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民歌:大山里飞出的天籁之音
永远的桑植民歌

永远的桑植民歌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桑植民歌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百年以来,桑植民歌融入了人民群众的生命、生产和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反映了他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智慧和力量。
桑植民歌源远流长,浩若烟海,桑植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歌的海洋”,她优美动听的旋律被音乐专家誉为“流金溢彩的金色旋律”。
桑植民歌,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中华民族灿烂民族民间文化的优秀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印制的第一本《中国民歌》,其第一首就是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
桑植民歌从远古的历史中走来,是一部融入群众心底生生不息的“诗经”桑植,一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土地,是湖南张家界的后花园。
3~10万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在桑植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1988年1月,在桑植县城朱家台发掘了一处400平方米的旧石器,专家确认距今已有10万年的历史。
在这里还发掘了5000年前的陶器。
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安志敏教授和北京大学考古系邹衡教授实地鉴定,建议命名为:“桑植文化”。
桑植,以土著文化为主体,又呈现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屯兵是这里民族文化交融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桑植地处湘鄂川黔东部前沿,从夏代晚期开始,历代朝庭从未放弃对湘鄂川黔“西南夷”的征战,官府屯兵桑植长达3000多年历史,兵源有20多个省区。
从桑植文化内涵和形式看,有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高山族、蒙古族等民族传统文化,也可以看到湖北、四川、江西、云南、贵州、内蒙、安徽、江苏、浙江和东北等省区的地域文化。
桑植,山高林密,全县有1万多个山头,有40万亩的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长着原生态森林,100年以上的古树有30万株以上,1000年以上的古树有3万株以上。
一山生两水,水流到湖北的是清江,流入湖南的是澧水。
澧水全长378公里,穿越9个县,浩浩荡荡汇入洞庭。
人民群众吸天地之灵气,在生产生活之中,以歌传情,表达喜怒哀乐,既有高山的雄伟粗犷,又有水乡的温柔绵缠,犹如天籁之音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使人如痴如醉。
《桑植民歌思政课》感悟榜样力量

桑植民歌是湖南省益阳市桑植县的一种独特的民歌形式,它是桑植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桑植民歌的主题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颂劳动生产的歌曲,也有表达感情的情歌,还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民歌,其中不乏描写家乡风土人情的歌曲,展现当地儿女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而“思政课”,顾名思义即是“思想政治课”的简称,是指在大中专学校中进行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通过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维护国家利益,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桑植民歌与思政课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领域中,我们似乎难以找到联系。
然而,在我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却深深感受到了桑植民歌对于思政课的启示和感化。
桑植民歌所表达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与思政课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和人生追求不谋而合。
在思政课的感染下,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桑植民歌所蕴含的榜样力量,从而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民歌传承与家国情怀桑植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这里民风淳朴,土地肥沃,劳动人民生活富足。
桑植民歌作为这片土地上的一张名片,既承载着劳动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也传承着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情感。
在桑植民歌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对家国的深情厚谊,这种情感与思政课所强调的家国情怀不谋而合。
正如思政课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一样,桑植民歌也蕴含着对故乡、对家人、对土地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丰富了民歌的表现力,也将激励着劳动人民为家乡、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榜样力量与精神追求桑植民歌中不乏歌颂劳动人民的英雄和楷模的歌曲,这些歌曲讴歌了一代代桑植人为人民、为故乡、为家庭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崇高奉献,他们的形象被塑造成了桑植民歌中的精神楷模和榜样。
正如思政课所推崇的榜样力量一样,这些英雄人物无愧于劳动人民的楷模之名,他们的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成为了桑植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精神和人生的更高境界。
湖南“桑植民歌”现状与传承发展研究

湖南“桑植民歌”现状与传承发展研究摘要:“桑植民歌”是湖南地区传统的民族文化,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具有淳朴、真挚、扣人心弦的演唱风格,歌曲会根据实际演奏的要求进行改变,曲调丰富多彩,旋律优雅动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对“桑植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结合当代人们的喜好进行优化和改革,扩大“桑植民歌”的传唱力度,让更多的人欣赏到民族艺术的魅力。
本文浅谈当前湖南“桑植民歌”的现状,对“桑植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提出相关的优化措施,希望能带来帮助。
关键词:湖南“桑植民歌”;传承与发展;优化方式引言“桑植民歌”是湖南民族文化的珍宝,歌词瑰丽多彩,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具有独特的乡土韵味,民族风格鲜明。
“桑植民歌”历史悠久,将地理环境、多民族文化等背景融为一体,表达出当地人们旺盛的生命力、淳朴的民风。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桑植民歌”通过一代代人的传唱完整地保存下来,经过历史的锤炼,通过高低吟唱的方式,展现出其中独特的艺术价值,表达出古人劳作、节日庆祝等场景。
1湖南“桑植民歌”的发展现状虽然“桑植民歌”被我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提高人们对传统民歌的保护意识,但是很多年轻人受到现代思想的熏陶,被丰富多彩的流行歌曲所吸引,对传统歌曲的兴致并不高。
大部分喜欢传统歌曲的人群年纪偏高,通过自身丰富的阅历,领悟歌曲传达的核心思想,在歌曲中回忆过去的往事。
有的年轻人认为“桑植民歌”思想比较陈旧,表达方式相对传统,与时尚、流行等词汇不搭边,使得对待“桑植民歌”的态度有着明显的差别,造成欣赏传统歌曲的老龄化严重,阻碍“桑植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桑植民歌”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加速各地区文化的交流,在国外文化的猛烈重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加强文化的建设,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并不高,造成“桑植民歌”的传播力度较差,不能成为制约外国文化的筹码。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湖南桑植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桑植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情感表达。
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桑植民歌的研究与传承成为了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及其传承意义,以期加深对这一传统音乐的认识和重视。
一、桑植民歌简介桑植民歌是湖南省永顺县桑植乡一带的民间音乐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唐宋时期。
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歌词和表现形式而著称,被誉为“中国民歌瑰宝”。
桑植民歌的主题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情感表达、劳动乐曲等方面,既有婚庆之歌,也有丧葬之曲;既有劳动歌谣,也有情感抒发之歌。
由于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传承历史,桑植民歌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桑植民歌的研究现状1. 学术界的关注2. 田野调查的深入为了更好地了解桑植民歌的传承状况和演变轨迹,许多研究者纷纷深入桑植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
通过与当地老歌手和文化传承者的交流,他们收集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和实物,系统地记录了桑植民歌的具体内容和传唱形式,为后续研究和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学术研究成果的丰富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关桑植民歌的著作和论文层出不穷,涉及到音乐学、民族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许多学者通过对桑植民歌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解读,揭示了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桑植民歌的传承意义1. 弘扬地方文化桑植民歌是桑植地区的独特文化符号,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情感体验。
通过对桑植民歌的传承和弘扬,可以更好地宣扬桑植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2. 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桑植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通过对桑植民歌的传承和发扬,可以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统传承和发展,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桑植民歌歌词

桑植是个好地方合唱:地是刮金板啦,山是万宝山呢,树是摇钱树舍,人是活神仙。
▎|:男声:桑植是个好地方呃合唱:地是刮金板拉男声:山青水秀合唱:山是万宝山呢男声:稻啊花香呃合唱:人是活神仙合唱:稻啊花香呃,人是活神仙女声:山有林果啊地有矿呢合唱:地是刮金板啦女声:人寿年丰合唱:山是万宝山呢女声:乐啊无疆呃合唱:人是活神仙合唱:乐啊无疆呃人是活神仙:|▎(反复一次)合唱:乐啊无疆呃~人是活神仙门口挂盏灯睡到那半夜过,门口嘛在过兵,婆婆地个坐起来,侧着嘛耳朵听。
不要那茶水喝,又不嘛喊百姓。
只听那脚板儿响,不见嘛人做声。
你们都不要怕,这是贺龙军。
红军地个多辛苦,全是嘛为我们。
媳妇你快起来,门口嘛挂盏灯。
照在地个大路上,同志们好行军。
照在地个大路上,同志们好行军。
砍柴歌女: 太阳出来嘛花花儿闪闪,红又红嘛红花对牡丹啦,我唱啊支山歌一把红伞伞啊,我送情郎啊求求花儿圆那,我拉着郎腰带,问郎几时来?男: 我今朝不得空,我明天要砍柴,我后啊天才到小妹山上来哟哦!女: 情哥哥回家嘛花花儿闪闪,似山红嘛红花对牡丹啦,我拿把扇子是把红扇子啊,我送情郎啊求求花儿圆那,我拉着郎腰带,问郎几时来?男: 我今朝不得空,我明天要砍柴,我后啊天才到小妹山上来哟哦!男白: 我今朝不得空,我明天要砍柴,我后天嘛——合:才到小妹你山上来哟棒棒捶在岩头上郎在高山我打一望哟喂姐儿在哟河里哟情郎妹妹儿哎依哟洗衣裳啰喂洗衣棒棒儿捶得响罗喂郎喊哟几声哟情郎妹妹儿哎依哟姐儿未张啰哎唱个山歌丢个信儿罗喂棒棒儿哟捶在哟情郎妹妹儿哎依哟岩板上哟喂哎——太阳出来晒山坡(男)太阳出来伙计儿(女)哎(男)晒呀山坡哇俺两个儿的话(女)你说嘛(男)金花是银花呀子儿喂(合唱)开呀得多啊呀喂子儿哟(男)金花银花伙计儿(女)哎(男)哥呀不爱呀俺两个儿的话(女)你说嘛(男)专爱上妹妹呀子儿喂(合唱)花呀一朵呀呀子儿喂(女)莫爱妹妹儿伙计儿(男)哎(女)花呀一朵呀俺两个儿的话(男)你说嘛(女)青春是已过呀子儿喂(合唱)花呀就落啊呀喂子儿哟(女)怎比山上伙计儿(男)哎(女)金呀银花呀俺两个儿的话(男)你说嘛(女)千年是万年呀子儿喂(合唱)香呀满坡啊呀喂子儿哟(男)金花银花伙计儿(女)哎(男)香呀满坡啊,俺两个的话(女)你说嘛(男)妹妹是香在呀子儿喂(合唱)哥呀心窝呀呀喂子儿哟(男)香满坡的伙计儿(女)哎(男)我呀不闻呀俺两个的话(女)你说嘛(男)香在是心窝呀子儿喂(合唱)哥呀恋着啊呀喂子儿哟(女)香在是心窝呀子儿喂(合唱)哥呀恋着啊呀喂子儿哟小郎相亲桐子开花呐坨打来坨哎睡到半夜呐唱山歌哎爹妈滴问我哎唱什勒么哎?没得媳妇儿哎睡不着哟正月里啊来啊,正(那个)月月儿正呀,小郎是没订婚啊,着啊急父母请媒人,找一个好爱人, 啦哎呀嗨哟~二月月里来呀,二(那个)月月儿二呀,出门是找媳妇儿呀,找哇个媳妇儿是好小伙儿,东西儿是要得西儿, 啦哎呀嗨哟~三月月里来呀,三(那个)月月儿三呀,女把那男方看,一看起是真喜欢,接过了打发钱, 啦哎呀嗨哟~四月月里来呀,四(那个)月月儿四呀,女方是下壳子啊,下呀嘛壳子是做鞋子,心里嘛是有意思, 啦哎呀嗨哟~五月月里来呀,五(那个)月月儿五呀,跟媳妇去扯布呀,上街走下街游,跟媳妇扯好布,啦哎呀嗨哟~六月月里来呀,六(那个)月月儿六呀,二人是同路走呀,肩拉搭肩是手挽手,俺两个儿不怕丑,啦哎嗨哟`七月月里来呀,七(那个)月月儿七呀,跟媳妇送衣去呀,双啊手递到妹妹手里,妹妹(哎)莫嫌弃,啦哎嗨哟~八月月里来呀,八(那个)月月儿八呀,同把是手手拉呀,手哇手拉到手里哒,媳妇儿是稳当哒,啦哎嗨哟~九月月里来呀,九(那个)月月儿九呀,男方就大斟酒啊,今那把媳妇就接到手同床就共枕头啦哎嗨哟~十月里来呀,小阳春呀,同把滴公婆敬啊今年的儿媳是好孝顺明年是添子孙,啦哎呀嗨哟~马桑树儿搭灯台男:马桑树树儿搭灯台哟写封的书信与耶姐儿带哟郎去当兵姐儿耶在家哟我三五两年我个儿不得来哟你个儿移花儿别耶处栽哟女:马桑树树儿搭灯台哟写封的书信儿与耶郎带哟你一年不来我一耶年等哟你两年不来我个儿两年挨哟钥匙滴不到锁耶不开哟合:郎去当兵姐儿在家哟二人的心中别也牵挂哟姐儿在家中勤也生产那郎在前方把敌杀哟英雄的模范人也人夸哟英雄的模范人也人夸哟三根丝线三尺长三根丝线(三个妹子三哪) 三个妹子三哪三哪尺长呀挽个疙瘩疙挽个疙瘩疙丢啊过墙啊格儿子儿来格儿子儿来想啊哥子儿哥啊啷当小姐喂喂哆哆喂喂哆哆哟嗬哟嗬你何不早些来呀冤家啥冤家妹的哥哥儿呀妹啊哥的人啦怎呀怎交情哪哥儿呀呀儿哟三根丝线(三个妹子三哪) 三个妹子三哪三哪尺长呀挽个疙瘩疙挽个疙瘩疙结啊成双啊格儿子儿来格儿子儿来想啊哥子儿哥啊啷当小姐喂喂哆哆喂喂哆哆哟嗬哟嗬你何不早些来呀冤家啥冤家妹的哥哥儿呀妹啊哥的人啦怎呀怎交情哪哥儿呀呀儿哟千年不忘(三个妹子三哪) 三个妹子三哪疙呀瘩散哪万年不许也哎万年不许也哎姐呀丢郎呀格儿子儿来想啊哥子儿啊啷当小姐喂喂哆哆喂喂哆哆哟嗬哟嗬你何不早些来呀冤家啥冤家妹的哥哥儿呀妹啊哥的人啦怎呀怎交情哪哥儿呀呀儿哟嘀格儿调一根的个嘀格儿的树哎打一个嘀格儿的床哪一个嘀格儿的船船儿哟配一把嘀格儿的桨哎依儿哟依儿哟一条嘀格儿的船船儿哟配一把嘀格儿的桨哎一只的个嘀格儿的燕哎绕一柱嘀格儿的梁哪一个嘀格儿的姐姐儿哟配一个嘀格儿的郎哟,依儿哟依儿哟一个嘀格儿的姐姐儿哟配一个嘀格儿的郎哎一条的个嘀格儿的船哎配一把嘀格儿的桨哎一个嘀格儿的姐姐儿哟配一个嘀格儿的郎哎依儿哟依儿哟一个嘀格儿的姐姐儿哟配一个嘀格儿的郎哎四季花儿开(女)春季花儿开,花开是一朵来,一对呀的个阳雀哟,飞呀过的山儿来。
让民歌在学生的心中唱响——桑植民歌进校园侧记

zhon gguon o n gcu njiaoyu、让民歌在学生的心中唱响———桑植民歌进校园侧记湖南张孝文朱先怀教育管理退步明显,虽给与批评也不见成效。
后经反复对他们讲早恋的危害,并结合现实的典型事例,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教育,才使其有了明显的转变。
2.批评时要促其知耻在道德的生活中,羞耻感是十分重要的道德情感,它能使人谴责和匡正自己不良的行为动机。
马克思称羞耻感为“内向的愤怒”力量,人若丧失了羞耻感,道德就很难对他发生作用了,其缺点错误也就很难纠正了。
因此,历代的教育家、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培养人的羞耻感,并将其作为“立人、立德”的根本。
顾炎武认为,“廉耻立人之大节”,“耻尤为重”。
所以,批评要善于促使学生树立羞耻感,并善于利用学生的羞耻感,使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帮助学生树立羞耻感要以热爱学生为前提,要做到一分为二,恰如其分,尊重人格,启发自觉,切不可用“没羞没臊”、“脸皮巴掌厚”、“不知羞耻的东西”等语言挖苦学生。
如若不然,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3.批评时要不忘扬长每名学生都有其优点和长处,后进生也也不例外。
只有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使之发扬光大,才有可能帮助他们找到克服缺点的正确途径。
正如《学记》中所说“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所以,我们在批评学生时,不能否定一切,要将批评与鼓励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客观、准确,抓住主要矛盾,要“打盆说盆,打碗说碗”,尽量避免算旧账,这样,才能使其心悦诚服地识“短”,坚决主动地抑“短”,自觉坚持“以已之长化己之短”,达到彻底改正缺点错误的目的。
四、避免批评中出现的问题应该说,善于运用批评这个教育方法是衡量老师教育能力的重要标尺之一,要正确开展批评,除了上面所述的问题外我们还应特别注意以下这些方面,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要大声训斥。
(2)不要过分相信“眼见为实”,造成不该批评的批评。
(3)不要主观臆断,先入为主。
(4)不要讽刺挖苦,以势压人。
魅力桑植

魅"桑植憗=懝去 戶=60抒情地陈颉词 张念升曲憜12 3 22• 3365 6 5 3• 563565353 2 2?2 ■ 2 2 1 憗6-挾|6 6'~、 1 6\, 1 2憡1I|221612\1 6 -这是-个迷人的地方,这是-个温馨的梦乡,r一、,一—1r \6 616 5 1616 6 61 21 61 2-12 6 15 1 6 6 5走迸澧水源头* .四季的画廊,八大公山哟传承民俗风情艺术的殿堂,人杰地灵哟r 3 2、^~~ 3 6 5 3、22捀3 -| 6 3 6 £3 3 1憗21• 3 | 6 6 1 2 31 6 -群峰千里,澧水河畔哟1 * .流连的时光;源远流长,载歌载舞哟腾飞的翅膀;厂6憡1 5 3 6 |61 6 6536 1 6 •6扂3 6 1 6 6 5 3. 2 1 2森林是碧绿的海洋海洋罗,鲜花是海洋的波浪民歌是欢乐的海洋海洋罗,旋律是海洋的波浪,~、\\ r6憡16 5 653- 3 6•憢6 5 6 5 3 | 5 5 3 2 3 21 •飞波距波浪,元帅故里春意盎然,波呀波浪,郎去当兵姐在等待,6 66 1 32 2 36 • 5 6 53|^2 23 2 1 616-两把菜刀闹革命闹革命哟声名远扬。
马桑树儿搭灯台搭灯台哟爰情绝喂。
捰6-扂36X16|1 61 6 56 53-|捰 6 -扂1.^X5 6 3哎,桑植,絢丽的桑植,哎,桑植,哎,桑植,多情的桑植,哎,桑植2 121216635662.121666323665653红色的土地,充满生机神奇向往,神奇向浪漫的天堂,令人心醉超越梦想,超越梦往罗喂想罗喂60 5 2 3 1 2 3. 5 |6 1 2 1 2 1 6 6 -:1|6-扂3 61 6 |神奇向往向往!哎桑植,超越梦想梦想!53523216憠 6661612魅力的桑植,快乐的桑植!2 2 2 1 6 1 6 - |6天 堂!———懚含戙=76一带一路谷若本词谷晓露曲31 5 6 5.|4 3 2 3 1岁月悠悠,深情守候。
桑植民歌“高腔山歌”与“翻天云”的演唱技巧

的双音 跳 音级进 , 右 手 的十六 分音 符 以连奏 为 主 。 在 第 九 十 一小 节 , 右 手 声 部 标记 f , 左 手 声 部标 记 1 3 , 表
桑 植 民 歌 是 世 界 民族 音 乐 的 奇 葩 , 他 有 着 丰 富 的演 唱形式 。 桑植 以山为界 , 因地 理 环 境 、 风 俗 习惯 不同 , 有 内外 半 县 之 分 。 又 因 山歌 在 桑 植 有 高 腔 、 平 腔、 低腔之分 , 由 此 桑 植 当 地 人 把 曲 调 高 亢 激 昂 的 高 腔在 外半 县称 为 “ 翻天 云 ” , 而 在 内半 县 山 歌 则 称 为“ 高 腔 山歌 ” 。 而 特殊 的地 理环 境影 响 , 使得 “ 翻 天 云” 与“ 高腔 山歌 ” 在 桑 植 民 歌 的 山 歌 演 唱 技 巧 中各 有 自己 鲜 明 的 特 色 , 成 为 桑植 民歌 奇葩 中两颗 璀璨
整, 要 把旋 律 弹得 轻快 而富 于动感 。 用 非 圆滑奏 的触
键方 法演 奏 , 每一个 声部 必 须清 晰而 利落 , 把 意 大 利 音乐 活泼 优美 的旋 律充 分表 现 出来 。
音 位 置 。演 唱 过 程 中为 追 求 声 音 的传 播 , 喉 位 不 同 程度 提高 。因人而 异 , 天 生 大 嗓 门 与 小 嗓 门 在 演 唱 中就 有 一 定 的 区别 。 当然 如果 声音 大 而音域 宽 广且 高 位 置 者 自然 声 音 传 播 也 会 更 远 。
歌传情、 凭 歌表 意 的习俗 , 为 达到 情感 交 融 的 目的 , 桑植 的 “ 高腔 山歌 ” 与“ 翻天 云 ” 在 演 唱时 要求 男 女 声 音 同高 同调 , 女声 演 唱时 是 以真 声 为 主 , 她 们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植民歌:大山里飞出的天籁之音
巫在远古时代是文明的传承者。
在古老而多元的楚巫祀典活动中,巫者生生不息地传承着桑植先民对自然、图腾、鬼魂和祖先的崇拜。
在张家界市桑植县偏远的大山角落里,一些老土司为亡人超度亡魂的歌声中,仍延续着丰富瑰丽、奔放不羁的古老歌谣舞曲。
以歌代语以歌传情
桑植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早在10万年前,就有古代濮人在此活动。
古代濮人长期生活在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和纵横交错的溪河间,走过了一条从渔猎到农耕的文明之路,创造了魅力四射的楚巫文化,他们以歌代语,以歌传情,表达着自己的情感。
流传桑植白石、西莲、人潮溪一带的“薅草锣鼓”,至今还保存着“请神”“送神”等原始遗风,劳作者在“锣鼓”点子的指挥下,歌声应和,开展劳动竞赛,“哟嗬”喧天。
桑植民歌能表达出各种不同情感,有浑圆嘹亮的山歌、优美抒情的小调,有欢快活跃的花灯、低沉哀怨的曲艺,还有气势磅礴的劳动号子、荡气回肠的“薅草锣鼓”,以及激昂向上的现代歌曲。
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
“(男)马桑树儿搭灯台(哟嗬),写封的书信与(也)姐带(哟),郎去当兵姐(也)在家(呀),我三五两年不得来(哟),你个儿移花
别(也)处栽(哟)。
(女)马桑树儿搭灯台(哟嗬),写封的书信与(也)郎带(哟),你一年不来我一(呀)年等(啦),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哟),钥匙的不到锁(喂)不开(哟)”。
《马桑树儿搭灯台》是一首传唱久远的桑植民歌。
在明代,桑植土司率桑植数千土家儿郎应朝廷之召远赴江浙、朝鲜三度抗倭,它的歌声便始终相伴着战士们的征程。
在大革命年代,桑植人民跟随贺龙辗转南北,北上长征,这首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改革开放年代,一批批桑植儿女外出打工,夫妻送别唱起《马桑树儿搭灯台》,山歌又成了忠贞爱情的表白。
《马桑树儿搭灯台》属五句子山歌,歌词单纯质朴,词意生动,地方风味浓,儿化音重,衬词多,听起来亲切动人,情趣别致,改编为交响乐在国外演出时被誉为金色的旋律。
宋祖英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举办个人演唱会,《马桑树儿搭灯台》成为她的压轴之作。
民歌的海洋
桑植民歌因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山区特色,被省内外音乐界誉为“民歌的海洋”。
桑植民歌分为山歌、小调、礼仪歌、傩腔等,涵盖了传统民歌的多种体裁,共有1万多首,通过分门别类、改编整理,形成山歌、花灯调、小调、劳动号子等2300余首,50多万字。
其特殊的润腔方法和气声演唱技巧,极大地丰富了民歌演唱理论,为声乐演唱提供了独特的范例。
2006年桑植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
年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桑植县“中国民歌之乡”的称号,现已成为桑植县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非遗接力
桑植县专门编写了桑植民歌校本教材,全县的中小学校都在傳唱。
桑植民歌进校园,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为桑植民歌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上河溪乡学校,随时都可听到悠扬的桑植民歌在校园传唱。
演唱民歌,传承桑植民俗民间文化,已在该校蔚然成风。