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反思溶解看似比较简单的一个生活现象,学生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如看到糖和食盐等“化”到水里的情形,但要真正弄清楚溶解的概念也并不简单。
所以在设计这堂课时要注意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建立溶解的念。
首先从学生最熟悉的食盐溶解的现象出发,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观察,并学会总结溶解的特征。
溶解的特征之一是“溶液不会自行沉淀”,特征之二是“看不见物质的颗粒”。
但是我们在溶解食盐过程中,往往由于食盐本身含有杂质,在溶解后在杯底会有一些沉淀。
为避免对学生产生误导,一是在实验准备时,把食盐溶液进行过滤,二是在学生实验出现类似现象是,要及时的解释。
学生观察完溶解现象后,让学生观察沙在水里的情况,可以更好的做对比,从对比中找到溶解的真正含义。
当学生对溶解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溶解和不溶解的特征来辨别面粉在水中是否溶解。
面粉和食盐与沙相比,溶解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特征处于前两种物质的中间状态,所以学生较难判断,究竟能不能看见面粉颗粒呢?因为面粉溶解后,呈现出的是一杯白色的悬浊液,几乎看不清面粉的颗粒,这就需要学生仔细耐心的'观察,当放置一段时间后,很明显,面粉沉淀到了杯底。
当我们靠近一些,我们还是能看到水中悬浮着的面粉颗粒。
因此通过用眼观察,我们就可以判断面粉是不溶解于水的。
而后面的过滤实验则更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学生在进行过滤实验时,出现较多的误差,如有的学生不会很好的使用玻璃棒;有的学生太用力,从而把滤纸戳破了等失误。
学生的这些失误是由于我在实验之前,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掌握过滤的要点,所以在实验之前应该多加强指导。
实验过程中,需要把过滤纸很服贴的放入漏斗中。
在实验中我把干的过滤纸浸湿了,这样就能很服贴地放入,这也是想当然的做法,不够科学。
课后,我查了一下,原来正确的操作应该是把过滤纸放入要过滤的溶液中浸湿。
科学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科学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1.溶解看似比较简单的一个生活现象,学生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生活经验,要真正弄清楚溶解的概念不简单,所以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建立溶解的概念。
2.让学生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学情分析
1.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2.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3.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目标
1、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3、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2、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
教科版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反思

教科版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反思第1篇:教科版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反思今天,上了四年级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课。
课一开始,我提出问题:盐和苏打都能溶解在水里,可是老师不知道它们两个谁在水里的溶解能力强?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呀?同学们听到老师碰到难题,一个个都猴急得要帮老师想方法。
(必竟是四年级,还天真)我知道他们想说“做实验”。
我就接着说,怎么样做实验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都稍顿了一下,不过一会儿,就活跃起来。
我说,不急,你们四个人一小组先讨论讨论,把自身的想法在小组里先交流一下,看看他人能不能同意你的想法。
同学们热闹起来。
我也下去听听他们到底能想出些什么方法。
下面是一些小组的想法:1、我们小组是先用两个烧杯装相同多的水,然后分别在烧杯里先放相同多的盐和苏打,搅拌,看看谁先溶解。
我问:先溶解就能看出谁的溶解能力强了吗?无语。
2、我们小组是先用两个烧杯装相同多的水,然后分别在烧杯里先放现样多的盐和苏打,搅拌,看看是不是溶解,假如溶解了,再放同样多的盐和苏打,再重复,直到不能溶解为止,比较谁放得多,就能看出溶解能力的大小了。
……基本上全班的意见就这两种,于是我叫同学起来交流,当说出第一种想法时,同学初一听,觉得还是挺有道理的,在他们的观念里,先溶解的就是溶解能力强;但当他们听到第二种想法时,就觉得比第一种想法更科学,更完善;纷纷赞同第二种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小学科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反思核心提示:1.如何判断物质的饱和。
食盐溶解时,由于里面有一些杂质,因此即使很少的量溶解后杯底也存有一些沉淀。
在加入两份、三份后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这就给学生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造成一定的干扰。
因此在实验前,可给学生一个直观的示范,把两杯溶液(一杯是杂质沉淀,一杯是饱和状态)呈现给大家,让学生在实验中有个判断的标准。
...1.如何判断物质的饱和。
食盐溶解时,由于里面有一些杂质,因此即使很少的量溶解后杯底也存有一些沉淀。
科学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科学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1.溶解看似比较简单的一个生活现象,学生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生活经验,要真正弄清楚溶解的概念不简单,所以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建立溶解的概念。
2.让学生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学情分析1.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2.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3.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目标1、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3、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教学重点和难点1、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2、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教材分析1.溶解看似比较简单的一个生活现象,学生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生活经验,要真正弄清楚溶解的概念不简单,所以要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建立溶解的概念。
2.让学生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学情分析1.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2.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3.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目标1、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3、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教学重点和难点1、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课后反思

教学文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化能力)课后反思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化能力)是溶化单元的第四课,对于溶化学生的已经能够了解是物质在水中形成的均匀、稳定的水溶液,了解了固体、液体在水中能够溶化。
本课就物质的溶化能力和气体在水中是否溶化展开研究活动。
本课教师应在比拟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化能力时,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援助,为后面的课打下根底。
学生能说出比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分别溶化的量的多少,但是如何科学标准的比拟,仍是学生不能到达的。
所以我在这里会给学生的提示与援助相对多一些,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
后面一个环节,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化实验,我课前让学生带来汽水和可乐。
这个实验有肯定难度,相对而言我的指导也是比拟多的。
由于实验器材中没有橡皮塞,我让学生跟教师一起学做,用指腹堵住注射器的口,不放松,可还是有个别小组有汽水喷溅出来。
然后让学生拔和压活塞,认真观察气体在液体中的变化,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科学观察的能力。
最后适当补充为什么会有这种气泡的出现和消逝现象,是由于气压的变化,气体的溶化能力也变化了。
整节课活动下来时间稍有紧张,但是学生活动起来还是比拟活泼的,兴趣较浓。
.。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反思
本节课为溶解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学生虽然对溶解现象有所了解,但都停留对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现象,没有对其有一个本质上的认识。
因此本节课我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进入逐步踏入对溶解本身更深入的认识。
本节课上所做的实验虽然并不复杂,但由于我校学生一直以来缺乏实验操作机会,对实验的规范掌握不足,因此就要求本节课我在布置实验时更加细致明了。
然而在课堂中,我只是运用了语言来描述,没有使用相应的板书或幻灯片投影,使得学生在了解实验步骤及要求时不够充分,导致在动手实验时出现了不知所措的情况。
另外我在布置实验前并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如何观察、观察什么,所以导致学生在完成试验后并没有观察到或准确观察到实验中的现象,最终导致了实验结果不明确,结论难以得出,学生对结论理解不清等问题。
此外,在提问中,我更多地使用了课本外的问题以及记录表格。
虽然这些问题和表格也能够引导学生认识本节课的科学概念,但理解起来并不容易。
应当直接使用课本中的问题,课本中的问题经过了长期提炼,已能很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课本第二十二页“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呢?”、“怎样描述沙在水中的状态呢?”等问题已经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应该直接提给学生。
在本节课中,我忽略了实验中现象的对比,也就是课本中“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
”这一类似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总结提炼出科学概念以及观察描述实验现象有着很好的帮助,在今后的课堂中应当多使用。
小学科学公开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和反思

小学科学公开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化能力)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化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简单溶化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化能力。
进行气体溶化于水的实验。
感情、态度、价值观:在溶化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拟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化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化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化。
(教学打算)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化能力。
1.学生观察:翻开桌上的纸包,说说了解里面是什么吗?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化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化能力强?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比照实验比拟公平?4.组织学生实验:提示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化能力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化在饮料中的气体。
了解是些什么气体吗?3.学生实验:观察溶化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渐渐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
拓展:怎样观察溶化在水中的空气?(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化能力)课后反思:(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化能力)我将它安排在这个单元的第三课时,而将(液体之间的溶化现象)安排在下一节。
因为我觉得这样更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
这个单元的前两个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变化情况,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有些物质在水中可以溶化,有些物质在水中不可以溶化。
通过观察现象,学生了解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可以溶化,并形成了如何推断一种物质在水中是否溶化了的意识。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2. 掌握实验方法,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3.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二、导学内容:1. 溶解现象的基本观点和特点。
2.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 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几种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一课题。
2. 进修:讲解溶解现象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何不同。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选取几种常见物质,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讨论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5. 总结:总结实验结果,归纳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物质性质的干系。
四、实验设备和材料:1. 实验设备:试管、试管架、酒精灯、温度计等。
2. 实验材料:食盐、砂糖、小苏打、食醋等。
五、实验步骤:1. 将试管分别装入一定量的食盐、砂糖、小苏打和食醋。
2. 加入适量的水并摇匀,观察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记录实验现象并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发生意外。
2. 注意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搅拌等。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械,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食盐、砂糖等无机物质在水中易溶解,而小苏打等碱性物质在水中溶解较难。
2. 物质的分子结构、极性等性质会影响其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 温度、搅拌等因素也会对物质的溶解能力产生影响。
八、实验结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与物质性质、温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实验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溶解现象,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以上就是本次实验的导学案,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进修和实践,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祝实验顺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上了四年级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课。
课一开始,我提出问题:盐和苏打都能溶解在水里,可是老师不知道它们两个谁在水里的溶解能力强?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呀?学生们听到老师碰到难题,一个个都猴急得要帮老师想办法。
(必竟是四年级,还天真)我知道他们想说“做实验”。
我就接着说,怎么样做实验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们都稍顿了一下,不过一会儿,就活跃起来。
我说,不急,你们四个人一小组先讨论讨论,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先交流一下,看看别人能不能同意你的想法。
同学们热闹起来。
我也下去听听他们到底能想出些什么办法。
下面是一些小组的想法:
1、我们小组是先用两个烧杯装相同多的水,然后分别在烧杯里先放相同多的盐和苏打,搅拌,看看谁先溶解。
我问:先溶解就能看出谁的溶解能力强了吗?无语。
2、我们小组是先用两个烧杯装相同多的水,然后分别在烧杯里先放现样多的盐和苏打,搅拌,看看是不是溶解,如果溶解了,再放同样多的盐和苏打,再重复,直到不能溶解为止,比较谁放得多,就能看出溶解能力的大小了。
……
基本上全班的意见就这两种,于是我叫同学起来交流,当说出第一种想法时,学生初一听,觉得还是挺有道理的,在他们的观念里,先溶解的就是溶解能力强;但当他们听到第二种想法时,就觉得比第一种想法更科学,更完善;纷纷赞同第二种想法,因为在相同多的水里,谁溶解的更多,就更能说明谁的溶解能力强。
于是我再让学生说,既然是比谁在相同多的水里溶解得多,那么怎么比更公平呢?学生说了:首先水要一样多,我就告诉学生,你们的桌上有烧杯,上面有刻度,我们都取50ML。
然后是每一次放盐和苏打要一样多,我问:怎样才能做到一样多呢?桌上有小勺,学生马上想到每次都取一平勺。
最后,在放第二勺前,一定要等到前一勺的盐和苏打完全溶解后再放。
在公平的前题下,谁放得多,就是溶解能力强。
我表扬了他们,说:你们真行,帮老师想出了办法。
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到底他们谁溶解能力强呢?做做
看。
于是学生们很快就投入了实验中。
当然实验结果很明显,盐比苏打溶解能力强多了。
交流结果,学生都能说这样的结果,我追问了,你怎么看出来的呢?找到了什么证据呢?学生说:盐放到8平勺开始溶解不了了,而苏打放到3平勺就溶解不了了。
所以我说盐的溶解能力强。
其余学生的回答也差不多。
这节课的总体思路是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找出证
据得出结论。
课的结构思路还是很清晰的。
当然,这节课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溶解能力这样一个概念我在一说出来之后,还是有学生是不理解的,所以在讨论时,会出现先溶解就是溶解能力强的观点。
是不是有个变通的说法,让学生好理解。
第二个地方是,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盐和苏打放时,在苏打没有完全溶解前也在加,他们认为同样多就是同时加,看到盐完全溶解加盐了,也就开始加苏打了。
以至于他们的小组实验现象模糊。
以后在这些方面要加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