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成教特色专业)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阐述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目的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和研究当代文学作品,帮助学生理解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革,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意识。

三、内容1. 文学作品选取(1) 文学作品的多样性:选择不同体裁、流派和主题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

(2) 代表性作品: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当代文学作品,如《红高粱家族》、《狂人日记》、《伤逝》等。

2. 文学作品分析(1) 叙事结构与故事情节:分析文学作品的叙事结构和故事情节,把握作品的整体框架和发展过程。

(2) 主题与意义:解读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义,分析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 符号与象征: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符号和象征,揭示作品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

3. 作者背景与时代背景(1) 作者生平和文学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和文学成就,探究作品与作者生活的关联。

(2) 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研究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分析作品与时代思潮和社会变革的关系。

4. 文学批评与研究方法(1) 历史批评:运用历史批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在历史文脉中的地位和意义。

(2) 结构主义批评:应用结构主义批评方法,解构文学作品的符号体系和结构特点。

(3) 个人化阅读: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化阅读,发表独立而深入的观点和见解。

四、教学方法1. 前瞻性教学:通过讲授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以及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和研究欲望。

2. 分析式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叙事结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促进学生的思想碰撞和知识分享。

4. 阅读与写作结合: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文学阅读,并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文论和文学研究报告。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中国当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开放教育(本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带有专题研究性质,既考虑到与电大专科阶段“中国当代文学”等课程的衔接,利用和巩固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当代一些重大的文学现象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专题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析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兴趣。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54,共3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本课程按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重点讲授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现象。

包括以下12个专题:1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2.当代小说中的革命叙事;3.“样板戏”与当代的“戏剧实验”;4.“朦胧诗”与当代诗歌的探索;5.新时期乡土小说;6.女性文学;7.先锋小说;8.新写实小说;9.当代散文的多样化;10.新派武侠小说;11.台湾小说;12.台湾诗歌。

(其中,第3、5、7、8四个专题为本课程的重点。

)各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从整体上又考虑到几方面内容的平衡:即以重点作家的评析为主,同时兼顾文学思潮、文学史现象的讨论,力争每一讲的角度、方法各有特点,尽可能介绍学术研究的前沿状况,包括不同的学术观点,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

同时,充分考虑到电大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熟悉中国当代文学史,对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有所涉猎,树立文学的整体观。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专科阶段非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补修‘中国现当代和外国文学基础”课程中的相关内容。

三、媒体选择与教学设计(一)文字教材本课程的主教材为《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是研究建国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的科学,是一门适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言师范专业的基础课。

其教学研究对象是自年建国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主要包括文学运动与思潮,代表性的作家、经典性的作品。

三、课程教学目标(精炼概括条目标,并注明每条目标所要求的学习目标层次。

本课程教学目标须与授课对象的专业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使学生较为系统的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概貌,理清中国现代文学演化的脉络,探讨它的历史规律,总结它的经验、教训。

、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评价文学现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训练学生分析、鉴赏现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现代文学修养,陶冶自己的理想、情操和美感。

四、课程进度表
表理论教学进程表。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一)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二)目的:本课程的任务是讲授1917至2000年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基本特征、作家的生平史实、创作观念、审美情趣、作品的情感特征、艺术特征、作家作品的群体风貌以及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西方文学的关联,使学生具体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三)开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二、先修课程:无先修课程三、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一)教学方法:老师讲授和学生自读相结合,强调学生自我阅读感受与充分认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考核方式:考试四、教学内容与学时(一)学时:112学时。

现代文学史64学时,当代文学史48学时。

(二)教学内容: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1、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的大致时间(1898年)2、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传统思想根基的动摇和瓦解,严复、梁启超的反思。

3、回顾思想变化的背景原因:先是寻求社会组织的变化,继而影响到文化,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变化过程。

4、“小说界革命”及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点出此口号是小说这一文类在近现代取得显赫地位的理论开端。

5、现代化发生阶段梁启超的功绩,“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及身体力行。

6、略述戏剧观念的更新。

“言文合一”观念下最初的“白话文运动”及具有现代意义上文学观的王国维及周氏兄弟。

7、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1898-1917)各类文体中成就最大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8、小说的成绩,谴责小说的盛行(四大代表作品)。

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吴趼人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

民初初徐枕亚的《玉梨魂》,鸳蝴派的“五虎将”。

思考题:1、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产生原因、使命。

2、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3、掌握现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4学时)重点难点:“五四”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文学社团的蜂起。

1、中国文学进入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五四文学革命。

5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5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课程要求中国当代文学史是一门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

该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能力。

中国当代文学与当下社会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对创新型、实践性型人才培养来讲,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及其相关教学活动,能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有整体的把握,具有欣赏和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作品的能力。

具备较高的文学鉴赏力,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鉴赏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评析当代文化现象的能力。

提升学生文化修养,感知市场化、商品化、消费化的价值观与主流意识、正统意识、精英意识的对立和矛盾,认识到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坚守文学艺术的价值立场是传承人类文化的责任和任务。

通过文学阅读与分析训练,在学理上有提升,强化专业素养和学术能力,胜任中学语文教学,并有较大的持续发展空间。

能用中国当代文学史所学的知识,理解当下文坛文学评价机制,能辩证地解析当代文学思潮、热点及作家作品,辩证地处理文学与政治理念的问题。

能接受中国当代文坛、当代文化中的新变现象。

形成创新性思维模式,反思自身在学习、做事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中国当代文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不能免修。

三、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掌握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繁荣的历程,重要的文化现象、文学运动、文学流派及重要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的思想与艺术成就。

掌握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方法,培养学科专业素养。

(支撑毕业要求3.1.)课程目标2: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与科学方法,独立阅读、理解、鉴赏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研究并传承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的方法和能力。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适用X围本大纲适用我院中文系本科专业对《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实施规X教学的需要,其他专业也可根据学生选学要求适当选讲。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本课程是我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通过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一般过程的介绍,在“史”的展示过程中侧重讲述各个时期主要的文艺思潮、文学运动和代表作家作品,让学生全面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对当代文学的巨大影响,了解当代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基本规律,正确认识当代文学史上发生的重大文学现象,形成对当代文学作品较高的鉴赏和分析能力,并在阅读作品的感性认识和文学历史的理性掌握中去感受人文传统的承传意义,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基本目标]主要讲授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重要的文学现象、重要的文艺思潮运动、重要作家作品、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整体成就及其经验教训。

文学发展史描述(纵向线索)和重要作家作品分析(横向展开)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

学生在修完本课程后,应基本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熟悉重要文艺思潮和重要作家作品,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地位、影响,主要成就及局限;基本具备分析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有关问题的专业能力,为今后独立进行作家作品的批评与鉴赏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和要求《中国当代文学》共分四编,前三编中国大陆文学为必讲章,第四编“台港文学”为选讲章。

中国大陆文学分为1949年—1976年大陆文学、1977年—1984年大陆文学和1985年—2002年大陆文学三个部分。

介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各阶段的文学思潮和文学发展基本态势、重要文学现象及代表作家作品。

必讲章节的具体教学计划,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是:绪论[本章教学计划](一)当代文学的分期、定位和命名(二)当代文学各阶段的性质、任务和特征(三)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教训[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当代文学整体格局[教学重点和难点]当代文学各阶段的性质、任务和特征;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教训第一编1949年—1976年大陆文学第一章文学思潮和文学发展基本态势[本章教学计划](一)文学政治功利性强化与工农兵文艺思潮高扬(二)三次文艺批判运动与极左文艺思潮发展(三)“双百”方针与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兴起(四)反右斗争与虚假浪漫主义思潮蔓延(五)文艺政策调整与极左文艺思潮反扑(六)极左文艺思潮统治与文学的浩劫[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建国二十七年的文学思潮和文学发展基本态势[教学重点和难点]建国二十七年政治形势对文学的影响第二章诗歌[本章教学计划](一)建国二十七年诗歌发展概述(二)政治抒情诗创作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介绍(贺敬之·郭小川)(三)生活抒情诗创作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介绍(闻捷·李瑛)(四)旧体诗词创作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介绍()[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建国二十七年的诗歌发展基本态势及重要作家作品[教学重点和难点] 建国二十七年政治话语对诗歌创作的影响第三章小说[本章教学计划](一)建国二十七年小说发展概述(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介绍(梁斌·杨沫·罗广斌、杨益言)(三)军旅题材小说创作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介绍(杜鹏程·吴强·曲波·茹志鹃)(四)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介绍(赵树理·柳青·周立波·孙犁)(五)“突破禁区”小说创作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介绍(王蒙·萧也牧·路翎)[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建国二十七年的小说发展基本态势及重要作家作品[教学重点和难点]建国二十七年政治话语对小说创作的影响第四章戏剧文学[本章教学计划](一)建国二十七年戏剧文学发展概述(二)建国二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代表作家作品介绍:老舍·田汉·陈其通·沈西蒙(三)戏曲与歌剧的发展与革新[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建国二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发展基本态势及重要作家作品[教学重点和难点]建国二十七年戏剧文学的发展与革新第五章散文[本章教学计划](一)建国二十七年散文创作概述(二)建国二十七年散文创作代表作家作品:杨朔·X白羽·秦牧·邓拓[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建国二十七年散文创作发展基本态势及重要作家作品[教学重点和难点] 建国二十七年散文发展的模式化特征第二编1977年—1984年大陆文学第一章文学思潮和文学发展基本态势[本章教学计划](一)文艺界拨乱反正与“两为”方针提出(二)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恢复、发展与嬗变[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新时期文艺界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过程及文学发展基本态势[教学重点和难点]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恢复、发展与嬗变;新时期文学人道主义思潮的兴起第二章诗歌[本章教学计划](一)新时期诗歌发展概述(二)归来者的诗创作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介绍(艾青·曾卓·牛汉)(三)朦胧诗创作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介绍(舒婷·北岛·顾城)[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新时期的诗歌发展基本态势及重要作家作品[教学重点和难点]朦胧诗产生的原因及其美学特征第三章小说[本章教学计划](一)新时期小说发展概述(二)伤痕小说创作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介绍(X心武·周克芹·从维熙)(三)反思小说创作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介绍(X贤亮·古华)(四)改革小说创作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介绍(蒋子龙·高晓声·贾平凹)(五)知青小说创作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介绍(X承志·梁晓声)(六)军旅题材小说创作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介绍(魏巍·徐怀中·李存葆)(七)风情小说创作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介绍(陆文夫·汪曾祺·邓友梅·冯骥才)[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新时期小说发展基本态势及重要作家作品[教学重点和难点]新时期小说现实主义思潮恢复、发展与嬗变;新时期小说人道主义思潮的兴起第四章戏剧文学[本章教学计划](一)新时期戏剧文学发展概述(二)新时期戏剧文学创作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介绍(1、传统现实主义戏剧创作及其代表作家:X德志·苏叔阳·李龙云;2、探索戏剧:沙叶新·高行健)[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新时期戏剧文学发展基本态势及重要作家作品[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索戏剧的兴起及其美学特征第五章散文[本章教学计划](一)新时期散文创作发展概述(二)挽悼散文、反思散文、文化散文和女性散文创作介绍;代表作家巴金·杨绛·贾平凹介绍[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新时期散文创作发展基本态势及重要作家作品[教学重点和难点]新时期散文的创作“回归心灵”的追求第六章报告文学[本章教学计划](一)新时期报告文学发展概述(二)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介绍(徐迟·黄宗英·理由·陈祖芬·乔迈)[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发展基本态势及重要作家作品[教学重点和难点]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兴盛的原因及几大创作主题第三编1985年—2002年大陆文学第一章文学思潮和文学发展基本态势[本章教学计划](一)对民族文化的审视批判(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进与影响(三)转型期文学的尴尬与多元走向[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后新时期文学在西学浪潮影响下的发展嬗变,及社会转型期文学发展的多元化特征[教学重点和难点]后新时期文学在商业文化语境下发展的新特点第二章诗歌[本章教学计划](一)后新时期诗歌发展概述(二)后新诗潮创作情况及第三代诗人代表介绍(韩东·于坚·海子)(三)女性诗歌创作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介绍(翟永明·伊蕾·唐亚平)[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后新时期的诗歌发展基本态势及重要作家作品[教学重点和难点]后新诗潮产生的原因及其美学特征,90年代诗歌发展所面临的困境第三章小说[本章教学计划](一)后新时期小说发展概述(二)寻根小说创作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介绍(韩少功·XX·扎西达娃)(三)现代派小说创作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介绍(残雪·X索拉)(四)先锋小说创作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介绍(马原·苏童·莫言·余华·格非)(五)新写实小说创作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介绍(池莉·方方·X震云·X恒)(六)新历史小说创作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介绍(陈忠实·X炜·凌力·唐浩明·二月河)(七)新生代小说创作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介绍(邱华栋·何顿)(八)女性写作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介绍(铁凝·陈染·林白·X欣·卫慧)(九)通俗小说现象(十)“官场”小说现象[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后新时期小说发展基本态势及重要作家作品[教学重点和难点]社会转型期小说创作的多元化特征;文学与市场的关系第四章戏剧文学[本章教学计划](一)后新时期戏剧文学发展概述(二)后新时期戏剧文学创作及其代表作家作品介绍(X锦云·魏明伦话剧)[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后新时期戏剧文学发展基本态势及重要作家作品[教学重点和难点] 90年代电视传媒的飞速扩X及市民通俗文艺的发展,如何面对新的历史情境再现戏剧辉煌。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轮廓、线索,及标志发展历程的重要作家及其表作品,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大纲所规定的基本知识、与之相关的文学史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分析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与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要求1919—1997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由建国前三十年文学(1919—1949)和建国后文学(1949—1997)两大部分组成。

讲授的具体内容分为两个重点,一为“文学史”。

讲授创作概况、文艺运动、文学思潮流派等;二为“作家用作品”,讲授文学发展进程中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以此使学生建立文学史观和提高解读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安排本课程的现代文学部分(1919—1949),设计20课时;当代文学部分(1919—1992),设计12课时。

四、教学方法在文学史知识框架内,以课堂精选作家作品讲授为主,另有命题作业。

五、教材本课程选用《中国现代文学》王泽龙刘克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六、考试书面闭卷考试,参考平时成绩。

七、教学内容“五四”文学思潮与运动(1919—1927)刚接触这门课的同学,最好先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性质、研究的范围以及这门课的讲授计划,有大致的了解。

其中要格外注意其结“中国现代文学”含义的阐释:认为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要领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

“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因此,学习中应当始终把“文学的现代化”作为贯穿这门课的一条基本思路。

新文学社团、新文学流派和新文艺刊物的大量涌现;1、“文学研究会”的成立,“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写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文学研究会”的历史功绩(主编和发行刊物、丛书;刊载反映现实的新文学作品,译介外国进步文学著作,出版欧洲文学名著,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地区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当代文学在思想、风格和题材上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本文将根据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论述其教学的重要性和应涵盖的内容。

二、文学概述1. 文学定义与意义:文学是一种通过语言、形象和表达来展现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它不仅提供娱乐和享受,还具有社会、道德、历史等方面的教育意义。

2. 文学分类:中国当代文学可以按照创作形式、内容主题或时代背景进行分类,如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

3. 文学史背景:中国当代文学正处于中国文学史的重要阶段,它承载了当代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的特征。

三、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目标与原则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中国当代文学,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和文化背景。

2. 教学原则: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内容安排1. 小说教学:重点介绍经典的中国当代小说作品,如《活着》、《红高粱家族》等。

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培养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诗歌教学:选择有代表性的当代诗歌作品,如北岛、海子等的诗歌,让学生领略中国当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表现形式。

3. 戏剧教学:介绍中国当代戏剧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如《茶馆》、《雷雨》等。

通过学习戏剧的剧本和实践演练,培养学生的表演技巧和戏剧鉴赏能力。

4. 散文教学:挑选具有文学价值和社会关注度的当代散文作品,如余秋雨的散文集。

通过阅读与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力。

5. 其他文学形式教学:探讨中国当代文学中其他形式的作品,如短篇小说、微小说和网络文学等。

通过对这些新兴文学形式的了解,与学生分享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和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案大纲(成教特色专业)
目录
第一章—文学思潮……………………………………………………………………………
第二章年代、年代小说……………………………………………………………………………
第三章年代、年代新诗……………………………………………………………………………
第四章年代、年代戏剧……………………………………………………………………………
第五章年代、年代散文……………………………………………………………………………
第六章—文学思潮……………………………………………………………………………
第七章年代小说………………………………………………………………………………………
第八章年代新诗………………………………………………………………………………………
第九章年代戏剧………………………………………………………………………………………
第十章年代散文………………………………………………………………………………………
第十一章年代文学思潮………………………………………………………………………………
第十二章年代小说述评………………………………………………………………………………
第十三章年代新诗散文述评…………………………………………………………………………
外一章文学批评实践……………………………………………………………………………………思考题………………………………………………………………………………………………………阅读书目……………………………………………………………………………………………………
第一章—文学思潮
第一节年代、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一、“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及其指定的延安文学方向。

二、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年代作家的“边缘化”。

年代“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三、频繁的批判运动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对胡风集团的批判;“百花时代”和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年始的全面的批判运动。

其中,“胡风事件”与“百花时代”为讲述重点。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一、《纪要》及其“文艺黑线专政论”。

二、“样板”的创造(“革命样板戏”;浩然现象)。

三、地下文学:“白洋淀诗群”;手抄本小说;天安门诗歌。

本章重点:“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难点:年代“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第二章年代、年代小说
第一节年代、年代小说概述
一、简介小说题材的分类和小说形态的单一化。

二、农村小说:以周立波《山乡巨变》的独特探索和赵树理的创作特色及其困境为两个重点。

三、革命历史小说:简介《保卫延安》、《红日》、《红岩》的“史诗性”;孙犁小说的抒情性与散文化;历史小说《李自成》。

四、“革命英雄传奇”《林海雪原》和“新都市小说”《三家巷》。

第二节柳青梁斌杨沫
一、柳青的《创业史》
《创业史》观念论证式的主旨及其反映农村生活的“广阔”与“深刻”;“新人”梁生宝形象;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

二、梁斌的《红旗谱》
《红旗谱》中的四场斗争反映的“农民革命斗争史”;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分析;小说对“民族气魄”的探索。

三、杨沫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的“自叙传”色彩和林道静的人生道路;知识分子道路主题与女性命运主题的纠结。

第三节李准茹志鹃
一、李准
从农村运动和政策来选取题材和确立主题的《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的人物性格塑造和细节描写。

二、茹志鹃
以《百合花》为代表的战争小说的“回忆”动机;女性视角下的人物的人性美;《百合花》的短篇艺术。

第四节《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小说
一、“百花文学”的特点与两种趋向。

二、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少年布尔什维克”的理想主义;刘世吾的职业病;叙述人的心理冲突。

三、宗璞的《红豆》:江玫感情变化的心理深度;温情脉脉的感伤美。

本章重点:《创业史》、《红旗谱》、《青春之歌》
难点:“百花文学”
第三章年代、年代新诗
第一节年代、年代新诗概述
一、新诗发展道路的选择;以艾青为代表的知名诗人的艺术困境;“九叶”诗人与“七月派”诗人的命运。

二、以李季为代表的“写实性”诗歌。

三、以公刘、邵燕祥、李瑛为代表的青年诗人的创作。

第二节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一、闻捷:《天山牧歌》用牧歌写“颂歌”、借“叙事”以抒情的风格特征;叙事长诗《复仇的火焰》简介。

二、政治抒情诗的特征。

三、贺敬之《桂林山水歌》等诗作:时代的颂歌;“抒情主体”与“历史本质”的同一。

四、郭小川《望星空》等诗作:个体价值与历史洪流之间的矛盾及其“克服”;对诗歌形式的探索。

本章重点:闻捷的“牧歌”与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
难点:新诗发展道路的选择
第四章年代、年代戏剧
第一节年代、年代戏剧概述
一、话剧的发展历程(年前、年至年、年后)。

二、以郭沫若《蔡文姬》为代表的历史剧热潮。

三、“阶级和阶级斗争”主题的话剧“高潮”(简介《霓红灯下的哨兵》等剧作)。

第二节《茶馆》
一、简介老舍的“当代”创作:政治热忱与艺术“冒险”。

二、《茶馆》:一曲悲凉的“葬歌”;一个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连缀细小戏剧冲突的结构艺术。

第三节《关汉卿》等历史剧
一、关汉卿:左翼文艺家的“身份认同”;理想化的知识分子英雄形象。

二、在史料依据与艺术想象关系上的浪漫主义处理方式。

本章重点:《茶馆》
难点:年代、年代戏剧概述
第五章年代、年代散文
第一节年代、年代散文概述
一、以魏巍的朝鲜通讯为代表的年代初期散文(简介《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