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关于“人”的意识的探析
沉思与自省的艺术:《哈姆雷特》

沉思与自省的艺术:《哈姆雷特》1. 简介《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为经典和复杂的作品之一,以丹麦国王哈姆雷特的故事为背景。
这部戏剧探索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冲突、痛苦和无法摆脱的存在主义困境。
本文将会探讨该戏剧中展现出的沉思与自省的艺术。
2. 沉思与反省的主题2.1 家庭关系《哈姆雷特》中,家庭关系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沉思与反省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哈姆雷特对父亲英勇坚定形象的怀念和对母亲再婚所带来的伤害感,使他不得不面对自己内心深处对家庭和亲情所产生的困惑和懊悔。
2.2 自我认知与真相追寻在整个剧情中,哈姆雷特通过不断进行沉思和反省,试图理解自己以及他所身处的世界。
他拒绝轻率地接受简单的答案,而是追求真相和自我认知的深度。
这种对内外世界进行反思的能力使得哈姆雷特成为观者和行动者之间的桥梁。
2.3 复仇与道德困境复仇是《哈姆雷特》中一个重要且复杂的主题。
哈姆雷特面临着复仇与道德之间的冲突,他必须在保持正义和道德观念的同时,考虑自己及其亲人的利益。
这个主题引发了他对人类行为的深入思考,并对他自身产生了巨大影响。
3. 文学技巧:独白、矛盾与隐喻3.1 独白莎士比亚运用了大量的独白来展现角色内心的沉思与反省。
通过让角色直接向观众展示其内心情感和思绪,剧作家成功地传达了角色情感表达和内心斗争等复杂情感。
3.2 矛盾性《哈姆雷特》中充满着矛盾和冲突。
这些矛盾性不仅体现在人物关系中,也贯穿于剧情的走向和角色的内心世界。
矛盾性是人生的一部分,也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复杂性。
3.3 隐喻与象征莎士比亚善于使用隐喻和象征来丰富剧作。
通过使用具有深层意义的语言和形象,他使观众更深入地反思戏剧中所探讨的主题以及其中隐藏的哲学思考。
4. 结论《哈姆雷特》展现了沉思与自省的艺术。
通过角色之间复杂而纠结的关系、对真相追寻的渴望以及充满矛盾与冲突的人生现实,这部戏剧引导着观众去思考人类内心世界的秘密和谜团。
莎士比亚巧妙地使用文学技巧,并通过独白、矛盾性和隐喻等手法,深化了沉思与自省主题的呈现。
悲剧与人生观: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哈姆雷特》的哲学意义

悲剧与人生观: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哈姆雷特》的哲学意义导言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入探讨的主题而闻名于世。
其中,《哈姆雷特》无疑是他最具代表性和深度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探讨《哈姆雷特》所体现的悲剧与人生观,分析其哲学意义。
1. 悲剧与悲剧主题1.1 悲剧定义悲剧是一种戏剧形式,通常描绘了一个英雄或主角在不可避免的命运面前产生懊悔、失败和死亡等极端情感体验的故事。
它通过展示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困境和道德抉择来引发观众对人性、命运和道德价值观的思考。
1.2 悲剧主题《哈姆雷特》作为一部典型的悲剧,探讨了诸多重要的主题: - 个体与社会:哈姆雷特在家庭、王室和世俗规则等多重层面中感受到了压迫和束缚,其个体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冲突成为戏剧的核心。
- 自省与行动:哈姆雷特不断挣扎于思考与行动之间的两难境地,他对自己、父亲和王权的质疑成为剧中引人深思的内容。
- 死亡与存在:哈姆雷特对死亡的反思以及如何在有限生命中找到意义与价值是该剧关注的重要主题。
2. 《哈姆雷特》中的哲学意义2.1 存在主义观点《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悖论丛生、道德帷幕混沌、人性曲折复杂的戏剧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
作为主角,哈姆雷特一方面认识到人生无法逃避困境和死亡之必然,同时又不断追寻真理和个体自由。
这种持续觉醒和自我怀疑使得哈姆雷特尝试找到存在下意义,并表达了莎士比亚对人类无尽追求和困惑的哲学关怀。
2.2 道德黑暗与伦理抉择《哈姆雷特》中涉及的道德问题常围绕着人性的黑暗面展开。
例如,克劳狄斯和杰拉尔多在图谋构陷哈姆雷特的过程中展现了嫉妒、背叛和虚伪等负面品质。
与此同时,观众也目睹到哈姆雷特自己对待复仇和正义所做出的伦理抉择。
这些道德困境引发了对个体良知、行为准则以及社会规范的思索。
2.3 梦幻与真实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运用了梦幻与真实之间反复变幻的手法。
通过幽灵出现、演员表演戏剧以揭示真相等方式,莎士比亚探讨了真实和虚伪之间的界限模糊性,并追问世界本身是否就是一场梦境。
《哈姆雷特》中的个体意识与社会道德

哈姆雷特中的个体意识与社会道德摘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故事主要探讨了个体意识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与交互。
本文将重点分析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内心的挣扎以及他对社会道德准则的思考和质疑。
1. 引言《哈姆雷特》作为一部经典的悲剧,深入探讨了个体意识与社会道德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剧中,哈姆雷特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对权力、义务、忠诚等价值观念的反思。
2. 哈姆雷特的个体意识2.1 内心挣扎哈姆雷特经历了父亲被谋杀、母亲再婚并迅速遗忘父亲等一系列打击,导致他陷入自我怀疑和悲伤中。
他对真实性、虚假性以及生命意义产生了深刻思考。
这些内心挣扎使他开始质问并评判周围世界的道德准则。
2.2 孤独与孤立感哈姆雷特的个体意识使他在人群中感到孤独和孤立。
他对于真相的执着让他无法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经历和情感,进一步加深了他与社会之间的隔离。
3. 哈姆雷特对社会道德的思考与质疑3.1 现实政治权力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在剧中,哈姆雷特身处一个腐败和虚伪的政治环境中。
他对光天化日下的谋杀、不公正以及权力滥用等现象提出质疑,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
3.2 忠诚、尊重和道义观念的重要性哈姆雷特对父亲被谋杀一事耿耿于怀,这激发了他对忠诚、尊重和道义观念的思索。
他反复辩论自己是否应该执行报仇,因为报仇可能会违背社会规则和伦理准则。
4. 哈姆雷特面临的道德困境4.1 执行正义还是顺从社会哈姆雷特面临着执行正义与顺从社会道德两者之间的选择。
他既想报仇复仇,又担心这样做违背了伦理和道德准则。
4.2 决定自己的命运还是接受命运的安排哈姆雷特在剧中尝试控制自己的命运,但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他考虑到个体意识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最终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5. 结论《哈姆雷特》通过描绘主人公哈姆雷特内心挣扎和对社会道德准则的思考,呈现了个体意识与社会道德之间的紧张关系。
该剧引发了观众对真实性、权力滥用以及人类本性等重要议题的思考,并提醒我们重新审视个体在面对社会规范时所产生的试疼思想和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哈姆雷特》对人性的探讨

《哈姆雷特》对人性的探讨《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之一,该剧围绕主人公哈姆雷特展开,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类行为的多重层面。
通过对人性的揭示,莎士比亚使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以及道德伦理的困境。
本文将从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阐述《哈姆雷特》对人性的探讨。
一、个体层面《哈姆雷特》通过哈姆雷特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深入揭示了人性的矛盾与复杂性。
哈姆雷特因为父亲的死去而沉浸在内心的痛苦中,在复仇的任务中,他陷入了选择与犹豫的困境之中。
他思考自己的存在,质疑生命的意义以及死亡的真相,这反映了人性探索的常见主题。
哈姆雷特的内心矛盾和挣扎,使读者深入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类情感的不可预测性。
二、社会层面《哈姆雷特》还通过剧中角色之间的互动,呈现了社会中人性的各种表现。
例如,克劳迪斯作为反面形象,代表了道德沦丧和权力欲望的黑暗一面。
他为了个人的私利,不惜欺骗和背叛他人,将社会推向混乱。
与之相对的,哈姆雷特父亲的幽灵则代表了正义与真相的力量。
这些角色的对比与冲突,揭示了社会中人性善恶两面性的复杂性。
三、人性困境与道德伦理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探讨了人性困境与道德伦理的问题。
哈姆雷特在复仇的过程中,内心受到了道德伦理的挑战。
他面临着是否应该杀死克劳迪斯的艰难选择。
通过哈姆雷特的思辨和内心的矛盾,莎士比亚引发了关于正义、道德和复仇的深入思考。
这也引发了读者对道德、良知和自我认同的思考,从而揭示了人类面对复杂的道德选择时所面临的困境。
四、人性的阴暗面与悔恨《哈姆雷特》中,人性的阴暗面得到了充分的揭示。
哈姆雷特充满了怨恨和悔恨,他对自己未能及时行动感到内疚。
这种内心的痛苦和自责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一部分。
莎士比亚通过描绘哈姆雷特的悔恨,使读者意识到人性中的弱点和错误,并激发了对自我改变和反思的欲望。
结论综上所述,《哈姆雷特》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复杂性的作品,它通过哈姆雷特的形象、角色之间的互动以及道德伦理的讨论,全面地探索了人性的多面性。
《哈姆雷特》中体现出的人本主义思想见解

《哈姆雷特》中体现出的人本主义思想见解创作背景十六、十七世纪之交,英国正处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是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
当时的英国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哈姆雷特》正是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也被喻作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莎士比亚创作此书,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反映了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同时,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此剧作也大力的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
本文当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的尤为明显,所以,我将通过分析哈姆雷特人文主义思想的启蒙、动摇、摧残及重塑四个过程来谈谈我对《哈姆雷特》当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主义的个人见解。
哈姆雷特人文主义思想的启蒙哈姆雷特是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受人尊敬且在德国人文主义中心威登堡大学接受良好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无忧无虑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为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
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理想,对爱情、友谊和人生都抱有美好乐观的信念,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丑陋面,他相信生活的真善美并且向往这种生活。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哈姆雷特里最经典的一句台词:“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优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从哈姆雷特所说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真切的看出哈姆雷特非常注重人本主义思想,他肯定人的力量,他相信人是万物的造物主,他有着无穷的智慧造福,人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价值。
这是哈姆雷特人文主义的启蒙时期,是在接受教育时人文思想醒悟的时期。
哈姆雷特人文主义思想的动摇从小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哈姆雷特一直向往着真善美的生活,但正当此时,剧情发生了重大的变故。
哈姆雷特的父亲国王突然暴毙,赶回国家奔丧的哈姆雷特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迪斯掌控国王大权,以及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与叔父克劳迪斯等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
哈姆雷特关于“人”的意识探析

一
6 一 O
2 年 月 Ⅲ
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书写句 子没有 标点符 号 , 其是 问句 。 经 过小学 三年 尤 的练 习 , 人初 中以后 这些 习惯 就很 难 改变 。很 多学 升 生 这样 的习惯会 一直伴 随下 去 。
三、 英语学 习 习惯 的影响 小学英 语 的学 习 内容 多 以听说 为 主 , 些 句子 几 一
乎所有 的学生都能脱 口而出。 比如 Whtsor a e a’yu m ? n
一
、
人文主 义与哈姆 雷特
着, 甚至想到了死 , 但是坚强的意志和勇于面对未知 的本性让他在经过一度的颓废后变得豁达。 然而这种 豁达只是一种以嘲弄 、戏谑的方式看待一切的世界 观, 并不是一种超脱后 的豁然开朗 , 因此他还是痛苦 的。 他身边的世界在他看来是可笑 的、 疯狂的。 哈姆雷 特还 有着 自己的想 法和 追求 , 他不 停地 追 随着 心 中的 信念 , 无论对错。 这份对 自己的肯定 , 对生命的尊重令 人 动容 。 对于犹豫 ,一般都视之为哈姆雷特的典型个性 , 哈姆雷特也几乎成为了犹豫 的代名词。 但笔者认为决 定 哈 姆 雷特 犹 豫 的 主要 原 因 正是 他 对 自己 内心 的重 视所 致 。在剧 中 , 哈姆 雷特 为父 复仇 的愿 望 可 以说是 强烈到了他难 以忍受其他杂念存在的地步 , 在听了鬼 魂 的话 、 发过誓之后 , 并没有直接复仇 , 只是成为一个 情痴 、 思考者。他的“ 是生存还是毁灭( 0 e r ot T to b o n b )的问题所包含的其实是一种价值观 , e” 是他人本思 想的凝结。 这种思考远远超 出了复仇本身。对哈姆雷 特来说 , 这种生死体验较之复仇之类 的行为 , 具有着 价值 选择 上 的优 先性 。 而这 种体验 正是 对 “ ” 人 的深入 思考。哈姆雷特所说的“ 顾虑使我们成了懦夫 ” 顾 的“ 虑” 并不是对复仇后果 的顾虑 , 而是对 自己生命价值 并 未 得 到最 终确认 的顾 虑 。在 哈姆 雷特 的思 考 中 , 复 不 复 仇从来 都 没有 成为 一个 问题 , 的复 仇 态度是 明 他 确而坚定的。但在价值 尚未确认之前 , 哈姆雷特是不 会 贸然 行动 的 。 这一 点从 哈对 克劳狄 斯 的忏悔后 的反 应 同样 可 以看 出 。他 不愿 意在 克 劳狄斯 “ 正把灵 魂 洗 涤 清静 ” 时候报仇 , 因就在 于他 的价值偏 爱上 。 的 原 哈 姆雷特没有把复仇视为纯粹 的杀人 , 而是把它看作 了 实现 内心 价值追求 的过程 。哈姆 雷特 的复仇 要否定 的 不是克劳狄斯本人 , 而是克劳狄斯身上的罪恶。这同 民主法的精神——否定罪恶 、肯定人本身不谋而合。 在 面对 杀 与不 杀 的 问题 时 , 烈 的价 值 ( 强 下转第 2 4页)
信仰与疑惑:《哈姆雷特》的哲学思考

信仰与疑惑:《哈姆雷特》的哲学思考亲爱的读者,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是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哈姆雷特》中所蕴含的哲学思考。
这部作品是一部经典的悲剧,以其深刻的人物形象、复杂的情节和令人难以忘怀的哲学思考而闻名于世。
《哈姆雷特》围绕着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发展起来。
哈姆雷特作为主角,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信仰和疑惑。
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角色,他的忠诚、犹豫、怀疑和追问在整个戏剧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首先,我们要探讨的是信仰。
在《哈姆雷特》中,信仰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哈姆雷特对他的父亲、国家和道德观念有着坚定的信仰。
然而,当他发现他的父亲被谋杀,国家被腐败侵蚀,以及伦理道德的崩溃时,他的信仰开始动摇。
这种动摇引发了哈姆雷特对自己存在的疑问。
他开始质疑他的信仰是否合理,是否有意义。
他的哲学思考推动着他追问生命、死亡、道德和国家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接着,我们要讨论的是疑惑。
哈姆雷特的疑惑被视为他人生哲学的核心。
他对父亲的死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开始怀疑国王克劳狄斯的忠诚和麦克白思的纯洁。
这种怀疑使得哈姆雷特更加困惑不解。
他陷入了一个思维的迷宫中,他开始对现实世界的真相产生了疑问。
这种疑惑在他内心中不断膨胀,最终导致了他精神的崩溃。
然而,正是哈姆雷特的哲学思考,使得《哈姆雷特》成为一部深具艺术价值的戏剧作品。
通过对信仰和疑惑的探索,莎士比亚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人物形象。
哈姆雷特的思考也引发了观众们的思考。
观众们被迫思考生命和死亡的意义,道德的界限以及对真相的追求。
这些哲学思考使得《哈姆雷特》超越了戏剧本身,成为了一个持久而深刻的作品。
总结起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的戏剧。
通过探讨信仰与疑惑,莎士比亚展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复杂性和挣扎。
这部作品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它的哲学思考赋予了戏剧以更深的内涵,也让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和真相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结束之前,让我们回想一下哈姆雷特的一句经典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之一,也是一部有着深远影响的作品。
莎士比亚在这部戏剧中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哈姆雷特》强调人类主观意识。
莎士比亚穿插其中的人物角色,总结出各种复杂的人性,反映出人类内心深处不朽的情感动机。
另外,莎士比亚对哈姆雷特象征性的处理,也体现了他对人类自我意义深刻的信念。
莎士比亚对哈姆雷特做出如此多处理,可以从中看出他对人类主观意识一如既往的承认,他认为人们拥有独特的思想和个性,需要尊重。
此外,《哈姆雷特》还具有重要的不平等思想。
莎士比亚在同一个世界中反复出现社会内部差距,将不同阶层、阶级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因素进行对比,并从人类艰难、痛苦的视角调整这种差距。
同时,他也向读者发出了关于尊重个性、拥抱多样性的呼吁。
最后,《哈姆雷特》表达的人性坚韧意志的形象,也启示了人们不要放弃梦想,坚持自我、保持毅力意志。
莎士比亚把自己的情感和人文主义思想植入了戏剧中,使读者越来越感受到人类脆弱,却又带有极强的斗争力。
总之,《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充满人文主义思想的戏剧,也被誉为巴洛克文艺复兴期文学作品代表作之一。
它引导人们追求真理、尊重多样性、拥抱变化,用文学创作论证了人类不可屈服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
因此,《哈姆雷特》更是代表着莎士比亚不仅是文学大师,也是人文主义思想家的见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雷特关于“人”的意识的探析
作者:门薇薇
来源:《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10年第09期
摘要:《哈姆雷特》内容丰富,线索复杂。
本文探讨的是在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莎士比亚透过哈姆雷特所反映出的关于“人”的思考:渴望完美健全的生命;用彻底怀疑的眼光看待已知与未知的一切;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勇敢追求内心的渴望。
关键词:哈姆雷特;人文主义;感情基础;内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0.09.017
文章编号:1672-0407(2010)09-038-02收稿日期:2010-08-21
一、人文主义与哈姆雷特
人文主义理想信念的根本在于“人”!纯洁优美,勇敢坚强,兼具热情和理智,拥有平等和尊严。
但在残酷的现实中,人性是那么邪恶,那么脆弱,那么孤独,那么……“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但忧郁的哈姆雷特毕竟没有丧失人文主义对“人”这个“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信念,而且为这个永恒的信念献出了生命。
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
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世界倏然改观:哈姆雷特的父亲突然亡故,叔父克劳狄斯登王位;父母亲的爱情理想又被改嫁的母亲所玷污;老臣新贵们向新王献媚邀宠,使其感受到世态的炎凉。
仅仅这些生活的不幸、人世的苦难就已经使哈姆雷特深深地陷入悲凉、忧郁中,谁知还有更加残酷的谋杀阴谋,使哈姆雷特的信念受到致命一击,巨大的震惊和愤怒,使忧郁的王子从个人的痛苦转到了更加深广的范围。
人必须在自然欲望与社会道德、原欲与理性、出世与入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正确把握才有可能很好地生存。
正如哈姆雷特,在他身上世俗人本意识和宗教人本意识融合得十
分明显。
作为王子的他并不热衷于享乐,他乐于学习,乐于参加高尚健康的活动。
他接受的教育、思想都是传统的最“优良”的,但是他内心中潜在着一种反传统的思想,并不是因为年轻气盛而盲目的叛逆,他反传统因为他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广博的非传统教育的知识以及强烈的自醒
意识。
他看到了现实、社会的腐朽与荒唐之处,更了解了人生之辛苦大于欢乐,上天之不公,但是他对此无能为力,有心改变却无力回天,因而,他沮丧、彷徨、委靡着,甚至想到了死,但是坚强的
意志和勇于面对未知的本性让他在经过一度的颓废后变得豁达。
然而这种豁达只是一种以嘲弄、戏谑的方式看待一切的世界观,并不是一种超脱后的豁然开朗,因此他还是痛苦的。
他身边
的世界在他看来是可笑的、疯狂的。
哈姆雷特还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他不停地追随着心中的信念,无论对错。
这份对自己的肯定,对生命的尊重令人动容。
对于犹豫,一般都视之为哈姆雷特的典型个性,哈姆雷特也几乎成为了犹豫的代名词。
但笔者认为决定哈姆雷特犹豫的主要原因正是他对自己内心的重视所致。
在剧中,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愿望可以说是强烈到了他难以忍受其他杂念存在的地步,在听了鬼魂的话、发过誓之后,他并没有直接复仇,只是成为一个情痴、思考者。
他的“是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所包含的其实是一种价值观,是他人本思想的凝结。
这种思考远远超出了复仇本身。
对哈姆雷特来说,这种生死体验较之复仇之类的行为,具有着价值选择上的优先性。
而这种体验正是对“人”的深入思考。
哈姆雷特所说的“顾虑使我们成了懦夫”的“顾虑”并不是对复仇后果的顾虑,而是对自己生命价值并未得到最终确认的顾虑。
在哈姆雷特的思考中,复不复仇从来都没有成为一个问题,他的复仇态度是明确而坚定的。
但在价值尚未确认之前,哈姆雷特是不会贸然行动的。
这一点从哈姆雷特对克劳狄斯的忏悔后的反应同样可以看出。
他不愿意在克劳狄斯“正把灵魂洗涤清静”的时候报仇,原因就在于他的价值偏爱上。
哈姆雷特没有把复仇视为纯粹的杀人,而是把它看做了实现内心价值追求的过程。
哈姆雷特的复仇要否定的不是克劳狄斯本人,而是克劳狄斯身上的罪恶。
这同民主法的精神——否定罪恶、肯定人本身不谋而合。
在面对杀与不杀的问题时,强烈的价值感驱使哈姆雷特将克劳狄斯的肉身与其弑兄、乱伦、篡位的罪孽本身加以了区别和剥离,而正在忏悔之中的克劳狄斯在哈姆雷特看来并没有负载着罪,他举起的复仇之剑便不得不暂时收了起来。
正是其心性气质中的价值优先原则和他对自己父王的爱、对正义的执著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哈姆雷特陷入了犹豫之中。
二、哈姆雷特的性格
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我们看到哈姆雷特不仅是一位感情丰富的忧郁王子,同时也是一位聪明睿智的理性的年轻人。
为了不引起克劳狄斯对他的戒心,他通过装疯卖傻来以求自保。
同时他也深知,不仅他个人的安全在以后的复仇过程中将受到威胁,而且那些平时在日常生活中与他关系密切的人也可能因之受到牵连。
此时,他想到可能受牵连的第一个人就是他心爱的恋人奥菲莉娅,为了复仇,为了他心爱的恋人,他不得不违心地去做一些“伤害”奥菲莉娅的事情,因为他必须在形式上断绝与奥菲莉娅的来往,唯此才能保证他的奥菲莉娅不受连累。
而从他写给奥菲莉娅的那些情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他对奥菲莉娅的感情之深。
哈姆雷特是一个理性而睿智的人,问题在于他此时明明已经知道克劳狄斯的阴谋但为什么还要重返国内呢。
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当时的国内环境对他来说都已是十分的不利,此时回国非但报不了父仇,更有可能连自己的性命都难保,若单纯地从复仇的角度出发,他完全可以选择暂时性的流亡海外,积蓄力量一图他日东山再起,没有理由去冒这种生命危险。
这一点显然是与人物性格互相矛盾的。
况且,在这之前他也有过绝好的复仇良机(在他看到克劳狄斯在祈祷时),
但他却放弃了。
若将其回国的动力简单地看成只是为了复仇,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显得有点苍白无力。
那么,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神奇力量促使他在当时那种险恶的环境下还毅然地选择回国呢?回国之后马上发生了他在奥菲莉娅墓前的那一幕,这一情节十分重要。
通过与掘墓工人的对话,他对复仇的意义产生了空前的怀疑,而在他知道墓的主人就是他心爱的奥菲莉娅的时候,哈姆雷特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在选择接受雷欧提斯的挑战时,他对霍拉旭说过一句话——“我的心很烦乱”,而在霍拉旭看来他冒然接受挑战也显得过于草率。
这里存在着一个疑问,即“当时的哈姆莱特为什么会说出那样一句话而又做出如此草率的行为呢?”对此,笔者认为合理的解释就是在奥菲莉娅死后哈姆雷特对自己的生命已经感到无所谓了,他对这个世俗的世界已经再没有任何留恋了。
而在不利的情况下选择回国,其主要精神动力之一也是他对奥菲莉娅的爱情。
虽然这份爱情笼罩在复仇的阴影下,但也是哈姆雷特人生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Chen Jia.英文作品选读[M].北京:商务出版社, 2003.
[2] Fleischmann , Wolfgang Bernard , Encyclopedia of World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 1982 : 986 New york : Frederick Unger Co.
[3] 李公昭. 新编英国文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
[4] 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万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 朱维之. 外国文学简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2.
(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