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案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隧道监控量测方案隧道监控是指通过对隧道结构及其周围环境的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隧道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
目前,全球各地的隧道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隧道监控已经成为保障隧道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隧道监控量测的方案。
1.隧道监控量测参数隧道监控量测参数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位移:隧道位移监测主要针对隧道内部和周围岩体的位移进行监测,以及隧道结构中的任何变形。
主要的监测参数包括滞后变形、收敛变形和开挖变形等。
(2)压力:隧道压力监测是指测量隧道内部和周围岩体以及隧道结构的压力。
主要监测参数包括隧道围岩应力、锚杆力、压力管道内部压力等。
(3)温度:隧道温度监测是指监测隧道内部以及周围环境的温度。
主要监测参数包括隧道内部平均温度、温度梯度及各个节点温度。
(4)水位:隧道水位监测是指测量地下水位、坑内水位和排水系统中水位等。
主要监测参数包括水位高度、水位波动及水位变化速率等。
2.监测方法(1)传统测量仪器:传统测量仪器主要是指激光位移仪、全站仪、GPS、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
这些仪器的测量精度高,但是需要现场排线,测量工作量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遥感监测技术:遥感监测技术是指应用遥感卫星、航拍摄影等技术进行监测。
这种方法无需人员进入现场,可以实现对较大范围内的隧道进行监测,提高了监测效率。
遥感监测数据也可以用于验证传统仪器监测结果的正确性。
(3)传感器网络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是指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实时监测。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实时监测,数据传输方便,具有低功耗、低成本、易维护等优点。
3.数据处理监测数据处理是实施隧道监测量测方案的重要环节。
数据处理包括实时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分析和数据存储等。
其中,重要的监测数据应当及时报警并进行应变措施,从而保持隧道安全运营。
4.安全管理隧道监测的安全管理也是隧道量测方案的重要部分。
安全管理应包括隧道安全预警、风险分析、隧道安全评估等方面。
版公路隧道工程监控量测实施方案细则

版公路隧道工程监控量测实施方案细则一、工程概况这条隧道,它穿越山岭,横跨两地,全长5.2公里,堪称版公路的重要枢纽。
隧道所处的地质条件复杂,岩层多变,地下水流丰富,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都相当高。
因此,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我们制定了这套监控量测实施方案。
二、监控量测目的监控量测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实时掌握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如围岩稳定性、地表沉降、地下水位等,从而确保施工安全,预防事故发生,保障工程顺利进行。
三、监控量测内容1.围岩稳定性监测:通过在隧道内布设位移计、收敛计等设备,实时监测围岩的变形情况,判断其稳定性。
2.地表沉降监测:在隧道上方地表布设水准点,定期进行水准测量,掌握地表沉降情况。
3.地下水位监测:在隧道周边布设水位观测井,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变化,预防涌水事故。
4.支撑结构监测:对隧道内的钢拱架、喷射混凝土等支撑结构进行应力、位移等参数的监测,确保其受力合理、稳定可靠。
5.环境监测:对隧道内的空气质量、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进行监测,确保施工环境达标。
四、监控量测方法1.仪器监测:采用高精度仪器进行监测,如全站仪、水准仪、位移计等,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2.人工监测:在仪器监测的基础上,增加人工巡查,对隧道内外的异常情况进行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3.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统计学、力学等分析方法,预测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五、监控量测流程1.施工前准备:布设监测点,安装监测设备,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2.施工过程中监测:按照监测计划,定期进行数据采集、分析、预警。
3.数据反馈:将监测数据及时反馈给施工方,指导施工调整。
4.应急处置:对监测数据异常情况进行应急处置,确保施工安全。
六、监控量测保障措施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专门的监控量测小组,明确责任分工,确保监控量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培训专业人才:对监控量测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
3.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监控量测管理制度,确保监控量测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地铁隧道监控量测施工方案

地铁隧道监控量测施工方案1. 背景隧道监控量测是地铁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旨在确保隧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方案将介绍地铁隧道监控量测施工的方法和步骤。
2. 施工步骤2.1 安装监控系统在隧道内部安装监控系统,包括摄像机、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
监控系统应能监测隧道内的温度、湿度、位移等情况,并能实时传输数据。
2.2 校准设备在施工前,需要确保监控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于传感器和摄像机,需要进行校准,以获得准确的监测数据。
2.3 数据采集与分析监控系统将实时采集隧道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处理。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评估隧道的安全性,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4 报告生成与反馈根据监测数据生成报告,将监测情况以图表和文字形式呈现。
报告应包括监测结果、分析和建议,以及针对潜在风险的措施。
报告应定期提交给相关部门,并根据需要进行更新和修订。
3. 安全措施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确保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施工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并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和操作程序。
4. 项目管理为了保证施工顺利进行,需要建立有效的项目管理制度。
包括施工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进度控制、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5. 沟通与配合隧道监控量测施工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的配合,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各部门之间应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共享信息和解决问题。
6. 风险评估与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应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
根据监测数据和施工情况,及时调整施工计划和措施,以降低风险和确保施工质量。
7. 结束工作隧道监控量测施工结束后,需要对施工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
评估结果应反馈给相关部门,以及时改进和提升施工质量。
以上是地铁隧道监控量测施工方案的简要介绍,具体的施工细节和注意事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性,我们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和经验,并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项目和方法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项目和方法一、监控量测的内容隧道监控量测的项目应根据工程特点、规模大小和设计要求综合选定。
量测项目可分为必测项目A和选测项目B两大类。
隧道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洞内、外观察,洞内观察可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察两部分。
浅埋暗挖法各种监控量测项目的简介见表10-1。
(1)洞内观察: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
观察中发现围岩条件恶化时,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观察后应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态记录表和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定卡。
对已施工地段的观察每天至少应进行1次,主要观察围岩、喷射混凝土、锚杆和钢架等的工作状态。
(2)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岩溶发育区段地表和洞身埋置深度较浅地段,其观察内容应包括地表开裂、地表沉陷、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透情况、地表植被变化等。
表10-1 隧道现场监控量测项目注:b—隧道开挖宽度;h—隧道埋深。
二、监控量测的方法(一)目测观察1.目的在地下工程施工中,开挖前的地质勘探工作很难提供非常准确的地质资料,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对开挖面附近围岩的性质、状态进行目测。
另外,对开挖后初期支护稳定状态进行目测,也是监控量测中的重要项目。
2.目测观察的内容开挖后对无支护围岩的目测内容包括:(1)围岩类型及分布特征、结构面位置和产状、节理裂隙发育程度和几何特性、节理裂隙的填充物的性质和状态等。
(2)开挖工作面的围岩稳定状态,顶板有无剥落掉块现象。
(3)是否有涌水、涌水量大小、涌水位置、地下水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色度等)。
开挖后对已支护段的目测内容包括:(1)有无锚杆被拉断或垫板陷入围岩内部的现象。
(2)喷射混凝土是否产生裂隙或剥离,要特别注意喷射混凝土是否发生剪切破坏。
(3)钢拱架有无被压屈现象。
(4)是否有底鼓现象。
3.目测结果如果发现异常现象,要详细记录发现的时间、距开挖工作面的距离以及附近监控量测点的各项监控量测数据,及时综合观察测量数据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方案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方案目录一、工作目标和范围 (1)1.1概述 (1)1.2监测工作目标 (1)1.3监测工作范围 (2)二、施工监控量测方案 (2)2.1设计思路 (2)2.1.1第三方监控量测的依据 (3)2.1.2第三方监控量测的重点 (3)2.1.3第三方监控量测的实施 (4)2.2隧道隧址区工程概况 (4)2.3隧道施工第三方监控量测方案设计 (7)2.3.1隧道监控量测设计原则 (8)2.3.2监控量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8)2.3.3监测原理及方法 (47)2.3.4监测频率 (52)2.3.5测读技术要求 (52)2.3.6监测项目的控制基准及管理基准 (53)2.3.7监测结果的处理 (55)2.3.8监测过程组织管理 (56)三、主要分项监控量测工艺框图 (57)四、监控量测总体计划 (59)4.1监控量测工作的进度计划 (59)4.2质量保证措施 (60)隧道监控量测技术方案一、工作目标和范围1.1概述隧道起点位于北碚区静观镇西山村,终点位于合川区清平镇桃李园村。
隧道沿线存有煤矿采空区、瓦斯、瓦斯段落的腐蚀性地下水、岩溶及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因此为确保隧道安全施工,有必要在施工过程中实施监控量测措施。
隧道的施工过程具有工序多、内容复杂、相互交叉、隐蔽性强等特点,所以如何加强现场监控量测,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已成为隧道施工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由此,施工各阶段的监控量测也就成为了隧道施工过程的核心问题。
从设计思路上讲,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应坚持把“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及时发现隐患,预测和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作为主线,从监测围岩与支护的变形和应力、了解隧道围岩与支护的受力状态与变形特征、判断围岩的稳定性、判断支护结构的合理性与稳定性这四方面着手,从而确保整个施工过程安全。
1.2监测工作目标通过施工现场巡查和监控量测,迅速准确地获得第一手实际观察和量测资料,在对这些数据资料处理分析和对现场施工观测分析的基础上,实现对隧道第三方监控量测和施工技术咨询,提供可靠、准确的安全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在内的“三控”技术咨询服务。
隧道监控量测施工方案

量测断面间距及测点数量应根据围岩级别、隧道埋深、开挖方法等按下表规定进行。
围岩级别
Ⅴ~Ⅳ Ⅳ Ⅲ
必测项目量测断面间距和每断面测点数量
断面间距(m)
5~10 10~30 30~50
每断面测点数量 净空变化 1~2 条基线 1 条基线 1 条基线
拱顶下沉 1~3 点 1点 1点
注:1 洞口及浅埋地段断面间距取小值。 2 各选测项目量测断面的数量,宜在每级围岩内选有代表性的 1~2 个。
11
围岩弹性波速度
弹性波测试仪
测试精度 1mm 1mm
0.1mm 0.001MPa 0.001MPa
0.1MPa 10με
0.1MPa 0.1MPa
备注 H0>2b 时
临近建筑物
注:H0—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
3.4 检测项目要求
3.4.1隧道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洞内、外观察。洞内观察可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
及发育程度,对易引起坍塌的岩块及时进行锚杆支护或喷射混凝土封闭;
3)对已施工地段的观察每天至少应进行一次,主要观察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和二
次衬砌等的工作状态。
4)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埋置深度较浅地段,其观察内容应包括地表开裂、
地表沉陷、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透情况等。
3.4.2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浅埋地段)等必测项目应设置在同一断面,其
3.操作程序
3.1 施工准备
开工前应根据隧道规模、地形、地质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等,进行监控
量测设计。该设计应包括:量测项目、量测仪器、测点布置、量测频率、数据处理及量测人
员组织等。
3.2 作业流程
监控量测流程图
TBM监控量测施工方案

TBM监控量测施工方案简介在地下工程中,隧道掘进机(TBM)是一种很常见的设备。
为了确保隧道施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需要进行TBM的监控量测。
本文档将介绍TBM监控量测的施工方案,包括监控内容、监测仪器以及监测过程。
监控内容TBM监控量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位移监测:对TBM以及周围地质的位移进行监测,包括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等。
位移监测可以帮助评估隧道的稳定性,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地质灾害。
2.应力监测:对TBM施工过程中所受到的应力进行监测。
应力监测可以帮助评估隧道的强度和稳定性,及时排除可能产生的安全隐患。
3.挠度监测:对隧道结构的挠度进行监测,以评估结构的变形情况。
挠度监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结构的变形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4.温度监测:对TBM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进行监测。
温度监测可以帮助我们评估隧道的热载荷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影响。
监测仪器为了实现对TBM的监控量测,需要使用以下监测仪器:1.全站仪:用于进行位移监测和挠度监测。
全站仪可以精确地测量TBM以及周围地质的位移和挠度,为后续工程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应力计:用于进行应力监测。
应力计可以测量TBM所受到的应力大小,为工程的安全性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
3.温度计:用于进行温度监测。
温度计可以测量TBM施工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为工程的热载荷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4.数据采集器:用于采集并处理监测仪器所获取的数据。
数据采集器可以将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存储,为工程师提供及时的监测结果。
监测过程TBM监控量测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布设监测点:在TBM施工的关键位置布设监测点。
监测点的位置选择应考虑到对TBM和周围地质的综合监测需求,以便获取全面的监测数据。
2.安装监测仪器:在监测点上安装监测仪器,包括全站仪、应力计和温度计等。
监测仪器的安装要求精确,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数据采集:通过数据采集器对监测仪器进行数据采集。
贵阳市政隧道监控量测措施方案

贵阳市政隧道监控量测措施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键盘上,我的思绪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10年的方案写作经验在这一刻涌上心头。
贵阳市政隧道监控量测,这是一个既熟悉又充满挑战的课题。
就让我用意识流的方式,为你展现这个方案的轮廓。
一、项目背景及目标我们要明确项目的背景。
贵阳市地处云贵高原,市政隧道工程繁多,为确保隧道工程的顺利进行,提高施工安全系数,实施监控量测措施至关重要。
项目目标就是确保隧道工程的稳定性、安全性,降低施工风险,提高工程质量。
二、监控量测内容1.隧道结构监测:包括隧道拱顶下沉、边墙位移、底板隆起等。
2.周围环境监测:包括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变化、周边建筑物位移等。
3.支撑结构监测:包括锚杆轴力、钢拱架内力等。
4.施工进度监测:包括隧道开挖进度、衬砌施工进度等。
三、监控量测方法1.隧道结构监测:采用水准仪、全站仪、位移计等仪器进行监测。
2.周围环境监测:采用水准仪、全站仪、地下水位监测仪等仪器进行监测。
3.支撑结构监测:采用锚杆轴力计、应变计等仪器进行监测。
4.施工进度监测:通过现场巡查、施工日志等方式进行监测。
四、监控量测方案实施1.成立监控量测小组:由项目技术负责人担任组长,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组员,确保监控量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2.制定监控量测计划:根据隧道工程的特点,制定详细的监控量测计划,明确监测频率、监测部位、监测方法等。
3.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定期采集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为隧道工程的调整提供依据。
4.监测预警与处理: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及时发出预警,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五、监控量测成果与应用1.监测成果:通过监控量测,获取隧道工程各阶段的数据,形成监测报告。
2.成果应用:将监测成果应用于隧道工程设计、施工方案调整、施工安全管理等方面,提高隧道工程的稳定性、安全性。
2.展望未来:随着贵阳市政隧道工程的发展,监控量测技术将不断升级,为隧道工程的安全、高效施工提供有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昌至广州高速公路T10标长基岭隧道、龙归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专项计划编制:审核:审批:中铁隧道集团广乐高速T10标项目部二零一零年七月乐昌至广东高速公路T10表标段内共有2隧道,分别为长基岭隧道和龙归隧道。
其中长基岭隧道为特长隧道,是广乐高速控制性工程,长基岭隧道左线长3920m,右线长3940m;龙归隧道右线长640m,左线长565m。
长基岭隧道位于粤北凹褶束~韶关凹褶中的天门坳隆起地区,地层复杂、断层发育。
断裂主要为北北东向和北东向,南北向。
隧道穿越14条断层破碎带或岩溶侵蚀破碎带。
龙归隧道位于湘粤坳褶束的粤北凹褶束,以华夏构造为主体,形成以南北向褶皱-瑶山复背斜的褶皱和盆地。
断裂主要为北北东向和北东向。
隧道穿越1条断层破碎带。
隧道开挖埋深浅、跨度大,采用的支护措施和结构形式复杂多样,施工中各种工法转换复杂,因此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经济、顺利进行,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全过程监控量测措施,以根据监测信息反馈设计和指导施工,积极优化与调整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控制支护结构变形,了解围岩动态变化,掌握最佳工序过程,从而确保工程安全与质量,并保护周围环境的安全。
1 监测目的和意义监控量测是地下工程动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隧道安全开挖的基础。
在施工中,通过监控量测,掌握围岩动态和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利用监控量测结果调整设计支护参数,指导施工,积累资料并为以后的类似工程提供类比依据;同时预测事故和险情,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1)了解围护结构和周围地层的变形情况,为施工日常管理提供信息,保证施工安全。
监测数据和成果是现场施工管理和技术人员判断工程是否安全的重要依据。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通常依据监测结果验证施工方案的合理性,调整施工参数,必要时采取辅助工程措施,以达到信息化施工之目的。
(2)通过对隧道支护结构的变位、应力监测,及时修改支护系统设计。
(3) 验证支护结构设计,为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案的修订提供反馈信息。
(4) 积累资料,以提高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水平。
支护结构的围岩压力分布受支护方式、支护结构刚度、施工过程和被支护围岩种类的影响,通常很复杂,现行设计分析理论尚未达到成熟的阶段,积累完整准确的地下工程开挖与支护监测结果,对于总结工程经验,完善设计分析理论是很有价值的。
2 监测的主要技术依据2.1 执行的技术标准⑴《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⑵《公路隧道设计规范》;⑶《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⑷《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⑸《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⑹其它相关规范、强制性标准规定及地方标准;2.2 作业依据⑴《乐昌至广州高速公路坪石至樟市段T10合同段(K87+747~K99+000)两阶段施工图设计第T10.D1册》;⑵《乐昌至广州高速公路坪石至樟市段T10合同段(K87+747~K99+000)两阶段施工图设计第T2.D2册》;⑶本工程有关的地质勘探资料;3 监测内容及方案实施3.1 监测项目根据设计图纸精神,确定本标段监测内容和项目如表1。
表1 长基岭、龙归隧道监测项目汇总表3.2 测点布设测点布设包括监测控制点(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及监测点的布设方法。
3.2.1 控制点的布设(1)水准基点的埋设沉降监测控制网可采用绝对高程系统或相对高程系统,本工程监测拟建设2~3座水准基点。
确定水准基点点位时,必须保证点位所在地地基坚实稳定、安全可靠,并利于标石长期保存与观测。
水准基点应尽可能远离工程施工影响范围。
(2)工作基点的埋设工作基点应根据地层土质状况决定,一般采用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标石埋设在地表以下1.5~2.0米左右的深度。
本工程拟布设6~8座工作基点,分别位于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联测观测点的稳定或相对稳定位置。
工作基点标石的顶面的中央为圆球状不锈钢的金属水准标志。
标志须安放正直,镶接牢固,其顶部应高出标石1~2cm 。
详见图1。
图1 沉降监测工作基点结构大样图(3)基点的保护标石埋设后,在点位四周砌筑规格不应小于1.5m ×1.5m ×1.0m 的砖石护墙,并围绕标志砌筑内径为0.5m ×0.5m ×0.5m 的砖石方井或园井,上加盖板,并设置醒目的保护指示牌,做好标记,以便于长期观测。
3.2.2 主要监测点的埋设(1)地表测点地面监测点的埋设,应首先在地面开Φ100mm 的孔,打入顶部磨成椭圆形的Φ22mm1.基点体、底座用C20混凝土浇筑。
2.埋设前应清除虚土并夯实地基土。
说明:螺纹钢筋,然后在标志钢筋周围填入细砂夯实。
具体方法见地表点布设示意图2。
路基土层路基细砂图2 地表点布设示意图(2)拱顶和收敛测点拱顶和收敛测点的埋设:在需要埋设测点的断面,将拱顶及收敛测点预先焊接在初支钢支撑上,随钢支撑的架设同步埋设。
拱顶及收敛一般埋设在同一断面,以利于各项测试结果的相互对应和综合分析。
暗挖隧道拱顶沉降采取水准仪、钢挂尺实施,隧道结构收敛采用专用坑道收敛计实施,施工中加强对测点的保护工作。
3.2.3 布设原则和保护(1)测点位置和数量应结合工程性质、地质条件、设计要求、施工特点等综合考虑。
(2)为验证设计数据而设的测点应布置在设计中的最不利位置和断面,如预测最大变形、最大内力处,为指导施工而设的测点应布置在相同工况下的最先施工部位,其目的是及时反馈信息,以便修改设计和指导施工。
(3)表面变形测点的位置既要考虑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形特征,又要便于采用仪器进行观测及有利于测点的保护。
(4) 在实施多项测试时,各类测点的布置在时间和空间上应有机结合,力求使同一位置能同时反映不同的物理变化量,以便找出其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
(5) 测点在施工过程中若遭到破坏,应尽快在原来位置或尽量靠近原来位置补设测点,以保证该点观测数据的连续性。
(6) 各预埋测点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妥善保护,不得任意撤换和破坏,并应建立量测点埋设的记录资料。
3.3 监测项目的具体实施 3.3.1 地面沉降监测(1)监测范围:每段洞口不少于1个监测横断面,隧道中间若有浅埋段,则也需布设监测横断面。
(2)监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测量。
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
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0.3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如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
地表监测基点为标准水准点(高程已知),监测时通过测得各测点与水准点(基点)的高程差ΔH,可得到各监测点的标准高程Δht,然后与上次测得高程进行比较,差值Δh 即为该测点的沉降值。
即:ΔHt(1,2)=Δht(2)-Δht(1)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布设导线网,以便进行平差处理,提高观测精度,然后按照测站进行平差,求得各点高程。
(3)监测仪器:高精度水准仪,铟钢尺等。
(4)监测频率:开挖面前大于30米,1次/2天;开挖面前后小于30米,2次/1天;开挖面后30米~80米,1次/2天;开挖面后大于80米,1次/7天。
3.3.2 拱顶和收敛监测(1)监测范围:暗挖隧道全长均需进行拱顶及收敛监测。
(2)监测仪器及方法:拱顶沉降采用水准仪、刚挂尺进行,结构收敛采用收敛计来进行。
(3)监测频率:见表4。
3.3.3 仰拱隆起监测(1)监测范围:在隧道仰拱施做地段。
(2)监测仪器:精密水准仪、铟钢尺。
(3)监测方法:同地表监测方法。
(4)监测频率:见表4。
4 拟实施监测工程量汇总本工程拟实施的监测工程量汇总如表2:拟实施监测工程量汇总表25 监测网建立监控量测系统首先建立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控制网。
水平位移监测网利用地面平面控制点做主控点,与监测网点组成平面监控网,其形式依据结构布设成轴线形;其垂直位移监控网利用局部高程控制网做为一级控制点,与地表沉降等观测点组成地表高程位移监控网,同时将主控点高程引测至洞内,并埋设水准基点(并定期复测),与结构监测点组成洞内高程控制网。
主控点埋设坚固、稳定,监控点可埋设在原状土层中,并加设保护装置。
6 监测控制标准及警戒值6.1 控制标准及警戒值在信息化施工中,监测后应及时对各种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判断监测对象的稳定性,并及时反馈到施工中去指导施工。
在施工中,以表3的三级管理制度作为监测管理方式进行动态管理。
取监测控制标准的2/3作为警戒值,将允许位移值和警戒值之间称为警戒范围,实测值如在此范围,则需商讨和采取施工对策,预防最终位移值超限;警戒值和基准值之间成为注意范围,当实测值在基准值以下时,说明围岩是稳定和安全的。
当位移~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时,则表明围岩和支护已呈不稳定状态,此时应密切监视围岩动态,并加强支护,必要时暂停开挖。
表3 变形管理表注:U0—实测位移值;U n—允许位移值;U n的取值,即监测控制标准。
根据上述监测管理基准,可选择监测频率:一般在Ⅲ级管理阶段监测频率可适当放大一些;在Ⅱ级管理阶段则应注意加密监测次数;在Ⅰ级管理阶则应密切关注,加强监测,监测频率可达到1~2次/天或更多。
监测控制标准应由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及业主根据工程情况共同确定。
6.2 量测频率各项目的监测时间根据工程进程确定。
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监测结果变化速率较大时,加密观测次数。
当有事故征兆时,进行连续监测。
各监测项目量测频率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情况而定,一般按下表4进行。
各量测项目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2周结束,软弱围岩断层破碎带位移长时间不能稳定时,延长量测时间。
表4 监控量测项目及频率7 监测资料的分析、预测及信息反馈本标段监控量测资料均用计算机配专业技术软件进行自动化初步分析、处理。
根据实测数据分析、绘制各种表格及曲线图,当曲线趋于平衡时推算出最终值,并提示结构物的安全性。
监测人员按时向施工监理、设计单位提交监控量测周报和月报,同时对当月的施工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施工建议,及时反馈指导信息,调整施工参数,保证安全施工。
7.1 监测资料的反馈程序为确保监测结果的质量,加快资料反馈速度,全部监测数据均由计算机管理,监测结果及时上报,并定期向有关单位提交监测报表,同时附相应的测点位移时态曲线图,对当月的施工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施工建议。
监测资料反馈程序见下图3。
图3 监测资料反馈管理程序图(1)通过测点位移-时间曲线的回归分析,推算最终位移、掌握结构及围岩位移变化规律。
(2)当位移-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即位移出现反常的急剧增长现象,表明支护体系已呈不稳定状态,应加密监视,并适当加强支护,必要时应立即停止开挖并进行施工处理。
(3)测点实测变形量或用回归分析推算的最终变形量均应小于允许变形量。
当位移变形速率无明显下降,而此时实测变形量已接近允许变形量,或支护混凝土表面已出现明显裂缝时,必须立即采取补强措施,并改变施工方法或施工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