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情感培训资料资料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课文情感的方法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课文情感的方法
1. 哎呀,你得先把课文多读几遍呀,就像寻宝一样,反复去寻找那些关键语句,比如《背影》里父亲说的话,那可都是情感的密码呢!
2. 嘿,想想看,那些特别生动的描写不就是情感的窗口吗?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对园子的描写,不就能让你体会到那种快乐吗?
3. 哇塞,抓住人物的对话呀,那可是情感的直接体现!就像《羚羊木雕》里“我”和万芳的对话,多有意思!
4. 你难道没发现有些语句读起来特别有感觉吗?那就是关键呀,比如《春》里描写春天景色的语句,不就能让你感受到生机勃勃吗?
5. 嘿呀,注意那些反复出现的语句呀,肯定有深意,就像《安塞腰鼓》里“好一个安塞腰鼓”,多强烈的情感!
6. 哎呀呀,把自己放到课文的情境中去,跟那些关键语句共鸣呀,比如读《最后一课》时,想想自己就是那个学生。
7. 哇哦,看看那些能让你心里一动的语句,那就是情感的线索呀,像《散步》里一家人的互动,多温馨呀!
8. 嘿,找找那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呀,它们可是关键语句的标志呢,比如《济南的冬天》里的“暖和安适”。
9. 哎呀,多留意那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呀,情感都藏在里面呢,像《紫藤萝瀑布》里的描写,多美妙!
10. 哇,想想如果是你会怎么说这些关键语句,不就能更好地体会课文情感啦,比如《故乡》里闰土说的话。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抓关键词句 -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抓关键词句 -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抓关键词句,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府谷镇沙后河中心小学王芳《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所谓关键词句,是指在课文中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重要作用的词句,它在课文中或准确表达文章主旨,或真切体现作者情感,是快速准确读准课文的有效信息。
关键词句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关键词句作用的发挥,不失为良好的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学会阅读,而抓住关键词句细致分析,能更好地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在阅读教学中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是有效阅读的窍门之一。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通读感知是悟情的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告诉我们“多读书”的重要性,试想,学生刚刚拿到一篇文章,在朗读正确都很困难的情况下,这个阶段,不管你老师怎样精心设计导语,学生也不可能理解课文。
你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这是引导学生悟情的基础。
但课堂上教学时间短,如何让学生快速达到读正确、流利的要求?抓中心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课文的中心句常常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但其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的是文章的总起句,如《桂林山水》的开头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有的是抒情句,如《一夜的工作》中“他(周总理)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有的是议论句,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最后一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抓住这些中心句,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其含义,便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理解关键词句是悟情的保证。
小学阶段的课文,大多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
对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应抓住表现人物特点的诸如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词句,表现事情意义的词句,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体会思想感情。
抓关键词品重点句悟课文情

抓关键词品重点句悟课文情-中学语文论文抓关键词品重点句悟课文情——《拉萨的天空》教学例谈文/熊瑛【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品读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抓词;品句;悟情小学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某个词语或句子就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点,全文处处与之紧密相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抓住这些关键字词或重点语句展开教学,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能力。
一、抓关键词,寻找“蓝”什么是关键词句呢?我认为就是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意思的词句,它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关键词句逐步展开教学,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在初读完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拉萨天空的特点,学生随即就找到了“蓝”字。
接着,我又问学生:“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那我们该用哪两个字呢?”学生马上就找到了“湛蓝”。
“那三个字呢?”“蓝晶晶。
”学生很快就回答了。
然后,我又顺水推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看看作者在这篇课文中到底用了几个‘蓝’字,好吗?”学生们兴致盎然,伸出手指在书本上数了起来:“一个,两个,三个……十一个!老师,一共十一个!”“对!一共十一个‘蓝’字!那么同学们,你们愿意把含有‘蓝’字的句子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吗?”一只只小手勇敢地伸了起来,好多学生都乐意站起来一显身手,课堂中的学习氛围活跃了起来,与平时的第一课时的学习气氛有了明显的改变。
在找“蓝”字、读“蓝”句的过程中,学生们初步感受到了拉萨的天空蓝得无与伦比,蓝得举世无双。
二、品重点句,感悟“蓝”作为一名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遵循“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原则,牢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特点,抓住重点句子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感悟作者的情感。
捕捉“动情点”“句式”抒真情——情感类作文写作突破指导重点课件

打开忧伤之门,一串串苦涩的眼泪飘 于脸上,一声声痛哭响于耳边。那次经历 泪与汗的训练,竟连初赛也不入围;那次 祖父的突然离开,身心受创;那次冒失的 意外,血泪模糊;那次伤心的离别,使人 无尽牵挂......这是一首由伤感音符凑成的 悲歌,听过后使人眼里都透出几分忧伤。
高考作文《门》
是你……是你……是你……一切都因为你……
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 忘不了故乡那一轮明月,如明镜一般,照 亮了我阴霾黑暗的心灵天空;忘不了故乡那 一泓清泉,如乳汁一般,滋润了我干渴荒芜的心 田;忘不了当年把驼背的树干当船,把竹竿当 桨使劲向前划的小伙伴们;忘不了在故乡榕 树下垂着长长的胡子,为我们讲“火烧蛇精” 故事的老人;忘不了蹑着缠得很小的“三寸 金莲” ,笃笃笃地走到石桥上,叫我攀折榕树 枝叶的老祖母;忘不了……
《项脊轩志》
你母亲就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 ‘孩子冷吗?想吃东西了么?’
就是这样一句在日常生活中看 似最平淡的话语,却牵动出作者最 深刻的情思。字里行间里表现了母 亲对儿女的关爱及“我”对母亲的 深切怀念!
动情点:一句“平淡”的 话
平淡才是真
在生活中,那些平淡的语言,那些不起眼
的动作,就是最能打动人情感的聚集点, 也就是动情点,因为那是最真情的体现! 人人意中所有
是你,在我五、六岁时,放开我那骑得东倒西歪的 自行车,我倒下了,你又扶起。 是你,在我七、八岁时,因为说谎你狠狠地抽打我 的小腿,我潸然泪下,你却眼含泪光。 是你,在我九、十岁时,指责我做错事却满不在乎 的态度,我夺门而出,你却尾随其后。 一切都因为你———爸爸,如果没有你严父式的教 育,我不可能健康茁壮并坚强地成长。
要捕捉到“动情点”,就是要细心观察,
用心感悟。你会发现人间处处有真情! 真情就是你身边!让我们拥有一双发现 真情的眼睛,一颗感受爱的心,那么一 定能捕捉到“动情点”,请将这化为动 情的文字吧!
抓重点字词句,感悟人物品质

抓重点字词句,感悟人物品质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往往会被里面的人物所吸引。
他们可能是英雄,也可能是反派,但他们的品质通常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在阅读中抓取重点字词句并感悟人物品质的经验。
首先,要明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例如,在阅读《红楼梦》时,我们既可以了解贾宝玉的贵族身份,又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比如文艺气息和浪漫情怀。
当我们接触到这个角色时,我们可以通过他在小说中的行为和言语来刻画他的个性。
其次,要留意人物的冲突和反应。
为了使小说更具吸引力,作者通常会放置一些冲突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通过分析主人公的反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品质。
例如,在《哈利·波特》中,当哈利遇到难题时,他会采取冒险和勇敢的行动,这清楚地表明了他的勇气和自信。
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人物的对话来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态度。
当人物交流时,我们可以留意他们所选择的词语和口气,并观察他们的行为和身体语言。
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角色形象。
例如,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小说的主人公盖茨比用优雅的语言和神秘的行为吸引了其他角色的注意,这表明了他独特的个性以及他对生活的热情。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人物的离去中感悟他们的品质。
当人物结束自己的故事时,他们通常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红与黑》中,主人公朱利安·索雷尔的悲惨结局让读者对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离别场景的关注和分析,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品质和内心世界。
在阅读中,通过抓重点字词句来感悟人物品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如果我们能注意到人物的身份、特点、反应、对话和离别,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小说、散文和传记中的角色。
这一技能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还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更深入的思想和感悟。
【读写策略】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完整版课件

2.如何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3)比较分析作者在文章语句中对关键词的 选择。如:文章中的“探”换成“冒”“钻”好 不好?两相比较,就可以知道“探”字表现了作者 对春笋的喜受和对乡下人家的赞美。抓住关键词 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体会和 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成情;与此同时,抓住 关键词句还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阅读方法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2.如何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2)先找到句子所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如 比喻、拟人、对比等,然后结合句字的语境,想 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如:“青、红的瓜,碧 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 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坚着两根大旗杆, 可爱多了。”这一句运用了对比,在对比中可以 看出乡下人家房前装饰的独特。
阅读方法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2.如何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1)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找出词语 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如 《乡下人家》的关键词是“独特”“迷人”,文 中“别有风趣”的装饰、雨后“探”出头来的嫩 笋、“天高地阔”吃晚饭等关键词,都让人感受 到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迷人。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三)精读课文,披文入情。
这是突破本课教学重点“学习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的主要教学过程。
教师以“默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画出来并简要地写出你的感受。
”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并试着找关键词,作批注。
接着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总结抓关键词的方法,如反复读、联系上下文、删除关键词等,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完善自己的批注。
在教师引导点拨的基础上,教师接着放手让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的4——10自然段,并出示学习要求:一是反复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二是揣摩关键词句,写上批注。
学生先自读学习、小组交流,最后小组选出代表进行班级交流,展示自学成果,教师对学生的交流进行及时地点拨与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把课文的重点内容2—10自然段的学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为教师引导学习2、3自然段,借助重点语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第二个步骤是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的4—10自然段,放手让孩子们进行读书,找具体的语句,体会法布尔而的对昆虫的痴迷。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了学生情感体验的个体性,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默读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
这样的学习过程更符合孩子掌握知识的规律。
同时,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班级汇报,让学生学会合作,产生思想的碰撞,激起思维的火花,借鉴别人的优点补充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充分利用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资源。
第二题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学生都能读出孔子是谦逊有礼,不骄傲自满,不畏艰辛,积极进取,知道学无止境的人。
从学生的做批注情况来看,都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并写好相关的批注。
具体数据如下:做批注找到3处关键词句的有2人,占全班的5%。
做批注找到4处关键词句的有10人,占全班的26%。
做批注找到5处关键词句的有6人,占全班的15%。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

(一)生默读课文,勾画出有“骄傲”的句子。
(二)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体会。
1.温迪告诉我:“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出示句子,师提问:温迪为什么为母亲、外公所做的一切骄傲呢?学生思考发言。
(因为外公把外婆的眼睛角膜捐赠给了别人;温迪的妈妈把外公的眼睛角膜捐赠了出去)师:是啊,有了他们的捐赠,就会有盲人可以重见光明,为别人带来了幸福,多么令人骄傲啊!我们一起通过朗读表达出文帝的骄傲吧!(生齐读)2.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你们还找到有“骄傲”的句子吗?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温迪而骄傲。
(1)引导学生读句子,并和自己勾画的句子比较,看有什么区别?(2)明白“!”的作用。
通过比较发现少了“!”和“14岁”,引导学生明白加上“!”,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些,顺势指导读出“骄傲、自豪“的语气。
(3)体会强调“14岁”的原因。
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14岁的温迪“呢?如果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犯难,可引导学生看前文,琳达的母亲去世后捐赠眼角膜时,琳达也是14岁,可她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4)比较琳达和温迪的态度。
师:琳达14岁时和温迪14岁时对捐赠器官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汇报: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了自己的房间。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师:琳达当时对于捐赠妈妈的眼角膜是什么感受?为什么?师追问:如果你们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是什么看法呢?(生发言,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师:是啊,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人,也是我们最爱的人,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妈妈完整的来到这个世界上,也能完整的离去。
(学生发言)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深情齐读——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了自己的房间。
“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情感培训资料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而且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有句话说得好“言为心声”,就是说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那么,我们每一个同学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又应该如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呢?一、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如:《那片了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后来,我应邀到叶老先生家去作客,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一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叶老先生是一位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人,他对写作认真、严肃、一丝不苟,对小作者热忱帮助,关心爱护。
从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叶老先生的感激、崇敬、怀念之情。
二、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
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
例如:《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的最后两段就是作者直接抒发自己感情的段落。
让我们一起用心来品读这两段话,从中细细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请听: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
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
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同学们你从这段话中,尤其是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老师相信通过你的联系全文,用心品读,此刻你一定体会到了作者由于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亲眼看见周总理工作是那么劳苦,而生活又那么简朴,作者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胸中有千言万语想向人倾诉,但在深夜的路上又不可能找到倾诉的对象,因此,他只能是对自己说。
“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就是那种难以抑制的激情的真实反映,心情激动,必然思绪万千。
作者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历朝历代哪里有过像周总理这样的总理。
因此他情不自禁的发出“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的感叹。
再请听: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
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
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此时,你又体会到了什么?是不是己经体会到此时作者的思绪又从纵向转向横向的对比上,于是向全世界发出内心的呼喊:“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
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这里,一方面表达了作者为能有机会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而激动、自豪的心情;另一方面,作者从周总理一夜的工作而想到了总理每个夜晚的工作,所以作者自信而又自豪地喊出:“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此时此刻,作者心中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已溢于言表。
刚才我们学习了依据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再一起学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第三种方法:三、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但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
这时候,我们要体会作者蕴含在语句中的态度,或者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特定历史背景,或者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尤其要联系词语、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穷人》这篇课文中,先讲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女主人公桑娜出门去看出海打鱼的丈夫是否平安回来时,又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生病的邻居西蒙。
当她发现西蒙已经死了,而两个孩子还在她身边熟睡时,她就把孩子抱回了家。
在她把孩子抱回家的路上,有这样一个关于桑娜的心理描写的句子:“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同学们,这句话含义比较深刻,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理解呢?这里老师向你们介绍一种叫做“抓住关键词,领悟真感情”的方法。
(1)抓住关键词。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句话中哪一个词最关键呢?相信多数同学都已经找了那就是:非这样做不可。
(2)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通过查字典或认真品读我们一定知道这里“非这样做不可”的意思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
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又不难知道:“这样做”的意思是“桑娜觉得当时必须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
”(3)、想一想为什么?从中体会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桑娜为什么一定要把两个年幼的孩子抱回家呢?已经读过这篇文章的同学可能想道:因为两个孩子的父亲已经死去,此刻,母亲又死了,孩子总不能和死人呆在一起,如果没人管他们,他们以后怎么办呢?你的想法真好!我们的主人公桑娜当时也一定是这么想的,你看她不是已经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了吗?那么她这么做是经过反复考虑了吗?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一句话,老师相信,此刻你一定已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句话中看出:当时她做这件事并没有多加考虑,而是不假思索地抱回了孩子。
那么此时我们又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驱使自家贫困,生活艰难,已有五个孩子的桑娜不假思索地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呢?对,你想对了,那就是良心,一颗善良的心,一颗充满同情,诚心诚意帮助他人的心使她非这样做不可。
这就是“非这样做不可看:渔夫听到邻居的死讯后,搔搔后脑勺说,“…得把他们抱回来!…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首先让我们找一找这句话中的关键词语。
相信同学们一定找到了,那就是“熬过去”。
然后让我们想一想“熬过去”是什么意思?我们或者根据生活体验,或者用查字典的方法,可以理解“熬过去”就是“忍耐,艰难地度日”。
最后让我们问一问“为什么?也就是“渔夫为什么说我们总能熬过去呢?”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对,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不难明白,已有五个嗷嗷待哺,生活极度困窘的渔夫,此刻虽然意识到多抚养两个孩子会给自己增加负担,但他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已经准备好过更艰难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他与妻子桑娜同样有着一颗甘愿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这就是一个“熬”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相信你一定体会到了。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白杨》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含义深刻的话: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同学们,象这样含义比较深刻的句段,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边读边思考,进行质疑问难。
同学们,请你一边默读,一边一思考,从这句话中,你知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有的同学说从这句话中知道:爸爸不仅是介绍白杨树,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有的同学说还想知道:“爸爸的心愿到底是什么?”你的想法和他们的一致吗?真不错。
是啊,“爸爸的心愿到底是什么?”课文中并没有直接写明。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句意义深刻的话,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需要用(1)联系上下文,解决疑难问题。
同学们,让我们先联系下下一自然段。
请你想一想:从这一段中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你能推想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有的同学说:我从第一句推想出: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
联系课文的时代背景,我知道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
有的同学说:我从第三句推想出:孩子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而我从第一段的描写中“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知道新疆很荒凉,环境恶劣。
有的同学说:我从第二句推想出“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
而我知道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此时再让我们联系上一段,你有没有觉得爸爸的话中有话?请看: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而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请同学重点挑一句研究一下话里边包含的意思。
有的同学们从第一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中已经体会到:爸爸不仅介绍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外形特点,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
也有的同学从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而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中体会到:爸爸不仅介绍了白杨树那种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扎根的忠诚无私的精神,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
也有的同学从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中体会到:爸爸不仅介绍了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明白了爸爸的心了吗?你看,我们正是通过联系上下文,才理解了这句意义深刻的话,明白了爸爸的心。
同学们,你是否学会了这种抓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联系上下文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四、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有效的朗读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边读,一边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方法。
诵读即背诵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它不同于朗读,也不同于吟诵,诵读强调眼到、口到、心到,核心是自我体验的过程,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
我们通过朗读不但能理解作品,同时也能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
另外,我们在朗读与诵读中一定要做到: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读,去想,这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
例如,我们在读《开国大典》时,就要想象自己仿佛身临其境,正在与三十万人一道参加开国大典。
这样,当我们读到“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时,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便会油然而生,便能情不自禁地像作者那样发出感叹:“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当读到“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时,就会很自然地体会到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升腾起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