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版糖尿病指南五大更新要点_

合集下载

《最新版本:202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改版要点

《最新版本:202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改版要点

《最新版本:202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改版要点最新版本:202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改版要点本文档旨在概述202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改版要点。

该指南是为了提供最新的诊断、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的准确指导而进行的更新。

主要改动- 诊断标准:根据最新的研究结果,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和更新。

新的标准将更具准确性和可行性,并使医生能够更早地诊断患者。

- 预防措施:在改版的指南中,加入了更多关于2型糖尿病的预防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饮食建议、体育锻炼和生活惯的改变等。

通过积极的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发病的风险。

- 治疗策略: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和治疗进展,指南中的治疗策略也进行了更新。

这些策略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心理支持等。

通过综合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管理患者的病情。

- 并发症管理:对2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进行了详细的管理指导。

这些指导包括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变、眼部疾病和神经病变等。

早期的干预和积极的治疗可以预防并减轻这些并发症的发展。

实施建议为了更好地实施202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改版内容,以下是一些建议:- 医生培训:医生需要接受关于新指南的培训,了解改版后的诊断标准、预防措施和治疗策略。

这样,他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准确和有效的诊疗服务。

- 患者教育:患者需要接受关于2型糖尿病的教育,包括预防、自我管理和并发症的认识。

通过教育,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自己的病情。

- 多学科合作:医生、护士、营养师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并实施综合的治疗计划。

这样可以提供全面的照顾,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 研究支持:为了进一步完善2型糖尿病的防治工作,需要加大研究力度,推动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的发展。

通过持续的研究支持,可以不断提高防治水平。

结论202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改版旨在提供更准确、科学和可行的指导,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应对该疾病。

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

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

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解读作为糖尿病患者,最纠结的就是每天该怎么吃。

为此《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版)》给出了八点建议。

推荐一:吃动平衡,合理用药,控制血糖,达到或维持健康体重。

1. 合理饮食,种类多样,预防营养不良,成年人 BMI 应在 18.5~23.9kg/m2之间。

2. 控制体重,吃动平衡,谨防腹型肥胖,男性腰围不超过 90 cm,女性腰围不超过 85 cm。

3. 规律运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为主。

每周至少 3次,每次不少于 20 分钟。

推荐二: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增加全谷物及杂豆类。

1. 主食定量,按需摄入;2. 全谷物、杂豆类应占主食摄入量的三分之一。

推荐三: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

1. 增加新鲜蔬菜摄入量以降低膳食 GI,建议餐餐有蔬菜;2. 每日蔬菜摄入量 300~500 克,深色蔬菜占 1/2 以上,其中绿色叶菜不少于 70%;3. 两餐之间适量选择低 GI (血糖生成指数)的水果。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吃水果、肉类等食物方面存在误区,被诊断为糖尿病后就有了诸多饮食禁忌”,水果不是不能吃,而应该控制好每次摄入的时间和总量,建议两餐之间吃水果,每次在150g-200g左右,也可以模仿水果拼盘,进行多样化的摄入。

推荐四: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同时减少肥肉摄入。

1. 常吃鱼虾蟹贝及禽类,畜肉适量,减少肥肉摄入;2. 每周不超过 4 个鸡蛋、或每两天 1 个鸡蛋,不弃蛋黄;3. 限制腌制、烘烤、烟熏等加工肉类制品的摄入。

推荐五,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特别推荐每日摄入300g的液态奶,临时加餐可选择坚果。

1. 保证每日 300 克液态奶或相当量奶制品的摄入;2. 重视大豆类及其制品的摄入;零食加餐可选择少许坚果。

推荐六,清淡饮食,足量饮水,限制饮酒。

1. 烹调注意少油少盐,成人每天烹调油 25~30 克,食盐用量不超过 6 克;2. 推荐饮用白开水,成人每天饮用量 1500~1700 毫升;3. 饮料可选淡茶与咖啡;4. 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导言: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

为了规范和提高我国T2DM的防治工作,中国糖尿病学会于2017年发布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旨在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防治方案。

定义和诊断:指南明确了T2DM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T2DM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和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的疾病。

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空腹血糖和糖耐量试验结果。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肥胖、高血压等,还可以根据随机血糖来进行诊断。

预防和干预:指南强调了T2DM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糖耐量受损(IGT)和糖尿病前期(IFG)患者,密切关注饮食结构、体重管理和合理运动,并定期进行血糖监测。

在干预过程中,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律的运动锻炼,同时避免脂肪摄入过多。

药物治疗:对于确诊的T2DM患者,指南提供了药物治疗的方案。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胰岛素增敏剂、促胰岛素分泌剂和胰岛素等药物。

根据个体的情况和疗效评估,医务人员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药物,并定期进行疗效监测,调整治疗方案。

并发症防治:指南还强调了T2DM的并发症的防治。

长期高血糖对人体多个脏器和系统产生损害,尤其是眼、肾、神经和心血管系统。

为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肾功能监测、神经系统评估,并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

个体化管理:指南还强调了个体化管理的重要性。

每个患者都有其独特的病情和生活方式,需要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医务人员应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并发症等方面综合考虑,并与患者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目标和计划。

结论: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了科学、规范的防治方案。

通过有效的预防、干预和药物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临床诊疗指南

糖尿病临床诊疗指南

糖尿病临床诊疗指南糖尿病,又称糖尿病症,是一种以血糖水平持续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根据病因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

在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民众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一、诊断标准1. 空腹血糖: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2. 餐后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3. 随机血糖:任意时间血糖水平≥11.1mmol/L,且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可诊断为糖尿病。

4. 糖耐量试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血糖水平在餐后2小时≥11.1mmol/L,且较空腹血糖水平升高≥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5. 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水平≥6.5%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

二、分类与分型1. 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

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和儿童,也可发生于成年。

2. 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

多见于中老年人,肥胖人群发病率较高。

3.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遗传性糖尿病、胰腺外分泌疾病引起的糖尿病、药物引起的糖尿病等。

4. 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间发生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

三、治疗原则1. 生活方式干预:合理饮食、增加体育锻炼、减轻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睡眠等。

2.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如胰岛素、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

3. 并发症防治:积极防治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心血管病变等并发症。

4. 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四、治疗目标1. 控制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0mmol/L,HbA1c≤6.5%。

2. 控制体重:肥胖患者体重减轻5%10%。

3. 血压控制:血压≤130/80mmHg。

4. 血脂控制:LDLC≤2.6mmol/L,HDLC≥1.0mmol/L,TG≤1.7mmol/L。

糖尿病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

糖尿病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

糖尿病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原创版】目录一、糖尿病诊疗指南 2023 版概述二、2023 版指南的更新内容三、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四、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五、指南的推广和应用正文一、糖尿病诊疗指南 2023 版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全球患者数量逐年上升。

为了规范糖尿病的诊疗和预防工作,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糖尿病诊疗指南。

2023 版《糖尿病诊疗指南》是我国针对糖尿病诊疗的最新指南,旨在为广大医务人员提供糖尿病诊疗的科学依据和方法。

二、2023 版指南的更新内容2023 版《糖尿病诊疗指南》在以往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更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诊断标准:2023 版指南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细化,提出了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以便更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

2.治疗方案:2023 版指南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案进行了调整,强调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健康教育等。

3.预防和管理:2023 版指南增加了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内容,提出了健康生活方式、血糖监测、并发症筛查和健康教育等措施,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三、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治疗方面,2023 版指南推荐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包括以下措施:1.药物治疗:指南推荐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血糖水平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如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等。

2.饮食控制: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控制总热量摄入,均衡摄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物质,以降低血糖水平。

3.运动疗法:指南推荐糖尿病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快走、游泳等,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降低血糖水平。

4.健康教育:指南强调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建议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糖尿病知识教育和心理支持,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更新要点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

更新要点一最新流调数据显示,糖尿病患病率11.2%(WHO标准)。

要点提示1.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2015至2017年达到11.2%,各民族有较大差异,各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

2. 糖尿病的知晓率(36.5%)、治疗率(32.2%)和控制率(49.2%)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水平。

3.糖尿病人群中T2DM占90%以上。

更新要点二糖化血红蛋白(HbA 1c )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

要点提示1.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OGTT 2 h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

(A)2.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HbA 1c 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B)3.按病因将糖尿病分为T1DM、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4种类型。

(A)更新要点三综合控制目标部分,新增个体化HbA 1c 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要点提示1.T2DM的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的控制,抗血小板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措施。

(A)2.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T2DM 患者,合理的HbA 1c 控制目标为<7%。

(A)3.HbA 1c 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T2DM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HbA 1c 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 1c 目标。

(B)4.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为T2DM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T2DM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案中。

2017最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2017-11-25更新)

2017最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2017-11-25更新)
201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பைடு நூலகம் 序
• 备受瞩目的201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以下简称“新指南”)自2016年9月启动修订, 前后历经五次专家讨论,预计将于2018年1月正 式发布。11月25日上午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 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CDS 2017)的全体 大会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上 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隆重介 绍了新指南的修订情况。与2013版指南相比,新 指南有哪些重要的更新要点?
• 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本次指南更新内容
一、一个立足于中国证据和中国实践的中国指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目录:一、编写说明贾伟平陆菊明DOI: 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8.01.002作者单位:20023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陆菊明)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于2003年首次发表,2007、2010和2013年进行了三次修订。

近年来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中华医学会对指南的编写有了明确要求,因此有必要在2013版指南[1]的基础上对我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再次进行修订[2]。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本版指南修订的主要内容,特作如下编写说明。

一、编写要求在本版指南的每章伊始,增加了要点提示和证据级别,根据证据质量、临床意义、普遍性、适用性等将证据级别分为A、B、C。

本版指南对证据级别水平定义表述如下:证据级别A:证据基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Meta分析。

证据级别B:证据基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级别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基于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结果。

指南工作组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

检索文献库分别为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美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荷兰医学文摘检索系统(EMBASE)。

修订本版指南参考了WHO、中华医学会临床指南制订的标准流程,并要求以2013年后中国作者的文献(中英文)和中国已颁布的相关指南为基础,适当参考欧美国家及国际糖尿病联盟的相关指南。

二、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本版指南所列出的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是依据WHO(1999年)标准。

2007至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全国14个省市的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9.7%。

2010年及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18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是9.7%和10.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分及ADL 评分间无差异,表明血塞通静脉滴注和血塞通序贯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相当,均能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D-二聚体、PT 、APTT 、TT 、FIB 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发生率间无差异,表明血塞通静脉滴注和血塞通序贯疗法均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从而改善脑组织血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试验组患者总费用和药品总费用均少于对照组,提示血塞通序贯疗法可有效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成本-效益较血塞通静脉滴注更优。

综上所述,血塞通序贯疗法与血塞通静脉滴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相当,均能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且安全性均较高,但血塞通序贯疗法较血塞通静脉滴注的治疗总费用及药品费用更低,成本-效益更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样本代表性有限且未采用盲法,可能存在由于研究参与人员了解治疗方案而导致的偏倚
[10]
,因此研究结
果尚需前瞻性、大样本量、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证实,同时需纳入间接成本及隐形成本等,以全面、有效评价相关成本-效益。

参考文献
[1]张伟.舒血宁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
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6):296-298.
[2]石江伟,于涛,高秀梅.从临床药理学角度探讨中药治疗急性脑
梗死研究进展[
J ].中草药,2015,46(14):2160-2166.[3]邓秀英.左氧氟沙星序贯疗法与全程静脉注射疗法治疗老年下呼
吸道感染的成本-效果分析[J ].四川医学,2013,34(2):190-192.
[4]臧广霞.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改善急性脑梗死后生活活动能
力和神经功能的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3):106-107.
[5]刘娜,陈秀东,尹龙海.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联合双黄连口服液治
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9):94-97.
[6]王玉和,余昌胤,张骏,等.奥扎格雷-脑得生序贯治疗急性脑
梗死的前瞻性药物经济学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30(2):137-139.
[7]陆芳,郑金瓯.金纳多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J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2,5(12):1130-1132.
[8]李若林,叶子明,凌志安.血塞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病人凝血
纤溶系统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183-185.
[9]吴道华.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实用心脑血管肺病杂志,2014,22(10):82-83.
[10]万霞,李赞华,刘建平.临床研究中的样本量估算:(1)临床
试验[J ]
.中医杂志,2007,48(6):504-507.(收稿日期:2016-10-20;修回日期:2017-01-20)
(本文编辑:李伟)
·指南·共识·标准·
2017新版糖尿病指南五大更新要点
《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近期发表了一篇名为《直达目标-2型糖尿病的管理(2017)》的专家述评,通过综合多个专业学术组织如美国糖尿病协会(ADA )、欧洲糖尿病协会(EASD )、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 )等发布的糖尿病管理指南,总结了五大更新要点,以期更好地规范糖尿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

1.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1)对新诊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推荐进行严格的血糖管理,以使糖化血红蛋白(HbA 1c )<7.0%;(2)对糖尿病病程较长、预期寿命较短、合并严重糖尿病并发症、存在其他合并症及治疗依从性较差的患者,治疗方案应相对简单,以确保安全为重点,避免低糖血症的发生。

2.治疗团队支持(1)糖尿病治疗团队应配备营养师、持证糖尿病教育师,以保证向患者提供专业的饮食和教育支持;(2)医生应定期与患者交流疾病进展情况,避免患者产生挫败心理;(3)糖尿病管理不应仅限于控制血糖,还要密切关注并发症发生风险,对胆固醇、血压等进行全面管理,同时要及时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3.药物治疗(1)制定个性化血糖和HbA 1c 控制目标;(2)将二甲双胍作为初始治疗药物;(3)建议采用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以实现血糖控制目标;(4)避免低糖血症是糖尿病治疗的重点;(5)医生和患者均要充分了解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

4.首选二甲双胍治疗(1)对于HbA 1c >
5.7%患者,应启动糖尿病教育并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建议其每周至少运动150min ,将现有体质量减少3% 5%;(2)对于HbA 1c >
6.5%患者,基于降糖效果、安全性、药物经济学等方面考虑,建议首选二甲双胍治疗并及时调整剂量,以降低药物所致胃肠道反应发生风险;(3)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考虑联用第2种降糖药物,但选择药物时应综合考虑药物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5.联合治疗医生不应等到患者血糖恶化时才联用第2种药物,通过磺脲类药物(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或胰岛素替代治疗纠正胰岛素分泌不足,均能较好地降低血糖,但二者可导致低糖血症及体质量增加风险升高。

(来源:丁香园)
·28·PJCCPVD February 2017,Vol ,25No.2http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