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世说新语〉两则》:《咏雪》教案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案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述。通过分析“撒盐空中”和“未若柳絮因风起”等句子,了解古人是如何运用比喻手法来描绘雪的。
举例:解释“未若柳絮因风起”中的“未若”和“因风起”等句式结构。
(2)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化背景、作者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举例:通过了解《世说新语》的背景和作者生平,探讨作者对雪的赞美背后所反映出的审美情趣。
(3)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不一,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举例说明,帮助学生学会运用。
举例:“撒盐空中”这一比喻,理解其意义和修辞手法。
(3)培养文学素养: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课文中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分析比喻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
(1)古文句式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古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是一个难点,需要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咏雪》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古文教学的一些挑战和乐趣。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文的理解和欣赏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同时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被充分激发。
首先,我意识到在古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我发现他们的注意力迅速被吸引,这对于后续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当更多地利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让他们感受到古文与现实的联系,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详细教案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详细教案第一篇:《世说新语二则》咏雪详细教案《世说新语二则》咏雪详细教案正文:谢太傅韩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习目标:1、情感及价值观:了解古代聪慧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知识与能力: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能根据注释理解基本内容,并能分析人物形象。
3、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4、教学难点:分析人物,概括性格,揣摩作者意图。
5、教学方式:讲授法、自主学习与师生合作探究相结合。
一、引语:同学们,从小学升入初中以来,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初中语文课与小学语文课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中考的相关要求,初中语文无论是从能力要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都需要适应中考的节奏。
这也无形之中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因此,也给我们的同学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尤其是在作文、阅读和文言文这三块内容上,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
以上三部分内容,将成为我们日后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重点和难点,希望同学们能够跟随老师认真的进行学习,老师也有信心将你们都培养成能说、会写、饱读诗书的小才子和小才女。
二、导入提到小才子,同学们一定会想到中国古代很多有关神童的故事,比如:文彦博灌穴浮球、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以及最著名的孔融让梨等等。
他们都在很小的年纪就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那今天,老师也给大家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刚才提到的孔融,发生的时间则是在“让梨”之后。
(通过讲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引起学生兴趣,并进而引出《世说新语》)。
三、介绍作品、作者及相关背景同学们,通过刚才这个故事,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到了孔融在小时候是如何的机智聪慧,而这个故事的出处,就是南朝人刘义庆编著的《世说新语》。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世说新语二则之咏雪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实词的解释,通过注释,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2、理解言简意赅的文章里,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实词的解释,通过注释,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教学难点理解言简意赅的文章里,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内涵,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导入新课老师问: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很多聪明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流传至今。
有司马光、曹冲、甘罗、王戎、孔融等,今天我们就随着南朝刘义庆再认识一位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
她是谁呢?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世说新语》——《咏雪》。
二、教学新课1、文体知识介绍《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
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
2、作者简介刘义庆(403年~444年),字季伯,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永初元年(420年)封临川王,征为侍中。
文帝元嘉时,历仕秘书监、丹阳尹、尚书左仆射、中书令、荆州刺史等。
著有《徐州先贤传》《江左名士传》《世说新语》。
3、按节奏朗读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重点解释儿女:子侄辈。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骤:急,紧。
欣然:高兴的样子。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古今2、5、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儿子和女儿。
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趁,乘。
今义:因为。
6、师:学习文言文第二步要读懂意思。
请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把不理解的词句勾画出来,做上记号,同学提出问题,小组研究相互解决。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之《咏雪》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之《咏雪》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基本词汇和句式,能流畅朗读并翻译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文本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趣,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理解“撒盐空中”与“柳絮因风起”的比喻含义。
难点:体会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敏感观察和艺术化表达,以及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请学生分享自己对雪的观察和感受,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2. 介绍《世说新语》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初读感知(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注意语调和节奏。
3. 学生尝试翻译课文,教师适时点拨。
三、细读理解(20分钟)1. 分析文言词汇和句式,重点讲解“撒盐空中”与“柳絮因风起”的比喻。
2. 小组讨论:谢道韫为什么选择“柳絮”来比喻雪?这个比喻有什么深意?3. 全班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拓展相关文化知识。
四、情境再现(10分钟)1. 学生分角色扮演谢安家庭的场景,用现代语言进行“咏雪”对话。
2. 角色扮演后,全班评价,教师点评。
五、深化感悟(10分钟)1. 讨论: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什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表达美?2. 拓展阅读:推荐其他《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人生活。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总结,强调本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方法。
【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咏雪》全文。
2. 以“雨”为题,模仿文中的比喻手法,写一段小诗或短文。
【板书设计】:1. 《咏雪》——《世说新语》2. “撒盐空中”VS“柳絮因风起”3. 文言词汇解析4. 角色扮演与讨论结果【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参与度、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表现,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咏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复述故事;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欣赏咏雪名句,明确比喻之精妙在于神似而非形似。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代诗礼簪缨之家和谐融洽、书香味浓郁的家庭氛围的感知陶冶情操,培养生活雅趣。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以多种形式诵读课文,达到当堂成诵的效果;积累文言词语,尤其是古今异义的词语。
教学难点:欣赏咏雪名句,探究比喻修辞之精髓在于神似而非形似。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诵读法;品读法;点拨法学法指导:诵读法;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法;同桌合作翻译法;质疑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假如此时此刻窗外飘起了漫天飞舞的雪花,你会有什么想法和冲动?(让同学们说一说,学生会说打雪仗、堆雪人等)。
同学们玩儿的兴致很高啊!冬天马上就要来了,寒风凛冽固然让人心存畏惧,可严冬也有令我们期待和憧憬的地方,雪花这个飞舞的精灵给冬天增加了多少意趣和浪漫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诗礼书香之家,看看他们在下雪天会进行哪些有趣的活动。
二、师生共读,感知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勾画有疑难的字音;2. 教师范读,指导诵读(读音和句读);3. 学生自由朗读,力争流畅;4. 鼓励学生毛遂自荐,示范朗读。
三、由浅入深,理解文意1. 组织语言,概括文意;2. 小组合作,讨论翻译;3. 同桌配合,准确翻译;4. 质疑难点,讨论明确。
重点字词:内集:家庭聚会;儿女:子侄辈;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未若:不如四、比较两个比喻的优劣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喻大雪纷纷的情景,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么?(以此诱发学生品读、赏析诗文的兴趣,无论学生品读是否到位,只要能谈出自己的感悟,即予以鼓励)讨论之后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谈出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老师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案

举例:《咏雪》中“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未若”是对比的手法,“柳絮因风起”则是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形成意象,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教学难点
-文言文理解:对于初中生而言,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大难点,生字词、特殊句式等都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咏雪》的阅读与理解;《咏雪》中的生字词学习;分析《咏雪》的文学特点及修辞手法;了解作者刘义庆及其作品《世说新语》的背景知识;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本节课将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通过解析课文,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咏雪》是东晋文学家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中的一则,它以简洁精炼的文字描绘了雪的美丽。文言文是古代文人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学习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咏雪》这篇课文。通过分析课文中对雪的描绘,学习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将雪的飘逸和纯净表达得淋漓尽致。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文言文描绘自然美”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写作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之一《咏雪》教案

1. 教学重点
- 文言文阅读:正确朗读《咏雪》原文,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旨。
- 词语理解: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语,如“谢安”、“内集”、“儿女”等,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 句子翻译:能够准确翻译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如“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理解其深层含义。
- 写作手法分析:识别并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7. 课后习题解答:针对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8. 创作实践:布置与《咏雪》相关的创作实践作业,如写一篇以“雪”为主题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咏雪》一文的内容和寓意,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之一《咏雪》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之一《咏雪》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咏雪》原文阅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理解文意,把握文章主旨。
2. 词语解释:讲解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如“谢安”、“内集”、“儿女”等,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咏雪》的基本内容。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雪的景象,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感悟。这种感悟是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如“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分析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运用比喻来描绘雪的。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咏雪》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授课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文言文中的难点,比如通过比较雪与撒盐的动作,帮助学生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这种教学方法似乎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我感觉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教学设计(通用12篇)《世说新语》两则-咏雪篇1自主开放有序创新——《咏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多角度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三、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刀朗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作为背景音乐。
)多媒体展示雪花纷飞的图片,学生赏析。
然后过渡到问题设计:你觉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进而问他们,既然这样,你们想知道古人用什么来比喻雪花的呢?从而导入所学课文.四、整体感知自主探究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作以点拔。
2、学生示范朗读并做以点评。
3、扫除字词上的障碍,请同学们借助注解,读准字音,理解字词的含义。
4、用学过的“加字法”和“换字法”翻译课文,并试背诵课文。
五、分组讨论质疑体会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问互答”。
教师适时点评,自然过渡。
六、生生交流拓展延伸让学生再举几例古人吟咏白雪时用的比喻的诗句。
把事先找好的诗句和学生做交流。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群《对雪》七、运用比喻想像写作古人咏雪的诗句写得如此精妙——(问题设计)怎样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归纳:由“形似”到“神似”!让学生尝试比喻句的写作: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同时适时师生共点评!八、教师小结及作业的布置。
欢迎各位老师莅临指导!!二零零五年十月《世说新语》两则-咏雪教学设计篇2自主开放有序创新——《咏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世说新语‡两则‣教案(2课时)
第一课时(•咏雪‣)
一、出示目标
1、疏通字句,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了解谢太傅对两种咏雪佳句的评价。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二、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
1、了解《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今作3卷),按事情性质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分类记述汉末到东晋时期许多上层人物的言谈和逸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对后代笔记体作品影响颇大。
(二)朗读课文,翻译理解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给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fù差.可拟.chànǐ柳絮.xù撒.盐空中sǎ雪骤.zhòu无奕.女yì
2、听读课文,掌握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三)探究课文,把握形象
小组讨论:
1、“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三种理解:一种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二种认为是“笑”前者,“乐”后者;三种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没有具体的交代,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2、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其他喻体:“鹅毛”“飞花”“梨花”“蒲公英的孩子”“翩翩起舞的蝴蝶”等
3、本文中的“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温馨
4、写出你所知道的咏雪的名句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吴判官归京》岑参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张渭
5、背诵课文
三、当堂训练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请用原文填空。
时间:___ 寒雪日地点:___ 内集(家里)
人物:___家里人(儿女)事件:___ 讲论文义_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紧)
撒盐空中差可拟(大致、差不多)(相比)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不上)
与儿女讲论文义(子侄辈)
3、对于谢太傅的题目,兄子与兄女分别给出什么答案?
___兄子: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兄女:__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
5、概括文章主旨:
《咏雪》这则故事,通过谢家子弟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
6.《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家庭氛围:融洽、欢乐、轻松、温馨等
“儿女”的含义:
今义:专指自己的儿子和女儿
古义:这里是说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有时也指子女,如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课外阅读: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②司隶校尉。
诣③门者,皆俊才清称④及中表⑤亲戚乃通⑥。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⑦亲。
”既通⑧,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⑨有何亲?”对曰:“昔先君⑩仲尼⑾与君先人伯阳⑿有师资之尊⒀,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⒁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cù jí)⒃。
注解:①孔文举,即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少有异才。
②担任。
③诣:前往,到。
④清称:有清高的名称。
⑤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⑥乃通:才(予以)通报。
⑦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⑧既通:通报之后。
既,已经。
⑨仆:我,谦称。
⑩先君,死去的祖先。
⑾仲尼:孔子,字为“仲尼”。
⑿伯阳:即老子,姓李,名耳。
⒀有师资之尊:当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所以说“有师资之尊”。
⒁奕(yì)世为通好:世世代代互相友好往来。
⒂小时了了(liǎo liǎo):小时聪明。
了了:聪明,有智慧。
⒃踧踖(cùjí):非常局促不安。
王戎识李
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③小儿游④。
看道边李树多子⑤折枝⑥,诸儿竞⑦走⑧取之,唯⑨王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⑩。
注解: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
②…尝‟曾经。
③…诸‟众,一些④…游‟玩。
⑤…子‟果实。
⑥…折枝‟压弯(折)了树枝。
⑦…竞‟争着。
⑧…走‟跑。
⑨…惟‟只有。
⑩…信然‟真是这样。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