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朗诵指导说课讲解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说课稿(15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15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再别康桥说课稿(1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再别康桥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第三课《再别康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这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我准备只花一个课时的时间来教学这首诗。

但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

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这三个方面分析诗歌的“美”。

(2)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两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三)重点难点1.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

2.难点:从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来感知“三美”。

“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

音乐美强调音节,绘画美讲求辞藻,建筑美则要求节和句的匀称,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第一篇:再别康桥说课稿《再别康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给大家阐释一下我的教学思路。

一、说教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单元话题是“徜徉诗歌的海洋”,《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这首诗语言清新,意境优美,集中体现了新格律诗“三美”主张。

学习本文,能够培养学生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依恋之情,它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为我们展示了梦幻一般纯、静、美的意境;它又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余音袅袅。

这首诗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情感上,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会给学生带来无上的美的享受。

《再别康桥》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

诗人徐志摩曾说:康桥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

康桥那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河水,两岸四季长青的绿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桥的两端的棵棵垂柳,庄严秀丽的各学院的建筑群……可以说,康桥的灵性,滋润出徐志摩这样一位充满灵性的诗人。

二、学情分析本文所针对的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对于诗歌只是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

如何在学生和诗歌中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抽象的诗歌变得具体可感呢?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教学,创设意境,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唤起学生比较真实感受。

三、教学目标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结合本首诗的思想内容,我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依依惜别之情。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的语言,挖掘意象的内涵,感受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四、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再别康桥朗诵技巧教学(通用12篇)

再别康桥朗诵技巧教学(通用12篇)

再别康桥朗诵技巧教学再别康桥朗诵技巧教学(通用12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朗诵技巧教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再别康桥朗诵技巧教学篇1【教学目标】1、通过以读出韵律、情境、感情为步骤的递进式美读,理解全词大意,提升诗词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创作韵律图,依照韵律图反复朗读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获得审美感受。

3、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握作者创设的情境,体会其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趣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1、通过读出韵律、情境、感情的三步美读,进行审美体验,进而理解全诗,获得一种审美感受。

2、在美读中把握意象的内涵,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学生通过想象进入情境,通过情境描绘与渲染,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朗读法(以读代讲):按照美读的步骤,层层递进,以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代替教师的理解分析。

想象、联想法: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获得审美感受。

情感渗透法:通过美读,将文本和学生自己的实践、情感体验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学生合唱李叔同的《送别》离别是个永恒的主题,从古至今,在“长亭外,古道边”流传着多少离别的凄美故事。

这节课我们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来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别样离情。

(板书课题)二、展示目标1、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

2、揣摩诗中的意象,体会诗的意境。

3、诵读诗歌,体会诗人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引出“美读”:从朗读效果上,引导学生至“美读”,即美美地读,把诗歌读美。

(板书:美读)三、听读诗歌,确定基调先请同学们听读诗歌,听完后说说这首诗歌给大家的第一感受是什么,怎么读?明确:唯美——景美、诗美、情美感情:惆怅、惜别语调:舒缓、低沉节奏:轻柔、和谐四、诵读体味,指导朗读(一)一轮诵读,因声求气1、全班齐读,师作评价,指导朗读方法。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再别康桥》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首优美的诗歌作品,也是新课标语文必修二的内容,全文通过诗人借康桥之名,表达了作者对过往人事的怀念和未来憧憬,具有深刻的情感和哲理内涵。

本文就是以此为主题,对《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理论分析及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和分享。

二、课程内容1. 诗歌解读题材是诗歌的灵魂,要理解一首诗的意义,首先需要明确它所表达的主题和内容。

《再别康桥》是一首抒情诗,描写了离别的痛苦和人生的意义等主题,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哲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未来事业和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探究个人命运和社会意义等问题。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逝去爱情的痛惜,反映出人类对爱和生命的感受。

2. 艺术风格1.创作理念:诗人徐志摩以康河作为写作背景,通过寄托自己离别的哀思和对未来的向往,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2.艺术手法:诗歌中采用了对偶和反复的手法,增强了整篇诗歌的抒情感和情感张力。

3.语言特色:诗歌语言优美流畅,意象深刻,语言表达充满诗意,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3. 教学策略1.加强诗歌鉴赏:通过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康桥和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感受康桥之美,认识康桥的历史文化背景,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2.开展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发言,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和情感内涵,提高学生诗歌分析和表达能力。

3.进行诗歌创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康桥和诗歌的学习和理解,自主创作一首新诗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总结本课程主要针对《再别康桥》这一优美的诗歌,通过对诗歌的鉴赏、分析和创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和欣赏诗歌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体验和文化素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

同时,也鼓励学生更多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积极探究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等问题,为自己的人生发展提供更多的精神营养。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4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4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4篇)《再别康桥》篇1以下是关于诗歌《再别康桥》说课稿,仅供参考!《再别康桥》说课稿一、说教材《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说方法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第一,以诵读为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

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

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再别康桥》说课稿篇2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一位诗坛奇才,他悄悄地来,又悄悄的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却写下了许多华美的诗篇“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去感受他那独特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作者)二、简介作者的康桥情结康桥就是今天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以一名特别生的身份在这里就读,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重点:体会诗的意境美 (板书)(用课件展示作者照片及简介)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正字正音,初步感知课文2. 读学案上字词,落实基础知识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四、深入理解1、感受音韵美学生听一遍课文朗读,学生模仿读一遍,引导学生走近课文点学生姓名起来朗读,师生共同纠正,更好地把握其情感节奏感受诗歌排列的工整、叠词的运用、每一诗节的押韵(如第一诗节“来、彩”,我们写诗时也可以用)等2、体会情感美学生朗读第一诗节,重点在”来”字,体会那种再次来到母校,故地重游的淡淡喜悦之情教师再读一遍,进一步体会作者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又无声息的荡去,生怕打扰康桥的静谧,体现出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最后一小节处理同上 ,重点在”走”字,体会那种即将离别的淡淡的惆怅与失落最后诗节与首节回环对应,诗意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的深挚情感3.分析意象美教师以第二诗节为例,进行分析 (板书:金柳)“金柳”的意象,“金”字写出了夕阳的灿烂,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在传统诗歌中就有折柳送别习俗,“柳”与“留”谐音,这是对传统的继承;新娘的比喻新奇,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这种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眷恋的感情“金柳”就是一个意象意象是包含了作者主观情谊的客观事物比如余光中的《乡愁》,运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出对大陆的思念与眷恋之情写诗歌就是用形象表达思想,不是空洞的喊我们在写诗歌时就要借某些意象来表达情感由学生自读26诗节,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诗节、句子,甚至一个字,先读品味再自己分析,写在学案二(3)题后面,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推选一名同学总结发言比如:“青荇”的招摇得意,自己愿变成一片水草永远融入这美好的大自然.体现出作者对这里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等等.彩虹似的梦,充满了昂扬的基调,梦是美丽的,也是虚幻的,但有梦不觉夜长在拜伦潭到底有什么样的梦呢?比如邂逅才女林徽因的爱情之梦,学习西方强大祖国的梦,是作者情不自禁要唱起歌来.夏虫沉默,反衬静默的情景4、播放歌曲《再别康桥》,由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想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意象美5、向学生推荐徐志摩诗集,激发学生读更多的诗五、拓展延伸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朗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及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力求读出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六、作业:用自己喜欢的意象,写一首小诗七、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重点:感受诗歌的意象美金柳新娘《再别康桥》说课稿篇3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一位诗坛奇才,他悄悄地来,又悄悄的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却写下了许多华美的诗篇“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去感受他那独特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作者)二、简介作者的康桥情结康桥就是今天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以一名特别生的身份在这里就读,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重点:体会诗的意境美 (板书)(用课件展示作者照片及简介)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正字正音,初步感知课文2. 读学案上字词,落实基础知识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四、深入理解1、感受音韵美学生听一遍课文朗读,学生模仿读一遍,引导学生走近课文点学生姓名起来朗读,师生共同纠正,更好地把握其情感节奏感受诗歌排列的工整、叠词的运用、每一诗节的押韵(如第一诗节“来、彩”,我们写诗时也可以用)等2、体会情感美学生朗读第一诗节,重点在”来”字,体会那种再次来到母校,故地重游的淡淡喜悦之情教师再读一遍,进一步体会作者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又无声息的荡去,生怕打扰康桥的静谧,体现出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最后一小节处理同上 ,重点在”走”字,体会那种即将离别的淡淡的惆怅与失落最后诗节与首节回环对应,诗意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的深挚情感3.分析意象美教师以第二诗节为例,进行分析 (板书:金柳)“金柳”的意象,“金”字写出了夕阳的灿烂,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在传统诗歌中就有折柳送别习俗,“柳”与“留”谐音,这是对传统的继承;新娘的比喻新奇,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这种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眷恋的感情“金柳”就是一个意象意象是包含了作者主观情谊的客观事物比如余光中的《乡愁》,运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出对大陆的思念与眷恋之情写诗歌就是用形象表达思想,不是空洞的喊口号我们在写诗歌时就要借某些意象来表达情感由学生自读26诗节,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诗节、句子,甚至一个字,先读品味再自己分析,写在学案二(3)题后面,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推选一名同学总结发言比如:“青荇”的招摇得意,自己愿变成一片水草永远融入这美好的大自然.体现出作者对这里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等等.彩虹似的梦,充满了昂扬的基调,梦是美丽的,也是虚幻的,但有梦不觉夜长在拜伦潭到底有什么样的梦呢?比如邂逅才女林徽因的爱情之梦,学习西方强大祖国的梦,是作者情不自禁要唱起歌来.夏虫沉默,反衬静默的情景4、播放歌曲《再别康桥》,由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想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意象美5、向学生推荐徐志摩诗集,激发学生读更多的诗五、拓展延伸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朗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及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力求读出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六、作业:用自己喜欢的意象,写一首小诗七、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重点:感受诗歌的意象美金柳新娘《再别康桥》说课稿篇4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朗诵指导教案

再别康桥朗诵指导教案

再别康桥朗诵指导教案导语:时间能够证明爱情,也能够把爱推翻。

没有一种悲伤是不能被时间减轻的。

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再别康桥朗诵指导教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再别康桥朗诵指导教案1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一、导标明学(见上)二、导入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

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

形近字讲解一下)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再别康桥》朗读指导

《再别康桥》朗读指导

《再别康桥》朗读指导《再别康桥》朗读指导节奏:轻柔,和谐语调:舒缓,低沉感情:惆怅,惜别重读:【】轻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做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补充: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 /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注:/表示时间停顿较短;∥表示时间停顿略长;⌒表示语气延长;~表示颤音;△表示末尾一字是韵脚;_表示是重音,其中有语法重音、强调重音、感情重音,不再一一标出。

诵读技巧点拨:康桥,即著名的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作者曾留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作者把自己的复杂情感熔铸到景色描绘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了优美的意境,在语言中亦具有抑扬顿挫、委婉悦耳的音乐美。

《再别康桥》逐节讲析

《再别康桥》逐节讲析

《再别康桥》逐节讲析(2)《再别康桥》逐节讲析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第一,以诵读为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

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

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1、导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2、分步实施第一步: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第二步:诗歌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背诵。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

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

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分小组讨论交流)。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用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

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

老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女)再别康桥(朗诵) (平淡、正常的语音、语速读,较长停顿后再读第一节)
徐志摩
(男)轻轻的/
(
女)我
/
(男)那/河畔的金柳,是/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女)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诵读速度逐渐加快 (男)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
/做一条水草! 语调持续提高 (女)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男)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语速要慢
(女)寻梦?撑/ (合)满载../.一船../. (男)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由梦幻回到现实,要离别了,情绪低落。

语速要慢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语音要低
诵读处理与第一节相同,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男)悄悄的 我走了 正如我 (男)我//
(注: / 短暂停顿 语气相连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