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赏析
《端午的鸭蛋(节选)》 阅读理解及答案详解(2011·四川省广安市中考语文试题)

(2011·四川省广安市)端午的鸭蛋(节选)汪曾祺A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
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C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14.选段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先写了高邮咸鸭蛋,然后写了高邮咸鸭蛋(2分)15.仔细揣摩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2分)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16.选文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什么感情?请结合文段举一例句简要分析。
(4分)17.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_小_处落笔_美_不胜收_端午的鸭蛋_美点赏析

2009·9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端午的鸭蛋》是散文大家汪曾祺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以平凡的审美视角展现了平淡生活中的情趣和诗意,抒发了他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文章以真挚浓郁的情感打动了无数的读者。
教学之余,笔者反复品读,觉得它蕴涵着浓郁的艺术美。
一、从容闲适的选材美只要拥有发现乐趣的慧眼,就能觉出平淡的生活同样有韵味有情致,生活自然也会充满趣味。
“小事情,大态度”,这是作者对待平常生活的一贯态度。
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的鸭蛋中咂摸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文章的魅力所在。
对童年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是人之常情,也是文学中常写常新的主题之一。
作者倾心于“凡人小事”的视角,以小见大,在小小的鸭蛋中倾注了全部的情感。
文章的题目虽然是《端午的鸭蛋》,但开篇却用较多的篇幅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系白索子、做香角子、帖五毒、帖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第二段又用轻松幽默的笔调写了高邮鸭蛋的名声和特点,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结尾由吃鸭蛋联教材研讨是“回清倒影”,意思是绿色的潭水,宁静、透明、清冽,倒映出两岸山色。
②第二次是从下往上看,描写动态的句子是“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意思是泉水冲击山石,泠泠作响,山涧瀑布倒挂而下,飞流激荡空谷;描写静态的句子是“绝多生怪柏”,意思是盘根错节的古柏,立足山崖。
(语文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新课程学习手册》七年级上70页第8题)通过比较很明显地感到这两种说法存在着矛盾之处,孰是孰非呢?本人经过广泛查阅和咨询,终于揭开了它的庐山真面目。
其实,以上两道题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不足之处。
课文下面的注释是:[素湍]白色的急流。
[绿潭]深深的潭水。
[回清]回旋着清波。
[倒影]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把这两句连起来翻译为:在春冬季节,则有白色的急流,深深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原文及赏析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原文及赏析《端午的鸭蛋》是由汪曾祺所写的散文,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原文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八年级语文人教(下)第17课《端午的鸭蛋》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端午的鸭蛋》语言赏析
汪曾祺先生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这些特点在《端午的鸭蛋》中都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请看:
平淡中见情趣
例: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点拨:一颗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如此别具一格,鸭蛋居然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
句中的“蠢”与“秀气”在平淡中有了味道,在平淡中表现出作者观赏鸭蛋时盎然的情趣。
平淡中见深情
例: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点拨:这个句子中的“肃然起敬”用得好。
这个词语一般的用法指对人的尊敬,这里却用来写咸鸭蛋,可见高邮咸蛋的名气之大、味道之好,让异乡人都产生了敬佩之情。
“哦”字用得极好,在口语化的语气中透露出外地人对高邮的了解就是鸭蛋。
整个句子表达出作者的自豪之感。
平淡中见味道
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点拨: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
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读句子时要特别读出“吱”字的味道,让人听了就想流出口水来。
平淡中见幽默
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点拨:此处引用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又运用文言句式“所食鸭蛋多矣”,文(言)白(话)夹杂,使表达幽默诙谐,让人忍俊不禁。
《端午的鸭蛋》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赏析

《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写的回忆性散文,选自《汪曾祺全集》。
文章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高邮端午的种种风俗,最后引出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语言闲适自由,平淡有味,表达出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对故乡高邮鸭蛋的赞美之情。
写作背景:1981年,汪曾祺应高邮县人民政府邀请,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访问。
时值端午节,各种端午风俗引起了作者的回忆。
于是汪曾祺写下了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
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
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戏剧剧本《沙家浜》、《大劈棺》,台湾版作品集《茱萸集》、《寂寞与温暖》,文论集《晚翠文谈》,散文集《蒲桥集》等。
词语注释:1、五毒:说法不一,一说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
2、寄名:旧俗幼童认僧尼为师而不出家,或认他人作义父母以求长寿。
3、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4、雄黄酒: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汉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饮品。
5、硝药:指火药,炸药的一类。
主要用作引燃药或发射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6、苋菜:苋科,苋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7、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8、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9、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10、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11、《随园食单·小菜单》:古代中国烹饪著作。
12、络子:依照所装的物件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
13、大襟:纽扣在一侧的中装的前面部分,通常从左侧到右侧,盖住底襟。
端午的鸭蛋原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端午的鸭蛋原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在端午节时分,你的家乡会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呢?有吃咸鸭蛋这个风俗习惯吗?让我们来一起分享一下作者的这篇端午的咸鸭蛋吧!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端午的鸭蛋》阅读题目及答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端午的鸭蛋》阅读原文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
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C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的鸭蛋》阅读题目14.选段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先写了高邮咸鸭蛋,然后写了高邮咸鸭蛋(2分)15.仔细揣摩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端午的鸭蛋原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端午的鸭蛋原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
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C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14.选段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先写了高邮咸鸭蛋,然后写了高邮咸鸭蛋2分15.仔细揣摩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2分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16.选文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什么感情?请结合文段举一例句简要分析。
4分17.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端午的鸭蛋--赏析

端午的鸭蛋--赏析第一篇:端午的鸭蛋--赏析《端午的鸭蛋》赏析《端午的鸭蛋》既能感受到江苏农村端午节的风土人情,也能体验到汪曾祺语言的显著特色。
首先,我们来感受一下大师笔下的江苏农村的节日风情。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全国各地都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而作者却由端午想到鸭蛋,因为这是作者的故乡——江苏高邮最具特色的事物了。
但是作者并未开篇就写鸭蛋,而是先介绍家乡过端午节的种种风俗习惯,诸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等等,这里既有和其他地方相同的风俗,也有自己家乡所独有的做法。
描写这些无疑是为了引出“端午的鸭蛋”,但我们又不能把这些描写仅仅理解成这个作用,因为写到“端午”,作者的情绪便被调动起来,于是自然会想到儿时故乡的种种做法。
而这些影象,已经深深的留在作者的头脑深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描写理解为作者对儿时怀念的一种体现。
在作者叙述了端午节的种种情形之外,很自然的引出自己家乡的另一个特色,也是全文的正题——端午的鸭蛋。
这种手法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读者对“鸭蛋”已经有了足够的兴趣,实在想了解一下,这“高邮的鸭蛋”到底有哪些奇异之处?作者先是介绍高邮的双黄鸭蛋,让人惊奇不已。
接下来又介绍天下腌蛋以高邮为最。
这里,作者对家乡的自豪感透过文字已经表露无疑。
但到此为止,鸭蛋的特点虽已写出,但似乎和端午二字联系不多,于是作者的思路又回到了儿时的记忆之中,选取了一件颇具当地特色的风俗——挂鸭蛋络子,进行叙写,这段描述透露出的则全是儿时的快乐。
读《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清茶,入口时可能非常的朴素平实,可是回味起来就会发现,它是那样的香甜可口,沁人心脾。
第二篇:端午的鸭蛋《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创意说明:本文可以说是充分体现了汪曾祺散文的特点,平淡而且有味,非常耐读。
但我以为它更适合成人的口味,初中的学生大多爱追逐绚烂,他们哪里懂得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道理!如何引导学生咀嚼出文中真意,品尝到其中滋味?惟有朗读!惟有老师点拨下的多角度反复朗读!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确定朗读基调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味,朗读本文应把握怎样的情感基调?老师点拨:从内容和行文两方面整体感知课文,从语气、语调、语速及朗读时情感几个方面琢磨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的鸭蛋》赏析
《端午的鸭蛋》既能感受到江苏农村端午节的风土人情,也能体验到汪曾祺语言的显著特色。
首先,我们来感受一下大师笔下的江苏农村的节日风情。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全国各地都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而作者却由端午想到鸭蛋,因为这是作者的故乡——江苏高邮最具特色的事物了。
但是作者并未开篇就写鸭蛋,而是先介绍家乡过端午节的种种风俗习惯,诸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等等,这里既有和其他地方相同的风俗,也有自己家乡所独有的做法。
描写这些无疑是为了引出“端午的鸭蛋”,但我们又不能把这些描写仅仅理解成这个作用,因为写到“端午”,作者的情绪便被调动起来,于是自然会想到儿时故乡的种种做法。
而这些影象,已经深深的留在作者的头脑深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描写理解为作者对儿时怀念的一种体现。
在作者叙述了端午节的种种情形之外,很自然的引出自己家乡的另一个特色,也是全文的正题——端午的鸭蛋。
这种手法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读者对“鸭蛋”已经有了足够的兴趣,实在想了解一下,这“高邮的鸭蛋”到底有哪些奇异之处?作者先是介绍高邮的双黄鸭蛋,让人惊奇不已。
接下来又介绍天下腌蛋以高邮为最。
这里,作者对家乡的自豪感透过文字已经表露无疑。
但到此为止,鸭蛋的特点虽已写出,但似乎和端午二字联系不多,于是作者的思路又回到了儿时的记忆之中,选取了一件颇具当地特色的风俗——挂鸭蛋络子,进行叙写,这段描述透露出的则全是儿时的快乐。
读《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清茶,入口时可能非常的朴素平实,可是回味起来就会发现,它是那样的香甜可口,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