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重点
分子生物学考试重点

分子生物学考试重点引言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生物体中分子层次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关系。
对于从事生命科学研究或相关领域的学生来说,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重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分子生物学考试的重点内容,包括DNA的结构和功能、基因调控、蛋白质合成、分子遗传学以及常用的实验技术等方面。
DNA的结构和功能DNA是生物体中贮存遗传信息的核酸分子,它以双螺旋结构存在于细胞核中。
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分子生物学的学习至关重要。
1.DNA的结构–DNA由两条互补的核苷酸链组成,包括脱氧核苷酸和磷酸–DNA链是由磷酸基团和脱氧核糖分子通过磷酸二脱水作用连接在一起–DNA的双螺旋结构由两条链以碱基间的氢键相互连接在一起–常见的碱基有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和胞嘧啶(C)2.DNA的功能–DNA通过编码蛋白质来控制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过程–DNA能够自我复制,通过遗传信息的传递实现物种演化–DNA还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等过程控制基因表达基因调控基因调控是指生物体对基因表达进行的调控过程,包括转录调控和转译调控。
1.转录调控–转录是指将DNA中的遗传信息转录成RNA的过程,是基因表达的第一步–转录调控通过调节转录的起始和终止等过程来控制基因表达的水平–常见的转录调控元件包括启动子、转录因子和组蛋白修饰等2.转译调控–转译是指将RNA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是基因表达的第二步–转译调控通过调节mRNA的转运、翻译速率和蛋白质降解等过程来控制基因表达的水平–常见的转译调控机制包括miRNA、RNA干扰和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等蛋白质合成蛋白质合成是指将氨基酸连接成蛋白质的过程,包括转录、翻译和蛋白质修饰等过程。
1.转录–转录是将DNA的遗传信息转录成mRNA的过程–转录包括转录起始、RNA剪接和RNA修饰等过程2.翻译–翻译是将mRNA的遗传信息翻译成氨基酸序列的过程–翻译在核糖体中进行,包括起始子和终止子的识别等过程3.蛋白质修饰–蛋白质修饰包括磷酸化、糖基化和乙酰化等过程–蛋白质修饰可以调节蛋白质的功能和稳定性分子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是研究遗传信息在分子水平上的传递和表达的科学,包括基因的遗传及突变、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等内容。
分子生物学 科大重点知识点

分子生物学科大重点知识点1. DNA的结构和功能•DNA是由核苷酸组成的双链螺旋结构,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和四种碱基 (腺嘌呤 Adenine,胸腺嘧啶Thymine,鸟嘌呤 Guanine,胞嘧啶 Cytosine)。
•DNA具有存储遗传信息、自我复制和编码蛋白质等重要功能。
•DNA的结构包括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磷酸二酯键等。
2. DNA复制和遗传信息传递•DNA复制是指将一个DNA分子复制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分子。
•DNA复制包括解旋、引物合成、DNA聚合酶的作用等步骤。
•遗传信息传递是指将DNA中的信息转录成RNA,然后翻译成蛋白质。
•遗传信息传递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3. 基因调控和表达调控•基因调控是指通过控制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来调节蛋白质的表达水平。
•基因调控的机制包括启动子、转录因子、染色质重塑等。
•表达调控是指通过调控蛋白质的稳定性和活性来调节蛋白质的功能。
•表达调控的机制包括翻译调控、蛋白质修饰等。
4. DNA修复和突变•DNA修复是指通过一系列机制修复DNA中的损伤,保证基因组的完整性。
•DNA修复的机制包括直接修复、错配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等。
•突变是指DNA序列的改变,可以是点突变、插入、缺失等。
•突变可以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对生物体的生存和发育产生影响。
5. 基因工程和基因编辑•基因工程是指通过改变或插入外源基因来改变生物体的性状。
•基因工程包括基因克隆、转基因技术、基因组编辑等。
•基因编辑是指通过切割和替换DNA序列来改变基因组的特定部分。
•基因编辑技术包括CRISPR/Cas9等。
6. 分子进化和物种起源•分子进化是指通过分析物种的基因组序列来推断物种的演化关系和起源。
•分子进化研究使用多种分析方法,包括系统发育树、基因家族等。
•分子进化为我们理解物种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线索。
以上是分子生物学的科大重点知识点,涵盖了DNA的结构和功能、DNA复制和遗传信息传递、基因调控和表达调控、DNA修复和突变、基因工程和基因编辑以及分子进化和物种起源等内容。
分子生物学 重点

名词解释DNA的解链温度或称熔点:吸光度增加到最大值一半时的温度。
内含子的可变剪接或变位剪接:在个体发育或细胞分化时可以有选择性地越过某些外显子或某个剪接点进行变位剪接,产生出组织或发育阶段特异性mRNA。
核酶:指一类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通过催化靶位点RNA链中磷酸二酯键的断裂,特异性地剪切底物RNA分子,从而阻断基因的表达。
原位杂交:是用标记的核酸探针,经放射自显影或非放射检测体系,在组织、细胞、间期核及染色体上对核酸进行定位和相对定量研究的一种手段,通常分为RNA原位杂交和染色体原位杂交两大类。
RNA干涉:技术利用双链小RNA高效、特异性降解细胞内同源mRNA从而阻断靶基因表达,使细胞出现靶基因确实的表型。
葡萄糖效应:有葡萄糖存在的情况下,即使在细菌培养基中加入乳糖、半乳糖、阿拉伯糖或麦芽糖等诱导物,与其相对应的操纵子也不会启动,产生出代谢这些糖的酶来。
DNA的半保留复制 DNA在复制过程中,每条链分别作为模板合成新链,产生互补的两条链。
这样新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与原来DNA分子的碱基顺序完全一样。
因此,每个子代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被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
DNA的半不连续复制DNA复制过程中前导链的复制是连续的,而另一条链,即后随链的复制是中断的不连续的。
RNA编辑:是某些RNA,特别是mRNA的一种加工方式,它导致DNA所编辑的遗传信息的改变,因为经过编辑的mRNA序列发生了不同于模板DNA的变化。
操纵子:是指原核生物中由一个或多个相关基因以及转录翻译调控元件组成的基因表达单元分子伴侣:是细胞中一类能够识别并结合到不完全折叠或装配的蛋白质上以帮助这些多肽正确折叠、转运或防止它们聚集的蛋白质,其本身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冈崎片段:是在DNA半不连续复制中产生的长度为1000—2000个碱基的短的DNA片段,能被连接形成一条完整的DNA链核定位序列:蛋白质中的一个常见的结构域,通常为一短的氨基酸序列,它能与入核载体相互作用,将蛋白质运进细胞核内基因定点突变:向靶DNA片段中引入所需的变化,包括碱基的添加、删除或改变,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一种非常有用的手段基因家族:在基因组进化中,一个基因通过基因重复产生了两个或更多拷贝,这些基因即构成一个基因家族,是具有显著相似性的一组基因,编码相似的蛋白质产物基因敲除:针对一个序列已知但功能未知的基因,从DNA水平上设计实验,彻底破坏该基因的功能或清除其表达机制,从而推测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由大约200bp的DNA和组蛋白八聚体所组成聚合酶链式反应:是指通过模拟体内DNA复制方式在体外选择性的将DNA某个特定区域扩增出来的技术。
分子生物学重点

复制1.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
(以大肠杆菌为例)⏹双链的解开⏹ RNA引物的合成⏹ DNA链的延伸⏹切除RNA引物,填补缺口,连接相邻的DNA片段1、双链的解开------ ftju制有特定的起始位点,叫做复制原点。
ori(或o)、富含A、T 的区段。
从复制原点到终点,组成一个复制单位,叫复制子复制时,解链酶等先将DNA的一段双链解开,形成复制点,这个复制点的形状象一个叉子,故称为复制叉双链解开、复制起始大约20个DnaA蛋白在ATP的作用下与oriC处的4个9bp保守序列相结合在HU蛋白和ATP的共同作用下,Dna复制起始复合物使3个13bp直接重复序列变性,形成开链解链酶六体分别与单链DNA相结合(需DnaC帮助),进一步解开DNA双链2、RNA引物的合成DnaB蛋白活化引物合成酶,引发RNA引物的合成。
引物长度约为几个至10个核苷酸,3、DNA链的延伸DNA的半不连续复制(s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DNA复制时其中一条子链的合成是连续的,而另一条子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故称半不连续复制。
在DNA复制时,合成方向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一致并连续合成的链为前导链;合成方向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相反,形成许多不连续的片段,最后再连成一条完整的DNA链为滞后链。
在DNA复制过程中,前导链能连续合成,而滞后链只能是断续的合成5→'3 '的多个短片段,这些不连续的小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4、切除RNA引物,填补缺口,连接相邻的DNA片段(复制终止)当复制叉遇到约22个碱基的重复性终止子序列(Ter)时,Ter-Tus蛋白复合物能使DnaB 不再将DNA解链,阻挡复制叉继续前移。
在DNA聚合酶Ⅰ催化下切除RNA引物;留下的空隙由DNA聚合酶Ⅰ催化合成一段DNA填补上;在DNA连接酶作用下,连接相邻的DNA链2.重组的类型。
第一种,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第二种,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着等位基因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分子生物学知识重点

分子生物学一、名词解释1.ORF答:ORF是open reading frame的缩写,即开放阅读框架。
在DNA链上,由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密码开始,到终止密码为止的一个连续编码列,叫做一个开放阅读框架。
2.结构基因答: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s)可被转录形成mRNA,并翻译成多肽链,构成各种结构蛋白质或催化各种生化反应的酶和激素等。
3.断裂基因答:基因是核酸分子中贮存遗传信息的遗传单位,一个基因不仅仅包括编码蛋白质或 RNA 的核酸序列,还包括保证转录所必需的调控序列、位于编码区 5 ' 端与 3 ' 端的非编码序列和内含子。
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去除非编码区再连接后,可翻译出由连续氨基酸组成的完整蛋白质,这些基因称为断裂基因(split gene)。
4.选择性剪接答:选择性剪接(也叫可变剪接)是指从一个mRNA前体中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选择不同的剪接位点组合)产生不同的mRNA剪接异构体的过程,而最终的蛋白产物会表现出不同或者是相互拮抗的功能和结构特性,或者,在相同的细胞中由于表达水平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表型。
5.C值答:基因组的大小通常以其DNA的含量来表示,我们把一种生物体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成为C值(C value)。
6.生物大分子答:生物大分子指的是作为生物体内主要活性成分的各种分子量达到上万或更多的有机分子。
常见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脂类、糖类。
7.酚抽提法答:酚抽提法最初于1976年由Stafford及其同事提出,通过改良,以含EDTA、SDS及无DNA酶的RNA酶裂解缓冲液破碎细胞,经蛋白酶K处理后,用pH8.0的Tris饱和酚抽提DNA,重复抽提至一定纯度后,根据不同需要进行透析或沉淀处理获得所需的DNA样品。
8.凝胶过滤层析答:凝胶过滤层析也称分子排阻层析或分子筛层析,利用凝胶分子筛对大小、形状不同的分子进行层析分离,是根据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混合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分子生物学重点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双螺旋模型。
1983年,美国遗传学家McClintock由于在50年代提出并发现了可移动的遗传因子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第二章染色体与DNA染色体组成:(1)组蛋白:H1、H2A、H2B、H3、H4。
(2)非组蛋白(3)DNA(4)RNA染色体包装:①核小体:200bp左右DNA分子盘绕在H2A、H2B、H3、H4各两分子生成的八聚体外,H1位于核小体外。
7②螺线管:染色细丝盘绕成而成,每一个螺旋包含6个核小体。
6③超螺旋:30个30nm螺线管缠绕而成。
40④染色体:超螺旋圆筒进一步压缩。
5真核生物基因组特点:①基因组庞大;②基因组存在大量重复序列;③大部分为非编码序列;④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⑤断裂基因,有内含子结构;⑥存在大量顺式作用元件;⑦存在大量的DNA多样性,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和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⑧具有端粒结构。
C值: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
原核生物基因组特点:①结构简练;②存在转录单元;③有重叠基因。
DNA的一级结构:4种核苷酸的连接及其排列顺序,表示该DNA分子的化学构成。
DNA的二级结构:两条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
①右手螺旋:A-DNA:与B-DNA比大沟变窄,小沟变宽。
每圈螺旋11个碱基对B-DNA:是大多数DNA的构象。
相邻碱基对平面之间的距离为0.34nm,即顺中心轴方向,每个0.34nm有一个核苷酸,以3.4nm为一个结构重复周期,双螺旋的直径为2.0nm。
②左手螺旋:Z-DNA:每圈螺旋含12对碱基,大沟平坦,小沟深而窄,核苷酸构象順反相间,螺旋骨架成呈Z字形。
DNA的变性:DNA溶液温度接近沸点或者pH较高时,DNA双链的氢键断裂,最后完全变成单链的过程。
复性是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从单链恢复成双链的过程。
Tm值:DNA在260nm处吸光度最大。
将吸光度相对温度变化绘制曲线,吸光度增大到最DNA的解链温度(熔点)。
分子生物学重点

Chapter11.原核细胞的mRNA是边转录边翻译的,无需对mRNA加工;而真核细胞的mRNA在合成之后,须在细胞核内加工再运输至细胞质中表达出蛋白,即DNA的转录和翻译是分开进行的2.染色质和染色体:真核细胞中细胞分裂的间期,核中心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所组成的复合物,分别是细胞分裂间期/分裂期遗传物质存在的形态3.一条染色单体是一个DNA分子4.非孟德尔遗传大体上包括四部分内容,即母体效应、剂量补偿效应、基因组印迹和核外遗传。
(表观遗传学)5.基因组印迹(genomic imprinting):或称亲本印迹(parent imprinting),是指基因组在传递遗传信息的过程中对基因或DNA片段打下标识、烙印的过程。
基因组印迹依靠单亲传递某种性状的遗传信息,被印迹基因会随着它来自父源或母源而有不同的表现,即源自双亲的两个等位基因中一个不表达或表达甚微。
(名解)6.所有生物的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
Chapter21.基因(gene):是合成一种功能蛋白或RNA分子所必须的全部DNA序列(名解)2.一个典型的真核基因包括:①编码序列—外显子(exon)②插入外显子之间的非编码序列—内合子(intron) ③5'-端和3'-端非翻译区(UTR) ④调控序列(可位于上述三种序列中) 3.基因组(genome):狭义是指单倍体基因组,即一特定生物体的整套(单倍体)遗传物质的总和(名解)4.细菌一般为单个的环状基因组;病毒的基因组情况很多:dsDNA;ssDNA;dsRNA;ssRNA 5.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RNA(rRNA,tRNA和小分子RNA(srRNA))。
srRNA:snoRNA(核仁里面的RNA),sncRNA(细胞核RNA),snRNA(细胞质RNA)6.起始密码子:AUG;终止密码子:UAA,UGA,UAGORF,TGA)7.开放性阅读框和基因的区别:前者是从结构仅仅代表一个可能的编码序列,不一定是基因,后者是从功能上的,具有功能。
分子生物学重点

人物的发现(例子)1.19世纪末,Buchner兄弟证明酵母无细胞提取液能使糖发酵产生酒精--第一次提出酶(enzyme)的名称,酶是生物催化剂。
2.20世纪20-40年代,证明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随后陆续发现生命的许多基本现象都与酶和蛋白质相联系,可以用提纯的酶或蛋白质在体外实验中重复出来。
在此期间对蛋白质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3.1902年,EmilFisher 证明蛋白质结构是多肽。
4.40年代末,Sanger 创立二硝基氟苯(DNFB)法、Edman 发展异硫氰酸苯酯法分析肽链N端氨基酸。
5.1951年,Pauling 和Corey :α-螺旋和-折叠,确定了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6.1953年,Sanger 和Thompson:确定了胰岛素的一级结构,这是第一个被确定一级结构的蛋白质。
7.1860至1870年Gregor Mendel :豌豆杂交细胞内的遗传因子(element or unit)决定和控制着生物体的各种性状。
8.1868至1871年F.Miescher :从死亡的白细胞核中分离了DNA。
9.1909年W.Johannsen :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10.1910年T. H. Morgan:果蝇(Drosophila )证明基因是位于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的遗传单位,“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one gene-one trait)11.1941年G. W. Beadle , E. L. Tetum : 链孢霉菌属的孢子突变研究。
“one gene-oneenzyme”。
12.1944年O. T. Avery :肺炎球菌转化试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 而不是当时流行的蛋白质,提出了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13.1953年F. H. C. Crick , J. D. Watson ,(M. H. F. Wilkins R. E. Franklin) : DNA双螺旋模型-开创了分子遗传学基本理论建立和发展的黄金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病毒感染宿主的步骤,对宿主的影响。
病毒粒子。
是成熟和完整的病毒感染单位,结构包括衣壳粒、衣壳、核衣壳、囊膜。
吸附,进入,脱壳,复制和病毒蛋白的产生,装配和释放。
对宿主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宿主mRNA的降解;病毒mRNA同宿主mRNA之间竞争有限的核糖体;对宿主翻译起始因子的影响对宿主转录的干扰宿主细胞转录的抑制病毒高水平转录(携带自身编码的RNA聚合酶;转录激活因子;增强子)病毒晚期转录的激活对宿主DNA复制的影响病毒抑制宿主蛋白质、RNA合成→影响宿主DNA复制2,什么是干扰现象?原因。
概念: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的增殖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的现象,即干扰现象。
原因:1)第一种病毒感染细胞后使细胞表面受体或代谢途径发生变化;(2)病毒感染细胞后可诱导细胞产生抑制病毒复制的一组蛋白3,缺陷病毒,缺陷病毒颗粒缺陷病毒(defective virus):带有不完整基因组的病毒;当缺陷病毒不能复制但却能干扰同种成熟病毒体进入细胞时称DIP;具有两面性,一则干扰野毒株复制,二则在野毒株完整基因的辅助下可增殖出完整病毒。
4,重组和重配定义;将有亲缘关系的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经相互作用后,病毒间交换核酸片段,发生基因重组(recombination)。
分节段基因组病毒的基因重组(交换基因节段)称重配5,干扰素定义,作用特点,(可以看下机制,他说了这里有个简答题)概念:是个体出生后,机体受到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A.广谱抗病毒活性,但只抑制病毒而无杀病毒功能;B.抗病毒作用有相对的种属特异性,一般在同种细胞中活性最高;C.调节免疫功能;D.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凡其核酸编码自己外壳蛋白与辅助病毒形成不同颗粒的称为卫星病毒凡其核酸不能编码外壳蛋白仅装配于辅助病毒蛋白衣壳的称卫星核酸6,病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分析的条件很多,从结构、基因组、基因的表达调控翻译转录),原核和真核dna复制、转录的区别。
真核生物是断裂基因有内含子,外显子,基因组较大,重复序列多,结构基因在基因组中占的比例小,真核生物基因调控序列为顺式作用元件,启动子及其元件,增强子及增强子元件,加尾信号,基因转录为单顺反子,产生的RNA需要进行加工剪掉内含子部分,多复制起始位点,多基因家族,转录和翻译起始位点不同,转录在核内,翻译在核糖体,转录、翻译不是同时进行。
原核生物结构基因是连续的无内含子,基因组重复序列少,结构基因占比例大于真核。
原核生物是操纵子结构-多结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操纵元件,转录为多顺反子,产生的RNA不需要加工,单一起始位点,转录和翻译起始位点同,转录翻译偶联进行。
病毒基因组大小变异很大,核酸组成多变,为连续或不连续的基因组,基因是否有内含子和宿主保持一致,有基因重叠现象,多顺反子和单顺反子共存,一个基因产物翻译后可酶切出多个蛋白。
7,为什么RNA和逆转录病毒的变异最大。
为什么人和细菌变化不及病毒?RNA病毒的基因组rna是节段性的,不同病毒感染同一细胞后基因组rna会发生重组而产生新的血清型病毒,逆转录病毒的rna基因是随机插入到宿主细胞的,插入的位点有随机性。
而且病毒没有3‘---5’端的外切酶活性,无校正功能。
第二个问题,因为人和细菌有3‘---5’端的外切酶活性。
8,PCR的反应步骤,以及PCR与真核生物DNA复制的异同点PCR技术DNA生物复制环境体外复制,加热,90摄氏度左右体内,温和的环境模板DNA单链DNA单链原料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Mg离子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Mg离子酶耐热的DNA聚合酶TAQ DNA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各种酶引物需要人工合成的引物自己合成引物成分步骤变性--退火--延伸解旋-起始-延伸-结束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方向5‘------------3’9,载体质粒的选择条件。
端粒的概念及意义。
载体质粒的选择条件:A.分子量相对较小,能在细菌内稳定存在,有较高的拷贝数。
B具有一个以上的遗传标志,便于对宿主细胞进行选择C.具有多个限制性内切酶的单一切点,便于外源基因的插入。
D.有自身的复制子,有多克隆位点以供外源DNA插入,载体必须有较大的容量,可通过特定的方法导入细胞。
端粒的概念及意义:概念:以线性染色体形式存在的真核基因组DNA末端都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叫端粒。
该结构是一段DNA序列和蛋白质形成的一种复合体,仅在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存在。
意义:端粒主要有两大生理功能:A.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防止染色体被核酸酶降解及染色体间相互融合。
B.防止染色体结构基因在复制时丢失,解决了末端复制的难题。
10,a珠蛋白贫血的分型。
质粒的概念和特性。
A a1a1 a1a2 a2aA a1aA质粒的概念及特性:概念:是细菌细胞内携带的染色体外的DNA分子,是共价闭合的环状DNA分子,能独立复制和表达。
特性:a.是染色质外的双链共价闭合环形DNA,可自然形成超螺旋结构。
b.能自主复制,是能独立复制的复制子。
每个质粒DNA都有复制的起点(ori),只有ori能被宿主细胞复制蛋白质识别的质粒才能在该种细胞中复制。
C.质粒具有不相容性:质粒的rep基因编码产物REP决定了质粒的不相容性。
d.质粒的拷贝数可高可低:质粒的cop基因参与控制质粒的拷贝数。
e.质粒对宿主生存并不是必须的。
质粒也往往有其表型,其表先不是宿主生存所必须的,也不妨碍宿主的生存。
f.某些质粒携带的基因功能有利于宿主细胞的特定条件下生存。
11,为什么不同分化的细胞表达不同,为什么不同一细胞同一基因(同一细胞不同基因)表达有差异,外界因子对细胞表达的影响。
不同分化的细胞在进行甲基化和乙酰化修饰组蛋白时,改变染色体结构或转录因子活性不同,影响基因开关基因表达的不同。
不同一细胞同一基因,不同细胞在分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顺式元件不同,况且转录因子也有分化和数量的差异,尤其是反式作用因子的组合性表达。
同一细胞不同基因,面临不同的转录因子则表达不同。
外界因子刺激转录因子的活化和顺式作用元件结合开启基因开关的表达。
12,什么是管家基因以及组成性表达,基因及基因组定义,基因组文库的定义。
基因:能够表达和产生蛋白质和RNA的DNA序列,是决定遗传性状的功能单位。
基因组: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单倍体的遗传物质的总和。
管家基因:在生物体生命的全过程都是必须的,且在一个生物个体的几乎所有细胞中持续表达的基因。
基因文库(gene library,gene bank)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将基因组DNA切成片段,每一DNA 片段都与一个载体分子拼接成重组DNA。
将所有的重组DNA分子都引入到宿主细胞并进行扩增,得到分子克隆的混合体,这样一个混合体称为基因文库。
13,DNA重组的四个步骤,哪些工具酶,筛选方法,步骤:1、产生DNA片段(目的基因的获得)②DNA片段与载体DNA分子相连接;③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宿主细胞;④选出含有所需要的重组体DNA分子的宿主细胞工具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Ⅰ、逆转录酶、多聚核苷酸激酶、末端转移酶、碱性磷酸酶。
筛选方法:①根据重组载体的标志作筛选②用核酸杂交法进行筛选③PCR法进行筛选④免疫学方法进行筛选⑤DN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⑥核苷酸序列测定14,外源基因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的必要条件:删除内含子,外源基因置于强启动子和SD顺序控制下,维持正确开放阅读框架(ORF),mRNA稳定且可有效转译,形成的蛋白质不被降解。
影响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中表达效率的因素:外源基因密码子的选择,启动子的选择,基因的剂量,核糖体的结合位点,基因表达产物的大小及稳定性。
15,检测基因表达的方式,分哪些层次。
(好像说这个题是考博士的)转录水平检测:包括RT-PCR,Real-time PCR和norther blot翻译水平检测:western blot直接检测:报告基因,融合荧光蛋白等。
16,真核生物基因的调控。
细胞通讯,信号传倒的概念。
真核基因DNA表达的调控:a. DNA水平的调控。
包括基因丢失、基因扩增、基因重排,DNA的甲基化以及染色质结构。
b.转录水平的调控。
真核生物转录调控顺势作用元件(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等),反式作用因子和RNA聚合酶互相作用完成。
c.转录后水平调控:mRNA的加工和运输。
d.翻译水平调控:5’非编码区结构与翻译起始的调节,蛋白质磷酸化对翻译效率的影响,3’非编码区结构与mRNA稳定性调控。
e.蛋白质加工水平的调控:新生肽链的水解,肽链中氨基酸的共价修饰,以及蛋白质靶向运输。
17,细胞信号转导涉及哪些分子,如何转导及特异性识别(大题)答:1、受体是细胞信号的接受分子、2、信号转导分子:第二信使:非蛋白信号分子、多数涉及G蛋白偶连受体的信号转导、重要的有:Camp、cGMP、IP3、DAG、Ca+、PIP3 和NO。
3、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化酶级联是最重要的细胞内信号传递系统:包括蛋白苏氨酸激酶:PKA、B、C、G,CaM-PK一般由第二信使激活,MAPK(ras as activator)、CDK(cyclins)and TGF-beta receptor(TGF-beta)。
蛋白酪氨酸激酶:Receptor PTKs-EGFR、InsR、细胞内PTKs:src family,JAK family etc。
三聚体G蛋白、小分子G蛋白。
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方式:(一)转导网络:信号转导分子(signal transducer)转导途径(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交互调控(cross talk)(二)传递方式:小分子或离子浓度或位置的变化、大分子构象变化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小分子结合大分子相互作用、转位(translocation)、信号分子的水平调节。
受体,配体,转到分子(第二信使,G蛋白,激酶),配体和信号分子的相互识别有一个相互作用结构域,保证他们的特异性识别。
外源信号---受体---细胞内多种生物分子的浓度、活性、位置的变化---细胞应答反应。
18.,两个抑癌因子的作用机制(大题)RB蛋白与转录因子E2F-DP1的结合对G1期进展产生负调节作用,在G1早期低磷酸化的RB与E2F-DP1复合物结合,抑制它的转录因子功能,在G1中期及晚期,周期蛋白D-Cdk4/6和E/Cdk2先后磷酸化RB,磷酸化的RB失去活性,释放出E2F-DP1,游离的E2F-DP1活化靶基因转录。
P53蛋白是一种转录因子,P53是P21转录的活化剂。
在恶性肿瘤中P53经常发生恶变,而恶变的P53使P21基因的转录降低,从而使周期蛋白/CDKs活性增加,在相继调控E2F转录因子的活性,涉及的蛋白有周期蛋白D-Cdk4/6和E/Cdk2,P21/P2719,介导凋亡的两种途径及内容(大题)细胞凋亡可以由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内源性途径:最初凋亡信号在细胞内产生,如P53蛋白受DNA损伤的激活以及胞内氧化损伤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