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APC及抗原的提呈
合集下载
11_APC和抗原提呈

(2)迁移期DC
在输入淋巴管和淋巴液中迁移的DC称为隐蔽细胞;外周血DC 包括迁移DC和DC前体。
(3)成熟DC:迁移到外周免疫器官的DC。如: 外周免疫器官的T细胞区的并指状DC(IDC) 即属于成熟DC
特点: ①表面有许多树突样突起; ②低表达模式识别受体,识别摄取抗原能力弱,加工能力 弱; ③MHC分子、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的表达显著提高,提 呈抗原和激发免疫应答的能力很强。
3、DC的功能
(1)识别、摄取和加工抗原,参与固有免疫; (2)抗原提呈与免疫激活作用,DC是唯一能 直接激活初始T细胞的APC.(最重要的功能)
• ①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一信号; • ②高表达CD80、CD86、CD40等共刺激分子,为T细胞活化提 供了充足的第二信号。 • ③DC分泌细胞因子,高表达粘附分子,从而完整启动免疫 应答 • ④DC还能通过诱导Ig类别的转换和释放某些可溶性因子等 促进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2、通过MHCⅠ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的APC
• 能够降解、加工细胞内(内源性)抗原肽,并以抗 原肽-MHCⅠ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 CD8+T细胞,属广义的APC。 • 此类细胞通常被胞内寄生病原体感染而产生病原体 抗原或细胞突变产生突变蛋白抗原,提呈抗原给 CD8+T细胞而自身被识别、杀伤,故又称为靶细胞, 即被CD8+T细胞杀伤的靶细胞。
(一)APC提呈抗原的分类 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 :来源于APC 之外的抗原,如被吞噬的细胞、细菌、蛋白质抗 原等。
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 :细胞(靶
细胞或广义APC)内合成的抗原,如被病毒感染的 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 原和某些胞内的自身成分等。
医学免疫学-第十一章 APC及抗原的处理与提呈

43
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及转运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TAP )选择性转运8-12个aa残 基的肽。 形成TAP1/2异二聚体, 6次跨膜形成孔道,以ATP依 赖的方式进行主动转运。
胞浆 肽长度:8-12aa 效 率:>2000个肽/分 钟
内质网腔
44
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及转运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 (TAP1 /2)
Mφ能表达数十种受体,产生数十种酶,并能分泌近 百种生物活性产物,是体内功能最活跃的细胞之一。
28
二、单核/巨噬细胞
单核-吞 噬细胞系 统 (MPS ):由单 核细胞和 巨噬细 胞组成。单核细胞来自骨髓,从血液移行至全身组织 器官,成为巨噬细胞。
表达模式识别受体和调理性受体,通过胞饮、吞噬、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摄取抗原。静息状态下摄取、加 工抗原能力强,但提呈能力弱。
抗原加工处理的主要途径
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
MHC I类分子途径:内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MHC II类分子途径: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MHC分子对抗原的交叉
提呈)
脂类抗原CD1分子提呈途径
38
Major steps in antigen processing and presentation
IL-1
溶菌酶
前列腺素
IL-6
酸性水解酶
白三烯
IL-12
赖氨酸酶
补体成分
TNF-α
酯酶
纤维蛋白
IL-8
胶原蛋白酶
结合蛋白
GM-CSF 弹性纤维蛋白酶 凝血因子
溶酶体酶
30
(三)B细胞 • B细胞是体液免疫的主要细胞。 • 通过两种方式摄取抗原,在提呈微量抗原中发挥重 要作用:
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及转运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TAP )选择性转运8-12个aa残 基的肽。 形成TAP1/2异二聚体, 6次跨膜形成孔道,以ATP依 赖的方式进行主动转运。
胞浆 肽长度:8-12aa 效 率:>2000个肽/分 钟
内质网腔
44
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及转运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 (TAP1 /2)
Mφ能表达数十种受体,产生数十种酶,并能分泌近 百种生物活性产物,是体内功能最活跃的细胞之一。
28
二、单核/巨噬细胞
单核-吞 噬细胞系 统 (MPS ):由单 核细胞和 巨噬细 胞组成。单核细胞来自骨髓,从血液移行至全身组织 器官,成为巨噬细胞。
表达模式识别受体和调理性受体,通过胞饮、吞噬、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摄取抗原。静息状态下摄取、加 工抗原能力强,但提呈能力弱。
抗原加工处理的主要途径
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
MHC I类分子途径:内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MHC II类分子途径: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MHC分子对抗原的交叉
提呈)
脂类抗原CD1分子提呈途径
38
Major steps in antigen processing and presentation
IL-1
溶菌酶
前列腺素
IL-6
酸性水解酶
白三烯
IL-12
赖氨酸酶
补体成分
TNF-α
酯酶
纤维蛋白
IL-8
胶原蛋白酶
结合蛋白
GM-CSF 弹性纤维蛋白酶 凝血因子
溶酶体酶
30
(三)B细胞 • B细胞是体液免疫的主要细胞。 • 通过两种方式摄取抗原,在提呈微量抗原中发挥重 要作用:
APC、抗原递呈

转运
靶C表面
提呈
CD8T(Tc)
靶细胞
(肿瘤/病毒) (LMP)
(广义APC)
内源性Ag(肿瘤/病毒)
Ag肽
蛋白酶体
蛋白酶体
LMP2 LMP7
MHC I
内源性 Ag肽
注C I类分子提呈外源性Ag: (1)外源性Ag直接穿膜入胞质; (2)外源性Ag从内体中逸出,进入胞浆、蛋白酶体; (3)外源性Ag肽释放至胞外,与细胞表面I类分子结合; (4)I类分子经ER到内体,结合外源性肽Ag。
主要伴随蛋白
APC 激活的T亚群
LI链
专职APC CD4Th
HSP ,钙网蛋白
所有有核细胞 CD8CTL
(三)脂类Ag加工提呈
提呈
CD1+脂类Ag NK1.1+T、T (CD4-CD8-)
小结: 1、 APC概念; 2、专职APC种类; 3、Ag是如何通过MHCI、II类途径被加 工提呈?比较两条途径。
靶细胞
(广义APC)
3、TAP将内源性Ag肽从蛋白酶体向内质网(ER)转运;
TAP(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蛋白
4、内质网中MHC I类分子荷肽(钙联蛋白参与); 5、内源性Ag肽提呈: MHC I类分子+Ag肽
(一) MHCⅠ类分子(HLA Ⅰ)
结构: 由α链 和β2微球蛋白构成
Ag肽结合区(α1+ α2多态区):结合内源性Ag肽 Ig样区(α3非多态区):结合Tc表面CD8分子 跨膜区: 胞浆区:
分布:绝大多数有核细胞 表面表达,但神经细胞、 滋养层细胞和红细胞 不表达。
靶C表面
提呈
CD8T(Tc)
靶细胞
(肿瘤/病毒) (LMP)
(广义APC)
内源性Ag(肿瘤/病毒)
Ag肽
蛋白酶体
蛋白酶体
LMP2 LMP7
MHC I
内源性 Ag肽
注C I类分子提呈外源性Ag: (1)外源性Ag直接穿膜入胞质; (2)外源性Ag从内体中逸出,进入胞浆、蛋白酶体; (3)外源性Ag肽释放至胞外,与细胞表面I类分子结合; (4)I类分子经ER到内体,结合外源性肽Ag。
主要伴随蛋白
APC 激活的T亚群
LI链
专职APC CD4Th
HSP ,钙网蛋白
所有有核细胞 CD8CTL
(三)脂类Ag加工提呈
提呈
CD1+脂类Ag NK1.1+T、T (CD4-CD8-)
小结: 1、 APC概念; 2、专职APC种类; 3、Ag是如何通过MHCI、II类途径被加 工提呈?比较两条途径。
靶细胞
(广义APC)
3、TAP将内源性Ag肽从蛋白酶体向内质网(ER)转运;
TAP(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蛋白
4、内质网中MHC I类分子荷肽(钙联蛋白参与); 5、内源性Ag肽提呈: MHC I类分子+Ag肽
(一) MHCⅠ类分子(HLA Ⅰ)
结构: 由α链 和β2微球蛋白构成
Ag肽结合区(α1+ α2多态区):结合内源性Ag肽 Ig样区(α3非多态区):结合Tc表面CD8分子 跨膜区: 胞浆区:
分布:绝大多数有核细胞 表面表达,但神经细胞、 滋养层细胞和红细胞 不表达。
11APC和抗原提呈

2.免疫调节作用 3.免疫耐受的维持与诱导
胸腺DC参与中枢免疫耐受的诱导 非成熟 DC 参与外周免疫耐受的诱导
二、单核/巨噬细胞
(一)单核巨噬细胞的来源
? M?起源于血液中的单核 细胞,单核细胞又来源于 骨髓中的前体细胞。
? 成熟机体主要由骨髓产生 单核细胞,进入血液,存 留数小时至数日后 移行到 全身各组织器官 如神经器 官、内分泌器官、肾脏、 肝脏、脾脏及淋巴组织, 发育成熟为 M?。
(二)单核/巨噬细胞的特点
M? 是体内功能最为活跃的细胞之一 ? 表达数十种受体:吞噬能力强 ? 产生数十种酶:清除微生物的能力强 ? 分泌近百种生物活性产物 :参与炎症反应
? 大多数单核/巨噬细胞表达MHC I 类、II 类分子 和共刺激分子的水平较低,虽然抗原的摄取和 加工处理能力强,但抗原提呈能力较弱。
2.MHC I类分子的生成与组装
MHC I 类分子α链与
β2m在ER 中合成。
MHC I 类分子α 链
立即与伴侣蛋白结 合。
伴侣蛋白参与α 链 折叠、保护α链不被 降解,参与α链与
β2m组成完整的 MHC I 类分子。
3.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与多肽的提呈
内源性蛋白抗原在胞质中被蛋白酶体降解
? 表型特征是高表达 MHC II 类分子、共刺激分 子及黏附分子;低表达与吞噬有关的分子。
? 提呈抗原和激发免疫应答的能力较强,但摄取、 加工抗原能力明显下降。
? DC在成熟的过程中同时发生迁移
3.根据组织分布的分类
? 广泛分布于脑以外的全身各脏器,数量极少,仅占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 1%以下。
? A.NK细胞 ? B.B细胞 ? C.肥大细胞 ? D.细胞毒性T细胞 ? E.浆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及抗原提呈

1
Macrophage (will become APC) Antigen from microbe (nonself molecule) Self protein
Self protein displaying antigen
T cell receptor
2
3
Helper T cell
Binding site for self protein
B淋巴细胞
B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及提呈。B细胞通过BCR结合抗原,浓缩 抗原并内化(左);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降解成有效的抗原 肽与自身MHC-II类分子结合(中);提呈倒细胞表面(右)
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
细菌入侵后抗原提呈的基本种类和过程
3. 抗原提呈的途径:MHC-II类分子途径
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的产生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提呈 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
B细胞可以直接识别抗原,T细胞不能直接识别抗原
1. 抗原提呈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 能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并将加工后的产物以抗原-MHC 复合物的形式表达在该细胞膜的表面,提供给T细胞识别及 活化的一类高度专一细胞
4
APC Binding site for antigen
Cell-mediated immunity
2. 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及特点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
单核-巨噬细胞
抗原提呈作用 伤口修复 吞噬杀伤病原微生物 杀伤肿瘤细胞 分泌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等、酶及其他因子
MHC-II类分子途径 又称为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外源性抗原被APC识别和摄取,在细胞内MHC-II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I复合物 转运至APC表面 供CD4+类T细胞识别
APC及抗原提呈

一、单核/巨噬细胞
1、细胞来源与分化
骨髓髓样干细胞→前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组织、器官→发育为巨噬细胞。
2、膜分子:
MHC分子(Ⅰ、Ⅱ类);CD14; CR;CKR;FCγRⅠ、Ⅱ、Ⅲ; PRR;
巨噬细胞表面受体
模式识别受体PR调理性受体:IgG FC、补体受体等。
第 四 节
抗 原 提 呈 细 胞
■
抗原提呈细胞
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
(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 呈给淋巴细胞,启动免疫应答的一类细胞。
APC是一细胞群体,广义上指能表达抗原肽-
MHC复合物的任何细胞。包括DC、Mφ、B细胞、
内皮细胞等。
分类:
专职APC(professional)-- DC、Mφ、B细胞 兼职APC (nonprofessional)—内皮C、上皮C
Ag引起的体液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附:抗原的摄取和提呈
1、摄取(uptake) 2、处理(processing) 3、呈递(presentation)
抗原处理和提呈
1、摄取(uptake)
巨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
吞噬(phagocytosis) :颗粒性抗原 吞饮(pinolytosis) :可溶性或极小颗粒性抗原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 CR、Fc R
MHC-Ⅱ类分子:抗原肽 ↓ 高尔基体 APC表面
抗原处理和提呈
1、摄取(uptake)
树突状细胞(DC) 对抗原的摄取 (1) 巨胞饮 (macropinocytosis ) (2) 受体介导的内吞
(3) 吞噬
抗原处理和提呈
APC即抗原提呈细胞

APC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抑 制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增强抗肿 瘤免疫应答的效果。
APC与其他疾病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APC可能通过异常的抗 原提呈作用,激活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B细胞,
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
在移植排斥反应中,APC通过激活受者免疫系统对供 者器官的攻击,影响移植器官的存活。
APC还参与多种其他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程发 展,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反应、移植排斥 反应等。
APC的分类
专职性APC
包括树突状细胞(DC)、巨噬细胞和 B细胞等,这类APC具有高度的抗原 摄取和处理能力,是机体免疫应答的 主要启动者。
非专职性APC
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这类 APC也能摄取、加工、提呈抗原,但 相较于专职性APC,其抗原摄取和处 理能力较弱。
02
APC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APC与其他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神经退行性疾病
研究APC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探索其在神经保护和修复中的潜在应用 。
VS
感染性疾病
研究APC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为开发 新的抗病毒、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APC在自身免疫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疾病的进展和预 后。
03
APC在疾病中的作用
APC与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疾病
01
APC在感染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能够识别并吞噬病原 体,如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并通过抗原提呈将病原体信息传
递给免疫系统,引发免疫应答。
02
APC通过激活T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细胞,促进免疫反应, 帮助身体抵御感染。
AP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
01
APC与其他疾病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APC可能通过异常的抗 原提呈作用,激活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B细胞,
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
在移植排斥反应中,APC通过激活受者免疫系统对供 者器官的攻击,影响移植器官的存活。
APC还参与多种其他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程发 展,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反应、移植排斥 反应等。
APC的分类
专职性APC
包括树突状细胞(DC)、巨噬细胞和 B细胞等,这类APC具有高度的抗原 摄取和处理能力,是机体免疫应答的 主要启动者。
非专职性APC
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这类 APC也能摄取、加工、提呈抗原,但 相较于专职性APC,其抗原摄取和处 理能力较弱。
02
APC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
APC与其他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神经退行性疾病
研究APC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探索其在神经保护和修复中的潜在应用 。
VS
感染性疾病
研究APC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为开发 新的抗病毒、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APC在自身免疫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疾病的进展和预 后。
03
APC在疾病中的作用
APC与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疾病
01
APC在感染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能够识别并吞噬病原 体,如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并通过抗原提呈将病原体信息传
递给免疫系统,引发免疫应答。
02
APC通过激活T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细胞,促进免疫反应, 帮助身体抵御感染。
AP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
01
医学免疫学-APC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抗原的种类有哪些?
1 微生物抗原
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产生的抗原,是免疫系统最常见的抗原。
2 肿瘤抗原
肿瘤细胞产生的特定抗原,可以用于癌症诊断和治疗。
3 自身抗原
自身组织中产生的蛋白或其他物质,当异常表达时会被免疫系统识别为抗原。
抗原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抗原决定簇
抗原上的特定区域,与免疫系统中的抗体或T细胞受体进行结合和识别。
APC的种类有哪些?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是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APC之一,具有高度抗原提呈和免疫调节的能力。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是其他重要的APC,主要负责吞噬和处理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
B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也是一类重要的APC,具有抗原提呈和抗体产生的能力。
什么是抗原?
抗原是免疫系统识别的物质,可以触发免疫反应。它们可以是细菌、病毒、癌细胞等外源性物质,也可以是自身组 织中的异常蛋白。
抗原加工的过程是什么?
1
内吞作用
APC通过内吞抗原,将抗原包裹在囊泡中。
2
蛋白酶切割
Hale Waihona Puke 内吞的抗原在囊泡中被蛋白酶切割成小片段。
3
抗原递呈
抗原片段与MHC分子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物。
APC对抗原的处理方式有哪些?
1 降解
APC内部的酶降解抗原为小 片段。
2 内吞作用
APC通过内吞抗原,将抗原 包裹在囊泡中。
医学免疫学-APC与抗原的 加工及提呈
医学免疫学-APC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PPT大纲
什么是APC?
APC全称为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类细 胞,负责把抗原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识别和激活免疫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医学免疫学
T cells do not recognize native antigens
B
B
BB
B BB
B
B
YYY YY
YY
Y
Y
Y Y
Y Y Y Y
Cross-linking of surface membrane Ig
T
Proliferation and antibody production
抗原 提呈
MCHⅠ类分子途径
MCHⅡ类分子途径 交叉提呈
脂类抗原的CD1分子 提呈途径
1.抗原的加工处理与转运 2.MHC分子的合成 3.MHC-抗原肽复合物的组装 4.复合物的转运
思考题
抗原提呈细胞对内源性抗原和外源 性抗原提呈的异同有哪些?
一、 MHC Ⅰ类分子途径
蛋白酶体β 亚单位(PSMP)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TAP) 钙连接蛋白
PSMP 内源性抗原在PSMP中的降解
TAP结构示意图
二、MHC Ⅱ类分子途径
内体 Ii链(Ia相关恒定连) CLIP(MHC Ⅱ类分子相关的恒定连多肽) HLA-DM
三、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交叉提呈
express MHC antigens
Cell surface peptides of Ag
No T cell No T cell No T cell response response response
Ag processing and presentation
No T cell response
• 成熟时有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 • DC能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 • 是机体适应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始动者 • 是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
(一)类型与特点
• 根据来源分类
根据分化成熟状态的分类
摄取抗原 MHC B7 CD40 加工Ag 提呈Ag 部位
未成熟DC
Ag
++++ + + + ++++ ±
Strongly present antigens but can’t uptake antigens
根据组织分布的分类
淋巴样组织 中的DC
非淋巴样 组织中DC
体液中的DC
并指状DC(IDC) 滤泡样DC(FDC) 间质性DC
朗格汉斯细胞(LC)
并指状DC细胞
滤泡DC细胞 (FDC)
朗格汉斯细胞(LC)
+ 记忆T、活化T
再次
第二节 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基本概念
抗原处理 : 抗原降解形成MHC-抗原肽表达于细胞表面 抗原提呈: MHC-抗原肽被T细胞识别
抗原提呈是指APC表面的抗原肽与MHC分子 结合的复合物和T细胞表面的TCR结合为TCR-抗原 肽-MHC三元体,从而活化T细胞的过程。
内源性抗原:细胞内合成,如病毒、肿瘤抗原 外源性抗原:细胞外摄入
MHC I类分子 MHC II类分子
内源性抗原 外源性抗原
四、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 脂类抗原不能被MHC限制的T淋巴细胞识别 • 脂类抗原可与APC表面的CD1分子结合而被提呈 • CD1分子可提呈外源性脂类抗原及自身脂类抗原
抗原提 呈细胞
小
结
专职抗原提呈细胞:DC、B 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第一节 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与特点
•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是指 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 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 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 专职、非专职及特殊类型的APC
抗原提呈细胞
一、树突状细胞
•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1973年发现,是目 前所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T No proliferation
Y
Y
Antigens must be processed in order to be recognized by T cells
native Ag
Cell surface native Ag
T
Y
Soluble peptides
of Ag
Cell surface peptides of Ag presented by cells that
提呈途径
• MHC Ⅰ类分子途径:提呈内源性抗原 • MHC Ⅱ类分子途径:提呈外源性抗原 • 交叉提呈 • 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抗原处理及提呈的基本过程
抗原降解
抗原肽-MHC分 子复合物形成
复合物转 移至细胞
表面
提呈给 T淋巴 细胞
形成 TCR-抗原肽-MHC
分子三元体
与T细胞 表面的 TCR结合
诱导性表达:MHC II类分子、B7
表面标志:BCR-Igα 、 Igβ
摄取抗原:胞饮、受体介导(通过BCR摄入
抗原, 能有效提呈低浓度抗原)
三种专职APC的比较
摄取Ag
吞噬 受体介导 MHC
B7 激 活
诱导应答
DC +
+
组成性
+ 初始T
初次
Mφ +
+
诱导性
+ 记忆T、活化T
再次
B
—
+
诱导性
T cell response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 的处理及提呈
新乡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E-mail:
目的要求
• 掌握抗原提呈细胞及抗原提呈的概念 • 掌握树突状细胞的特点、分类及功能 • 掌握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MHCⅠ、Ⅱ类途径) • 了解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
迁入
外周
成熟DC
+ ++++ ++++ ++++ + ++++ 二级淋巴器官
iDC
mDC
Low levels of class II MHC and B7
Strongly internalize antigens but have no presentation ability
high levels of class II MHC and B疫调节 • 免疫耐受的维持与诱导
二、单核/巨噬细胞
激活活化T细胞、记忆T细胞
再次应答
诱导性表达:MHC II类分子;B7
摄取抗原 :吞噬、胞饮、受体介导(FcR、CR)
巨噬细胞伸出伪足捕获入侵的大肠杆菌
三、 B 细 胞
激活活化T细胞、记忆T细胞
再次应答
医学免疫学
T cells do not recognize native antigens
B
B
BB
B BB
B
B
YYY YY
YY
Y
Y
Y Y
Y Y Y Y
Cross-linking of surface membrane Ig
T
Proliferation and antibody production
抗原 提呈
MCHⅠ类分子途径
MCHⅡ类分子途径 交叉提呈
脂类抗原的CD1分子 提呈途径
1.抗原的加工处理与转运 2.MHC分子的合成 3.MHC-抗原肽复合物的组装 4.复合物的转运
思考题
抗原提呈细胞对内源性抗原和外源 性抗原提呈的异同有哪些?
一、 MHC Ⅰ类分子途径
蛋白酶体β 亚单位(PSMP)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TAP) 钙连接蛋白
PSMP 内源性抗原在PSMP中的降解
TAP结构示意图
二、MHC Ⅱ类分子途径
内体 Ii链(Ia相关恒定连) CLIP(MHC Ⅱ类分子相关的恒定连多肽) HLA-DM
三、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交叉提呈
express MHC antigens
Cell surface peptides of Ag
No T cell No T cell No T cell response response response
Ag processing and presentation
No T cell response
• 成熟时有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 • DC能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 • 是机体适应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始动者 • 是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
(一)类型与特点
• 根据来源分类
根据分化成熟状态的分类
摄取抗原 MHC B7 CD40 加工Ag 提呈Ag 部位
未成熟DC
Ag
++++ + + + ++++ ±
Strongly present antigens but can’t uptake antigens
根据组织分布的分类
淋巴样组织 中的DC
非淋巴样 组织中DC
体液中的DC
并指状DC(IDC) 滤泡样DC(FDC) 间质性DC
朗格汉斯细胞(LC)
并指状DC细胞
滤泡DC细胞 (FDC)
朗格汉斯细胞(LC)
+ 记忆T、活化T
再次
第二节 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基本概念
抗原处理 : 抗原降解形成MHC-抗原肽表达于细胞表面 抗原提呈: MHC-抗原肽被T细胞识别
抗原提呈是指APC表面的抗原肽与MHC分子 结合的复合物和T细胞表面的TCR结合为TCR-抗原 肽-MHC三元体,从而活化T细胞的过程。
内源性抗原:细胞内合成,如病毒、肿瘤抗原 外源性抗原:细胞外摄入
MHC I类分子 MHC II类分子
内源性抗原 外源性抗原
四、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 脂类抗原不能被MHC限制的T淋巴细胞识别 • 脂类抗原可与APC表面的CD1分子结合而被提呈 • CD1分子可提呈外源性脂类抗原及自身脂类抗原
抗原提 呈细胞
小
结
专职抗原提呈细胞:DC、B 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第一节 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与特点
•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是指 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 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 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 专职、非专职及特殊类型的APC
抗原提呈细胞
一、树突状细胞
•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1973年发现,是目 前所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T No proliferation
Y
Y
Antigens must be processed in order to be recognized by T cells
native Ag
Cell surface native Ag
T
Y
Soluble peptides
of Ag
Cell surface peptides of Ag presented by cells that
提呈途径
• MHC Ⅰ类分子途径:提呈内源性抗原 • MHC Ⅱ类分子途径:提呈外源性抗原 • 交叉提呈 • 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抗原处理及提呈的基本过程
抗原降解
抗原肽-MHC分 子复合物形成
复合物转 移至细胞
表面
提呈给 T淋巴 细胞
形成 TCR-抗原肽-MHC
分子三元体
与T细胞 表面的 TCR结合
诱导性表达:MHC II类分子、B7
表面标志:BCR-Igα 、 Igβ
摄取抗原:胞饮、受体介导(通过BCR摄入
抗原, 能有效提呈低浓度抗原)
三种专职APC的比较
摄取Ag
吞噬 受体介导 MHC
B7 激 活
诱导应答
DC +
+
组成性
+ 初始T
初次
Mφ +
+
诱导性
+ 记忆T、活化T
再次
B
—
+
诱导性
T cell response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 的处理及提呈
新乡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E-mail:
目的要求
• 掌握抗原提呈细胞及抗原提呈的概念 • 掌握树突状细胞的特点、分类及功能 • 掌握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MHCⅠ、Ⅱ类途径) • 了解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
迁入
外周
成熟DC
+ ++++ ++++ ++++ + ++++ 二级淋巴器官
iDC
mDC
Low levels of class II MHC and B7
Strongly internalize antigens but have no presentation ability
high levels of class II MHC and B疫调节 • 免疫耐受的维持与诱导
二、单核/巨噬细胞
激活活化T细胞、记忆T细胞
再次应答
诱导性表达:MHC II类分子;B7
摄取抗原 :吞噬、胞饮、受体介导(FcR、CR)
巨噬细胞伸出伪足捕获入侵的大肠杆菌
三、 B 细 胞
激活活化T细胞、记忆T细胞
再次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