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复习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重点

1、地震的相关概念及分类震源:指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震动的部位。
震源深度:如果把震源看成一个点,那么这个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就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指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即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震中距:指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地震分类:1、按成因分为诱发地震和天然地震2、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3、按震级通常分为微震、有感地震、破坏性地震,强烈地震和特大地震4、按地震形式、地震序列可分为主震型、震群型、孤立型2、构造地震的成因:是指由地壳构造变动而引起的地震3、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通常是用地震时地面运动的振幅来确定的。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4、三水准设防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1)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2)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3)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机生命的严重破坏。
5、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设计:按第一水准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第二阶段设计:按第三水准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6、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这类建筑的确定须经国家规定的批准权限批准。
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如城市生命线工程(一般包括供水、供电、交通、通信、消防、医疗等系统)的核心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均属此类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如一般的仓库、人员较少的辅助建筑物等。
抗震措施:甲类: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与防灾》总复习题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习题汇编一.填空题1.地震按其成因可划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类型。
2.地震按地震序列可划分为主震型、震群型(多发型)和孤立型(单发型)。
3.地震按震源深浅不同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4.地震波可分为体波;面波5.体波包括纵波(疏密波.压缩波);横波(剪切波)6.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的传播速度快。
7.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
8.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烈度等反映。
9.震级相差一级,能量就要相差3210倍之多。
10.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高。
11.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来确定。
12.设计地震分组共分3组,用以体现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
13.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
14.关于构造地震的成因主要有断层说;板块构造说15.地震现象表明,纵波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剪切波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方向摇晃,而面波使建筑物既产生上下颠簸又产生左右摇晃。
16.面波分为瑞雷波;洛夫波17.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按其受地震破坏时产生的后果,将建筑分为甲类;已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18.《规范》按场地上建筑物的震害轻重程度把建筑场地划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
19.我国《抗震规范》指出建筑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四类。
20.饱和砂土液化的判别分分为两步进行,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21.可液化地基的抗震措施有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和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
22.场地液化的危害程度通过液化等级来反映。
23.场地的液化等级根据液化指数来划分。
24.桩基的抗震验算包括非液化土中低承台桩基的抗震验算和存在液化土层的低承台桩基抗震验算两大类。
25.目前,工程中求解结构地震反应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即拟静力方法(等效荷载法)和直接动力分析法。
26.工程中求解自振频率和振型的近似方法有矩阵迭代法、能量法、等效质量法、顶点位移法。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题带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题一、判断题1.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既适用于弹性体系,也可用于弹塑性体系X2.结构的刚心就是地箴惯性力合力作用点的位置X3.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将随轴压比的增加而减小V4.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等于竖向荷载加上各可变荷载组合值。
X5.箴源到震屮的垂直距离称为震中距。
X6.对应于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烈度也只有一个。
X7.横波一般周期较长,振幅较大,引起地面水平方向的运动。
J8.采用底部剪力法时,突出屋而的屋顶件,由于刚度突变、质量突变,英地震作用的效应乘以增大系数3,此增大部分应向下传递。
X9.采用底部剪力法时,突岀屋而的屋顶件,由于刚度突变、质量突变,英地震作用的效应乘以增大系数3,此增大部分应向下传递。
X10•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以横波最快,面波次之,纵波最慢。
X11.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屮传播丿12.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的高层建筑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X13.众值烈度比基本烈度小1.55度,罕遇烈度比基本烈度大1.55度X14在进行抗丧设计时,结构平而凹进的一侧尺寸为其相应宽度的20%时,认为是规则的J1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以横波最快,而波次之,纵波最慢.X16.在同等场地、烈度条件下,钢结构房屋的震害较钢筋混凝上结构房屋的丧害要严重。
X17.钢筋混凝上框架柱的轴压比越大,抗震性能越好。
X18.场地特征周期与场地类别和地震分组有关。
X19.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将随轴压比的增加而减小。
V20.选择结构的自振周期应尽可能接近场地卓越周期。
X21.根据液化指数,将液化等级分为三个等级。
J22.质疑和刚度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应考虑水平地箴作用的扭转影响23.地震作用对软土的承载力彫响较小,丄越软,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就越小。
X24.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等于竖向荷载加上各可变荷载组合值。
X25.采用底部剪力法时,突岀屋而的屋顶件,由于刚度突变、质量突变,其地震作用的效应乘以增大系数3,此增大部分应向下传递。
抗震复习重点

第1章1.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振动的部位称为震源。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叫震中。
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叫做震中距。
2.体波有纵波和横波两种形式。
纵波一般周期较短、振幅较小,在地面上引起上下颠簸运动。
横波一般周期较长,振幅较大,引起地面水平方向的运动。
3.由地震波传播所引起发的地面振动,通常称为地震动。
地震动的峰值、频谱和持续时间,通常称为地震动的三要素。
4.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M=logA A--记录图上量得的最大水平位移。
震级每增加一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越增加30倍。
5.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一般来说,距离震中近,地震烈度就高;距离震中越远,地震烈度也越低。
6.震中区的地震烈度称为震中烈度。
M=1+(2/3)I I为震中烈度7.地震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地表破坏、建筑物的破坏、次生灾害。
地表破坏主要表现为地裂缝、地面下沉、喷水冒砂和滑坡等形式。
地裂缝分为构造性地裂缝和重力式地裂缝两类。
建筑物的破坏分:静力破坏和动力破坏(地震引起的破坏)8.抗震设计原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9.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P9)抗震设计方法(P10)10.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的重要性分为四类:特殊设防类(甲类)、重点设防类(乙类)、标准设防类(丙类)、适度设防类(丁类)11.建筑抗震设计在总体上要求把握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
12.建筑物平、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则是:对称、规则、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
13.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实现设置多道防线:采用超静定结构、有目的地设置人工塑性铰、利用框架的填充墙、设置耗能元件或耗能装置等。
第2章1.建筑物震害与:地震类型、结构类型、下卧层的构成、覆盖层厚度有关。
2.在振幅谱中幅值最大的频率分量所对应的周期,称为地震动的卓越周期。
防震抗灾知识问答题目及解答

防震抗灾知识问答题目及解答1. 什么是地震?地震是地球上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球震动。
地震会导致地面摇晃、建筑物倒塌以及其他大规模破坏。
2. 为什么地震会造成灾害?地震造成灾害的原因包括地震本身的能量释放和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
地震释放的能量会导致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破坏,同时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洪水、火灾等次生灾害。
3. 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使用抗震设计和建筑材料- 加固建筑结构,如增加钢筋混凝土柱、墙等- 安装地震减震装置,如减震器和隔震系统- 定期检查和维护建筑物的结构完整性4. 地震预警系统是什么?地震预警系统是一种通过监测地震波传播速度来提前发出地震警报的系统。
它可以在地震波到达目标地区之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内提供警报,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安全措施。
5. 在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采取哪些行动?在地震发生时,应该采取以下行动:- 尽量保持冷静,避免惊慌- 迅速寻找避难场所,如桌子下、门框旁边等结构坚固的地方- 远离窗户、玻璃、壁橱等可能会破裂或倒塌的物体- 尽量避免使用电梯,选择使用楼梯下楼- 在地震结束后,小心检查周围环境是否存在危险物品或破坏的建筑物6. 如何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了解地震的风险和可能的影响- 确定家庭或工作场所的安全区域和避难场所- 准备地震应急包,包括食物、水、急救用品等生活必需品- 制定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计划,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互相联系- 参与地震演和培训,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和反应速度7. 地震后的救援工作包括哪些方面?地震后的救援工作包括以下方面:- 搜索和救援被困人员- 提供紧急医疗援助和急救服务- 提供食物、水和其他基本生活物资- 清理瓦砾和废墟,恢复基础设施- 提供心理支持和灾后重建指导8. 地震灾害应对中的心理健康支持很重要吗?是的,地震灾害应对中的心理健康支持非常重要。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重点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重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总复习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震动和近场地震动?P3答: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叫地震动。
其中,在震中区附近的地震动称为近场地震动。
2.什么是地震动的三要素?P3答:地震动的峰值(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称作地震动的三要素。
3.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一类?答: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等几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构造地震。
4.什么是构造地震、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P1答: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使深部岩石的应变超过容许值,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地面震动,这种地震称为构造地震,一般简称地震。
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震源至地面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一般震源深度小于60km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km的称为中源地震;大于300km的称为深源地震;我国绝大部分发生的地震属于浅源地震,一般深度为5~40km。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邻近地区称为震中区,地面上某点至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5.地震波分哪几类?各引起地面什么方向的振动?P1-3答: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体波和面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称为体波,体波又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引起地面垂直方向的震动,横波引起地面水平方向震动。
在地球表面传播的波称为面波。
地震曲线图中,纵波首先到达,横波次之,面波最后到达。
分析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间差,可以确定震源的深度。
6.什么是震级和地震烈度?几级以上是破坏性地震?我国地震烈度表分多少度?答:震级:指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是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
(1)m=2~4的地震为有感地震。
(2)m>5的地震,对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3)m>7的地震,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M(地震震级)大于5的地震,对建筑物就要引起不同程度的破坏,统称为破坏性地震。
抗震复习要点

抗震复习要点————————————————————————————————作者:————————————————————————————————日期: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地震波包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只限于在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其中体波包括纵波(P)波和横(S)波,而面波分为瑞雷波和洛夫波,对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
2、场地类别根据等效剪切波波速和场地覆土层厚度划分为IV类。
3、在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对于T1>1.4T g时,在结构顶部附加ΔF n,其目的是考虑高振型的影响。
4、《抗震规范》规定,对于烈度为8度和9度的大跨和长悬臂结构、烟囱和类似的高耸结构以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等,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5、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建筑物的类型和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6、地震系数k表示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动力系数 是单质点最大绝对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的比值。
7、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中,在处理结构布置时,根据设防烈度限制房屋高宽比目的是为了使多层砌体房屋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整体抗弯能力,根据房屋类别和设防烈度限制房屋抗震横墙间距的目的是避免纵墙发生较大出平面弯曲变形,造成纵墙倒塌。
8、用于计算框架结构水平地震作用的手算方法一般有反弯点法和D值法。
9、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中,根据统计和地震资料分析,对于各振型所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可近似地采用平方和开平方的组合方法来确定。
10、为了减少判别场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饱和沙土液化的判别可分为两步进行,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1、根据土层剪切波速的范围把土划分为坚硬土、中硬土、中软土、软弱土四类。
2、地震波中的纵波(P) 是由震源向外传播的疏密波,横波(S)是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
用来反映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的大小和尺度的是震级,其为一种定量的指标。
抗震复习要点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地震波包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只限于在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其中体波包括 纵波(P )波和 横(S ) 波,而面波分为 瑞雷 波和 洛夫 波,对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 面 波为主。
2、场地类别根据 等效剪切波波速 和 场地覆土层厚度划分为IV 类。
3、在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对于T 1>1.4T g 时,在 结构顶部 附加ΔF n ,其目的是考虑 高振型 的影响。
4、《抗震规范》规定,对于烈度为8度和9度的大跨和 长悬臂 结构、烟囱和类似的高耸结构以及9度时的 高层建筑 等,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5、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 建筑物的类型 和 高度 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6、地震系数k 表示 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 与 重力加速度 之比;动力系数 是单质点 最大绝对加速度 与 地面最大加速度 的比值。
7、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中,在处理结构布置时,根据设防烈度限制房屋高宽比目的是 为了使多层砌体房屋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整体抗弯能力 ,根据房屋类别和设防烈度限制房屋抗震横墙间距的目的是 避免纵墙发生较大出平面弯曲变形,造成纵墙倒塌 。
8、用于计算框架结构水平地震作用的手算方法一般有 反弯点法 和D 值法 。
9、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中,根据统计和地震资料分析,对于各振型所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可近似地采用 平方和开平方 的组合方法来确定。
10、为了减少判别场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饱和沙土液化的判别可分为两步进行,即 初步判别 和 标准贯入试验 判别。
1、 根据土层剪切波速的范围把土划分为坚硬土、中硬土、中软土、软弱土四类。
2、地震波中的 纵波(P ) 是由震源向外传播的疏密波, 横波(S ) 是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
用来反映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的大小和尺度的是 震级 ,其为一种定量的指标。
3、在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计算中,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一般应 >1.0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成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构造地震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发生次数最多。
震源:导致地震的起源区。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
震中区或极震区:震中附近地面运动最剧烈,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场地:地面上被地震波及的某一地区。
震中距:场地到震中的水平距离。
震源距:场地到震源的距离。
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
震源深度d:浅源地震(d<60km) 中源地震(d=60—300km)深源地震(d>300km)两个主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地震危害大的原因:1.活动分布范围广,难以预报和集中防御 2.震源浅,强度大 3.位于地震区的大中城市多地震灾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地表破坏建筑物破坏各种次生灾害地震造成的地表破坏:地裂缝地陷地面喷水冒沙塌方建筑物的破坏分类:1.结构丧失整体性 2.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足造成破坏 3.由于变形过大导致非结构破坏 4.地基失效引起的破坏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地震波分类:根据在地壳中传播的位置不同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
分为纵波(压缩波):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周期短且振幅小。
和横波(剪切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周期长且振幅大。
V(纵波)=1.73V(横波)面波:沿地表或地壳不同地质层界面传播的地震波。
一般认为,面波是体波经地层界面多次反射,折射所形成的次生波。
分为瑞利波(R波)和勒夫波(L波)。
面波传播速度慢,是剪切波传播速度的90%,周期长振幅大,衰减慢,能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波总结:传播速度是纵波最快,剪切波次之,面波最慢。
面波的能量要比体波大,所以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破坏的主要以面波为主。
体波和面波共同引起的水平地震作用通常是最主要的地震作用。
地震动:地震引起地面运动,称为地震动。
人们通过记录地面运动的加速度来了解地震动的特征。
地震动三要素:地震动峰值持续时间频谱特性地震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用M表示。
M=lgA-lgA0 A:地震记录图上量得的以微米为单位的最大水平位移。
lgA0:依地震中距而变化的起算函数。
当震中距为100km 时,A0=1微米,即lgA0=0震级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关系:lgE=1.5M+11.8 E:地震释放的能量,单位为尔格(erg),1erg=10(-7)J地震烈度: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是衡量地震引起的后果的一种度量。
对于一次地震来说,震级只有一个,但相应这次地震不同地区则有不同的地震烈度。
震中区地震影响最大,烈度最高;距震中越远,地震影响越小,烈度越低。
基本烈度: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可能遭遇到的超越某一概率的最大地震烈度。
设防烈度: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多遇烈度和罕遇烈度:onP12 图和第二自然段抗震设防的目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减轻建筑物的地震破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三水准设防要求: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题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方抗震设防烈度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可继续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机生命的严重破坏。
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两阶段设计法:为满足上述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了简化的两阶段设计方法。
主要设计思路是:通过控制第一和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使第二水准得以满足,不需另外计算。
称为承载力验算。
第一阶段:按第一水准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
第二阶段设计:按第三水准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弹塑性变形验算。
小震下进行强度和弹性变形验算,大震下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
抗震设防标准:对于不同使用性质的建筑物,地震破坏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是不一样的。
因此,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应根据其重要性和破坏后果而采用不同的设防标准。
设防分类: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和灾害后果,将建筑抗震设防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类别。
甲(特殊设防类):重大建筑工程和遭遇破坏是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
乙(重点设防类):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回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
丙:除甲乙丁之外的一般建筑。
丁: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
设防范围:6—9级。
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方面: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
概念设计包括:注意场地选择和地基基础设计,把我建筑结构的规则性,选择合理抗震结构体系,合理利用结构延性,重视非结构因素,确保材料和施工质量。
建筑场地:是指建筑物所在地,在平面上大体相当于厂区,居民点和自然村的区域范围。
场地土:场地范围内的地基土。
覆盖层厚度:从地表到地下基岩面的垂直距离,也就是基岩土的埋深。
卓越周期:我们将地表振动的频度—周期关系曲线上频度最大值对应的周期称为场地的卓越周期。
地基土液化:当孔隙水压力增加到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砂土或粉土受到的有效压应力下降乃至完全消失。
这时,砂土颗粒局部或全部将处于悬浮状态,土体的抗剪强度等于零,形成了犹如“液体”的现象,即称为地基土的“液化”。
只有饱和砂土或粉土才会出现液化,因此有时也称“砂土液化”。
地基土液化的判别:(公式onP25)初判和再判。
初判:定性判别不液化土,从而排除一大批不需要详判的场地,节省勘察工作量。
再判: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
液化评价:(onP27)当经过“再判”判别土层为液化土后,应进一步定量分析,评价液化土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以便近一步采取相应的抗液化措施。
这一工作,通常是通过计算地基土液化指数来实现的。
地基抗液化措施: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可采用桩基,深基础,土层加密法或用非液化土替换全部液化土层等措施。
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onP28。
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onP28。
场地土类别:岩石,坚硬土或软质岩石,中硬土,中软土,软弱土。
场地类别:根据场地土的刚度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将建筑场地划分为四种类别。
onP21场地类别和场地土类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场地土类型只反映某类单一土质情况,而建筑场地类别是对位于覆盖层深度范围内的各类土质的综合评价。
地基:是指建筑物下面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软土地基:是指强度低,压缩量较高的软弱土层,多数含有一定的有机物质。
我国抗震规范对于量大面广的一般性地基和基础都不做抗震验算,而对于容易产生地基基础震害的液化地基,软土地基和严重不均匀地基,则规定了相应的抗震措施,以避免或减轻震害。
地基抗震承载力的计算:采取在地基静承载力的基础上乘以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的方法。
公式onP23.地基抗震承载力为什么是大于1的调整系数?第三章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1、地震系数k:是地面运动加速度最大绝对值与重力加速度比值2、动力系数ß:是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地震作用下加速度反应最大绝对值与地面加速度最大绝对值之比,即质点最大加速度比地面最大加速度放大的倍数3、地震影响系数: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以重力加速度为单位的质点最大加速度反应。
等于地震系数与动力系数的乘积6、什么是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如何评定震级和烈度的大小?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
震级的大小一般用里氏震级表达地震烈度是根据地震烈度表,即地震时人的感觉、器物的反应、建筑物破坏和地表现象划分的。
4、什么是反应谱?如何应用反应谱确定单质点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反应谱是指单自由度体系最大地震反应与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根据反应量的不同分为位移、速度、加速度反应谱,反应谱有两个含义:代表了最大地震反应,以及随周期的变化。
采用加速度反应谱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
步骤:①根据5、框架结构的侧移计算包括哪几个方面?结构布置及构件截面尺寸确定——计算简图——荷载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内力计算(竖向、水平向)——内力组合——截面强度计算——变形验算——构造措施等6、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宜对称布置。
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梁、柱构件应避免剪切破坏,构件弯曲破坏形成的极限剪力应小于构件斜截面的极限剪力,即强剪弱弯”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梁、柱构件之间应设置成“强柱弱梁梁柱节点的承载力宜大于梁、柱构件的承载力。
即”强节点弱构件”。
7 底部剪力法的的计算公式和步骤?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高度不超过四十米,并以剪切变形为主(房屋高宽比小于4时)的结构。
(1)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α1 Geq ,Geq=0.85∑(G1+G2+…..+ Gi+…+Gn)上式中:α1为水平地震作用影响系数;根据设防烈度和地震类别查表;Geq称等效重力荷载:单质点体系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对多质点体系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0.85倍;Gi各楼层(质点)重力荷载(重量,KN)代表值。
(2)质点 i 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各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i与其HiGi成正比:式中:Gi为质点i的重力荷载代表值;Hi为质点i的计算高度;δn为顶部附加作用系数,对多层钢筋混凝土房屋,δn可根据特征周期和基本周期查表求得;(3)结构顶部附加地震作用当T1﹥1.4Tg时,由于高振型的影响,须在结构顶部增加一个附加水平地震作用ΔFn:ΔFn=δnFEK ;这时顶层质点的地震作用=Fn+ΔFn8. 如何确定结构的抗震计算方法?(P86)(1)底部剪力法:把地震当作等效静立荷载,计算结构最大地震反应。
(2)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利用振型分解原理和反应谱理论进行结构最大地震反应计算。
(3)时程分析法。
分两种,一是振型分解法,一是逐步积分法。
9. 为何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P.63)答:震害调查表明,在烈度较高的震中区,竖向地震对结构的破坏也会有较大影响,一些高耸结构和高层建筑的上部在书香地震作用下,因上下振动而出现受拉破坏,对于大跨度结构,竖向地震引起的上下振动惯性力,相当于增加了结构的上下荷载作用。
故地震计算式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计算公式:,FEvk为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αvmax为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vmax=0.65αmax);Geq为等效重力荷载(取重力荷载代表值的0.75倍)10. 我国规范规定那些建筑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P63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区的大跨度屋盖结构、长悬臂结构、烟烟囱及类是高耸结构和设防烈度为9度区的高层建筑,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