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去哪里了2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知识点

二年级上册语文《小蝌蚪找妈妈》知识点1. 小蝌蚪出生2. 小蝌蚪不认识妈妈3. 小蝌蚪开始找妈妈4. 小蝌蚪遇到了金鱼5. 小蝌蚪遇到了蝌蚪群6. 小蝌蚪误认别的动物为妈妈7. 小蝌蚪找到真正的妈妈8. 妈妈教小蝌蚪游泳9. 小蝌蚪在妈妈身边感到安心10. 小蝌蚪和妈妈一起分享美好的生活1. 小蝌蚪出生:这个标题是指文章开篇,主要描述小蝌蚪的一生从出生之时开始,让孩子们了解小蝌蚪的前进方向和目的地。

示例:在这个标题下,可以描述小蝌蚪从卵中孵化出来之后,开始在水中游动。

2. 小蝌蚪不认识妈妈:这个标题是指小蝌蚪不认识妈妈的情况,需要从这个问题开始启发孩子们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

示例:在这个标题下,可以描述小蝌蚪通过不停地转圈和寻找等行为,表现出它不知道哪个是自己的妈妈。

3. 小蝌蚪开始找妈妈:这个标题是交代小蝌蚪开始找妈妈的过程,通过描述小蝌蚪找妈妈的经历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探险和冒险的乐趣。

示例:在这个标题下,可以描述小蝌蚪在水中不停地游来游去,不断地寻找妈妈的影子。

4. 小蝌蚪遇到了金鱼:这个标题是描写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突遇到金鱼这个角色,从而引发出后续的情节发展。

示例:在这个标题下,可以描述小蝌蚪在游动中,遇到了一条金鱼,因为长得比别的鱼要大一些,所以以为那是妈妈。

5. 小蝌蚪遇到了蝌蚪群:这个标题是指小蝌蚪在对妈妈的追寻过程中,遇到了蝌蚪群这个角色,蝌蚪群提供了小蝌蚪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

示例:在这个标题下,可以描述小蝌蚪游向了蝌蚪群,与蝌蚪一起寻找妈妈的身影。

6. 小蝌蚪误认别的动物为妈妈:这个标题是描述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因为过于着急或者误解了某些提示等原因,错认了一些别的动物为自己的妈妈。

示例:在这个标题下,可以描述小蝌蚪看到水草或者水母等,开始以为是妈妈,但很快发现错了。

7. 小蝌蚪找到真正的妈妈:这个标题是小蝌蚪找到了真正的妈妈,通过这个情节可以向孩子们传达信念和毅力的重要性,同时传授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

寻找归宿的小蝌蚪

寻找归宿的小蝌蚪

寻找归宿的小蝌蚪
在浩瀚的池塘中,一只小蝌蚪孤零零地游弋着,寻找着自己的归宿。

它身边的蝌蚪兄弟姐妹早已找到了它们的家,只剩下它,孤独而无助。

小蝌蚪游过水草丛生的一角,看到了一只青蛙。

青蛙朝它招手示意,小蝌蚪兴奋地游向了青蛙。

青蛙告诉小蝌蚪,池塘的另一边有一个美
丽的彼岸,那里是小蝌蚪真正的家。

小蝌蚪听了青蛙的话,立刻踢着小腿,朝着对岸游去。

在漫长的旅
途中,小蝌蚪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冒险和挑战。

有时是猛烈的水流,有
时是凶猛的鱼儿,但小蝌蚪从未放弃过对归宿的向往。

终于,小蝌蚪来到了归宿的那片水域。

这里的水清澈而凉爽,水草
茵茵,鱼儿欢快地游动着。

小蝌蚪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它知道,
这里才是它真正的家。

从此以后,小蝌蚪在这个美丽的水域里生活,每天都过得充实而快乐。

它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归宿。

无论面
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坚持不懈,终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处。

就像小蝌蚪一样,无论身在何处,内心都会指引着我们,让我们
找到真正的归宿。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过上幸福美满
的生活。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课文一《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课文一《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哪”等10个生字,会写“快活、哪里”等8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照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4.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哪”等10个生字,会写“快活、哪里”等8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难点: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科普小童话,选编本文,旨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关注,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依托文本,对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的训练。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有趣,对话较多,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之心,对这种科普童话具有天然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学情,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并指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找出蝌蚪长成青蛙的几个关键变化,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并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和讲故事的指导。

另外,本课生字较多,在学习的时候,要运用一年级学过的识字方法,如熟字加熟字、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等进行识记,这样才能把生字记得又牢又准。

教具准备:课件;小蝌蚪、小青蛙的相关知识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教”;会写“眼、睛”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小蝌蚪找妈妈《2》,

小蝌蚪找妈妈《2》,

大脑袋
黑身子 长尾巴
长出后腿
长出前腿 尾巴变短
四条腿
绿衣裳 不见
宽嘴巴
白肚皮 鼓眼睛
“妈妈,妈 妈!”
“妈妈,妈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好孩子,你们已 经是青蛙了,快 跳上来吧!”
你喜欢这群小蝌蚪 吗?为什么?
照样子,说一说.
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 鱼捕食. 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 条腿在水里游. ____看见______ _在________.
板书设计:

小蝌蚪 (变) 妈妈(青蛙)
17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了几次才 找到妈妈? 它们都找到谁? 结果怎么样?
我会读:

食 哪 向

迎 龟 灰

阿 披 前

姨 肚 那
“你们的妈妈四条腿, 宽嘴巴。到那边去找 吧!”
“我们的妈妈在 哪里?”
“我不是你们的妈 妈。你们的妈妈头 顶上有两只大眼睛, 披着绿衣服,捉起 虫来顶呱呱。你们 到那边去找吧!”

小蝌蚪的寻亲历险

小蝌蚪的寻亲历险

小蝌蚪的寻亲历险一、迷失的小蝌蚪在一个湖泊的一角,有许多可爱的小蝌蚪们快乐地生活着。

它们在清澈的湖水中嬉戏玩耍,互相追逐着。

其中一个小蝌蚪名叫小明,它是湖泊中一对虾儿的孩子,长得十分可爱。

然而,和其他小蝌蚪不同的是,小明却总感到一种思乡之情,在他的心头忽隐忽现。

二、远行的念头有一天,小明在湖水边观察到一只大鸟留在湖边,鸟儿欢快地跳舞着,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这让小明心中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了,它产生了一个念头:或许自己也可以像鸟儿一样去寻找自己的亲人。

三、背井离乡小明日夜思考着自己的决定。

一天,勇敢的小蝌蚪下定决心,离开了湖泊。

小明蹦跳着,跃离水面,朝着更远的地方出发。

它踏上了一段艰辛的旅程。

四、险境与成长小明在寻亲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危险。

有时它迷失在茂密的树林中,有时又受到其他动物的攻击。

然而,每一次困境,小明都能够凭借勇气和智慧克服。

这段历险之旅,让小明变得更加成熟坚强。

五、重逢的喜悦经过漫长的旅程,小明终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湖泊。

它在湖边遇见了一只与自己长相十分相似的蝌蚪,它们情不自禁地汇聚到一起,用嬉戏和欢呼来表达彼此的喜悦。

小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亲人,他们相拥着,分享着彼此的故事。

六、收获与感悟小明的寻亲历险并不只是找回亲人的过程,更是一次成长的历程。

在这段旅程中,小明学会了坚持和勇敢,也体会到了亲情的珍贵和重要性。

小明明白了,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是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支持。

从此以后,小明珍惜每一个与家人共度的时刻。

七、回到家小明和亲人们欢聚一堂,享受着回归家的喜悦。

他们感慨万分,同时也准备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

小明明白,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家人的支持,他都不会感到孤单和害怕。

八、勇敢的你我小明的寻亲历险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身处何处,我们都应该勇敢去面对困难和挑战。

只有真正努力奋斗,我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归宿。

无论前方道路如何曲折,只要有勇气和决心,我们一定能够找到寻亲历险中的那片温暖的家园。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小蝌蚪找妈妈第2课时精品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小蝌蚪找妈妈第2课时精品教案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顶、眼”等6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通过看图、比较等办法了解表示动作的词语的意思。

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3.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分角色朗读课文,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难点】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的作业大家完成得很好,相信大家都掌握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吧!2.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池塘脑袋黑灰色游哇游教小鲤鱼捕食迎上去阿姨宽嘴巴游哇游乌龟头顶披着游哇游披着鼓着3.课件出示课后习题中小蝌蚪长成青蛙的5张图片(打乱顺序),请学生排序。

设计意图:带有生字的四组词语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排列的,学生在复习生字的同时,可以复现课文内容。

排列图片顺序,既检测了课后习题,又再一次回顾了课文内容。

经过两次唤起,突出教学重点,也为下一步教学做好铺垫。

二、问题探究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梳理信息,讲述故事。

2.探究方法(1)学生分小组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讲述故事。

(2)小组选派成员,给全班同学讲故事。

3.探究活动【播放视频】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情境课文(视频)。

(1)小组合作,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①读读《小蝌蚪找妈妈》,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文章都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如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青蛙妈妈。

朗读这篇文章,就要把自己当成文章里面的人物,想他的心思,说他的话,做他的事,你就理解了他,变成了他。

②什么是角色?你想做哪个角色?文章中的一个个人物,就是一个个角色。

在《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科学童话中出现了哪些角色呢?小蝌蚪、青蛙妈妈、鲤鱼妈妈、乌龟。

你喜欢哪个角色,说说为什么。

③聚焦第2自然段,分角色练习朗读。

请你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小蝌蚪和鲤鱼妈妈的对话。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它以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欢迎阅读!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原文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后腿。

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宽嘴巴。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两条前腿。

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连忙追上去,叫着:“妈妈,妈妈!”乌龟笑着说:“我不是你们的妈妈。

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你们到那边去找吧!”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小蝌蚪游过去,叫着:“妈妈,妈妈!”青蛙妈妈低头一看,笑着说:“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说课稿一。

依据课标说教材《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它以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描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同时向学生叙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路。

结合本单元和本课的特点,教学目标制定如下:(一)知识技能方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和朗读语气。

(二)。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和观察课件,,让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体会小蝌蚪急切找到妈妈的心情,享受家庭的温暖。

(四)教学重难点:新课标特别强调语文课要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本课中,人物角色多,语言生动有趣,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典型教材,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掌握青蛙的生长过程。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教学策略、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教学策略、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塘、脑”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会写“两、哪”等10个字,会写“看见、哪里”等8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4.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感受小蝌蚪遇事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教学策略:1.借助插图:“塘、脑袋、宽、肚皮”等字词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将识字与认识的事物联系起来。

2.归类识字:可以归类识记“月”字旁的字。

动作演示:“捕、迎、披、跳”这4个生字,借助拼音认读后,通过演一演的方式达到识记的效果。

创设生活情境:语气词“哇”,应借助具体的句子认读,再在生活语境中运用识记。

书写生字:“两、皮”是独体字,“顶、跳孩”等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在掌握基本笔画的基础上,教师边范写边提示书写要领。

3.朗读:角色朗读这篇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语言富有趣味性,有大量的角色对话,角色语言的朗读,可以借助提示语读出角色的语气、语调。

教学时,可采用师生分角色朗读,教师扮演小蝌蚪,让学生辨析小蝌蚪三次对话的语气、语调,第一次是疑问,第二次是急切,第三次是惊喜,抓住问号与感叹号,指导读好语气,在情境体验中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积累运用结合课后习题的要求,通过比一比、选选、演一演的方式体会动词的妙用,并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运用动词。

借助插图,用“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的句式复述小蝌蚪变为小青蛙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塘、脑、袋、灰、哇、披、鼓”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教”,能据音组词或据词定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观察
自然角的小小发现
春天到了,随着天气渐渐变暖和,我们班自然角的内容也渐渐丰富起来,点点妈妈带来一群活泼可爱的“小伙伴”——蝌蚪,只要一有时间,宝贝们总会聚在一起欣赏这个圆溜溜、黑黝黝的小生物,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看它,细细的尾巴多可爱!”“两个蝌蚪的头都靠在一起了,一定在说悄悄话!”蝌蚪俨然成为了自然角里的明星,受到小朋友的喜爱。

一、提出问题:蝌蚪变少了!
几天后,“老师,小蝌蚪越来越少了。

”早晨做自然角记录的小米喊道。

我走过去一看,果真玻璃缸里躺着两只小蝌蚪的尸体,其他为数不多的小蝌蚪怡然自得地游着,仿佛并不知道自己同类的离去,“因为有的小蝌蚪身体不够强壮死掉了。

”我答道,虽然每天都换水,玻璃缸的水总是很混浊,蝌蚪的数目也慢慢变少。

我们一直把这种小动物的养殖慢慢减少看作平常事,蝌蚪去哪里了,为什么越变越少了?这是一个让小朋友自己去探索问题的好机会!
二、分析问题:蝌蚪去哪里了?
一节科学活动中,我问幼儿们:“你们发现自然角里的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吗?”幼儿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变少了!”“好多都死掉了!”听了他们的回答,看来我的猜想没错,小蝌蚪变少的事的确吸引着幼儿们。

“那你们知道小蝌蚪为什么变少了?”“死掉了呗!”“那为什么死掉了呢?”看着一群小朋友们期待答案的目光,原本想
告诉他们从网上找到的答案,突然间,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是个更好的教育契机,所以我告诉幼儿们:“蝌蚪为什么变少了呢?蝌蚪去了哪里?由你们自己去观察,最后告诉我吧!”我以提问的方式请幼儿观察,从而让幼儿知道了如何制作观察记录,接着,我请幼儿讨论:自己想用什么方法记录,如用表格和画图的形式等等,让幼儿自己探索思考。

接下来的几天,我看到了蝌蚪那处经常围着一帮幼儿清数蝌蚪的数目,他们全神贯注地紧紧地盯着蝌蚪,想找出这群生物真正的死因。

两周过去了,自然角的人群里突然出现了骚动。

“你看,这只大蝌蚪嘴里咬着小蝌蚪的小尾巴!”“真的,原来小蝌蚪是这样变少的!”“它们一定饿得受不了就吃同类了。

”幼儿们恍然大悟。

看着这一幕,我不禁露出了笑容,我的目的达成了,我走到他们身边,孩子们争先恐后告诉我小蝌蚪变少的真正原因。

是呀,这不需要我的直接讲述,只需要一个问题的提出,孩子们自己找到观察的方法,自己去思考,就会知道平常不以为然的小蝌蚪变少的原因,竟然是这么触目惊心。

三、得出结论:认识蝌蚪的习性
为了让孩子们证实自己的观察结果,验证自己的答案,我组织了一次科学活动《认识蝌蚪》,告诉孩子们蝌蚪的生活习性,原来蝌蚪在水中的食物主要是腐肉,当食物不够时,就自相残杀,吃弱小的同类以求生存,这就告诉我们自然界的生存规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这节科学活动组织得很成功,孩子们非常认真,活动后,孩子们更经常去看蝌蚪了,不过这次是抱着一种求证的眼光去看了。

通过本次探索活动,让幼儿了解关于蝌蚪变少的科学知识以外,更让幼儿知道如何去探索自己的“小问号”,关注身边的小细节,学 会亲近大自然。

这次科学活动中的研究路线主要是:
《指南》中告诉我们科学活动是让幼儿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观察、探索把所见、所闻、所想、,结合丰富的想象对科学活动的一种探究、推理、实验、发现的过程,在这次对蝌蚪的科学观察中,幼儿通过探索观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活动的探索方法,自己去寻找答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需要我们用一颗观察的心去求知,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学习 发现 探索 思考 引导 激发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蝌蚪去哪里了
分析:蝌蚪为什么会越变越少 教师引申:蝌蚪以什么为食 教师进行资料汇总:蝌蚪吃掉了同伴 幼儿每日观察蝌蚪数量 幼儿进行生活中的发现,查阅书籍和网络 幼儿得出蝌蚪以腐肉为食,食物不足时吃同伴
幼儿知道自然界“优胜劣汰”,并能举一反三,说出其他动物的这种行为 幼儿发现问题:蝌蚪不见了 教师进行科学知识的拓展:优胜劣汰
教师角度 幼儿角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