感受到作品的魅力。
3.主题和价值观:影视创作在传承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价值观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发扬。
如《肖申克的救赎》传达了希望和自由的主题,使得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四、结论:感谢文学,共同发展总的来说,文学与影视创作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文学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内涵,而影视创作则在传承和发扬文学作品的同时,也为文学作品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于合作的动因:作家对张艺谋有一种信任 感。 这一时期,张艺谋本人借80年代文化热潮之 余威,一方面扮演着文化英雄的角色,另一 方面也努力把他执导的电影打造成了一种精 英文化(艺术片)。这一时期的作家本来就 有着某种精英文化的诉求,他们也就更希望 其作品借助于精英化的形式进一步传播。于 是在与导演的合作中,他们不仅不会有掉价 之感,反而会觉得那是自己的一种机遇和荣 耀。
理论问题
不同的文学艺术形式是否需要与之成龙配套 的艺术思维方式?按照传统的文艺创作观,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自有其奥秘,其叙 事的形式完全不同于戏剧的形式,我甚至相 信,对艺术的各种形式来说,存在着与之相 适应的种种艺术思维,因此,一种思维决不 可能在另一种与它不相适应的形式中得到体 现。”
在80年代的文化氛围中,第五代导演的作品 与先锋作家的小说在精神气质、叙事模式等 方面显然存在着一种同构关系。于是,当导 演找到作家时,气味相投或惺惺相惜便成为 其合作基础。
以张艺谋与作家的交往为例
据莫言讲,《红高 梁家族》之所以能 吸引张艺谋,并非 里面的故事很精彩, 而是“小说中所表 现的张扬个性,思 想解放的思想,要 轰轰烈烈、要顶天 立地地活着的精神 打动了他”。
刘震云的说法
“现在有一个理论,先有电影剧本再有小说的 话,小说会成为电影剧本的附庸,这证明以 前这些作家对这件事情做得不是特好。” “在剧本原创阶段,冯小刚的一些点子开阔 了我的思路。在我写小说的时候,吸收了剧 本阶段冯小刚的智慧,从这个角度说,我占 了冯老师的便宜。小说虽然由剧本改编而成, 但并不是剧本的简单扩充,也决不是电影的 附庸。如果把电影当作素材,把剧本当作一 次实验,小说就会在一个更高的台阶上。”
这种交往又可分成两个方面:其一是电影对 文学作品的改编,其二是电影对作家写作的 影响。 对于前者,茂莱的分析令人绝望:那些大作 家的作品改编成电影之后几无成功之作;对 于后者,他则借宝琳· 凯尔之口指出了如下事 实:“从乔伊斯开始,几乎所有的作家都受 过电影的影响。”
中国的情况
中国当代作家与影视的大面积交往是从1990 年代开始的,而这个年代也恰恰是视觉文化 在中国开始兴起的年代。 在这种交往中,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二者合作 的基础。
莫言让张艺谋拍的原因,“是考虑到小说里面的高 粱地要有非常棒的画面,只有非常棒的摄影师才能 表现出来。因为在建构小说之初,最令我激动不安 的就是《红高粱》里面的画面,在我脑海里不断展 现着一望无际的高粱地。如果电影不能展现出来, 我觉得不成功。我看好张艺谋”。
刘恒能够与张艺谋合作并 成为《菊豆》(1990,改 编自他自己的中篇小说 《伏羲伏羲》)、《秋菊 打官司》(1992,改编自 陈源斌的小说《万家诉 讼》)的编剧,是因为他 觉得张艺谋“很有艺术才 华,是‘第五代’导演里 的佼佼者”,他觉得他遇 到了一个好导演。
陈源斌的《万家诉讼》面世 后,有三家电影制片厂都看 中了这篇小说,想改编成电 影。但“陈源斌认定只有张 艺谋才能理解自己的这部小 说,不是张艺谋当导演,他 宁可不接受”。
余华则从另一个角度解 释了为什么“张艺谋是 中国最好的导演”,因 为“他给钱特别痛 快”。——当年《妻妾 成群》被改编成《大红 灯笼高高挂》,因张艺 谋给了苏童4000元的授 权费,苏童“笑得嘴都 是歪的”。 1993年张艺谋找余华改 编《活着》时,给出的 授权费是2.5万元,后来 还主动加到了5万元。
1980年代中后期,一方面是第五代导演集体 出击的时候,另一老井》、《红高粱》等片获得各大政府奖后,吴天明 (左一)、张艺谋(左二)等人摆出胜利的姿态。
背景资料
“第五代导演”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 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 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 新等。 张军钊1983年的《一个和八个》在广西厂率先举起 大旗,一发冲天。 陈凯歌:《黄土地》(1984)、《大阅兵》 (1986)、《孩子王》(1987) 田壮壮:《猎场扎撒》(1985)、《盗马贼》 (1986) 吴子牛:《喋血黑谷》(1984)、《晚钟》(1988) 张艺谋:《红高粱》 (1989),至此,第五代的影 片告一段落。
作者在小说的第2章写道:“严守一他奶是个 小脚老太太”,(P86) 但在第3章,严守一她奶却变成了个大脚女人。 因为脚大,“老杨的儿子老用玻璃碴子划她的 脚”,(P237),还是因为脚大,又成了严 老有托媒提亲的一个重要理由。(P238) 而且,小说中说严守一八岁那年摔断了腿,是 他奶背着他走了100多里山路去洪洞县看病。 (P77)
(一)写作逆向化
在作家没有与导演和影视交往之前,小说写 作无所谓正向逆向之分,但交往的结果却因 此出现了小说写作的逆向化问题。所谓逆向 化,即作家先是写出了电影剧本,然后才在 电影剧本的基础上改写成小说。当今一些作 家的“影视小说”(尤其是所谓的“影视同 期书”)往往都是这种逆向写作的产物。 比如,刘震云的小说《手机》与《我叫刘跃 进》就是先有剧本,后有小说。
这种结构上的严重不对称是不是“独具匠 心”?而事实上,也确实有评论家把这种奇 怪的安排称作是让人惊叹的“山形结构”。 但这种结构说白了其实很简单。 因为第二章是电影着力表现的部分,所以在 剧本写作阶段讨论得就充分,展开得也从容。 第一、三章是为了写小说而加上去的内容, 而又要赶在电影放映时同步推出,所以便写 得匆忙,加得草率,甚至出现了一些低级错 误
第一,伴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中国当 代文化从1992年也开始了它的转型。伴随着 这种转型,作家、导演的角色扮演与生产方 式也开始发生变化。 作家:“人类灵魂工程师” →“码字的” 文化精英→文学“生产者”。 电影导演:文化英雄→“意象设计师”。
六作家与张艺谋的合作便不再可能是精英文 化之间的对接,而应该看作大众消费文化之 间的联手。文学写作则不再遵循其自主的艺 术原则,而是开始追随他律的商业原则。六 作家走向张艺谋的商业“召唤”中,实际上 可看作当代文学市场化的一个重要信号。
例证
2003年,《人民日报》曾有广西作家集体 “触电”的报道,说的是广西作家与电影界 亲密接触,频频“触电”成功,堪称“名利 双收”。其中又数李冯的《英雄》、东西的 《天上的恋人》、凡一平的《寻枪》和《理 发师》、胡红一的《真情三人行》最具代表 性。而他们恰恰也全部是“晚生代”作家。
第三,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此合作给小说本身带来的 影响。 王彬彬:“为了能被张艺谋的法眼青睐,便须按张 艺谋的趣味来写作,便须使作品尽可能地合张艺谋 的口味。”由此而形成了文学写作的“张艺谋模 式”,即“强烈的故事性情节性”,而故事情节 “通常又具有强烈的暴力、性爱、色情色彩”。除 此之外,由于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重要性,所以 “按照‘张艺谋模式’写小说,一个女性人物,而 且是并非可有可无的女性人物,便是一项必不可少 的条件,是对按这模式写作的人的一项起码的要求。 至于在张艺谋约请下写作,小说往往便是主要写某 个适合于巩俐扮演的女性了”。
王彬彬意识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导演或影视写作,导演意图与影视逻辑也 就必然会进入到小说的结构之中,进而影响 或改变小说的内部构成。
二、影视逻辑的渗透与小说构成的演变
以往的小说变化既是对时代精神的一种回应, 同时也隐含着文学自身的内在演变逻辑。比 如从现实主义文学到现代主义文学 当影视逻辑渗透到小说中之后,小说构成的 演变却开始呈现出迷乱之色。它与文学活动 内部的调适无关,而更多与外力的作用有关。
先锋文学作家
马原 :《冈底斯的诱惑》(《上海文学》 1985年第二期)、 《虚构》(马原《收获》 1986年第五期)等 莫言:1985年,在《中国作家》二期上发表中篇小说《透明 的红萝卜》,是年,在多家刊物上同时推出中篇小说《球状 闪电》(收获)、《金发婴儿》(钟山)、《爆炸》(人民 文学)等。 残雪: 《苍老的浮云》(《中国》 1986年第五期)等 洪峰:《奔丧》(《作家》1986年第九期)等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北京文学》1987年第一期)、 《现实一种》(《北京文学》1988年第一期)等。 苏童:《1934年的逃亡》(《收获》1987年第五期)、 格非:《褐色鸟群》(《钟山》1988年第二期)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1985) 徐星:《无主题变奏》(1985)
八卦
2012-10-08 12:04
书展我早到,莫言来我兴奋,自认同学关系不错期 待见面,初见态度与我完全相反,寒暄时我说到与 他们不熟,莫一句“我连你都不认识!”一句话点 醒我,国际场合官员众目睽睽,当然要与我非官方 划清界限,我热情皆因非局中人政治太幼稚!私下 无人时又试图寒暄多年不见云云,我已热情全无, 不再感兴趣。 徐星:“我唯一的一次利用我的“作家”身份考进 了北京师范大学和作协合办的研究生班,读研究 生。 ”
第九讲 影视的收 编与小说的末路
——兼谈视觉文化 时代的文学生产
小说从兴起到兴盛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时 至今日,小说却已出现了严重危机。 其症候之一是,由于视觉文化的渗透与电影 电视的收编,小说的生产方式已发生了很大 变化。 问题:视觉文化霸权如何对小说赖以存在的 印刷文化构成了挤压?视觉文化怎样影响到 了小说的内部构成?小说依附于影视进而被 其收编改造究竟是小说的福音还是它的末路?
第二,对于其他作家来说,六作家与张艺谋 的合作应该是一次重要的示范。它意味着一 个作家若想迅速地声名远播,为导演写作并 让其作品影视化,可能是一条终南捷径。与 此同时,它也给后来者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 作家与导演合作没必要半推半就,犹抱琵琶, 而应该光明正大,明码叫价。
梁晓声的说法
中国的前几代作家对“触电” 的态度是既怕又想,“但是 ‘晚生代’们并不这么做作和 暧昧。他们对‘触电’都怀有 史无前例的高涨热忱。有时作 品被高价买了版权还不算,还 一定要亲笔改编为影视。所谓 ‘肥水莫流外人田’。他们都 尽量脚踩两只船,生动地活跃 于小说与影视之间。这使他们 名利两方面获得快捷,并且受 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