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方法集锦共46页文档

合集下载

文言文好多种翻译方法

文言文好多种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逐字逐句翻译,力求忠实原文。

此法适用于字词简单、句式结构相似的文言文。

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直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原文意思进行翻译,不求字字对应。

此法适用于句式复杂、意境深远、难以直译的文言文。

如: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意译:山不一定要很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气。

三、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时添加一些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增译:青青的衣领,悠悠的思绪。

四、减译法减译法,即在翻译时省略一些古文中常见的虚词、重复的词语等,使译文更加简洁。

如:原文:朝三暮四,愚公移山。

减译:朝三暮四,愚公移山。

五、换译法换译法,即将古文中生僻的词语、成语等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成语替换。

如:原文:君子之交淡如水。

换译:朋友之间的交往应该像水一样淡泊。

六、分译法分译法,即将长句或复杂句式拆分成若干短句,使译文更加清晰。

如:原文: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分译:天地最大的德性是生养万物,圣人的最大宝藏是地位。

七、合译法合译法,即将若干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使译文更加紧凑。

如: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合译:通过温习旧知识,获得新的认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以达到准确、流畅、生动的效果。

然而,无论何种方法,都应以忠实原文为前提,力求让现代读者领略古文之美。

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归纳整理

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归纳整理

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归纳整理一、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意译: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三、考试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文言文翻译方法总结

文言文翻译方法总结

文言文翻译方法总结1、保留法。

在文言句子中,凡是涉及纪时(年、月、日)、封号(帝号、年号、官爵名)、物名(国名、地名、人名、器具名、典章名)等,都可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搬抄即可,不必翻译。

因为此类词语无需也无法用现代汉语进行对译,如果硬作翻译,反会弄巧成拙、让人啼笑皆非。

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2005年福建卷)此句中“吴王、勾践”是人名,“姑苏”是地名,翻译时就不需译出。

又如:“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2001年全国卷)此句中,“骑劫”是一位燕将的姓名(据原文中“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的一句推断为人名),不能错译为“骑兵劫持”之意,否则,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2、剔除法。

文言文中常存在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在句中无实际的翻译意义,仅仅起到语法作用,如句首发语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倒装句式的标志词、句中表停顿的语气助词、衬音助词、表敬副词、偏义复词的衬托成分等。

尽管它们在原句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译句时,却无法用对应的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可剔除不译。

剔除后,不影响译句的正确和通顺。

如:“盖当时视他驿为壮。

”(2005年浙江卷)此句中“盖”是句首发语词,无义,在翻译时应该剔除,而不能“臆”译为表推测的“大盖”之意。

又如:“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2006年浙江卷)此句中“同类之相咬”的“之”用在主谓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必译。

3、添补法。

文言句子常存在省略的现象,或缺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等,在翻译时,需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添补出来。

惟其如此,译后的句子才显得完整、通畅、达意。

如:“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曰:“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此句中划线的部分在翻译时必须补出省略的成分(“何(听朝)罢晏也”),才能做出正确的翻译(“为什么散朝这么晚?”)。

又如:“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2005年上海卷)此句在翻译时,需补出省略的成分,可译为“所以我现在继任杭州刺史,只能记述(亭的优美之景)而不能再建造(其它亭)了”。

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语也。

其辞简而意深,其法严而义精。

然自秦汉以来,世变日新,语言亦随时代而变迁。

今之人读古文,往往感到艰涩难懂,故翻译之法,实为必要。

以下,余将述文言文翻译之方法,以供学者参考。

一、理解原文1. 阅读原文,反复揣摩,力求理解其大意。

2. 查阅相关注释、字典,了解古代用语、典故、地理、历史等背景知识。

3. 分析句子结构,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特点。

二、翻译技巧1. 直译法:将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力求忠实原文。

例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为:“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2. 意译法:在不违背原文意义的前提下,对文言文进行适当的解释和发挥。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翻译为:“青青的衣领,牵动我悠悠的情怀。

”3. 调整语序: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进行调整。

例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翻译为:“我想去南海,怎么样?”4. 删减法:对于一些无实际意义的虚词、重复的词语,可适当删减。

例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5. 补充法:对于文言文中省略的部分,可根据上下文进行补充。

例如:“子路曰:‘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翻译为:“子路问:‘请问:怎么样才能称为士呢?’”6. 转换法:将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修辞手法等转换成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翻译为:“青青的衣领,让我思绪万千。

”三、注意事项1. 保持原文风格:在翻译过程中,力求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味。

2. 避免误解:对于一些有歧义的词语,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避免误解。

3. 注重语言规范:翻译后的现代汉语要符合语言规范,避免出现病句、歧义等问题。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古文功底和丰富的词汇积累。

通过以上方法,相信大家能够更好地翻译文言文,领略古人的智慧。

文言文翻译十三种方法

文言文翻译十三种方法

夫文言文,古人之言也,简奥难解,然欲通晓其意,必先翻译之。

翻译之道,千变万化,兹为十三法,以供学者参考。

一、直译法直译者,即依文意直译,不增不减,不删不改。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直译为:“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二、意译法意译者,不拘泥于原文字面,以达意为先。

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译为:“天道刚健,君子应当自强不息。

”三、增译法增译者,于原文基础上,适当增加字词,使文意更加明确。

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增译为:“孔子说:‘无论何时何地,行走的人中必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四、减译法减译者,删去原文中不必要或重复的词语,使文意更加简洁。

如:“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减译为:“孔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

’”五、换词法换词者,用现代汉语中相近或更易理解的词语替换原文中的古词。

如:“子曰:‘温故而知新。

’”换词为:“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

’”六、转义法转义者,将原文中的成语、典故等转译为现代汉语中的相应意思。

如:“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转义为:“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则常怀忧虑。

’”七、引申法引申者,根据原文上下文,将文意引申至更深层次。

如:“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引申为:“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八、类比法类比者,以现代事物类比古文中的事物,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如:“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类比为:“孔子说:‘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九、注释法注释者,对原文中难以理解的字词、典故等进行解释。

如:“子曰:‘夏禹,大圣也。

’”注释为:“孔子说:‘夏禹,是伟大的圣人。

’”十、补遗法补遗者,对原文中遗漏或未明确表达的意思进行补充。

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补遗为:“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恢复礼仪,这就是仁。

’”十一、借代法借代者,用现代事物借代古文中的事物,使文意更加生动。

文言文翻译常用方式

文言文翻译常用方式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按照文言文原文的词序和语法结构进行翻译,力求保持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此法适用于词汇和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相近的文言文。

例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文言文原文的意思进行翻译,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词序和语法结构。

此法适用于词汇和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的文言文。

例如:原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从脚下开始的。

三、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上下文的需要,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以使译文更加通顺、易懂。

例如:原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文: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四、减译法减译法,即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删减一些不必要的词语,使译文更加简洁、精炼。

例如:原文:孔子闻之,曰:“善哉!”译文:孔子听后,说:“好!”五、换译法换译法,即根据文言文原文的意思,用现代汉语中的等效词汇进行替换。

此法适用于词汇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的文言文。

例如:原文: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文奉法,不亦难乎?译文:如果今天说一切都不去做,只是遵守法律,这不是很困难吗?六、注释法注释法,即在翻译过程中,对一些生僻的词汇、典故、历史背景等进行注释,以帮助读者理解。

例如: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译文:古代的学者必定有老师。

(注:学者,指求学的人。

)七、综合法综合法,即根据具体情况,将以上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例如:原文:满招损,谦受益。

译文: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则会得到益处。

(直译+意译)总之,文言文翻译并无固定模式,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只有深入了解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修辞特点,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原文的意义。

文言文翻译手段

文言文翻译手段

夫文言文者,古人之言也,其辞简奥,意蕴深远。

然世易时移,语言变迁,后世之人难以卒读。

故翻译文言文,实为沟通古今之桥梁,传扬文化之要务。

翻译文言文,非一日之功,需运用多种手段,以达意传神。

兹就文言文翻译手段略述如下:一、直译法直译法,即以今语直译古文,力求字字对应,不增不减。

此法适用于句子结构简单、意义明了的文言文。

然文言文中有许多古汉语特有的词汇、语法现象,直译往往难以传达其真意。

故在使用直译法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 保留古汉语特有的词汇,如“焉”、“尔”等;2. 调整句子结构,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3. 翻译时注意词性、语气的变化。

二、意译法意译法,即不拘泥于字面意思,根据上下文语境,将文言文的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法适用于句子结构复杂、含义深奥的文言文。

意译法需注意以下几点:1. 保留原文的意境和风格;2. 翻译时注意语言的自然流畅;3. 避免生硬的直译,力求使译文贴近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时增加一些原文中没有的词语或句子,以使译文更加完整、易懂。

此法适用于以下情况:1. 原文中有省略成分,翻译时需补充;2. 原文中有隐含意义,翻译时需阐释;3. 原文中有生僻词汇,翻译时需注释。

四、省译法省译法,即在翻译时省略一些原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以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

此法适用于以下情况:1. 原文中有重复的词语或句子,翻译时需删减;2. 原文中有不必要的解释或说明,翻译时需省略;3. 原文中有过于繁琐的表达,翻译时需简化。

五、类比法类比法,即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将文言文中的事物、动作等进行类比,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此法适用于以下情况:1. 原文中描述的事物、动作与现代汉语中的事物、动作有相似之处;2. 原文中描述的事物、动作难以用现代汉语直接表达;3. 原文中描述的事物、动作需要强调其特点。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运用多种手段,灵活运用,以达到忠实原文、准确传达文意的目的。

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常用方法

夫文言文,古之文章也,言辞古朴,意蕴深远。

自汉魏以降,代有传承,然今人阅读,往往隔阂难通。

故翻译文言文,实为桥梁,沟通古今,启迪心智。

本文将述文言文翻译之常用方法,以助读者一窥门径。

一、直译法直译者,即以今语直译古语,力求字字对应,不失原意。

此法适用于语句结构简单,意思明确之文。

如:原文:臣闻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译文:我听说君子之德,五代之后就会消失。

直译法要求译者对文言文有深刻理解,对今语有熟练运用,方能做到忠实原文,不失文采。

二、意译法意译者,即以今语表达古意,不求字字对应,但求意思相通。

此法适用于语句结构复杂,意思隐晦之文。

如:原文:今者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如今天下分为三国,蜀汉疲弱,这实在是关乎存亡的紧要关头。

意译法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三、增译法增译者,即在直译或意译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词语,使译文更加完整、准确。

此法适用于原文中省略或隐含的意思。

如:原文:刘备,天下枭雄也。

译文:刘备,是天下的雄杰。

在此句中,“天下”二字在原文中虽未明确指出,但根据上下文可知,刘备是一位在天下有影响力的人物,故增译“天下”二字。

四、减译法减译者,即在直译或意译的基础上,删除一些词语,使译文更加简洁、精炼。

此法适用于原文中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或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含义发生变化。

如:原文:君既若此,宁不如归?译文:既然如此,你难道不能回去吗?在此句中,“宁”字在现代汉语中已无“难道”之意,故减译“宁”字。

五、换译法换译者,即在直译或意译的基础上,将原文中的某些词语或句子用现代汉语中的其他词语或句子替换。

此法适用于原文中某些词语或句子在现代汉语中难以理解。

如:原文:刘备,天下枭雄也。

译文:刘备,是天下的英雄。

在此句中,“枭雄”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含义较为复杂,故用“英雄”替换。

六、引申法引申者,即在直译或意译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对原文进行引申发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