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两则课文解析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二则课文讲解

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二则课文讲解

七年级上册的世说新语二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两个小故事进行讲解。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农夫和一个狐狸的对话,农夫被狐狸蒙骗,失去了自己的鸡。

第二个故事则是一只猎户和一只猎狗之间的对话,猎户培养猎狗的目的是为了狩猎野兔,但最终却被猎狗背叛。

这篇课文深受学生喜爱,因为它不仅有趣,而且富有启发性。

这篇文章的广度非常宽泛,它讲述了农夫和狐狸、猎户和猎狗之间的互动。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性中的善恶和智慧。

通过对这些故事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人类的行为如何受到自然规律的约束。

在第一个故事中,农夫和狐狸之间发生了一场智慧斗争。

狐狸以巧言取人,最终诱骗农夫把鸡送给了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别人。

同时也反映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易受骗的一面。

而在第二个故事中,猎户和猎狗之间的关系则是主仆关系,但猎狗最终还是背叛了猎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中,往往是动物本能的一面占据了上风,而人则需要通过自身的智慧和善良去约束和引导动物。

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驯化和野性的束缚。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两个小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性的善恶和智慧。

这种寓言故事的深刻内涵和启发性,使其成为了一篇具有价值的文章。

在我个人看来,这篇课文故事内容丰富,深刻展现了人性和动物性的对比,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道理,对我们的成长和人生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这篇课文,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加理性地对待和处理这种关系。

希望我的文章对你有所启发,也希望你能够通过这篇课文,深入思考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性的智慧和善恶。

祝你学习进步!这篇七年级上册的世说新语二则故事,通过两个小故事进行讲解。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农夫和一个狐狸的对话,农夫被狐狸蒙骗,失去了自己的鸡。

第二个故事则是一只猎户和一只猎狗之间的对话,猎户培养猎狗的目的是为了狩猎野兔,但最终却被猎狗背叛。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分析(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分析(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世说新语》两则分析1、友人:暴躁易怒,无信无礼,知错就改元方:聪明伶俐,懂礼识仪,率真2、文中讲到元方指出了友人的哪两点不是?他又是如何反驳的?抓住“信”和“礼”进行反驳。

首先指出“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恶意攻讦(jié),是没有礼貌。

针锋相对,言简意赅。

3、“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不,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

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失礼,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

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4、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要诚信做人,以礼待人5、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发展:友人日中不至乃去;高潮:元方据理驳斥友人;结局:友人惭而致歉。

6、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于下:对:①耐心说明;②据理反驳;错:入门不顾。

7、《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陈实)和朋友约定正中午时见面,一同外出。

过了约定的时间,朋友仍然不来,陈太丘便径自走了。

他走后朋友才来。

他的儿子陈元方当时才七岁,正在大门外玩耍,朋友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长时间不见您来,已经走了。

”这位朋友便发火骂道:“真不是人!和朋友约好一同外出,却扔下朋友自己走了。

”元方便说道:“您和家父约定正中午见面,到了时间您却不来,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

”朋友听后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向陈元方引咎道歉,元方进入大门不再理他。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解析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 《世说新语》二则(解析版)

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陈寔(shí)太傅(fù)B.柳絮(xù)无奕(yì)C.雪骤(zhòu)俄而(é)D.期行(xíng)尊君在不(bù)【答案】D【解析】“不”在这里读fǒu。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子和女儿)B.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C.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舍弃)【答案】A【解析】“儿女”的意思应为“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子侄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答案】(1)不一会儿,雪突然下得很大,谢太傅高兴地说:“这大雪纷飞的样子像什么呢?”(2)友人感到惭愧,下了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家门。

【解析】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的理解。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B.“过中不至”这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陈太丘而不是客。

C.“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D.《世说新语》是南朝宋的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答案】B【解析】B项错误。

“过中不至”这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二、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课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答案】(1)约定(2)才(3)舍弃(4)拉【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世说新语》二则》课文分析

【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世说新语》二则》课文分析

《世说新语》二则期 行这则短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陈太丘和一个朋友约定正午一起外出。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就一个人走了。

他走了之后,朋友才到。

这时陈太丘七岁的儿子陈元方正在家门口玩耍。

朋友从陈元方那里得知陈太丘走了,非常生气,骂陈太丘不是人。

陈元方据理反驳了父亲的这个朋友,认为他不守信还骂人,是无信无礼之人。

朋友听后觉得很惭愧。

这则短文选自《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以短小精悍著称,本文亦不例外。

全文连标点不足150字,但对故事的全过程都交代得很清楚。

“信”是立世之本,陈太丘的友人不守信,陈太丘七岁的儿子亦知其不可,对他很不以为然。

“信”之重要于此可见一斑。

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点,从小做一个守信的人。

乘 船这则短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请求搭他们的船一起逃难,华歆立即表示不同意。

王朗认为船上还宽松,答应了这个人的请求。

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打算扔下搭船的那个人。

华歆不同意,认为既然答应别人,就不能因为有特殊情况不履行承诺。

世人就根据这件事来评定华、王二人品行的高下。

这个故事在写作特点上与《期行》有相似之处,在文章主旨上也与《期行》有近似之处。

它告诉人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课文翻译期 行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

(他们)约定在正午动身,过了正午朋友没到,陈太丘便离开了,离开之后朋友到了。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您都没到,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中午,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不讲礼貌。

”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

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

乘 船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

(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

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人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

《世说新语》两则剖析

《世说新语》两则剖析
添加标题
巩固训练: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请用原文填空。 时间:___ 地点:___ 人物____ 事件:____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俄而雪骤( )( ) 撒盐空中差可拟 ( )( ) 未若柳絮因风起( ) 与儿女讲论( ) 3、对于谢太傅的题目,兄子与兄女分别给出什么答案?
一、“读文”知“意”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首读:知内容。
读通顺,读准字音,读出正确的停顿。 根据文意读准节奏如果朗读时句中要停顿,应该在哪几处画上“/”线?
家庭聚会
子侄辈的人
讲解诗文
不久,一会儿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紧,急速
高兴的样子
什么

一会儿 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片片大雪在空中飘飞,与柳絮在风中飞舞的形态非常相似,而且柳絮还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般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一比喻意蕴更加深刻。
添加标题
咏雪
撒盐
形似
意蕴
柳絮
孰优孰劣无定论。 谢太傅更欣赏谁的诗,作者更欣赏谁的诗句,从哪里可以看出?
01
道韫不愧是东晋的大才女,她的作品得到了谢太傅的欣赏,得到了作者的欣赏,老师相信也得到了今天读这篇文章的同学们的欣赏,那么我们也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之词。请用一句话真诚地表达你的赞美之情吧!
通过查阅资料,获知友人是比陈太丘官高两品的官员,平素对陈太丘傲慢无礼。

初中语文-世说新语两则知识讲解

初中语文-世说新语两则知识讲解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参考译文:《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组织家庭聚会,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参考译文:《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注释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

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

死后追赠为太傅。

内集:家人一同聚集在屋内。

儿女:子侄辈。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骤:急,紧。

欣然:高兴的样子。

然:……的样子。

何所似:像什么。

何,什么;似,像。

胡儿:即谢朗。

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

世说新语二则解析

世说新语二则解析

世说新语二则解析
《世说新语》是东晋时期文学家刘义庆编写的一部鸟瞰类杂记。

它记录了当时
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物、事件和故事,被人们广泛引用和传颂。

本文将对《世说新语》中的两则故事进行解析。

第一则故事是《抚恤鄢陵》。

故事中,曹操早年征战,苦苦为百姓谋福祉。


曾亲自前去鄢陵查看当地民众的生活情况,然后向朝廷请求增加对该地的抚慰款项,以帮助百姓渡过难关。

这一举措充分展现了曹操为国家和民众着想的一面。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领导者应该身体力行,深入了解民情,关心人民的疾苦,才能真正做到为民众谋福利。

第二则故事是《连珠逐顾》。

故事中,华歆担任太傅时,经常与曹操一起商讨
国家大事。

一次,他上台阶时没有扶手,曹操看到后立即放下手中的事情,赶过去扶住华歆,再继续工作。

这个小小的细节展示了曹操对华歆的尊重和关心。

华歆因此感到十分感动,对曹操的重视和人格魅力更加敬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领导者应该注重细节,关心员工的感受,树立正面的领导形象。

通过这两则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世说新语》不仅用细腻的笔墨记载了那个时
代的人物、风俗和文化,更蕴含了许多人情世故和领导智慧。

读者在细细品味这些故事时,可以获得启示和教益,对于理解人性和领导之道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解析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游手好闲地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解析。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课文讲解一、文学常识:《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内容及中心:《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放在句末表疑问,相当于"吗"。

四、古今异义:1、儿女:古,子侄辈;今,子女。

2、去:古,离开;今,到什么地方去。

3、文义:古,诗文;今,文章意思。

五、一词多义1、顾:①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如相顾一笑,瞻前顾后)②相顾惊疑。

顾:看。

(如顾野有麦场)③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拜访。

(如三顾茅庐)2、信:①则是无信。

信:讲信用。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真诚、诚实。

③必以信。

信:实情。

六、敬辞与谦辞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2、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七、其它关键词1、寒雪日内集。

集:聚会2、白雪纷纷何所似。

似:像3、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速(暴风骤雨)。

4、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5、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

因:趁着、随着。

6、相委而去(太丘舍去)。

委:丢下。

舍:丢下、舍弃。

去:离开。

7、下车引之。

引:拉。

8、乃至:(友人)才到。

乃:才。

9、公欣然曰。

欣然:高兴的样子。

10、差可拟。

差:差不多。

拟:相比。

八、句子翻译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

2、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说新语》两则课文解析
一、整体把握
本课是中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和生疏感,不可败坏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

学习文言文,要“言”“文”兼顾,既牢牢掌握本课的文言词语和语法知识,又在此基础上将文言“文”作为文章来解读体会,深入赏析。

对于“言”的理解和掌握,应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大意,努力自主阅读理解(不要动辄直接询问同学“这句话什么意思?”),并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反对过于机械、死记硬背的翻译,反对过早过多地讲解虚词、句式等语法知识。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文言诵读。

在学生粗晓文章大意后,与其枯燥死板地句句翻译,不如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然疏通;与其细碎讲解语法现象,不如让学生在诵读中直观感知文言特点,逐渐强化文言语感。

宝贵的课堂时间,应更多地用于诵读而不是讲解。

为了激发学生认真诵读的兴趣,可以开展“朗读接力赛”之类的游戏活动。

初学文言文,应把重点放在实词的理解和积累上:一要注意古今异义词,如“儿女”(古代指“同宗的子侄辈”)、“去”(古代指“离开”);二要注意现代汉语仍在使用的语素,如“雪骤”中的“骤”,今天还在说“暴风骤雨”;“差可拟”中的“拟”,和今天说的“比拟”意义相同。

多用比较法、联系法学习文言实词(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舍去”与“相委而去”意思相近),多举例子,加深印象;适当运用汉字学、词源学、训诂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准确、归纳类推地掌握文言词义。

例如,“入门不顾”的“顾”是“回头看”;“页”部首
的字多与头部相关,如颇(偏头)、顶、倾、项、须、顿(点头)、颅、领、颈、颊、颖、频、颗、题、颜、额、颠、颤等。

对于“文”的理解和欣赏,《咏雪》可以抓两个问题:一是从文中何以看出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二是如何评论两个比喻的高下。

《陈太丘与友期行》也可重点探究两个问题:一是元方的“方正”体现在哪里,二是元方的“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针对“文”的理解和欣赏,所提问题不宜过于细碎。

调动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应借助多种多样的活动,比如朗读接力赛、讲故事比赛、课本剧表演等。

《世说新语》是传世经典,非常值得学生了解和品读。

引发学生对这部书的兴趣,可以从他们熟悉的一些人物(例如曹操)和背景知识入手,从书中情趣盎然的小故事入手,还可以从本书对后世的巨大文化影响入手。

二、素养提升
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时代久远、含义艰深,并且有很多生僻字、通假字与异读字等,初中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让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中的始终,能够有效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

文言文朗读教学和现代文朗读教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通过听读、认读,让学生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语句这些较为基本的要求。

再通过文本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情感,读出感情。

朗读形式上也同样十分丰富,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对比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一人一句轮流读等。

但是,因为文言文的特殊属性,教学时还有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1.把握停顿,读准节奏。

文言文不同于古诗,朗读停顿有比较固定的格式;也不同于现代文,意思清晰明了,学生比较容易把握在何处停顿。

文言文句式长短不一,意思也相对不容易理解,因此为了让学生正确把握停顿,读准节奏,教师除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之外,还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如辨别词性、划分句子成分等,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停顿。

2.揣摩虚词,读出韵味。

读出文言文的韵味,需要注意很多方面,其中比较容易忽视的是对虚词的把握。

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疑惑等语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

在朗读训练时,可要求学生揣摩虚词的用法,注意模仿语气、语调,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3.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课文两篇文言文短小精悍,教学中开展朗读的次数可以适当增加。

反复多读,熟读成诵,才能慢慢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隔膜感,逐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三、问题探究
1.《咏雪》一文哪些地方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从“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冰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

“公欣然”和“大笑乐”,可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文中的细节描写中感受温馨美好的家庭气氛。

2.《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如果认为“失礼”,可参考的理由是: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

如果认为“不失礼”,可参考的理由是: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