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庆《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整理后)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七年级《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七年级《世说新语》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世说新语》两则;(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了解《世说新语》的相关背景知识,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世说新语》两则;(2)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等方式,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世说新语》两则;(2)理解《世说新语》两则的内容及意义;(3)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2)句子结构的分析;(3)对文中人物形象和道德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及其生平,引导学生了解《世说新语》的地位和意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世说新语》两则,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子结构等进行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和道德观念。

4. 讲解与演示: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意。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对《世说新语》两则进行巩固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世说新语》两则;2.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比《世说新语》两则的内容,深入理解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物形象。

3.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具体案例为例,让学生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子结构等基本知识。

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两则(两篇文言文,需4个课时)

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两则(两篇文言文,需4个课时)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 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 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门外玩。 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 你好久都没来,(他)已经离开了。”客人便发怒道: “(真)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出行,(却)丢下人 家而离去。”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一同出发), 中午(到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 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 貌。” 客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元方 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
作者简介:
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南北朝刘 宋王朝宗室,彭城(今江苏苏州市)人, 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川刺史、加开府 仪同三司。他秉性简素,爱好文史,喜 欢招聚文学之士,所著除《世说新语》 以外,还有《幽明录》《宣验记》等小 说和文集,但已散佚。
《世说新语》是一部以汉末、魏、 晋士人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是我国魏晋 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编 撰者是刘义庆。南朝宋彭城(江苏徐州) 人。 “志”是记的意思。“志人小说” 主要是记述人物言行事迹。
柳絮 xù 无奕 yì 尊君在不 fǒu 谢道韫 yùn 谢太傅 fù 雪骤 zhòu
差可拟 chā nǐ
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通“否”
等待
“尊 君在
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了你好久你不来,他已经离开 了。” 丢下,舍弃 不是

人教版《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人教版《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人教版《世说新语》两则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时期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而成。

该书内容丰富,语言精炼,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本节课将带领大家学习《世说新语》两则,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世说新语》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特点。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3. 品味《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体会名士们的风采。

1.3 教学重点1. 《世说新语》的文学特点。

2. 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1.4 教学难点1.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

2. 句子结构的分析。

第二章:《世说新语》选篇介绍2.1 篇目一:《言语》篇简介《言语》篇主要记载了名士们的言谈举止,展示了他们独特的个性魅力。

本节课将学习《言语》篇中的两则故事,感受名士们的风采。

2.2 篇目二:《德行》篇简介《德行》篇着重记载了名士们的道德品行,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品德的重视。

本节课将学习《德行》篇中的两则故事,体会名士们的品德之美。

2.3 学习任务1. 了解篇目一、二的故事内容。

2. 分析名士们的言行举止,体会其个性魅力和道德品行。

第三章:文言文阅读方法指导3.1 划分句子节奏文言文句子的节奏划分是阅读的基础。

本节课将学习文言文句子的基本节奏划分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朗读和理解文言文。

3.2 实词、虚词的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对于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运用上下文、词义推测等方法,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

3.3 句子结构的分析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是理解文意的重要环节。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句子的基本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四章:学习《言语》篇4.1 故事一:《王导劝学》故事讲述了王导劝告子孙勤学的故事,展示了王导的智慧和教诲。

学生将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故事内容,体会王导的教诲。

4.2 故事二:《陈元方应变》故事讲述了陈元方在面对家庭变故时的冷静应对,展示了他的智慧和德行。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收录了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共计上、中、下三卷。

该书内容丰富,语言精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

1.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世说新语两则》,使学生了解古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深入理解两则故事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提升个人品德修养。

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包括两则《世说新语》的故事,分别为《王戎不取道旁李》和《杨氏之子》。

第二章:《王戎不取道旁李》故事解析2.1 故事梗概《王戎不取道旁李》讲述了王戎小时候与一群小朋友游玩,看到道边的李子树上结满了李子,其他小朋友都去抢着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去。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王戎回答说:“此必苦李。

”果然,摘下来的李子都是苦的。

这个故事表现了王戎的聪明才智和善于观察事物的敏锐眼光。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分析故事,理解王戎聪明才智的体现;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用法和词汇。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悟。

2.4 教学步骤Step 1:阅读故事,了解故事梗概;Step 2:分析故事中王戎的行为和言语,引导学生思考王戎聪明才智的体现;Step 3: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第三章:《杨氏之子》故事解析3.1 故事梗概《杨氏之子》讲述了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的父亲问他:“人皆称尔为智者,尔智能知何?”孩子回答说:“知父之智。

”这个故事表现了孩子对父亲的尊重和聪明才智。

3.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分析故事,理解孩子聪明才智的体现;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用法和词汇。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悟。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世说新语》的基本背景和文学价值。

2. 激发学生对《世说新语》的兴趣,培养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简介《世说新语》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2. 分析《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引导学生了解其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 讲解《世说新语》的成书背景,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文化、笔记小说的兴起等。

3. 分析《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如简约、明快、幽默、生动等。

4. 探讨《世说新语》的艺术风格,如寓教于乐、微言大义等。

5. 引导学生阅读《世说新语》选段,体会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第二章:第一则故事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第一则故事的主要内容、人物关系和寓意。

2. 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2. 分析故事中的幽默、讽刺手法及其作用。

3. 探讨故事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步骤:1. 让学生自读第一则故事,了解故事大意。

2. 讲解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关系,如主人公、配角等。

3. 分析故事中的幽默、讽刺手法,如对比、夸张等。

4. 引导学生探讨故事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如士人阶层的矛盾、虚伪等。

5. 讨论人物性格特点,如聪明、机智、狡猾等。

第三章:第二则故事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第二则故事的主要内容、人物关系和寓意。

2. 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关系。

2. 分析故事中的心理描写、细节刻画等手法及其作用。

3. 探讨故事所反映的人生哲理和人物品质。

教学步骤:1. 让学生自读第二则故事,了解故事大意。

2. 讲解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关系,如主人公、配角等。

3. 分析故事中的心理描写、细节刻画等手法,如对比、衬托等。

4. 引导学生探讨故事所反映的人生哲理,如友谊、忠诚、勇敢等。

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通用12篇)

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通用12篇)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指导同学把握学习文言小说的一般方法。

(二)引导同学熟悉到“诚信”是立世之本。

(三)激励同学进行制造性阅读。

二、课时支配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叙述故事同学们,老师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你们想不想听听这个故事呢?(老师叙述“曾子杀猪”的故事,留意技巧,恰当运用形体语言,激起同学的学习爱好,为后面同学复述故事作铺垫。

)大家知道这个故事的题目吗?大家想想,老师为什么会对这个故事如此刻骨铭心呢?(引导同学说出故事蕴涵的道理。

)2.导入新课“诚信”是立世之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讲求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很多多的诸如“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日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两朵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脚印,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二)简介《世说新语》及其(三)指导同学了解学习文言小说的一般方法(板书)1.清除障碍,顺畅朗读。

2.理解字句,整体感知。

3.复述故事,推究内涵。

4.审美评价,勇于创新。

(解说:①对比解释,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的读音障碍,特殊要留意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推敲每一句的朗读停顿;②调动原有的积累,运用工具书,通过合作学习,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③在对原文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故事,推究的创作意图;④小说的审美评价是多方面的,就学校同学而言,最主要的是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审美评价。

要让同学知道评价人物的依据是人物的言行,评价人物的标准是正确的、人们公认的思想道德准则。

要鼓舞同学多角度审美,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四)组织同学学习《期行》1.引导同学进行文言小说第一阶段的学习。

(1)留意下列加下画线字在文中的读音。

期(qī)行尊君在不(fǒu)(2)同学自读课文,推敲朗读停顿;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修正;齐读课文。

2.引导同学进行文言小说其次阶段的学习。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设计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设计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世说新语》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世说新语》的作者、成书背景及特点。

通过示例让学生初步感受《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

1.3 教学步骤介绍《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及其时代背景。

简要介绍《世说新语》的内容及特点。

通过阅读一则《世说新语》的短文,让学生感受其语言风格。

引导学生思考《世说新语》对后世的影响和价值。

第二章:《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如简练、幽默、生动等。

2.3 教学步骤通过之前阅读的短文,分析《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关注《世说新语》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举例说明《世说新语》中的幽默和生动之处。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加深对语言特色的理解。

第三章:《世说新语》的人物描写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世说新语》中的人物描写手法,提高学生对古代人物形象的认识。

3.2 教学内容分析《世说新语》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如肖像描写、言行描写等。

3.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世说新语》中的人物描写,如外貌、语言、动作等。

分析人物描写中所表现出的性格特点和情感。

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不同人物描写手法所产生的效果。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世说新语》中的某一人物。

第四章:课堂练习与反馈4.1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世说新语》语言特色和人物描写的理解。

4.2 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教学步骤布置练习题目,要求学生完成后进行互相交流和讨论。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世说新语》的进一步兴趣。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提出相关的拓展学习建议。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言文名著,由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编纂。

本书收录了自汉末到晋代期间的诸多名士的言行举止,通过对话、故事等形式,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性的光辉。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世说新语》两则,让学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体会古代名士的风采。

1.2 教学目标了解《世说新语》的背景及文学价值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领会名士的言行及其所蕴含的哲理1.3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文本解读与实例分析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第二章:文本解读2.1 选文介绍本课程选取《世说新语》中的两则故事进行解读,分别是《王戎不取道旁李》和《陈太丘与友期行》。

这两则故事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

2.2 文本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讲述王戎小时候的一段趣事,通过王戎的言行,表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陈太丘与友期行》:描绘了陈太丘与朋友相约会面的故事,通过双方的对话,展现了诚信和友谊的价值。

2.3 重点词汇与句子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如“道旁李”、“期行”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分析文中的关键句子,如“王戎不取,顾谓左右曰:‘此必苦李。

’”和“太丘曰:‘吾与友期行,将不顾身。

’”,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第三章:课堂讨论与思考3.1 问题设置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他这样做体现了什么样的品质?陈太丘与友的对话中,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价值观?3.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3.3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感悟。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王戎不取,顾谓左右曰:‘此必苦李。

’太丘曰:‘吾与友期行,将不顾身。

’4.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王戎和陈太丘的看法,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品质对你的启示。

第五章:课程评价5.1 学生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思考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关注他们的学习进步和思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世说新语》两则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理解文中的教育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好吗?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

《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研读课文
1、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

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

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3、疏通文意
三、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合作探究
1、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

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

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

(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可能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小结过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

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等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说说你的看法。

d.拓展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三、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