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解释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人文与社会译丛:文化的解释》笔记

《人文与社会译丛:文化的解释》笔记

《人文与社会译丛:文化的解释》阅读记录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3)1.2 文化的构成要素 (4)1.3 文化的基本特征 (5)二、文化的功能与意义 (6)2.1 社会整合与维系 (7)2.2 传承与创新 (9)2.3 规范与引导 (9)2.4 强化身份认同 (11)三、文化与个体关系 (12)3.1 文化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14)3.2 文化认同与自我实现 (15)3.3 文化冲突与个体困境 (17)四、文化与社会互动 (18)4.1 文化交流与传播 (19)4.2 文化适应与变迁 (21)4.3 文化政策与影响 (22)五、文化价值体系 (23)5.1 道德伦理 (25)5.2 宗教信仰 (26)5.3 艺术审美 (27)5.4 科学技术 (28)六、结论 (30)6.1 文化解释的重要性 (31)6.2 对文化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32)一、内容概述在阅读《人文与社会译丛:文化的解释》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对于文化概念的深入剖析和广泛讨论。

书中不仅从哲学、历史、艺术等多个角度对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定义和解读,还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文化的概念自古以来就有着多种解释,它既可以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可以理解为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作者详细阐述了文化的这些多层次含义,并指出文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概念,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重塑。

除了对文化的定义和性质进行深入探讨外,书中还着重分析了文化与经济、政治、教育等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各种社会因素紧密相连,相互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而政治制度则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化的力量。

《何谓文化》读书笔记

《何谓文化》读书笔记

何谓文化读书笔记《何谓文化》一书是余秋雨先生通过多年的探索和思考对中国文化做出的较为全面和细致的解释。

全书从四个方面解答了文化究竟是什么。

分别是学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一、学理的回答学理的回答中,作者将文化定义为——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作者将文化定义为集体人格引起我的深思,文化是一个名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性的特征,而文化又归结于集体人格。

这提示我们应该注重民族精神的建设和塑造,注重提升全民的素质,包括民族礼仪、生活方式、文学素养等等。

作者提到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这与儒家文化强调的大同社会及我们中华民族追求社会主义社会不谋而合。

作者将中国文化的特性归纳为:礼仪之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礼仪”就是一种便于固定、便于继承的生活化了的文化仪式。

把君子作为人格理想,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征。

而中庸之道是基于农耕文明四季轮回、阴阳互生的一种整体思维方式,它放弃僵硬和狭窄寻求弹性和宽容。

中华文化这一特征也是中华文明这一古文明几千年从未中断和消亡的原因,同时也从本质上批驳了西方的“中国威胁论”。

中华文明大体上是一种非侵略性的内耗型文明,作者在利玛窦说一文中也提到,万里长城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防守型而不是进攻型的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文化的弊病总结为三点:第一疏于公共空间。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个人公德心的培养和提高自身公共意识,共同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公共环境。

第二疏于实证意识。

实证意识的缺乏也就是科学意识的缺乏,中国文化不具备发现虚假、抵制伪造、消除谣言的机制和程序。

因此造成民众对谣言没有基本的辨别能力和对虚假的逻辑敏感,而中国的媒体不但没有帮助搜寻证据克服谣言反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谣言的传播。

古语云:“谣言止于智者”这就提醒我们应该培养群众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善于思考充分发掘人民群众的智慧,培养大家的辩证意识,并付诸于行动。

文化的解释读后感

文化的解释读后感

文化的解释读后感《文化的解释》是克利福德·格尔茨关于象征人类学的重要著作,直接影响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新历史主义"思潮的出现。

以下是我整理的文化的解释读后感,欢迎阅读。

一、格尔兹首先向我们展示了科学领域当中对于新概念的热衷以及对其热情的由高至低变化的一般过程。

“我们为了各种目的,在所有方卖弄尝试它,试着将其严格的意义加以可能的延伸,试着概括和加以引申。

”人们渴望着这一新的宏大的概念能够解释一切可能的问题、覆盖所有能够想象到的方卖弄,格尔兹对此固然不齿,但他也承认这些概念“它毕竟阐释了什么东西”。

他其实是想说,你看,“文化”正是这样的一个概念,尤其是E。

B。

泰勒的那种试图囊括文化方方面面的“最复杂的整体”,虽具独创力,但“掩盖远远多于揭示”。

面对那么多的前进方向,我们必须做出选择,纵使这个选择是狭隘的、不完全的,但却是可证明的,这便是一种进步,至少不再是看似什么都包括了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具体说的境遇。

格尔兹选择的是韦伯式的阐释性进路。

“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把文化看作这些网,因而认为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

格尔兹也就放弃了无休止追求面面俱到、解释万事万物的宏大概念,追求的不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规律,而是一种具体的意义之网上的某种阐释。

二、既然文化的分析是为了探寻意义、阐释,那么从何处探寻、怎样探寻,便是格尔兹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对人类学这门学科的一种反思和重新定位。

所谓“操作主义”对格尔兹和我们的启示在于,倘若你想了解诶一种科学,我们首先要看的不是文本上讲了些什么,而是要看其践行者都做了些什么。

其实这也是很好理解的,试想一下,如果有个人类学家来问我们汉民族的什么什么文化或风俗是什么,我们大多数人未必能够讲清楚。

由此,格尔兹确立了他的研究对象。

他举例说明,比如说我们想知道什么是人类学,那么看看什么是“从事民族志”就可以。

对《文化的解释》的解释

对《文化的解释》的解释
对《文化的解释》的解释
1
报告内容
一、人:心智进化与文化积累 二、深描:解释人类学的“真实”与“虚伪”
2
一、人:心智进化与文化积累
(一)主导的观念 人的生物进化的最后阶段发生在文化成长的最初阶段之后。 心智(一种倾向,在行为和事物中找到表现形式)活动基 本上是大脑内部的加工过程,是伴随脑容量的增大以及神 经元数量的增多而进化的。 相较而言,文化资源是人类思维的附属物,文化对生物机 体起到补充的作用。 注:文化的临界点理论
15
(二)人类学的“虚伪” 人类学文本本身是理论的和解释的,因为文化分析在本 质上是不完全的。也就是说,解释是学者“某种制造出 来的事物”,是“某种被捏成形的东西”——而不是说 它们是假的、非真实的。 在此中,文化的分析是对意 义的推测,估价这些推测,而后从较好的推测之中得出 解释性结论,而非发现意义的大陆,然后标画出没有实 体的景观。 是学者式的构造之物,这威胁着人类学知识的客观地位。 注:马林诺夫斯基的《日记本》!
人类的心智依赖于对某种文化资源的把握,它使人创造 (发现、选择)心智所需要的环境刺激,即寻找信息,并 得到非常小心的文化控制,为感情提供一个确定的范围。
8
例如,篮球比赛在人的生理机体中容易激发起愤怒和敌意, 而严格的竞技规则和可亲的人际关系能缓和这些敌意。 在此种情形下,我们的心智的任务从收集外部世界本身的 事件模式信息转向感情(生理)的意义,即事件模式的情 感(文化)输入。
6
(二)如何看待心智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变迁和生物变化有一个重叠的时期。 文化的作用不仅仅是补充、发展和扩大了以生物体为基础 的能力,心智在逻辑上和遗传上先于文化,反而是这些基 本能力的组成部分。 人的大脑彻底地依靠文化资源来活动,最终,使得这些文 化资源成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心智活动的辅助物。

文化的解释读后感

文化的解释读后感

文化的解释读后感首先,从学术角度来解释文化,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演变过程。

我们知道,原始社会的人类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他们的文化是非物质的,主要表现为口头传承的神话、传说和礼仪等。

而随着农业的出现和物质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人类进入了农耕社会和城市文明社会,这个阶段的文化已经开始有了物质的表现形式,如建筑、制度以及书面文字的出现等等。

到了现代社会,文化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更加突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然而,文化并不仅仅是物质的和表面的,它更多地是一种精神的存在。

文化贯穿于人类的生活各个方面,从社会的组织形式,到个体的行为规范,从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到艺术和文学作品,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我们。

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在接受和传承文化的同时,也会不断地对文化进行创造、演绎和变革。

在个人感悟上,我觉得文化是每个人独有和共同拥有的一种财富。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认同,这些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

当我们与他人交流、相处时,文化成为了我们相互理解的桥梁,也帮助我们认同自己和他人的身份认同。

在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个体来说,更要保持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尊重,尽可能地学习和接受来自不同文化的观点和思想。

而对于社会来说,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可以凝聚人心,激励人们追求进步和创新,同时也可以传承和保护人类的精神财富。

一个拥有丰富、多元文化的社会,不仅能够吸引和容纳更多的人才,也能够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更具竞争力。

而在一个丧失文化特色的社会,人们可能会失去自我认同和归属感,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也常常关注和参与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

比如,我喜欢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欣赏古代艺术品和现代艺术作品,这样我能够更好地了解过去和现在的文化,也能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真知灼见。

此外,我还喜欢读书、欣赏音乐和电影等,这些都是文化的载体,它们可以激发我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让我更加积极地思考和反思人类的文化发展。

文化的解释读后感

文化的解释读后感

文化的解释读后感《文化的解释》读后感。

《文化的解释》是一本非常有深度和内涵的书籍,它通过对文化的解释和分析,让读者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在书中对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包括文化的定义、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文化的传播和影响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阐述,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的本质和意义,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上不同的文化现象。

在书中,作者首先对文化进行了定义和解释。

他指出,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的产物,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表现。

文化包括了语言、宗教、价值观念、艺术、习俗等方方面面,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髓和灵魂。

通过对文化的定义,读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文化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和发展。

另外,作者还对文化的形成和演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文化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积累的产物。

文化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通过对文化的形成和演变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文化的历史性和发展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化的本质和内涵。

此外,作者还对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文化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传播和影响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力量和因素。

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文化的传播和影响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总的来说,《文化的解释》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它通过对文化的解释和分析,让读者对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文化的本质和意义,从而更好地把握和把握世界上不同的文化现象。

这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获得启发和收获。

《文化的解释》读书札记

《文化的解释》读书札记

《文化的解释》读书札记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是美国人类学家,解释人类学的提出者、象征人类学的代表。

王铭铭先生总结了格尔兹的学术心路,将其大概分为三段式的历程:“第一阶段从1954 年延伸至1960 年前后,他初步显示出对人类宗教生活与符号体验的兴趣, 出版了大型人类学专著«爪哇宗教»。

第二阶段从1961 年延伸至1963 年前后,此一时期, 他的主要作品有«旧社会与新国家»、«农业密集化»、«商贩与王子»等,这些作品显示了他当时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兴趣。

第三阶段从1964 年开始,并于1970 年后达到高峰。

这个阶段可以说是对第一阶段的某种回归或否定之否定”。

在不同的阶段,格尔茨学术研究的侧重点和内容都是不同的。

《文化的解释》一书首次出版于1973年,是第三阶段(高峰)的代表作,可见意义非凡。

本书其实一本论文集,共分为五编。

读书时,我认为首先要做的是理清概念——即作者对于一些专业概念的定义。

基本概念是作者理论提出的基础,作者对于基本概念的定义预示着其理论的依据。

因此,就本书而言对我影响最为深刻的要数首编和第二编。

首编中,作者用一章的内容提出并论述了了“深描”这一理论。

第二编分为两章,是与文化相关的概念。

他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兴趣重新转至对于符号和,即使是《文化的解释》这种并非纯理论性的书籍,也需明确作者对于文化、人类学、民族志等相关概念的定义。

壹文化英国人类学家之父爱德华·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或文明从民族学的广泛意义上说,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其他作为社会一成员的人所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这是一个内容庞杂、含义广泛的文化概念,至今仍相当普遍地在各处流行。

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莱德·克拉克洪在对164种文化定义作出详尽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比较详细的定义:“文化包括外显或内隐的,通过象征符号习得并传递的行为模式或规定行为的模式,它构成了人类群体的特有成就,其中包括体现这些象征的器物;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传统的(即由历史衍生并选择的)思想,尤其是附在这些思想上的价值观念;文化体系一方面可认为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可视为左右行动的因素”。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读书笔记“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

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的定义,通常文化包括文字、语言、地域、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

大致上可以用一个民族的生活形式来指称它的文化。

在《中国文化概论》这本书的绪论中提到,文的本义是五色交错的纹理化的本义是改变、化育,而文化就是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本书是以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这四个层次对文化展开论述。

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民族性,普同性,时代性和相对性。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在书中还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是以人文为主和以“天人合一”为终极目标。

中國傳統文化璀璨而輝煌,特别是其核心“禮”文化。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中国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礼同时又是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就是说“礼仪文化”。

清代有“上古聖王所以治民者,後世聖賢之所以教民者,一‘禮’字而已”的評論,将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推崇到治國安邦的高度。

然而在不知不覺中,傳統文化已失落多年,在戰火紛飛,内憂外患的近代中國,沒有哪個國家以禮相待,尊敬我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的解释读书笔记
引导语:《文化的解释》是格尔茨写的一本非常好看的书,那么有关《文化的解释》的读书笔记哪里有?接下来是本人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文化的解释读书笔记一格尔茨在此书中始终强调“意义”二字。

我理解中的“意义”有如下几层含义:
1.寻求意义必须立于“最直接的观察层面”,将民族志置于“某种可理解、有意义的框架”之中。

格尔茨认为人类学研究不能停于观察,而必须“阐释”,“民族志是深描”。

格尔茨所坚持的这种“阐释”是在个案中进行的概括,正如他所作的比喻,是类似于医学的“临产诊断”,而不做“预言”。

2.“观念、价值、行动、情感、甚至是神经系统都是文化的产物”,因而对人类行为的意义的推测在于对其作出文化的分析。

他同时赋予了文化“纯粹的符号系统”的含义,则文化的分析就是对于有意义的象征符号的理解。

3.意义是公共符号结构的研究,而非个人心理习性的预测。

我以为这点上就与马林诺夫斯基的需求论有了差别,马将一切行为解释归结于生理需求。

然而生理需求始终是个人的,它的衍生需求却往往具有公共意义,两者之间其实是有着鸿沟的。

例如,他认为人对性的需求有了婚姻,这种假设并非不成立,然而他忽略了婚姻不仅仅具有性的意义。

对于
“原因”和“意义”的揣测其实一直是社会学人类学争论的问题,我蛮欣赏当格尔茨的“阐释人类学的基本使命不是回答我们最深切的问题,而是让我们了解其他山谷放牧其他羊群的其他人所给与的回答,从而把这些答案收入可供自寻的有关人类言说的记录当中。


文化的解释读书笔记二每一个人类共同体都在可以支持一千种乃至更多生活模式的自然资源中选择了它的那一种。

人类的本能和共性让每一个共同体相似,而文化的概念对人的概念造成影响,使人这个概念的释义是多种多样的。

为了对行动提供更多的信息,我们随之越来越多地依赖文化资源——积累起来的有意义的符号储备。

没有独立于文化的人性这样一种东西。

人在他的本能之上,在既定的自然环境之外,真正决定差异性的是其行为模式构成的生活,而行为模式则被其自身的文化程序所决定的。

鉴于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因此,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

人类学家需要去深描、浅描,前者是对通过人类学的方法去最大限度的接近他者的意义和对世界的定义,后者是对用本文化系统的概念体系尽可能减少歪曲的解释他者的定义。

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即是在不削弱其特殊型的情况下,昭示出其常态。

而对于深层次的文化体系,作者又将之定义为必须具有最低限度的融贯性,否则也
不能称之为系统。

所以由此推之,人类学没有必要也不应该跳过个例,只有从哪怕显得极端的一些个例中也能适用的文化体系解释,才能证明作者并没有被一开始的谎言或者之后自己的偏见等等因素所影响,最终获得一个偏狭适用的结论,而这样的结论是没有可信度的。

人类学对于多样性的人类社会,只是试图用本身社会的理解系统去最大限度的接近其他社会的文化系统,而文化是无法自控、非预言式的,所以这门学科的基本任务也就是两个,一个是建立可供研究的概念结构,并且使之最大可能的不受歪曲并便于研究;另一个是建立一套解释系统去最大化的接近这套体系的深处。

而我认为人类学解释成为可能的原因,就在于发现每一个人类社会文化体系的最低限度的共性并用之去理解其他体系是具有可行性的。

解释的人类学的根本使命并不是回答我们那些最深刻的问题,而是是我们得以接近别人——在别的深谷中守护别的羊群时——所给出的回答,从而把这些回答归于记载人类曾说过什么的记录中去。

每一种宗教都是是人们发现的真理,无论我们是否愿意进入,他揭示了另一个生活世界。

宗教符号在符合其倾向的生活方式和相应的世界观间基本对称,使二者相互支持、相互强化、相互发展。

因而无需多言,一种宗教是:一个象征符号体系,它所做的是在人们中间建立强有力的、普遍的和持续长久的情绪和动机,依靠形成有关存在的普遍秩序的概
念并给这些概念披上实在性的外衣,它使这些情绪和动机看上去具有独特的真实性。

一个象征符号体系,便是在一个简明的范式定义下,将思维定向并且在思维和实际中使其不断定向发展。

文化模式有着内在的双重性:它们既按照现实来塑造自身,也按照自身塑造现实。

宗教引起情绪,进而产生动机,动机则是具有倾向性的情绪。

对情绪的引起,既需要形而上的定向引导使其适应并接纳整个共同体的共识,也需要形而上是植根于现实世界并开始影响一种生活模式,换言之,文化模式提供的行为模式至少要在最低限上与现实世界和人的客观需要兼容,进而才能因势利导。

同样,虔诚不是做了我们称之为虔诚的事情,而是有这种行为的习惯倾向。

而定向思维和行为模式形成并强化的最核心环节是宗教符号,正是通过宗教符号,人们做出肯定或否定。

从分析的观点看,正是为某类特定的符号复合体——它们形成的超验性和推崇的生活方式——树立令人信服的权威,构成了宗教的本质。

符号是宗教这种文化模式形而上部分和现实生活的结合体,代表最基础也是最鲜明的立场,一个符号背后便是一个宗教体系。

于是,宗教符号必须通过宗教仪式来具体化、权威化,同时,也要通过具体的宗教仪式让人体会到超验性和推崇的生活方式的感觉或者氛围,我认为后一点是最重要的,他不仅为宗教仪式提供了意义,也为宗教本身证明了意
义。

于是,植根于现实生活,宗教形而上的发现了真理,并围绕着象征符号不断进行形而上和现实的互动,并由宗教仪式进行强化。

由此,宗教奠定了在人类存在的最一般的情境中对人的行为的最独特的要求。

宗教发现了属于一个共同体的真理,并用象征符号昭示、归纳其意义,故而一个共同体受之长期作用之后,其成员的精神气质必然时如象征符号一般鲜明。

综上,每一个宗教都是一个世界,在意义的层面上,没有人可以替别人做决定,无论从能力还是权利的角度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